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周易》果断、审慎、适变的处世价值观(共含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我爱减肥”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周易》果断、审慎、适变的处世价值观
《周易》是一部神奇的、包容一切的万世经典,为群经之首。它揭示以自然万物的阴阳矛盾为本宗旨,同时也在其各种规律中孕育着人类社会生活之理,其卦爻辞处处揭示了自然哲学与人生哲学的天人合一,其中也不乏人类在处理人际事物方面的价值哲学,其教育人类在遇到种种处境时该如何做到最佳状态,把事物处理得更完满,通过历史分析的方法对《周易》中有关处世哲学进行学习,从而提高我们今后处理一切事物的效率和能力。
《周易》既非卜筮书,又非史书,而是世界上产生的最早的一部天、地、人、时“四维一时”的哲学经典著作,这一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体系,是中华先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万事万物不断进行观察、认识、研究、积累、总结而形成的一种高度智慧的结晶。而人在这个世界上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处境,要处理这些不同的事物,如何处理这些事物以及如何把这些事物处理得更好,《周易》中蕴涵着的处世态度为我们为人处世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尤其是果断、谨慎、随机应变的态度,同时也为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以及进入社会中如何更好地处事提供了参考,使得我们从先人的思想精华中为我们更好地进步奠定基础。
一、果断和谨慎是《周易》处理一切事物的先决条件
果断和谨慎是分不开的,离开谨慎谈果断是鲁莽,而离开果断的谨慎也是无能的,读《周易》使得我们感到自始至终的警钟长鸣。《周易》中的第一卦乾卦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谨慎的精神。《乾》卦:“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或跃在渊,无咎,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亢龙有悔,见群龙无首,吉”。第一爻:“潜龙勿用”,原因就是这个阶段的龙是潜伏状态等待时机,而在等待时机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完成的任务就是努力地完善自己,使自己所学的知识更加扎实,所做的工作更加完美,等待时机,切忌轻举妄动。到九二爻,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变化,环境在发生变化,个人在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要善于抓住环境的变化,即事物形态的变化,对于将要有上升空间的机会,我们要懂得不再潜伏在水中,而是果断地跳出水面,表现好自己最出色的一面,同时对于提拔自己的“大人”要勇于感恩,尽心尽力地做好大人交给的第一件差事,以及将来的每件差事。犹如诸葛亮出山之后的,指挥火烧博望坡的那一仗。这一仗虽小,但对于诸葛亮在其戎马一生中却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怎么样对待这件事呢?爻辞讲得很清楚,“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既要果决,又要谨慎。第四爻位较为放松,到第五爻位,再须谨慎,即使是我们取得的成就很高了,没有在前进的余地了我们也不能失去谨慎的精神,因为很多事情都是自己的一失足而造成不理想的结果。整个乾卦,从初爻到上九乃至用九,回响的就是号角与警钟,令人感奋不已!
《周易》中《履》卦:“履虎尾,不■人,亨”,该卦辞比较集中地谈风险意识。人字虽简单,但是我们为了在这个世界上生存,要面对世界许多的是非曲直,在面临世界的许多是非曲折的时候我们就要培养自己的风险意识,为这种风险作一定的基础。当然人们不支持为了躲避风险而不去奋斗,整日碌碌无为,同时也不支持为了做成一件事而冒很大的风险,我们要锻炼自己遇到事情的判断风险大小的能力,以及面对这样的风险我们要采取果断的措施,谨慎地作好每一步规划,而不是鲁莽地去冒险,这都是非常不英明的做法。一个人要成功没有果断的处事能力和谨慎的精神和习惯是很难成就大业的。同时我们要从成功人士中得出一些经验,风险意识、果断和谨慎的处事能力是成功者的必备要素之一。就比如:在战争中两军相对,战局风云莫测,能够胜利者大部分是因为将帅果断和谨慎,在日常工作学习中,有将相之才的人,都会临危不惧,处事果断和敢于承受风险。不过,果断和谨慎又必须以科学的分析作为基础,这样才会获胜,否则就是失败。如果离开科学的分析判断,果断就是鲁莽,谨慎就是胆怯。
《履》卦上乾下兑,卦中唯六三爻是阴爻,其他全是阳爻。六三爻是成卦之主,它可以说是处在群阳的包围之中,《彖传》曰:“履,柔履刚也。”履,踩的意思,一柔踩在五刚之上,局势是危险的,卦辞曰:“履虎尾,不■人,亨。”“履虎尾”形象地说明了局势的危险,但何以老虎没有被激怒,没有去吃人呢?原因是势单力薄的六三爻巧妙地借刚护柔。一方面,六三爻与上九爻相应,可以借上九的力量给予帮助,另一方面,它又“承”九四爻,可以得到九四的庇护,当然,“承”九二,是有些不利的,但有利的因素比不利的因素要大,因而虽“履虎尾”,但无害。就字义来说,“履”通“礼”《序卦传》曰:“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这就是说,虽然践履但没有违礼。“礼”指节制,引申可作规范、规律理解。“履虎尾”是很危险的,很危险却没有产生严重的后果,跟不违礼很有关系,“履虎尾”需要勇敢,需要果断,但不违礼,需要谨慎,需要智谋,《周易》就是这样教人将勇与谋,果断与谨慎很好地结合起来。
《周易》中《未济》卦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未济》卦上离下坎,“火在水上,不相为用,”意思告诉我们如果一件事情没有成功,那么意味着我们还需要再继续努力把它完成,直到做出让人满意的成就。《周易》这种意识是非常有意义的,该卦使得我们把《周易》理解成为一个周而复始非常有生命力、有活力的庞大体系。现在再来看这种不成功的原因,从卦像来看,水在火下,水火不相为用,从卦爻辞来看正在渡河的小狐失之谨慎,卦辞曰:“未济,亨;小狐■济,■济其为。无攸利。”“■济”,几乎要渡过去了,小狐也就在这个即将胜利的时刻掉以轻心,也许是太高兴了,它不慎将自己的尾巴■湿了,结果因尾巴的拖累没能渡过去。功败垂成,其教训是无比惨痛的。
二、随机应变是《周易》处理一切事物的重要规则
虽说《周易》名之为“易”。易的解释很多,古今说者尤多,考其本义,当为“蜥易”。正像蜥易之形,其能十二时变色,故假借为“变易”之“易”。孔颖达指出:“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迭来,日月更出,孚萌庶类,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续,莫非资变化之力,换代之功。然变化运行,在阴阳二气,故圣人初画八卦,设刚柔两画,象二气也,布以三位,象三才也。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其强调“变化”之大旨。但易的最基本的意思是变易,恐怕要肯定下来,《周易》命名之义,“周”为代名,“易”主变易。讲易之变化就是要告诉人们,易事常态。我们要学会在这种变化的`常态中生存,要在变化的世界中学会如何更好地为人处世,在多变的世界中更好地适应这个世界以及更好地生存。
