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里的诸葛亮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xu20100420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里的诸葛亮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共含4篇),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xu20100420”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三国里的诸葛亮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篇1:三国里的诸葛亮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诸葛亮的评价1

(俞)文豹曰:“古今论孔明者,莫不以忠义许之。然余兄文龙,尝考其颠末,以为孔明之才,谓之识时务则可,谓之明大义,则未也。谓之忠于刘备则可,谓忠之于汉室则未也。其说有四:

一者,备虽称为中山靖王之后,然其服属疏远,世数难考。温公谓犹宋高祖自称楚元王后。故《通鉴》不敢以绍汉统,况备又非人望之所归。周瑜以枭雄目之,刘巴以谁人视之,司马懿以诈力鄙之,孙权以猾虏呼之,亮独何见而委身焉?藉使以为刘氏族属,然献帝在上,犹当如光武之事更始,东征西伐,一切听命焉,可也。

二者,备之枉驾草庐也,始谋不过曰:‘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其辞甚正,其志甚伟。自亮开之以跨荆益成霸业之利,而备之志向始移,无复以献帝为念。由建安举兵以来,二十四年,天子或都许,或居长安,或幸洛阳,宫室煨烬,越在篱棘间,备未尝使一介行李诣行在所。今年合众万余,明年合众三万,未尝一言禀命朝廷,而亮亦未尝一谈及焉,盖共帝蜀之心已定于草庐一见之时矣。

三者,曹操欲顺流东下,求救于吴,无一言及献帝,而独说以鼎足之说。夫鼎足之说,始于蒯通。然通之说韩信以此,犹有汉之一足。当三国时而为是说,则献无复染指之望矣。赖周瑜汉贼之骂,足以激怒孙权,故能成赤壁之胜。若亮若备,何以厉将士之气,服曹操之心哉?荆楚之士,从之如云,非从备也,乃从汉也。

诸葛亮的评价2

四者,备之称王汉中,则建安二十四年也。献帝在上,而敢于自王。及称帝武担,则闻献帝之遇害也。亮不能如董公说高祖,率三军为义帝缟素,仗大义。连孙吴声罪讨贼,乃遽乘此即帝位,而反锋攻吴。晋文公有言:‘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故费诗以为大敌未克,便先自立,恐人心疑惑,而谏以高祖不敢王秦之事。亮反怒而黜之。夫以操之奸雄,其王其公,犹必待天子之命,荀彧且以此愤死。以丕之篡逆,亦必待献帝之禅,杨彪且不肯臣之。备虽称宗室,而亦臣也,何所禀命,而自王自帝?固方哓哓以兴复汉室为辞,不知兴复汉室为献帝耶?为刘备耶?亮即有心于帝备矣。万一果能兴复,将置献帝于何地?

出师一表,虽忠诚恳恳,特忠于所事耳。其于大义,实有所未明。管仲乐毅之事,君子所羞道者,以其但知有燕齐而不知有王室也。亮乃以管乐自许。宜其志虑之所图回,功业之所成就,止于区区一蜀耳。或者但为备刘氏宗也,备帝蜀,则汉祚存矣;亮忠于备,即忠于汉矣。吁!无献帝则可,有献帝在,而君臣自相推戴,则赤眉之立盆子,亦有辞于世矣。春秋之末,诸侯争强,周室微弱,孔子无一日不以尊王为心;若如亮之见,则鲁同姓也,亦可奉之为王矣。天下后世惟持此见,故于亮之事无孱置异议于其间。文中子曰:通也敢忘大皇昭烈之懿识,孔明公瑾之盛心。噫!汉之君既称献帝,魏之君又称武帝,吴之君又称大皇帝,蜀之君又称昭烈皇帝。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一天下而四帝并立,可乎?’通这见如此,宜其为读书之僭也。余兄尝以是说取解于同文馆。”

