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警惕“公务员报考热”背后的信心松动(共含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iyz2169”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日前结束。据人事部统计,全国大约有36.5万人参加了这次考试,比上年增加47%,北京市参加考试的人数达5.6万。10282个岗位平均每个有35人竞争,个别岗位竞争者超过人。这样的竞争态势可用“惨烈”来形容,其难度已远超过高考和考研。
年轻人对公务员岗位为何趋之若鹜?媒体上经常提到的原因有:稳定,公务员的职业发展、工资福利、退休养老有较为完备的保障体系。体面,公务员掌握着大量的资源,在社会阶层序列里处于强势地位。有成就感,一项调查显示,公务员在26岁—45岁间,45%的人有职位升迁空间;在46岁—55岁间,84%的人没有升迁空间,但正享受现有职位的成果,满意度也比较高。除了这些诱人的外在条件,还有一种越来越普遍的心态也在改变着他们的就业取向,那就是:年轻人投身市场建功立业的信心正在松动。
目前,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在宏观经济形势大好、gdp连年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开始显现,部分先行一步的产业和行业,在新的困难面前暂时无力闯关,出现了市场萎缩的现象。以职业足球为例,前甲a联赛刚刚开张的时候,先后出现过太原、成都、济南等四五万人的体育场场场爆满的金牌球市,如今“甲a”升格为“中超”了,联赛的平均观众人数却仅为每场1.2万人,能有2万人的平均上座率就是大牛市了。观众人数的下降,赞助商全线撤退,电视转播销售不畅,跟多年前大秤分金的红火相比,如今的中超一片萧条破败,大多数俱乐部艰难度日,年轻人在选择职业时自然不敢贸然进入。这样的现象或多或少也出现在房地产、教育、证券业中。而仅仅在几年前,它们都是青年学子们心向往之的热门行业。有分析家说:“人们纷纷走避市场、投向公务员怀抱现象所彰显的,正是他们对市场的恐惧。”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肯定不是一个正常现象。公务员的职位有限,如此畸形的竞争,将使大批失败者的心里蒙上巨大的阴影;再者,大学里的专业是细分的,“英雄不问出处”,一窝蜂杀向公务员,是对教育资源和专业人才的极大浪费。对此,国家还是应该有一定的调控措施。首先,应着力提升公务员以外的劳动者的收入和地位,而一些风险性比较高的行业,更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经过艰苦的努力获得成功者应能得到丰厚的回报,即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也应有一个“救生圈”漂过来。还有尤其重要的一点,应为公务员以外的职业创造更大的上升空间。
一个理想的职业应该是既能满足人们一定的物质需求,同时也能满足人们一定的精神需求。在马斯洛的理论中,自我实现是人类的最高需求。在我国当下,公务员最容易获得这种满足。要想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就需要为所有的职业创造大致均等的发展空间。
12月14日,上海公务员考试网上报名结束,37910人报名成功,其中高校学生占了最大比例。连年的公务员热“高烧”不退——
11月25日,国家公务员考试尘埃落定,全国53万考生走出考场。12月,各地方公务员报名烽烟又起,各地考生趋之若鹜,而其中超过6成是大学生。
但是尽管如此,热度依然不减。不由让人好奇,身处公务员考试第一线的学生们,他们究竟在想什么?看中什么?反思着什么?
满腔热情备考 目标一头雾水
和考研一样,公务员因为职业的宽度和广度,几乎所有专业的学生皆可参与;但是和考研不一样的是,公务员考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指定参考书,因此没有办法进行针对性的复习。于是,各色的辅导班和历年的真题集几乎成为大学生准备公务员考试的全部。
唐丝蔚是东华大学大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几天前刚刚成功报名了上海公务员考试。谈起准备情况,她告诉笔者,她之前报名参加了一个集中培训班,一共复习两天。“对于培训班并没有什么好感,但是感觉集训一下还是有意义的。”她说,“我学的是国贸专业,报考的公务员职位却是与法律有关的,如果自己看更加一头雾水,现在有个指导老师,就指望他能够划些重点,让我少走一些弯路。”
而年终岁末,各高校周边的书店也生意兴旺,凡是和公务员考试有关的书,特别是一些真题集,本本畅销。笔者在华东师范大学校内的一家书店里观察到,几乎每隔几分钟,就能卖掉一本公务员考试书,很多同学买起来是几本几本买。书店的营业员告诉笔者,基本每位考生会买3本以上的参考书,因为现在考前培训班都是短时培训,要多些成功把握还是要自己看书复习。
“我现在做的就是每天看书,有时间就看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张同学告诉笔者,“但是说实话,书很枯燥也很难看懂,看不到几分钟就想打瞌睡。有的时候,我真得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甚至连公务员是什么概念,我考的上海市检验检疫局的岗位具体是什么工作,我也并不清楚。”