《系辞下传》中有这样一段话:“《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该句意思为:《周易》这部书包含着人生处世的哲学,我们不可须臾远离。它所体现的道理在于屡屡推迁,变化运行而不居正,周遍流动于各卦六爻之间,上下往来没有定准,阳刚阴柔相互更易,不可执著求于典常纲要,只要变化才是它去赴的方向。我们在这个变化不居的世界生存,我们就要知道整个自然界、宇宙以及人类世界是变化的,而且还要知道这些变化是如何运作的,要掌握这些变化不居的规律,通过对规律的掌握来随机应变。也就是说我们要随机应变则就要掌握变化的前提是什么。
《系辞上传》说得很明白:“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退,变在其中矣”。在这系卦中很清楚地表达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都是一个由量变再到质变的过程,当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不能在发展的时候,它必然到了它所能容载的最高程度,那么它当然急可以发生即《系辞下传》所说的“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所说的变则通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不能钻牛角尖,而是要放着一个与时事相呼应的心态,我们不能再遇到各种情况的时候,总是抱有自己最初的想法,而是要根据事态的变化来判断应对策略。这种应对变化的能力正好与《乾》卦第一爻中所说,我们必须储备知识,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才能面对世界多变才有更好的对策,没有之前的根基,则没有后期随心所欲的应对之策。这就如所有指挥战场的军事家,都是军事理论功底很深的专家。
在《周易》中这些有关变化的卦爻,都是肯定世间万物是变化的基础上,包括人生的处境也是变化不居的,正如俗语所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都是古人思想的精华,《周易》卦辞中告诉我们人的命运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可以创造条件,完善条件,抓住机会来改变身边的环境,为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扭转乾坤。因此卦辞告诉我们“物极必反”不管成功与失败,我们都要正确地看待,不能把事物看成在静止状态的,《周易》中很多卦辞已经对一成不变的宿命论就成了否定,肯定了辩证地看问题的科学性,《周易》与别的占筮书的根本就是区别在这里,是一种以辩证的态度来观察周围的世界,观察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因此,《周易》是蕴涵辩证法的书籍,是我国古代思想的精华所在,其中的人生处世的观点更是历经千秋,经久不衰。
《周易》中关于处事价值观,在教育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各种事情都要有着果断、谨慎和适变的心理,因为“易”乃生活所常有,我们不能因为“易”所打到,而是要本着要正确的价值观,在合适的时机作出合适的抉择。我们所处的时代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地跟随时代变化来改变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周易》这本奇书的思想光华,蕴涵着丰富的变化哲理,今天的我们很有必要站在辩证的角度科学地发掘这本古老的哲学著作中更多启示后人的伟大的哲理。
试论《周易》的价值观
对<周易>价值观的`研究与分析是易学界经常讨论的一个课题.<周易>的价值观,可以从灾异观、发展观、事业观、整体观四个方面体现出来.
作 者:商宏宽 SHANG Hong-kuan 作者单位:地震出版社,北京,100081 刊 名:安阳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YANG UNIVERSITY 年,卷(期): “”(4) 分类号:B221 关键词:<周易>的知识脉络' > 价值观 研究《周易》的处事价值观
《周易》是一部神奇的、包容一切的万世经典,为群经之首。
《周易》既非卜筮书,又非史书,而是世界上产生的最早的一部天、地、人、时“四维一时”的哲学经典著作,这一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体系,是中华先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万事万物不断进行观察、认识、研究、积累、总结而形成的一种高度智慧的结晶。而人在这个世界上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处境,要处理这些不同的事物,如何处理这些事物以及如何把这些事物处理得更好,《周易》中蕴涵着的处世态度为我们为人处世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尤其是果断、谨慎、随机应变的态度,同时也为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以及进入社会中如何更好地处事提供了参考,使得我们从先人的思想精华中为我们更好地进步奠定基础。
一、果断和谨慎是《周易》处理一切事物的先决条件
果断和谨慎是分不开的,离开谨慎谈果断是鲁莽,而离开果断的谨慎也是无能的,读《周易》使得我们感到自始至终的警钟长鸣。《周易》中的第一卦乾卦就很好地体现了这种谨慎的精神。《乾》卦:“潜龙勿用,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或跃在渊,无咎,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亢龙有悔,见群龙无首,吉”。第一爻:“潜龙勿用”,原因就是这个阶段的龙是潜伏状态等待时机,而在等待时机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完成的任务就是努力地完善自己,使自己所学的知识更加扎实,所做的工作更加完美,等待时机,切忌轻举妄动。到九二爻,所有的一切都发生变化,环境在发生变化,个人在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在做好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要善于抓住环境的变化,即事物形态的变化,对于将要有上升空间的机会,我们要懂得不再潜伏在水中,而是果断地跳出水面,表现好自己最出色的一面,同时对于提拔自己的“大人”要勇于感恩,尽心尽力地做好大人交给的第一件差事,以及将来的每件差事。犹如诸葛亮出山之后的,指挥火烧博望坡的那一仗。这一仗虽小,但对于诸葛亮在其戎马一生中却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怎么样对待这件事呢?爻辞讲得很清楚,“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既要果决,又要谨慎。第四爻位较为放松,到第五爻位,再须谨慎,即使是我们取得的成就很高了,没有在前进的余地了我们也不能失去谨慎的精神,因为很多事情都是自己的一失足而造成不理想的结果。整个乾卦,从初爻到上九乃至用九,回响的就是号角与警钟,令人感奋不已!
