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氨氮胁迫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免疫功能的(共含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han海”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氨氮胁迫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免疫功能的影响
在实验室条件下构建不同氨氮浓度环境和养殖时间的'组间差异,研究氨氮胁迫对中华绒螯蟹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在NH+4-N 3.0mg/L 10天或1.0mg/L 20天时,其血淋巴血细胞密度极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1).NH+4-N 2.0mg/L和3.0mg/L无论10天或20天,血细胞吞噬百分率均分别为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地低于对照组.NH+4-N 3.0mg/L 10天或2.0mg/L 20天,血细胞吞噬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NH+4-N 1.0mg/L和2.0mg/L分别20天时,血清溶菌酶(LSZ)活力分别为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地低于对照组.NH+4-N 1.0-5.0mg/L 10天时,血清酚氧化酶(PO)活力均极显著(P<0.01)下降;但NH+4-N 1.0- 4.0mg/L 20天时,血清PO活力水平均比10天时有所上升.NH+4-N 3.0- 4.0mg/L 10天或1.0-2.0mg/L 20天,以及5.0mg/L 10天或3.0-5.0mg/L 20天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分别为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地低于对照组.上述结果表明,随着氨氮胁迫浓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会引起中华绒螯蟹血细胞数量、血细胞吞噬能力、溶菌酶活力、酚氧化酶活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等的逐渐下降,使机体非特异性免疫防御系统遭到损伤,同时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下降,机体细胞和组织受到伤害甚至出现死亡.
作 者:黄鹤忠 李义 宋学宏 王永玲 杨彩根 HUANG He-Zhong LI Yi SONG Xue-Hong WANG Yong-Ling YANG Cai-Gen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苏州大学水产科学研究所,苏州,215006 刊 名:海洋与湖沼 ISTIC PKU英文刊名: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 年,卷(期): 37(3) 分类号:Q48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 氨氮胁迫 血细胞 免疫功能中华绒螯蟹免疫因子-溶菌酶的初步研究
研究了在自然状态下中华绒螯蟹成蟹血淋巴和大眼幼体组织匀浆上清液中溶菌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在中华绒螯蟹成蟹血淋巴中均检测出溶菌酶的活性,为(0.0286±0.0081)活力单位 (n=30),而在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组织匀浆上清液中亦检测到溶菌酶的活性,为(0.0318±0.0073)活力单位(n=4).
作 者:马贵华 钟青 曹义虎 陈道印 MA Gui-hua ZHONG Qing CAO Yi-hu CHEN Dao-yin 作者单位:马贵华,钟青,MA Gui-hua,ZHONG Qing(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南昌,330200)曹义虎,CAO Yi-hu(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330039)
陈道印,CHEN Dao-yin(南昌莲塘鱼病防治所,330200)
刊 名:淡水渔业 ISTIC PKU英文刊名:FRESHWATER FISHERIES 年,卷(期):2006 36(1) 分类号:Q935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 成蟹 大眼幼体 溶菌酶(LSZ)活力免疫荧光法标记中华绒螯蟹精巢中的肌球蛋白-Va
肌球蛋白-Va是最具典型特征的肌球蛋白-V.肌球蛋白-Va参与细胞内小泡的`运输和在缺少微管的的神经区域的小泡运输机制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马达蛋白.本文以杭州当地水产品市场的成熟的雄性中华绒螯蟹为材料,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标记的方法并发现肌球蛋-Va在中华绒螯蟹精巢中表达.
作 者:何莹 侯林 杨万喜 作者单位:何莹(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精子实验室)侯林(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杨万喜(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精子实验室)
刊 名:安徽农学通报 英文刊名: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年,卷(期): 15(4) 分类号:S945 关键词:肌球蛋白-Va 免疫荧光 中华绒螯蟹中华绒螯蟹血细胞数及离体后形态学变化
中华绒螯蟹循环血液中血细胞总数为(13357±7196) cells・mm-3,其中大颗粒细胞所占(49.8±7.5)%,其长轴(16.6±1.1) μm,短轴(10.2±0.6) μm;大小颗粒中间型细胞所占比例(20.6±5.3)%,其长轴(13.1±1.2) μm,短轴(8.4±0.5) μm;小颗粒细胞所占比例(29.3±4.8)%,其长轴(12.4±1.2) μm,短轴(8.1±0.4) μm;无颗粒细胞所占比例(0.2±0.2)%,其长轴(11.3±1.3) μm,短轴(8.9±1.1) μm.血液离体后,在血液完全凝固的(97.7±25.3) s时间内,只有无颗粒细胞和小颗粒细胞形态结构发生变化,细胞及其胞核立即膨大,核质比迅速增大,细胞膜破损崩解,胞浆溢出,血液完全凝固后这些细胞形态结构继续变化,主要表现为胞质内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扩张溶解消失,小颗粒细胞中的小颗粒内含物渗出或溢出,颗粒空泡化或崩解,细胞核固缩等变化过程 .而大小颗粒中间型细胞和大颗粒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明显慢于前两种血细胞,在细胞离体后5 min时,细胞和细胞核才开始出现膨大,并逐渐出现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溶解消失,颗粒空泡化或崩解以及细胞核固缩等形态结构的变化.从血液离体后血细胞形态结构随时间变化的特点,推测无颗粒细胞和小颗粒细胞可能类似于脊椎动物的血小板,通过释放胞内凝血物质参与血凝的级联反应.
