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老马识途的经典故事(共含9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大白鹅鹅鹅”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再也找不到归路。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对齐桓公说:“大王, 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也留下了很多的成语,其中齐桓公就有不少的成语典故流传后世,其中比较有名的有老马识途、管鲍之交、一鼓作气、风牛马不相及等等,这里就介绍一下其中的几个故事。
据说当时齐桓公为了建立霸业就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一方面保持对于周王室的敬重,一方面互相扶持对抗外族,而就在齐桓公提出这一口号不久,远在北方的山戎就跳出来攻打燕国,当时山戎部落活跃在周朝北方,而燕国就深受其害。在收到燕国的支援请求之后,齐桓公就领兵帮助燕国(话说当时虽然诸国之间内斗不休,但是碰上外族入侵的时候倒是少有拖后腿的。)
齐军的强大远不是山戎可以抵挡的,一路打过去很快就击败了山戎部队,甚至还反攻,灭掉了山戎中的令支国,之后一路进发打倒了孤竹国,但是因为地形复杂,有很多山丘,所以齐桓王等人在一个山谷之中迷路了,连着几队斥候出去都没有什么成果,军队的补给出了巨大的问题,如果再找不到出路可能会死在这里。就在这个时候管仲苦思冥想,对齐桓公说:“这儿的老马肯定认识路,我们让老马来带路肯定能出去。”果不其然,在几匹老马的带领下,齐军很快就出去了,找到了孤竹国,消灭了孤竹国,从此以后老马识途的故事也就流传了开来。
还有比如管鲍之交,用来形容两个人相知相识交情深厚,当时如果不是鲍叔牙的力荐,管仲或许就死在了齐桓公的手上,也就不会有日后的春秋霸主了。
齐桓公逐白鹿发生什么故事
一般来说,小说电视剧里面的主人公就能够经常碰到老爷爷来指点他们,齐桓公也就像是主角一样,经常在外面碰上老人家,比如他追一只鹿遇到一个“愚公”的老人指点了他应该整顿吏治,这次出去又是追一只鹿,又碰着了一个老人。
齐桓公雕像
话说这一天齐桓公趁着天气好出去打猎,遇上一只白鹿,就一直追着去,追到了麦丘,看到了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家,齐桓公看到老人家就问:“老人家多大了啊?”那人回答说:“83了。”在那个时代83岁很长寿了,于是齐桓公感叹道真长寿啊。于是就和老人家坐下来喝喝酒什么的,喝着喝着,齐桓公说:“老人家您祝福我一下吧。”于是老人家用自己的方式祝福齐桓公,第一句是“让我的国君更加长寿,金银都不足为贵,只有百姓更加珍贵。”齐桓公听了觉得说的很有道理就让老人话再说一句。
老人家接着说:“让我的国君能够好学且不耻下问,手下都是贤者能臣。”齐桓公觉得这个老人家肯定是来指点自己的就说再来一句,于是老人家又说了:“希望百姓能够不得罪君王,君王也不得罪百姓。”齐桓公觉得这句话说得不如前两句有水平,就请老人家换一句,但是老人家哭着说:“这句话比前两句更加重要呢。百姓得罪了君王,还有为他开脱的,君王得罪了百姓现在都没有为他们辩解的啊。”听到老人家这么情真意切的话,齐桓公觉得自己能够碰上这么一个智者,真是天大的福气,于是举荐他为官,而齐桓公能够称霸天下,不只是因为管仲,也是因为这次的遭遇啊。
齐桓公为什么会吃人
自古以来吃人肉就是一种屡见不鲜的事情,很多混乱年代里百姓们都有易子而食的事情,而在军队战争中这种吃人肉作为军粮的事情也数不胜数,就连岳飞这样的民族英雄都写过“壮士饥餐胡虏肉”的经典诗句。而早在春秋时期,齐桓公就有过吃人肉的记载。
齐桓公作为春秋五霸之首,一直位高权重,可以说当时能够有的奇珍美味他都吃过,有一次他开玩笑地对自己的厨师易牙说:“寡人这一辈子什么都吃过了,就是没有吃过人肉啊。”本来只是一句玩笑话,齐桓公也只是说说而已,但是易牙是一个小人,对于权势的追求,让他把这句话当真了,回家之后杀了自己3岁的小儿子,蒸成肉饼给齐桓公吃。“虎毒尚且还不食子”而易牙竟然下得了手直接杀了自己的儿子,还亲手做成了肉饼给人吃,简直就是禽兽不如。
那么齐桓公既然吃了人肉,他又是什么感觉呢?其实当时齐桓公知道自己吃的是人肉的时候,心里也是非常不舒服的,毕竟身为一种高智慧的文明物种,人类对于吃同类这种事情相当排斥,但是得知这是易牙杀了自己的儿子,亲手做给自己吃,希望能够保佑齐桓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他就被感动了,觉得易牙爱自己胜过了爱他的儿子,所以齐桓公对于易牙更加宠爱。但是其实试想一个人能够杀死自己的儿子来取悦君王,那么君王还有什么能够给他的东西呢?还有什么东西回报给他超过他的儿子呢?
