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古代文化:一个美丽的传说(共含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叶小刀”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中国古代文化: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有一个庄园叫牛家庄。庄园里有个聪明、老实、憨厚的小男孩名叫牛郎,因其父母相继双双亡故,未成年的小牛郎只好跟着哥哥嫂子一起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每天干很多的活,还要遭受她的打骂。他们家在庄园上虽然不很富有,但也有好几间庄房和一个磨房,良田旱地几亩,家具农具齐全,还有一头黄牛,生活虽然不很富裕,但温饱还能保证。据说这头黄牛是金牛星下凡,因为它在天上不知干了些什么坏事,触犯和违背了天条,天王玉帝一怒之下,就将它贬下凡尘,结果投胎在牛家庄,成了牛郎家的一头小牛,小牛长大后,就为他们家耕田种地,拉磨驮粮,创造了不少财富,也付出了全部的精力。
随着牛郎一天天长大,黄牛也一天天变老,力气也渐渐减弱,干起活来也非常吃力。牛郎是个挺善良的小伙子,老牛每次驮粮和运货,他都要从牛背上卸下一袋背在自己肩上,减轻老黄牛的负担,好象与老黄牛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时,哥嫂见到牛郎长大成人了,就想与牛郎分家,按理说,家里的所有财产应该兄弟二人平均分配,然而,哥嫂想独霸家里的所有财产。为了让牛郎没有话说,他们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假造了父母临终前的遗嘱,说家里所有财产,都归哥嫂所有,牛郎只能分到一头老牛。牛郎听说是父母的遗嘱,也只好顺从,不好与哥嫂争执。家产分完后,哥嫂就将牛郎赶出了庄园。牛郎万般无奈,只得牵着老牛离开了庄园。
牛郎将老牛牵到山上,用树技和茅草搭起了一个厂棚,就算是自己的家。从此他就与老牛相依为命,每天都细心地照顾着老牛,对老牛有了很深的情感。终于有一天,老牛张口说话了。牛郎见老牛张口说话,心里感到十分惊讶 ,认为老牛几十年来都不会说话,今天怎么能说话了?难道它是牛神和牛精吗?老牛告诉他,某月某日,会有一群仙女下凡游戏,来在河里洗澡,第三个穿大红彩衣的就是织女星,你去将她的衣服偷下来,以后她就会嫁给你做你的妻子。牛郎听了将信将疑,但他还是相信老牛,按老牛黄说的话去做了。(百团大战读后感)
那天,牛郎一大清早就起来了,按照老牛指点的方向,向河边走去。等到中午时分,一群仙女真的出现了,第三个确实穿着大红彩衣。于是他心里喜出望外,高兴得几乎跳了起来。他偷偷地窥视织女衣服放置的地方,等她下河后就将她的衣服偷偷拿来藏好了。洗完澡后,众仙女们都穿好自己的衣服走了,只有织女还在四处寻找自己的衣服。这时,牛郎就将衣服送到了织女的面前,织女看到自己光着身子感到十分害羞,于是很快就从牛郎手中夺去衣服穿好。穿好衣服后,觉得自己的身子已经全部让牛郎看到了,莫须也是一段缘分。虽然如此,牛郎也并没有无礼,只是主动提出要与她结为夫妻。她看到牛郎也是个正直的君子,一个勤劳善良的小伙子,于是对他产生了好感,也就接受了他的求婚。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她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布,同姑娘们一道织出又光又亮的'丝罗绸缎,村庄里的人们都很喜爱她。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他们男耕女织,情深意重,怀一个龙凤胎,生下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就让天上玉帝知道了,天有天条,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王母娘娘就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庭,一对恩爱夫妻就这样被狠心的王母拆散了。
牛郎上天无路,心急如焚,十分伤悲。这时老牛告诉他,说它很快就要死了,在它死后,要牛郎剥下它的皮,让他和子女坐在它的牛皮上,就可以上天去追织女。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去做了,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坐到牛皮上,只见牛皮变成了一团彩云,飘了起来,而且越飘越快,越飞越高,象腾云驾雾似的上天去追织女了。眼见就要追到,岂知狠心的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美丽的传说作文美丽的传说作文。他们的忠贞爱情终于感动了喜鹊,成千上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可奈何,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这天于鹊桥相会想爱。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就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都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并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织出美丽绸缎,祈祷自己能有一段美满的婚姻,找到一个如意称心的美好郎君。
