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二月二优美散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性感厨师奥列格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又到二月二优美散文(共含8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性感厨师奥列格”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又到二月二优美散文

篇1:又到二月二优美散文

又到二月二优美散文

又到二月二,又到本命年的二月二,在我的记忆里,童年的二月二是一个多么有趣多么开心的一天啊!

头天姐姐就带着我去离家二里多地南湖沙沟里,捧回半篮子的细沙,姐姐说这是留到明天炒花子用的。花子就是爆米花,我吃过,是玉米粒放在热锅里炸出来,黄橙橙、香喷喷的,很像我家老杏树开透的花儿。夜里躺在床上,心里还是老惦记着明天那劈啪作响香气诱人的花子。早上天刚蒙蒙亮,我就被簸簸箕的声音惊醒了,我知道是姐姐在簸玉米准备炒花子了。

母亲已在锅屋里OO@@地扯着干草,菜锅也刷得干干净净,她把锅烧热后就将姐姐和我带来的细沙倒进锅里不停地翻炒,细沙炒干后,姐姐把簸干净的玉米倒进锅里,接过母亲手里的菜铲子把细沙和玉米混在一起用力地翻,我蹲在锅台边,瞪大眼朝锅里瞅,不一会有一粒玉米啪地炸开了,我大呼:炸了!炸了!姐姐就用铲子尖挑起那粒花子,放在嘴前吹了吹,叫我张开嘴,随即将那粒花子扔进我的嘴里,然后咯咯地笑:香不香?我边嚼边点头。随后满锅开始响起噼里啪啦的声响,锅里的玉米像燃放的鞭炮你前我后地炸成了满锅的杏花。姐姐一边加快了翻炒的节奏,一边随节奏唱起了甜美的童谣:二月二,炒花子,家家都接小丫子。二月二,炒黄豆,家家煎饼吃不够……柴火映红了母亲的脸,锅里的热气也将姐姐的脸熏得红扑扑的,宛如我家菜园里那桃花。

花子还没吃完呢,村里的小伙伴们就聚在我家门口喊我:铁蛋!出来扔泥蛋喽!我连忙钻到床底下去找我的`泥蛋。说起这泥蛋可不是普通的泥蛋,圆溜溜的有鸡蛋大小,后面有一根细麻绳,麻绳后面系一尺来长红布条,把红布条窝在手心,手持麻绳用力旋转,随后向天空扔出去,泥蛋嗖的一声像离弦的箭,拼命往天上钻,红布条跟在后面像闪电一般划出美丽的弧线,煞是好看!虽说是泥蛋,但制作起来很复杂,先要从槐树上采下足够的槐豆,然后放到碾盘上用沙礓砸碎砸粘,再从沟崖上找到一种粘性很大的黄泥,把砸碎砸粘的槐豆和黄泥搀和在一起,放到碾盘上反复地摔,摔成油光滑亮的泥饼,然后将泥饼合上边团边砸,直到砸成自己钟意的圆球后,放二十多天,慢慢阴干成铁一样的泥蛋。等到二月二这天,孩子们拿出各自的这枚心爱之物,一起比试谁的泥蛋圆,谁的泥蛋硬,谁的泥蛋扔得高,谁的泥蛋扔得远……

晚饭很丰盛,仅次于大年三十。有的人家接回出门的闺女,就想方设法办了个八盘八碗,像模像样地全家人欢聚在一起过这个“龙抬头”的节日。吃过晚饭,最刺激的时刻终于来了,全村男人们,不论大人小孩都出来了,大人用高粱秸扎成一个硕大的火把点着火后,两个人在前面,一人拿一个围绕村子的主要道路往前走,小孩从自家拿来刷锅用的刷把子,沾上煤油点着火跟在后面,远远看去犹如一条舞动的火龙。火龙在村子里转过一圈以后往打谷场行进,到了打谷场后,大人们把火把在场中心安放好,就开始了狂欢。孩子们把手中的刷把子往天上扔,高声地喊唱着听不清晰的民谣:刷把子,溜溜灯,老和尚帽子大窟窿;刷把子,溜溜灯,私塾辫子,大个葱……刷把子从天上掉下来后,大人小孩都去抢,你扔我我扔你,乱成一团,直到场中心的火把完全熄灭,大人们才找到自己的孩子,三三两两往回走。抬头望去,静寂的夜空蓝得像白纸上打翻的一汪蓝墨水,漫天的繁星眨巴着眼睛像是在和孩子们捉迷藏,风带着阳气上升的暖意,把麦苗的清香和泥土的芬芳送进心脾,二月二,一年中有你这个日子多好!