《周易》中《履》卦:“履虎尾,不人,亨”,该卦辞比较集中地谈风险意识。人字虽简单,但是我们为了在这个世界上生存,要面对世界许多的是非曲直,在面临世界的许多是非曲折的时候我们就要培养自己的风险意识,为这种风险作一定的基础。当然人们不支持为了躲避风险而不去奋斗,整日碌碌无为,同时也不支持为了做成一件事而冒很大的风险,我们要锻炼自己遇到事情的判断风险大小的能力,以及面对这样的风险我们要采取果断的措施,谨慎地作好每一步规划,而不是鲁莽地去冒险,这都是非常不英明的做法。一个人要成功没有果断的处事能力和谨慎的精神和习惯是很难成就大业的。同时我们要从成功人士中得出一些经验,风险意识、果断和谨慎的处事能力是成功者的必备要素之一。就比如:在战争中两军相对,战局风云莫测,能够胜利者大部分是因为将帅果断和谨慎,在日常工作学习中,有将相之才的人,都会临危不惧,处事果断和敢于承受风险。不过,果断和谨慎又必须以科学的分析作为基础,这样才会获胜,否则就是失败。如果离开科学的分析判断,果断就是鲁莽,谨慎就是胆怯。
《履》卦上乾下兑,卦中唯六三爻是阴爻,其他全是阳爻。六三爻是成卦之主,它可以说是处在群阳的包围之中,《彖传》曰:“履,柔履刚也。”履,踩的意思,一柔踩在五刚之上,局势是危险的,卦辞曰:“履虎尾,不人,亨。”“履虎尾”形象地说明了局势的危险,但何以老虎没有被激怒,没有去吃人呢?原因是势单力薄的六三爻巧妙地借刚护柔。一方面,六三爻与上九爻相应,可以借上九的力量给予帮助,另一方面,它又“承”九四爻,可以得到九四的庇护,当然,“承”九二,是有些不利的,但有利的因素比不利的因素要大,因而虽“履虎尾”,但无害。就字义来说,“履”通“礼”《序卦传》曰:“物畜然后有礼,故受之以履。”这就是说,虽然践履但没有违礼。“礼”指节制,引申可作规范、规律理解。“履虎尾”是很危险的,很危险却没有产生严重的后果,跟不违礼很有关系,“履虎尾”需要勇敢,需要果断,但不违礼,需要谨慎,需要智谋,《周易》就是这样教人将勇与谋,果断与谨慎很好地结合起来。
《周易》中《未济》卦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未济》卦上离下坎,“火在水上,不相为用,”意思告诉我们如果一件事情没有成功,那么意味着我们还需要再继续努力把它完成,直到做出让人满意的成就。《周易》这种意识是非常有意义的,该卦使得我们把《周易》理解成为一个周而复始非常有生命力、有活力的庞大体系。现在再来看这种不成功的原因,从卦像来看,水在火下,水火不相为用,从卦爻辞来看正在渡河的小狐失之谨慎,卦辞曰:“未济,亨;小济,济其为。无攸利。”“济”,几乎要渡过去了,小狐也就在这个即将胜利的时刻掉以轻心,也许是太高兴了,它不慎将自己的尾巴湿了,结果因尾巴的拖累没能渡过去。功败垂成,其教训是无比惨痛的。
二、随机应变是《周易》处理一切事物的重要规则
虽说《周易》名之为“易”。易的解释很多,古今说者尤多,考其本义,当为“蜥易”。正像蜥易之形,其能十二时变色,故假借为“变易”之“易”。孔颖达指出:“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自天地开辟,阴阳运行,寒暑迭来,日月更出,孚萌庶类,亭毒群品新新不停,生生相续,莫非资变化之力,换代之功。然变化运行,在阴阳二气,故圣人初画八卦,设刚柔两画,象二气也,布以三位,象三才也。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其强调“变化”之大旨。但易的`最基本的意思是变易,恐怕要肯定下来,《周易》命名之义,“周”为代名,“易”主变易。讲易之变化就是要告诉人们,易事常态。我们要学会在这种变化的常态中生存,要在变化的世界中学会如何更好地为人处世,在多变的世界中更好地适应这个世界以及更好地生存。
《系辞下传》中有这样一段话:“《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该句意思为:《周易》这部书包含着人生处世的哲学,我们不可须臾远离。它所体现的道理在于屡屡推迁,变化运行而不居正,周遍流动于各卦六爻之间,上下往来没有定准,阳刚阴柔相互更易,不可执著求于典常纲要,只要变化才是它去赴的方向。我们在这个变化不居的世界生存,我们就要知道整个自然界、宇宙以及人类世界是变化的,而且还要知道这些变化是如何运作的,要掌握这些变化不居的规律,通过对规律的掌握来随机应变。也就是说我们要随机应变则就要掌握变化的前提是什么。
《系辞上传》说得很明白:“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退,变在其中矣”。在这系卦中很清楚地表达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都是一个由量变再到质变的过程,当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不能在发展的时候,它必然到了它所能容载的最高程度,那么它当然急可以发生即《系辞下传》所说的“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所说的变则通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不能钻牛角尖,而是要放着一个与时事相呼应的心态,我们不能再遇到各种情况的时候,总是抱有自己最初的想法,而是要根据事态的变化来判断应对策略。这种应对变化的能力正好与《乾》卦第一爻中所说,我们必须储备知识,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才能面对世界多变才有更好的对策,没有之前的根基,则没有后期随心所欲的应对之策。这就如所有指挥战场的军事家,都是军事理论功底很深的专家。
在《周易》中这些有关变化的卦爻,都是肯定世间万物是变化的基础上,包括人生的处境也是变化不居的,正如俗语所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都是古人思想的精华,《周易》卦辞中告诉我们人的命运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类可以创造条件,完善条件,抓住机会来改变身边的环境,为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扭转乾坤。因此卦辞告诉我们“物极必反”不管成功与失败,我们都要正确地看待,不能把事物看成在静止状态的,《周易》中很多卦辞已经对一成不变的宿命论就成了否定,肯定了辩证地看问题的科学性,《周易》与别的占筮书的根本就是区别在这里,是一种以辩证的态度来观察周围的世界,观察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因此,《周易》是蕴涵辩证法的书籍,是我国古代思想的精华所在,其中的人生处世的观点更是历经千秋,经久不衰。
