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北京大学将尝试取消院系行政领导行政级别(共含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白日梦”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北大的综合改革正稳步推进,效果开始逐步显现。在人事改革方面,北大未来将尝试取消院系行政领导的行政级别,并采用聘用方式,进一步弱化行政级别,加强人员流动。
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按照国家部署,北大去年起开始制定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从教育体系、人事体系、治理体系、学术体系和资源配置体系5个方面进行。目前,该校不同单位和部门都正按照综合改革总体部署推进工作。
林建华介绍,学校行政人员的人事改革还未开始,目前北大聘任制还主要是在教师队伍和学术机构的管理层推行。对于院系层面,北大未来将尝试取消院系行政领导的行政级别,包括学院的院长和副院长、系主任和副系主任,其职务会跟行政级别脱开。相关文件正在制定中。
据了解,取消行政级别以后,北大会采用聘用方式上岗,不同的人会有不一样的聘任方式,而“过去是用行政的方式来要求的,有一套管理处级干部的规矩”。同时,林建华认为,将来北大还应加强职员序列的建设,每年有一个评估。
“如果这个职员序列建设做得好的话,我们希望将来学校里面尽量弱化行政级别。让人员能上能下,在不同岗位之间流动。”他说。
林建华表示,我国大学如何去适应社会发展,还需着眼未来,不断调整、努力探索,适应并发挥引领作用。因此,改革和创新是当前我国大学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对北大来说,守正创新、引领未来就是发展改革的总体指导思路。
当下许多人怀念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在那种极端艰难的条件下,西南联大为中国乃至世界培养了很多杰出人才,可谓群星灿烂,大师辈出,是中国教育史上不可多见的一刻。西南联大所以为后世景仰,从管理体制来看,一个因素被认为是教授治校。教授治校也就意味学校没有行政级别,学校行政领导的职责是为教学服务。
指出这一点,自然是有感而发,目前我们的教育体制,不要说高校,哪怕是中小学,都有行政级别,其领导进入行政序列,按照官员的身份管理。倘若说,在中国目前事事都用行政级别来衡量社会地位的国情下,要完全对学校去行政化不现实,那么,可否可以在保留学校主要领导行政级别的前提下,对学校内设机构比如大学的二级学院的行政领导取消行政级别?
北大在这方面可能先行一步。北大校长林建华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北大在人事改革方面,未来将尝试取消院系行政领导的行政级别,并采用聘用方式,进一步弱化行政级别,加强人员流动。取消行政级别以后,北大的院系行政领导会采用聘用方式上岗。
对高校乃至整个学校体系的行政化,社会诟病已久,其危害也很明显。中央对此也早有部署。但之所以此事迟迟推进不下去,除了社会愈加严重的行政化趋势,如动辄将行政级别作为对个人奖赏这个关键因素外,也是因为它与个人的利益牵涉太大,谁都不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者”。但若说过去可以对这个事挡一挡,停一停,现在应该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将它推进下去。
毋庸讳言,中国近年来在科学、技术、学术研究和文化艺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然而,跟世界最高水平的差距亦是明显的。世界的竞争是不进则退,进步慢也是退,在这样一个历史发展的关键期,我们需要敢于打破一切阻碍创新及思想和学术进步的枷锁。
高校在这方面理应积极有为。因为高校对促进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和学术进步显而易见,它不仅能够出产品,还通过育人将世界观和思想方式植根于学生心里,后者对民族的未来尤其紧要。而目前的高校行政化对创新是一重要阻碍。
北大具有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传统,但在过去的数十年,它亦浸染了官僚化、行政化。假如北大这回能够痛下决心,先从取消院系领导行政级别开始,以北大在中国的地位、分量及影响力,将有助于高校的去行政化。
此事当然急不得,但空喊太久了,不能再耽搁。同高校在中国崛起中肩负的使命相比,推进高校去行政化宜从快而非从慢。北大应该带好这个头,不能“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邓聿文)
北京大学部分院系取消学术硕士
《北京大学综合改革方案》近日已获批准并开始全面实施。方案主要亮点包括:学术委员会为“最高学术机构”、倡导“师生治学”、试点系主任公开选聘、部分院系取消学术硕士等。
试点系主任公开选聘
今年11月24日,北大完成综改方案制定工作,并报送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备案,于12月1日获批。
在报送教育部相关司局的材料中,北大表示,在学校治理结构方面,北大筹备成立章程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并重组校务委员会,还确立学术委员会为学校“最高学术机构”。
北大倡导“师生治学”理念,建立委员选举制度和自动更替制度,并已启动对学科规划委员会的调整工作,更名为“北京大学学科建设委员会”,作为校学术委员会与校行政共同设立的专门委员会。
在管理服务机制上,北大逐步建立以发展为导向配班子、以职责为中心管干部的工作模式,并开展院长(系主任)公开选聘试点工作。
本科“小班教学”硕士“重在应用”
