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随笔散文:共赴“汪”年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woshimeinv

以下是小编整理了新年随笔散文:共赴“汪”年(共含5篇),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woshimeinv”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新年随笔散文:共赴“汪”年

篇1:新年随笔散文:共赴“汪”年

过年的隆重莫过于大年三十晚的团聚。除夕之夜,情感所系,游子回归于人生的原点,在此寻找行将失去的心灵慰藉。城市的喧闹渐渐退了场,熟悉的场景顿时因为人影稀少而变得陌生,使得每个路过的人都猛然觉得自己不是这儿的主人。传统佳节,有亲人相伴最觉温馨,幸福感在简单的问候和琐碎的细语间渗进周身的毛孔。安心而舒适地沉浸于欢乐的海洋,窗外是宁静的,内心是欢腾的。

岁月静好,是因为曾经负重前行。而此时此刻,安宁的生活并不完全因为自己的付出,还有来自社会的力量汇聚。听着广播里传来各行各业留守人士的祝福,不由得感慨,原来我们身后有着如此坚强的力量支撑着。他们有的明显透出几分稚嫩,却已然豪气冲天;有的保持着与年纪相当的深沉练达,却毫无暮气之态,爽朗的音容笑貌跃然于听众眼前。

节日里与家人扯着闲篇,几分闲适,又有几分慵懒,此时便是幸福。只希望每个人在享受这分幸福的时候,不要忘了还有很多看不见的陪伴。正是因为有他们默默的陪伴,所以我们心里是踏实的。即使你根本不知道这种陪伴来自哪里,它都在那儿。

作者:冯德利

公众号:半日随笔

篇2:新年散文感想随笔(精选)

今年天公作美,于是选择回老家陪伴父母过年。感受那乡村的温馨的民风民俗。

回到村里,发现街上显得有点冷清,原来很多人都去城里过年了,可是留下来的人们,还是遵遁往昔的习俗,有条不紊地为过年忙碌。

腊月二十七,二十八,大嫂大妈们照例要蒸花馍。制作御面。花馍是旬邑人招待客人的主食,御面则是一道不可缺少的年夜菜。其制作很麻烦,故而,要在节前,就蒸够足够的花馍,制作大量御面保存,留待来客时食用。

花馍要用最好的麦面,一斗麦只取其最好的那部分白面。先把面粉加入酵子起好,在炕头放置一夜,变得如同海绵那样蓬松就好了。蒸时加入适量碱水揉匀,揉成拳头大的馒头,然后在每个馒头顶上抹上溶化的猪油,两个相对扣在一起,用刀迅速切为相同大小的四块,最后捏住面块的两个下角,轻轻拉长,绕一圈后捏在一起,一只只放入锅内蒸熟。等锅解开,蒸片上就是一个个白如雪一般的花馍。吃起来柔韧,软绵适口。

御面是把和好的面团,放入水中,经过反复搓揉,直至搓得只剩下一点点面筋才作罢。搓过面的水,放置一夜,就沉淀出雪白的一层。滗去水后放入铁锅内炼净水分,就成了柔软的面团,趁热搓成细长条,拍扁,一条条放入锅内蒸三十分钟就好了,冷却后就可以食用了。上好的御面,是呈透明的,吃起来光滑柔韧的。家家户户过年都不能缺少这道菜的。

从腊月二十八起,人们就忙着走亲戚,人们给新结婚的女儿或者外孙外甥送年画。虽然如今很少有人张贴年画了,可送年画这个民俗却一直没有改变。只是,年画已经退化成一种道具。大家带的最多的,还是小孩子喜欢的各种吃食,玩具。年节,到女儿家里看看,了解一下女儿外孙一年的生活学习,心里就很欣慰了。

三十夜,村里照例要坐夜的。所有的年轻人,都要热热闹闹地来到村里长辈家里,大家一起坐在酒桌旁,吃着年夜饭,说道着个人一年来的生活。谁在上海工作,当了厂长了。谁是坐着飞机回家的。谁家的孩子自己办起加工店。总之,新一代的年轻人,都很成功,很多人虽然也是打工,可是一个月的工资,也三四千元的。人们说着说着,便感到幸福满足。觉得生活越过越有滋味了。

大年初一,天刚亮,我们刚收拾好屋子,村里的年轻人就一起来给父母拜年了。父亲给大家散了香烟,人们接过加在耳朵上,然后就冲着屋子正中,先作揖,后磕头,由于人多,场面很壮观。连一些小孩子,也玩耍似的,模仿着站在门外磕头。快乐无比。

早饭后,是村里妇女给母亲拜年的时间,但见一群媳妇们,在几位大嫂的率领下,走进母亲屋里,先拉了一会家常,就排好队,双手交叉摆动,然后跪下磕头。三拜后,母亲赶紧拿出糖果。大家嘻嘻哈哈地又去另一家磕头了。

