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给我的孩子们节选》 设计2(共含6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pegg6”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给我的孩子们(节选)》 设计
《给我的孩子们(节选)》.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中作者对孩子们的感情,体会他渴望回到童年而不可得的悲伤之情。
2.品味语句,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炼重要主题的方法。
3.通过学习,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生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对孩子们的感情,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生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认识,在生活中努力做“真人”。
教学设想:
反复诵读,师生共赏。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丰子恺。
在儿童时代,看着大人们见多识广、样样都能干,特别是看着大人们有说了算的能耐时,都羡慕得不得了。可随着我们一天天地长大,我们反而对童年向往有加了,我想同学们一定都向往自己的童年吧?为什么呢?
(纯洁真诚,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富有童趣,没有学习负担)
是啊,同学们都讲出了自己的真心话。其实不仅仅是你们向往童年,成年人同样如此,普通人如此,名人也不例外。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画家丰子恺写他对他的'孩子童真、童趣的无限憧憬和羡慕的散文《给我的孩子们(节选)》。
丰子恺,浙江桐乡石门镇人,现代著名漫画家、作家。
二.读文章,感悟“真”。
学生听课文配乐朗诵,可轻声跟读,找找文中写了哪些表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趣事,并划出你认为值得欣赏的词句。
(播放课文配乐朗诵)
师生互动,讨论:
1.文中写了哪些表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趣事?
瞻瞻:花生米翻落地了,自己嚼了舌头了,小猫不肯吃糕了,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抱泥人,喂泥人。模仿爸爸用小刀裁开了线装书……
阿宝:给凳子穿鞋子。
软软:摆弄爸爸的羊毫笔。
……
2.文中除了写了很多表现孩子们天真可爱的趣事,还写了什么?
还抒发了失去童真的悲哀
哪些段落抒发了这种失去童真的悲哀呢?导致人们失去童真的又是什么呢?
§1,§8―11 世俗生活,社会风气,教育弊端
学生有感情(悲哀之情)地读这几段文字。
3.简要小结本文内容。
作者关怀孩子们的心灵健康,赞扬孩子的率真自然,对纯真人性在成长中被世俗生活磨灭,表现出极大的哀痛。作者讴歌人的童年,表现出对真善美的向往。
三.品佳句,欣赏“真”。
本文中有许多句子内涵丰富,所表达的感情复杂,针对下列句子提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和大家一起赏析。
1.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如:为什么说“大人”的“沉默”,“含蓄”,“深刻”等美德,“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因为大人们已经被世俗改变,失去了率真,这一切都是装出来的,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自然表现。
2.孩子们!你们真果抱怨我,我倒欢喜;到你们的抱怨变为感谢的时候,我的悲哀来了!
如:为什么孩子们抱怨,“我”倒喜欢,孩子们感谢,我倒悲哀呢?
――孩子抱怨,说明孩子们还率真,所以“我”喜欢;孩子们感谢时,说明孩子们已经被世俗改变,失去了率真,所以“我”悲哀。
3.我眼看见儿时的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
如:为什么说孩子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
――世俗的力量太强大,终究要被世俗改变;作者这样说是激愤之词,是希望孩子们能够不被世俗改变。
四.谈体会,寻觅“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热爱孩子的真情,体会他渴望回到童年而不可得的悲伤之情。
2、品味语句,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炼主题的方法。
3、通过学习,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应主要使用讨论法来体验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示学生要珍惜美好童年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品味语句,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炼重要主题的方法。
――难点
通过学习,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认识。
――教学突破
教学中以学生自读研究为主,教师仅作点拨而已,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小黑板(出示词语用)
――学生准备
课前朗读课文几遍。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研讨一篇新的文章《给我的孩子们(节录)》。
学生准备进入新课的学习。
2、介绍.写作背景:这篇文章是丰子恺先生为《子恺画集》写的序,作于1926年圣诞节,寄托了对儿童的爱和对儿童率真的天性给予高度的肯定,表现出对成人世界“不由自主”的悲哀。
学生听老师介绍,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
2、出示生字词,并讲解其涵义:
憧 憬 鞠躬尽瘁 龌 龊 连 史 纸
学生解读生字词。
二、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请同学们看书思考:这篇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各个部分各讲了什么?
