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芝麻糖征文(共含7篇),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xhua”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今天是星期日,妈妈教我做芝麻糖,我一听芝麻糖就仿佛闻到了很香的芝麻味,馋得直流口水。
妈妈说:“首先我们要有食材才能做芝麻糖,做芝麻糖,芝麻是必不可少的啦,还要放核桃。”准备工作做好了,妈妈把锅子擦干净,然后点火等锅子烧热了,再把芝麻放到锅里炒一炒,只听见“噼哩啪啦”的声音,接着我闻到了一股浓浓的芝麻香,我走近一看,芝麻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一粒粒芝麻像有节奏的跳起了舞,过了一会儿,妈妈把火关了,又炒了一下,妈妈说:“不能炒太久,不然会炒焦,做出来的芝麻糖就会太苦不好吃”,然后把芝麻盛到碗里。芝麻炒熟后,那就要切核桃,妈妈是把核桃肉放到菜板上,先把核桃肉一个个压扁,再把压扁的核桃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放进了芝麻碗里再用筷子在碗里搅拌均匀,然后我们要熬冰糖,妈妈把许多冰糖放到锅中,再把火开好慢慢的让冰糖溶化成糖水,过了一会儿,我发现冰糖慢慢的变黄,慢慢的变小,又过了几分钟,我又看了一下,怎么没什么变化呢?于是妈妈就放了一点水,这时锅里发出了“噗哧”的声音,妈妈就这样看了浇,浇了看,连着三次,当看第四次的时候,冰糖已经全部溶化成糖水了。最后一步就是把前面做的芝麻和核桃放入锅中翻炒,炒了大约一分钟就炒好了。妈妈说:“要趁热的时候赶紧拿出来压扁,切成条形,等干了再切的话就会容易破碎”。一做好,我就闻到了香气扑鼻的味道。
这次做芝麻糖虽然很麻烦,但是又香又脆,真好吃!
吃鸭就要吃北京烤鸭,吃糖就要吃常州芝麻糖。芝麻糖的美味令我陶醉,芝麻糖的美味令我回味,芝麻糖的美味令我迷恋…
一天,妈妈端来一盘芝麻糖,我望着芝麻糖,想起了它那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来历:相传,北宋末年康王因战乱逃到常州一带。当地人民为了激起康王搞抗金的斗志,便将麻球制成圆柱状献给康王,从此圆柱形的芝麻糖便流传下来…
想到这里,我又开始打量起眼前的这盘芝麻糖。只见这盘芝麻糖“有用白芝麻做的,有用黑芝麻做的,还有用黑白芝麻混合起来做的。虽然它们的颜色不同,但是它们个个小巧玲珑约了,4厘米左右只有我大拇指那么大,让人看了就舍不得吃了其中我最喜欢的要属白芝麻糖了。用白芝麻做的糖。不仅外面洒了一层圆润发亮的白芝麻,而且里南的馅也是选用上好的花生与杏仁制成。这样一来,白芝麻的油香与花生、杏仁的脆完美结合――成了常州首屈一指的特产。接着,“口水早己流三千尺,”我拿起一个白芝麻糖就往嘴里塞。我“一嚼”,感受到了它的香脆;我“二嚼”,感受到了它的香甜;我“三嚼”,感受到了它的香而不腻,甜而不沾,酥而不散……“三嚼”过后,我的心早己被这香、酥、甜、脆的芝麻糖所“浮虏”,此时的我仿佛也在美好的天堂中邀游。就这样,我吃了一个又一个,并且无法自拔……
在香酥甜脆的芝麻糖里,我看到了常州明媚的春光,看到了常州人民的勤劳和聪慧,所以今年过节不收礼呀,收礼只收常州芝麻糖。最后,我还得跟大家说一句:“没吃烤鸭不算到过北京,没吃芝麻糖不算到过常州!”
