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腊八节的诗句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奇迹小熊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代诗人腊八节的诗句(共含8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奇迹小熊”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古代诗人腊八节的诗句

篇1:古代诗人腊八节的诗句

古代诗人关于腊八节的诗句

腊八节谚语诗句 | 腊八节的诗句 | 腊八节的诗句摘要

清·顾梦游--《腊八日水草庵即事》

清水塘边血作磷,正阳门外马生尘。

只应水月无新恨,且喜云山来故人。

晴腊无如今日好,闲游同是再生身。

自伤白发空流浪,一瓣香消泪满巾。

晋·裴秀--《大腊》

晋时河东闻喜人裴秀,由魏仕晋,不觉又到岁终腊日,提笔挥毫写出《大腊》诗一首:“日躔星记,大吕司晨。玄象改次,庶众更新。岁事告成,八腊报勤。告成伊何,年丰物阜。丰裎孝祀,介兹万祜。报勤伊何,农功是归。穆穆我后,务蕾蒸黎。宣力菑亩,沾体暴肌。饮飨清祀,四方来绥。充仞郊甸,鳞集京师。交错贸迁,纷葩相追。掺袂成幕,连衽成帷。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货如山。率土同欢,和气来臻。祥风协调,降祉白天。方隅清谧,嘉祚日廷。与民优游,享寿万年。”诗中描述了古代腊祭时,祭祀百神,向百神报告“年丰物阜”的好年景,感谢百神保佑万事成功的场景。

描写腊八节的古诗 | 腊八节的古诗句 | 关于腊八节的诗词

北齐·魏收--《腊节》

诗曰:“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写出了寒凝大地、数九隆冬时节,人们在桌上摆上肉酒以祭祀百神,感谢百神的'福佑,抒发久已宿居于心中的敬神之情。

唐·杜甫--《腊日》

诗曰:“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从诗句中可以看出,往年的腊日天气还很冷,温暖离人还很遥远。而当年腊日气候温和,冰冻全消。诗人高兴之余准备辞朝还家,纵酒狂饮欢度良宵,但此时此刻,他又因感念皇帝对他的恩泽,不能随便走开。

宋·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诗曰:“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诗中写道,虽是隆冬腊月,但已露出风和日丽的春意。柴门里草烟漠漠,野河边有许多牛经过的痕迹。腊日里人们互赠、食用着佛粥(即腊八粥),更感觉到清新的气息。

清·道光帝--《腊八粥》

清代,朝廷于腊八这天,有赐粥的风俗。清道光皇帝曾作诗《腊八粥》:“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可以想见,施散腊八粥和皇家食用腊八粥必然是万头攒动,人涌如潮。

清·夏仁虎--《腊八》

诗曰:“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诗中描写道,腊八一到,民间家家户户都要煮腊八粥吃,而朝廷乃当世**,他也要到雍和宫煮粥奉佛并赐大臣、诸王、宫妃等。据文献记载,清代雍和宫有四口煮粥的大锅,锅最大的直径为二米,深一米五,可容米数担。熬粥时,第一锅粥是奉佛的,第二锅粥是赐给太后和帝后家眷的,第三锅粥是赐给诸王和少主府的,第四锅粥是赐给喇嘛的。

清·李福--《腊八粥》

清代《清嘉录》引用了李福的《腊八粥》一诗:“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民多好事,踵事增华饰。此风未汰除,歉岁尚沿袭。今晨或馈遗,啜这不能食。吾家住城南,饥民两寺集。男女叫号喧,老少街衢塞。失足命须臾,当风肤迸裂。怯者蒙面走,一路吞声泣。问尔泣何为,答之我无得。此景望见之,令我心凄恻。荒政十有二,蠲赈最下策。悭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敦。所以经费艰,安能按户给。吾佛好施舍,君子贵周急。愿言借粟多,苍生免菜色。此去虚莫偿,嗟叹复何益。安得布地金,凭杖大慈力。倦然对是的,趾望丞民粒。”这首诗详尽地描述了腊八粥的起源和制作方法,同时还反映了旧时荒政歉收、百姓饥饿和佛寺施粥的情景,思想内容极为深刻。