学生看书后回答: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7),写孩子们率真自然的性格。
第二部分(8――11),抒发自己失去了童真的悲哀。
2、启示:第一小节主要讲了什么?
学生看书,思考并交流:第一段的文学基调是伤感的,作者想把自己内心话告诉孩子们,可是孩子们不会理解,而等到孩子们可以理解的时候,已经到了不再被憧憬的年龄了。
3、过渡:是的,在作者的眼中,孩子们最可贵的是他们的率真和无邪。在成人眼中,瞻瞻的“尤其可佩服”。在成人眼中,瞻瞻的'行为表现也许是“任性”,比如多次写到他的大哭、争辩等,而在作者看来,这恰恰是他自然、真实情感的流露。他不需要成人世界的“沉默”、“含蓄”、“深刻”,他想哭就大哭,想闹就胡闹,从不会掩饰自己的情绪,而大人们呢?他们的“沉默”、“含蓄”,其实包含着“不自然”、“病的”。作者渴望人有真情实感,而这种真情实感只有在孩子们身上才能看到。
学生听老师分析。
4、定两位同学朗读1、2小节。
学生朗读1、2两个小节。
5、提问:请同学们用几分钟浏览一下课文的第3、4小节,说说它们分别写了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回答:第三段写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有自主的创造,而成人却喜欢给同类的行动赋以“意义”和标语口号;孩子们的玩是全身心投入、出自真性情的,而大人们做点什么事都要重视“名义”。第四段是作者揣摩孩子们的心态,一定认为爸爸的工作是无聊的,妈妈的劳动是沉闷的。这样的心态反衬出孩子们的欢乐,并引出一个重要的家庭课题,即与孩子们的相处之中,成人在不经意间“摧残了你们”。
6、小结:是的,孩子们有孩子们的兴趣,大人有大人的考虑,成人在不得不干预孩子的兴趣时,无意间伤害了他们的心灵。
学生听老师小结。
三、 分析课文的第二部分
1、提问:在这一部分里,作者是如何看待成人的生活与孩子们的生活的?
学生认真思考后回答:在作者眼中,孩子们的表现是“出肝相示”的,而在人世间,在成人世界里,有的只是俗务,人与人之间没有了“彻底的真实和纯洁”。作者特别写到自己为了谋生而到上海上课,这些都看做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的“无聊”的事,而孩子们的生活才是真的生活。
2、过渡:是的。那么作者真正的悲哀是什么?
学生认真思考后交流。教师明确参考答案:作者真正的悲哀是因为想到了孩子们的未来。一想到“你们的黄金朝代有限,现实终于要暴露的”,想到“儿时的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更想到自己也曾有过阿宝这样无拘无束的童年,有过纯真的快乐,眼看着孩子们会和自己一样被俗务缠身,失去自我,不禁悲从中来。看见自己心爱的孩子还不能体会幸福,而幸福时光就要结束,这种伤感是难以克服的。
四、 .总结全文
1、提问:你认为这篇课文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思考后回答:这篇文章的作者很关怀孩子的心灵健康,赞扬孩子们的率真自然,对纯真人性在成长中被世俗生活磨灭,表现出极大的哀痛。作者讴歌人的童年,表现出了对真善美的向往。
2、.总结:这篇文章是一个书序,但是主题明确,是给“我的孩子们”的。文章真情直白,亲切自然,不矫饰,虽是父亲对儿女的说话,但他能以平等的姿态出现。他很了解孩子们的心理与想法,为孩子们的成长考虑,从这些琐事中感悟到人性在社会中的畸形发展,从而不动声色地对社会不正之风给予评判与否定。
学生听老师.总结全文。
3、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课后背诵课文的最后四小节,并写一段不少于500子的读后感。
学生记录作业。
板书设计
第10课 给我的孩子
一、目标导入
读一篇文,我们最基本的任务是要知道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有哪些人、事、物、景。为什么要写,也就是作者要借文章传达的情感或者思想。水平再高一点还能总结出作者是怎样写的?也就是说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他的情感或思想的。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现代画家,漫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翻译家丰子恺为自己的画集写的序,《给我的孩子们》,我们本节课最主要完成,写了什么?为什么写?
