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老师的随笔:辛劳也是希望(共含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如聪囹”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想必当老师的同僚们都听见过这样的谈论:“当老师的可真开心呀,每天只要上几节课,又有寒暑假,真轻松。”她初次听到这些话时,心中十分不快,只觉得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别人的肯定,更是让三个月的假期将她九个月的透支完全地抹杀掉了。可是后来,听得多了,阅历多了,才明白,教育学生的那份辛劳与喜悦,真的只有身在其中的人自己才能明白。
7月的一天,她接到学校打来她的电话:李老师,和你商量个事,下学期要麻烦你做初一的班主任,并要带两个班的语文。她内心想:既然领导找到她,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为学校解决燃眉之急,也是应该的。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开学了,她走上了初一(1)班班主任岗位。为了快速完成大量的工作也为了节约时间,她为自己准备了一双运动鞋,奔走在教室、办公室、油印室和操场之间。
她曾经在深冬的早上,天空还挂着几颗残星的时候,驱车来到校园,只为学生能够有时间在新的一天开始前便将前一夜遇到的困惑及时处理;她也曾在闷热的午后站在教室门外,任烈日灼烧她的小腿,只为指导一名学生最简单的背诵技巧;更多的,是学生放学后,她忍住了饥肠辘辘、忍住了归家之心,将学生遇到的问题分类、归纳、整理、汇编,只为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短板,等到回家时,天又已大黑。
这些就是她的一天,也是她教学生涯的缩影。她经常在路灯熄灭前出门,在路灯复亮后回家。家人也常跟她说:一份工作而已,良心上过得去就行,何苦弄得自己这样疲累。是呀,只是一份工作而已,何必要到如此地步呢?只是,当她看着学生们一双双因求知而发亮的眼睛时,看着学生们对她满怀期待的眼神时,她如何能够将就?
然而,工作并没有完。晚上到家,她还一天到晚抱着个手机,家人和她说话,她只是应付性的回答。他们不高兴了,抱怨她一天到晚玩手机、不关心他们、不和他们说话。听了这些话,她心理万分难受!是呀,为了班里的48个熊孩子,她把时间精力都花在了他们身上,在家里俨然一个甩手掌柜。可是,他们哪里知道,智慧云平台上要与家长交流、回家作业要发给家长、困难学生当天遇到的事情最好当天处理干净、各个群里的信息要及时翻看并回复和完成,这些都得仰仗手机呀……随着时间的推移,家人明白了新形势下一名老师的不易、一名班主任的更不易,更多的是关心和理解。白天带到学校的酸奶,下班又带回了家;烧开的水,到冷了还没顾得上喝一口;手头的工作还没有完成,新的任务又来了。也许有人会说是否夸张了点,但是这些都是经常的事。每个行业都不容易,没有抱怨,更多的是理解。
真心付出,静静等待,总会有惊喜。终于,学生的一张张比赛的奖状摆在了她面前,一份份证书叠在了她的书桌上。孩子们要去省里比赛啦、要去全国比赛啦,让她兴奋半天,又让她担心几天。教师的工作确实是辛苦的,可她的辛苦换来的,是学生们对未来的信心,是学生们对美好前程的一片希望,这样的辛劳,值!
公众号:玉峰文苑
前几天我看了一期《爸爸去哪儿》,这是现在很火的一个电视节目,想必有不少家长朋友也和自己孩子一起看过吧。在节目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吴镇宇说的,他说“小孩子生下来,我们大人陪他一起成长,有时还是我们的老师。”这句话乍一听会认为本末倒置,但仔细琢磨,我觉得有很深的含义。
孩子年龄小,无知、幼稚可以理解,我们作为家长、老师应该去告诉他们是非对错,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这句话所表达的观点却是:孩子是我们的老师。或许有人会问:孩子会教我们大人什么呢?其实,孩子教我们的有很多。
每天早晨,孩子来到幼儿园后,我们会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户外晨间活动,有一天准备活动是《赶小猪》,活动时每一位孩子都有一根纸棍一颗纸球,孩子用纸棍追赶纸球向前,动作就像赶小猪一样。孩子们都乐在其中!这时,其他班级的一位小女孩也被这个活动吸引了,眼睛直勾勾的盯着我们班一位叫天佑的小男孩手上的小猪,她用手指指着小猪对天佑说:我想玩。天佑点点头对她说:好呀,你先玩,我(替你)说加油!