管他什么岗位捞到篮里就是菜
不止张同学,当笔者问及报考的全国或者上海公务员考试的岗位名称时,许多同学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连自己报考哪个岗位都忘记了。
上海西南片大学大四应届生小许思考了半天就告诉笔者,不知道是哪个岗位了,反正是符合专业要求的岗位就对了;松江地区某大学的小康告诉笔者的岗位名称,却查遍所有的单位都找不到相关岗位……
“网上公务员考试那么多职位,看得我眼睛都花了,每个职位都有一定的要求,看到自己可能合适的岗位,看着像的就报,等笔试过了,面试之前再搞清楚也不迟啊。”小许给了笔者这样一个回答。他说,“周围的同学报考公务员都是这样的,基本上专业差不多,不要偏远地带,岗位看起来有点前途,报考人数不是太恐怖,就报名了。”
考公务员,超高温的背后,却连报考的岗位名字也记不住,反而是附加条件占了高位。对此,许多大学生一句话概括了这种心态:反正也不一定能考上,只当是多次选择的机会而已。
华东师范大学新闻学郁瑾晔刚刚参加完全国家公务员考试,又报考了上海公务员考试,谈起把握,她只是承认和非应届生一起笔试,大学生更多点希望,除此之外,她说就像“大海捞针”。“今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有140道题目,比去年还多出5道,题目都来不及做,而且许多题目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能考上的机会很渺茫,就当是练兵的机会吧。”
“决定报考上海公务员的时候,我一度很有动力,觉得志在必得,但是现在觉得机会很渺小。”东华大学唐丝蔚说,“其实我现在也没有花很多时间在看书上,我的同学们也和我差不多,现在找工作又分散了精力。”
“公务员考试因为没有参考书,投机性更大一点。”小许解释得颇有味道,有时候付出和收获并不成正比,因为公务员考试还牵涉到智力、灵活性等综合因素。他说他们上届有两个学长报考了同一个岗位,一个辛辛苦苦复习了一年,结果没有考上;而另外一个只复习了两个星期,结果畅通无阻。“机遇性太强了,所以心态随便是正常的。”
“对我来说,这并不是唯一的出路,考得上就考,考不上也损失不大。”公务员考试的不确定性让众多的大学生只将其作为一份可以考虑的“兼职”看待,真正全心全意冲刺的“全职”考生并不多。
“公务员之热”背后隐藏着重大危机
昨天温网嘉宾聊天谈“公务员之热”,从新闻和聊天中获知,温州3天时间,近万人报考709个公务员职位,一部分岗位竟然出现340:1的录取比率,这种“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现象到底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大部分人只是看到表面的现象,而很少意识到“公务员之热”背后隐藏的重大危机。今天忙里偷闲,谈谈此问题。
1、政府“父母”官情结。共产党的政府有种“自以为是”的品性,把自己当成一个思想成熟的、品性良好的成年人,而把广大群众当成一群头脑简单、幼稚顽皮的儿童,政府常常以一种“父母”管教子女的态度来行使职权,这种“父母官”的思维导致政府处处以老子自居。政府认为公民都是不懂事的小孩,干什么事情都要事先经过老子许可,要不会酿成大祸。那种害怕孩子变坏、担心孩子出事的思维,必然导致父母事事要管。而管理则必然造成权力的无限扩张,就如同捷克著名戏剧家哈维尔所观察的:【把一切都约束在大一统秩序之内,生活中充满了规定、公告、指示、准则、命令和条例,个人的工作、住房、活动、社会和文化的言行和一切的一切,都被牢牢地钳制,事事受到预先决定,受到限制和控制.每一个越出规矩的行动都被看作放纵、违章、违法之举。没有官僚机构难得颁发的许可,餐馆厨师到歌唱家都无法正常工作。】(哈维尔《无权者的权力》)。中国这个连鸡毛蒜皮都要管的全能政府,必然造就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官僚队伍。
2、“皇权不下县”的传统。“皇权不下县”是中国历史几千年的传统,“封建”社会基本是以政权控制社会政治,以族权控制社会基层的一个体系。学者于建嵘用具体的数目和实证考查,说明了清朝代表王权的行政权力只抵达县一级。清代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知县衙门,其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非常有限,而且历史封建各代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对于乡村社会的控制,县以下基本由地方士绅或宗族大户维持秩序,推行教化。这种依靠乡绅自治的统治模式,大大节省了国家资源,一方面可以吸引地方精英的参政,另一方面又不会扩大国家机器。”(于建嵘《近代中国地方权力结构的变迁??对衡山县地方政治制度史解释》)从中国历史的传统和目前的现状看,管理中国基层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目,需要很多的资源。但是现在政府不但没有放松对基层的管理,而且职能也日益增多,普遍设有“七所八站”等管理机构,事无巨细全要管,实行“一竿子插到底”模式。目前普遍实行的驻村干部、村帐乡镇代理等制度不但是对村级自治权力干涉,而且无形之中增加政府的管理成本。一些乡镇因为推行村帐代理制度而招收财务人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本不该管的事情,你要管,这不自找麻烦吗?