回忆芝麻糖
我每每在电脑桌旁放上一小袋芝麻糖,边听音乐边咬糖,那惬意的感觉便散布了全身,在我年少而朦胧的脑海里,外婆就是拿着芝麻糖,哼着那不知名的乡村小歌,搂着哄着我入睡的。
芝麻糖甜甜的,带着一种淡淡的诱人香味,咬起来嘣嘎地响,在我的眼中它算得上是类似薯片的休闲
午后,窗外杨柳轻摆,我和妈妈面对面坐在沙发上,听她讲述关于她童年芝麻糖的故事。“那时候哪有糖吃。”妈妈感叹道,“和现在真是没法比,我
吃鸭就要吃
一天,妈妈端来一盘芝麻糖,我望着芝麻糖,想起了它那充满
想到这里,我又开始打量起眼前的这盘芝麻糖。只见这盘芝麻糖“有用白芝麻做的,有用黑芝麻做的,还有用黑白芝麻混合起来做的,
虽然它们的颜色不同,但是它们个个小巧玲珑约了,4厘米左右只有我大拇指那么大,让人看了就舍不得吃了其中我最喜欢的要属白芝麻糖了。用白芝麻做的糖 不仅外面洒了一层圆润发亮的白芝麻,而且里南的馅也是选用上好的花生与杏仁制成。这样一来,白芝麻的油香与花生、杏仁的脆完美结合——成了常州首屈一指的特产。接着,“口水早己流三千尺,”我拿起一个白芝麻糖就往嘴里塞。我“一嚼”,感受到了它的香脆;我“二嚼”,感受到 了它的香甜;我“三嚼”,感受到了它的香而不腻,甜而不沾,酥而不散……“三嚼”过后,我的心早己被这香、酥、甜、脆的芝麻糖所“浮虏”,此时的我仿佛也在美好的天堂中邀游。就这样,我吃了一个又一个,并且无法自拔……
在香酥甜脆的芝麻糖里,我看到了常州明媚的春光,看到了常州人民的勤劳和聪慧,所以今年过节不收礼呀,收礼只收常州芝麻糖。最后,我还得跟大家说一句:“没吃烤鸭不算到过北京
[1] [2] 下一页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区都有每个地区的特产。在陕西,有各种各样美味的小吃,有芝麻饼、芝麻球、腊肉干……但是,我最喜欢吃的,那就是过年时必须吃的“芝麻糖”了。
芝麻糖,听名字就知道,需要芝麻才能够做成。我看爷爷做芝麻糖时,先把面和好,然后再往面里面加上红糖水,用红糖水,是为了让芝麻糖的颜色好看,不单调。再往面里面加上大量的芝麻,最好让面和芝麻按2:1.5的比例和在一起。再放上两三盖油,再把面和一下,好让油分布得均匀。然后还可以再往里面放一些喜欢吃的干果,然后再一次和面。
做完这些工作以后,把面放到案板上,拿干净的'长方体木棍,敲打面团,敲成大约1厘米厚的时候,就可以放到锅里面蒸了。蒸约摸半个多小时,芝麻糖就能出锅了。当时,我觉得芝麻糖就算是做好了,正要拿起一大块芝麻糖吃时,爷爷制止了我。拿起刀把一大块芝麻糖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我疑惑不解地问爷爷:“为什么要把芝麻糖切开。”爷爷和蔼可亲地对我说:“这叫岁岁平安,能保佑咱们在这一年里面平平安安。而且这样吃比较方便。”
芝麻糖做好了,我迫不及待的拿起一块,放到嘴里,咬一口,真好吃啊,甜甜的、粘粘的、脆脆的。
这就是陕西的其中一个特产,怎么样,让你垂涎三尺吧。如果你也想吃那么,你赶紧来陕西玩一玩吧。
回忆芝麻糖六年级优秀作文
我每每在电脑桌旁放上一小袋芝麻糖,边听音乐边咬糖,那惬意的感觉便散布了全身。在我年少而朦胧的脑海里,外婆就是拿着芝麻糖,哼着那不知名的乡村小歌,搂着哄着我入睡的。
芝麻糖甜甜的,带着一种淡淡的诱人香味,咬起来嘣嘎地响,在我的眼中它算得上是类似薯片的休闲食品。妈妈和外婆也很喜欢吃黑芝麻糖,这是我早就知道的,但我却不知,外婆和妈妈的脑海里,这种糖在她们的童年是遥远的
