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道理的小故事文章(共含5篇),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躺喵”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光绪皇帝的老师孙家鼐是清咸丰年间的状元,历任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职,权高位重、名震朝野,但这样一位身居要职的当朝一品大臣,却行事低调、不事张扬,在与人相处时,总是把自己放到最低处,总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人,因而赢得了大家的敬重。
1812月16日,孙家鼐回老家(安徽寿州)探亲。皇帝的老师、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要回来的消息不胫而走,知州魏绍殷、总兵郭宝昌决定以最隆重的礼仪接待衣锦还乡的孙大人,一大早便率领文武官员来到北门列队迎候。锦旗飘扬,鼓乐齐鸣,场面异常隆重。孙家鼐一行是从北面来的,所以本应由北门进城。但当孙家鼐快要到达北门的时候,听到了门内喧天的锣鼓声,他立即停了下来,派人打探。打探的人回来报告说,是知州和总兵等官员在列队迎接。孙家鼐听到消息后,内心极为不安,因为他不喜欢张扬,不喜欢摆谱、拿架子,便连忙吩咐车马改道,从小路绕行至南门,悄悄地进城,回到了家。那些官员在北门等了很久也不见孙家鼐的影子,便派人打探消息,结果听说孙家鼐已经从另一个门进城回到家了,知州魏绍殷、总兵郭宝昌便连忙率领文武官员到孙家拜见孙家鼐。见到孙家鼐后,他们立即上前施礼。孙家鼐一见,连忙将他们拦住了,反而向他们深施一礼。他说:“在京城我是官儿,但在家里,我就是你们的臣民!”而且,坚持请知州魏绍殷和总兵郭宝昌坐在上位,自己坐在下首陪着,这种谦虚的态度让大家特别感动。
孙家鼐在家省亲期间,有一天,曾独自微服去访问一位长辈,在路上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个急匆匆赶路的汉子,那个汉子挑了一担粪,不小心把粪水溅到了孙家鼐身上,孙家鼐也没说什么,只是用眼睛瞅了瞅那个汉子。结果,那个汉子反而说:“我是状元家种田的,溅脏了你的衣服又能怎样?”孙家鼐听罢,严肃地对他说:“状元家种田的也得讲道理,不能仗势欺人啊!”那个汉子骂了几声,孙家鼐也没和他一般见识,他骂完就离去了。事后,有乡亲告诉那个汉子,说那天被你骂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孙状元。那个汉子一听,懊悔极了,连忙登门赔罪,但孙家鼐却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反而安慰了他一番。
还有一天晚上,孙家鼐戴着小帽、穿着便服,独自一人提着灯笼去探望朋友。回来时夜已经深了,恰好遇上都司率队查街巡逻。孙家鼐就把身子靠近墙面站立,想等巡逻的人过去了再走。结果,巡逻的人认为他形迹可疑,便要把他带回衙门审讯。当他们走到“状元府”门前时,孙家鼐要求叩门请人作保,守门人王兴见状大吃一惊,痛斥都司竟然把孙公押了起来。都司吓坏了,连连赔罪。第二天,知州、总兵又带着都司上门请罪,但孙家鼐不但没有怪罪都司,反而称赞他忠于职守,一时间被州人传为佳话。
很多人有了点名气和地位以后,就自觉自己是有身份的人了,自觉自己很了不起了,于是,便在与人交往中摆出一副架子,以显示自己的地位比别人高。但孙家鼐却恰恰相反,孙家鼐是朝廷重臣,但他却能时时摆正自己的位置,把自己放到最低处,始终平等待人,表现出了难得的为人风范。水低成海、人低为王,把自己放到最低处,是走向最高处的起点,也是一种处世智慧,诚如一位作家所说:“只有敢于把自己放在最低处,才有走向人生制高点的可能。”
一个曾经呼风唤雨的商人遭遇了一连串的打击——生意失败、妻离子散。身心俱疲的他向禅师诉苦说:“大师,我现在头痛欲裂、心痛如割、腿脚乏力,全身上下没有一个舒服的地方……我彻底垮了……”
禅师一边倾听一边组装不倒翁。突然,他举着手中的钢珠问:“请问,这个钢珠要安在什么地方?”
“当然是底部。”商人肯定地说,“我小时候常常玩这玩意儿。”
“为什么不能安装在中部或者顶部呢?”
