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感染猴痘的措施_猴痘如何治疗
如何避免感染猴痘的措施
高危人群:
若出现皮疹、发热、淋巴结肿大等猴痘样症状,应做好个人防护主动就医。
诊疗医务人员:
对于提供诊疗服务的医务人员也需要做好个人防护,佩戴一次性乳胶手套、医用防护口罩、防护面屏或护目镜、一次性隔离衣等,同时做好手卫生。对疑似有猴痘病例暴露史或出现疑似猴痘体征和症状的就诊者,要保持警觉性。
一般人群:
采取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如勤洗手、保持个人卫生)、加强个人防护(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等)。
拒绝野味,不直接接触动物的血和肉,必须彻底煮熟后才能食用。
有出行计划者,提前了解当地猴痘的流行情况,出行期间做好个人防护,避免接触猴痘患者。
目前,猴痘没有特异性治疗药物,那怎样算是康复了呢?记住,不要自行判断哦!经过医生检查,符合以下标准可认为痊愈:体温正常,临床症状明显好转,结痂脱落。这样做可以避免再次传播病毒,保护他人的安全。科学防控,远离猴痘!
普通民众感染猴痘几率大吗?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咨询了多位临床感染科专家,均表示普通人感染猴痘病毒的风险低,无需恐慌。
“基于现有的研究,感染动物和感染患者是猴痘传染源,猴痘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进入人体。猴痘人际传播以男-男性行为人群为主,普通市民感染猴痘病毒的风险低。”7月8日,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表示,普通人群日常外出,正常工作、生活感染猴痘的可能性极低。且猴痘是一种自限性疾病,症状可能持续2至4周,临床症状普遍较轻。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是预防猴痘形成规模传播的三大途径。随着确诊病例的增多,不排除接下来接触者中可能会出现更多的零星关联确诊病例,但形成流行的可能性很小。此外,目前没有证据证明病毒传播跟温度有关,普通人群只要注意做好防范,感染风险极低。” 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说。
亚太病例增长显著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常见症状包括疼痛的皮疹、淋巴结肿大和发烧。世界卫生组织(WHO)表示,猴痘的传播主要但不限于同性恋、双性恋和其他男男性行为者,可通过性接触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症状的严重程度各不相同,但大多数猴痘感染者都可以完全康复。
去年猴痘疫情在全球范围暴发后,世卫组织宣布猴痘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今年5月,世卫组织宣布终结猴痘疫情紧急状态。
尽管全球猴痘病例总体呈下降趋势,但近期一些国家和地区报告的病例有所增加,特别是在亚太地区,这引发了担忧。
近期中国大陆关于猴痘病例的持续报道也引发了猴痘是否会在国内出现更广泛传播的担忧。对此,专家呼吁保持冷静,称这种疾病不太可能导致大规模传播,因为猴痘病毒相对容易检测、控制和治疗。
“虽然中国的猴痘病例有所增加,但这不会造成病毒大规模的传播,这主要是由于有快速检测试剂盒以及有效的隔离措施,猴痘传播的风险相对容易控制。”一位猴痘病毒专家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猴痘感染基本上不会出现无症状。”
专家还表示,频繁和无保护的性行为是猴痘感染的主要原因,这种行为也会导致其他性疾病的传播,但普通人感染猴痘病毒的风险较低。
针对全球范围内猴痘病例突然增多的现象,一些美国公共卫生专家表示,这与天气变暖人们接触增多有关。不过上述猴痘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猴痘病毒的传播与温度没有特别的关联。”他还补充称,中国近期病例数的增多主要与人员的流动性增加有关。
猴痘如何治疗
目前国内还没有特异性抗猴痘病毒的药物,临床主要是对症治疗。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力。
专家介绍,大多数猴痘病例是轻型的,可以自愈。治疗主要是做好防护隔离以及对症治疗,比如发烧时用一些退热药物,多补充一些液体;有疼痛时,使用一些镇痛的药物;极少数重症病例出现脑炎,可能要按照脑炎去治疗。
对症支持治疗
卧床休息,注意补充营养及水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体温高者,物理降温为主,超过38.5℃,予解热镇痛药退热,但要注意防止大量出汗引发虚脱。
保持皮肤、口腔、眼及鼻等部位清洁及湿润,避免搔抓皮疹部位皮肤,以免继发感染。皮疹部位疼痛严重时可予镇痛药物。
并发症治疗
继发皮肤细菌感染时给予有效抗菌药物治疗,根据病原菌培养分离鉴定和药敏结果加以调整。不建议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出现角膜病变时,可应用滴眼液,辅以维生素A等治疗。出现脑炎时给予镇静、脱水降颅压、保护气道等治疗。
猴痘的预防
一是避免和罹患猴痘的人密切接触。性接触、特别是男男性接触具有较高的风险。二是避免在高发国家与野生动物直接接触,避免捕捉、宰杀、生食当地动物。三是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清洁和消毒,做好手卫生。
医生:普通人群感染猴痘可能性极低
7月8日,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表示,普通人群日常外出,正常工作、生活感染猴痘的可能性极低,且猴痘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临床症状普遍较轻。
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强调,“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是预防猴痘形成规模传播的三大途径。随着确诊病例的增多,不排除接下来接触者中会出现更多的零星关联确诊病例,但形成流行的可能性很小。此外,目前没有证据证明病毒传播跟温度有关,普通人群只要注意做好防范,感染风险极低。”
李侗曾建议,接触者中如出现发烧、淋巴结肿大、疱疹等,应及时到医院皮肤科或感染科就诊,由专业的医务人员通过各种检测方法进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