诸葛亮的评价3

王夫之:诸葛公之始告先主也,曰:“天下有变,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其后先主命关羽出襄、樊而自入蜀,先主没,公自出祁山以图关中,其略定于此矣。是其所为谋者,皆资形势以为制胜之略也。蜀汉之保有宗社者数十年在此,而卒不能与曹氏争中原者亦在此矣。

以形势言,出宛、洛者正兵也,出秦川者奇兵也,欲昭烈自率大众出秦川,而命将向宛、洛,失轻重矣。关羽之覆于吕蒙,固意外之变也;然使无吕蒙之中挠,羽即前而与操相当,羽其能制操之死命乎?以制曹仁而有余,以敌操而固不足矣。宛、洛之师挫,则秦川之气枵,而恶能应天下之变乎?

乃公之言此也,以宛、洛为疑兵,使彼拒我于宛、洛,而乘间以取关中,此又用兵者偶然制胜之一策,声东击西,摇惑之以相牵制,乘仓猝相当之顷,一用之而得志耳。未可守此以为长策,规之于数年之前,而恃以行之于数年之后者也。敌一测之而事败矣。谋天下之大,而仅恃一奇以求必得,其容可哉?善取天下者,规模定乎天全,而奇正因乎时势。故曹操曰:“任天下之智力,以道驭之,无所不可。”操之所以自许为英雄,而公乃执一可以求必可,非操之敌矣。

且形势者,不可恃者也。荆州之兵利于水,一踰楚塞出宛、洛而气馁于平陆;益州之兵利于山,一踰剑阁出秦川而情摇于广野。恃形势,而形势之外无恃焉,得则仅保其疆域,失则祗成乎坐困。以有恃而应无方,姜维之败,所必然也。当先主飘零屡挫、托足无地之日,据益州以为资,可也;从此而书宛、洛、秦川之两策,不可也。陈寿曰:“将略非其所长。”岂尽诬乎?

诸葛亮的评价4

毛泽东:【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摘自《党的文献》 原题《毛泽东两评隆中对》:【毛泽东对《隆中对》在战略上的这个失误的批评,是有道理的。兵法曰:“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而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因此,集中优势兵力战胜敌方,特别是己方处于劣势时,主动调动敌方而不被敌方调动,使己方兵力相对集中,敌方兵力相对分散,各个歼灭分散之敌,便成为用兵者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然而《隆中对》在力量部署上分散用兵,违背了这一原则。按照《隆中对》的部署,刘备“跨有荆、益”之后,将面临这样的形势:既要派兵守卫荆州门户,又要费力经营川蜀;“一旦天下有变”,还要兵分两路,进取中原,“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刘备则“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更为不利的是,荆、益两州相距千里,更有“难于上青天”的蜀道相隔,在当时的通讯条件下,两路兵力很难相互呼应,协同作战。真可谓“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待到后来,关羽镇守荆州,守卫门户;孔明留守成都,巩固后方;刘备驻守白帝城,以应东、西之变,更是“三分兵力”矣。倘若实力足够强大,客观条件对自己足够有利,则二分、三分兵力或当无妨。但实际上,从当时实力对比看,蜀国力量最为薄弱(汉末十三州,魏占其九,吴、蜀各占其二)。本就力量单薄而客观条件又不允许,却二分以至三分兵力,正如毛泽东所言,“安得不败”?毛泽东深谙中国古代兵法,经常强调“一个拳头打人”,并且在中国革命战争实践中导演了多次“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经典战例,对于《隆中对》在战略上的失误,当在深谙之中。】

诸葛亮的评价5

易中天:【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未必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值得怀疑的。现在成都的武侯祠还有清人赵藩写的一对攻心联,他说“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一幅攻心联其实是委婉地批评了诸葛亮,批评他在刘备去世以后主持蜀国工作的时候穷兵黩武,宽严皆误。】