“钢珠装得越高,重心就越不稳,不倒翁也就成必倒翁了。”
“就是啊!”禅师点拨道,“你把压力都放在脑上、心上,怎么承受得起?要是你像不倒翁一样把压力放在脚上,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听了禅师的话,失意的商人豁然开朗。从此,他化压力为动力,脚踏实地重新开始奋斗。
一支粉笔在盒子里待着,它看看走出盒子的同伴的遭遇,思考粉笔的一生,想:“唉,怎么做,粉笔也得死,碎骨扬灰……”于是,它心潮潮的。一来二去,这支粉笔除了终极思考的忧郁,没有了做其他事情的心情。
书写者取出它,一用,粘黑板,写到的地方糊了一团,一甩手把它丢进垃圾篓。
人也一样,心死了,生命结束得更早。
一支粉笔被人带出了校园,它为自己担心:“做一支粉笔,离开学校,不传播知识,我还有用武之地吗?”
却不料,这支粉笔到了一个少女手里,她是个雕刻家,用它雕了葬花的林妹妹,在这支“粉笔”上,青春和凄婉一下子凸显,赢得参观者一片掌声。
参观的人走后,展室静了下来,粉笔想:有时,价值还真的就在定式思维的外边。
有这样一则故事。
在一团漆黑的迷宫里,你迷路了。给你十盏明灯,你点了九盏,九盏灯的灯油都用完了,这时你还没有找到出路,怎么办呢?
只剩下一盏明灯了,点还是不点?
甲说,当然要点燃了,只有点燃了,继续寻找,才能找到出路。
乙说,既然点了九盏都找不到出路,第十盏点了也不一定能找到,又何必再点呢?如果连最后一盏灯的灯油也没了,这时人肯定十分绝望,再也没有走出迷宫的执著和勇气了。留着第十盏明灯,也等于给自己的出路留一分勇气,保留一分生存的希望。
两人好像说得都有点道理,那么,你如何选择呢?
母亲也曾经对我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农民,种了不少的稻田,因此每年家里都要留几担谷种以备来年耕种所需。有一年天大旱,农民几乎颗粒无收,家里都揭不开锅了,家里人就打算碾那谷种作粮食充饥,谁知那农民坚决不肯,告诫家人:“宁愿饿死也不能吃谷种,这是我们今后的希望啊!”结果,那家人全饿死了,那几担谷种却分毫未动。
许多时候,生活中的我们总是瞻前顾后,犹豫不前,我们总觉得自己离成功和光明很远。每当这个时候,你就应该问问自己:你手中是否还有一些储备的粮食迟迟不肯动用?点燃你手中所有的明灯了吗?
与其对遥远缥缈的未来绞尽脑汁,不如踏踏实实地走好眼前的路。动用那些储备的粮食,你会好好地活下去;点亮最后一盏明灯,可能你就找到了成功的出路。毫无疑问,无论做什么事情,你都必须全力以赴!
20世纪30年代,一位犹太传教士在德国传教。这位传教士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早晨都会到那条乡间小路上散步半小时。而在散步的时间内,他还有一个习惯,就是无论遇到谁,都会微笑着向对方道“早安”。
刚开始时,这位叫米利的年轻农民对传教士很是不屑,对他那声热情洋溢的问候也反应冷漠。但几个月后,传教士的热情终于融化了米利,赢得了他礼貌回应的“早安”。自此之后,向所遇到的`人道“早安”就成了米利的习惯。
几年后,纳粹党上台执政了。
一天早晨,传教士以及这个村子里所有的人,都被突然到来的纳粹分子集中起来,送往了集中营。在到达集中营之后,一位长官模样的人手拿指挥棒走了过来,挨个检查这一批人,然后不停地叫着:“左,右,右,左,……”被指向左边的是长官看不上,待会儿要枪毙的人;而右边的则是长官认为可以,还有生还机会的人。
经过漫长的等待,长官来到了米利面前,他用指挥棒抬起米利的脸,仔细端详着。四目相对的一瞬间,米利突然习惯性地道了一声:“早安,先生。”虽然因为害怕,他的声音低得只有对方和自己能听见。
因为这声招呼,纳粹长官愣了一下,然后慢慢抬手指向了右边——意思是生还者!
看来,感动一个人、改变其行为未必都需要巨大的投资或施舍,有时候,一声热情的招呼即可。所以,如果你问一声问候值多少钱,那么我就告诉你:有时,它值一条命。
★ 励志小故事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