又到二月二,又到本命年的二月二,城里的夜色少了些繁星点缀,没有了记忆中的深邃和高远,风从窗隙间带进的城市味道让我感觉若有所失,我的视线扫向窗外,定格在遥远的夜空,我挚爱着的故乡啊!你的今夜依然有刷把子在飞舞吗?

篇2:二月二纪事的优美散文

二月二纪事的优美散文

每年的二月二,母亲总在耳朵千叮嘱万叮咛,明天龙抬头都别碰针头、剪子、刀,伤了龙头剪了龙尾有灾。她嘴里念叨着收拾着家什利器锁到抽屉里。二月二清早的梦醒时分,屋里弥散的香味把人弄醒,睡意转淡用嗅觉细细打探,惺忪迷离的眼扒开缝。母亲在锅灶旁摊片的情形显现。“呀,真好!摊片!”一下子睡意全无。“嗯,快起来吃片,吃了片这一年都有个好行程!”这是全天下最慈祥最温暖的声音……

硕大溜光的琉璃盆,将面粉和水调和成面糊,然后放入鸡蛋、葱花和咸盐搅拌均匀。在烧热的大锅灶里点上花生油,慢慢的在锅上沿擦拭。用勺子将鸡蛋面糊抡撒,并由下而上轻轻摊铺。直至鸡蛋片成熟外圈焦黄出锅。第一块鸡蛋片母亲从来没吃过,而我们只顾解馋也不知道让她尝尝。回想起她蹲在灶台边一手拎着面勺、在灶口里填柴、躲避着油烟熏染,满足的用眼睛的余光注视着我们的吃相。这一幕成为不可替代的片段。

出门在外,东奔西走。对传统节日存在与否淡了,那些年在父母膝下生活的`日子,都能真真切切的享受到传统节日的意义和感情。阳历年包饺子、腊月年根底下扫房、买年画、糖瓜、蒸年糕、大年三十贴春联、上坟祭祖、大年初一吃饺子、放鞭炮、正月初二去姥姥家串亲、正月初五打囤、打春贴葫芦、正月十五吃元宵、二月二摊片、三月十五赶庙会、端午节包粽子、吃炸糕、用艾草水洗脸、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一为先人上坟烧纸等等。现在看这些节日的来由和过法我们在清楚不过。可知识和情愫的来源就是自己的爹妈。

365日里二月二龙抬头,它不是吃个鸡蛋片那么简单的。而是无限的恩情和回忆让二月二成为人生精神世界里的图腾。

阴历二月二到了。亲人、朋友和天下所有人,记得不要动家什利器,记得吃鸡蛋片,过了二月二全年都没病没灾,衣食无忧的在路上。

篇3:二月二快起来散文

二月二快起来散文

小时候,每逢农历二月初二前夜,母亲总会不厌其烦地反复叮嘱:“明天早晨不许等着叫早,谁也不要说‘起来、起来’的话。”直至临睡前,都已经迷迷糊糊的了,耳边还响着母亲的低语:“记住了,别说‘起来’啊。”

“二月二,龙抬头”,民间传说休息了一冬的龙王这天会出门布雨,使得老百姓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龙王都出动了,为什么不可以说“起来”呢?记得曾无数次地问过母亲,母亲每次都说:“龙王是神,不用喊,它自己就知道醒。可谁要是一喊‘起来’,就会被小虫子们听到,它们就都从地里爬出来了。谁家喊‘起来’,这一年里,谁家的蜈蚣、蚰蜒、蜘蛛、潮虫等等这些小虫子,就会特别多……”

