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徐志摩的爱情故事(共含7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x-f520”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徐志摩的经典爱情故事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坛上屈指可数的大诗人之一,代末到30年代盛极一时的“新月派”主将。他的诗,风格欧化,流动着内在的韵律和节奏,情感真挚充沛,有《再别康桥》等许多名篇传世。徐志摩留学英美,交游广阔:胡适、梁启超、郁达夫、沈从文、罗素、狄更生、泰戈尔、曼殊斐儿……无一不是社会名流兼文化名人。长辈与他亦师亦友,同辈与他亲密无间。熟识徐志摩的人都称赞他的性格品行,说他天真挚诚、不计名利、热情无私、活泼风趣,有徐志摩的地方就有欢笑。但是,总是给别人带来欢乐的徐志摩内心却有解不开的“烦恼结”。
徐志摩在婚姻的低潮期写下名诗《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其实他一生的风基本来自三个方向,也就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三个女性: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像许多抒情诗人一样,女性是徐志摩灵感的源泉,也是他悲剧的根源。
19,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励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张幼仪出身显赫富贵却不娇纵,相夫教子,恪尽妇道。而徐志摩对这桩“无爱的婚姻”始终心存疑虑,在英国念书时结识林徽因更促使他决心离婚。1922年3月两人在柏林离婚,11月还在国内发表了离婚通告,成为当时的头号新闻。徐志摩还写下《笑解烦恼结》一诗送给张幼仪,痛斥封建礼教后说:“此去清风白日,自由道风景好”。
可这时徐志摩的“烦恼结”已系在了林徽因身上。林徽因秀外慧中,是有名的才女,其父林长民也是社会名流。她与徐志摩相识时只有17岁,两人虽然相知很深,但最后林徽因还是嫁给了梁启超之子、后来的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他们的因缘也是一段佳话。从此林徽因成为徐志摩梦中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个完美身影。
徐志摩完美的现实追求终落在社交名媛陆小曼身上。陆小曼是有名的美人加才女,与徐志摩相恋时已是有夫之妇。两人的恋情成为当时最轰动的社会新闻之一。他们在经受了许多痛苦折磨后终成眷属,而婚礼上还遭到证婚人梁启超声色俱厉地训斥:“希望勿再做一次过来人。”婚后的徐志摩并非进了天堂,他父亲始终不承认陆小曼这个儿媳,而陆小曼整日沉浸在上海的社交场上使徐志摩痛惜她浪费才华,她挥金如土的习性也使诗人入不敷出。在种种矛盾中,徐志摩形容自己的创作陷入了“穷、窘、枯、干”的境地(另据有的传记作者透露,在结识陆小曼之前,徐志摩与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有过短暂而隐秘的恋情,赛珍珠直到晚年才透露了这一消息,而徐志摩始终未留一字痕迹)。
徐志摩在北平教书,而陆小曼坚持留在上海,于是徐志摩只得经常在平沪两地奔波,“总想飞”的诗人还特别喜欢乘坐当时并不普及的交通工具———飞机。悲剧终于发生。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济南号邮机从南京飞向北平,因为他答应20日要帮助林徽因筹划一个学术讲座。飞机在山东党家山上空撞山炸毁,想飞的诗人死于飞。
徐志摩的生命被热爱他的三位女性用不同的方式延续:张幼仪自立、自强,继续侍奉公公,抚养儿子,并在上海创立时装公司、女子银行,开风气之先,业务也相当发达,直到56岁才再次结婚,得享天年。林徽因拣拾了一块失事飞机的碎片珍藏到去世,并提议设置“志摩奖金”鼓励文学青年。陆小曼终身素服,绝足社交场所,编辑出版《徐志摩全集》成为她唯一的心愿,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愿望到1965年她辞世也没能实现。
【《人间四月天》剧情简介】:
1922年秋天,诗人徐志摩从英国剑桥留学归国,石破天惊地发表了一篇一一徐志摩离婚通告,文名尚未远播的他立即以此头号新闻震动了中国,造成了近代史上头一宗西式离婚事件,挑战了百年前中国的封建婚姻制度。徐志摩当时智写下这样一段文字:“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这可以说是徐志摩为自己短促的一生所写下的注脚,“寻求灵魂伴侣”这样一个想法,弓j领徐志摩在匆匆的三十六载人生里历经了三段感情,交错于三个不同典型女子的生命之间,他们共同创造了诗人徐志摩,也同样因他而改变了各自的命运。徐志摩二十岁时由父母,安排,娶了十六岁妻子,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义务后,便远赴西方求学,守在家乡的妻子张幼仪,以为只要紧紧追随丈夫的脚步便能抓住丈夫的心。可是当她远渡重洋到了英国后,才发现徐志摩在旅英期间邂逅了一位才情洋溢的清丽少女林徽音。她不愿意介入徐志摩的婚姻,匆促地随父返国。
徐志摩为了反抗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婚姻及思想,毅然决然提出离婚要求,并鼓励张幼仪也跟他一样活出自己的新生活,成为反抗封建思想、改造社会的先锋,人在异乡又怀有身孕的幼仪,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几度失去求生的勇气,但最后她终于坚强起来,答应志摩的要求并决定留在异乡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离婚后的张幼仪,留在德国求学,回国后接办上海女于商业银行,一生却没有走出徐志摩的世界,这以后,她跟夫家维持着奇异的关系,共同经营事业,还替他奉养双亲,连丧事都由她承办主持。
徐志摩带着一个全新的未来回国追寻林徽音,乍抵国门时,却听闻林徽音已接受父母安排订下了婚约,对象是他恩师的儿子一一梁思成。这对志摩而言无疑的是一个致命的打击。盘根错节的关系,进退两难的局面与夹缠不清难以收拾的感情,至此便成为志摩与徽音一一生无法说与人知,只能流向诗里的秘密。林徽音虽选择了粱思成的婚事,但是她仍无法淡忘与徐志摩的感情;这段情宛若春风,拂面面来如此可亲,一旦迎身向前却只能抱得满怀愁绪,不能有结果;徐志摩十分痛苦。就在此时,,北京的社交名媛陆小曼翩然而至,她虽已是有夫之妇,但却因为同样窒闷于封建婚姻之中,同样有着对爱情渴望,因而快速的呼应了诗人的热情,也因此徐志摩想把她从一个封建婚姻解救出来,开创出两人性灵自由的美丽人生。两人努力冲破了家庭的反对和社会舆论的压力,终于争取到了一场不被祝福的婚礼。他们相爱,可是当时大多数的人却说他们互相毁了对方,实事也是,徐志摩因她而声名狼藉,因她而与父母不合,因她的挥霍浪费而疲于奔命地赚钱,更因她而身心俱疲,她给了徐志摩一个爱情的答案,又给了他一个生命的问号;诗人的人生最后困在她这里。不稳定的感情生活,让徐志摩在婚后数年里感到无尽的困顿与苦闷,梦想幻灭,诗作枯竭,乃至为生活南北奔波教课,最后终于以一场意外结束了他这来去匆匆的短暂人生--为了赶赴北京听一场林徽音的演讲而搭机撞山葬送了生命,以顽童般的笑声为朋友所记忆的徐志摩,趁着盛年以这样突兀的告别式为自己光彩夺目的人生划下旬点,同时让所有爱他与他爱的人错愕与终生的怀念。
林徽音与徐志摩这段走了一生却未完的感情,也因此成为后世一直不解的悬谜,甚至,连带她的丈夫梁思成对她感情的了解及缄默也成为另一个迷;粱思成亲自捡了一块志摩坠机的残骸带口北京让林徽音一直摆在案头直到她病逝,数年后她还继续发表给徐志摩的情诗,在她临终前,她要求并第一次见到了张幼仪,却什么话依然没说出过,张幼仪却明白了她对徐志摩的爱。
陆小曼在徐志摩死后竟变成另一个人;她费了几年的力气帮他收集出了遗作,终身不穿华服、不打扮、不出门应酬,让自己华丽的生命从此消迹匿影在这世上。而立志追求真爱的徐志摩,他的一生虽然以不幸福的婚姻、不完美情感生活悲剧收场,然而,他以一生之力,以自己的灵魂与诗歌来讴歌并追寻生命中的真善美的精神,却也打动了每一个人的心,或许,这正是他的故事会一再的被中国人记忆的原因。
浪漫诗人徐志摩,造就中国近代史第一例离婚案
● 佚名
徐志摩(1897~1931年),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硖石人。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坛上屈指可数的大诗人之一,20年代末到30年代盛极一时的“新月派”主将。他的诗,风格欧化,流动着内在的韵律和节奏,情感真挚充沛,有《再别康桥》等许多名篇传世。徐志摩留学英美,交游广阔:胡适、梁启超、郁达夫、沈从文、罗素、狄更生、泰戈尔、曼殊斐儿……无一不是社会名流兼文化名人。长辈与他亦师亦友,同辈与他亲密无间。熟识徐志摩的人都称赞他的性格品行,说他天真挚诚、不计名利、热情无私、活泼风趣,有徐志摩的地方就有欢笑。但是,总是给别人带来欢乐的徐志摩内心却有解不开的“烦恼结”。