二、写了什么
浏览课文,找一找
这本画集主要画了孩子们的哪些生活情景?孩子们又有什么样的天性或性格特点?
方法:迅速捕捉阅读信息。
一目十行读,锁定目标段,筛选圈划关键词句。
明确:瞻瞻因失意而大哭;抱泥人,喂泥人,哭泥人;做脚踏车,堆火车、汽车;听宝姊姊故事时发生争执;我剃了头,他疑心我变了和尚;见我腋下长毛,把我当作黄鼠狼;买了多多的香蕉,却在熟睡时不知落到哪儿;模仿爸爸裁书;
阿宝拿自己的、软软的鞋给凳子的脚穿鞋子; 软软弄长锋羊毫。
孩子的天性:真率,自然,热情。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对甚么事体都像拼命地用全副精力去对付。
追问:
孩子就是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做,想哭就哭,想闹就胡闹,即便是玩也全身心的投入,那么作者对孩子的这种无丝毫掩饰,真真实实的天性是什么情感?
用书上的原词:佩服。
那么作者对孩子这种真实,纯洁的生活又是什么情感?第一段关键词“憧憬”。
三、为什么写
过渡:刚才我们用迅速捕捉阅读信息的方法,学习了课文的一半内容,接下来我们再学习一种能达到阅读的最高境界的读书方法,“疑为学之始”,并用这方法来学习课文的另外一部分。
方法:疑为学之始
1、善于发现疑问,也就是阅读时能找出文本的内容,语言方面看似有矛盾的地方.
2、善于独立思考,联系上下文,多角度的深入思考分析,求得更好的理解.
教师示范质疑:读课文二、三段从内容的理解方面,提出“大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有哪些不同?”的疑问。
孩子是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重视“名义”决定了大人的“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下面请同学试着用这种阅读方法来自主学习8---11段,先画出你有疑问的地方,再联系上下文解决这个疑问。
教师储备:
1、课文第八段。“孩子们,你们果真抱怨我,我倒喜欢,当你们的抱怨变为感谢的时候,我的悲哀就来了!”为什么抱怨我反而喜欢?感谢我的时候,我反而悲哀呢?
孩子抱怨我,说明孩子率真,自然,热情的天性还在,所以我是喜欢的,当孩子抱怨我的时候,说明孩子们失去了率真,他们纯真的天性已被世俗消磨掉了,所以我感到的是悲哀。
2、第十段,你们的黄金时代有限,现实终于要暴露的,暴露的是什么呢?
现实要暴露的是,我们所有的人,就像我儿时的英雄好汉,都在世俗中一个个变得退缩,顺从,妥协,屈服到像绵羊的地步。这也是所有的人都要走的一条路。
3、第11段中,我痴心要为你们永远挽留这黄金时代在这册子里,然这真不过象“蜘蛛网落花”,略微保存一点春的痕迹而已。该如何理解?
孩子们彻底真实、纯洁的生活是整个浪漫的春天,而我能够把它画在册子里的,只是像蜘蛛网上能落的那么一点点的落花。
朗读指导:
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11段,体会作者向往孩子的生活而又无法回到童年,而我的孩子也不可阻止地要过完“黄金时代”的无奈、悲哀之情。
在学生读后通过学生互评,重读的词、语速、节奏、语调、情感的把握情况。
学生揣摩,展示读。教师示范读。
小结:“我”对孩子们彻底地真实而纯洁生活的热爱、憧憬之情,渴望回到童年而不可得的悲哀之情充满字里行间。
“我”,所有的成人都被世俗磨灭掉了人本身具有的真率,自然、热情的天性。我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世俗的消磨,他们的真率,自然、热情的'天性也会一点点的消失,所以本文还表达了对不自然、病的、伪的现实社会的不满。
四、怎样写
作者从生活琐事中挖掘了纯真的人性被世俗磨灭的这一重大的主题,这是什么写法?