虫子令人生厌。于是,第二天早晨,一家人说话就都格外小心。父母一直习惯早起,经常的,母亲会一边进进出出一边对赖在床上的我们喊:“起来,快起来,该吃饭啦。”但二月二那天,母亲便不再喊了。我主动起床,负责催促弟弟。弟弟是个小懒猪,平日多需五次三番才会睁眼,二月二这天依然如故。几番推拉还不能使其起床之后,我会拿起笤帚疙瘩冲其屁股来一下。有一次,对年糕一样粘在床上的他实在无法,我便对母亲大喊:“妈,他不起来,我不管了!”喊完了我才意识到,完了,我说了“起来”。弟弟这时来了精神,大声说:“妈,我姐说‘起来’了,我没说。”我气得辩解:“我说的是‘不起来’,不让小虫子起来。”灶间传来母亲的话:“说都说了,快起来吧。”

早饭肯定是烙薄饼卷菜,饼是白面掺杂玉米面的,那时白面是稀罕物,玉米面就多些,黄黄的`薄薄的一张,卷上炒豆芽菜,大意是把小虫子都炒了卷了吃了,家里就不会闹虫子了。

那一年里,尤其春夏,屋里屋外,墙上地下,常会有我搜寻的目光,我发现母亲说的那些小虫子确实很常见,便不由得在心里怪自己,暗暗告诫自己来年一定要管住嘴巴。奇怪的是,二月二那天没说“起来”的年,虫子依然不少。比如蜈蚣和蚰蜒都是多节多足,长得很像。蜈蚣有毒,是五毒之首。蚰蜒又叫“钱串子”,无害。我却时常分不清它们,也不敢碰,见到了就喊:“妈,有毒虫。”母亲过来就把它们覆之鞋底,说着别让蜈蚣咬了之类的话。到了夏天,各种虫子就更多了,墙角、砖缝、柜子下,凡是挨近土地的地方,大多会有虫子。

小小的各种各样的虫子,延绵不绝,从二月二开始,持续闹到初冬。

长大后明白了,二月二离惊蛰节气很近,惊蛰就是万物开始复苏的季节,尤其虫子。而那时的老家房子都是石头垒的,地面铺青砖或者就是黄土地,又多潮湿,很容易生虫,跟二月二那天是否说了“起来”无关。

二月二忌讳说“起来”,是因为讨厌虫子。虫子弱小,又大多形象丑陋,不招人喜欢。

其实,人也是虫子。在古人眼里,所有动物都是虫,古人把禽类、兽类、甲壳类、鱼类、无毛类的动物,分别称为羽虫、毛虫、甲虫、鳞虫、蠃虫,合称“五虫”。“五虫”之中,凤凰为羽虫之长,麒麟为毛虫之长,灵龟为甲虫之长,龙为鳞虫之长,而人为蠃虫之长。蠃虫,也作倮虫,倮通裸,即无毛覆盖的意思。人,也不过一虫而已。

由此,人虫平等,大自然中,生命平等。

现在,老家的房子已变成钢筋水泥的了。母亲已古稀之年,耳边,再也听不见她反复的叮嘱了。

但二月二这天,我一定会走到田野里,大声喊一句:春天了,都快起来吧。一声召唤下,我仿佛看到,一切,都欣欣然睁开了眼。

篇4:二月二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二月二龙抬头,正好赶上周末,爸爸说我也要去剃个头,图个吉利,这一年风调雨顺,万事如意。

结果一天忙忙碌碌竟然给忘记了,等到下午五点妈妈催促着他才下楼,没想到到了理发店,那里挤得是一个水泄不通,里外开间的理发店,坐满了人,爸爸说我也要留下排队,不然真赶不上了。还好在他前面还有六个人在等待,理发师傅今天出奇的快,因为人太多,就像流水线一样,洗发的这里来,引导员指挥着他们,洗完发的这里坐,然后剃头师傅就过来了,一对一沟通,咔咔几剪刀下去头发就没了,只听得吹风机呼呼的吹着,推子无情的推着,一地的头发,工作人员不停地清理碎发,男女老少,大人小孩都在这里,挨个等着师傅来一剪刀,就为了图个吉利。这一天的理发师就是送福的人啊。