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劢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张幼仪19出生在江苏省宝山县,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张润之为当时知名医生。张幼仪排行兄弟姐妹第八,曾就读于苏州师范学校。张幼仪出身显赫富贵却不娇纵,相夫教子,恪尽妇道。而徐志摩对这桩“无爱的婚姻”始终心存疑虑,他追求新思想追求浪漫,而张幼仪是位传统女性,她外柔内刚,坚忍不拔,她的朴实与柔韧丝丝相扣,却不能被徐志摩领略,徐志摩所梦想的浪漫和才情使他们俩之间缺乏激情。
婚后徐志摩入北京大学读书,又到美国留学,等他到英国康桥留学时,夫人张幼仪也到英国与徐志摩同住。
而正是在这个雾都伦敦,徐志摩遇到了他一生求而不得的林徽因。
1920年秋,在雾都伦敦,二十四岁的徐志摩邂逅了十六岁的林徽因,后者婉约的才情和长于审美的气质深深吸引了前者,一见便惊为天仙下凡,遂成为他的理想美人,开始了热烈的浪漫追求的历程。这年林徽因随父亲在英国作短暂讲学,她的美丽,已经为许多青年男子所倾倒,然而,却没有像徐志摩那样,以一个诗人独到的慧眼,从她谜一样的眼睛中,读出她与生俱来的忧郁。
“令志摩眼前一亮,是个花季少女,简直太漂亮了,瓜子脸白净净,只有颊上带着几分红晕。一双弯弯的笑眼,秋水盈盈,神动能语,最是那腮边的两个酒窝,深深的,寓着不尽的青春美丽……”志摩看呆了,她使他心中模模糊糊的美神形象一下子定了型,“他仿佛是在前世见过她,只是无法确切地记起,对,没错,就是她,她就是美神,美神就是她”。
自然,情窦初开的林徽因也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
相识之后,徐志摩就成了林家的常客,他用家乡土话与林父交谈甚欢。每天下午四点,他们在英国式的饮茶之中聊天,聊到兴头,林父照例铺开宣纸,呼林徽因磨墨,笔走龙蛇,几幅大字,爆出一片喝彩之声。林父的即兴之作,总是上乘之作的,常常是墨迹未干,就被人拿走了。兴致高时,林父挥毫悬肘,可从黄昏直到夜半,志摩等人,铺纸奉茶,也一样兴致勃勃。
林家与徐家约有六英里路程,志摩通常骑自行车往返,有时也搭公共汽车,聊得晚了,林父也让林徽因送他一程路。两人相见恨晚。
差不多一两天,徐志摩便寄出一封信,那些信全部都是寄给林徽因的。那些日子,林徽因总是被徐志摩的信折磨得辗转难眠。尽管徐志摩每隔一两天,就到林家公寓吃茶、聊天,但差不多每天都有信寄给林徽因。几乎所有的'信,满纸堆积着让一个17岁的少女脸热心跳的句子。
“也许,从现在开始,爱、自由、美将会成为我终其一生的追求,但我以为,爱还是人生第一件伟大的事业,生命中没有爱的自由,也就不会有其他别的自由了。”“当我的心为一个人燃烧的时候,我便是这天底下最幸运又是最苦痛的人了,你给予我从未经历过的一切,让我知道生命真是上帝了不起的杰作。”
“如果有一天我获得了你的爱,那么我飘零的生命就有了归宿,只有爱才可以让我匆匆行进的脚步停下,让我在你的身边停留一小时吧,你知道忧伤正像锯子锯着我的灵魂。”
除了林徽因,没有人知道徐志摩的心,是那么热烈地燃烧着。为了爱,他甚至可以做一块陨石。有一天,邮差把徐志摩的一封淡蓝色的信交到张幼仪的手里,张幼仪无意中拆开,读了一半,便觉得天旋地转。她做梦也想不到,这封信竟是林家大小姐的亲笔。林徽因在信中说道:“我不是那种滥用感情的女子,你若真的能够爱我,就不能给我一个尴尬的位置,你必须在我与张幼仪之间作出真正的选择,你不能对两个女人都不负责任……。”
张幼仪恨自己糊涂,徐志摩足足有半年时间言必称林徽因,她见过他们在一起时徐志摩那魂不守舍的目光。她不能忍受命运给她的当胸一击。
张幼仪18岁嫁给了徐志摩,那时还是情窦未开的少女,她把一生都托给了这个本来应该相依为命的男人。张幼仪是大家闺秀出身。他们的结婚是张幼仪的二哥从中撮合的,他也是志摩的好友。从19结婚至今四年以来,他们已有了一个孩子,志摩也非常喜爱,难道这一切他都忍心抛下?张幼仪平静地看着徐志摩读信,志摩怔怔地发着呆。
徐志摩高中毕业后正计划进入大学的时候, 他父母已将他的婚姻大事定了下来. 女方张幼仪, 是张润之之女, 是张家璈, 张君幼之幼妹. 张家璈是当时中国金融界的巨子, 张君幼是当时中国政界的显赫人物. 许申如能攀附这门贵亲, 当然是喜出望外, 而志摩却执直反对. 父子俩因为这件事吵了好几次嘴皮.