在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中,当某一关系一般仅是认识的朋友,向你发出友善的信号时,通常大多数成年人都是充满戒心的。而孩子们并不会这样想,他们遇到这种友善信号时,只会认为自己多了一个好朋友,并且乐意去接纳他、融入他。我们成人缺少的恰恰就是孩子这简单、直接、单纯的情感交流。
这就是孩子教我们的东西,不是什么高深的大道理只是最纯真的善良。
那是每个所谓大人心底最深、最久、最质朴的情感,或许是忙碌浮躁的生活让我们早已淡忘了这种善良,可我们的孩子是最纯真的老师,他教我们不要丢弃那最真的东西。愿我们都能听“孩子老师”的教育,并且重新捡起心底深处那份善良、那份美好!
孩子也是我们的老师教育随笔
前几天我看了一期《爸爸去哪儿》,这是现在很火的一个电视节目,想必有不少家长朋友也和自己孩子一起看过吧。在节目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吴镇宇说的,他说“小孩子生下来,我们大人陪他一起成长,有时还是我们的老师。”这句话乍一听会认为本末倒置,但仔细琢磨,我觉得有很深的含义。
孩子年龄小,无知、幼稚可以理解,我们作为家长、老师应该去告诉他们是非对错,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这句话所表达的观点却是:孩子是我们的老师。或许有人会问:孩子会教我们大人什么呢?其实,孩子教我们的有很多。
每天早晨,孩子来到幼儿园后,我们会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户外晨间活动,有一天准备活动是《赶小猪》,活动时每一位孩子都有一根纸棍一颗纸球,孩子用纸棍追赶纸球向前,动作就像赶小猪一样。孩子们都乐在其中!这时,其他班级的一位小女孩也被这个活动吸引了,眼睛直勾勾的盯着我们班一位叫天佑的小男孩手上的小猪,她用手指指着小猪对天佑说:我想玩。天佑点点头对她说:好呀,你先玩,我(替你)说加油!
在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中,当某一关系一般仅是认识的朋友,向你发出友善的信号时,通常大多数成年人都是充满戒心的。而孩子们并不会这样想,他们遇到这种友善信号时,只会认为自己多了一个好朋友,并且乐意去接纳他、融入他。我们成人缺少的恰恰就是孩子这简单、直接、单纯的.情感交流。
这就是孩子教我们的东西,不是什么高深的大道理只是最纯真的善良。
那是每个所谓大人心底最深、最久、最质朴的情感,或许是忙碌浮躁的生活让我们早已淡忘了这种善良,可我们的孩子是最纯真的老师,他教我们不要丢弃那最真的东西。愿我们都能听“孩子老师”的教育,并且重新捡起心底深处那份善良、那份美好!
爸爸也是成长路上的老师-生活嘴随笔
近日一次聊起教育孩子时,朋友告诉我家长会上班主任老师的一个建议,参加家长会的大都是妈妈或爷爷奶奶,爸爸出席的很少,希望以后的家长会也有更多的爸爸参加,别让“爸爸”成为孩子成长的珍稀品。
我听了以后心灵为之一震,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永远的家庭教师。家长会上爸爸的缺席,客观上是因为家庭角色里的爸爸有的在外打拼,有的忙于生计,有的投入于事业,他们在社会中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义务而无暇顾及,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家长家庭教育意识的淡薄和责任的缺失。
由此让我想起了今年春节期的一次聚会上,说起家里的孩子时,一位朋友倒了一肚子的苦水。他说,为了这个家我一年到头在外拼命打工挣钱,春节回到家,感到十多岁的小孩子和他不大亲,除了做作业,一天到晚要么上网玩电脑,要么玩手机,要么看电视,他说的话孩子一点也听不进去。看着他苦恼一样子,我告诉他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们得好好分析一下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我反问这位朋友:“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你为他付出了些什么,你用心做过了些什么?”他说,他一直在外忙,孩子要什么,就买什么,尽量满足他的要求。我告诉他,除了物质上的要求外,孩子和我们父母间良好的感情关系是要培养的,就好比禾苗的成长既需要阳光的照耀,也需要雨露的滋润一样。家庭教育的基础是建立良好的亲子感情,亲其人,才能信其道。而这种感情关系的建立还是要以父母与孩子彼此的沟通了解为前提的,你一天到晚只顾在外忙,你对孩子了解多少,他想些什么、真正需要什么你知道吗?朋友用困惑的眼神看着我,期待着进一步的.探讨。我没有和他作过多的分析,而是和他讲起了我的一个邻居家的故事。
邻居小吴是一位军医,平时在部队工作,春节也回海探亲。小吴有个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我常常看到他和儿子在一起,有时在楼下空地上打羽毛球,有时骑着自行车带儿子兜风,有时陪儿子一起看电影,有时和儿子一起泡新华书店,还有一次父子俩居然在楼下的车库里比赛闯关游戏,他们家窗户里时不时会飞出一串串孩子那清脆的银铃般的笑声……
听了我的介绍,朋友的脸上飘过一片红色的云朵,他若有所悟,吞吞吐吐地说:“在自己孩子身上,花的心思真不如别人,看来以后要多和孩子在一起,陪伴他一起长大。”
俗语有言,母爱如水,父爱似山。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父母为他插上飞翔的翅膀,生活中安排一点时间关注孩子、陪伴孩子、用心付出,尤其是作为父亲要抽出时间用些在孩子的发展上,哪怕去参加一次学校的家长会,不再让“爸爸”成为孩子生活的珍稀品,相信孩子回馈你的不仅仅是个“亲”字,更有人生的真谛。
【教师随笔】老师们希望领导怎样来听课?