【诸葛非将略之才。关于诸葛亮的才能其实原本是有定论的,没有什么必要来争议,陈寿说的很清楚,也是十六个字,“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这是陈寿对诸葛亮能力的非常准确的评价。这个评价的意思是说,诸葛亮的政治才能高于他的军事才能,在他的军事才能当中治军的能力高于用兵的能力,非常准确,有什么好争议的呢?之所以有人争议,是有这么一个证据,是据《诸葛亮传》说诸葛亮病逝退兵以后,司马懿打过来以后巡视了诸葛亮留下的军营,说了这么一句话,天下奇才也。很多人就根据这句话就认为诸葛亮是杰出的军事家,他不知道,司马懿仅仅是肯定了诸葛亮的治军。诸葛亮治国是有的,治军也是有的,会治军不等于是会用兵,用兵的问题司马懿另有评价,这个评价在哪里呢?在《晋书·宣帝传》。原文是这样的,“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什么意思呢?就是他的志向很大,但是抓不住机遇,他的谋略很多,但是没有决断,他喜欢带兵打仗,但是不知道权变,权变就是随机应变,这个权不是权力的权,是权变的权,就是他不能随机应变,他只能规规矩矩地打正规战,而一旦战争形势发生了变化,他就不知道怎么办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他志大才疏,眼高手低。】

篇2:三国历史里的诸葛亮是个怎么样的人

诸葛亮的评价1

再来谈谈政治能力,先从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来侧面看看诸葛亮的政治能力,刘备时期,一旦刘备出去征伐,诸葛亮便在内部处理政务。粮草军需政务悉数交给诸葛亮处理,足见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政治能力是十分的肯定的。汉中之战以及伐吴之战。刘备之所以可以全力对付前线而不必顾及后粮,皆因诸葛亮的政治能力的强大。

再从正面看看诸葛亮的政治才能,主要是刘备死后。先从经济说起。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充分利用了汉中优厚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得蜀汉经济实力在三国中算得上头号经济国。孙武给我们算过一笔军事帐,一场10万人的战役打下来,需要金钱来招兵,维持军粮,运送军粮,外交,制造器械,维护器械,这样一天的战役,就要耗费千金。一个士兵在境外吃的粮食所需要的是在境内的20倍。如果一个经济实力弱的国家,经历几次大战役无疑是对国家经济体的灭顶之灾,而蜀国南征北伐。如果不是雄厚的经济基础,蜀汉如何可以撑得起如此巨大的消耗?在蜀国的建设中,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据李仪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汉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据考古调查统计,全区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一些堰渠经历代使用维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时各地在继承和学习古代开发利用水利资源经验的基础上,又不断增修了大批塘、库、陂池等水利设施。仅勉县就增修了能蓄十万立方水的水库三十七个;塘与陂池达三百多个;冬水田至今仍有五万多亩。从出土的塘库,水田模型与今比较,足以说明本地区自汉以来,在广泛开发利用水利资源,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就一直因地制宜,以小型为主的形式修筑堰渠、塘库,逐步将丘陵地带改变为良田。上述实事说明,汉中盆地古代农田水利设施至今所产生的实际效用和不断改进利用,与诸葛亮当年在汉中休上劝农时,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丰功伟绩是分不开的。所以,诸葛亮不仅在经济农业做出了贡献,而且使得百姓道不拾遗,强不侵弱。

诸葛亮的评价2

一个民风淳朴的社会。民生政治在诸葛亮的手中尤为兴盛合理。在官僚政治中。诸葛亮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以至于后来,戮谡而谡不忿,罚严而严不恚,蜀汉的政权一直握在皇帝手里,而且朝局相对稳定,同期,魏国在不断更替皇帝,吴国也在连连发生内政危机,重臣被杀事件时有发生,而蜀国仅有魏延之事,这不能不说这是诸葛亮过人的政治才能所决定的。再来谈谈外交政策。外交政策也是政治能力的一个体现 后世评价诸葛亮及其功业赞誉不绝,而其历史地位的饮誉,很大程度上必须紧密联系他卓越、炉火纯青的圆融外交成就,而其外交政策更应当是古今中外后人凭吊和缅怀其功勋的必要参照尺度。众所周知,就诸葛亮实际主政和后主刘禅时期外交政策而言,是一贯和稳定的,连魏、吴两国对此都没有异议和贬损。