作 者:陆宏达 张明辉 LU Hong-da ZHANG Ming-hui 作者单位:陆宏达,LU Hong-da(上海水产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上海,90)张明辉,ZHANG Ming-hui(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上海,33)
刊 名:水产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FISHERIES OF CHINA 年,卷(期): 30(4) 分类号:Q461 S917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 血细胞 计数 形态学变化 血凝慢性氨氮暴露对中华鳖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水体氨氮含量过高是中华鳖养殖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本实验探讨了慢性氨氮暴露环境对中华鳖幼鳖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挑选64只初始体质量为(90.5±20.5)g的健康中华鳖幼鳖分别暴露于非离子氨氮(UIA-N)质量浓度为1.5(Cl),2.6(C2)和4.1(C3)mg・L-1的水环境中,每组16只,暴露时间为42 d.对照组(C0)用不加外源氨氮的自然晾晒自来水饲养.实验期间温度((29士0.5)℃)和pH值(7.75±0.1)在各组间保持一致.结果表明,本实验所设氨氮的.质量浓度梯度对特殊生长率、补体旁路途径介导的血清溶血活性和血清杀菌活性都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血清溶菌活性和血细胞吞噬率这2个指标在C1组和C2组显著升高(P<0.05),同时其他各处理组与对照组间未见显著差异(P>0.05).由此推论:低于4.1 mg・L-1UIA-N的水环境对中华鳖的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某些指标甚至有刺激升高的作用,表明中华鳖具有较强的耐受水体中高质量浓度氨氮的能力.
作 者:陈欣然 牛翠娟 蒲丽君 Chen Xinran Niu Cuijuan Pu Lijun 作者单位:陈欣然,牛翠娟,Chen Xinran,Niu Cuijuan(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00875,北京)蒲丽君,Pu Lijun(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00875,北京;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生命技术科技学院,163319,大庆,黑龙江)
刊 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年,卷(期):2006 42(3) 分类号:Q95 关键词:氨氮 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 特殊生长率(RSG) 非特异性免疫长江口中华绒螯蟹亲体捕捞量现状及波动原因
对-长江口亲蟹汛期渔获规格和捕捞量进行了研究,并对资源量和最大持续产量进行了估算.亲蟹平均壳长、壳宽和体重分别为61 mm、66 mm和142 g,雌雄个体比例为1:2.16;同期亲蟹年均捕捞量为2.03 t,最大持续产量参考值为1.06 t.研究期内亲蟹个体规格差异过大,捕捞量变动剧烈且时间分布有前移趋势,捕捞量相关因子的年间变动没有显著规律.此外,插网作业方式应予以禁止或限制,九段沙附近水域的捕捞强度也应得到有效控制.
作 者:刘凯 段金荣 徐东坡 张敏莹 施炜纲 LIU Kai DUAN Jinrong XU Dongpo ZHANG Minying SHI Weigang 作者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无锡,214081 刊 名:湖泊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KE SCIENCES 年,卷(期): 19(2) 分类号:P3 关键词:长江口 中华绒螯蟹 资源量 最大持续产量蚯蚓粉和BGB破壁酵母粉对中华绒螯蟹的诱食效果
选用平均体重为75.24g的中华绒螯蟹为试验对象,分别投喂添加蚯蚓粉、BGB破壁酵母粉、DMPT作为诱食剂的`饲料,进行诱食试验,通过测定日摄食率和摄食速度,比较其对中华绒螯蟹的诱食效果.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对含蚯蚓粉、BGB破壁酵母粉、DMPT饲料的日摄食率平均分别为3.7475%、3.0542%、2.6632%,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蚯蚓粉、BGB破壁酵母粉对中华绒螯蟹均具较好的诱食效果,与DMPT比较,蚯蚓粉对中华绒螯蟹引诱作用最强,BGB破壁酵母粉次之.
作 者:赵朝阳 周鑫 蔡云霞 邴旭文 ZHAO Chao-yang ZHOU Xin CAI Yun-xia BING Xu-wen 作者单位:赵朝阳,邴旭文,ZHAO Chao-yang,BING Xu-wen(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农业部淡水鱼类遗传育种与养殖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无锡,214081)周鑫,蔡云霞,ZHOU Xin,CAI Yun-xia(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江苏,无锡,214081)
刊 名: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年,卷(期):2009 23(2) 分类号:S9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 BGB破壁酵母粉 蚯蚓粉 诱食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