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秋节要给老师送礼吗(共含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提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送个好孩子给老师
马上就是中秋节,这两天在单位食堂,不断有同事问我:“你打算给女儿老师送什么礼物?”我老老实实地说:“没有。没想过送礼的事。”“那你女儿幼儿园四年都没送礼?”“是的,从未送过礼。”
同事觉得不可思议,他孩子上的幼儿园比我女儿的幼儿园名气大得多,他说每年的这个时候,班上的家长都想着给老师送卡送红包啥的,因为幼儿阶段怕孩子太嫩,希望老师多些照应,大家都送,他一人不送,心里就不安,矛盾兮。女儿喵喵上的是街道办的省级示范园,而且是年龄大小不一的蒙氏混龄班,但从小小班到毕业班的四年,老师换了好几个,我从来没送过礼。
起初幼儿园的磨合期,身为家长,看着才2岁半、又非常内向柔弱的女儿可怜兮兮地站在一堆大孩子中,我其实心里也很纠结:要不要给老师送送礼,让她们特别关照一下?班级出去玩时,我看到个别孩子一直粘在老师身边,老师时不时还抱一下,我又想:她的家长是不是给老师送过礼?老师对她特别好。这种猜疑让我看待老师都戴上有色眼镜,而且我的这些心里起伏估计在跟女儿的交流中难免有所流露,感觉很不爽。
幸亏我是比较理性的人,我马上反省自己:是否家长的先入为主造成了消极暗示?我应该相信,老师跟孩子的关系就是纯净如水的,她付出劳动,自然会有园长支付工资,哪里会为一点蝇头小利让自己不能自然、平等地对待每个孩子。
这样的积极暗示果然有用,胸怀坦荡的我再见老师,心态很平和。我主动跟老师交流孩子教育中的困惑,告知某个阶段我需要老师配合的地方。同时,我也认真聆听老师的教诲,积极配合学校教育。遇到我跟老师有分歧或搞不通的问题,我还主动与园长交流,谈谈自己研究蒙氏教育的心得。我发现,老师很喜欢这些交流,孩子的进步也非常明显。我们彼此都非常享受这种家长、孩子和老师之间平等自然的相处模式。
有一天,我去接孩子,正好一位非常不守规则的男孩把老师搞得焦头烂额,女儿的老师对我说:“像喵喵这样的孩子,100个我也带得了。那样的孩子,一个也够呛呀。”
如今回过头想想,什么是给老师最好的礼物,就是把一个谦和好学、自尊自爱、遵守规则的孩子送给他!如果你的孩子还达不到你们的愿望,那就跟老师一起努力吧!
尊重是最好的礼物
送或者不送,这是一个问题。
每年当中秋节临近,那些有孩子在学校的父母就有点着急。
送,是对老师的尊敬。但也许就此上了“贼船”,年复一年,没有个终止,而且也在孩子前面起了不好的身教。往大一点说,更是助长了社会的歪风邪气,陷教师于不仁不义之境。
不送,担心就此入了黑名单。从今往后,怕那教师,许别家孩子的是青眼,给自家孩子的是白眼;别家孩子上课点名发言,自家孩子发了言也不点名;别家孩子允许千般错,自家孩子从此许不得半点闪失。
这真是如何是好?苦恼人人有,所以有人在论坛上一呼吁,应者百计。然而抵制归抵制,大多数有条件的,只有行一步是一步,且跟着大家伙往老师的门前走一回。
送者这般心思,老师们却也不是“我家大门常打开,欢迎你们送礼来”。无奈,矜持,半推就,心中悲愤,这些也是不足为外人一一道也。
送者为送不送烦恼,收者为收不收费尽思量。两边厢都似立在了悬崖侧的跷跷板上,松不了手。
为什么会是这么一种局面?只能说,这些年来,尊师重教成了一句宣传口号,风一般刮过去,没有在什么人心里逗留过久,就消失不见了。
单说各级部门,一到中秋节就各类表彰蜂拥而至。过了季节,教师工资低照样悬而难决,教师社会地位低照样需要继续呼吁,甚至于教师的教育权利也要立法保障,就如前不久的所谓批评权一般,在喧嚣的哄笑声中备受诟责。教师的专业性也越来越受挑战,人人都是教育家,似乎就是教师不懂教育了。各类媒体质疑教师的声音也此起彼伏。如此这般,教师,人人可以取而代之,人人可以口诛笔伐,哪里是值得尊敬的主?看不到踏踏实实、循序渐进的重教风气养成,看不到对教育专业的起码敬重,那么中秋节前后,不免就把送礼视作一种走过场的尊师重教。名义上是尊师,实际上,好多人认为这是在“权钱交易”,交易而已,无关尊敬与否。既然成了交易,收不收礼就成了交易能否实现的前提条件,自然是咬定青山不放松。