诸葛亮的评价3

诸葛亮执政外交政策没有大的波动和起伏:修订盟约、东和孙吴,安抚南蛮和西羌边民、策动一定程度的分化瓦解曹魏关中势力等,对诸葛亮西征(即北伐)行动起到了积极的配合促进作用,巩固了蜀汉的弱国政权。而在赤壁大战前,先主刘备游弋中原、没有稳定的后方根据地,直至急切联合孙权、共同在赤壁之战中抵御曹操南下大军,逐步争得一定的地盘势力,尔后与孙吴分割荆州、入益州、抢汉中,以及丢失荆州和东伐失败后,刘备才醒悟并认识到黩武骄兵的祸国殃民之危害,此后托孤于诸葛亮以修正其国弱自大的卤夫外交。蜀汉政权的兴起、衰落和再一次发展一再证明:诸葛亮的外交政策,是构成其履践“隆中对”执政实践的重要元素,其经历了初步形成期、调整嬗变期和发展成熟期,呈现出务实应变、把握矛盾发展特点积极促成矛盾有利转化、稳妥平和等基本特征。相对而言,刘备、关羽等穷兵黩武的盲动北上、东征败北,为曹魏势力所乘,孙权借机据有大部分荆州,破坏了诸葛亮与东吴明智之臣鲁肃等外交政策的一以贯之,破坏了可能发展的战略大局。随着诸葛亮辅佐后主开府治事、后主刘禅秉政,这一外交政策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实施,为蜀汉作为弱小国家的自存和发展,创造了坚实的内外安定周边环境和有利条件。诸葛亮做为蜀汉的重要人物,曹操没有给过任何评价,他就像是被无视了一样,难道诸葛亮的水平不够?这肯定是不可能的,毕竟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连现在我们都佩服,如果三国没有诸葛亮可能就没有那么完整了,那么为什么没有得到曹操的评价呢?

诸葛亮的评价4

我们都知道,如果郭嘉不死,诸葛亮是不会出山的,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这个时候的诸葛亮刚好27岁,这一年曹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灭掉了袁绍的所有势力,但是这年曹操的第一谋士郭嘉死了,他最宠幸的小儿子曹冲也死了。而刘备的儿子刘婵出生。

我们都知道郭嘉死了,所以诸葛亮才出山,都觉得诸葛亮像是害怕郭嘉一样,其实根本不是,而是两个人也很遗憾没有在战场上互相的争斗一次,毕竟都是优秀的谋士。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和周瑜互相争斗的故事,诸葛亮气死了周瑜,曹操认为如果郭嘉不死赤壁之战肯定不会失败。当时出头的是周瑜而不是诸葛亮,所以曹操对他也不知道怎么评价。

诸葛亮的评价5

民生,官僚,外交诸葛亮作的都无可挑剔,诸葛亮可以算得上三国第一政治高手,也当之无愧是中国历史(甚至世界,至少我认为是)的一流政治家。其实,作为一个政治家,并不是容易的事情,退一步说,诸葛亮即便不是军事家,仅仅从政治家来看,诸葛亮已是相当有才能,因为政治家是一个国家基础的建设者,很多强大的军事家其实靠的不是自己的军事能力而是更多的是国力基础。所以,孙子兵法中对战争的条件规定为五个,其中道,也就是政治,是第一位的。因为作为一个政治家,其作用之大,决不再一个统帅之下。

篇3:三国里诸葛亮的14个历史典故

三国里关于诸葛亮的14个历史典故

1、初出茅庐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曹将夏侯悙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故事反映诸葛亮的性格:小心谨慎 旷世济民

2、火烧博望

博望坡军师初用计——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军马。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彼军至,放过休敌;其辎重粮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纵兵出击,就焚其粮草。翼德可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关平、刘封可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又命:“于樊城取回赵云,令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主公自引一军为后援。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 …… 孔明谓玄德曰:“主公今日可便引兵就博望山下屯住。来日黄昏,敌军必到,主公便弃营而走;但见火起,即回军掩杀。亮与糜竺、糜芳引五百军守县。”命孙乾、简雍准备庆喜筵席,安排功劳簿伺候。

