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端淑《为学》原文与翻译的内容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犬二七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彭端淑《为学》原文与翻译的内容(共含4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犬二七”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彭端淑《为学》原文与翻译的内容

篇1:彭端淑《为学》原文与翻译

关于彭端淑《为学》原文与翻译

《为学》

作品名称: 《为学》

作品别名: 《为学一首示子侄》

创作年代: 清

作品出处: 《白鹤堂文集》

文学体裁: 杂文

作者: 彭端淑

原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也可翻译为:每天不停地学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 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from 本文来自爱师范文www.is97.com,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字词解释

1.为学:做学问。

2.之:代词,它,指天下事。

3.亦:也。

篇2:彭端淑《为学》原文与翻译的内容

彭端淑《为学》原文与翻译的内容

《为学》

作品名称: 《为学》

作品别名: 《为学一首示子侄》

创作年代: 清

作品出处: 《白鹤堂文集》

文学体裁: 杂文

作者: 彭端淑

原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也可翻译为:每天不停地学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 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字词解释  1.为学:做学问。  2.之:代词,它,指天下事。  3.亦:也。  4.矣:了。  5.则:就。  6.者:…的事情;…的人。  7.资:天资  8..庸:平庸。  9 .去:到  10.逮:及。  11.旦旦:天天。  12.怠:懈怠。  13.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14.之:它,指代学问。  15.蜀:四川。  16.之:的。  17.鄙:读(bǐ)音,边远的地方。  18.语:读(yù)音,告诉,对…说。  19.于:对。  20.欲:想要,要。  21.之:到…去,往,到。  22.何如:如何,怎样,怎么样?  23.恃:凭借,倚仗。  24.何:怎么样?这是商量语气  25.钵:佛教徒盛饭的`用具。  26.足:足够。  27.数年:几年。  28.下:顺流而下。  29.还:回来。  30.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31.越:到了。  32.明:第二。  34.自:从。  35.惭色:惭愧的神色。  36.顾:难道。  37.焉:加强语气的助词。  38.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39.恃:凭借,依靠,倚仗。  40.买舟:雇船。  41.以:介词,相当于“把”、“拿”、“将”。  42.犹:还,仍然。  43.顾:反而,还。  44.至:到达。  45.去:距离。  46.色:神色,脸色。  47.之:在句子中不用翻译。意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只有立下了目标,努力去实现,才会获得成功。主观努力是成败的关键。人贵立志,事在人为。人要立长志,不要常立志。人之为学,贵在立志,无论客观条件的好坏,天资的高低,关键在于主观努力。  关于文中“吾一瓶一钵足矣”的:两个“一”字表现贫者对物质要求极低,一个“足”字体现了他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表现了贫者面对困难知难而进的勇气和实现远大理想的坚定信念,以及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和敢于大胆实践的精神  成功←行动,坚持←立志  文中以四川两个和尚去南海的故事为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事在人为的道理。手法:  作者分别举“贫和尚”“富和尚”的例子,采用的是对比的手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勤奋坚定的信念。贵在立志,事在人为,立志而为。各段的意思  第一段提出为学难易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第二段说明了成功与天资并无多大关系。  第三段用蜀鄙二僧的故事,来论证“只要立志,终将难事变为易事”的深刻道理。  第四段总结全文:为学贵在立志,实践才能变难为易。

篇3:乔吉《水仙子.为友人作》原文翻译与赏析

乔吉《水仙子.为友人作》原文翻译与赏析

乔吉《水仙子.为友人作》此曲用商贾行业词语来描写相思恋情,下面一起来欣赏这首曲吧!