这是一个美丽、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这个美丽的传说,后来就成为了民间坚贞不俞爱情故事的典范和象征。
①大禹传说
古代民间传说。禹是传说中夏代的始祖。他的主要业绩是治水。古籍记载,相传帝尧之时,发生洪水,帝命鲧去治理。鲧治水失败,被杀于羽郊,其子禹继承父业,经终于平复水患。后舜禅位于禹,夏王朝由此建立。此外,传说中还有他逐共工,杀相繇,以及应龙助其治水等情节。禹的传说,原含有较多的神话因素,在长期流传中,有关他的神话传说被“历史化”,出现了更多政治性活动的情节,如他派人度量大地、召集臣民开会议事、赏功罚罪、求贤任能等,并为他制造了显赫的家谱世系。这就使禹这个传说人物逐渐脱离了本来面目,成为符合儒家观念的帝王典范。然而,在人民中间,大禹仍然主要是一位具有神异色彩的治水英雄。有关禹治水的传说,常与地方景物相附合。如传说他从泰山担了99担石头筑堰挡水,这些石头后来变成山东的九节长白山。山西也有大禹治理晋阳湖的传说。这类传说着重表现他不畏艰险、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以此教育后世。
②愚公移山传说
古代民间传说。据称:古时有位年近九旬的北山愚公,因苦于门前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阻碍出入,就立志铲平这两座山。家人、邻里都来相助。他们终日劈山运土,往返于渤海和太行之间,常年不息。河曲智叟讥笑愚公“愚蠢”。愚公对智叟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们每天挖山不止的精神感动了上帝,上帝就派夸、蛾氏二神把大山背走了。这个传说包含着“有志者事竟成”、人定胜天的思想。古今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都曾经运用这个传说。毛泽东曾用愚公移山的故事鼓舞和教育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③鲁班传说
古代能工巧匠的民间传说。鲁班是春秋末期鲁国的工匠,名公输般。他技艺超群,又是鲁国人,所以后来人们就称他为“鲁班(般)”。古籍及一些笔记和方志中都有著录。战国时期本来是历史人物的公输般,在民间逐渐变为一个传说式人物。鲁班的传说大致有两类。一类是讲他发明创造的故事。另一类是关于他修建各地桥梁、殿宇、寺庙等建筑的故事。历代工匠希望提高自己征服自然、改进工艺的能力,把鲁班想象成具有神奇技艺和无穷智慧的技师。旧时代的木工、瓦工、石匠对鲁班的敬仰还表现在他们的民俗活动中奉他为“祖师”建庙奉祀。鲁班传说在教育团结工匠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孟姜女传说
古代民间传说。这个传说流传至今余年,几经演变,情节不断丰富,主题也日益鲜明。孟姜女原型为春秋时齐国杞梁之妻,在《春秋左氏传》中是一个知礼的妇女形象。北齐屡筑长城,徭役繁重,民间多征夫怨女。民众将现实与秦代筑长城的苦役相联,使传说变为反筑城徭役主题的新形态。从此,杞梁由为齐国牺牲的战将,变成被打杀的筑城民夫,杞梁妻便成为寻夫认骨、哭倒长城的传说人物。明清以后的故事将孟姜女说成是葫芦所生,由于葫芦牵连到隔壁而居的孟姜两家,因称孟姜女。孟姜女哭倒长城后,秦始皇见其貌美,欲纳为妃,并接受孟姜女提出的3个条件,披麻戴孝,手执丧杖,为杞梁发丧。最后,孟姜女投海而死。近世孟姜女故事传播的地域几乎遍及全国,影响十分深远,各地也出现不少异文。由于时代的不同,作品的主题及思想倾向也较复杂。1928年,顾颉刚编著的《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出版。该文集是研究孟姜女传说的专集。对这一传说历史演变的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和研究结论,迄今仍具有相当的科学价值。它在研究方法上,把历史文献与民间口头传说联系起来,进行历史和地理的比较,对中国后来的民间传说与神话研究都产生过不小影响。
⑤牛郎织女传说
牛郎和织女是从牛郎星和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的。汉魏间,民间即有此故事,故事中牛郎是人间的看牛郎,织女则是天帝之女。织女与牛郎婚配,并生一男一女,最后王母将其捉回,在两人之间划成一道天河,两人只能靠鹊桥每年七夕相会。牛郎织女传说,千余年来家喻户晓。它的源头,从《诗经·小雅·大东》中可以看到。《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也有关于它的歌咏。这个故事在民间口头上还生出许多变异的说法,有的与两兄弟型故事结合,把牛郎说成是被兄嫂虐待的弟弟,有的与羽毛衣型故事结合,把织女说成是天女下凡洗澡,老牛告诉牛郎藏匿织女衣服而成亲,最后织女找到衣服飞回天上,牛郎披上老牛皮,上天去会织女。牛郎织女传说是中国封建社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活的艺术反映。它以封建家庭生活为背景,通过牛郎与织女结合又离散,只能七夕在天上相会一次的幻想情节,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家庭关系及其所造成的婚姻悲剧。后世文人运用这个传说题材写成了《天河配》等戏曲,更扩大了它的影响。它与孟姜女传说、白蛇传说、梁祝传说被称为中国四大传说。