回到教师层面,这种交易,让人很是踌躇。事实上,很多老师就说,他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尊重,对“教育劳动”的尊重。需要家长在平时生活中多就孩子的教育问题进行沟通,能体谅教师从全班出发,为全体学生着想的苦衷。
这种尊重,也许就体现在对教育行为的理解和支持上,也许就体现在一个电话一则短信上,也许就体现在孩子亲手制作的一张贺卡甚至于一张纸片上,也许就体现在接送孩子时的一个浅浅的微笑上……
那么,有过这般交流的家长,还需要用交易来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么?
[中秋节要给老师送礼吗]
要不要给宝宝老师送礼 -资料
前不久,一个爸爸在网上发了份帖子,引来了不少家长的讨论,原来,他5岁的儿子近来烦恼很多:幼儿园的小伙伴都给老师送礼,只有爸爸没有送。面对儿子的“送礼要求”,爸爸不禁疑惑:“送礼”也要从宝宝做起?现在的社会风气怎么了?
为什么要给老师送礼——妈妈们的话
笛笛妈
我儿子今年9月初入园,开始的一个月里,总是把大便拉在身上,又不叫老师,这样弄了五六次。我挺不好意思的,毕竟格外地麻烦了老师,所以在国庆和教师节来临的时候,就给老师送了一张100元的交通卡,略表心意。
纯纯妈
幼儿园老师平时工作很辛苦的。我去接孩子的时候发现,刚开学的几天,老师的嗓子都是哑的。给老师送礼,完全是为了表达我们家长的感谢与敬意。
成成妈
我们是从外地转园来上海的,孩子不会说上海话。我觉得老师有点看不起外地人,这从她的言语中能够听得出来。刚开始的一段时间,我儿子不愿上幼儿园。我觉得奇怪,因为他在西安已经上过一年了,不应该这么怕上幼儿园吧。后来我在中秋节的时候,给老师送了月饼票,可能这之后老师对他的态度和蔼些了,孩子每天从幼儿园里回来也开心多了。所以,我觉得还是要与老师拉近关系,送礼就是为了表示表示。
安安妈
我们一直没有给老师送过礼。况且,现在社会风气已经这么不好了。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不要用送礼来污染了这方天地吧。我女儿动手做的小卡片,倒是在节日里送给老师过。我们就是这样表达对老师的感谢的。
思睿妈
我给老师送礼,就是想让老师对我孩子好一些。我女儿内向,我希望老师对她亲切一些,多给她一些鼓励。女儿身体不好,我希望老师每天注意给她喝点水,或者有时候帮着喂一下饭。老师付出了额外的劳动,当然应该给予报酬。
七嘴八舌说“送礼”——听听老师的`声音
有“送礼宝宝”,就有“收礼老师”,上海闵行莘松幼儿园的老师们对“送礼宝宝”的现象进行了一场讨论,老师的想法或许对您有所启发。卞震坤老师:一份让我感动的礼物。
我曾经有过这样的收礼经历:我班上有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家长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孩子,所以孩子既不合群,又散漫。我教了他3年,在这3年中,他在集体的环境中获得了老师和小伙伴们给他的关心和友爱,慢慢地,他在性格上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孩子要上小学了,孩子的父亲第一次给我送了礼:一支钢笔,一本笔记本。以后,每个学期,我都会收到这个孩子送来的礼物——成绩单。这是一份让我非常感动的礼物,这里既有浓浓的人情味,又有家长、孩子对我的信任,
每个老师最希望看到的是孩子能在自己的教育下健康成长,而孩子的健康快乐就是给老师最好的礼物。
部分家长给老师送礼,意图相当明显的:金钱与人情的交易。但是,在我看来,给老师最好的礼物莫过于对班级工作的支持和配合,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赵佩芳老师:互赠礼物能增进家园之间的感情联络。