以小见大的写法。
那么本文还有别的写法吗?
方法:比较与辨微
阅读作品要有一双慧眼,善于比较鉴别。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中,让阅读进入更高的层次和境界。
下面两个语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
1、首段:
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可惜到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意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这是何等可悲的事儿啊!
2、尾段:
我的孩子们,憧憬于你们的生活的我,痴心要为你们永远挽留这黄金时代在这册子里。……亲爱的,你们懂得我这片心情的时候,你们早已不是这样的人,我的画在世间已无可印证了,这是何等可悲的事啊!
【明确】:
首尾照应,深化情感,突出中心。直接抒情,真情直白。
运用第二人称,如同和读者面对面交流,感情表达更为真切。
语言亲切自然。
3、这段用了什么写法?
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对比,进一步突出孩子的率真无邪。作者渴望人与人之间有真情实感。
4、文中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选择你喜欢的片段读一读,记一记。
例如: 外婆普陀烧香买回来给你的泥人,你何等鞠躬尽瘁地抱他,喂他;有一天你自己失手把它打破了,你的号哭的悲哀,比大人们的破产,丧考妣,比全军覆没的悲哀都要真切。
你要我抱你到车站里去,多多益善地要买香蕉,满满的擒了两手回来,回到门口时你已经熟睡在我肩上,手里的香蕉不知落在哪里去了。
学生自由读,自主记,展示学习成果。
四、说一说你经历的或看到的童年“真”事。
学生展示。
教师出示:丰子恺的绘画《花生米不满足》、《要》及赏析。
五、结束语:
同学们,随着时间的推移,冷静理智会逐步的代替你心中最原始的,最真实,最自然的想法,那是你长大的表现。但老师还是想告诉你,不管你将来生活在社会的哪一个层面,那些常和你结交的人不会有愚笨和聪慧那么大的区别,所以我们还是对人说真话,用真情;对事认真干。
六、阅读推荐
丰子恺的散文:
《儿女》
《华瞻的日记》
《从孩子得到的启示》
【教学反思】:
刘国正先生说:“课堂教学能否把课文教好,这是语文教学成败的所在。”而用“实”教材,用“活”教材,用“巧”教材是我们语文教学艺术追求的更高境界。执教《给我的孩子们》时我以“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为明线来设计教学环节,以“读书方法”为暗线组织教学活动【迅速捕捉阅读信息——疑为学之始——比较与辨微】。力求教学设计抓住重点,层次清晰;同时贯穿学法,让学生在读、思、品、悟中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在合作交流中享受语文学习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余映潮老师说:“精彩的语文课,应该是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的课,学生的积累丰富的课,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得到很好激发的课,学生的思维与学习方法受到良好训练的课。”这都要求教师必须在读透教材上,巧设学案上下足功夫。实践中我们还必须对学情有精准的把握,这样在课堂教学时才能将种种功力合而为一,于无痕处润物细无声,达到教师善教、学生乐学的最优化状态。
给我的孩子们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作者对孩子的挚爱,及他渴望回归童真而不可得的悲哀。
2、品味语句,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炼主题的方法。
3、领会“真”是人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珍惜美好的童年。
教学重点:
品味语句,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炼主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领会作者把“真”作为人最重要的本质天性的认识。
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创设情景导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子恺画集》中漫画若干,引出关于孩子童真童趣的话题,导入课文。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3、检查学生对字词的预习。
观看图片,思考。解读生字词。
《瞻瞻的车》、《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
二、快速浏览,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浏览任务:
1、整体感知文本,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
2、理清文章思路,看一下这则序言主要分几个部分?各部分又分别讲了些什么内容?