⑥白蛇传说
主要描述由白蛇所变的白娘子与青年许仙的恋爱婚姻悲剧。白娘子同其侍女小青清明在杭州西湖遇雨,许仙以伞相借,二人相识并定下姻缘。金山寺法海和尚见了许仙,说他面有妖气,叫他在端午节让白娘子喝雄黄酒。白娘子显形,吓死许仙。白娘子与小青盗仙草救活许仙,但法海又使夫妻分离。白娘子前去索夫,水漫金山后,始与许仙断桥相遇,和好团圆。法海再度破坏,将白娘子镇于雷峰塔下。白蛇传说最初起源于民间发现巨蟒的传闻。并受到唐传奇《白蛇记》的一定影响。也吸收了一些金山原有的僧龙斗法传说。《西湖三塔记》中进一步反映了白蛇故事的梗概,故事被加上了人妖不可共居的色彩。明末冯梦龙所编的《警世通言》中有《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通俗小说,倾向也是如此。清代初年的《雷峰塔传奇》,减弱了白蛇的妖气,突出了她坚决追求自由爱情的勇敢性格。故事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意义。《义妖传》和《白蛇宝卷》也表现了同一倾向,其中法海成为恶势力的代表。白蛇传说进入戏曲以后,情节更为丰富,人物性格也更加丰满。白蛇传说从最初的雏形发展到基本定型,其中既有民间文学自身的流传变化,也接受了说唱、小说、宝卷、戏文等俗文学的影响。
⑦梁祝传说
中国民间传说。故事表现一对青年男女在封建制度下未能结合含恨而终的婚姻悲剧。最早见于初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晚唐张读的《宣室志》记载了这个故事的全貌,名为《义妇冢》。其基本情节是: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有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明代冯梦龙辑的短篇平话集《古今小说·李秀卿义结黄贞女》“入话”列举的几个女扮男装的传说中也有梁祝故事。传说除话本讲述外,还被编为戏曲。经过话本、戏曲再创作,增加了反封建的意义。梁祝传说取材于现实生活,又有传奇色彩,悲剧的结局与理想化的结尾达到和谐的统一。它揭露了封建包办婚姻的罪恶,歌颂了纯洁自由的爱情。梁祝故事从女扮男装开始,到后来的反封建主题,是一个重要发展。传说中的反封建思想日益强烈,因而更加受到人民的喜爱。
根据历史记载,尧时候有过一次长时间的大洪水。
那时全中国都遭到洪水的灾害,情形凄惨可怕。大地是一片汪洋,人们没有居住的地方,只得扶老携幼,东西漂流。有的爬上山去找洞穴藏身,有的就在树梢上学雀鸟一样做窠。田地浸没在洪波里,五谷全被水淹坏,地面上的草木却长得极畅茂;飞禽走兽也一天天地繁殖增多,弄到后来,禽兽竟来和人们争地盘了。可怜的人们,他们要抵抗寒冷和饥饿,还要分出力量来对付繁殖增多的禽兽,他们哪里是禽兽的敌手呢?所以,就算他们不死在寒冷和饥饿当中,也难免要死在恶禽猛兽的残害之下。人一天天地减少了。
滔天的洪水是怎样发生的,神话上并没有讲得明白,推想起来,大约因为人们不信正道,做尽种.种恶事,触怒了天帝,这才特地降下洪水来警告世人的。
但是不管人们做了多少罪恶,他们遭受了洪水的灾害,总是很可怜的。他们在水潦和饥饿的煎熬中,吃没有吃的,住没有住的,还要随时提防毒蛇猛兽的侵害,还要用衰弱的身体来和疾病抗争。在大洪水的时代,那悲惨绝望的日子是多么可怕呀!
!!天上有众多的神,可是真心哀怜人民痛苦的只有一个大神鲧。他要把人民从洪水中解救出来,使他们仍旧过快乐平安的日子。他对他祖父天帝这种严酷的做法感到不满。我们推想,也许起初他曾经不止一次地向他的祖父祈请过,进谏过,想得到他祖父的恩准,赦免人们的罪恶,把洪水收回天庭。但是还在愤怒中的天帝,并没有理会鲧的这些话语,或者反而给他一顿申斥,认为他丧心病狂呢。
恳请和进谏无用,大神鲧决心自己想法来平息洪水,为人民解除痛苦。可是滔天的洪水,泛滥了整个世界,能用什么法子去平息呢?
这使他忧愁而烦闷,以他的神力,似乎很难办到。
正在愁闷当中,恰巧有一只猫头鹰和一只乌龟互相拖拉着走过来,问鲧为什么闷闷不乐,鲧就把愁闷的缘故告诉它们。
“要平息洪水,并不是难事埃”猫头鹰和乌龟齐声说。
“那么怎样办呢?”鲧急急地问。
“你知道天庭中有一种叫做‘息壤’的宝物吗?”
“听说过,却还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东西。”
“‘息壤’就是一种生长不息的土壤,看去也没有多大一块,但只要弄一点来投向大地,马上就会不断生长,积成山,堆成堤,用这宝物来堙塞洪水,还怕洪水不能够平息?”
“啊,那么这宝物藏在哪里,你们知道吗?”
“这是天帝的至宝,它藏放的地方,我们哪能知道!———你难道要想偷取它出来?”
“是的,”鲧说,“我决心这么办了!”
“你不惧怕你祖父的严酷刑罚?”