腊八粥的来历 | 腊八节与佛教的故事 | 腊八节的故事:喝粥过节

【腊八节的传说】

早先有户农家,就老俩口守着一个儿子。老头是个勤快人,整天泡在地里,早出晚归,精耕细作,调理的几亩农田年年五谷丰登。老婆是个勤俭人,院子里修整的瓜棚遮天,园菜铺地,一日三餐,精打细算,家境虽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老俩口不但勤劳节俭,还心地善良,碰上谁家揭不开锅,常常拿些米粮接济人家,度过难关。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他们的儿子已经十七八了。虽说大小伙子长的五大三粗,身强力壮,可是跟他爹娘不一样,懒得出奇。这也是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娇惯坏了。长大了还是胡吃闷睡,游游逛逛,什么活也不干。

一天,老汉摸摸花白胡子,感到自己老了,对儿子说:“爹娘只能养你小,不能养你老。要吃饭,得流汗。你往后学学种庄稼过日子吧。”儿子哼哼两声,这耳朵进,那耳朵出,照旧溜溜达达,胡吃闷睡。

不久,老俩口给儿子娶了媳妇。原想儿子成了家,小俩口该合计怎么干活过日子了。哪知这个媳妇跟儿子一样,也是好吃懒做,横草不拿,日头不落睡,日出三竿起,不动针线,不进灶房,倒了油瓶也不扶。

一天,老婆梳着满头白发,自知土已埋到了脖子,就把满心的话说给媳妇:“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要想日子过得好,勤俭是个宝。”儿媳妇把这话当成耳边风,一句也不往心里放。

过了几年,老俩口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把小俩口叫到床前,嘱咐再三:“要想日子过的富,鸡叫三遍离床铺。男当勤耕作,女应多织布...”话没说完,老俩口一起去世了。

小俩口托乡亲埋葬了两位老人,看看囤里粮缸米、柜里棉花箱里衣。男人说:“有吃有喝不用愁,何必下地晒日头。”女人说:“夏有单衣冬有棉,何必纺织到日偏。”小俩口一唱一和,早把两位老人的遗嘱忘到脑后了。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几亩田地成了荒草园。家里柴米油盐、衣被鞋袜,一天少似一天。小俩口还不着急。只要有口吃的,就懒的动手。又是花开花落,秋去冬来。地里颗粒无收,家里吃穿已尽。小俩口断顿了,邻居们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东家给块馍,西家端碗汤。小俩口还在想:“讨饭也能度时光。”

进了腊月,天越来越冷。到了初八这天,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死‘叫花’。”小俩口屋里没火,身上衣单,肚里没食,蜷缩在凉炕席上“筛糠”。可四只眼睛还满屋搜寻着。突然发现炕缝里有几粒米豆子,就用手一粒粒扣出来;又发现地缝里还有米粒,也都挖出来。这可是救命稻草啊,他俩东捡西凑的弄了一把,放进锅里。把炕上的铺草塞进灶膛,就这样熬了一锅杂七烩八的粥。有小米、玉米、黄豆、小豆、高粱、干菜叶...凡能充饥的都放了进去。煮熟后一人一碗,悲悲切切地吃起来了。这时两人想起二位老人的教诲,后悔没有早听进去,现在已经晚了。

正在小俩口悲切之时,一阵大风刮来,由于这房子年久失修,早已破烂不堪,被风一吹,“呼啦”一声,房倒屋塌,小俩口被压在底下。等邻居赶来挖出来时,都已经死了,身边还放着半碗杂豆粥。从此以后,乡亲们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家家熬一锅杂米粥让孩子们吃,并给孩子讲这杂米粥的故事,来教育他们。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一直传到现代。形成了腊月初八吃“杂米粥”的习俗。因这粥是腊月初八吃,所以就叫“腊八粥”。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腊八节的有名的诗句

2.最新整理关于腊八节的诗句

3.关于腊八节的古代诗句

4.写关于腊八节的诗句大全

5.腊八节的诗句有哪些

6.腊八节的诗句大全

7.腊八节的诗句有哪些?