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思考。
组织学生阅读、思考、交流。
作者情感:
对孩子率真、自然的天性的赞美,对这种天性将在成长中被世俗生活磨灭的悲哀。
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7)写孩子们率真自然的性格。
第二部分(8-11)抒发失去童真的悲哀。
三、心理换位,体验童真(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讲述:
有位父亲带三岁的孩子逛商场,让他在地上走,可孩子拼命地大哭,父亲蹲下来才明白,孩子看到的是一个多么恐怖的世界,在孩子眼前只看见到处都是人们的腿在来来来往往地晃动,看不见一张笑脸,于是他决定无论多累,都要把孩子骑在肩上。看来我们只有用心理换位法,才能理解儿童的率真世界。请研读课文第一部分,领略作者笔下孩童自然率真的天性,并与作者笔下的成人世界作比较,体会作者流露的情感。 听教师讲述心理换位,体验童真对比中揣摩作者情感对孩子:“尤其可佩服”、“对你们更要愧死”、“不安心得很”对成人:“不自然的、病的、伪的”、“在你们(孩子)面前真是出丑得很了”、“你(孩子)一定轻视我”
布置课后学习:
1、你有自己的童趣小故事吗?父母是怎样对待你的童趣的?把它拿出来与同学交流。
2、你能选择其中的一则,学一学丰子恺,用简单的漫画描画出来吗?
3、课后交流自己的童趣,及父母对自己童趣的态度。
4、用简单的漫画描画自己的一个童趣。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
一、展示“我的童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请学生小组交流自己的童趣故事和自己绘制的漫画,挑选3则全班交流。
交流童趣故事和漫画
2、教师小结,引入下一内容的学习:无拘无束的童年纯真而快乐,总有一天我们会长大,面对童真离我们越来越远,人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呢?
二、联系生活,体会失去童真之悲哀(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指名朗读这一部分。
提示学生思考:
1、这一部分里作者是如何看待成人生活与孩子生活的?
2、作者真正的悲哀是什么?
3、有人说《子恺画集》这名太普通,如请你给重新取个名字,你觉得取怎样的合适?能说说你这样取的理由吗?例:《黄金时代》、《金色童年》、《纯真时代》、《蜘蛛网落花》、《舐犊情深》……突出童真的可贵或父亲对孩子的挚爱。
1、听学生朗读体会作者溢于言表的“悲哀”。
2、思考教师提出的两个问题。
3、给画集取名并讲述理由。
组织学生思考后交流,明确:
孩子生活:出肺肝相示、彻底的真实和纯洁。
成人世界:俗务缠身、身不由己、无奈随俗。
作者真正的悲哀:看见心爱的孩子还不能体会幸福,而幸福时光就要结束,他们很快就会长大,退缩、顺从、妥协、屈服到像绵羊的地步,这种悲哀是难以克制的。
交流并作笔记
三、学会在质疑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引导:
学贵有疑,本文中有许多句子内涵丰富,所表达的情感复杂,针对下列句子,请提出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和同学们一起讨论:
1、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之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2、孩子们,你们果真抱怨我,我倒欢喜;到你们的抱怨变为感谢的时候,我的悲哀来了!
3、我眼看见儿时的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
学生品味、质疑、探讨、解疑,学习作者从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炼主题的方法。
四、诵读课文、体会丰子恺语言风格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朗读,品味丰子恺语言风格:真情直白、亲切自然、毫不矫饰。
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朗读,品味丰子恺语言风格。
课后学习:
1、站在童年向成人的转折点上,你一定会有对童年的回望,也有对成人的憧憬,请仔细思考一下,你希望能留住童年中的哪些东西,又渴望成人后的哪些东西?你认为这些东西可以同时拥有吗?为什么?