然后妈妈去市场打算买煎焖子,有一家很好吃,我们之前吃过一次,这天妈妈说再买一次,没想到他家的队伍已经排到了大马路上,这阵仗赶上了一个营啊,无耐的妈妈在他家买了一块没有煎的焖子打算回家自己露一小手,结果是我们调的味道稍微和他们不一样,吃起来的口感妈妈切得是扁片,人家切得是方块,真的是不可评论,但是煎出来的脆皮还是值得称赞的。这时候旁边一家卖凉皮的人对于排长队露出了渴望的眼神和眼馋的表情,谁不想自己家门口门庭若市啊。于是妈妈说既然排队就不买了,来一份凉皮吧,解一解凉皮阿姨的哀怨。

这个年就这样过去了,家家户户的对联吊钱福字也都已经撤下去了,二月开始了,一年又这样步入正轨,每天忙忙碌碌,每天辛辛苦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妈妈说辛苦付出得到回报,日后都会显现出来,我们好好工作,好好学习,努力赚钱,努力存钱,努力生活,日子会越来越红火的。

篇5:二月二

今年的二月二下了一场大雪,是我记事以来第一次二月二下雪,今年的二月二有了特别的记忆。

早晨,我起身上学,出门一看,雪花纷纷扬扬的飘着,房子和地面上堆积着厚厚的一层雪,树枝上也是挂着一层雪,形成了美丽的树挂,外面整个是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走在路上,我就在想:校园会是怎样的雪景?雪在脚下“咯吱”“咯吱”的响,到了学校,我已经快成为一个“小雪人”了。校园里高大的松树,被冬爷爷用神奇的魔法变成了披着银装威武的哨兵,他在雪中不动摇地站岗。同学们在操场上堆雪人、打雪仗,有几个女同学遭到男同学的猛烈袭击,被男同学打的满脸通红,落花流水,显得十分可爱,顿时,操场上充满了欢声笑语。

二月二在家乡可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这一天,妈妈们都会带着小孩到理发店去理发,剃个“龙头”,人们说:剃了“剃了”的小孩子们会特别聪明,所以,每到这一天,理发店会忙的不可开交。

我还听说了一个有关二月二的传说。古时候玉帝下令,三年不许给人间降雨。负责给人间降雨的龙王不忍心看百姓受灾挨饿,于是便给人间偷偷降雨,可是被玉帝知道了,就把龙王打下天宫,压于山下。玉帝说:“除非金豆开花时,龙王才能回到天宫。

为了拯救龙王,人们到处寻“金豆开花”。在二月二这天,人们发现玉米很相金豆,人们想:把玉米炒开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人们把玉米花供奉给玉帝。余地看了没有办法,只好把龙王召唤回天庭,给人间降雨,所以二月二还有吃爆米花的习俗,我们这里还有吃炒豆的习俗。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职场学不进给我们增加了乐趣,还给农民伯伯带来了喜悦,因为小麦和果树不用浇返青水了。

今年的二月二太让我难以忘怀了!

篇6:二月二

“二月二,龙抬头”,农历二月,春天的脚步更近了,在我的家乡――天台,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龙头节。这个特殊的节日,古往今来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以及对未来的期待。

相传在唐代的时候,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然而,武则天称帝的消息传到了玉皇大帝的耳朵里。玉帝得知这个消息后,大怒,下令让龙王三年不准下雨。但是善良的龙王不忍心看到生灵涂炭,百姓受苦受难的样子。于是,龙王不顾玉帝禁令,私自降下了一场大雨。玉帝知道后大为恼怒,于是便把龙王镇压在大山下。黎民百姓感龙王的降雨之恩,于是向天祈祷,人们的一片诚心诚意,感动了玉帝,在二月初二那一天释放的龙王。就这样,龙头节的故事被人们流传了下来,于是便有了二月初二过龙头节的习俗。

