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清明节吃寒食的原因(共含5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薛军(大连)”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清明节吃寒食的原因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晋文公将x书藏入袖中。
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传统清明节起源于中国周朝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之一,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
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
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前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
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
”(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
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
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
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
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
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
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
”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由于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为冬至之后106天,寒食节的后一天。
扫墓活动在节前后可延续十天左右。
清明节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有“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不过,对于当今的人们来说,吃的含义早已不仅仅是“糊口”,当然也不只局限于享“口福”。现在之所以将“吃”上升为“文化”,是因为它本身包容着民族的、历史的、地域的丰富内涵。
寒食节又称“禁烟节”、“熟食节”、“冷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这一天,民间禁止生火,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之推。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列国,介之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相传他曾经割下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充饥。重耳返国即位,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而此时介之推却与母亲隐居绵山(即现在的山西介休县),晋文公派人请他,但他躲在山中不肯出来。
于是晋文公下令烧山,想把介之推逼出来。不料介之推死也不愿出山,结果和母亲一起被烧死了。晋文公非常难过,将介之推葬在绵山,还修了庙,并将绵山改称为介山。为纪念介之推,晋文公又下令把介之推被烧死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另一种说法认为,寒食节源于周代的禁火旧制。当时有逢季改火的习惯。春末出火,在这之前告戒人们禁止生火,要吃冷食。旧时寒食节主要吃粥。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
另外还有“桃花粥”,这是唐代汉族寒食节的食物,流行于河南洛阳地区。《广群芳谱》中说:当地民间在寒食节,采摘鲜桃花,配上好米煮成粥,味道鲜美,富于营养。这个风俗一直流行到明末。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寄扇》一出就有这样的唱词:“三月三刘郎到了,携手儿下妆楼,桃花粥吃个饱。”
清明节的传统寒食:青精饭
又称乌米饭,用糯米染乌饭树法之汁煮成的饭,颜色乌青。青精饭原为民间食品,唐代即有。江苏宜兴、溧阳、金坛,南京和皖南一带农村每逢浓历四月初八,多有人家用乌饭树叶煮乌米饭,已成习俗。为寒食节的食品之一。
材料:糯米500克,南烛叶50克。
做法:将糯米淘洗净备用;南烛叶洗净加水500毫升,煮半小时,去其叶渣取汁水煮糯米,用文火煮2小时左右,待米色变黑,熟烂后可即食用。
功效:补益脾肾,止咳,安神,明目,乌发,适宜体质衰弱者食疗调补。
清明节的传统寒食:寒食粥
“寒食粥”源于春秋晋文公重耳追祭功臣介子推焚身之日的寒食节(古代的节令之一,在清明前一天)。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相近,后来人们便融成一个节令,衍化为清明祭祖扫墓的风俗而流传下来,节日期间,百姓家家不许动烟火,需备麦粥等冷食,借此纪念。而寒食粥就是因寒食节而流传下来的节日饮食。
材料:白梅花5克,粳米80克。
做法:将粳米煮成粥,再加入白梅花,煮沸两三分钟即可,每餐吃一碗,可连续吃三五天。
功效:梅花性平,能舒肝理气,激发食欲。食欲减退者食用效果颇佳,健康者食用则精力倍增。