到了初二,初三,是外甥外孙给外爷舅舅拜年的日子,很多人拖儿带女地回到娘家,这才是最热闹得时分。一家人热热闹闹地汇聚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说道道,好不痛快。

篇3:新年散文感想随笔(精选)

今天是一月二十九日,因为离家相对远,阵阵鞭炮声把和我同室的同事急急忙忙催回了家。同事临走时对我说:“姐,你辛苦一下,我家远,想早一点见到我的爹爹妈妈,先走一步了。”我理解,之前,每临近过年,我的爹爹妈妈也会一边愉快地和左邻右舍说着儿女们回家过年的事情,一边焦急地站在村头,急切地等着我们回家。

往事如烟。如今,爹爹不在了,妈妈随二姐住到了小城里,我可以天天见到她老人家。话虽如此,中国传统节日中,春节是最隆重、最有人情味的。过年的特殊气氛,仍然会时不时地敲打着我的小心脏,让我的心儿禁不住要往外跑。我渴望早点到那些红红火火的商店看看,渴望着到广电局举办的陀螺场,看那些老小孩一样疯癫的陀螺人,再到“大美镇康”的摄影展厅看看有没有自己的作品展出。当然,就算没有,看摄友的作品也是很惬意的事情!还有,我还可以到广场中,和中老年人跳舞练剑打打球,也可以一个人或约上摄影俱乐部里的三五个摄友,去拍拍哪些即将走进春天的美丽的花儿,可这一切,现在都只有等放假了去做,因为,不放假,就是去了心也不安啊。

早上,从家门口出来上班,晨起的清洁工人早已经把道路打扫得干干净净,一种干干净净过大年的气氛油然而生。默默走在林荫道下,抬头看见小小的月牙儿和一颗小小的星星,用最美的距离相依相伴,它们也在天上值班呢!那几颗星星虽然小,但足以点亮心里的梦想,那一轮弯月虽然冷,但也是黑夜里梦的点缀!不求什么,只求梦里的理想变为现实,回家的路虽然有点距离,但心从来没有距离,回家!回家!跨出轻轻的一步,温暖瞬时裹满全身!于是掏出手机,一路拍下了一组冬日里最温暖最幸福的图片,连同昨天的图片一起,去装点我色彩斑斓的空间。

篇4:新年温馨随笔散文:拜年

踏上拜年的行程,给端上一杯热茶,被邀请在桌边坐下,这一切都是那么温馨热闹。这份新年的回忆,我要永留在心中。

每到过年时,我总是想要回父母家,就连被外婆带大的儿子也同我一样,对外公外婆家的向往远远大于爷爷奶奶家。

但若回回都在我的父母家过年,先生的父母也是会有意见的。虽然不会对我说些什么,但每次都能从他们问先生啥时回家过年的谈话中感觉得到那种期盼的心情。

儿子小的时候我们大多是一个年两边跑,前面几天同我父母过,后面几天再回先生家。在四川与湖南之间来回跑也是挺折腾人的。虽然我跑得不亦乐乎,先生却不喜欢这样的奔波。直到最近两年,才在他的提议下改成了两边轮着来——若是今年回我父母家,明年就去先生家,后年再到我父母这边。这样也还不错,挺公平的。

如此,今年便轮在先生家过年。

乡镇里过年的气氛同城市不太一样,除了仍能听到震天响的爆竹声外,还能看到颇多的外地车牌私家车地在乡村的道路上奔驰。这一刻,乡村热闹了起来。

先生这边的习俗是大年三十和初一这两天赶早团年。特别是初一这天,清晨六点一家人就要正式地围桌吃饭。至于原因,是因为初一这天会有亲朋好友来拜年,若是早饭被拜年的人打断,这一年的运势就会有影响,不吉利。

如此的讲究主要是一年之始,都想在开年的这一天讨个吉利。虽然小辈们不讲究这些,只想睡个懒觉,但父母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叮嘱也让其不得不重视起来,怎么都要起床把这顿团圆饭吃好。

吃过早饭,便是开始拜年的行程。一般是老人在家留守,以免来拜年的亲戚走了空。小辈们便去其他的亲戚家给长辈拜年。

我们家通常是婆婆在家,公公领着我们和弟弟一家回到乡下的祖屋。先给伯伯拜了年后,便在堂屋的奶奶像前叩头。

奶奶的儿子、孙子们分成两排站在其遗像对面,每人的脚前摆着两叠黄纸。公公和伯伯先上三根香,低声对奶奶说过一些话后便双膝跪在黄纸上,后面的子孙也照其一同跪下三叩首。女眷不用跪,站在后面三鞠躬。