在龙头节那天,天台的人们有吃火煨粽的习俗。把春节时留下的粽子放到厨房的火灶里烘烤,烧的像焦糊一样的颜色,便可以吃了,咬一口火煨粽,顿时感觉一股暖流似乎把自己包围在了其中。相传,吃火煨粽,常年可以不怕雨淋。但是在吃粽子的时候不可以全部都吃完,一定要留下两三个。

你可能会很好奇――留下两三个粽子干什么?其实啊,按照我们那里的习俗,要把火煨粽放到门坎上,用刀一刀一刀的砟。俗称“砟粽”,那随着手不停的起起落落,嘴巴可没有闲着,总是不停的念着:“二月二砟蛇皮,经营财富砟进来,蜈蚣蝎鳝蟮砟出外。看来砟粽这个习俗,寄托着人们推陈出新的愿望啊!

龙头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吃“龙鳞”,理发,吃猪头肉,这便是我的家乡的龙头节。

篇7:二月立春优美散文

二月立春优美散文

这几天,都淅淅沥沥地飘着小雨。其实,也不是飘,开始是轻忽地飞舞着的,然后拉直了线条噼里啪啦地打下来。打在铁棚子上,有高声大嚷的回响。这样表面强大的声音总是空落落的,虚张声势,什么也难以留下。

雨总是这样重复着立春后的日子。一天一天的光阴就在我视线里忽忽而过了。

窗前的草坪披挂着水珠,水珠积聚出冰凉的湿润,那些常青的植株还是没有溅着泥水的道路使人看着发凉,绿色,被草坪铺陈,总是要挤兑些难堪的。就像一个人在时间的流放中,本来的忧伤突然淡化了。其实,什么也没有减少,只不过人的内心移动了筹码,或者,时间抽空了某些感觉。绿色,大致还是一种温暖,类似告慰,恰如强颜的笑容也是一种改变。真要变化些什么,形式地计上日程也是一种积极应和。

这似乎是规律。正如我先前的预见,立春后就是空落落的雨水。

立春,二月四日。我最早看见的是它银子微凉般的月色。那时,刚刚吃了晚饭,砰、砰、砰……窗外有烟花定时绽放,女儿惊呼——妈妈,烟花,哦,好漂亮的烟花,快出来看啊。我们打开了窗子,满窗的烟花从窗子里升腾,高空绽放。绽放的星点,花色缤纷,有不可触及的美丽。这样,我就看见了高于烟花的月亮。在烟花的星点中,月亮似乎黯淡、弱小,背倚天空一角,但它马上向我走近了——喧闹后,明亮和圆润更加出色。午夜一点,接近两点时,我在心中咕哝,这么好的月色。夜色的白银,在时间的深处冶炼,它要锤炼出什么呢?我在键盘上敲着,一个个字在间断的敲击声中排列在屏幕上,这些字是对生活的检索,还是对时间挖掘的试探,但时间里这些字能有多少新意?我时不时为自己的重复而心生沮丧。在我倚靠着窗户投著夜色时,我似乎看见:孤独的时间深处,星火闪烁,白银飞溅。这些点滴,一个个的散落,积聚,就像我在键盘上敲出的文字,时间会被它们重复出什么呢?夜色深沉,皎洁。白银的月色里,我唯一能毫无疑问确定的,明天肯定是个好天气了。