原创: 陈德兵
曾经应兄弟学校一位教导主任的邀请,到该校“指导”教学。说是“指导”,其实也就是随堂听听课,然后简单交流交流而已。那天和这位主任听的是一节五年级作文课――向大家介绍一种物品。上课的是一位姓王的女老师,三十多岁,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她的整节课是这样进行的:
首先,王老师带领孩子们回忆了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复习了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然后,师生一起研究本次习作“导语”,明确此次作文的任务和要求。紧接着,王老师通过投影仪展示了一篇某作文指导书上的例文,师生共同品评其成败得失。最后,王老师让孩子们说说自己打算写什么,并口头对这件物品做一个简单介绍,少数几个孩子简单介绍了一下自己的文具盒、书包、钢笔、课外书后就下课了。
在听课过程和课后交流中,这位教导主任一直铁青着脸,我估计恐怕是这两个原因:一是这节课教学效果不怎么理想,太令她失望;二是请我来“指导”这样“糟”的课,她太没有面子。互动交流时,这位主任首先开口,一顿劈头盖脸的批评和指责,说这节课完全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学手段过于单一,根本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沉闷,准备也不充分,所选范文过于简单,不能起到示范作用……上课的王老师被批得满脸委屈和难过,头埋得低低的,不敢看人。
场面如此尴尬,我能说些什么呢?但又不能不开口啊!
我整理了一下思路,说:“听了王老师这节作文指导课,我觉得至少有四个优点值得我学习!一是王老师的探索精神很可贵:我们都知道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最棘手的问题,但是王老师并没有因为难就刻意回避它,而是迎难而上,想就此做点研究和探索,这是很可贵的;二是王老师对此次习作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把握得很准,那就是指导学生写出物品的特点和恰当运用一些说明方法;三是王老师在教学中注意了读写结合:在第一个环节组织复习本组课文,在第三个环节提供范文,都是为了帮助学生从阅读中提炼说明方法,同时学习别人是怎样运用说明方法将物品的特点表达出来的;四是让学生先说后写,有利于减缓坡度,降低难度,特别有助于对作文后进生的指导。”我的这位主任朋友和执教的王老师脸色明显好了许多。
“但是,王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为什么不太理想呢?”问题是不能回避的,否则大家会觉得我前面这番话很虚伪,我便开诚布公地接着说,“我想,问题可能出在了这样两个方面:一是王老师过于注重说明方法的运用了,课堂过于理性化。我们急于向别人介绍一样物品,其根本原因还是我们喜欢它,或者说我们觉得它很特别,所以才有这样的冲动。也就是说,说明文虽然侧重在说明,但文章深处同样是情。如果没有这份情,也就没有了说明文。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这节课上过多地关注说明方法了,而忘了为什么要介绍这件物品,表达的冲动被抑制住了。当他们站起来口头介绍某种物品时,注意力始终在怎么使用说明方法上,语言就显得干瘪了。二是学生的准备工作不够充分。这节课老师的准备很充分,找了范文,还制作了课件,但是忽略了学生的准备工作。当教学进行到第四个环节时,王老师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某件物品,学生一时不知所措,想不起来说什么,只好拿眼前的文具盒、书包、钢笔、课外书等物品来说事儿,而这些物品大家都常见,且构造比较简单,只需三言两语就介绍完了。”
最后,我结合自己曾经两次上这节作文课的经历,给出了几点建议:一是让学生做好充分准备,可以提前将任务布置下去,让学生挑选一件自己喜爱的物品带到教室里来。我上这课时,学生纷纷拿出自己的宝贝向大家介绍,个个讲得眉飞色舞;其他同学看到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兴奋异常,听得津津有味。二是要求带来的这件物品结构要稍微复杂一点,最好是能够动手进行操作的,这样便于学生有更多的话要说,而避免三言两语就可以交差的情况。三是老师尽可能给以示范,最好不要依赖范文。老师的示范往往就是最好的榜样。我两次上课,一次是示范介绍我心爱的收音机,一次是介绍我家的一台格力智能电风扇,我都是一边介绍,一边操作,最后发下我的下水文。学生听了我的介绍,个个跃跃欲试,急得不得了,最后习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这时,王老师和主任的脸都舒展开了,王老师充满信心地说这节课她要重新再上一遍!