8.描写腊八节日的古诗句

9.写腊八节的古诗句

10.关于腊八节的古诗句

篇2:腊八节古代诗句

腊八节古代诗句精选

1、《腊节》——(北齐)魏收

凝寒迫清祀,

有酒宴嘉平。

宿心何所道,

藉此慰中情。

2、《腊八》——(清)夏仁虎

腊八家家煮粥多,

大臣特派到雍和。

对慈亦是当今佛,

进奉熬成第二锅。

3、《腊日》——(唐)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婴下九霄。

4、《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宋)陆游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5、《腊八日水草庵即事》——(清)顾梦游

清水塘边血作磷,正阳门外马生尘。

只应水月无新恨,且喜云山来故人。

晴腊无如今日好,闲游同是再生身。

自伤白发空流浪,一瓣香消泪满巾。

6、《腊八粥》——(清)道光帝

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

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

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

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

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7、《腊八粥》——(清)李福

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

用以供伊蒲,籍之作功德。僧民多好事,踵事增华饰。

此风未汰除,歉岁尚沿袭。今晨或馈遗,啜这不能食。

吾家住城南,饥民两寺集。男女叫号喧,老少街衢塞。

失足命须臾,当风肤迸裂。怯者蒙面生,一路吞声泣。

问尔泣何为,答之我无得。此景望见之,令我心凄恻。

荒政十有二,蠲赈最下策。悭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数。

所以经费艰,安能按户给。吾佛好施舍,君子贵周急。

愿言借粟多,苍生免菜色。此去虚莫尝,嗟叹复何益。

安得布地金,凭仗大慈力。倦然对是的,趾望丞民立。

8、《大腊》——(晋)裴秀

日躔星记,大吕司晨。玄象改次,庶众更新。岁事告成,八蜡报勤。

告成伊何,年丰物阜。丰禋孝祀,介兹万祜。报勤伊何,农功是归。

穆穆我后,务兹蒸黎。宣力葘亩,沾体暴饥。饮飨清祀,四方来绥。

充仞郊甸,鳞集京师。交错贸迁,纷葩相追。掺袂成幕,连衽成帷。

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货如山。率土同欢,和气来臻。

祥风协调,降祉自天。方隅清谧,嘉祚日延。与民优游,享受万年。

篇3:腊八节古代诗句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作者:宋·陆游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腊节》

作者:北齐·魏收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

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腊日》

作者:唐·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腊八粥》

作者:清·道光帝

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

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

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

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

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腊八日水草庵即事》

作者:清·顾梦游

清水塘边血作磷,正阳门外马生尘。

只应水月无新恨,且喜云山来故人。

晴腊无如今日好,闲游同是再生身。

自伤白发空流浪,一瓣香消泪满巾。

《腊八》

作者:清·夏仁虎

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

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唐】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婴下九霄。

《金浮图腊八粥》

清代:赵熙

残年饭。何缘梦见。且做梅边,懒残僧馔。撷园蔬,并入沙锅爨。

杂沓香风,乐到小儿争唤。喜当给孤园看,神鸦放口,饥火风吹散。

谋生贱。哀鸿叫断。转粟青天,战云千片。问何人、坐拥如花眷。

李郭樽前,小出长安乱。还我伊蒲,自办头陀半饱,消受山妻劝。

篇4:腊八节的古代诗句

关于腊八节的古代诗句

腊八节节日,俗称“腊八”,是指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腊八节节日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关于腊八节的古代诗句,我们来看看。

腊八节古诗词 关于腊八节著名的诗词

《腊节》

北齐 魏收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

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腊八日水草庵即事》——(清)顾梦游

清水塘边血作磷,正阳门外马生尘。

只应水月无新恨,且喜云山来故人。

晴腊无如今日好,闲游同是再生身。

自伤白发空流浪,一瓣香消泪满巾。

《腊日》

唐 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婴下九霄。

描写腊八节的诗句 关于腊八节日的古诗

《腊八粥》

清·道光帝

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

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

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

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

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腊八》

清 夏仁虎

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

对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腊八节与佛教的故事 腊八节的故事:喝粥过节

腊八节的传说

早先有户农家,就老俩口守着一个儿子。老头是个勤快人,整天泡在地里,早出晚归,精耕细作,调理的几亩农田年年五谷丰登。老婆是个勤俭人,院子里修整的瓜棚遮天,园菜铺地,一日三餐,精打细算,家境虽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老俩口不但勤劳节俭,还心地善良,碰上谁家揭不开锅,常常拿些米粮接济人家,度过难关。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他们的儿子已经十七八了。虽说大小伙子长的五大三粗,身强力壮,可是跟他爹娘不一样,懒得出奇。这也是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娇惯坏了。长大了还是胡吃闷睡,游游逛逛,什么活也不干。