但那时,我不知道我看见的天气就是一个节气——立春。春天就在我为文字重复耕作的沮丧中开始了。

醒来时,天色晴朗,二月四日的光亮是高远,开阔的'。阳光圆润,大把撒开,流泻着。我知道今天立春,是母亲对我说,今天立春了,这么好的天气,可要把春咬住。其实,母亲每年都这样说的。她手里是刚从清水里捞出的萝卜和蒜苗,它们有着清水洗涤后的滋润,水珠在母亲的手掌中滴淌。萝卜是母亲非常信任的圆实的“青苹果”——胖乎乎形似苹果的身子,白皙里泛着青色的皮。母亲的喜好不可避免地影响我的喜恶,多年了,我喜欢这样的颜色,或者颜色搭配,在一些纯色里透露出若有若无的青色,青涩,带着弱小、模糊而挺进的过程,我这样涂抹眼影,在兰色的底子上涂上淡淡的青色;这样选择衣服的颜色,白或者黑里流淌青色的线条……我这样反刍莫名的不咸不淡的心事。

青,我这样认为,它是最初的开始,即使经历了沧桑岁月,仍然保持着开始的羞涩和畏惧。立春,带着羞涩的青,开始了一切的春天。

咬春是立春日里的习俗。此外还有打春,抢春。咬春就是要多吃春天里诞生的蔬菜吧,而萝卜和蒜苗是春天蔬菜里最早的客人,它们被银牙轻轻咬住。咬住哦,不要放松嘴巴,不能和人家吵嘴,不能生病……多年前,母亲这样交代。

村子里大都是李姓,我们家是在父亲年少时移民这个村子的,属于单户。父亲又在镇上医院工作,家里的事情总是母亲一人担当,而母亲凡事主张退让。清楚记得,那年的二月,好象是立春前几日,是前一天还是几天,没有了印象,但母亲早已经交待,快立春了,不要与人吵嘴。母亲在田间打种绵花的营养钵。在钵上放好一粒棉花籽,灰白的棉籽一颗颗躺在黑黝黝的泥钵上,好似休憩的小麻雀。母亲常被人轻视,一个和我年岁相仿的男孩不断偷着放了棉籽的泥钵。林的手靠近泥钵时,母亲轻轻捉住林的手,林马上发出杀猪般的叫骂声,林的母亲扔了打钵机气冲冲地跑来,她的脚在我们撒了棉籽的营养钵上发狠地踢踏,口中责骂母亲。母亲呆着,林竟然推搡起母亲。我的脑袋一哄,愤怒地拿起打钵机……你要干什么?母亲用沾满了泥巴的手拉住我。我委屈,哽咽着,责备母亲没有用,小孩都可以欺负。母亲只说,为什么都要和人家争个高下呢?马上要立春了,是不能和人家吵架的,否则,以后的日子越发不顺当。

这几乎是一种渗透,我常常是心里着急或者愤怒得冒火,我可能摔东西,可能走来走去六神无主,但最后的结果仍然是,我放弃,然后在时间的游历里心平气和。有什么不好呢?你以为那些强悍的人欺负了弱小就心安理得啊,他们照样不舒服,他们反而以为自己强大,是什么都不能输的,事事争个输嬴,一年四季,有几个安心日子?母亲的理论现在想来不无道理。这是母亲年年念叨的结果——不要与人吵嘴啊,一年都会顺利的。我在时间的积累中上升体悟——弱小,是比强大更与生俱来的,它更属于人的本质。也许,只有人意识到自己的弱小时,才能更体会一切比自己更弱小的人,物事。而这,是多么朴素又珍贵的认识。

不能生病啊。母亲有她独到的安康经验——多吃萝卜和蒜苗。从我儿时开始这样唠叨,又继续向我的女儿唠叨。萝卜是小人参啊,而蒜苗是消毒剂,能杀死身体里的细菌,用牙齿咬住它们,一年都顺顺当当,安安康康。母亲最喜欢用肥肉慢熬出浓酽的萝卜汤,萝卜肥白如凝脂,但入口即化,汤汁里有淡淡的清甜。蒜苗一般是放在鱼里。洁白的蒜根被酱油和醋淹渍,再洒上香油,确实美味。我喜欢喝萝卜汤,大碗,大碗的汤汁,直到肚皮鼓胀才放下饭碗,蒜根只是偶尔象征性用筷子点一下放进嘴巴,因为蒜根有股气味。想想,我已经三十多了,每年都这样“咬春”,我还能有多少这样的日子,应该取决于并得由衷感谢用牙齿“咬春”。而这并不是母亲的迷信,是母亲最朴素的心灵认识。如果算做迷信,就像我前几年在母亲念叨“咬春”时不由嘲笑母亲迷信——我情愿自己也迷信,再到明年春天时,我应该对母亲和女儿说——今天立春了,可要把春咬住,一年就会顺顺当当啊。