《周易》中关于处事价值观,在教育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各种事情都要有着果断、谨慎和适变的心理,因为“易”乃生活所常有,我们不能因为“易”所打到,而是要本着要正确的价值观,在合适的时机作出合适的抉择。我们所处的时代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地跟随时代变化来改变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周易》这本奇书的思想光华,蕴涵着丰富的变化哲理,今天的我们很有必要站在辩证的角度科学地发掘这本古老的哲学著作中更多启示后人的伟大的哲理。
民主价值观的普适性
夏天,日本一家主要报纸请我就二十世纪中发生的最重要的事谈谈自己的看法。我发现这是个很少遇到的引人深思的问题,毕竟在过去的百年当中发生了那幺多重大的历史事件。欧洲的帝国,特别是在十九世纪中居于支配性地位的英、法帝国,终于没入了历史。我们亲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看到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的兴起和衰亡,目睹了共产主义的崛起,以及它的没落(如在前苏联阵营)或大幅度的变革(如在中国)。我们也注意到,西方世界的经济支配地位已被一种新的经济格局所取代,在这一新的经济格局中,日本、东亚和东南亚有着更大的影响力。虽然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现在正面临一些金融和经济问题,但这并不会改变上述的世界经济格局过去几十年来的演变态势(若观察日本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地位的变化,则其重要性的提升几可追溯至百年前)。过去的这一百年确实不乏重要的历史事件。然而,若要在二十世纪里发生的诸多进步当中选择一项最重要的,那幺,我会毫无困难地指出,那就是民主的兴盛。我这样讲,并无意否认其它同样具重要性的历史事件,但我想指出的是,到了遥远的将来,当人们回首这个世纪的历程时,他们就会发现,民主制度出现后被广泛地接纳为政府的组成方式,除此之外恐怕没有比这意义更重大的事了。
当然,民主的理念实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此后各国都尝试过零星的致力于民主化的努力,印度也是如此。在古希腊,确实形成并认真地实施过民主的理念(尽管范围有限),而此后这一实验却瓦解了,被更专制、缺乏制衡的政权取而代之了;而那时在其它地方则尚未出现过其它任何形式的民主制度。
所以,我们所了解的民主制度是经过了很长时期才出现的。民主制度作为一种有效的统治方式,它逐渐成长直至最终居于支配地位的过程是由一系列历史发展进程所组成的。这些事件包括12英国的大宪章的签署,十八世纪的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以及十九世纪在欧洲和北美选举权的扩大等等。然而,直到二十世纪,民主的理念才被确立为在任何国家都适用的'“常规的”政府形式──无论在欧洲、美洲,还是亚洲或非洲皆然。
关于民主的思想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念,它是崭新的、典范式的二十世纪的产物。当年通过宪章运动强制性地限制英国君主权力的反叛者们,把民主完全视为单纯地为其本地需要服务的理念。相比之下,为美国独立而战的志士们和法国大革命中的革命者则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他们帮助人类懂得了,必须把民主变成在人类社会里通行的制度。不过,他们在实践中提出的要求之重点,也仍然有相当的地域局限性,实际上限于北大西洋的两岸,而且是以该地区特殊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历史为基础的。
在整个十九世纪里,民主思想的理论家们觉得,议论一个国家或另一个国家是否“适合于民主制度”是十分自然的事情。直到二十世纪,这一看法才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承认,这样提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根本不需要去判定一个国家是否适合于民主制度,相反,每个国家都必然在民主化的过程中变成适应民主制度的社会。这一变化的确是个重大的变化,它把民主理念潜在的影响扩展到了历史和文化各不相同、富裕程度千差万别的数十亿人当中。
也正是在本世纪,人们最终接受了这样的理念,所谓的“成人的普选权”必须包括所有的成年人──不仅仅包括男性,而且也包括女性。今年一月我有幸会见了一位享有盛名的杰出女性、瑞士总统露丝・德雷福斯女士(Ruth Dreyfuss)。这次会见令我浮想连翩,仅仅在二十五年前,瑞士的妇女还没有选举权呢。我们终于在本世纪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民主的举世普适性就像善行一样,是不应对之加以限制的。
我不否认,民主价值观的普适性这一诉求受到着各种挑战,这些挑战形式各异,来自不同的方向。实际上,这正是本文要讨论的主题之一。在下文中,我将回顾民主的价值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诉求,并分析围绕着这一诉求的种种争论。但在进一步讨论之前,有必要明确地把握这样一个概念,即在当今的世界上民主已经成为支配
[1] [2] [3] [4]
《周易》变论与现代管理者素质
<周易>认为世界“变动不居”,君子需要顺应天地的变化而变化,其理论对现代管理者的素质塑造有诸多启示:自强不息是现代管理者必需的精神素质;与时偕行是其必需的.能力素质;定位协人是其必需的行为素质.