午后,窗外杨柳轻摆,我和妈妈面对面坐在沙发上,听她讲述关于她童年芝麻糖的故事。“那时候哪有糖吃。”妈妈感叹道,“和现在真是没法比,我第一次吃芝麻糖还是学校里老师掏钱买来给同学吃的呢。五六块芝麻糖,班里二三十个人分,每个人就只有一小块,即使这样,有几个条件差的同学也只掰一点碎末,剩下的包起来回家吃。”“那能尝出味儿吗?”我小声的嘀咕道,但还是被妈妈听见了,她微微皱了皱眉说:“哪能像你一样,能吃饱就已经不错了,饿肚子是家常便饭。”妈妈似乎是想起了什么,又说道:“对了,我记得只有学校旁边才有一家小店偶尔会卖芝麻糖,老师说他就是那儿买的。不过大家没钱,只能向老板娘讨点剩下的小碎块。要知道在我小时候,芝麻糖算得上是奢侈品。”听了妈妈的话,我不禁庆幸自己生活在这个年代了。“呦,两个人干嘛呢?”外婆一脸笑意地向我们走来。“妈,没事儿,这孩子,让我讲故事听。”妈妈应和着。外婆弯腰坐下,和我们一块儿闲聊起来。过了一会儿,她又站起身来:“不说了,有空我来给你们讲讲。”“好啊。”我在心里有些许期待,外婆和芝麻糖又有怎样的渊源呢?
她和我们第二次聊天已是傍晚了,太阳被薄云遮住,留下淡淡的金色余晖。坐在沙发上的外婆,欲言又止,又不知为何深深叹了两口气。过了一会儿,她说出了一句令我俩震惊的话:“我小时候连芝麻糖都没见过哩。”“不会吧。”我觉得不可思议,又看向妈妈,但虽是在贫困时代长大的她似乎也不可避免的带着些小小的吃惊。“能读到书已经是很不错了,学校也没几家,大部分读的是……是……”“私塾?”“对。”“我呀是长大后才偶然看见这糖的,不过也没舍得买,因为没多少钱。后来赚钱了才买过吃了一回,但马上就心疼了,也就很少吃了。”听了这番话,我陷入了沉思,一直心情不错的妈妈也沉默不语。我们都没有想到外婆小时候的生活条件竟然是这样贫困,虽然在听妈妈讲后已经对外婆的话有了心理准备,但还是感到说不出的心酸。对比自己平时的行为,我有些惭愧,但我又为自己感到幸福。
外婆,妈妈,我,三个人,三段记忆。我从未想到,自己会从芝麻糖里了解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看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过年的时候我到异地去做客,正巧碰上路边有个小摊上正在炒芝麻糖,香极了,味道很纯正。我准备买上半斤尝尝。“买半斤芝麻糖。”我叫道。“只有这一点了,行吗?”老板娘为难的看向我,她说的话有着浓厚的乡音。犹豫了一会儿后我说道:“好吧。”她似乎也挺失望的。和大部分炒货一样,芝麻糖总是刚做好时味道最好,所以一买好我就拿上了一块咬了下去。“咔”一声,浓浓的酥香在嘴里蔓延开来,给人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感。我想起了什么,问道:“明天还卖吗?”“啊,明天不卖了。”老板娘笑着说。我很疑惑,因为很明显她是长期在这里摆摊的`。“嘿,家里新开了间店铺,瞧,就在前不远的大街上,你过几天可以到哪儿买。”说这话的时候她脸上明显带着笑意。不知为何我也有些开心,新农村的政策让工作本没有保障的劳动人民也开起了自己的店,做起了小生意。
看着桌上一颗芝麻糖,仿佛能让我想象出妈妈和外婆童年时的艰辛。60余年,芝麻糖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六十周年,在妈妈眼中奢侈的,在外婆眼中可望不可即的芝麻糖成为了人人都买得起的一种炒货,不再是从大锅子里出生,而是从专业的机器里被运送到各地。六十年的岁月,一个甲子的逝去。经历了这六十年的外婆常情不自禁跟我感慨道:“中国这六十年的变化真是太大了。”