有诗曰:“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3、火烧新野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4、舌战群儒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5、智激周瑜

孔明曰: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表乔公二女有沉鱼落雁之容,闭目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将军何不以千金买此二女.差人送与曹操。操必班师矣。此范蠢献西施之计,何不速为之?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此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

6、用奇谋孔明借箭(草船借箭)

周瑜刁难诸葛亮,令其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却立军令状三天完成。他前二天按兵不动,暗中叫鲁肃备大船二十,各船扎草人千个。第三天四更,江上大雾迷漫,诸葛亮率船到曹军水寨前擂鼓呐喊佯攻,曹军怕中计,下令弓箭手向江中射箭。这一妙计使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任务。

7、祭七星坛借东风

周瑜为没有东南风而病倒在床上。诸葛亮给周瑜开了个“药方”,上面写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几天之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嫉妒,便派人去杀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早有预防,事先回夏口去了。

8、孔明巧布八阵图

刘备兵败,陆逊追至夔关,遇此阵,土人言:“此处地名鱼腹浦。诸葛亮入川之时,驱兵到此,取石排成阵势于沙滩之上。自此常常有气如云,从内而起。”逊入阵不得出,后被孔明岳父黄承彦放出。

八阵图“名八阵图。反复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每日每时,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

9、武侯弹琴退仲达(空城计)

空城计: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忽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亮临危不惧,传令打开城门,还派人到城门口洒扫。诸葛亮自己却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窦,爬城中有埋伏,因此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

故事反映诸葛亮性格:智勇双全 沉着冷静 知己知彼胆识过人

10、挥泪斩马谡

马谡自告奋勇驻守街亭,遇到了魏将张郃所率主力部队的抵抗。马谡违背了诸葛亮原先的'部署,又不听从部将王平的建议,在众寡不敌的形势下,居然不下据城,而舍水上山,结果被张郃军队切断水道,杀得大败。街亭失守,使诸葛亮十分被动,一场十分有利的战局顿时变成败局。尽管诸葛亮十分爱惜马谡的才华,但是,为了严明军纪,他毅然按照军法处斩了马谡,还上疏朝廷,自请贬官三级,追究个人“不能训章明法”、用人不当的责任。

故事反映诸葛亮性格:军纪严明,以身作则

11、见木像魏都督丧胆(羽扇纶巾)

诸葛亮积劳成疾,临终与众将诀别,并安排了军国大事。他死后虽秘不发丧,但司马懿见蜀兵后退已知真相,故催军速追。突然五丈原上炮响旗飘,诸葛亮端坐四轮车出现,,他羽扇纶巾。魏军见诸葛亮尚在,弃甲逃命,溃不成军。两日后,司马懿方知车上是木人。此成语形容诸葛亮的装束,也形容谋士镇定自若的潇洒风度。

12、六出祁山

诸葛亮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中后,就准备北伐曹魏。

第一次北伐在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攻郿城的态势,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可是马谡违背诸葛亮部署,丢了街亭;赵云等出兵也不利,诸葛亮只得退回汉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汉附魏。

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诸葛亮乘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之机,出散关,包围陈仓,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军赶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汉中。

第三次北伐是建兴七年,亮进攻武都、阴平,打败魏援军,占了这两郡,留兵据守,自己率部回师。次年,魏军进攻汉中,诸葛亮加强防守,又增调援军,再由于连续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军撤退。

第四次北伐是建兴九年,蜀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司马懿知蜀军远来,军粮不多,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想用退兵的办法引诱敌人,但司马懿追赶很谨慎,蜀军一停,他就扎营拒守。此时李严假传刘禅要求退兵的圣旨,加上蜀军粮草将尽,诸葛亮只得班师,在归途中以伏兵杀了魏国名将张郃。