作 者:易文文 作者单位:韶关学院,后勤集团,广东,韶关,51 刊 名:韶关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 年,卷(期): 24(7) 分类号:B221 关键词:周易 变 现代管理者,素质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美文
如果一个人一辈子只在一处呆,那他的画大多仅有一种风貌,即使多学几家,多几种技法,意味也难有太多的变化。当然,如果一个画家才气有限,好不容易弄出一种还有些特点的画法,守一辈子舍不得丢,在今天也十分普遍。但一个画家如果修养丰富,见多识广,走的地方多,接触的人多,见到的绘画类型多,感受也多,他的画要是还只有一种类型,一种模式,那反而会让人觉得诧异。我在读丁杰先生画的时候,就是这种感受。丁杰在中国美协工作,全国的名画家经常见面,加之组织展览,在诸名家那里,在各类型展览上见到的技法风格类型亦多而又多。由于工作的关系,国际国内到处走,见到的各地的风物景致,得到的来自不同现实的独特感受也极多,所以如丁杰这种画家,也只有一两种技法一种统一的风格,那多半不太真诚也不太真实。
其实这是我读丁杰的画后,才产生的上述想法。丁杰的中国画,风格面目真的很多,让人颇为诧异。一般画家能有一种成熟的堪称风格的面目已算不错,哪还能有几种风格?但丁杰的中国画创作中常常能看到多种风格并置,甚至多种题材共存。这种在中国画界不多的现象,引起我对丁杰绘画的思考。
丁杰科班出身。他曾在南师大学国画,这所前身为中央大学且由徐悲鸿主持艺术系主任,后又为傅抱石在国画系任教的南京师范大学,给了丁杰中国画传统的深厚素养。丁杰又曾在中央美院学过国画。南北两所著名院校,给丁杰中国画打下坚实的基础。难怪看到丁杰的'水墨山水时,那娴熟的笔墨,潇洒的用笔,丰厚而灵动的用墨,章法上虚实疏密之信手拈来,及整幅水墨絪缊雅致的气韵,都让人顿生平和闲静雅逸超迈之气。仅凭这种水墨高雅之风,丁杰的中国画已可自具一格立足画坛了。
但我接着又发现丁杰似乎对自己颇为成熟的以笔墨讲究为主的水墨山水也并未固守一格。他学黄宾虹却并非像黄宾虹,亦不像其他学黄者那样在积墨上下功夫弄得彼此大同小异。从20世纪90年代起,国画界流行学黄宾虹,弄得天下山水一片黑。其家家宾虹之势,大有清初学元人黄公望那种“家家子久,人人大痴”(黄公望字子久,号大痴道人)的情势。但丁杰学黄宾虹学得很聪明。他没有直接去模仿黄宾虹点子相积积墨深厚的特点,而是在多种浓淡墨点层层迭积之中,强化点子,尤其是最后几遍浓墨点子的用笔清晰肯定。这样,丁杰的山水既有墨色的丰富与深厚,更有用笔的潇洒与灵动。他强化了黄宾虹“笔笔清疏”(黄宾虹自称从小受到的教导,是其笔墨的要害)之笔势与力度,割爱放弃了黄宾虹点子积墨过分熟悉的苍茫与浑朴。丁杰取斋名为“梦笔斋”,其艺术指向是不言而喻的。这样,丁杰学黄而不像黄,习其“笔墨精神”之精髓,而扬弃其笔墨形态之模仿。这可从其《白云风散尽》、《山静不知云出没》、《山高云抱石》等作品中看到这种倾向。
这种对“笔笔清疏”的用笔的强化,更使丁杰的另一部分山水出现有如明清木版插图及《芥子园画谱》中山水那样笔笔清晰肯定的焦墨式用笔。在有如《山静水深幽》及《乐情在水》一类作品中,丁杰直接施以焦墨之短线或墨点,舍去全部的墨法及中间层次的墨色,纯以用笔之疏密虚实、提按顿挫、力度、节奏与旋律而为之。既注意笔之意味,又不放弃造化与境界的塑造,此又为学黄而不似黄,以深入中国艺术之堂奧为要。丁杰以此种观点去作画,甚至创出一种既有焦墨,亦有淡墨,但仍舍弃墨法而全以笔法为之的独特中国画笔墨类型。例如他的《山村变新貌》、《风雪无边》。丁杰在笔墨表现上的类型还很多。例如有以笔为勾勒造型之手段,以重墨渲染而注意留白,以黑白强烈对比为特点(如《借问老翁何处去》);又有以湿墨为主,趁湿勾线打点,点线在清晰朦胧间所谓“夹水夹墨一气混杂点”(石涛)之画法,如《山深云满屋》者;有以重墨写意之笔意勾勒,竟出之以青绿之重设色者,亦让人颇觉意外……
或许因于对纯用笔之节奏韵律的兴趣,丁杰对山水中之节奏与旋律感的表现,构成他的山水画的又一大类型。例如丁杰或有感于如石林或张家界一类自然山水之奇观,而取符号重复排列之节奏。在《黑白石魂》中,丁杰以放射状箭镞般的石头构成一种向四方扩散放射的强悍张力。在《暮色》中,波浪般翻滚起伏的山势,又让人想到山似海海似山的中国山水“排山倒海” 的气势与力量。或许,丁杰的《大地的旋律》是他的此类作品中的佼佼者。如《大地的旋律之一》的梯田,既从现实中来,保留了自然中烟云明灭里成百上千梯田韵律给人的视觉震撼,又以其丰富的笔墨变化和田园诗般的意境打动人心。当然,我也注意到,即使在这种对形式的追求中,丁杰在黄宾虹处体悟到的笔墨精神,仍以其厚重的墨韵与清疏的笔线点子在此类画作中一以贯之。
值得指出的是,丁杰出了画山水外,他还画树画竹。他画竹竹干敦厚圆实,竹叶朴拙厚重,与常规画竹亦不相似。他以秋树入画,淡墨勾干,浓点打苔,赭墨点叶,叶子点得随意潇洒,似梅似花,颇具别趣……
如上所析,丁杰画路的确很多,技法风格乃至题材皆多种多样。这是丁杰异于今天大多数画家甚至大多数有着统一定型风格的名家之处。尽管丁杰多种画路尚在发展变化之中,但这种真诚对待自己不断变幻之感受的作画方式,无疑是真正的艺术态度。在中国古代画史上,技法变幻无穷且面目风格最多的画家数石涛。石涛年轻时有一句话十分著名,即“我自用我法”。这位同样说过“我之为我,自有我在”的画家,晚年说过一段更深刻的更富艺术哲理的反省意味的话:“吾昔时见我用我法四字,心甚喜之……及今番悟之,却又不然。夫茫茫大盖之中,只有一法,得此一法,则无往而非法。而必拘拘然名之为我法,吾不知古人之法是何法,而我法又何法耶?总之,意动则情生,情生则力举,力举则发而为制度文章,其实不过本来之一悟。遂能变化无穷,规模不一。”所谓时过景迁,景随心动。如果艺术就是表达艺术家的心境与感悟,那么,人可以有一生不变的心境么?否则,真该意动情生,情生力举而成变化无穷之制度文章了。南梁刘勰著《文心雕龙》有《通变》专论,上有“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句,亦石涛上述之意。由此观之,丁杰丰富多彩的艺术风貌不是很耐人寻味的么?
