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历史岳麓版学考知识点(共含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ight”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一、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权利法案》:1689年议会颁布——立法权向议会转移
意义:
①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利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它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②“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行政权向责任内阁转移
①“光荣革命”后,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
②17,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
③19世纪中期,议会变成两大政党之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首相由多数党领袖担任,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
3、责任内阁制特点
①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②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
4、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
①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以责任内阁为核心;
②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是国家元首,扮演仪式性的角色;
③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
④内阁行使行政权,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长,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⑤整个政治制度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
二、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1、1787年宪法的内容
①联邦制原则: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即中央政府),同时让各州保留了较大的自主权。
②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③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由民选产生。保证政府代表广泛民意,具有一定的民主性。
2、美国政体为总统制共和制;国家结构形式为联邦制
3、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相同点:都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体现分权、制衡原则,实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
第五单元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二、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1、巴黎公社的建立:经过1871年3月18日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2、主要举措:参照课堂笔记(政治、经济、文教)
3、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法国生产力发展还不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4、经验教训:(广 东 高 考 在 线 微 信平台 整 理)
(1)成功地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须具备成熟的社会条件,决非简单地推翻旧政权即可一蹴而就。
(2)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在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的领导。
(3)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要建立工农联盟,争取广大人民的支持。
三、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1、经过:
(1)19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资产阶级建立起临时政府。
(2)1917年4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指出俄国的形势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通过无产阶级政权去实行土地改革,并提出退出战争。
(3)1917年11月6日彼德格勒的武装工人、士兵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取得了起义的胜利。
(4)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组成人民委员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意义: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使俄国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3)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3、特点:
(1) 革命理论: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2)革命道路:开创了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
(3)革命历程: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度到社会主义革命,形成了两个不同阶段性质的革命。
(4)革命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暴力形式夺取政权。
4、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区别:
(1)领导阶级不同:
二月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2)革命性质不同:
二月革命是资本主义性质,未能改变俄国社会性质,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临时政府”。
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无产阶级专政上台建立“苏维埃”政权(苏俄)。
(3)革命对象不同:
二月革命推翻对象是沙皇专制统治;十月革命推翻对象是“临时政府”反动统治。
(4)革命影响不同:
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倒行逆施,对内镇压工农运动,对外继续参加“一战”。迅速被人民推翻,湮没在历史中。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采取了对外卫国战争、对内巩固政权、保障民生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使苏俄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社会主义国家。
四、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条件: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2)思想基础:马列主义的传播;
(3)组织基础:中国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
(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2、中共“一大”:1921年7月召开。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把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3、中共“二大”:1922年召开,制定现阶段奋斗目标为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反对军阀。
(二)工人运动与国民革命的蓬勃开展
1、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1)领导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2)运动: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被镇压而告结束。
(3)教训:必须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2、国共合作
(1)原因:
①中共方面: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使中共认识到必须团结广大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②孙中山方面:接受建议,同意合作。③共产国际的帮助。
(2)实现: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3、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
(1)在国共两党推动下,以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为目标的全国性革命运动蓬勃开展起来。1926年7月北伐。
(2)失败: 1927年蒋发动“四一二”政变,汪发动“七一五”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三)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7.15—1937.7.7)
1、中共探索出中国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
(1)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2)1927年八七会议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3)1927年9月湘赣边秋收起义爆发。1927年10月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日本大举侵华: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又进逼华北。
3、国民党政策:“攘外必先安内”
4、红军长征
(1)原因:
①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②中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王明左倾错误的领导)
(2)经过:
1934年10月开始长征;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35年8月1日发表《八一宣言》,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5、西安事变
(1)原因:
①民族危机加深;
②国民党政府内部发分化。
(2)爆发:1936年12月12日。
(3)中共方针:逼蒋抗日,和平解决
(4)意义: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抗日战争
1、日本侵华: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日本罪行:屠杀中国人民;在占领区推行“治安肃正运动”“治安强化运动”“清乡运动”,进行残暴统治。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937.9国民党发表《国共合作宣言》
3、国共抗日
4、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5、意义:
(1)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2)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3)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抗战胜利后,中国收回了宝岛台湾,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6、抗战胜利的原因: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中国人民的浴血奋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五)解放战争时期(1945.8—1949.10)
1、两种命运:中共和平民主建国方针: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
国民党独裁内战方针:1945年5月国民党六大确立
2、中共为实现和平民主建国的努力
(1)重庆谈判:1945年10月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建国的方针。
(2)1946年1月10日在重庆举行政治协商会议,否定了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方针。
3、人民解放战争(1946—1949)
①1946、6月,蒋介石调集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规模的内战爆发。中共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②战略反攻:三军挺进中原。
③战略决战: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④国共谈判:李宗仁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
⑤渡江战役: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4、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意义:
①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历史的结束。
②使中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
③改变世界政治格局。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
一、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农作物:水稻(南)、粟(北)(引进作物:玉米、番薯)
(2)生产工具的变革:
①原始农业:刀耕火种
②商周:主要使用耒和耜
③春秋战国:铁器和牛耕出现
④唐代:曲辕犁
⑤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
(3)水利设施的完善:
①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②汉代:漕渠、白渠、坎儿井、治理黄河
(4)生产方式的变化:
①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
②自耕农经济:?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
产生:春秋
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规模小,难扩大再生产
二、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
(1)井田制:
形成:商周时期
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私有制确立:
形成:战国时期
原因:私田逐渐私有;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商鞅变法从法律上确认土地私有
(3)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4)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四、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和特征
(1)金属冶炼术的演变: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2)纺织技术:
①丝织技术:?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
②棉纺技术:
?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元明时期:江苏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3)陶瓷:
①陶器的发明:新石器时代:黑陶、彩陶、白陶
②制瓷技术:
东汉末年:青瓷
南北朝:白瓷
隋唐时期:技术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宋代:瓷都景德镇,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
元代:创造了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代
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③影响:唐代瓷器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4)手工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①官营手工业:?
产生:西周时期
特点: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职业世袭;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明代以前占据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②私营手工业:
?兴起:春秋时期
发展:明中叶后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经营方式的变化:明中后期,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5)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①官营、私营、农民个体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发展;
②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③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
④手工业生产规模大、分工细;
⑤手工业经济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⑥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五、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1)商业发展:
①商朝:产生了专门的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②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
③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④隋唐:出现长安、洛阳、扬州等大都市;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⑤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
⑥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
(2)城市的繁荣:
①周秦至唐:?
城市特点: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
市坊分明:坊市分开
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②宋代:
?城市特点: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
市坊破界: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城市职能: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3)古代商业的特点:
①商业不断发展,商业运作模式日益成熟;
②推动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加强;
③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六、“重农抑商”“海禁”政策及其影响
(1)重农抑商:
①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 。
②产生: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实行;朝代:商朝、西汉、明朝、清朝
③后果:强化了农耕经济形态,限制了大规模工业化变革
(2)海禁
①原因:“天朝上国”自居,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的反清斗争
②后果: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 岳麓书院对联
★ 岳麓书院导游词
★ 高中历史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