“随他去罢。”鲧说。
被天帝当作至宝的息壤,不用说是封藏得极其秘密的,并且还有猛勇的神灵看守着。可是不知怎么回事,息壤终于给一心想要拯救人民的大神鲧偷取到手了。
鲧得到了息壤,马上丢到下方,替人民堙塞洪水。这东西果然灵妙,只要少许一点,就可以积山成堤,让汹涌的洪水没法逞凶,还叫它在泥土中干涸。大地上渐渐看不见洪水的踪迹了,看见的只是一片高低不平的新的绿野。
住在树梢上的人们从窠里爬出来,住在山冈上的人们从洞穴里走出来,他们枯瘦的脸上都绽开了笑容,他们的心里都充满了对于大神鲧的感谢和欢呼,他们又都准备在这苦难的大地上重建新的基业。
可是不幸的是,到洪水快要平息的时候,息壤被窃的事终于被天帝知道了。我们可以想到那统治着宇宙的威严的天帝会怎样的发怒啊!他痛恨天国出了这样的叛逆子孙,马上毫不犹豫地派了火神祝融下来,把鲧杀死在羽郊这地方,夺回了剩余的息壤。正所谓是“为山九仞(rèn),功亏一篑(kuì)”,因此洪水又漫溢回来,泛滥在大地各处,人们的希望成了泡影,仍然遭受到寒冷和饥饿的威胁。人们痛惜大神鲧的牺牲,更悲哀他们自己的不幸。
大神鲧被杀戮在羽郊这地方。他有没有遗憾呢?他有,他的遗憾大而且深。但并不是遗憾他的被杀,他本来就是抱着牺牲生命的决心的。他遗憾他死了,他的事业还没有成功,他的志向还没有达到,寒冷和饥饿的人民还浸在水潦里,息壤却被天帝夺回天庭去了,像这样,他怎么能够安静地长眠呢?
怀着这一股博大的、坚强的爱心,大神鲧的精魂因此不死,他的尸体经过三年之久,还没有腐烂。
不但这样,他的肚子里还逐渐孕育着新的生命,就是他的儿子禹。他把他自己的精血和心魄一齐都拿来喂养了这条小生命,要他将来继续去完成自己的事业。禹在他父亲的肚子里生长着,变化着,三年之中他已经具备了种.种神力,甚至超过了他的父亲。
鲧的尸体三年不腐烂,这件奇事给天帝知道了,天帝怕他将来会变成精怪,来和自己捣乱,便又派了一个天神,带着一把叫做“吴刀”的宝刀下去,把鲧的尸体剖开。
天神依命行事,到了羽郊,用吴刀来剖开鲧的尸体。
可是就在这时候,更大的奇事发生了:从鲧被剖开的肚子里,忽然跳出一条虬(qiú)龙,就是禹,虬龙头上长着一对尖利的角,盘曲腾跃,升上了天空。虬龙禹升上天空之后,鲧的尸体也化为别的生物,跳进了羽郊旁边的深渊。他要存活着,要亲眼看见他的儿子继续他的奋斗,去把人们从苦海中拯救出来。
天女散花
盘古开天辟地用力过猛,伤了五脏六腑,他快死时,把女儿叫到跟前,拿出一包种子说:“这是一包百花种子,交给你了。你要往西走二万二千二百二十二里,那里有一座净土山,你可取净土一担,摊在天石上,把这百花种子种在净土里。然后你再往东走四万四千四百四十四里,在日头洗澡的地方,那里有一潭真水,不蒸不发,你可取真水一担,浇灌百花种子,百花种子就会生芽出土。你再往南走六万六千六百六十六里,那里有一潭善水,你可取善水一担,对花苗喷洒,花苗结出骨朵。然后,你再往北走八万八千八百八十八里,那里有一潭美水,你可取美水一担,滋润花骨朵,这样,就会开出百样的花朵。你用这些花给你大哥点缀天庭,给你二哥江山添美。”盘古说完,就死了,尸体随后化为一座盘古山。
花神按父亲的嘱咐,往西走了二万二千二百二十二里,取了净土一担,摊在天石上,播上了百花种子。向东、向南、向北取来真、善、美三潭里的水,精心育花。果然,百花怒放,好看极了。她高兴地报告玉帝。玉帝便随着亲妹妹前来观赏百花,他高兴地说:“妹妹不辞劳苦,育出百花,用百花美化天庭,天庭不就成花园了吗?”
花神说:“当初父王开天辟地,叫你管九霄,叫二哥管九州,叫我育出百花给你点缀天庭,为二哥江山添秀。如今,我已把百花育出,哥哥可不可以助我一臂之力,把这些百花撒向人间?”