齐桓公改革了哪些政策
众所周知,齐桓公在上位之后任用管仲,改革齐国的各项制度,使得齐国国力大增,最后才成功的成为了当世霸主,那么当时齐桓公时期的改革到底是哪些方面呢?接下来小编我就为大家系统的介绍一下齐桓公的改革。
首先齐桓公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政治优势,毕竟祖上是姜太公,名声赫赫,通过自己的政治地位,大力发展当时的齐国军队,实行民军制度,平时不打仗的时候就是务农的老百姓,到了要打仗的时候就可以出征,这样既可以很好的解决国家的军事压力,同时也可以保证农业的发展,同时一个地方的农民都编在一起,保证了士兵之间的熟悉,有利于增强战斗力,之后齐桓公还通过频繁的军事训练增强军队的作战能力,同时经常以“周礼”为借口,以“周天子”为幌子,发动战争,在经过多次战争之后,齐国的兵力得到血与火的洗礼越发强大,建立起了三军的编制。
除了在军事上之外,在经济上齐桓公也积极变革,他实行“相地而衰征”通过把土地按照土质的好坏分类,来区别的征收赋税,改变了一直以来井田制的土地形式,并且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积极鼓励老百姓自己种植。同时减少赋税,使得老百姓的生活更加宽裕,让老百姓多生几个孩子,增加了齐国的人口,这对于人口就是财富的古代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推行准平政策,缩小贫富差距,也保证了农民的生活。
齐桓公的儿子夺位大战揭秘
齐桓公虽然大半生英明神武,带着齐国走到了中原的巅峰,但是到了晚年,晚景比较凄凉,不只是被手下人囚禁,他的那些个儿子也没有一个靠得住的,没有一个去看看他们可怜的老父亲,任齐桓公饿死在了宫廷中,那么齐桓公的儿子们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呢?
齐桓公一生总共有过好几个夫人,但是这几个夫人都没有儿子,所以说齐桓公并没有嫡子,根据当时“立嫡不立庶,立贤不立长”的习惯,最后齐桓公选择了公子昭为继承人,但是晚年的时候齐桓公宠信小人,而且对于公子无亏的母亲也非常宠爱,所以让那些小人蠢蠢欲动。齐桓公病重被一干小人囚禁的时候,各个公子都忙着争权夺利,所以没有顾着齐桓公,任由齐桓公死在了一个角落里。
在齐桓公死后,易牙等奸臣扶持公子无亏,对抗公子昭,公子昭不得不远走宋国,但是公子无亏毕竟不是太子,没有继承的权利,于是在公子商人的带领下,其他的诸位公子一起讨伐公子无亏,诸人大战,其中公子雍势单力孤就逃到了秦国,受到了秦王的重用,融入了秦国生活。在齐国内部争斗不休的`时候,公子昭得到了宋国的帮助,联合了诸国军队一起讨伐公子无亏,在众多诸侯联军的帮助下,公子昭成功的击败了公子无亏,成为了齐孝公,但是之后宋国撤军,公子商人联合了公子潘、公子元等人再次攻打齐孝公,齐孝公不得不再次逃到宋国请求宋国的帮助。后来齐孝公在位不过就去世了,之后公子商人杀害了其他人登基为齐懿公,但是没几年就因为暴虐无道被杀了,于是齐国再次招来了当时远走卫国的公子元,是为齐惠公,等到齐惠公死后,齐桓公的儿子们的夺位过程也算是告一段落了。
公元前679年,齐桓公召集各诸侯国订立盟约,十多个与会的中原诸侯国还宣了誓。主要内容如下:尊重周天子,扶助王室;抵御外族,不准他们向中原进攻;帮助弱小的和有困难的诸侯国。由此,齐桓公坐上了春秋五霸的第一把交椅。