叩过了头,便把黄纸收在一起点燃,等黄纸全部燃尽,这个拜年的仪式也就告了一个段落。之后,便到村里其他长辈的家中拜年。

从提着礼品,喊着“拜年了啊”进屋,到主人热情的迎出门来,端上一杯热茶,邀请在桌边坐下,嗑瓜子,吃糖果,彼此说上一阵话后便告辞出来,也就几分钟的时间。如此,不长的时间,一个村里有交往的便能全部拜完。

这样的拜年小孩子是欢喜的,从进门到出门,兜里便多了一个红包,虽然金额不大,也是一种喜庆;大人们也在这样的你来我往中,借着喜庆增进一份情感。

正是拜年者,不求见面贺礼,只要礼数到了,便如美好的祝福一般,春风送暖。

作者:又耳

公众号:又耳夜读

篇5:关于新年的随笔散文:那渐行渐远的年

作者只是描写了童年的一个片断,但那个片断给他留下的记忆无疑是深刻的,其实这也是许多人共同的记忆,虽然有些已经逐渐模糊了。经常听朋友们说:如今的年越来越没有年味了,其实是在留恋过去,特别是童年的年。等到我们的下一代老了,他们也会有同样的感触。因为时代在发展,过年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变迁,我们曾经经历过的,也许再也不会经历了,但年还得过下去。

狗年的庆典在隆隆的炮声中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尽管有许多的不舍,却也无法挽留住时光的流逝。而在我记忆的长河里,小时候在外婆家过年的情景是刻在我记忆深处最温暖、最幸福的年,至今想起,那种快乐依然萦绕着我的心头,令我久久难以平静。

大年三十的午后,哥哥站在高高的凳子上,用姐姐做的面糊糊在我家的土门楼两边贴“爆竹声声辞旧岁,红梅朵朵迎新春”的火红春联,我两手给哥哥扶着凳子,抬起头看着,心不在焉的。门板上的秦琼、尉迟敬德吹胡子瞪眼的看着我,我眯着一只眼睛静静地瞅着他们。只见那右边的秦琼白面凤眼英目,左边的敬德长须剑眉,紫脸环眼暴目,虬须浓眉,两人顶盔贯甲,束带皂靴,外披袍带,佩弓挂袋,一手执鞭锏,一手执刀枪,威风凛凛,怒目而立。我知道,那是让一切妖魔鬼怪避而远之、不敢近前,佑护我们一家平安的门神。

奶奶迈着三寸金莲颤巍巍的在前面走着,嘴里念念有词地叩头点香燃蜡,我和哥哥跟在后面在奶奶的指挥下恭恭敬敬地粘贴着“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的灶王爷,“进门一老仙。四季保平安”的土地爷,“天是人之父,地为人之母”的天神爷,“年年取不尽,月月用有余”的仓神爷,“清泉供百口,福水养一家”的井王爷,“牛如南山虎、马似北海龙”的牛王爷,终于贴完了六神画像和对联,只等凌晨各路神仙回归神位了。

太阳渐渐偏西,我心里像猫在抓,急切的对妈说:“我要去我舅院婆(外婆)家过年!”妈却不急,慢悠悠的问我:“去舅院婆家(外婆)过年能行,你给你舅院婆带啥礼当(礼物)呀?”

“我一个碎娃,能有啥礼当?”我懊恼地对妈说。

“妈早就给你准备好了,没礼当咋能行呢?”妈拿出一小竹笼冻得比铁蛋儿还硬的柿子说:“三十晚上吃柿子眼窝亮,给你舅院婆带上一笼笼柿子。”

那年我只有六岁,看着自己提不动的那一小竹笼的柿子犯愁了,便喊姐姐帮忙。

下午的太阳暖烘烘的,我在腰间别上哥哥做的驳壳枪,和姐姐抬着那笼比铁蛋儿还硬的柿子,走在去外婆家的土路上。远处不时地传来零星的炮仗声,年的味道越来越浓了。没走多远,汗水就从我红得像火柿子般的脸上往下流。我解开棉袄的纽扣,迎着清冽的寒风大步的向前走着。看着就快要到亲爱的外婆家了,我不禁兴奋地哼起了跟大娃娃们刚学会的儿歌:“我是汽车小司机,我是小司机,滴滴嘟嘟喇叭响……”

“涨啥呢?快点走!”姐姐愠怒地吼道:“害人精,大年三十跑舅家干啥去?害的别人不得安然!”

“你是不是眼红我在舅家过年?”我洋洋得意地气姐姐。

“走你的路,谁稀罕在舅家过年?”姐姐气呼呼地说,“快点走,把你这个害货送到了我还要回家呢!”

“哎呦,我的乖蛋蛋,给婆带了这么多的好东西!”慈祥的外婆用手轻轻地抚摸着我贴在头上的湿头发,心疼地说:“你妈太不爱我娃了,给我娃装了这么多柿子,看把我娃挣的!”