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司马懿也筑营阻拦,不与蜀军作战,料知蜀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想把蜀军拖垮。诸葛亮也有准备,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长期战争的打算。诸葛亮在这次出兵前曾与孙权约定同时攻魏,五月吴军十万攻魏,不胜,撤回江东,所以蜀军只得与魏军单方面周旋。八月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情日益严重,不久就与世长辞。死后,姜维等遵照他的遗嘱,秘不发丧,整军退入斜谷。

诸葛亮出师北伐共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还有一次是魏军进攻汉中,不是诸葛亮出击。后世概而言之,说成是「六出祁山」。

故事反映诸葛亮性格:意志坚定 性格倔强

13、七擒孟获

孔明归到寨中,升帐而坐,谓众将曰:“吾今此计,不得已而用之,大损阴德。我料敌人必算吾于林木多处埋伏,吾却空设旌旗,实无兵马,疑其心也。吾令魏文长连输十五阵者,坚其心也。吾见盘蛇谷止一条路,两壁厢皆是光石,并无树木,下面都是沙土,因令马岱将黑油柜安排于谷中,车中油柜内,皆是预先造下的火炮,名曰‘地雷’,一炮中藏九炮,三十步埋之,中用竹竿通节,以引药线;才一发动,山损石裂。吾又令赵子龙预备草车,安排于谷中。又于山上准备大木乱石。却令魏延赚兀突骨并藤甲军入谷,放出魏延,即断其路,随后焚之。吾闻:‘利于水者必不利于火。’藤甲虽刀箭不能入,乃油浸之物,见火必着。蛮兵如此顽皮,非火攻安能取胜?使乌戈国之人不留种类者,是吾之大罪也!”众将拜伏曰:“丞相天机,鬼神莫测也!”孔明令押过孟获来。孟获跪于帐下。孔明令去其缚,教且在别帐与酒食压惊。孔明唤管酒食官至坐榻前,如此如此,分付而去。却说孟获与祝融夫人并孟优、带来洞主、一切宗党在别帐饮酒。忽一人人帐谓孟获曰:“丞相面羞,不欲与公相见。特令我来放公回去,再招人马来决胜负。公今可速去。”孟获垂泪言曰:“七擒七纵,自古未尝有也。吾虽化外之人,颇知礼义,直如此无羞耻乎?”遂同兄弟妻子宗党人等,皆匍匐跪于帐下,肉袒谢罪曰:“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

故事反映诸葛亮性格:以德服人

14、星落五丈原

次曰,诸葛均回,孔明嘱付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曰,即当归隐。后人有诗叹曰: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后日本诗人土井晚翠拿这句诗作题目,咏叹诸葛亮。

篇4:后人是怎么评价三国里的诸葛亮的

诸葛亮的评价1

这场战争的前敌指挥本来应该是军事主管李严,但李严已经被诸葛亮完全排除出权力中心依旧待在永安,南征成为了诸葛亮和马谡的舞台。

不到半年的时间,诸葛亮用一场胜利镇压了所有反对的声音,从此确立了对蜀汉军队的绝对领导,至此诸葛亮军政大权独揽一身,成为了蜀汉最高权力的掌控者。

亲贤臣,远小人

“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刘备刚刚去世的时候,蜀汉还没从战争中恢复元气,但在不到三年,丞相通过南征树立了个人威望,同时成功为战争制造了舆论氛围。南征时掠夺的大量战略物资,加上战时经济政策,蜀汉战争机器终于开动了。

诸葛亮把北伐写进蜀汉立国纲领,成为历代权臣北伐的开端。丞相临行前留下《出师表》,里面有几句耐人寻味的话: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郭攸之—— 南阳人

费祎 ——江夏人

向宠 —— 襄阳人

原来都是荆州人

诸葛亮的评价2

可见在北伐之前,荆州派已经取得了政治上的完全胜利。

不过“先帝知臣谨慎”,丞相依然不忘对少帝刘禅谆谆教诲,耳提面命,告诫刘禅亲近这些生在荆州的“贤臣”,不知道小人是否都出生在益州?