生生之境 ————《周易》“变”“通”观念的生态关怀
内容提要:《周易》的“变通”观念清晰而明确地表达了《周易》的运动性、生命性特征,更以一种内在的方式体现了《周易》中蕴含的生态关怀。“变”揭示了生态系统的创生性、丰富性和可持续发展性;“通”则通过对“变”的发展与延续,对“穷”的超越,对“利”与“文”的追求揭示了生态“为人”而更需“人为”的本质。“变”“通”结合,体现的就是作为生命第三种状态的“生生之境”,即是生态。作为儒、道两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周易》的这种生态关怀是整个中华文化生态性的集中体现,在21世纪的今天,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变” “通” 生生之境 生态
《周易》是“六经”之首,在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具有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它不仅率先建构了中华民族思维的形而上学体系,其中的许多观念更是贯穿于整个中国思想史乃至我们每个人的思想理路。任何人想要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都不能不读《周易》。
《周易》之“易”有三:变易、不易、简易。简单的六个字,概括出整个宇宙运生转化的全部玄机。它们可以说是《周易》的精神之所在。三者之中首当其冲的变易精神更是《周易》的主旨。《周易》的英文译名就是《The Book of Changes》(《变化之书》)。这种变易的精神既潜在地体现在《周易》的每一卦每一爻中,又以明确的“变”“通”观念加以诠释,它们不仅表征着生命的创生与繁荣,更以一种独特的视角看待着我们生存于其中的这个生态世界。本文就试图从“变”“通”观念来一窥《周易》所蕴含的生态关怀。
一、《周易》中的“变”“通”观念
《周易》以阳爻(——)和阴爻(— —)两种符号排列组合而成八卦,八卦两两相重而成六十四卦,从而演化出整个宇宙。无论是以科学的眼光还是以美学的眼光来看,《周易》六十四卦都是一个极其和协和完美的系统。之所以能如此,就在于《周易》的卦与卦,爻与爻之间存有着内在的变通规律,正是这种变通规律支撑起了整个《周易》体系。
“变”与“通”一方面内在地蕴含在《周易》(尤其是《易经》)每一卦的六爻以及六十四卦卦与卦之间的周流不止,变动不居的规律中;另一方面又外在地表现在《周易》(尤其是《易传》)对这种内在变动规律的表述中。
就前者而言,《周易》之“变”多表卦画的变易,《周易》之“通”多谓爻象的推移无阻。
《周易》之“变”有符号层面上的变,所谓:“爻者,言乎变者也”,这是阳爻和阴爻在位置和数量上的变化;有意义层面上的变,这是指卦的吉凶祸福发生的变化。两者在本质上是能指与所指的关系。
这种“变”的观念揭示出:《周易》是一个“符号(卦象)——意义(吉凶)”的对应体系,这一方面是由《周易》本来的“占筮之书”的性质决定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周易》之“变”是有指向的,其“符号——意义”的对应变化关系直接贯穿有“天人合一”思想。
其中,卦象(即符号)的变易得之于宇宙四时的变化,即所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现矣。”而爻象(即意义)的变易则直接指向人事,即所谓:“圣人观卦设象,系辞焉以明吉凶。”
这样一来,《周易》之“变”就是得之天地而指向人生的,正如六十四卦每一卦中天、地、人三才所预示的那样,天地人相互沟通,天地之“变”与人事之“变”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周易》的“卦象——爻象”系统即是沟通两者的桥梁。
《周易》之“通”则多在内在机制上起作用,爻与爻之间的转换不是随意的,卦与卦之间的推移也不是无序的,这都得益于《周易》内在的“通”的机制。
和“变”一样,《周易》的“通”也有符号和意义两个层面的运用。
《周易》在符号系统上的“通”是卦象与天地之象的交通,而在意义系统上,“通”则表示卦辞与人事吉凶的交通,作《周易》者正是借用了六十四卦这样一个既“不易”又“简易”的“符号——意义”系统将天地四时的轮回同人事吉凶的预兆连通了起来,组成了颇有意味的天人合一的圆融境界。
综合起来看,体现在卦爻之间的这种“变、通”反映了空间的和时间的两种变化。每一卦中的爻位的变化主要体现空间的转换,正所谓阴阳易位,物象流转;而卦与卦之间的变化,又是一种时间上的推移,如《系辞上传》所云:“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在《周易》看来,天地是最大的“象”,而四时更替则是最大的“变通”,人的活动的物理空间没有超出天地,人事吉凶的变化也不会超越四时变化的规律之外。穷尽了天地的变化,明晓了四时流转的规律,人就可以把握自身的吉凶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这是从外在的方面来考虑,从内在的方面来讲,由于《周易》六十四卦的每一卦都直接与人事的吉凶祸福相联系,经过《周易》解释的天地、四时已经不再是寂寂然自生自灭的存在,它们因为带上了人的色彩而亮丽起来。人与天地自然可以和谐地交流交感,化而为一。这一切之所以可能就在于充斥于宇宙间而又特别体现于人身上的那种生命的气息。在生命的意义上,人可以与天地相交流相融合。
《周易》中除了在《易经》的卦与卦、爻与爻的关系中体现“变、通”外,还在《易传》的文字中直接表述了《周易》的“变、通”观念。
《易传》中涉及变、通的地方颇多,例如:
“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n
bsp;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阖户谓之坤; 辟户谓之乾; 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变通莫大乎四时。”
“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
《易传》中这些对“变、通”的表述与我们在《易经》中看到的卦爻之间内在的“变、通”观念是一致的,是对前者的概括和发挥,两者可谓相得益彰。我们可以从这种表述中直观地看出《周易》“变、通”观念的全貌和它们发展的可能之路。可以说,它们构成了《周易》的生命本质。
《周易》是一部“生命之书”,它最先明确地将“生”作为主旨张显了出来,将生命作为天地间最为可贵的本体来加以赞颂。郭沫若先生曾说:“故言‘有无’、‘始终’、‘一多’、‘同异’、‘心物’、,而不言‘生’,则不明不备;言‘生’。则上述诸义足以兼赅。易不骋思于抽象之域、呈理论之游戏,独揭‘生’为天地之大德,万有之本原,实已摆脱一切文字名相之网罗,且直探宇宙之本体矣。”(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23页)。《周易》不仅讲“天地之大德曰生”,将生命作为天地最为伟大的品质推举了出来,而且在众多的卦象、爻象中也涉及到了这一母题,阴阳爻的交感变化产生了生命,在对阴阳爻运动的有限性的克服中,这种生命得到了持续和发展,又在“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中走向繁荣。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周易》中天地、人物、社会都是一个大写的“生”字。“生”是易理的根本。
然而,《周易》的智慧并没有止于此。
二,“变”“通”观念与生态
《周易》是一部生命之书,更是一部生态之书。《周易》有言:“生生之谓易”。我们知道,单纯的静态的动植物和人的生命存在是“生物”;动态的,创造和产生这些生物的过程是“生产”;进一步言,超越动态与静态,将“生物”和“生产”和谐而圆满地融合于一身的则是《周易》所主张的这种“生生之境”,这可以说是生命的第三种状态,也就是生态。
《周易》之所以将“生生”作为“易”之本旨,而不是仅仅是生物或生产,就在于单纯讲生物或生产都不是对待我们这个世界所应有的态度,单纯讲生物,可以体现对现有生态环境的关怀,但无法对其发展做出把握和回应;单纯讲生产,可以说是一种发展的眼光,但是现在人们已经知道,就生态环境来看,一味地强调生产无异于自我灭亡。