打春指的是鞭打春牛,这是农民的事情。为一年的丰收而准备的良好开端吧。打春,在我的家乡,每年二月都要打的。因为我的家乡是长江中下游里泥沙堆积的小岛,土质适合种植棉花,所以早春二月家家都要打营养钵,而最好的钵土就是鞭打春牛后的泥土。抢春好象指的是,农人用泥巴糊出土牛,然后在打春中把土牛打碎,农人争抢,用抢到的泥土做为营养钵的母土,棉花该是棵棵丰收了。泥巴,耕牛,蔬菜,庄稼,春天实在是从土地里走出来的。但“抢”、“打”、“咬”里又是放逐了怎样力量的动词,春天才喷薄而出?

雨水是要来的。我总是在雨水的冰凉里,发会呆。我也不认为这是一种沮丧,想想,它能促使我在发呆里回望,立春是否就延长了它的时日呢?也许,我就这样瞧见,我一路丢撒的东西。

●朱朝敏

篇8:二月二,料豆飘香散文

二月二,料豆飘香散文

中午下班回家,走在街道,鼻孔中不时钻进阵阵包谷和料豆的清香。街上的人也多了起来。尤其是那些从乡下赶来的人们在置买着各种农具。细细一想,哦!今天是二月二呀。难怪有料豆的香味。

在这淡淡的香味中,我一边狠狠地吮吸,一边放飞我尘封的思绪……

“二月二,龙抬头。”在我的记忆中,每逢二月二这天,母亲总会早早起来到厨房去,给我和妹妹做豆子。她先和好面,然后在面里倒少许菜籽油,并把平时舍不得吃的一两个鸡蛋打碎搅拌在和好的面里。接着就使劲地揉这个面团。直到面团表面看起来又光又滑,把它压平到5、6毫米左右的.厚度。再用刀砌成许许多多的小方块。最后把这些小方块倒入油锅,母亲手拿铁铲,翻搅着这些惹人的“小家伙”。我和妹妹早已守在锅旁,真想先捞一个尝尝味道。看着一个个小方块慢慢变黄,我的口水都流了下来。

等到母亲给我和妹妹的衣兜装满黄灿灿、香脆脆的豆子,我便跑出家门和小伙伴们交换品尝各自的豆子。那分喜悦,那分神气,至今不能忘记。

此时的整个村子,炊烟缭绕。从家家户户的院子中飘出的香气弥漫着整个村庄。那时的我觉得整个天空都是各种豆子的香味。

二月二那天,我和小伙伴们是吃着豆子到学校的。伴随着铃声响起,从教室里也飘出阵阵清香。每个孩子的口袋里都鼓鼓囊囊。下课了,你吃我的,我吃你的。调皮的孩子还故意张大嘴,拿起一粒豆子,远远地扔到嘴里。“咯嘣”一声,好脆,好香,好兴奋。

……

一晃,已是而立之年的我离开了故乡,离开了母亲,同时也离开了母亲做的那香喷喷小豆豆。

闻着身旁飘散的豆香,我想起了故乡,想起了母亲。

这黄灿灿、脆生生,令我难以忘记的料豆,是我赤诚情怀的使者:一头是故乡和故乡的童年,一头是眷恋,是已经长大身为游子的我。

二月二,料豆飘香。你闻到了吗?真香!

二月立春优美散文

作文《二月二》

又到中秋散文

二月二祝福语简短

二月二500字作文

二月二的作文

二月二搞笑祝福语

虎年二月二祝福语

二月二作文650字

二月二作文550字

又到二月二优美散文(集锦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又到二月二优美散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