由一道练习题所想到的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华诚阿光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由一道练习题所想到的(共含4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华诚阿光”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由一道练习题所想到的

篇1:由一道练习题所想到的

由一道练习题所想到的

浏览历年的小学数学练习题,经常会有类似的练习题:把x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x份,每份是全长的,每份是米。很多学生屡做屡错,究其原因,还是对分数意义的不理解。分数是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分数意义的教学更是重中之重,如果分数意义的教学不能很好落实,那么,小数意义、分数计算、分数实际问题解决都会受到影响。分数意义的教学该如何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该怎样面向全体,落实目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下面笔者谈谈在教学实践中的思考。

一、从分数的产生入手,初步认识分数

分数学习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拓展。认识分数,首先要明白分数的产生:在平均分的过程中,不能用整数表示就可以用分数表示。苏教国标本创设了一个很好的情境:2个小朋友去秋游,带了4个苹果、2瓶矿泉水、1个蛋糕,怎么分?当然平均分。4个苹果平均分2份,每份2个;2瓶水平均分2份,每份1瓶;1个蛋糕平均分2份,每份半个,半个不能用学过的整数表示了,就产生了新的数――分数,用分数表示。教学时,我们就用好这个情景,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产生认知冲突,发现已学的自然数不够用了,需创造一种新的数表示“一半”。体验分数的产生,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部分学生对分数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比较肤浅的,不能把握分数的本质。因此在教学时,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组织大量直观的、感性的数学活动(折纸、涂色),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将生活数学提升为学科数学。

二、抓住单位“1”,建立分数概念

确定单位“1”是学生认识分数概念的关键。国标本苏教版教材分了三个阶段,逐步揭示单位“1”的概念,第一阶段把一个物体或图形看做单位“1”进行“平均分”;第二阶段把一些物体当做一个整体,看做单位“1”进行平均分;第三阶段综合揭示单位“1”的概念: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都可以看做单位“1”。而最终的'归纳综合揭示是以前面的教学为基础的。因此,前两次分数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第一次分数教学中,把1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为什么一定要说“这个蛋糕”的,直接说“每份是”行吗?如果说“每份是个”行吗?教学中如果能在这里做一下“文章”,也就对分数概念中的单位“1”埋下了伏笔,学生如果在这里能正确辨别,相信毕业练习题上的习题也就不会错了。第二次分数教学中,单位“1”由一个物体扩展到一些物体,是学生理解水平的一次飞跃,因此更重要。教学中一定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整体“1”的概念。可以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出示一些图片(一把伞、一盘桃、一把香蕉、一盒蘑菇……)告诉学生:我们早就认识了数1,1无处不在,这些图片中也都能找到它。再请学生也来举例,学生立即意识到:一个学生、一个班级的学生、一支粉笔、一盒粉笔等。这些实例让学生体会到:1不仅可以表示一件物体,而且常常可以表示一些物体。从生活中的“1”入手,贴近学生生活,突破教学难点,为学生理解分数概念中的单位“1”做好了充分准备。

三、通过对比练习,深化分数意义的理解

分数意义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字面意义上,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还需通过不同的实例,通过对比练习进行深化。例如出示一组图:

用分数表示图中涂色部分。然后进行两次对比:图1、2和图3对比,使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数量虽然不同,但只要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表示。图3和图4对比,引导学生认识平均分的数量虽然相同,但只要平均分的份数不同,用来表示每份的分数也就不同。两次对比,帮助学生抓住了关键――平均分的份数。从而深化了学生对分数本质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情境生活化,促进分数意义的巩固

分数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中特别需要教学情境的生活化。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经历中选取教学内容、教学素材,把教学内容融入到切苹果、剪绳子、切西瓜等现实生活情景中。例如:将一个苹果平均切成4块,每块是这个苹果的( ),将1米长绳子平均剪成2段,每段是它的( ),用分数表示是( )米。还可以让学生在教室里找分数:如全班36人,平均分成4个组,每组人数是总人数的;随手拿1盒彩色粉笔,取出1支,你能找到分数吗?再打开盒子,让学生看见粉笔有5种颜色,分成10行,问:你还能找出哪些分数?……总之,在分数教学中,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实现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使全体学生都能进行有效学习,促进分数意义的巩固。

篇2:由一道练习题所想到作文600字

由一道练习题所想到作文600字

记得是这样一道练习题:从小兔家走50米经过广场再走90米到学校,从小兔家走60米经过商场再走70米到学校;比较这两条路怎样走比较近?