这第一个撞枪眼儿上的入侵外族叫山戎,当时的山戎势力范围遍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还在其土地上建立了孤竹、令支、无终等好几个小国。山戎没事就跑到中原抢点东西惹点事,还先后挑起了好几次大规模战争,被欺负得最惨的就是燕国。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正与管仲议事,燕国使者求见,说山戎又侵犯了燕国,希望齐国出兵支援。齐桓公决定亲自统率军队援救燕国,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一路顺畅,灭掉了山戎中的令支小国。发现令支国君已逃往孤竹国,便向孤竹国进发。孤竹国君顿时慌了手脚,后采纳元帅黄花的计谋,引诱齐军到达孤竹国北边一个叫旱海的地方。凡是进旱海的,就没听说有谁活着出来。
齐桓公果然中计,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管仲派出几路兵马去探路,可探来寻去,犹如进入迷宫一般。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情况非常危急,再找不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忽然眼睛一亮,向齐桓公大声说:“主公,有办法了!臣闻老马识途,当地的马对这一带地形肯定熟悉,咱们只要选几匹老马带路,一定能带引大军走出山谷。”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这一招儿果然灵验,老马左转右拐,带着齐军,不出两个时辰,便出了谷口。
齐军出了迷谷,顺原道返回孤竹国都城。孤竹国君忽听城外鼓号声惊天动地。赶到城墙上一看,只见齐军已到城下,将城围得水泄不通。天亮了。齐桓公与管仲入城,桓公挥剑砍去,孤竹国君人头落地。孤竹国就这么消失了,然而,“老马识途”的故事却流传至今。
“管仲、隰(xi 二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1.管仲、隰朋:两人都是齐桓公的大臣
2.伐:讨伐
3.孤竹:指孤竹国,相传为神农氏的后裔,春秋时的古国,在今河北卢水(指的是现在的滦河,此处的孤竹国在今河北省卢龙县城南滦河与青龙河交汇处东侧)
4.往:出征
5.反:通“返”,返回
6.迷惑:分辨不清方向,今指心神迷乱,辨不清是非
7.失道:迷失归途。道:归途
8.放:放开,指解脱羁绊让马自己随便走
9.随:跟随,跟着。随之,跟着它,跟着老马,之字是代词。
10.遂:终于
11.得:找到
12.行:走
13.居:住,处于
14.阳:山之南水之北
15.阴:山之北水之南
16.蚁壤一寸而仞有水:据说蚁封(蚁穴周围防雨水的高出地面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处便有水。仞:古代八尺为一仞
17.掘:挖
18.得:找到
19.以:凭借
20.圣:精明通达
21.不难:不以.....为难
22.师:学习,请教,向……学习。师于老马:就是以老马为师,意动用法,学习,效仿
23.圣人:有智慧的人
24.过:过错
25.乃:于是
管仲、隰(xí)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于是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终于找到了路。
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蚁峰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终于得到了水。
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带着愚蠢的心却不知道学习有智慧的人的才智,这不也是很大的错误吗?