一天,老汉摸摸花白胡子,感到自己老了,对儿子说:“爹娘只能养你小,不能养你老。要吃饭,得流汗。你往后学学种庄稼过日子吧。”儿子哼哼两声,这耳朵进,那耳朵出,照旧溜溜达达,胡吃闷睡。

不久,老俩口给儿子娶了媳妇。原想儿子成了家,小俩口该合计怎么干活过日子了。哪知这个媳妇跟儿子一样,也是好吃懒做,横草不拿,日头不落睡,日出三竿起,不动针线,不进灶房,倒了油瓶也不扶。

一天,老婆梳着满头白发,自知土已埋到了脖子,就把满心的话说给媳妇:“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要想日子过得好,勤俭是个宝。”儿媳妇把这话当成耳边风,一句也不往心里放。

过了几年,老俩口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把小俩口叫到床前,嘱咐再三:“要想日子过的富,鸡叫三遍离床铺。男当勤耕作,女应多织布...”话没说完,老俩口一起去世了。

小俩口托乡亲埋葬了两位老人,看看囤里粮缸米、柜里棉花箱里衣。男人说:“有吃有喝不用愁,何必下地晒日头。”女人说:“夏有单衣冬有棉,何必纺织到日偏。”小俩口一唱一和,早把两位老人的遗嘱忘到脑后了。

1年又1年过去了,几亩田地成了荒草园。家里柴米油盐、衣被鞋袜,一天少似一天。小俩口还不着急。只要有口吃的,就懒的动手。又是花开花落,秋去冬来。地里颗粒无收,家里吃穿已尽。小俩口断顿了,邻居们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东家给块馍,西家端碗汤。小俩口还在想:“讨饭也能度时光。”

进了腊月,天越来越冷。到了初八这天,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死‘叫花’。”小俩口屋里没火,身上衣单,肚里没食,蜷缩在凉炕席上“筛糠”。

可四只眼睛还满屋搜寻着。突然发现炕缝里有几粒米豆子,就用手一粒粒扣出来;又发现地缝里还有米粒,也都挖出来。这可是救命稻草啊,他俩东捡西凑的弄了一把,放进锅里。把炕上的铺草塞进灶膛,就这样熬了一锅杂七烩八的粥。有小米、玉米、黄豆、小豆、高粱、干菜叶...凡能充饥的都放了进去。煮熟后一人一碗,悲悲切切地吃起来了。这时两人想起二位老人的教诲,后悔没有早听进去,现在已经晚了。

关于腊八节的传说故事 民间故事:腊八粥的来历

节日历史

记载:“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戍日曾是腊日。从先秦起,腊八节节日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节日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

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风俗通》记载:“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腊,汉改曰腊。

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先祖也。”各种禽兽经过一年的生长,膘肥毛美,歇冬的农人猎之用于祭祀,用之当时。

但当时腊祭的日期并不固定,规定在每年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举行,并将这个日子称为“腊日”。将“腊日”定为每年的“腊月初八”始于南北朝时代。

南朝梁代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明确记载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于是,腊八这天便成为腊月里重要的一个节日了。

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腊八节节日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据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修行深山,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欲弃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后,为祭祀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各寺院在这一天都要念经,煮粥敬佛,即腊八粥。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

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

清代,雍和宫的腊八盛典极为隆重。雍和宫内有一口直径为2米,深1.5米的古铜大锅,重约4吨,专用熬腊八粥。腊月初一起,皇宫总管内务府派司员把粥料和干柴运到雍和宫。

粥料品种繁多,有上等奶油、羊肉丁和五谷杂粮以及各种干果等,到初五晚准备就绪,初六皇帝派大臣会同内务府总管大臣,率领三品以上官员及民夫到庙里监督称粮、运柴。

初七清晨,皇帝派来的监粥大臣下令生火,并一直监视到初八凌晨,粥全部熬好为止。这时皇帝派来的供粥大臣率领官员开始在佛前供粥,宫灯照耀、香烟袅袅、古乐齐鸣、众喇嘛进殿念经,随后把粥献给宫廷,同时装罐密封,用快马送往承德行宫和全国各地。直到天亮以后舍粥完毕,盛典才告结束。

关于腊八节的

篇5:古代诗人惆怅诗句

古代诗人惆怅诗句

内心满是惆怅,我迷失在人生这场旅行中,看不见你的`身影怎找得到幸福的方向与终点。

1.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晏殊《玉楼春》

2.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3.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温庭筠《南歌子四首其二》