当时的志摩对张幼仪一点都不了解, 更不用说爱情. 对于视爱情如生命的志摩,确这是怎么也无法接受的. 志摩的父母百般劝说无效, 只得请来祖母. 志摩挨不过祖母的哀求, 最终忍痛接受这门婚事. 1915年10月29日, 志摩与幼仪结婚.
婚后两个人没有一丝感情, 生活没有一点乐趣. 他们见面时都是冷冰冰的. 婚后不久, 志摩便收拾行李上天津读大选. 两人联系甚少.
19, 正当志摩与林徽音热恋时, 张幼仪从中国来英国寻找志摩. 当时志摩一心爱着林徽音, 又苦于幼仪从中阻隔, 于是提出与幼仪离婚. 幼仪见志摩并无爱她之心, 也无法忍受这种若即若离的夫妇生活, 于是答应了. 1922年3月, 志摩与幼仪在柏林离婚. 幼仪随后前往柏林留学. 幼仪共为志摩生下两个孩子, 大的那个叫作彼得.
1926年志摩欧游时经过柏林, 再一次见到幼仪. 此时的幼仪已是一位相当成熟的现代女性. 志摩原本带了件礼物来给彼得, 却不幸的得知彼得去世的噩耗. 此时志摩与幼仪都发觉彼此之间的友谊加深了.
志摩死后, 幼仪抚子成人, 在经营方面颇有成就. 幼仪于1988年逝世.
徐志摩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伦敦国际联盟协会上认识林徽音的. 林徽音当时十六岁, 在伦敦一所女子中学读书, 正是花一般的年龄, 长得又像花一般娇艳, 文学修养又好. 她既有中国传统闺秀的遗颜, 又有西方女子落落大方大方的风度. 她与志摩一见钟情, 双双坠入爱河.
他俩月下漫步, 花前谈心, 舞会上双双起舞, 宴会上频频起杯, 绿纱窗下共研文学. 徽音被志摩渊博的学识,风雅的谈吐, 广泛的兴趣, 潇洒的举动, 英俊的外貌所吸引住. 志摩也佩服徽音的博学多才与美貌.
张幼仪的到来使这对热恋中的男女清醒了过来。志摩决定于幼仪离婚,而徽音却随父回国,留下志摩一个人。志摩随后也赶回中国找寻徽音。当志摩最终找到徽音时,她已是志摩老师梁启超的媳妇。徽音在志摩于梁思成之间犹豫了许久,最终选择了梁思成。原因是徽音不想作别人的二奶,而思成忠厚老实,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伴侣。志摩受到沉重的打击,他在极度的痛苦中度过了一段时间。
志摩虽知徽音不会再回到他身边,却仍苦恋着徽音,并设法接近徽音。而徽音总在他俩间保持一段距离。后来志摩于小曼结婚后,他仍暗恋着徽音。
志摩于徽音一直保持联系。志摩死的那天,徽音还在机场等候志摩。徽音是志摩一生中真正喜欢的女人。
志摩死后,徽音不忘旧情,提议设立志摩文学奖,建立志摩图书馆和志摩纪念馆来永远纪念这为伟大的诗人。
三十年代的著名诗人徐志摩和风流才女陆小曼的爱情故事,被传为佳话.历尽艰辛之后,饱受磨难的一对有情人终于可以自由地相亲相爱了.如鱼得水,如胶似漆,那一段时光,两个恨不能化到一起去.白日里,他们可携手散步,或谐谑打趣,或共赏诗文......黑夜里,便以无比的激情和力量将爱的乐章一次次奏响.这时的他们忘记了世间的一切,信佛有了爱情就有了一切,然而生活并不像他们设想的那样.
