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是什么意思?二十四节气惊蛰的简介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武晖桂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惊蛰是什么意思?二十四节气惊蛰的简介(共含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武晖桂”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惊蛰是什么意思?二十四节气惊蛰的简介

篇1:惊蛰是什么意思?二十四节气惊蛰的简介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中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所以中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

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这是当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宝贵经验。沿江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对水、肥的要求均很高,应适时追肥,干旱少雨的地方应适当浇水灌溉。南方雨水一般可满足菜、麦及绿肥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防止湿害则是最重要的。

俗话说:“麦沟理三交,赛如大粪浇”、“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沟”。必须继续搞好清沟沥水工作。华南地区早稻播种应抓紧进行,同时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随着气温回升,茶树也渐渐开始萌芽,应进行修剪,并及时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发叶,提高茶叶产量。桃、梨、苹果等果树要施好花前肥。 “春雷惊百虫”,温暖的气候条件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应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开,猪瘟来”,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视了。

农谚“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到了惊蛰,中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大部分地区惊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4℃,较雨水节气升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华南东南部长江河谷地区,多数年份惊势期间气温稳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种,其余地区则常有连续3 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12℃ 以下的低温天气出现,不可盲目早播。惊蛰虽然气温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却有限。华南中部和西北部惊蛰期间降雨总量仅10毫米左右,继常年冬干之后,春旱常常开始露头。这时小麦孕穗、油菜开花都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对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为影响小春产量的重要因素。植树造林也应该考虑这个气候特点,栽后要勤于浇灌,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惊蛰,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华南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为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雷暴开始最晚的地区。

篇2:惊蛰是什么意思?惊蛰简介

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农历每年二月初一前后(公历3月5-6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气别称

该节气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

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同时,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节的“雨水”的顺序也被置换。同样的,“谷雨”与“清明”的顺次也被置换。

汉初以前 立春―启蛰―雨水―春分―谷雨―清明

汉景帝代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进入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但由于也有不用惯的原因,大衍历再次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日本与中国一样,在历代的具注历中使用“惊蛰”。此后,日本也采用了大衍历与宣明历。“启蛰”的名称在日本的使用始于贞享改历的时候。

日期计算

计算公式:[Y*D+C]-L

公式解读:年数的后2位乘0.2422加5.63取整数减闰年数。21世纪惊蛰的C值=5.63。

举例说明:2088年惊蛰日期=[88×0.2422+5.63]-[88/4]=26-22=4,3月4日是惊蛰。

惊蛰的参考时间

惊蛰时间:正月二十四日(公历3月5日) 18:14:51

惊蛰时间:二月初六日(公历3月6日) 00:02:15

惊蛰时间:正月十六日(公历3月6日)05:55:39

惊蛰时间:正月二十七日(公历3月5日)11:43:30

惊蛰时间:二月初八日(公历3月5日) 17:32:40

惊蛰时间:正月十八日(公历3月5日) 23:28:06

惊蛰时间:正月三十日(公历3月6日) 05:09:39

惊蛰时间:二月十二日(公历3月5日) 10:56:44

惊蛰时间:正月二十二日(公历3月5日) 16:53:32

2022年惊蛰时间:二月初三日(公历3月5日) 22:43:34

2023年惊蛰时间:二月十五日(公历3月6日) 04:36:02

2024年惊蛰时间:正月二十五日(公历3月5日) 10:22:31

2025年惊蛰时间:二月初六日(公历3月5日) 16:07:02

2026年惊蛰时间:正月十七日(公历3月5日) 21:58:43

2027年惊蛰时间:正月二十九日(公历3月6日) 03:39:14

2028年惊蛰时间:二月初十日(公历3月5日) 09:24:27

2029年惊蛰时间:正月二十一日(公历3月5日) 15:17:15

2030年惊蛰时间:二月初二日(公历3月5日) 21:02:55

气候特点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

“春雷惊百虫”,温暖的气候条件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应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开,猪瘟来”,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视了。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华北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为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雷暴开始最晚的地区。