4.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5.蝴蝶为花醉,花却随风飞,花舞花落泪,花哭花瓣飞,花开为谁谢,花谢为谁悲。

6.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7.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8.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9.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

10.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

11.胡马依北风,越鸟朝南枝。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

1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13.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14.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15.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16.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二首其一》

17.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18.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

19.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20.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

21.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2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23.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24.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文廷式《蝶恋花》

25.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26.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三首>

27.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晏殊《山亭柳·赠歌者》

28.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9.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30.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31.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

32.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33.蝴蝶为花醉,花却随风飞,花舞花落泪,花哭花瓣飞,花开为谁谢,花谢为谁悲。

34.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

35.花自飘零水自流。——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36.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37.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刘禹锡《秋词二首》

38.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司空图《漫书五首》

39.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鹧鸪天>

40.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41.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4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43.忍把千金酬一笑?毕竟相思,不似相逢好。——邵瑞彭《蝶恋花》

44.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45.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两汉乐府 《悲歌》

46.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二首其二》

47.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48.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

49.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50.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

51.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篇6:腊八节相关诗句

腊八节相关诗句

一、《腊八粥》——(清)道光帝

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

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

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

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

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二、《腊节》——(北齐)魏收

凝寒迫清祀,

有酒宴嘉平。

宿心何所道,

藉此慰中情。

三、《腊八》——(清)夏仁虎

腊八家家煮粥多,

大臣特派到雍和。

对慈亦是当今佛,

进奉熬成第二锅。

四、《腊日》——(唐)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婴下九霄。

五、清·顾梦游——《腊八日水草庵即事》

清水塘边血作磷,正阳门外马生尘。

只应水月无新恨,且喜云山来故人。

晴腊无如今日好,闲游同是再生身。

自伤白发空流浪,一瓣香消泪满巾。

六、《腊八粥》——(清)李福

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

用以供伊蒲,籍之作功德。僧民多好事,踵事增华饰。

此风未汰除,歉岁尚沿袭。今晨或馈遗,啜这不能食。

吾家住城南,饥民两寺集。男女叫号喧,老少街衢塞。

失足命须臾,当风肤迸裂。怯者蒙面生,一路吞声泣。

问尔泣何为,答之我无得。此景望见之,令我心凄恻。