结婚之后,他们夫妇俩人曾回石硖石镇与徐志摩父母同住,谁知两位老人并没有完全谅解他们,想尽孝道却不成.后来徐申如老夫妇竟拂袖北上,同张幼仪及孙儿住在了北京.而且还断绝了对他们经济上的接济.这样,在1927年1月徐志摩和陆小曼回到上海定居时,他们已经债台高筑了,而偏在这个时候,徐志摩竟觉得笔端生涩,灵感消渐,难以写出作品.这样他烦恼、苦闷。而且在过了几个月神仙般的日子之后,徐志摩竟发现陆小曼这朵名花太难莳养了。
当初,徐志摩把白朗宁夫妇做为他与陆小曼的榜样。他不仅仅是要娶一个美丽的聪明的妻子,更希望妻子能成为他事业的一部分。结婚前,他多次向陆小曼谈及自己的理想抱负,并建议陆小曼提起笔,与他夫唱妇随,在文学事业上干出一番成就。至于小曼贪图享受,挥霍玩乐的弱点,他曾认为那是她反抗包办婚姻的一种发泄。他认为,完全可以凭借他们之间的爱情给陆小曼新的生命。可是,徐志摩估计错了,一贯养尊处优的陆小曼积习难改,依然故我,她终究没有成为中国的白朗宁夫人。婚后,陆小曼的物质需求有增无减。而徐志摩,由于失去了父亲经济上的接济,订婚、结婚花了大笔的钱,已经债台高筑了。回到上海后,他们的开销更是可观。为此,徐志摩在三家大学兼职,为的是多挣些钱以缓解经状况。然而月收入千余元。仍不够小曼的挥霍。
他们的寓所有三间卧室,一间吸烟室,一间会客室,一间书房,俱装修得富丽堂皇。
小曼爱玩,习惯夜生活,每天天亮上床,晚上活动。家中有三个丫头,另有司机、老仆,排场不算大。包汀剧院等娱乐场所更是经常的事。夜总会、豪华赌场、各大酒楼都是陆小曼经常出入的地方。
早已有“交际花”之称的陆小曼,常被请去参加摹捐义演。她不仅自己装扮登场,而且尤喜捧戏子。对于棒角,她一掷千金,毫不吝惜。不仅这样,她还要徐志摩看,她演戏,陪她捧角,甚至要徐志摩登台为她配戏。以至于厌倦又无奈的徐志摩写道:
”我想在冬至节独自到一个偏僻的教学里去听几折圣诞的和歌,但我却穿上了臃肿的袍服上舞台串演不自在的腐戏。我想在霜浓日澹的冬夜鲁自写几行从性灵暖处来的诗句,但我却跟着人们在涂蜡的跳舞厅去艳羡仕女们发金光的鞋袜。”
休弱多病的陆小曼在结婚之后身体时好时坏。徐志摩在《眉轩琐语》中写道:“曼的身体最中我愁,一天二十四小时,她没有小半天完全舒服,我没有小半天完全定心。”为陆小曼治病,又多了一笔不小的开支。
这一切让徐志摩感到很疲惫,精神上更是苦闷烦躁。夫妻关系也因此出现裂隙,而一个男人翁瑞午的介入,终于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事情是这样的。体弱的陆小曼连唱两天戏,旧病复发,得了晕厥症。翁瑞午一手好推拿,手到病去。徐志摩天性洒脱,他以为,夫妇的关系是爱,朋友的关系是情。所以,翁瑞午和陆小曼一边罗襦半解,妙手抚摩,一边说说笑笑,他亦视之坦然。
翁瑞午之你以画闻名,家藏颇丰。翁常袖赠名画于小曼,小曼自然极喜,翁进而又以治病为名,教陆小曼吸食卧鸦片。
于是,陆小曼与翁瑞午常常一榻横陈,隔灯并枕。而徐志摩对此的看法却是与众不同的:“男女情爱,既有分别,丈夫绝对不许禁止妻子交朋友。何况芙蓉软榻,看似接近,只能谈情,不能____。所以男女之间,最规矩最清白的是烟榻,最暗昧最嘈杂的是打牌。”所以,徐志摩不反对陆小曼吸食鸦片,而反对陆小曼打麻将。在徐志摩心里,只要陆小曼喜欢,他什么都能牺牲。但是陆小曼爱徐志摩,同时也爱上了翁瑞午了。
开始的按摩,渐渐变成了爱抚,开始听治病,后来成了瘾,事情一发而不可收拾了。于是徐陆开始了口角。徐志摩的劝诫无效,适得其反,陆小曼任性,固执,我行我素。她甚至以徐志摩与一话剧女演员交往甚密为由,同他大吵大闹。
徐志摩困惑了,痛苦了,他说他觉得世界如此冷漠。为了排解心中的烦恼与苦闷,也为了通过暂时的分开而使矛盾化解,使小曼回心转意,他再一次选择了欧游。然而,1928年底,徐志摩游历回来后,陆小曼依然故我,而且与翁瑞午的关系愈发暧昧了。徐志摩的希望破灭了。他的心如莲蓬一样,满是窟窿,他把精力放在了教书写作和办《诗刊》上。只有在做事时,他才能暂时忘却陆小曼带给他的无法语言的痛苦。
在种情形之下,胡适等好友都劝徐志摩换个环境。可陆小曼怎舍得离开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无奈中,徐志摩竟在六个月内八次往返于京沪之间,他一直想让陆小曼北迁。然机,在徐志摩生前,陆小曼竟然没有离开上海一步。