买一根芝麻糖咂出记忆的香甜杂文随笔
从图书馆出来 , 已经是上午十一点半了。 我加快脚步 , 穿过马路 ,走到了对面的行人通道 。 在路边的一棵青桐树下 ,我看到一个卖芝麻糖的老人。
他坐在自带的马扎上 , 面前地上摆了两个箱子—— 一个纸箱,一个带提梁的小木箱。他旁边还停放着许多电动车和自行车 , 横七竖八的 , 一片凌乱 。路上来往的行人也是匆匆忙忙,没人过问一下他的生意。然而,老人似乎也不着急 ,他没有吆喝 , 纸箱上摆的芝麻糖 和小木箱上那个显眼的小圆靶心 就是他的`招牌,如果有人想买,看到这些自然就过来了。
我也是匆匆打老人身边走过的 ,看到他和他那些家伙时,我已经走过去三四米 。 然后我停下了 , 又折回去,老人那个小木箱吸引了我,它让我想到了小时候买芝麻糖的情景。
“大爷,这芝麻糖怎么卖啊?”我语气中充满喜悦。
大爷指了指纸箱上的芝麻糖 , 一板一眼地看着我说:“一块钱一根儿。”
我掏出手机 , 想把他拍下来 ,大爷以为我要用微信支付,他急忙阻止:“这可不能用微信买啊。”虽然不能微信支付 , 这个六七十岁的老人居然知道微信支付一说 , 也算是与时俱进的见证了。
我说我只是想拍一拍他的这个小木箱 , 大爷说:“哦,那你拍吧。”他则把头转过去了。
我拍了个远景,拍了个特写,然后问大爷:“那这个怎么玩儿呢?”我指着他的小木箱。
“这个两块钱打一次。”
“那我就玩一次吧,”说着我就去掏钱,一边又跟大爷说 ,“ 我小时候经常这么买芝麻糖吃,可是后来再也 没见过这样带箭和靶的小箱子了。”
大爷也许是不爱多说话吧 , 他没过多反应 ,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将一支 “短箭” 装在发射器上,只等我去“射击”。
我先把两块钱递给大爷 , 继而蹲下身子, 左手靠近“发射器”。那一边 ,大爷“嗖”地一声转动起圆形靶心来 , 看着飞速旋转的木靶 ,我轻轻扣动扳机,只听“啪”的一声,利箭中靶。这时,靶子依然在转,大爷右手轻轻一捏,靶子就纹丝不动了 。 他微微弯一下身体 ,眼睛朝下一看 , 又用一根手指指着箭头射中的圆点,“一个。”我重复了一次,“一根。”
大爷打开塑料袋子 , 慢慢取出一根挺有分量的芝麻糖递给我 。 我接了芝麻糖 ,跟大爷道别后 , “咔嚓” 着香甜酥脆的芝麻糖继续走我的路。
我小心翼翼地品尝着芝麻糖 , 那甜甜的滋味让 小时候的记忆一幕幕浮现出来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那个食物还不充裕的时代 , 一根芝麻糖的诱惑力还是蛮大的。
坐在教室里,听到外面一声嘹亮的 “卖芝麻糖嘞”,心就飞出去了 。 下课铃一响 ,身上有几毛钱的就一窝蜂抢芝麻糖去了 , 没钱的也跟着去过过眼瘾 。那时候买芝麻糖 , 一般都不是直接买,而是“赌”,玩骰子 ,或者就是如那位老人一样“射箭”赌运气。运气好点的,一根芝麻糖的钱,可以赚取两三根,运气差点的,能保本挣一根就不错。
那时候, 哪一个孩子不爱吃芝麻糖呢 ? 哪一个孩子没玩过这样的游戏呢 ? 每一个七零后八零后的人看到这样的玩意儿 都会产生一种记忆的亲切感的吧?
其实 ,芝麻糖已经并没有那么爱吃了 , 因为它太多,又太甜了。我们爱的,是童年 ,是记忆的美好啊!任何东西,一旦跟记忆沾了边,她就会变得珍贵起来的 。 愿我们能拥有更多有分量的东西!
★ 云芝肝泰片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