玉帝答应了,立即唤来一百名仙女,对她们说:“我封你们为百花仙子,受花神管。你们可随意采花,采牡丹的是牡丹仙子,采荷花的是荷花仙子。把你们采来的花撒向人间。”
百花仙子听罢,手托花篮,在花园中穿梭往来,各自采下喜爱的鲜花。片刻工夫,花篮就装满了。然后,她们一手托花篮,一手抓起花,纷纷撒向人间。
天女散花,飘落九州,落地生根。从此,人间有了百花。
西湖断桥,最早叫段家桥。
很早以前,西湖白沙堤,从孤山蜿蜿蜒蜒到这里,只有一座无名小木桥,与湖岸紧紧相连。游人要到孤山去游玩,都要经过这座小木桥,日晒雨淋,桥板经常要烂断,游人十分不便。
桥旁有一间简陋的茅舍,住着—对姓段的夫妇。两人心地善良,手脚勤快,男的在湖里捕鱼为生,女的在门口摆个酒摊,卖家酿土酒。因酒味不佳,顾客很少上门,生意清淡。
一天,日落西山,夫妇俩刚要关门,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白发老人,说是远道而来,身无分文,要求留宿—夜。段家夫妇见他年老可怜,热情地留他住下,还烧了一条刚从西湖里捕来的鲤鱼,打上一碗家酿土酒,款待老人。老人也不客气,一连饮了三大碗,便倒在床上,呼呼入睡。
第二天早晨白发老人临别时,说道:“谢谢你们好心款待,我这里有酒药三颗,可帮助你们酿得好酒。”说罢,取出三颗红红的酒药,告别而去。
段家夫妇将老人的三颗酒药放在酿酒缸里,酿出来的酒,颜色猩红,甜醇无比,香气袭人。从此,天天顾客盈门,段家猩红酒名扬杭城,生意一天比一天兴隆。段家夫妇拆了茅舍,盖起了酒楼。他们为了感谢白发老人,积蓄了一笔钱,准备好好答谢他。
岁月流逝,一晃三年。这年冬天,西湖大雪,白发老人冒雪来到段家酒楼。夫妇俩一见恩人来到,喜出望外,留老人长住他家。然而老人第二天便要告别。临别之时,段家夫妇取出三百两银子送给老人。老人笑着推辞说:“谢谢你们夫妇—片好心,我这孤单老人,要这么多银钱何用?你们还是用在最要紧的地方吧!”说罢,便踏雪向小桥走去。段家夫妇站在门口相送,只见老人刚跨上小木桥,脚下一滑,桥板断啦,老人也跌进了湖里。夫妇俩急忙跑去相救,忽见白发老人立于湖面,如履平地,微笑着向他们挥挥手,漂然而去。
段家夫妇这才知道,白发老人不是凡人。想起老人临别说的话,使用那笔银钱在原来的小木桥处,造起了一座高高的青石拱桥,还在桥头建了一座亭子。从此,游西湖的人,再不怕路滑桥断啦。
乡亲父老怀念段家夫妇行善造桥的好事,便把这桥称为段家桥。后来,因为“段”、“断”同音,便被称为断桥。
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她的名气最大。断桥之名得于唐朝。其名由来,一说孤山之路到此而断,故名;一说段家桥简称段桥,谐音为断桥;传说白娘子与许仙断桥相会,确为断桥景物增添了浪漫色彩。现在的断桥,是1941年改建,五十年代又经修饰。桥的东北有碑亭,内立“断桥残雪”碑。伫立桥头,放眼四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是欣赏西湖雪景之佳地,为西湖十景之一,断桥位于里西湖和外西湖的分水点上,一端跨着北山路,另一端接通白堤。断桥之名得于唐朝,其正名反而鲜为人知,当时是一座石桥,宋代称保佑桥,元代称段家桥。在西湖古今诸多大小桥梁中,她的名气最大。据说,早在唐朝断桥就已经建成,时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诗中就有“断桥”一词。
伫立雪霁西湖,举目四望,但见断桥残雪似银,冻湖如墨,黑白分明,格外动人心魄。
关于中国古代传说故事篇三
故事发生在清朝光绪年间。
江西的一个地方发生了一场特大瘟疫,有一个村庄中的人口死去大半,活着的人跑得动的都逃命去了。岳老汉一家祖孙三代12口人死去10口,仅剩下岳老汉和一个8岁大的孙女小玉。岳老汉已经一大把年纪了,经不起折腾,就和孙女小玉留在村里住了下来。昔日一个人口鼎盛的大村庄,如今留下不足十户人家。
留下的人老的老小的小,农田除少量耕种外,大量抛荒。平日里村民们进山打打小动物,下河网网鱼,日子过得举步维艰。
岳老汉领着小玉过活,他一不种地,二不猎山,三不下河,全赖年轻时学得的一门手艺—剃头。只是这手艺已经多年没用了,生疏了些,但年轻的理发匠在瘟疫中死了,人们也没什么好讲究的了。
这个地区山多水密,村落与村落的间隔很远,岳老汉剃头要到附近几个村子去上门服务,要走很远的山路,中饭也需在主家吃。所以每逢他外出剃头,都会事先煮好饭菜,让小玉留在家里。不管刮风下雨,天色多晚,岳老汉都要赶回家照顾小玉。小玉一人在家,感觉孤单害怕,又哭又闹了几回,后来也就习惯了。
岳老汉见小玉不闹了,以为她懂事了,也放宽了心,在外踏实了不少。直到有一天,岳老汉发现小玉衣服上有一根鸡毛,感觉很是奇怪。因为在那场瘟疫中,附近各大村庄的鸡鸭牛羊都死绝了,哪来的鸡毛呢?岳老汉问小玉:“小玉,你身上怎么会有鸡毛?”