3、多少人养一个吃皇粮?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数据,从中可以反应出很多问题,温州bbs有《多少人养一个官》的帖子,其中讲到“历史上的官民之比:西汉时为1:7945,唐高宗时为1:3927,元成宗时为1:2613,清康熙时应为1:1991『原贴清朝数据不准,更正』,新中国成立之初为1:600。当下的财政供养人员与总人口之比:全国平均水平为1:28。在山西32个发不出基本工资的县中,有8个县官民之比在1:20以下,有的县如大宁县为1:13。” 最高检《正义网》的文章里也有此数据,我认为中国目前的民官比例可能因为统计方式的原因有些误差,但可大致反映当前社会吃皇粮队伍的无比庞大。山东省一地级市市长到美国当助理,写了一篇《一位国内市长当美国“市长助理”的体验》,其文讲到,“临沂市有900多万人,全市可支配财力为49亿元。尽管全市机关事业编制已经封口,3年来基本维持原有水平,但财政供养人员仍有21万,主要是教师和公职人员,其工资性支出占可支配财力的80%。而美国的纽海文市12.4万人,年财政收入却高达3亿多美元。其中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60%,其次是教育支出,公职人员的支出只占一个很小的比例”,从一个市长的口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确切的数字,那就是45人供养1个吃皇粮,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数字。政府已经逐渐失去其应有的意义,80%用于工资支出说明了中国政府是养人政府,公民的税收大部分是用来养寄生虫,而不是“取之于民、用之以民”,一个不能保障社会温饱的政府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有政府和没有政府有什么区别。昨天温网聊天嘉宾曾瑞华说温州市当前公务员有3万人,但这不包括事业单位,吃皇粮的人数远不值这个数字。温州开展轰轰烈烈的效能革命最重要的成效就是成立了效能监察办公室,每个县市又多了几名吃皇粮的
4、经济政府的自我膨胀定律。从改革开放后的几次政府机构改革看,从没有逃脱“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为什么会如此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政府自身定位的错误,把政府和发展经济联系在一起,使得政府失去自我调节的机制,表现为经济上“好大喜功”的特点。现在政府就如一部开足马力,永不停歇的机器,追求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哪个政府落后了其官员必然遭到淘汰。这种“有作为才有地位”的工作机制,必然导致很多部门要拓展自己的工作,要争取更多的职能、管更多的事情。这机制必然造成了中国是一个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发展、不断的膨胀、不断的招人的政府。很多人以为公务员是“一杯茶水、一张报纸”的休闲生活,其实这是早期的,现在很多岗位的公务员是忙的不可开交。领导呢?更忙,很多时候都是以分钟来计算行程的。政府事情做的越多,并不是好事情,而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这是政府不断膨胀的标志。政府把发展经济作为一个政绩最主要标准,政府管理职能和经济发展绑在一起,只能是政府追求一种更高、更大的目标,这种无限追求、无限欲望的政府就如一辆加速失控的火车,当达到一定速度时,必然会崩溃。这种自我发展的政府,怎能不膨胀,怎能不忙碌,怎么能不招人呢?政府最重要的职能是维持社会和经济秩序,而不是发展经济。前日温州媒体报道的“红 顶 商 人”就是典型的政企不分,政府与民争利。我崇尚一个保守的政府,崇尚一个没有作为的政府,我信奉托马斯・潘恩的一句话:“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管得最好的政府。”山东临沂市委书记李群到美国当“市长助理”的一个很深的体会是:“美国政府和中国政府的最大区别就是他们好像不太管经济。”
5、企业对人才待遇偏低。年轻的时候,看书就了解到西方国家普遍有“小公务员”的称谓,意思是说公务员是一个没有出息的`职位,每天做简单而又重复的事情,不但不能发挥自身的能力,而且不能很好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贡献力。很多发达国家和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公务员这职务并不看好,最优秀的人才并不是存在公务员队伍,而是在待遇丰厚的企业里。网上看到一则笑话,“广东省的一位父亲对儿子说,你再不好好读书,以后叫你当公务员。”公务员清规戒律太多了,公务员的收人又不高,公务员的社会地位在西方国家很一般。前,公务员不大热门,比我低一届的一女校友,因为不想干公务员,自己一个人跑到企业工作。但是10年后,情况就发生了大变化,现在企业员工的工资,根本没有见长,而公务员的薪水却与日俱增,并且可以享受很多福利。这种差距表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足,说明企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企业对社会的创造力和贡献力无大的进步。企业不再吸引人才,而是政府吸引人才,这是社会的一种畸形。政府的收人来源于企业的纳税,现在纳税的企业不能吸引最优秀人才的参与,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而寄生于企业之上的政府却不断膨胀发展吞噬企业的人才,按照这种本末倒置趋势发展下去,必然会影响纳税之基,执政之源。
