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元节放假吗_中元节是法定节日吗
2023年中元节放假吗
中元节不是法定节假日,所以不放假。我国的国家法定节假日分别是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中元节不在其中,所以是不会放假的。
中元节的由来
中元节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道教有“三元说”,“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来。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在统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节开始兴盛,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并相沿迄今。
中元节:一个源自祭祀节日
七月半,即农历七月十五,当代人也常称之为中元节,其实“中元节”这一名称最初是道教的称呼。而提到中元节,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农历正月十五的上元节和农历十月十五的下元节。为何这三“元”节都选在农业十五日?原来它们都源自一种古老的时间知识体系——太阴历。太阴历也就是月亮历,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总结出来的反映地月关系的时间知识体系。先民很早就发现月相的盈亏变化非常规律,朔(初一)、望(十五)、晦(三十)三个节点普通人用肉眼就可以观察到,尤其是每月望日,不仅有着标志性的满月,也因皓月当空而显得异常明亮,因此成为早期先民安排祭祀、庆祝等重要生活仪式的时间节点。也就是说,在太阴历这种古老的时间知识体系中,每月望日(十五)是其中最重要的时间节点。
早在国家文明诞生之前,至少在神话中的神农氏时代,华夏先民就选择了以农耕为主的经济生产道路,因此他们对四季的变化感受特别深刻。古老的太阴历与四季相结合,每季第一个望日的重要性就超越了其他望日,后来与中国人最普遍的信仰和中华传统信仰的基石——祖先崇拜相结合,成为在夏商周三代就很流行的四时祭祖仪式。
先秦重要典章制度选集《礼记》的《王制》篇载:“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这是说天子与诸侯在每一个季节都祭祀他们的祖先,不同季节的祭祀仪式有不同的名称。经历过焚书坑儒的秦朝之后的大量儒家典籍都是在西汉时期被默写出来的,其中不免有些错误,东汉经学家郑玄后来对这一段文字进行了纠正,说:春礿祭、夏禘祭是夏代和商代的名称,周代就改为春祠祭与夏礿祭。这里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四时祭祖是早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就形成的重要祭祀仪式。
在四时祭祖仪式的变迁过程中,宗教信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三元节名称的出现就与道教崇奉的三官大帝密切相关。三官又称三元,是三位掌管人命运的神,即天官紫微大帝、地官清虚大帝、水官洞阴大帝,三官各司其职并分别在各自的诞辰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下界,或为百姓祈福(天官赐福),或为民众赦罪(地官赦罪),或为人解厄(解厄水官),由此形成了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三个道教节日。唐代是三元节巩固的重要时期,《册府元龟》载:唐玄宗曾于开元二十二年颁敕天下,要求民众在每年三元节期间要禁断屠宰。
实际上,无论是道教的中元节还是佛教的盂兰盆节,其雏形都是古老的秋尝祭。如果从夏朝建立的公元前21世纪算起,到西汉开国的公元前202年已经过去了两千年,到南朝刘宋建立的公元420年又过去了四百多年,两千四百多年足够秋尝祭具有特别深广的群众基础了。道教和佛教正是基于这种深广的群众基础,为扩大其宗教影响,传播其宗教教义而对秋尝祭进行了改造,其结果就是中元节和盂兰盆节的产生。所以两大节日不仅有着相同的时间,也有着共同的内涵——祭祀、超度亡灵,而这两点正是秋尝祭的重要特点。
总的来看,作为祭祀节日的七月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它源自一种在先民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古老时间知识体系,又受到作为经济基础的农耕生产的影响,并与中华祖先崇拜结合,后来又与宗教信仰融合,改变了原本的面貌。从这一过程中可以见出中华传统的民俗仪式、节日与信仰无一不是建立在先民科学认知的基础上,在当代我们认知传统节日与仪式时,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上,而应该透过现象认知科学观念与传统思想的发展历程,挖掘我们民族善于创新,敢于迎接新变的传统。
2023年七月半是几月几号
2023年七月半是公历8月30日,星期三。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佛教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诞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它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是复生之数。《易经》:“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七是阳数、天数,天地之间的阳气绝灭之后,经过七天可以复生,这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消长循环之理,民间选择在七月十四(二七)祭祖与“七”这复生数有关。道教的中元节与佛教的盂兰盆节设在七月十五日。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时代民间的祭祖节,而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后道教的说法。佛教则称七月半为“盂兰盆节”。一定意义上,七月半祭祖节归属民间世俗,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
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这天通过虔诚的祭祀活动,表达慎终追远的情怀。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均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2010年5月,文化部将香港特区申报的“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入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月半下雨有什么说法
1、“七月十五雨淋淋”
这句话开头就说明了日期和天气,这是说明特定时间出现了天气,从而预兆不同的后期年景。“七月十五”就是指的阴历七月十五这天,又称为七月半。“雨淋淋”说明的是天气下雨情况。
七月十五这天出现下雨,农民们还是非常担忧的,为啥?因为七月半下雨,不仅雨大,还会出现连绵的雨水。这不,俗语这样说“七月就怕连阴雨,秋老虎在也枉然”,这就是告诉我们,七月连续下雨,即使后期有秋老虎天气,气温偶尔升高,也满足不了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光照和热量,这样就会导致秋收不好,这是农民所担忧的。
农民担忧不无道理的,因为七月十五出现下雨天,那么预兆的是“阴雨连绵十月半”。
2、“阴雨连绵十月半”
大家对“阴雨连绵”应该不陌生,这是说明持续的阴雨天气。比如夏季的梅雨季节,就是阴雨连绵的天气,还有就是到了秋季8月份的时候,出现“倒黄梅”或者叫“秋梅雨”的时候,也会是出现阴雨连绵的天气,这对降温降雨有很大影响。
秋天的雨水降温非常快,俗话说“十场秋雨换上棉”,说明雨后降温快,多长降雨后人们要拿出棉衣服御寒了。这里说的阴雨连绵到“十月半”,这是一个时间,说的是到阴历十月十五这天,这么长的阴雨天气,对于农业生产很不利。
综上所述,在七月半这天下雨确实是预兆后期雨水多,但是秋收并不能保证丰收,所以七月半下雨对农业不好。
★ 元宵节放假吗?
★ 教师节放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