【原文】

搅柔肠离恨病相兼,重聚首佳期卦怎占?豫章城开了座相思店。闷勾肆儿逐日添,愁行货顿塌在眉尖。税钱比茶船上欠,斤两去等秤上掂,吃紧的历册般拘钤。

【译文】

搅得人柔肠寸断,离愁别恨积压心中,更何况还有病相煎。要想再聚首不知道佳期在什么时间?看豫章城里开了一座专营的相思店,忧闷的勾栏瓦肆还不断增添,忧愁烦恼像行货一般堆满在眉尖,相思的税钱要在茶船上收,愁苦的轻重要在待秤上量掂。最要紧的是行动受拘束好像坐牢一般。

【赏析一】

在元代,散曲流行于城市,被称为“街市小令”,它被染上商业色彩,是毫不足怪的`。这是它和诗词创作不同之处。

【赏析二】

乔吉(1280——1345),字梦符(或作孟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山西太原人。

终生不仕,流寓杭州,以词曲称重于时。著杂剧十一种,今存《两世姻缘》、《扬州梦》、《金钱记》三种,都是爱情喜剧,以词采华美著称。尤致力于散曲创作,风格清丽芊眠,亦有奇警之作。后人辑有《惺惺道人乐府》、《文湖州集词》、《乔梦符小令》三种。现存小令二百〇九首,套数十一篇,仅次于张可久。

【赏析三】

乔吉,又名乔吉甫,字梦符,号笙鹤翁,别号惺惺道人。元太原路阳曲人。生于元世祖公元1280年(至元十七年),卒于公元1345年(至正五年)。流寓杭州,一生穷愁潦倒,寄情诗曲水酒,过着“尖风薄雪,残杯冷炙,掩青灯竹篱茅舍”,“世情别,故交绝,牀头金尽谁行借?今日又逢冬至节,酒何处赊?梅何处折”的清贫困顿生活。关于乔吉之生平,史籍无详细记载,仅据元代戏曲史家钟嗣成在《录鬼簿》中说:乔吉“美容仪,能辞章,以威严自饬,人敬畏之。居杭州太乙宫前。有《梧叶儿》、《题西湖》百篇,名公为之序。……江湖四十年,欲刊所作,竟无成事者。”从此段史载中,我们可以窥见:乔吉是一个相貌俊美,长于词曲,为人清高认真,使人敬而远之的落魄文人。一生贫寒,无法回到原籍,流落于杭州,聊居道观太乙宫附近。

他的散曲作品很多,达百余篇,并请当时有名望的人为之作序。然而,惨淡江湖40多年,总想着把这些作品刊印成册,流行于世,却无人资助,终未能如愿。终于在公元1345年(至正五年)65岁时,油尽灯熄,客死他乡。

篇4:战国策·韩二·韩公叔与几瑟争国郑强为楚王使于韩原文翻译

作者:刘向

韩公叔与几瑟争国。郑强为楚王使于韩,矫以新城、阳人合世子,以与公叔争国。楚怒,将罪之。郑强曰:“臣之矫与之,以为国也。臣曰:世子得新城、阳人,以与公叔争国,而得全,魏必急韩氏;韩氏急,必命县于楚,又何新城、阳人敢索?若战而不胜,走而不死,今且以至,又安敢言地?”楚王曰:“善。”乃弗罪。

文言文翻译:

韩公叔帮助公子咎与几瑟争夺国权。郑强替楚王到韩国出使,假传楚王之命,把楚国的新城、阳人划给了几瑟,以此来帮助几瑟与公叔争权。楚王很生气,将要降罪郑强。郑强说:“臣下假传王命,送给几瑟土地,是为了楚国的利益。请让臣下说一说其中的'道理,几瑟空得新城、阳人同公叔争权,如果真能成功,魏国一定会猛攻韩国;韩国形势危急,必定会把自己的命运寄托于楚国,又怎么敢索要新城、阳人呢?如果打不赢,几瑟侥幸不被杀死,恐怕观在就要逃到这里了:又怎么敢谈到要土地呢?”楚王说,“好。”于是没有降罪郑强。

彭端淑《为学》原文与翻译

为学原文和翻译

为学原文及翻译

《为学》的原文及翻译

为学翻译

《勉学》原文翻译

《为学》原文及翻译阅读欣赏

《学弈》原文及翻译

学记翻译和原文

《学记》原文及翻译

彭端淑《为学》原文与翻译的内容(合集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彭端淑《为学》原文与翻译的内容,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