小玉抬起头,眼睛清澈明亮,对岳老汉说:“爷爷,我也不知道。”
岳老汉觉得小玉不像在撒谎,此事不了了之。
过了段时日,岳老汉再次在院子地面上发现了许多鸡屎和一些米饭。这回岳老汉断定肯定有鸡来过,而且还不止一只,看起来,小玉还喂过鸡。于是,岳老汉问小玉:“小玉,你是不是拿饭喂鸡了?”
小玉说:“没有,饭我吃了。”
岳老汉又问:“那地上的米饭和鸡屎是怎么回事?”
小玉胆怯地说:“不知道。”
岳老汉心中奇怪,自己明明见到了鸡毛和鸡屎,小玉明明喂了鸡,但她为什么要否认见过鸡和喂过鸡呢?想到这,岳老汉决定查看个究竟。
第二天,岳老汉佯装出门去了,却躲在了屋外柴堆处,远远地盯着家里发生的一切。约莫中午时分,只见一只母鸡带着一群鸡仔“咯咯咯”地进了自家院门,小玉手捧饭碗,边吃边把饭倒在地上让鸡群吃,还和鸡仔玩。岳老汉心疼米饭,大喝一声:“小玉,人都吃不饱,怎么可以用饭喂鸡呢?”
等他走进院门时,怪事发生了,鸡群不见了,仅有米饭在地。小玉见爷爷突然冒出来,吓了一大跳,支支吾吾不敢说话。
在岳老汉的再三追问下,小玉只好向他道出了实情:“爷爷,在您外出剃头后不久的一天中午,我坐在门口吃饭,这时一只母鸡路过,我没有玩伴就想留住这只鸡,于是就把饭倒给它吃。后来,这只母鸡就带了九只鸡仔天天都来家里吃食,吃完了还陪我玩,每当太阳快下山的时候它们就会回去。小玉知道爷爷心疼米饭,怕您生气,就不敢告诉您。”
岳老汉说:“刚才鸡群还在这里吃食,现在哪去了呢?”
小玉这时才发现鸡群不见了,也觉得奇怪。岳老汉在附近找了找,没有发现踪迹。
当天,岳老汉特意问了左邻右舍谁家养了鸡或者看见过这群鸡,大家都说自瘟疾后,连鸡毛都没见过,更别说养了。接下来的几天,岳老汉爷孙都没再见到这群鸡了。岳老汉心中沉甸甸的,脸色难看,莫非是小玉染上了不洁之物?毕竟在那场瘟疫中,死得不明不白的人太多了,小玉的奶奶和亲娘生前也都喜欢养鸡,而且养得很好。小玉还说,是一只母鸡带着九只鸡仔,难道与死去的10口人真的是巧合?岳老汉决定还是请观里的道长来看看。
不几日,道长来了,围着岳老汉家察
关于中国古代传说故事篇二
1924年腊月二十三日中午,辽西北镇警署探长欧阳接到米行伙计钱三的报案,说福运桥下出了命案。
福运桥位于盘山城西15里处的一条小河上。这天中午,钱三去乡下收账回来,路过福运桥时,肚子突然疼了起来,便跑到桥下解手。钱三刚蹲下身子,就发现桥墩下躺着一个人。他走过去一看,不由得大吃一惊。这个人双眼圆睁,浑身僵硬,身下有一大摊血,已经死去多时。钱三慌忙跑到警局报案。
听完钱三的陈述,欧阳带上几个警察火速赶到案发现场。被害人身材微胖,身穿一身蓝布衣裤,四十岁左右,皮肤微黑,左手的小指已被剁去,脑后被利器击碎。法医检验后说,死者被害时间在凌晨四五点左右,是被斧头之类的利器猛击后脑勺致死。欧阳俯下身来仔细察看,发现死者小指残损的皮色有一圈白印,心想一定是凶手见财起意,剁断死者的小指,取下指环、戒指一类的东西。欧阳又在桥墩的四周巡视了一番,见找不到蛛丝马迹,于是将被害者的尸体运到警局的停尸棚,然后贴出认领尸体的告示。
一连三天,都无人认尸。到了第四天下午,来了一老一少婆媳两人。婆婆身体微驼,头发花白,年过六旬;媳妇二十八九岁年纪,名叫杨柳,生得体态婀娜,面若桃花。欧阳将婆媳俩领到停尸棚,婆婆一看到死者,当场就昏了过去。杨柳慌忙连掐带捏,婆婆才苏醒过来。婆婆醒后,说死者正是她的儿子裴老三,然后恶狠狠地望了杨柳一眼,就扑在了儿子身上。这一切都被欧阳看在眼里,于是欧阳决定将婆媳俩隔离问讯。
欧阳一进审讯室,婆婆就跪了下来,说杀害他儿子的凶手一定是杨柳的野男人。她说裴老三十年前丧妻,杨柳是他第二任妻子。为了贴补家用,裴老三经常到外地做买卖,前几天刚从外地回来过年。案发的前一天晚上,裴老三还告诉她,他赚了200块袁大头,因怕天黑遭歹徒抢劫,他将钱藏在了城外桥墩下的小洞里,等天亮后再将钱取回来。第二天天刚蒙蒙亮,裴老三就离开了家,却再也没回来。当时她和杨柳以为裴老三去城外的舅舅家串门去了,就没在意。后来他舅舅来了,说裴老三根本就没有去他家。她这才感到不对劲,这时邻居跑来说警察局门外贴着认尸告示,体貌特征很像裴老三,她这才慌了,跑来认尸。欧阳问杨柳的相好是谁,她说是杨柳在娘家时的表哥李全,说杨柳在做姑娘时就和李全暗地里相好了,只因为李全家贫,杨柳的父母才没有将女儿嫁给他。还说裴老三回家那天晚上,李全也来了,第二天早上,李全和裴老三一起走的。她还说自打裴老三外出后,李全经常来家里,没想到李全这么狠,竟然将儿子的手指也剁了去。她说着从左手的小指上撸下一枚金戒指,说裴老三手上的那枚金戒指和她的这枚一模一样。欧阳接过戒指看了看,这枚戒指由两条互相盘绕的金龙环成,首尾衔接处嵌着一颗八棱碧水翡翠,一眼便知是件稀世珍宝。