当初,他置舆论、亲情不顾,想去实现一个美丽的爱情之梦,而这个梦在现实中破碎了,碎成一地瓦砾,怎能不让他愁肠百结,万念俱灰?苦痛交织之际,不幸与灾难接二连三地降临。
先是与林徽因浮言再起,再是课重薪薄,负债累累。第二年春,母亲病逝。而他与父亲之间又因陆小曼而矛盾加深。尤其是与陆小曼的关系日渐恶化。他不愿公开吵闹,更不用说离婚了。那年11月上旬,陆小曼连发十几封电报急催徐志摩南返。
徐志摩回到上海后,见面伊始,夫妻二人便大吵一架。素来温婉的陆小曼,竟然一改常态,大发脾气。徐志摩为了排解愁闷,于18日乘车去南京,住在朋友何竟武家里。那天晚上,他到张歆海家,并见到了杨杏佛。
在张家,一群朋友讨论着人生与恋爱的话题。谈着谈阒,谈到了徐志摩为爱情节省开支,不坐客班航机,而托人搭乘邮政班机的这件事上。这时,张歆海的夫人韩湘眉开玩笑道:“志摩,明天出事怎么办?”第二天,徐志摩是打算免费搭乘中国航空公司的邮政班机济南号返回北京的。
徐志摩也在开玩笑说:“你怕我死吗?”
“志摩,正经话,总是当心点儿的好,司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不知道,没关系,我总是要飞的,我以为天气晴朗,宜于飞行。”
“你这次乘飞机,小曼说什么没有?”
“小曼说,我若坐飞机死了,她作风流寡妇。”
杨杏佛接过话头就:“凡是寡妇皆风流!”
就这样,几个人谈到深夜,分别前,徐志摩极温柔的,像长史似的,轻吻了韩湘眉的左颊。万没想到,这一吻,竟成了诀别之吻。
19日晨,有雾,因要赶晚上林徽因的演讲,徐志摩毫不迟疑地踏上飞机。
灾难袭来——
济南号飞机于当天上午8时起飞,10时10分抵徐州,10时20分再进行北进。午后2时飞机失事坠毁。徐志摩遇难,年仅三十六岁。
第二天,北平《晨报》刑发了徐志摩遇难的消息。
徐志摩头破一穴,肋断一骨,脚烧糊。据说,飞机再高三尺,便不至于触山而毁。
遗体被送回上海后,停在万国殡仪馆,并在那里设大殡,吊丧的人极多。灵边哭倒两个人,一是陆小曼,一是张幼仪。吊唁者也无表中以二人为世界分为两班,似有鸿沟相隔。
陆小曼写下了这样一幅挽联:
“多少前尘成噩梦,五载哀欢,匆匆永诀,天道复奚论,欲死未能因母老;”
在《哭摩》一文中,陆小曼写道:“摩,你为我荒废了你的诗意,失去了你的文兴,受着一般人的笑骂,我也只是在旁默然内恨,再没有法子使你像以前的欢笑。”“事到如今,我一点也不怨,怨谁好?恨谁好?你我五年的相聚,只是幻影,不怪你忍心去,只怪我无福留,我是太薄命了。十年来受尽千般的精神痛苦,万样的心灵摧残,直将我这一颗心打得破碎得不可收拾。”
徐志摩死后,陆小曼素服终身,再不去游宴场所。
爱情更多的是一种责任,是相互理解和包容,相爱容易,相处太难,年轻的人们在你们享受爱情的同时,是否想到要相互包容对方,相互付出,而非单方付出。如此方可长享爱情。
徐志摩(18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
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
第一夫人张幼仪。这是一个典型的父母包办之下的婚姻。可它是徐志摩一生中真正意义上的婚姻。 很快徐志摩生命中有了第二个女人:林徽因。这是导致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婚的原因之一。据说《再别康桥》即是为她所做。徐志摩认为他有幸而找到了他的“唯一之灵魂伴侣”,于是,他离了婚,要找他的“灵魂件侣”去了。可不幸的是,林徽因却并不是徐志摩那一类人,她是那种为婚姻而婚姻的那类。对她来说,婚姻比爱情重要。
于是出现了他生命中的第三个女人:陆小曼。陆小曼与徐志摩可以说是志同道合:同样有着对爱情的共同追求。陆小曼的丈夫可以说也是一个相当出色的丈夫,作为婚姻的角色,无疑也是最称职的了。这从他同意离婚这件事上就可看出一二。在那个年代,肯放另有所爱的妻子出去的男人并不多见。我记得陆小曼请求他丈夫同意离婚时的谈话是这样说的:“我已经把生命的躯壳给了你,你就让我活一回吧。”最终陆小曼活了:她终于离婚成功。