《给我的孩子们》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出现的“憧憬、龌龊、考妣、戋刂 袜”等生字词。
2、理解文中作者对孩子们的感情。
3、继续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当中认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习惯。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中的第二点作者对孩子们的感情问题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儿童时代,看着大人们见多识广、样样都能干,特别是看着大人们有说了算的能耐时,都羡慕得不得了。可你们知道吗?我们大人们也有羡慕你们小孩的时候,我就有过这种感觉,每当我有心烦意乱的时候,我十分羡慕儿童的无忧无虑;每当看着大人世故圆滑、溜须拍马的嘴脸的时候,我十分向往小孩间的纯洁真诚。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画家丰子恺写他对他的孩子童真、童趣的无限憧憬和羡慕的散文《十四给我的孩子们(节选)》。
二、了解作者,初读课文
1、首先请同学们齐读147页的注释①,谁能说你从注释①中搜集到了的有关作者的名、地、时、评、作的信息?
2、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全文,边读边完成下列任务:
①圈划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结合上下文思考其意思;
②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来概括丰子恺本文的意思;
③在阅读课文的过程当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并向全家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
三、检查学生初读课文完成任务情况:
1、学习下列生字后,齐读256页词语表中词语。
①憧(chōng)憬(jǐng):向往。
②龌(wò)龊(chuò):不干净,脏。
③考(kǎo)妣(bǐ):(死去的)父亲和母亲。
④戋刂( chan)袜(wà):只穿着袜子着地,戋刂,只,光着。
⑤鞠躬尽瘁:小心谨慎,贡献出全精力。
2、同学通过阅读本文,产生了什么疑问,发现了什么问题?请提出来,我们共同来讨论解决。
四、挑生分段朗读课文,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把同学提出的问题分类,交给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启发、点拨,引导学生从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寻找依据,解决问题)
五、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①同学们能不能从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找出两个词来概括作者通过本文要表达的主要感情?为什么说“憧憬、悲哀”这两个词可以概括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主要情感?
(憧憬、悲哀。因为作者在本文写孩子们童真、童趣,表达的就是对儿童率真、自然的天性的向往和赞扬;写大人们对孩子的种种干涉,表现的就是对人生不可避免的逐步丧失率真、自然的天性的极大的悲哀)
②课文通过写孩子们的什么事来表现儿童的童真、童趣?这些事都表现孩子们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直率、自然、热情、富有想像力)
③本文除了写表现孩子们率真、自然的童真、童趣外,还写了大人们,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④⑤
(这是开放性的问题问,只要学生的意见观点能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老师都要加以肯定。当学生思路堵塞时,老师可从联系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中引导学生)
六、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谈谈对课文精美语句的欣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全文,圈划文中词语,并挑生读一读所划的词语。
2、全班学生齐读256页词语表中词语。
3、学生交流最精彩的语句欣赏。
七、小结归纳,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况(略)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丰子恺的写作风格,体会他对儿女的那份爱。
2.通过分析重点的词句,体会孩子的率真及作者给予这种率真的赞美之情。
3.体会作者为什么在给孩子们赞美时要表达作为成人的悲哀。
4.掌握 “憧憬、鞠躬尽瘁、考妣、龌龊、藤榻、抱怨、妥协”等一些词语。
5.学习第二人称的写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体会孩子的率真及作者给予这种率真的赞美之情。
2.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表达出的父爱。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赞美孩子的率真时表达的对成人的悲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受人景仰的现代漫画家、散文家丰子恺曾说过这样的话:“近来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一个把孩子和神明、星辰、艺术等同起来的人,一定是一位难得的好父亲。今天我们就走进这样的一个父亲的世界,去体会那份父爱。