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有时我也会收到家长的一些礼物。收还是不收?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
家长给老师礼物,不外乎有这两个原因:一是表心意,例如对老师表示感谢、肯定老师的工作、送给老师节日的祝福等,二是希望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多关心多照顾一点。
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老师可以收下礼物,当然,老师也要在适当的时候买些学习用品、书籍等物品回赠孩子。这样,可以增进老师与家长、孩子之间的感情联络,以便于今后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马芸老师:礼物是形式,爱孩子最重要。
礼尚往来是中国人的传统。“礼”,成了人与人沟通的另一座桥梁,是加在彼此情感之上的又一个重重的砝码。
人人做事都有其目的性,家长从送礼上得到的是一份踏实、一份寄托,就好像在离开宝宝的时间里能有一份安心。而作为接受方——老师,不管是欣喜、或是得意、又或是如得重负,其实双方的延伸部分便是处于中间位置的宝宝能否得到全方位的照顾和关心。
给老师送礼对与否,要视具体情况,无法定论。我只希望,家长、老师对于小宝贝的爱是单纯的、不做作的,足矣。
张燕老师:贵重的礼物是负担。
说实话,收到贵重的礼物,其实是加重了老师的心理负担,我不愿接受不劳而获的东西。
乔雅萍老师:礼物可“收”可“不收”。
我不提倡送礼,但也不否定送礼。有些家长会在教师节、国庆节送些鲜花、小礼品,那是家长对老师表示感谢的方式,家长肯定我们的工作,我会很高兴地欣然接受。另外,家长也可以成为老师的朋友,年轻的父母和年轻的老师有着同样的热情,每逢过节,互赠小礼物以示祝福,以朋友的身份表示心意,也能增进教师与家长间的沟通。
但是,如果家长因为自己的孩子淘气而给老师送礼,想让老师多多照顾自己的孩子,我觉得没有必要收这份礼,因为我们的职业就是要我们“关爱每一个孩子”的。
送礼的有送礼的理由,收礼的也有收礼的道理。正如马芸老师说的,礼尚往来是我们的传统,礼,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人与人的沟通。
如果只是因为别的小朋友送了礼而跟风,是不是失去了送礼表心意的本意?
送还是不送,收抑或不收……当很多人为节日送礼与否感到纠结时,大家应该要相信,老师们最想收到的礼物是孩子的微笑和进步。
教师被称为“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其魅力在于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对一名真正的“传道授业者”而言,最大的欣慰莫过于学生的努力、家长的信任。至于为什么广大家长纠结于节日送不送礼给老师,其实家长们知道,送礼“送”不出好学生,却仍然期望能用礼物或金钱来换取老师对子女的“格外关照”和“特殊待遇”。此举说到底,还是家长对子女的关切心理在作怪,久而久之,成了风气。
节日成了“送礼节”,一掷千金、礼品比拼的背后,只剩下赤裸裸的铜臭交易,恰恰缺少尊重和真诚。其实,学生向老师表达敬意的方式有很多,而最好的礼物莫过于学生展现出良好的学习状态、向上的精神风貌,这些才能带给老师最深的感动。
过一个简简单单的节日,才能让家长和学生心里更踏实,再不用为送不送礼、送什么礼、送多少礼而纠结、伤脑筋了。同时,老师和家长的关系也能更加纯净,学生们健康成长的课堂将回归纯洁。
★ 中秋节 送礼技巧
★ 中秋节送礼方案
★ 中秋节能说安康吗
★ 中秋节老师慰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