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北大正在探索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事务联动机制,新创建了教授茶座项目和海南三沙等多个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研究建立学生的学习支持体系。
在元培学院建设“整合科学”“数据科学”等跨学科专业;继续推广本科基础课程的“大班讲授、小班研讨”模式;继续实施和完善“本科生研究性学习”;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已建设30余门“幕课”,推进“翻转课堂与混合式学习”;积极建设实体性质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促进教师教学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另外,在研究生培养上,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已经由5个试点学院扩大到25个招生单位,生源质量明显提高;实行了部分博士招生的10%弹性计划;着力加强学术型博士人才的培养和专业硕士应用人才的培养,部分院系已经完全取消了学术硕士。据介绍,相比学术硕士,专业硕士更侧重于实践、应用和技能,适用于找工作;而学术硕士则被称为“传统的`研究生”,侧重于理论研究、学术进修。
追访
高校为何综合改革?
据悉,清华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已先于今年10月31日获批。从今年秋季学期起,清华大学开始在教育教学方面启动重大改革,包括试点开设2年期的通识课程,减少必修专业课数量,提高学生转专业自由度,课程成绩从百分制改为等级制,争取国家支持试点自主设置本科专业等。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介绍,近些年,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政府对一些高校实行高投入,但成效不明显。他认为高校如要发展自身,就需要进行综合改革,回归高校本质,不能“衙门化”,在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上下工夫。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此前也表示,当前,高等教育的综合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改的多是重大问题和敏感问题。杜玉波称,教育部也正会同相关部委,研究制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其中将对高等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作出全面部署。
知名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教育教学改革是高校整体改革的一部分,深入推进教学改革的过程,就是推进大学全面改革的过程。要落实教育改革设想,必须配套一系列改革,包括教育事务决策机制改革、教师管理评价改革、学位授予改革等。
人民网郑州10月31日电 记者李杰报道:取消中小学行政级别,教职工一律实行聘任制,考核老师要有学生家长参与……未来3年内,河南省中小学将完成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
记者日前从河南省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厅获悉,河南省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具体实施意见已经确定。主要内容有:全面推行校长、教师聘任制。逐步采取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系统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平等竞争、严格考核、择优聘任的`办法选拔任用中小学校长。中小学校长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3~5年,可以连任,但要明确任期内的目标责任。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由学校与教职工签订聘用(聘任)合同,明确聘期内的岗位职责、工作目标、任务以及相应待遇。除了具备教师资格的毕业生,社会上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也可到中小学任教。中小学行政级别将逐步取消。
教师的考核也将逐步完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邀请社区代表以及学生家长参与学校评价和教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收入分配、奖惩和聘用(聘任)的重要依据。从今年开始,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职务应有一年以上在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
河南中小学全面推行聘任制 将取消中小学行政级别