自从人类步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短短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拥有了强大科学武器的人类创造和生产了比过去几千年所创造的财富总和还要多的物质成果,可以说人类已经在借助科学技术“改天换地”,“征服自然”。虽然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恩格斯就发出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383页)但是,他的预言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直到近几十年来,当自然界对人类的惩罚一次又一次地出现时,人们才不得不认真审视和思考生态危机这个问题了。这可以说就是单纯讲“生产”的恶果。另一方面,在那些对生态问题的回应中,我们处处可见人造的绿地和小规模的城市公园,这些单纯地对生物数量的追求确实为我们生活增添了些许绿色,但面对整个生态环境的恶化,面对许多因为没有生命而无法回复的资源和气候等的恶化,这种回应只能是片面的和软弱无力的。面对生态危机,我们所要找寻的,应该是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方法,这就要超越单纯的“生物”和一味的“生产”,以一种“生态”的眼光来审视。《周易》的“变通”观念正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种眼光。“变”和“通”的结合,不仅构成了上文中的那种生命之感,更展现了《周易》独有的“生生之境”。
在上文我们已经看到,《周易》中阴阳两种力量的交流产生了变化,有了变化才有生命的发动与创生,才能产生生物,才有可能产生生态系统。《周易》中的“天地之大德曰生”首先就是将天地化育之功突现了出来。我们都知道,人类不是地球上最早的的居民,也不是唯一的居民,人类的出现、存活、发展乃至繁荣都必须以千千万万其他生命体的生存为基础,有了众多其他生命体的存在和亿万年的发展,人类才有存在的可能。而现代的生态危机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类一味强调自身发展而忽视了其他生命体的存活所至。所以,《周易》将“生”推举出来,作为天地之大德来赞颂,这不是隅于人类生命的视界,而是一种以众生之“大生”为依规的眼光。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反对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反对仅仅将人作为天地间唯一要考虑的存在,反对为了人不顾一切而无视其他生命体和自然环境的存在。。
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有了变化,才有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多样性、丰富性,才有各物种间的互补性,这是我们的生态系统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周易》中“变”的观念所引申出来的“生”,不仅不是单纯的人之生,也不是单一物种之生,它是众多物种“竟自由”的'状态。《周易》在讲乾坤之德时,强调“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系辞上传·第六章》)。这里的“大生”、“广生”即是易之“生”的多样性的体现。生命只有是多样的,互补的,才有可能形成完整的食物链结构,组成全面的生物群落,最终形成我们所生活于其中的这个最大的生态系统——地球。我们人类也只有在这种物种多样性的基础上,才能找到自己在生物链中的地位,找到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以及可能的和最佳的途径。在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生态危机中,人类的活动使许多生物灭绝或濒临灭绝,这不仅是单个物中的消亡的问题,在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物种都是生物链上的一环,失掉了这一环
,整条生物链都要受到根本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不可弥补的。《周易》之“变”所表征的“大生”“广生”正是强调了人类生存的庞大的物种基础。再者,有了变化,整个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才有了基础和可能。《周易》六十四卦不是单向的直线发展,不是从生之起点到死之终点,而是有节律的循环发展过程,运动不息,生命不止。这既是单个生命的发展规律,也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生态系统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动态过程。这种生态系统的生生不息的可持续发展所依靠的就是《周易》之“变”。所谓:“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周易》六十四卦的变动规律表征了天地变化之道,也就是生态系统运行调整的规律,掌握了这种规律,我们自然可以让这个地球,让生存在其中的包括我们在内的众多生物和谐持久的发展。
如同在单个生命的发展中所展现出的那样,《周易》中的“变”在生态系统的发展中侧重于创生,而“通”则更强调生态系统的持久发展,所以,从 “生态”的眼光来看,“通”比“变”的意义要更为重大。
“通”是对“变”的成果的延续和发展。所谓:“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可见“通”就是将“变”所创生出来的生态世界“推而行之”使之“往来不穷”的过程。
“通”是对“穷”的超越。《周易》中的一卦六爻和六十四卦都是循环发展的系统,这种系统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局部和阶段上的局限性,这就是“穷”。所谓:“易穷则变”,穷是“变”和“通”的契机,《周易·序卦传》的作者以最直观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了这一点:
泰者通也,物不可终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终否,故受之以同人。
剥者剥也,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恒者久也。物不可以久居其所,故受之以遁。遁者退也,物不可终遁,故受之以大壮。
……
有过物者必济,故受之以既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
如此种种,就卦名的字义说,每两卦为一组,都是相反的。连接两者的语句“物不可以终……”,“故受之以……”,即是物穷则反,相反相生的明白表述。尤其是最后对既济和未济两卦的解释,“既济”有完成之义,但此卦并不是《周易》最后一卦,后面还有一个未济,就是说是以“未完成”作为结束,《序卦》认为这是由于“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这恰恰说明了《周易》作为一个法之于天地的系统,是不断循环往复的,我们可以从这种循环往复中得到关于我们生存于其中的这个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
个体生命都有其死亡的那一刻,单个物种也有其灭绝的那一天。但是作为众多物种的有机整体,作为生命有机融合的集团的生态圈却是能够循环不息,发展不止,它有着自身独有的节律,这种节律感使得众多生物同周围的有机和无机环境融为一体。原有的在局部和阶段上的局限性就被突破和超越了。这种超越不是简单的数量上的简单重复,而是整体意义上的发展和繁荣。作为这种发展的内在机制,“通”的观念的开显有着重要的意义。