接着,欧阳又讯问杨柳,案发的前天晚上李全是否居住在裴家。杨柳红着脸点了点头,但说李全绝对不是杀害裴老三的凶手。案发的前天晚上,李全住在西厢房,裴老三跟她说的话李全根本不知道。欧阳见从杨柳嘴里问不出什么破绽,只好让婆媳俩先回去。
晚上,欧阳将李全传来。李全说自打裴老三外出后,他时常帮表妹做些体力活,但他和表妹是清白的。那天凌晨,他的确是和裴老三一块儿出的城,但他俩在城门口就分手了,城西卖豆腐的可以作证。欧阳又传讯卖豆腐的,卖豆腐的说是有这么回事,不过,他还发现了一个可疑之人。那人在裴老三和李全之前就急匆匆出了城,看样子好像有什么要紧事。欧阳忙问那个人长什么样,卖豆腐的说那人个子瘦高,左腿微跛,长什么模样没有看清。至此,欧阳决定先从那枚戒指入手。按惯例,凶手拿到戒指后会急于销赃,于是欧阳决定暂将李全收监,然后到城中各个当铺查访。
欧阳揣着那枚戒指几乎跑遍了所有当铺、金市、银号、柜坊,可都说没见过。正在欧阳坐在一家药铺门前失望时,突然发现药铺隔壁有一家不引人注目的当铺。欧阳抱着碰运气的想法走了进去,将戒指放在柜台上问:“掌柜可曾见过这枚戒指?”掌柜拿起戒指仔细看了一会儿,说前天晚上收了一只这样的戒指,并吩咐伙计将那枚戒指拿了出来。欧阳一看,两只戒指果然一模一样。接着,欧阳亮出自己的身份,问那人有多大年纪,长什么样。掌柜说那人瘦高,左腿微跛,至于长什么模样,他没有注意。
线索虽然中断了,不过,欧阳肯定凶手就是卖豆腐的和当铺掌柜所说的那个人。接着,欧阳将全城的左跛子召集到警局。欧阳在他们面前巡视了一圈,突然问其中一个左跛子是否到过城西外河沟。那人脸色突然就变了,可他却坚持说根本就不知道那条河在哪儿,更别说去过了。欧阳从他口袋里掏出几颗草籽,问他口袋里的草籽是从哪儿带来的。这个人说草籽很可能是他最近到城南的普贤寺的后坡时带来的。欧阳微微一笑说,这种草名叫观音草。那人慌了神,马上改口说三个月前,他曾去过城西外的河沟里割草。欧阳笑道:“这种草开花晚,最早也得在10月中旬,所以,你不可能在9月拾到这种草的种子。”
在欧阳的连续逼问下,那人的心理防线终于崩溃,只好交代了犯罪事实。原来,那人是裴老三的邻居,名叫周东,他早就垂涎杨柳的美色。裴老三外出后,周东便经常来纠缠,都被杨柳给骂了回去。这天凌晨五点,周东起来解手,见杨柳的屋子里亮着灯,心里好奇,就悄悄溜到窗前,结果昕到了裴老三藏钱的事,便前去取钱。可由于他是跛子,走得慢,他刚想将桥洞里的钱取出来,就看到裴老三来了,只好藏在桥墩后面。在裴老三弯腰取钱的一刹那,周东用斧头砍中了裴老三的后脑勺。后又发现了裴老三左手上的戒指,于是将裴老三的小指砍断,将戒指取了下来,第二天晚上到当铺当了。没想到衣袋和裤脚里的草籽竟成了欧阳破案的证据。
神井
周继发哪里会晓得,唐大财卖的这十口井,其实都是废井,他提前就做了手脚,把含盐高的卤水悄悄注入到井里,待周继发来验货时,又制造出盐场工人忙得热火朝天的场面,周继发自然上了套。
唐大财怕周继发发现上当后,带人找他生事,所以卖井后,吩咐好家丁,就出去游山玩水了。一月后,唐大财玩够了,回来了。不料,管家急匆匆上来禀报:周继发买下废井后,按照北方人做事严谨的习惯,首先在盐井周围修筑起高高的围墙,外面闲杂人等不得进入,然后才开工取卤。按唐大财在盐井做的手脚,卤水最多只能开采五天,可奇怪的是,周继发的十口井,不但没停工,反而出盐量越来越多!打探的人去过多次,亲眼所见白花花的盐巴,不断从盐场运出。
唐大财感到好蹊跷,管家忽然想起什么了,又说:“老爷,前天上午,周继发来找过你。他见你不在,就走了。不过看他脸色,不像来生事的。”
唐大财紧张的思绪稍微松缓了,一挥手:“不管他,下去吧。”
接下来,唐大财心里不平静了,究竟需不需要去牛市坝走一趟呢?心里很纠结。最后,还是决定以静制动。