清明节的传统寒食:饴糖
饴糖是以米、大麦、小麦、粟或玉米等粮食经发酵糖化制成的糖类食品,是古代寒食节的专备食品。“海外无寒食,春来不见饧”,“市远无饧供寒食”,“箫声吹暖卖饧天”,“粥香饧白杏花天”……从众多的提到饧的寒食诗作中不难看出,古代过寒食节必须有饧食,没有饧,根本不叫过寒食节。
材料:高粱少量,米少量,大麦少量,粟少量,玉米少量。
做法:将以上食材发酵即可。
功效:味甘,性温。能补中缓急,润肺止咳,解毒。
清明节的传统寒食:杏酪
又名杏仁茶,为寒食节中的另一高档食品,东晋孙楚祭介之推食品中便有杏酪。据《册府元龟》记载,五代时后周广顺元年,太祖郭威曾作御批宣示群臣,意思为一些土特产取之民家,未免劳烦,率多糜费,今后不要再进奉。其中所列的土特产贡品中便列有怀州产寒食杏仁。
材料:杏仁,糖桂花,大米,糯米,白糖。
做法:将大米、糯米混合一起洗净,用凉水浸泡2小时;杏仁用温水浸泡15分钟取出,搓掉黄皮,洗干净与大米、糯米一起加凉水250克磨成稀糊状;凉水入锅,用旺火烧沸,将稀糊倒入锅中,沸腾5分钟即成杏仁茶,随即舀入桶中保温。食用时,将杏仁茶盛入碗中,放上白糖和糖桂花汁便可。
功效:能防止皮肤老化,防止色素及蝴蝶斑的形成,特别是硒和锌能促进皮肤活性,保持青春,延缓皮肤衰老。
清明节吃寒食的注意事项
1、肠胃不好应慎食青团
清明寒食少不了青团,青团有糖皮的、青皮的和白皮的青团,青团主要由艾草糅合糯米而成,糯米是一种很难消化的食材,对于肠胃功能不好的人还是慎食,尤其是胰腺炎、胃炎、胆囊炎、胆结石患者以及老人和小孩。青团要趁热吃,冷却后淀粉老化,不仅口感变差,消化吸收率随之降低,也易感染肠道疾病。青团不宜和大量油脂或刺激性食物一同食用,以免加重肠胃负担,宜与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有整肠作用的酸奶或有助消化的山楂一同食用。
2、螺蛳要清洗干净
清明时节正是螺蛳还未繁殖,此时的田螺丰满、肥美,在民间有“清明螺,胜似鹅”之誉,但是采食螺蛳要注意啦。田螺多生长在污处,体内有大量的寄生虫,很容易引发霍乱、甲肝及其他肠道疾病,从市场买回的田螺一定要放养三天以上并且滴上几滴菜油或麻油,让田螺排尽肠腔内的泥质污物,每天换水几次,用刷子刷净、绞去尾部,焯水后高温加热、炒熟、焖透。这时候,可以烹饪了,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
3、远离受污染野菜
清明时节,很多人趁踏青、祭祖之时捎上点路边的野菜,这在江南一带极为常见。野菜在充斥大鱼大肉的城市倍受追捧,野菜虽美,也不可不择而食之,有些野菜是有毒的,如果是公路边或已经受到污染的水渠边的野菜,则含有铅、汞等重金属或其他污染物,食用后也会中毒。为了保持野菜的营养价值,专家建议最好采用蒸、焯、做汤或做馅等方法食用,野菜凉拌也当注意加工环节的卫生。
4、不可对肝脏进补
同时,此节气中不可对肝脏进补。按传统中医养生理论,肝属木,木生火,火为心,而心脏在此节气中会过于旺盛,所以这一段时间是高血压的易发期,高血压患者对此要高度重视。
清明时节饮食宜温,多进食蔬菜水果,尤其是韭菜、荠菜等时令蔬菜。清明时期还适合进食地瓜、白菜、萝卜、芋头等食品温胃祛湿。
一、寒食节的来历
可能很多人知道有“清明吃寒食”的说法,是不是一直以为清明节就是寒食节?仔细了解的话会发现,这原本就是两个节日,寒食节在前,清明节在后。寒食节也叫 “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是在冬至后的第150天,因与清明节相距很近,只是到唐代后,禁火冷食的习俗日趋淡化、消衰,在很多地方,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为同一天。
“寒食节”起源于山西省介休市绵山地区,距今有2640年历史,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惟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为什么会形成这一习俗呢?寒食节的来历最流行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曾随晋公子重耳流亡19年饱受艰辛的介子推。他意在隐居却被晋国国君烧死时,正靠在一棵柳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只不过如今寒食与清明已融为一体,也少有人在这几天不开火只吃冷食了。寒食节的由来及习俗请点击:这里。
二、寒食节的食俗
油炸撒子――绵延2640年历史的寒食节“寒具”美食
春秋战国时期,寒食节禁烟时食用的“寒具”,主要指撒子、麻花之类的面制油炸食品。古人非常重视寒食节,家家禁火,只吃现成的冷食,故名寒食。由于寒食节禁火,寒食节的前一日就称之为“炊熟”,人们在这一天会准备各式各样可供冷食的食物,留待后面几天吃,直到清明结束。
子推蒸饼――距今有2500年历史的寒食节传统小吃
子推蒸饼,俗称蒸饼,是山西地方的传统食品,据说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子推蒸饼相传是寒食节流传下来的一种熟食,人们为了纪念忠诚坚贞的介子推,就在他死的这一天,不举烟火,也不进热食,所以这一天便被称为寒食节了。那么这一天人们吃什么呢,都是事先做好一些食品,在寒食节冷食。这些食品主要的就是蒸饼,因为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所以又称为子推蒸饼。
枣锢飞燕――源自宋朝的寒食节食俗
宋朝时的寒食节,除了街市上所卖的稠饧、麦糕、乳酪、乳饼等现成的食品之外,百姓家中也会自制一种燕子形的传统面食,称为“枣锢飞燕”,用柳条串起,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是用来祭拜介子推的祭品。到了明朝,除了用作祭品,人们还会留下一部分,到立夏的时候,用油煎给家中的孩子们吃,据说吃了以后可以防蛀夏。
[中国人清明节吃什么_寒食节食俗有哪些]
★ 寒食翻译
★ 寒食古诗
★ 寒食原文翻译
★ 寒食古诗词鉴赏
★ 寒食古诗意思
★ 寒食教学设计
★ 寒食野望吟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