荒政十有二,蠲赈最下策。悭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数。

所以经费艰,安能按户给。吾佛好施舍,君子贵周急。

愿言借粟多,苍生免菜色。此去虚莫尝,嗟叹复何益。

安得布地金,凭仗大慈力。倦然对是的,趾望丞民立。

七、《大腊》——(晋)裴秀

日躔星记,大吕司晨。玄象改次,庶众更新。岁事告成,八蜡报勤。

告成伊何,年丰物阜。丰禋孝祀,介兹万祜。报勤伊何,农功是归。

穆穆我后,务兹蒸黎。宣力葘亩,沾体暴饥。饮飨清祀,四方来绥。

充仞郊甸,鳞集京师。交错贸迁,纷葩相追。掺袂成幕,连衽成帷。

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货如山。率土同欢,和气来臻。

祥风协调,降祉自天。方隅清谧,嘉祚日延。与民优游,享受万年。

篇7:腊八节诗句

北齐 魏收

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

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

《腊八日水草庵即事》——(清)顾梦游

清水塘边血作磷,正阳门外马生尘。

只应水月无新恨,且喜云山来故人。

晴腊无如今日好,闲游同是再生身。

自伤白发空流浪,一瓣香消泪满巾。

《腊日》

唐 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

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婴下九霄。

《腊八粥》

清·道光帝

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

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

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

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

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

《腊八》

清 夏仁虎

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

对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桂州腊夜》

唐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庚子腊月五日》

唐 司空图

复道朝延火,严城夜涨尘。

骅骝思故第,鹦鹉失佳人。

禁漏虚传点,妖星不振辰。

何当回万乘,重睹玉京春。

《腊前月季》

唐 杨万里

只道花无十日红,此花无日不春风。

一尖已剥胭脂笔,四破犹包翡翠茸。

别有香超桃李外,更同梅斗雪霜中。

折来喜作新年看,忘却今晨是冬季。

《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宋)陆游

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

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

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

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腊八日水草庵即事》

清 顾梦游

清水塘边血作磷,正阳门外马生尘。

只应水月无新恨,且喜云山来故人。

晴腊无如今日好,闲游同是再生身。

自伤白发空流浪,一瓣香消泪满巾。

篇8:腊八节诗句

早先有户农家,就老俩口守着一个儿子。老头是个勤快人,整天泡在地里,早出晚归,精耕细作,调理的几亩农田年年五谷丰登。老婆是个勤俭人,院子里修整的瓜棚遮天,园菜铺地,一日三餐,精打细算,家境虽不富裕,但一年四季吃穿不愁。老俩口不但勤劳节俭,还心地善良,碰上谁家揭不开锅,常常拿些米粮接济人家,度过难关。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他们的儿子已经十七八了。虽说大小伙子长的五大三粗,身强力壮,可是跟他爹娘不一样,懒得出奇。这也是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娇惯坏了。长大了还是胡吃闷睡,游游逛逛,什么活也不干。

一天,老汉摸摸花白胡子,感到自己老了,对儿子说:“爹娘只能养你小,不能养你老。要吃饭,得流汗。你往后学学种庄稼过日子吧。”儿子哼哼两声,这耳朵进,那耳朵出,照旧溜溜达达,胡吃闷睡。

不久,老俩口给儿子娶了媳妇。原想儿子成了家,小俩口该合计怎么干活过日子了。哪知这个媳妇跟儿子一样,也是好吃懒做,横草不拿,日头不落睡,日出三竿起,不动针线,不进灶房,倒了油瓶也不扶。

一天,老婆梳着满头白发,自知土已埋到了脖子,就把满心的话说给媳妇:“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要想日子过得好,勤俭是个宝。”儿媳妇把这话当成耳边风,一句也不往心里放。

过了几年,老俩口身患重病,卧床不起,把小俩口叫到床前,嘱咐再三:“要想日子过的.富,鸡叫三遍离床铺。男当勤耕作,女应多织布...”话没说完,老俩口一起去世了。

小俩口托乡亲埋葬了两位老人,看看囤里粮缸米、柜里棉花箱里衣。男人说:“有吃有喝不用愁,何必下地晒日头。”女人说:“夏有单衣冬有棉,何必纺织到日偏。”小俩口一唱一和,早把两位老人的遗嘱忘到脑后了。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几亩田地成了荒草园。家里柴米油盐、衣被鞋袜,一天少似一天。小俩口还不着急。只要有口吃的,就懒的动手。又是花开花落,秋去冬来。地里颗粒无收,家里吃穿已尽。小俩口断顿了,邻居们看在去世的老人面上,东家给块馍,西家端碗汤。小俩口还在想:“讨饭也能度时光。”

进了腊月,天越来越冷。到了初八这天,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死‘叫花’。”小俩口屋里没火,身上衣单,肚里没食,蜷缩在凉炕席上“筛糠”。可四只眼睛还满屋搜寻着。突然发现炕缝里有几粒米豆子,就用手一粒粒扣出来;又发现地缝里还有米粒,也都挖出来。这可是救命稻草啊,他俩东捡西凑的弄了一把,放进锅里。把炕上的铺草塞进灶膛,就这样熬了一锅杂七烩八的粥。有小米、玉米、黄豆、小豆、高粱、干菜叶...凡能充饥的都放了进去。煮熟后一人一碗,悲悲切切地吃起来了。这时两人想起二位老人的教诲,后悔没有早听进去,现在已经晚了。

正在小俩口悲切之时,一阵大风刮来,由于这房子年久失修,早已破烂不堪,被风一吹,“呼啦”一声,房倒屋塌,小俩口被压在底下。等邻居赶来挖出来时,都已经死了,身边还放着半碗杂豆粥。从此以后,乡亲们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家家熬一锅杂米粥让孩子们吃,并给孩子讲这杂米粥的故事,来教育他们。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一直传到现代。形成了腊月初八吃“杂米粥”的习俗。因这粥是腊月初八吃,所以就叫“腊八粥”。

古代诗人思乡的诗句

腊八节的诗句古诗欣赏

关于腊八节的经典诗句

古代诗人的爱情故事

古代诗人名人名言警句

古代诗句

诗人爱国诗句

腊八节日记

腊八节风俗

腊八节顺口溜

古代诗人腊八节的诗句(通用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古代诗人腊八节的诗句,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