第二天,唐大财在下湾的几口井,也发现没卤水了。唐大财得知这不幸的消息,反而有些高兴,这正好可以用来搪塞周继发,这地下深井里的事情,谁也难以预料,今天开采着,说不定明天就没卤了。
这天中午,周继发又来了。唐大财起身到客厅迎客:“哎呀,周老板,什么风把你给吹到寒舍来了?”
“是这样,你卖给我的井,现在产盐不错,我来就是特意感谢你的,感谢你唐老爷看得起我这个外地人,给了我一个发财的机会!”周继发说着,摸出一叠银票,“这点儿小意思,请唐老爷务必收下,以后我们还得继续合作呢。”
这周老板演的是哪一出呢?不过,看在钱的分儿上,唐大财也不管那么多了,口里客气一番,心里却毫不留情地收下了。
没过几天,唐大财就坐不住了,迫不及待赶到牛市坝,想一睹究竟。唐大财在周继发的陪同下,把牛市坝的十口井一一看过。每到一口井,看到的可不是当初自己制造的假象了,而是真真切切取卤的繁忙景象。唐大财好生奇怪,但又不好开口问。
五天后,唐大财一个人再次去了一趟牛市坝,悄悄暗查,发现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传说未必真实,但是冬至在古代确实是一个大节,有“冬至大似年,先生不放不给钱。冬至大似节,东家不放不肯歇”的说法。这天,全国放假,不仅私塾先生要放学生的假,东家要放雇工的假,做买卖的闭市三天,连朝廷大臣也要放假。《东京梦华录》载:“京师最重冬至,更易新履袜,美饮食,庆贺往来,一如年节。”又《乾淳岁时记》云:“朝廷大朝会,庆贺拜当,并如元正仪,而都人最重一阳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杂沓于九街……谓之做节。”冬至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视,是因为这天阳气始萌,太阳行至黄经二百七十度,到达最南边,北半球过了这天昼会越来越长,称为“冬至一阳生”。这天,族人要依照先例祭祀祖先,迎阳报本,家族中年幼者要去年长者家里拜谒,甚至伺候长者起居,以表示祝贺阳生。而长者要叮嘱孩子们冬至过后,日渐长夜渐短,正是读书干事业的好时候,不能虚度光阴,天道行健,民生在勤,勤奋好学方能成事。而已嫁做人妇的女儿都要回娘家,相传不这样做,娘家家道会因之衰落。
冬至过后,我国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
与冬至有着密切关系的是在北京流传了几百年的《九九歌》。从冬至那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共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文人墨客在冬至喜欢聚会饮酒,称为“寒暖会”或“消寒会”。一般在冬至后开始数九,“一九到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筚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朋友九人相约,从头九到九九,每人做东一次,围炉浅酌,做美食互相品尝,而且这个时候天气转冷,食物容易保存,可以多做一些。《帝京景物略》记载在冬至节大江南北都会做九九消寒图,明天启年间,司礼监则专门印刷此图,贴在墙上,每九个格组成一首诗。而吴越地区的消寒图,每张纸绘有九格,格里再绘制九圈,共八十一圈,文雅的则画一枝有八十一个花瓣的素梅。从冬至那天开始,每天用笔涂一圈或一瓣,分上中下左右,表示阴晴风雨雪,涂完了,也便出九了。“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说的就是消寒图画完后,已经春意盎然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 中国古代传说神话
★ 中国古代文化故事
★ 一个美丽的人作文
★ 传说
★ 中国古代诗词
★ 中国古代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