三个女人有着不一样的感情色彩,却也为徐志摩的人生开启了新的 篇章,就让我们走进这三段被世人传颂的爱情中感受那份炽烈的爱吧。
张幼仪 张幼仪出身江苏名门,受过新式教育,她性情温和善良,长相明眸清丽,知书达理又遵传统守孝道,她对徐志摩并不了解,他们的婚姻,是父母定下来的。15岁的张幼仪就辍学嫁到浙江做了少奶奶。婚后不久,长子徐积锴出生.徐志摩便赴英国读书。其时,徐志摩一心追求林徽因,拒不接受张幼仪苦劝和阻挠,提出离婚。虽然身怀有孕,张幼仪还是慨然应允徐志摩,结束了他们七年的婚姻。张幼仪在离婚之后,远赴德国柏林,学习德语,并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
徐志摩在36岁不幸飞机遇难,作为前妻,张幼仪还无怨无悔地尽责,养育他们的孩子,以女儿的身份照顾着她的前公婆。徐志摩在台湾出版的全集,也是张幼仪亲自指导整理编辑出来的。
张幼仪从国外归来,进入东吴大学教德语,还出任过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又在上海闹市区静安寺路开了一家云裳服装公司。由张幼仪执掌的服装公司,是中国第一家新式服装公司,采用独特的立体剪裁法,一改中式服装形式,在上海滩风靡一时。后来,张幼仪与苏医生成婚。在她暮年,曾和苏医生一起,到英国康桥、德国柏林故地重游。她站在当年和徐志摩居住过的小屋外,感慨万千,她没办法相信自己曾那么年轻过,并历经那么多人生荣辱沧桑。
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剧照 林徽因始终清楚,徐志摩只是她生命中的惊鸿一瞥,只是一次漂亮的过错。“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这一句是林徽因发自肺腑的对徐志摩的真情告白。
她的一生也没有走出诗人的影子。林徽因在《纪念志摩逝世四年》中写道:“我们这一群剧中的角色本身性情与性格抵触,理智与情感两不相容,幻想与事实当面抵触,侧面或背面激成悲痛。”看着林徽因这字间和泪的话,她繁华的背地,后人读到的却是寂寞与悲凉,她与后来两个男人之间的所谓感情,也只是徐志摩曾经的万紫千红,为她的寂寞搭成了最好的映衬布景。
林徽因用她女人特有的心智,结束了和徐志摩一段无望的爱恋,在束装重拾娇艳如花的四月过后,她来不迭悲伤回望,因为她生命中的另一个主要男人――梁思成出场了。
1931年,徐志摩为了去听她的报告,在碧海蓝天中,他把他36岁的生命回报给了前世至爱的林徽因。后来,林徽因把他飞机出事的那块残骸永恒地寄存在她的卧室里,林徽因知道,她是最懂他的女人。
1955年4月1日,一代才女林徽因香消芳尽,绝尘而去。时年51岁。她用她裹挟着自己一生的清冷婚姻,玉成了无数男人心中的妄想。她只能冰凉地活在民国传奇里。得到林徽因噩耗的金岳霖凄然写道:“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这一次,他酣畅淋漓,不再婉约退守。由梁思成设计的墓碑上刻着她生前已千百次的自语:“这里长眠着林徽因,她是一位建筑师、诗人和母亲。”
陆小曼 陆小曼在上海的生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徐志摩失事前为一个阶段,那时她的生活是奢侈而放任的;徐志摩失事后,她受到剧烈震动,人变得消极而沉寂;解放后为第三阶段,她重新振作起来,获得新生。
徐志摩失事后,陆小曼受的打击最大,她所遭受的批评也大。徐志摩的一些朋友不愿再跟她来往,她也不再出去交际,陈定山先生说:志摩去世后,她素服终身,从不看见她去游宴场所一次,她请贺天键和陈半丁教她画,汪星伯教她做诗。她没有钱了,她卖了《爱眉小札》的版权。她每日供着志摩的遗像,给他上鲜花。
1935年,徐志摩过世的第四个年头,在陆小曼的努力下,《爱眉小札》由良友图书公司出版,陆小曼在序中表达了她的心愿:今天是志摩四十岁的纪念日子,虽然什么朋友亲戚都不见一个,但是我们两个人合写的日记却已送了最后的校样来了,为了纪念这部日记的出版,我想趁今天写一篇序文,因为把我们两个人呕血写成的日记在这个日子出版,也许是比一切世俗的仪式要有价值有意义得多。