人民网郑州10月31日电 记者李杰报道:取消中小学行政级别,教职工一律实行聘任制,考核老师要有学生家长参与……未来3年内,河南省中小学将完成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 记者日前从河南省教育厅获悉,河南省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具体实施意见已经确定。主要内容有:全面推行校长、教师聘任制。逐步采取在教育系统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平等竞争、严格考核、择优聘任的办法选拔任用中小学校长。中小学校长实行任期制,每届任期3~5年,可以连任,但要明确任期内的目标责任。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由学校与教职工签订聘用(聘任)合同,明确聘期内的岗位职责、工作目标、任务以及相应待遇。除了具备教师资格的毕业生,社会上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也可到中小学任教。中小学行政级别将逐步取消。 教师的考核也将逐步完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邀请社区代表以及学生家长参与学校评价和教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收入分配、奖惩和聘用(聘任)的重要依据。从今年开始,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职务应有一年以上在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的经历。
早该取消的“行政级别”
梁守泰 据《大众日报》消息:最近,山东省潍坊市对全市中小学人事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在新建学校、改制学校和职位空缺的学校,全部实行中小学校长选聘制,校长必须竞争上岗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并逐步取消校长对应的行政级别,根据谁聘任、谁主管的原则,建立中小学校长职级管理制度。 看了这则消息,笔者不禁为之欣喜,对取消中小学校长的行政级别深表赞同。其实,一些非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的行政级别早就应该取消。像学校这样的地方,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不同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其负责人本来就谈不上行政级别;至于企业,是生产经营实体,不是经济管理部门,给厂长、经理、董事长冠以行政级别,就更是多此一举了。道理很简单,既然不是行政管理人员,哪来的行政级别呢? 科级县处级,地市省部级,“档次”不同,高低有别。长期以来,在我们这个历来讲究职务和级别的国度,许多人对这些不同的“行政级别”趋之若鹜,爱不释手。本来,顾名思义,只有在国家行政机关工作的人才有行政级别,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规定亦是如此。然而,也许是为了迎合国人的“级别文化”,不知从何时起,不仅党政机关人员有行政级别,而且企事业单位人员也要有行政级别。哪个校长是副科级,哪个厂长是县处级,泾渭分明,绝不含糊,这已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特有的现象。如果说,在党政机关不同的官员规定不同的行政级别是必要的、合理的,那么,在企事业单位规定行政级别就有点不伦不类和多余了。退一步讲,即使硬要有级别,也不该叫“行政级别”。 从现实情况看,给企事业单位人员挂靠行政级别弊端很多。首先,企事业单位的人员与行政机关干部相比,在知识结构、劳动环境、工作特点等诸多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而组织人事部门在干部管理监督、教育培训、职务调整等方面是“一视同仁”的,这必然带来一定操作上的难度,不利于干部管理。 其次,把本来不需要行政级别的人硬往行政级别上“靠”,久而久之,由于受行政级别的“熏陶”,可能诱导某些非行政部门人员滋长“官本位”思想,强化“行政意识”、等级意识,自觉不自觉地感到高人一等,在工作中运用“行政”手段。某些人还可能把提高行政级别当做自己的追求和荣耀,与党政机关领导攀比,在政治上、待遇上向行政机关“看齐”,乃至索要行政级别以提高“身价”,抑或干脆跳槽到行政机关工作。这对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不利的。 再次,由于种种复杂的情况,行政级别存在一定的混乱。笔者所在的小城,教育局长是正科级,一中校长却是副县级。你想,让一个“正局”去管一个“副县”,能够“理直气壮”吗?尽管从领导体制上说局长要管校长,但由于“级别”的缘故, “副县” 心理上“接受”不了,有时候会比“正科”要硬气,不大可能心甘情愿听命于比自己级别低的上司,即使表面上服从也是“口服心不服”。类似的`“别扭”企业也存在,这种情况也不是一个地方有。显然,在企事业单位取消行政级别,有助于类似问题的解决。 或许有人要说,给企事业单位领导一定的行政级别,是为了提高其社会地位,是对他们的关心和尊重。但在我看来,真正尊重、关心企事业单位的人员,不在于非要给他个什么科级县处级,而要通过表彰、宣传他们的业绩,提高其地位、扩大其影响,通过评定职称、业务等级等体现其职级和能力水平,通过出台一定的政策来改善其物质待遇。须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地位观、利益观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级别意识”正在淡化。如果说,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是计划经济时代衍生的“怪胎”,那么,历史发展到今天,这一“怪胎”也该寿终正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