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过重阳节日记(共含9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打哈欠的面包”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伊伊周五参加的的重阳节敬老活动于重阳节晚六点在苏州三套教育新闻中播出,苏州日报也以图片新闻的形式刊登出了本次活动。《苏州日报》:“目前,朱永年金婚之际收的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孩子们的贺礼。该中心的孩子走访老红军、老干部,表达感恩之情。”
很可惜,我们没有及时知道本次活动的播放频道及时间,错过了观看女儿和其他孩子们的表现的机会。但参加本次敬老活动后的第二天碰到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的周老师时(她也参加了这次活动),她告诉我“匡独伊昨天表现非常出色,我们几位老师都对她赞不绝口!”
做妈妈的为此感到很自豪、很开心,但我更要感谢艺术班礼仪等方面的熏陶,前不久潘老师向同学们讲了鞠躬的礼仪,这次活动中可是活学活用了!谢谢潘老师,感谢艺术班!
伊伊前不久参加消防官兵的比赛节目《我是年轻的消防兵》时,穿的是苏外艺术班的校服,本次活动时伊伊穿的还是那套校服,周老师说伊伊的校服很漂亮,我也很乐意让伊伊在这些场合穿校服,我鼓励她说:“穿上了校服,你的表现就有代表你们苏外艺术班这层意义了,我相信你会为艺术班争光的!”
昨晚,伊伊也给远在湖南的爷爷奶奶打了电话祝他们节日快乐,健康长寿。
今天是九九重阳,前几天路路回家就说,老师说了,10月21日是重阳节,要回候爷爷奶奶。俺只记得人们喜欢重阳这天去爬山,晚上也都待在山上。早晨起来浓浓的雾,提醒了一下路路跑步时不要张着大嘴。
路路昨天很爱劳动,下午给路路买了一个大葵花和一个小葫芦,路路很认真的不厌其烦的忍着手疼,帮我剥葵花子,还会帮我消灭害怕的虫子。银角大王的紫金红葫芦他也非常喜欢。晚上穿着我的围裙,收拾碗筷有模有样,并且按照前一天我教他的程序,把垃圾清理了,地也拖了,真是超棒啊,妈妈在你这个年纪只爱看书,是非常讨厌干活的,你这点比妈妈强太多!
路路的读题能力有待加强,只要我督促他多读几遍题,他真的都会的。这几天放学都会到广场玩一会儿,作业控制在七点前完成,这样有点时间可以讲讲故事,每天讲两个,一年也六百多个哩。这学期真的比以前轻松很多,我自己回忆一年级时的抓狂都有些唏嘘。
每天放学时,路路会讲一些在学校学到的新广播操动作,以及看了动画片等的高兴事。如果我去的晚一些,他会站在那个高高的“瞭望台”上等,昨天我看到同桌师瑜安慰他,“你小心站这别乱跑,一会就来。”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今天是重阳节,我和家人一块去登山!
买好东西,我们一行人就开始登山了。瞧,一马当先的是大表哥,后面紧跟着姐姐和表妹,后面就是我和小表哥了。我和小表哥真是羞愧不已,自己的年龄、个子都比小表妹大、高,竟然爬山还追不上小表妹;但最让我佩服的还是外公了,今天就是外公的70岁生日了,看他身上背一个大包,手上抱着小表弟,还时不时扶扶外婆,望着外公矫健的步伐,根本不像一位70岁的老人,在我的想像中就像一位年轻的小伙子。
一路上还有很多人叫卖饮料和食物,还看见了许多人挑着担子往上爬,我心里想,这些人挑着担子,我们一点东西都不拿,两脚都像灌了水一样,很难走动了,他们挑着担子,还一步一步的往上爬,他们当然就比我更累,但从他们一步一步的脚印里我打心眼儿里的敬佩他们。 在谈笑中,我更加坚强了,于是下定决心:一定要爬上山顶。可能是我的决心打动了老天爷,我们不一会儿就爬上了山顶,站在山顶是向下望,清风徐徐吹来,这感觉真好。
今天真是很开心,真希望明年的重阳节早些到来,我们还要重阳节登山去!