惊蛰雷鸣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如“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根据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冷惊蛰,暖春分”等。惊蛰节的风也有用来作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惊蛰是什么意思?惊蛰简介]

篇3:二十四节气惊蛰的意思

惊蛰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惊蛰,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华南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为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雷暴开始最晚的地区。

惊蛰的由来

该节气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启蛰”。《夏小正》曰:“正月启蛰”。在现今的汉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启蛰”这个名称。

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的讳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同时,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节的“雨水”的顺序也被置换。同样的,“谷雨”与“清明”的.顺次也被置换。

汉初以前:立春—启蛰—雨水—春分—谷雨—清明

汉景帝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进入唐代以后,“启”字的避讳已无必要,“启蛰”的名称又重新被使用。但由于也有不用惯的原因,大衍历再次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日本与中国一样,在历代的具注历中使用“惊蛰”。此后,日本也采用了大衍历与宣明历。“启蛰”的名称在日本的使用始于贞享改历的时候。

惊蛰的气候特点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农家无闲。可谓左河水之“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紫红。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这时,我国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还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的春光了。

“春雷惊百虫”,温暖的气候条件却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应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开,猪瘟来”,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视了。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华北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为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雷暴开始最晚的地区。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如“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根据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冷惊蛰,暖春分”等。惊蛰节的风也有用来作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篇4:二十四节气惊蛰时节是什么意思

二十四节气惊蛰时节是什么意思简介

惊蛰时节是什么意思:天气回暖,春雷始鸣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蛇虫鼠蚁。蛰是藏的意思。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大自然节律才是使各种蛰虫有感,因此开始活动的原因。

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很重视惊蛰这个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

惊蛰养生要点

1、乍暖还寒,注意保暖

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温不稳定,建议大家不必过早脱去御寒衣服,否则容易着凉感冒。在天气回暖时,大家要适当地减少衣被,当天气转寒时,则要适当地增加衣被,不要怕麻烦。

2、饮食应清温平淡

惊蛰时节,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我国民间素有惊蛰日吃梨的习俗,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同时,惊蛰时节应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

3、春困袭来,早睡早起

虽说春节万物复苏,但此时人们往往也很容易出现困倦、乏力的症状,无论怎么睡都睡不够,这种现象被人称为“春困”。对待春困,应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4、外出运动,恢复“元气”

《黄帝内经》写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春天来临,人体余寒未尽,但外面阳气升发,多出去走走有助于保持体内生机,恢复身体元气,增强身体免疫力与抗病能力。

5、心情愉悦,怡然自得

肝属木,与春季相应,人在养生上应注重肝的养护。由于肝脏的生理特性为“喜条达而恶抑郁”,因此惊蛰养生,情绪上要乐观,不宜抑郁或发怒,不要过分劳累,要使自身的精神、情志如春日一般舒展畅达。

6、顺肝之性,助益脾气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时却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不当则可伤肝。现代流行病学调查亦证实,惊蛰属肝病的高发季节。此外,惊蛰节气如流感、流脑、水痘、带状疱疹、流行性出血热等在这一节气都易流行爆发,因此要严防此类疾病。

惊蛰属于哪个季节的节气:春节

春天的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惊蛰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惊蛰,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四川盆地东部和凉山州南部,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盆地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为我省雷暴开始最晚的地区。到了惊蛰,我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我省盆地惊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4℃,较雨水节气升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

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盆地东南部的江河谷地区,多数年份惊势期间气温稳。

惊蛰有什么讲究和禁忌

祭白虎

传言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到了惊蛰这一天都会开口噬人,甚至阻挠你的前程发展。所以在惊蛰那天,民间都有“祭白虎”的习俗,寓意化解是非口舌,来年运势更好。

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它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拿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杀虫日

《千金月令》上说:“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惊蛰日到来,也意味着太阳已经到达黄经345度。此时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的冬眠动物。在惊蛰时期,人们会用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以及各种霉味。或者拿石灰洒在门槛外,以此来杜绝虫子的骚扰。