二、朗读课文
师生共同合作朗读课文,解决如下字词:
憧憬 鞠躬尽瘁 考妣 龌龊 藤榻 抱怨 妥协
初读课文后,你一定会为丰子恺在文章中表现出的对孩子的爱所感动,那么,这位富有爱心的父亲有着怎样的经历和成就呢?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位作家。
三、作者介绍
丰子恺(1898~1975),漫画家、作家、翻译家、美术教育家。原名丰润,又名丰仁。浙江崇德(现属桐乡)人。1914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音乐、绘画。1921年东渡日本,学西洋画。回国后在浙江上虞春晖中学和上海立达学园任教。1925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漫画。1928年任开明书店编辑。1931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以漫画著名艺坛。并写作了以中小学生和一般音乐爱好者为对象的音乐读物32种。文笔浅显生动,起了普及西洋音乐知识的启蒙作用。20世纪50年代还从事介绍苏联的音乐教育、音乐情况及翻译歌曲。抗战爆发后,举家内迁,在任教的同时积极从事抗日文化活动。抗战后返回杭州,居家从事创作和翻译。新中国成立后定居上海,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等职。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主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缘缘堂续笔》等。漫画有《子恺画全集》。译著有日本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俄国屠格涅夫的《初恋》和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等。出版有《丰子恺文集》(7卷)。
四、赏析课文
1.了解了作家之后,我们再速读一遍课文,首先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文章通过一系列新奇有趣的事表达父亲对孩子的关注,你能把这些事列出来吗?最好每件事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来。这些事都发生在他的哪些孩子的身上?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阿宝 给凳子穿鞋子。
软软 拿爸爸的长锋羊毫。
详写的是瞻瞻,这样详略得当,突出了较小的孩子瞻瞻的可爱。
2.这些事情的叙述,表达了父亲怎样的情感?从哪个词中可以看出?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纯真直率的赞美。从“憧憬”一词就可以看出来,以“憧憬”开头,以“憧憬”结尾。表达对儿童真性情的赞美与热爱。说明作者也是这样一个率真的人。那么作者“憧憬”的是什么样的孩子的生活呢?下面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
3.作者“憧憬”的是什么?
他认为孩子值得佩服,做事全力以赴,真率、自然、热情。
他认为孩子最富有创作力。
他认为孩子的世界最广大。
所以,他对自己呵斥孩子、夺脱孩子,感到愧疚。连该给孩子们打的预防针,都觉得是一种残忍。由此可见作者对孩子的爱。作者更害怕孩子长大后会像所有大人一样失去从前的纯真。
4.作者这样爱他的孩子们,又为什么两次提到“可惜到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意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
到他的孩子们都能理解他的话的时候,他的孩子们就都长大了。成人有时不得不做一些违背自己心愿的事,这样就必然会慢慢失去纯真。作者既不愿自己失去纯真,更不愿孩子们失去纯真。然而,孩子们又必须长大,这就是无法改变的悲哀。当然,人长大并不意味着要失去纯真。这无疑也是对人们真性情的呼唤。读者当有此感受。
作者这里提到的“悲哀”,相信对将来长大成人的孩子也是一个告诫,不要因为成长而失去纯真。
5.这是丰子恺给自己的画集写的序,想一想,为什么他不在序中介绍他的画集,而是写了他的孩子们?
因为丰子恺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们,于是,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在他的眼中,孩子自然成了他的模特。他的画大部分以孩子的生活为蓝本,可以说这本画集是孩子们的生活写照。作者通过自己的画留下对孩子的童年时美好生活的回忆。所以,他的序仍然以孩子为主题,作者在序中尽情表达对孩子们的赞美,对童真的热爱和依恋。这也正是对美好生活的依恋。正如作者所说的:“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在他的心目中孩子和艺术是等同的,所以,在这本画集的序里,他仍然在尽情地表达对孩子的爱。
6.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作者采用的人称是第二人称,体会一下这样写的好处。采用了第二人称的写法,仿佛是与孩子们直接对话,显得更亲切、自然。
五、口语表达训练
相信在座的各位同学都有一个可爱的童年,而你童年的点滴趣事恐怕也都来源于你父母的讲述。能否以你父母的口吻,讲述一件发生在你身上的童年趣事?
(同学之间交流)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展示丰子恺的作品,做成课件或办成小报皆可,在班级为同学们讲解自己心目中的丰子恺。
惜缘
[给我的孩子们 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 《夏》教学设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