“婆,没事,不挣人。”我笑嘻嘻地对外婆说。

外爷、大舅、小舅、二姨、小姨一大家子人围着我和姐姐问长问短,姐姐却着急回去。外婆和外爷给姐姐的小竹笼里塞进几根大葱、蒜苗、豆腐,还有大半碗的肉臊子让给妈带回家,姐姐高兴的笑成了一朵花,好像发了一大笔洋财似的,来时路上的怨言一句都没了,提着笼笼一溜烟的跑了。

夜幕被淘气的娃娃用炮仗炸落了下来,家家门前两侧点燃了红红的蜡烛,映照的那门神更加威严而神秘了。娃娃们还在街道你追我跑,玩着捉迷藏的游戏。我和他们不熟,一个人手提驳壳枪,装上炸片,时不时地冲着黑色的夜空开上一枪,吓得星星们直眨眼睛,直到小舅喊我回家吃年夜饭。

外婆家的年夜饭由三个碟子组成,一个是甜米碟子,一个是胡萝卜拌洋芋丝,最后一个是粉条肉片。我最喜欢吃的就是最后这道菜了,粉条吃到嘴里软乎乎,香喷喷,软溜溜的用嘴一吸,哧溜就顺着喉咙滑到肚子里了,那宽宽厚厚肥得流油的肉片嚼在嘴里,那滑腻的油脂直顺着我的嗓子眼儿往肚子里流,香极了!那味道使我舍不得咽下肚子,真想把那香味永远的留在唇齿间。

吃完三个碟子里的菜,煎、汪、稀、薄、劲、光的一口香臊子面让我吃了个肚儿圆,我打着饱嗝很淡定地说,“吃不下咧,肚子把话捎上来咧!”惹得大家笑得直不起腰来。

年夜饭后,煤油灯冒着浓浓的黑烟,像蛇似的舔着已经发黑的竹篾席顶棚。我看外婆外爷收拾停当,端坐在了炕头,脑袋里灵光一闪,忙跪倒在地磕起头来,“舅院爷(外爷)、舅院婆(外婆)新年好!”

“好好好,我娃新年好,我娃赶紧起来,给我娃发压岁钱。”外爷、外婆脸上笑开了花儿,笑呵呵地喊我起来,“来,爷给我娃发一毛新钱!”外爷大气地给了我崭新的一毛钱。

那时候的一毛钱对于我这个碎娃娃来说可是一笔巨款,能给妈妈买来五盒火柴呢!爹从来不给我发压岁钱,外婆家比我家的日子过得殷实,来外婆家过年,我就是冲着这压岁钱来的。

“看你几个外瓷样子,不如个碎娃么!”外爷嘴里骂着舅和姨,手里抽出几张两毛钱,分别发给了他们,给外婆的最多,整整五毛钱!

“咚、叭!”舅舅在黎明时分放响了请神回宫的炮仗,我迷迷糊糊地一摸枕边,外爷买给我的一盒一百响的鞭炮还在炕上暖着,我安心地将它搂在怀里又沉沉地睡着了。

大年初一,我小心翼翼地拆开那一盒一百响的鞭炮,一个个装在衣兜里,拿着一支点燃的香,时不时地点燃一只,“叭!”的一声,细细的小炮仗在空中炸响,炸得我心里乐开了花。在家里,爹才舍不得给我买鞭炮呢!最多买十个一个一分钱的炮仗,就算把年过了。

我一边放着鞭炮,一边在街道寻找别人家没有放响的炮仗,每捡到一个,高兴得就像捡到一个金元宝似的。我小心地将炮仗拆开,倒出里面的炸药,再装进我的驳壳枪里,那声音比炸片声大多了,震得耳朵嗡嗡响。

初二早上,我挑着外爷给我做的绿叶红花的莲花灯笼和用竹篾编制的白兔兔灯笼,走在队伍最前头,领着外爷一家人,到我家走亲戚。

那两个灯笼,我一直挑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别人都在正月十六晚上碰灯笼,将当年的灯笼全部碰着火,寓意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可我怎么也舍不得烧掉它们,就让妈妈用塑料纸包裹好,准备来年继续挑。

外爷知道后,手捋着胡须乐呵呵地说:“好我的瓜娃呀,明年爷再给你做几个更好的!”

可是,我没有等到外爷许诺的那几个更好的灯笼,第二年还没等到过年,外爷就去世了,留给我的是无尽的思念。那记忆中最温馨的年也离我渐行渐远了,直到模糊了我的双眼……

作者:杨文科

公众号: 水泥圈子

又一年随笔

那些年散文

元旦新年随笔

新年随笔500字

作文新年随笔

新年作文随笔

新年元旦随笔

新年随想散文

惜年新年日记500字

新年寻年味作文

新年随笔散文:共赴“汪”年(共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新年随笔散文:共赴“汪”年,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