打小人

每年惊蛰那日,你会看到有些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定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的打小人咒语。惊蛰打小人的用意在于驱赶身边的小人瘟神,宣泄内心的不满。现在大部分人打小人,一般是求在新的一年里能万事如意。

禁婚

根据民间的习俗,惊蛰前后期间,雷公会经常出门行事,常常有雷声轰隆,所以这个时期是禁止人间办婚事的。若有违者,就要受雷公处罚,婚事也会办得不顺当。所以说,即使有嫁娶好日子,很多人也不会在这个时间办喜事。

篇5:惊蛰打雷意思简介

惊蛰打雷意思

《淮南子·天文训》云:“雨水加十五日指甲则雷惊蛰,音比林钟”,滚滚春雷唤醒了蛰伏的万事万物,告诉我们春天已经到来。民间画匠描绘的二十四节气神像中,惊蛰这一节气通常画的是手拿凿与锤的雷神。惊蛰和雷神关系密切。因为人们一般认为是春天滚滚的雷声唤醒了蛰伏大地之中的生命。正因如此,惊蛰是否打雷,被看成关乎一年气象的象征性标志。如果惊蛰有春雷滚过,农民们会认为是丰收的好兆头。

俗谚说:“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如果没到惊蛰就打雷,那就违反了节气的规律,预示着年成不好。用农民的谚语讲,是“未蛰先雷,人吃狗食”。还有一种说法叫“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

蛰字下面带有“虫”字,所以湖北、贵州等地认为惊蛰日如果打雷,夏季会毒虫众多,当地谚语“惊蛰有雷鸣,虫蛇多成群”。

打雷的意义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如“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根据冷暖预测后期天气的谚语有:“冷惊蛰,暖春分”等。惊蛰节的风也有用来作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惊蛰打雷有什么讲究

一、不可在雷雨天房事

这是华夏族自古以来的禁忌,不可在雷雨天房事。认为在雷雨天房事会损害元气,在雷雨天受孕的孩子会残疾!

二、不呵风骂雨

《曲礼》中说:'如果遇到疾风迅雷大雨的天气,就一定要整肃仪容,虽然是在夜里,一定要起床,穿戴好衣帽端身而坐。’程子每次遇到风雨,必定会起床,这是尊敬天地。

三、不在雷雨天发誓说谎

《原化记》记载:“唐代贞元年间,华亭县界村有个叫堰典的人,其妻子与人私通,又偷了邻居的一条手巾。邻居知道了,到堰典家里寻找。堰典和妻子都不承认并辱骂他,他感到冤屈愤怒,于是就对堰典说:“你妻子和别人私通,又偷东西,你们还都不认帐并且骂人,上天怎么能容忍你们呢?!”

堰典说:“我妻子没有和别人通奸也没偷东西!如果象你说的那样,让我们全家遭雷击!”然后各自散去。到了晚上,大风雨来了,霹雳震怒,击破了堰典家的房屋,他们夫妻及家人男女五六口全被劈死了。”不过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要随便发誓,更不要用发誓来说谎。

四、雷州的禁忌

在唐朝的时候雷州半岛有许多对雷的禁忌,如《投荒杂录》记载:“地人对于雷十分虔敬而且畏惧,常常准备酒肉来祭奠它。如果有人把猪肉与鱼掺到一起食用,霹雳就会降临到他头上。

在雷州南部地方有一种棹树,用它煮出的水浸泡酸梅和李子,习惯上称为“棹汁”,若将“棹汁”与猪肉掺在一起食用时,也会致霹雳临头。”

二十四节气惊蛰的意思

惊蛰打雷意思简介

二十四节气惊蛰祝福语说说

惊蛰是什么意思

惊蛰是什么意思啊

惊蛰是什么意思2022

惊蛰古诗

惊蛰古诗词

古诗 惊蛰

惊蛰诗词

惊蛰是什么意思?二十四节气惊蛰的简介(推荐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惊蛰是什么意思?二十四节气惊蛰的简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