6、公务员为何如此诱惑力呢?一方面是政府税收过高,造成企业负担过重,抑致大部分企业的发展,人才在企业得不到更高的薪水。另一方面是公务员薪水的过分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导致人才对公务员职位的趋之若鹜。昨天嘉宾聊天时,市人事局的曾瑞华说温州公务员年薪平均水平为3万。但是这只财政拨款的工资,不包括住房补贴和公费医疗的隐含收入,各单位自行发放的奖金福利则根本没有计算在内。据我保守估计,市级公务员年薪一般在4-5万左右。而现在一般大专生毕业参加企业工作只有1000-1500左右,前次温网bbs好像出现大学生月薪800元的帖子。企业员工和公务员的几倍工资差距,必然会出现340:1的竞争。学者刘军宁在《有限政府与政体改革》很好的说明这问题,其文说到,“政府规模的无限扩张表现为政府机构越来越多,官员越来越多。政府的膨胀必然给社会的经济发展造成沉重的负担,使正常的经济活动受到严重的妨碍。这时,只有干政府官员的行业才是社会中永不亏损且一本万利的行业。于是,人们为了谋生存,想尽办法挤入官员的队伍,而政府的规模越庞大,社会的负担越重。政府规模越大,就越要从社会中提取大量的钱财,用民间有限的膏脂来养活无限膨胀的政府。结果换来的是最高的权力不受约束,而普通的官员则游行于利禄之中。”
“如果政府权力过大、职能过多、规模臃肿,其胃口就会无限量地扩张,就会把它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压垮。各个朝代开始时都是小政府,但经过几十年或者几百年的经营,无不变得庞大臃肿,政府只存加强税收,但这样势必加重人民的负担,最后陷入财政危机,历代王朝的覆灭也正是因为政府的权力无限膨胀,机构庞大,苛捐杂税沉重,人民不堪重负。”(刘军宁语)当前农村危机四起,社会失控,已经是政府面临崩溃的一个前兆!
当前政府最主要任务是转变观念、改变职能、精简人员。吃皇粮太多了,还招收个屁!
尊敬的校领导:
我于xxxx年参加工作,有幸成为教书育人队伍中的一员。自工作以来,一直受到学校及各位领导的关照和帮助,对此,我非常感激。两年多来,我收获了许多:在工作中,要不怕吃苦、尽职尽责,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与同事团结协作等。我的成长和进步都离不开学校的关心和栽培。
左拉曾经说过:“生命的全部的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我渴望学到更多更广的知识,渴望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考虑到年底我将结婚,就目前的状况,结婚后将和爱人长期分居,生活上不方便;而且父母年纪也渐高,需要子女在身边照顾。
所以我想报考公务员,恳请学校领导批准。
尊敬的领导:
本人是饶平县钱东中学的教师,想报考20XX广东省乡镇基层公务员考试,望领导予以批准。
尊敬的.教育局领导:
本人是xx学校的一名教师,我与20xx年x月x日参加工作,有幸成为教书育人队伍中的一员。自工作以来,一直得到同事以及学校领导的关照和帮助,对此,我非常感激。一年多来,我收获了许多,在工作中,要不怕吃苦、尽职尽责,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与同事团结协作等。我的成长和进步都离不开学校的关心和栽培。
我渴望学到更多的知识,渴望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所以报考了xx省20xx年xxx统一而向社会公开招考公务员。报考职位是xxxx。恳请领导予以批准。
xx省各级公务员主管部门:
兹有我单位职工同志,参加xx省xxxx年公务员考试。我单位同意其报考,并保证其如被录用,将配合有关单位办理其档案、工资、党团关系的移交手续。
特此证明!
介绍人:xxxx
xxxx年xx月xx日
××省各级公务员主管部门:
兹有我单位职工同志,参加××省××××年公务员考试。我单位同意其报考,并保证其如被录用,将配合有关单位办理其档案、工资、党团关系的移交手续。
该同志在我单位的工作起止时间为:____年____月至____年____月
介绍人:__
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部门:
兹有【人名】同志,系我局下属单位____中学在职教师,我局同意其报考,若该同志能被录用,我单位将配合有关单位办理其档案、工资、党团关系的移交手续。
特此证明
介绍人:__
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