北伐中原

227年,诸葛亮进军汉中,检阅三军,同时制定战役计划,确定北伐的主攻方向。

名将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谋”。

魏延赌的是魏国对蜀汉没有警戒,一旦偷袭长安得手,整个关中和陇西唾手可得。

关中粮仓加上四川天府之国,蜀汉一下子便拥有了正面抗衡曹魏的实力,一千多年后,林彪采取了类似的办法攻占锦州,拿下东北三省。

更为重要的是,刘备汉中称王以来,魏延已经担任汉中太守十年有余。子午谷奇谋的基础是长达他十年的前敌观察和情报活动。

要知道,当时和魏延竞争汉中太守的人是张飞,这足以看得出魏延的军事才华在蜀汉属于顶尖。

然而丞相否决了魏延的计划,选择从正面进攻陇右。

诸葛亮的评价3

同时,在先锋的选择上,诸葛亮不顾其他将领的意见“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是选择了嫡系马谡,“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

丞相指挥的北伐战役开局十分耀眼,凉州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立刻叛变。

“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

曹魏措手不及,几天之内,凉州易手。

这恰好证明魏延的正确判断 —— 曹魏对蜀汉这次北伐没有任何防备。

倘若诸葛亮采用魏延出兵子午谷计策,此时蜀汉应该早已拿下凉州和关中,同时魏延可以凭借地形优势扼守潼关,抵御曹魏西征救援大军。

诸葛亮的评价4

曹魏方面的反应十分迅速,曹睿西征,坐镇长安,同时派出了大将军曹真负责前敌指挥。

随后曹魏先锋张郃在街亭大败马谡,全国之力的北伐功败垂成,作为此次北伐的总指挥,诸葛亮要为北伐失败负重大领导责任。

有人试图将街亭失守的责任按在马谡的头上,很难令人信服。

首先,诸葛亮的处事风格绝非抓大放小,而是“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街亭战役的计划如果得以实施,则必须经过诸葛亮的同意。

还有人归因于马谡没能忠实执行诸葛亮的作战计划,更是不合常规。

首先,诸葛亮为什么选择马谡做先锋,是因为马谡是襄阳人,荆州派,嫡系。

嫡系意味着绝对不会失控,这完全符合诸葛亮的行事风格。

其次马谡一向忠实执行丞相命令,维护丞相权威,为何在北伐最关键时刻挖丞相墙角?

蜀汉被灭了,后人终结历史教训,自然要让亡国之君来背这个锅罢了。

亡了国,君主个人能力再强,品德再优秀,史官也不得不找出一些缺点来放大。

诸葛亮的评价5

《论语》上讨论商纣王之亡,就说,君子恶居下流。

以古代中国史官的理论素质,往往将国亡归因于人治,而正常不会如现代人理解一个国家机器崩溃乃是制度性的崩溃。

今天,即便是小孩子读的历史教科书,也写的明白,明朝之亡不是崇祯个人能力问题,清朝之亡也不是宣统帝个人能力问题。

在蜀汉亡国这件事情,要背锅,只能是整个蜀汉官僚系统。

诸葛亮手把手教出来的政治家,怎么可能会差啊!!!!

当然了,刘禅不具备抵抗精神,魏军一兵临城下即投降也确实是他最大的黑点。

所以,传统史官黑他几句,也是可以理解的。

君王死社稷,这是对君主最低限度的要求。

刘禅膝盖一软,辜负的乃是蜀汉开国以来四十年间为国浴血奋战的英雄豪杰。

刘禅这一跪,对不起父亲刘备,对不起相父诸葛亮,也对不起关羽、张飞这两位叔叔,更对不起千千万万倒在北伐战场上的蜀国军民。

三国诸葛亮有感300字

三国文化诸葛亮征文600字

三国演义里的名言,三国名言

三国演义里的名言,三国名言

新三国雷人台词

布丁里有个小人

出纳个求职人简历

写人作文:她是个怕黑的人

我的青春里有个你作文

今天是个好日子_小学写人记事作文

三国里的诸葛亮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整理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三国里的诸葛亮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