来源:《韩非子。说林上》
释义:“途”路。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状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故事: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刻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状况十分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那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能够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个性,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最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总结归纳精选(2):
哲理故事:老马识途
老马识途的哲理故事
公元前663年,燕国受到敌国的侵略,齐桓公应燕国的请求,出兵远征侵略燕国的那个国家。
那个国家路途遥远,大概位于现在我国的'东北地区。齐国军队出发时还是初春季节,而凯旋时已是深冬了。齐军来时的路已经被冰雪覆盖,根本分不清东南西北。不熟悉地形的齐军很快便在一个山谷里迷路了。齐桓公没有办法,只得命令军队暂时在山谷里驻扎下来,同时不断地派出侦察兵探路,可是依然没有找到来时的路。这可怎么办啊?周围荒无人烟,离春天又还有那么长的时间,齐军的粮草根本支撑不到那个时候,到时齐军人马全都会被饿死或冻死。齐桓公十分着急,一筹莫展。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情况越来越危急。上卿(相当于后来的氶相,是那个时候齐国最大的官)管仲也非常着急,他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想法:既然狗离家很远都能找到主人家,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说不定也有认路的本领。于是,他向齐桓公提议:“听说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在这紧要关头,不妨让军中的老马试一试,看看它们能不能把我们带出这个山谷。”齐桓公便命人挑选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部队前自由地行走。结果这几匹老马都不约而同地朝一个方向跑去,齐桓公率领部队紧跟在后,终于走出了山谷,回到了齐国。
老马喻指那些经验丰富的人,他们能看清方向,为新人指引前进的方向。小朋友们应该多听家长和老师这些“老马”的指导。
【成语】老马识途
【拼音】lǎo mǎ shí tú
【简拼】lmst
【近义词】识途老马、驾轻就熟、轻车熟路
【反义词】不知所以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解释】老马认识路。比喻有经验的人对事情比较熟悉。
【成语出处】先秦・韩非《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含褒义
【例子】◎ 老马识途的成语,在中国是尽人皆知的。
◎ 其实这个"日本名"不过是"老马识途"成语的另一种用法,并不是我们要他改的那种。
【英文翻译】an old hand is a good guide.
【成语故事】出处《韩非子。说林上》 管仲、隰(xi)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释义“途”路。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故事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成语正音】识,不能读作“zhì”。
【成语辩形】途,不能写作“涂”。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今天我在家看了一个成语故事,名叫老马识途。
在春秋时期,管仲辅佐齐桓公,使齐国成为了当时最富庶、最强大的国家。这个成语讲述的就是发生在那个时期的一个故事。
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联合打燕国,燕国抵挡不住,只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答应了燕国的请求,于是他亲自带领管仲率大军前去救助。
经过艰苦奋战,终于平定了边境祸患。可是返回途中,他们却在山谷中迷了路,管仲经过冷静思索,想了一个好办法,他想:狗能指路,那么马也可以,于是他们让马带路,果然在马的引导下他们走出了山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在生活中和工作中遇到困难或麻烦,不妨多向有经验的人请教,他们的一些建议往往能起到指引作用,甚至能够帮助你解决根本性的问题。
这篇《老马识途》主要讲了这么一件事:在公元679年,齐桓公约诸侯共同订立盟约。可是,楚国不但不参加,反而叫郑国也别参加。齐桓公火了,正跟管仲商议去讨伐楚国,没想到北方的燕国到这里来讨救兵说北边的山戎打进来了,老百姓都快死光了。从此一场大战展开了。经过几个国家的齐心协力,终于打了胜仗。山戎的老百姓归顺了齐国,但是,孤竹国大将黄花把齐桓公和燕庄公领进了孤竹国都城,骗到了迷谷,使齐桓公、燕庄公和将士们迷失了方向。那里平沙一片,就跟大海一样,()一眼望去分不出东南西北。士兵们很着急,不知道怎么办?就在这危急时刻,管仲想出了老马识途的办法,让大家走出了迷谷。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原因是:管仲在这么可拍的迷谷里,能冷静下来想出老马识途的办法,是平常人做不到而不可能做到的'事,他真是个镇定、机智、聪明的人,让我深深感到敬佩。
最令我钦佩的还有唐太宗李世民,在他即位前,和父亲李渊南征北战,立下屡屡战功,而且李世民还提拔了长孙无忌,房玄龄、尉迟敬德等文武官员。即位以后,唐太宗处理朝政大事处处都很谨慎,并且鼓励各级官吏有什么说什么,不要因为怕得罪皇帝而隐瞒真相。唐太宗不仅善于纳谏,而且善于用人。他不记私仇??提拔了在太子府做事曾反对过自己的魏征,封他为大夫;还提拔了出身低微的马周为中书令,主持朝廷大政。
★ 老马识途文言文
★ 老马识途读后感
★ 老马识途翻译
★ 老马识途造句
★ 老马识途阅读答案
★ 故事党课
★ 对联故事
★ 名人名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