1947年3月,晨光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志摩日记》,里面包括《西湖记》、《爱眉小札》、《眉轩琐语》、《一本没有颜色的书》和《小曼日记》五个部分,小曼在序中再次表达了自己的心愿:我决心要把志摩的书印出来,让更多的人记住他,认识他。这本日记的出版是我工作的开始……我预备慢慢地拿志摩的东西出齐了,然后再写一本我们两人的传记,只要我能够完成上述的志愿,那我一切都满足了。
无论这三段感情的命运如何,但留给我们世人的是更多的畅想。每段爱情的结局固然遗憾,但是徐志摩留下的那些诗篇却依旧在每个不同的时代深深感动着每一个人。
徐志摩的动人爱情故事
让我们先看一则1931年11月20日《北平晨报》的报道吧:“19日午后2时,中国航空公司飞机由京飞平,飞行至济南城南三十里党家庄,因天雨雾大,误触开山山顶,当即坠落山下。本报记者亲往调查,见机身全焚毁,仅余空架。乘客一人,司机二人,全被烧死,血肉焦黑,莫可辨认......”
这则报道中的乘客就是徐志摩。再看一看当时有四个女人在闻知讯息时的反应吧:当噩耗传到妻子陆小曼耳中时,她感到“天垮了,地陷了,世界进入一片黑暗。”林徽因在得知消息后,两眼发黑,双腿一下软了下来。她和丈夫梁思成流着泪,编了个小花圈,中间嵌着志摩的照片,敬悼于徐志摩的灵前。前妻张幼仪在听到噩耗时,她对儿子徐积锴说:“你爸爸上天了,快随你舅舅去接灵吧!”
而凌叔华呢,这位与徐志摩的感情似乎一直处于地下状态的才女当然也是没能忘怀徐志摩。她在《志摩真的不回来了吗》文中说道:“志摩,你真的死了吗?谁会相信像你这样一个有生气的人会死了的?得到这消息时,我就不信,可是问了几处,都答说是真的,回电已证明了。可是我仍然不相信,我骗自己说:‘也许这孩子觉得日子太平凡了,存心弄点玄虚来吓一吓他的朋友吧!再说,他哪里像会死的人呢?’”“我就不信,志摩,像你这样一个人肯在这时候撇下我们走了的。平空飞落下来,解脱得这般轻灵,直像一朵红山棉辞了枝杈,这在死的各色方法中,也许你会选择这一个,可是,不该是这时候!莫非你(我在骗不过自己时,也曾这样胡想)在云端里真的遇到了上帝,那个我们不肯承认他是万能主宰的慈善光棍,他要拉你回去,你却因为不忍甩下我们这群等待屠宰的羔羊,凡心一动,像久米仙人那样跌落下来了?我猜对了吧,志摩?”
在同一时间里,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凌叔华这四个女人,一个是始为道义终被抛弃的原配,一个是追求经年苦恋未果的爱人,一个是爱炽生怨悲胜于欢的.妻子,一个是朦胧暧昧抑或隐秘的红颜,都在为徐志摩“唱悲伤的歌”,为何如此?只为徐志摩曾经有过的深情,他是“爱”,是“暖”,是“希望”,是“人间四月天”!
值得一说的是,这四个女人都非等闲之辈。她们不是名门千金,就是大家闺秀,都更是才女级美女,可谓才色艺倶全。张幼仪与徐志摩离婚后发奋图强,先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后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还任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林徽因后来成为著名的建筑师、诗人、作家;陆小曼当时被誉为“风华绝代的北京名媛”,名满北京城社交界,擅长绘画和表演,写得一手好诗文;凌叔华后来成为著名的作家和画家,在小说方面颇有成就。
徐志摩,这位不幸英年早逝的天才诗人,毕生都在不懈追求“爱,自由,美”的理想主义者,虽然只活了34岁,但他留给这个世界的不仅仅是那些被后人吟诵的优美华丽的不朽诗章,还有那些为后人乐道的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 徐志摩经典语录
★ 徐志摩短诗
★ 徐志摩诗歌集
★ 徐志摩经典语录
★ 偶然 徐志摩
★ 徐志摩诗歌
★ 徐志摩格言
★ 徐志摩名人名言
★ 徐志摩散文
★ 经典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