《周易》之“通”从本质上讲是为人的,更需要人为。《周易》有言:“变而通之以尽利”,所谓“利”,固然有天之利、地之利和人之利的区分。但是《周易》中的“三才”是以人为中心的,天地造化生成万物,万物都有其生命,但只有人是有理性,能劳动的存在,因此,这里的“利”更多的还是人之利。我们对自然的利用,无疑是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人生自然天地之间,自然间的资源和各种生物都成为了“为人”的存在,成为了人类可资利用的资源。从人类历史的发展看来,正是有了自然界的广袤和无私,人类才能从原始走向文明,从愚昧走向智慧。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人类在受利于自然万物的同时,何曾利于过自然?从深层生态学看来,世间万物都有追求自己利益的需要,看似没有思维的动植物和完全没有生命的无机界,都在自然的进化中,在时间的流逝中追寻着自己发展的最大利益。如果我们一直坚持那种自文艺复兴以来就根植于我们某些人头脑中的那种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上面的这种理论简直是荒谬和不可思议的,但是如果我们能睁开自己的眼睛,看看人类的历史,看看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我们就不难发现:人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完全的主体和客体,我们并不就是这个地球完全的主人。
人类以三种方式处理与天地自然的关系:认识的方式;功利的方式和审美的方式。三种方式都可以达到所谓的“天人合一”,但不是每种方式都可以达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认识的方式中,人之主体与人之外之客体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所谓的主客统一是指主体对客体的正确认识;功利的方式中,主体改造客体,主体性需求的被满足就是主客的统一。这两种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始终是一种独立超然的地位,而自然只能作为一种被动的形象出现,这正是目前众多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之所以产生的思想上的原因。而作为审美的方式而言,它不以认识为目的,也不以功利为旨归,主体凭借情感性的体验建立起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关系,这种关系没有以主客两分为前提。在这种关系中,主客体的区别已经消解了,这是一种化合而不是符合。在这种化合的基础上,人与人之外的世界已经全然没有分别了。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建立起一个人类能舒适长久生存于其中的世界,一种美学意义上的主客统一是必不可少的。正所谓:“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乾卦·文言》),如果我们看不到这种天地无私之“利”,不以同样无私之“利”去对待天地,人类的美好的明天只能是痴人说梦。
《周易》之“通”在向我们揭示了我们同自然的无分的关系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这种和谐共生的美好前景。所谓:“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当我们通晓了变通之间的关系后, 人与万物之间的这种和谐关系就能够长久维持,生态系统就能够长久地循环发展繁荣下去。人类既能从自然界中得到自身生存的所需,也能让自然界中的其他生命体和资源得到全面的发展。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共生,这种共生的极至就是“文”,就是外在和内在同样繁盛的状态,我们的生态建设所追求的不就是这样的一种和谐共生的繁盛状态吗?
三、结语
&nb
sp;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周易》中的“变”“通”观念一方面表征着生命的发生与延续,另一方面,更明确地指示给我们无尽的生态智慧,这不仅是这一个观念的特点,更是整部《周易》的特色,甚至可以说:是以《周易》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思想的普遍特征。《周易》将儒道两家学说融为一炉,儒家重视人的社会生命,道家重视人的自然生命,《周易》集两者之大成,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生生之境”,这种境界远远不象某些人所揭示的那样,仅仅就是“生而又生”,这样的解释没有发掘出《周易》所深涵的生态文化,这种“生生之境”可以说就是中国古典智慧的精髓。在当前生态问题极其严重的情况下,我们不仅要在环保措施上大下功夫,遏制这种愈演愈烈的趋势;我们更要从已有的历史和思想中找寻可资利用的生态智慧。在中国而言,这种智慧不需要象西方那样需要摆脱几百年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桎梏才能窥其一斑,我们古人的智慧从来就没有将人与外在世界截然分开过,儒家是这样,道家也是这样,甚至就连唐朝时才传入中国,历史远没有儒家和道家深远的禅宗也是如此,可以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建构了这种“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这种智慧又引领着我们融合更多的思想,将它充实完整。
近代以来,我们在学习西方逻辑化的思维方式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将人类中心主义引入了我们的视界,并作为指导我们改造世界的态度引领着我们的实践,从而象西方曾有的那样取得了物质世界的深刻变化。但是,几乎是伴生而来的,我们也没能避免西方已有的那种急剧恶化的生态环境,我们为这样的一个思维上的转变付出了相当的代价。
在新的一个世纪来临的时候,我们同全世界人民一样,反思着我们在上个世纪甚至更远的时间里对这个地球所作的一切。在这个时候,反过头来看看古人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明确提示我们的那种智慧,真是无话可说。《周易》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我们拥有的是一座智慧的宝藏,只要我们善于发掘,里面将会有我们需要的一切。
参考资料: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2、 《周易本义》 朱 熹 著
3、 《易学哲学史》 朱伯崑 著
4、 《美学散步》 宗白华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版
5、 《中国古典美学史》 陈望衡 著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版
6、 《美学导论》 张 法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版
7、 《境生象外》 韩林德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5版
8、 “‘天人合一’的美学意义”
陈望衡 《武汉大学学报》 1998、3. 50-55
9、 “人本生态观与美学问题”
曾永成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1999、1、60-64
10、 “中国美学是生命的美学——中国美学范畴和命题历史发展的必然流向和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