这件事过去很久了,作为一名一线老师,但是我心里一直在琢磨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我们的老师害怕领导来听课?我们的老师希望领导们怎样来听课?关于第一个问题,我想答案很清楚,那就是怕挨批!谁能保证每节课都上得完美无缺?谁能保证每节课都那么成功?谁能保证每节课都没有遗憾?一旦领导来听课,抓住你课堂上一些问题不放,批得你抬不起头来,那你以后还有上课的勇气吗?这样的事情我想并不鲜见,尤其是在一些教育不太发达的地区。其实,领导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进教室听课应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领导听到问题较多的课,心中着急,就某节课批评上课老师也是为了帮助老师们赶紧改掉这些毛病,促使老师们尽快将教育教学水平提高,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理解,只是事实上收到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那么,老师们希望领导怎样来听课而不至于心生抵触呢?我想,这一方面我自己就感同身受,勉强可以谈两点吧:
一是领导多给老师们一些宽容和理解。一个老师的成长,其过程是缓慢的,在这个相对较为漫长的过程中,老师在课堂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所以老师们希望领导用一颗宽容和理解的心走进课堂,多从老师们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多设身处地为老师们着想,而不是一见到问题就一味严厉批评、指责。唯有这样,老师们会感觉到大家是平等的,受到了应有的尊重。
二是领导多给老师们一些鼓励和欣赏。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赏。我想一节课无论多糟糕,还是有优点和成功之处的,所以老师们希望领导多看这节课的优点和长处,多肯定,多欣赏,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这样,老师们就会感觉自己的价值得到了承认,工作的劲头也会越来越足。
三是领导多给老师们一些办法和帮助。对于课堂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并不是主张一味回避,而是坦诚面对。课堂上出现问题的地方,其实正是老师们感到疑惑的地方,所以老师们希望领导在听课后,能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诊断和深入剖析,并对症下药,切实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不能立马解决的问题,至少要指出努力的方向。老师们便会感觉从领导的评课那里确有收获,甚至会主动邀请领导去听课呢!
四是领导多给老师们一些总结和提升。对于老师们课堂上成功的做法,领导如果能从理论的高度,加以提炼和总结,帮助老师们将实践操作升华为教学经验,乃至于升华为一定的理论,我想无疑是会受到老师们热烈欢迎的。当然,这对领导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过,这个要求应该不过分,因为领导总是有一些过人之处的嘛!
五是领导多给老师们一些示范和引领。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领导评完课,老师们尤其是年轻的老师们可能不一定把领导的讲话领悟透彻,对于有些问题,可能还是不知道怎么改正,对于有些策略,可能还是不知道怎么去实施,对于有些理论,可能还是不知道怎样在课堂上执行。这时候,领导的亲自示范就显得尤为重要,老师们由于亲眼看到了如此形象和生动的示范,很多疑惑就迎刃而解了,对领导的钦佩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我很庆幸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碰到了很多很多好领导,他们听过我很多很多课。即使是我参加工作不久上得很糟很糟的课,他们也没有怎么批评我,而是给了我很多很多的指点。比如,我有一次上《草船借箭》,一课时结束,竟然只上完第一自然段,一把手校长在评课时居然夸我有演员的才能,很会调动学生的情绪,具有当一名好语文老师的前提条件,把我从失败的沮丧里拉出来,让我兴奋了好久。那时,我就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做一名好语文老师!我想,如果我当时得到的不是肯定,而是劈头盖脸的一盆冷水,我还会在语文的路上走到今天吗?
愿我们所有的老师从今天起,都不再害怕领导前来听课!
★ 希望的随笔
★ 麦田里的辛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