在处理练习题时,学生做的方法很多,为了不打消他们的积极性我让学生一一上台展示:

有的学生做出了:60+70=130米,50+90=140米,130﹤140,所以小兔走商场这条路近。

有的学生只观察就找到了答案:60比50多10米,而70比90少20米,所以小兔走商场这条路近。

一个平时不爱表现自己的学生只用一个式子便说明了:50+70﹤50+90,所以小兔走商场这条路近。

学生们不由自主地为建波鼓起掌来,有的还朝他竖起大拇指!

就这一道练习题从此改变了他,课上回答问题积极了,活跃了;作业书写也变得漂亮了,同学们再也不说他“哑巴木偶”了。如此大的改变让我体会颇深:

仅仅一道小小的练习题让建波在同学们心中刮目相看,是这道练习题改变了他的学习生活,也许他有可能成为一位数学家;是啊,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微笑的笑脸,一个温柔的动作,一个小小的奖励都有可能改变他们的想法、做法,让他们体会到爱时时存在,觉得自己也很了不起!

仅仅一道练习题让我发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多走近他们,多表扬他们,让他们的'才智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零距离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建了一个自由发展的平台,合作伙伴的默契使学生的解题方式、思维、视野开阔,相信在自由的空间里有了兴趣作“调味剂”学生们会更加可爱!

篇3:由一道练习题所想到作文600字

“因为我是学生,所以我每天都要做一大堆的作业。”老师让我们用“因为所以”来造句,上面就是我造的句子。

我一回家,桌子上的作业就铺得满满的。语文和英语作业不在话下,三下五除二,搞定。接下来的是数学书上的作业,然后是口算练习卡,最后是数学练习册,我经常会被数学练习册上的.题目卡住,卡住了,我就烦恼。在桌子上乱画,在腿上写字,在手上画手表,用白纸折青蛙,折得满桌子都是青蛙过后,我就不烦恼了,在草稿本上磨磨蹭蹭地列算式计算。有时,我运气好,得了“优”,有时得了“良”,良,我已经很满足了。但有时,我运气差,得了“及格”,那我就会被老爸打一顿。所以,我现在不敢乱蒙了。爸爸得意地说:“怎么样,小东西,你又不会做了吧?有个天才就在你身边,你怎么不来请教呢?”我只好把作业本给爸爸看。爸爸拿起笔,在本子上计算,忽然,他“咦”了一声,原来爸爸也被卡住了。我吃完饭,爸爸还坐在作业面前,过了一会儿,我要睡觉了,爸爸还是不肯向困难低头,继续思考着。

过了一会儿,大约10点钟了,我被爸爸叫醒了,爸爸笑眯眯地对我说:“小东西,看我做出来了,这么小儿科的题目,会难倒我吗?你继续睡吧,这题我帮你写上。”

我为有个这样的爸爸而感到幸福!

篇4:由一道练习题所想到作文600字

从刚进小学到现在,我做过了无数到奥数题,但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道我想了大约2个多小时才想出来的,那道题是这一段:小花、小丽、和小霞三人都要从甲地到乙地。早上6时小华和小丽两人一起从甲地出发,小华每小时走5千米,小丽每小时走4千米,而小霞上午8时才从甲地出发。傍晚6时小华和小霞同时到达乙地。问小霞是什么时间追上小丽的?

当我想到第一步时我觉得这道题就比较简单了。首先要先求出小霞的'速度,然后用追及问题的思路求出小霞在什么时候追上小丽的了。由小华和小霞同时到达乙地,就可求出小霞的速度。小华从甲地到乙地共用了18—6=6(千米/小时),甲、乙两地间距离是5×12=60(千米),小霞每小时走60÷(18-8)=6(千米/小时)

当然也可以用另一种方法:5×2÷(18-8)=1(千米/小时),求出小霞和小华的速度差,然后求出小霞的时速为:5+1=6(千米/小时)。再根据小丽先走的路程和求出小霞的速度,可以算出小霞追上小丽所需的时间。所以这道题目应该这样写:

5×2÷(18-8)+5=6(千米/小时)

4×2÷(6-4)=4(时)

8+4=12(时)

这时我们就知道了结果:小霞追上小丽的时间就是中午12时。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好棒!

由一道练习题所想到作文600字

由登山所想到的散文随笔

由一张答题卡所想到的作文250字

由漫画所想到的读后感作文500字

由话想到的_

由海葵想到的作文

由大禹治水想到煤矿安全管理

由圆想到的作文

由书想到的作文

由一个笔记本想到的

由一道练习题所想到的(通用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由一道练习题所想到的,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