重阳节过法
一、九日登山
一有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二有李白《九日登山》,可见登高是重阳节的风俗之一,重阳佳节,秋高气爽,登高可使人心旷神怡、健康祛病。
二、九日醉吟
所谓九日黄花酒,即是指菊花酒,农历九月,菊花争艳,因此九月又称菊月,菊花象征长寿,菊花酒寓意“吉祥酒”,在重阳节有赏菊、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所以,重阳节又称为“菊花节”,重阳节聚会饮酒、赏菊赋诗早已成为一种时尚。
三、佩茱萸
之所以王维诗曰:遍插茱萸少一人。是因为在古代,插茱萸是重阳节的习俗,因此,重阳节又称茱萸节。茱萸是一种具有特殊气味的植物,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可以入药,能消积食,治寒热。所以,在古人重阳节佩茱萸希望可以辟邪求吉。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四、食重阳糕
重阳登高还与吃重阳糕有联系,因为“高”与“糕”谐音,所以重阳登高,重阳吃重阳糕,登高吃糕,有步步高升之吉祥寓意,此外,还用于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
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重阳节除了上述人人皆知的风俗习惯以外,各地也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以庆祝重阳佳节。如:在河北,重阳节有“追节”的习俗,即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在山东昌邑北部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所以有重阳节吃辣萝卜汤的习俗;又如江苏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等等。
重阳节各地习俗
【福建省】: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人们将优质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后置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熟出笼,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所以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在长汀县,农家采田中毛豆相馈赠,称为毛豆节。
【山西省】九月九日,山西的农村妇女习惯休息一天,不干农活。嫁出去的闺女,习惯回娘家过节。晋南地区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习惯。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
【广东省】: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南雄府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阳江市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台湾省】台湾的气候自九月开始就刮起了号称“九降”的秋风,吹的是无雨的北风,此时最适宜放风筝。当地有俗语:“九月九,风吹(风筝)满天吼。”说的也是重阳节风筝满天飞的盛况。台湾客家族群,也有在重阳节祭祖的习俗。据说祭祖时越早到,越能得到祖先的庇佑。
重阳节饮食习俗
九九重阳节美食1:吃重阳糕
吃花糕。重阳节敬老,登高以避灾。 “糕”与“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的含义在里面,比较吉利。
在重阳节的前两天,人们纷纷用面粉蒸糕,糕上插着彩色的小旗,点缀着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仁等果实;或者做成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名为“狮蛮栗糕”,这都是南宋时期临安(今杭州)的风习。这些栗糕,恰是“我辈合登高时携带的佳点。”
北方的重阳糕,以发面花果蒸糕最为著名(又名发糕)。发面蒸糕是将面粉发酵后扣入小碗中,每小碗底放上各种花果,如红枣、果仁、蜜饯、红丝、绿丝等,上笼蒸熟后将面糕倒出,正好各种花果均在面糕上面,并呈馒头状。发面的重阳糕,松甜软糯,十分味美。
在我国有些地方至今还留存着这样的风俗:到了重阳时节,已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送重阳糕,一般是两个大的,九个小的,取其“二九”相逢之意。北方农村流传的“中秋刚过了,又为重阳忙,巧巧花花糕,只为女想娘”的民谣,正是反映了这个风俗民情。
九九重阳节美食2:吃糍耙
吃糍耙,是我国西南地区重阳佳节的又一食俗。糍耙分为软甜、硬咸两种。其做法是将洗净的糯米下到开水锅里,一沸即捞,上笼蒸熟,再放臼里捣烂,揉搓成团即可。食用时,把芝麻炒熟,捣成细末,把糍耙团搓成条,揪成小块,拌上芝麻、白糖等。其味香甜适口,称为“软糍耙”(温食最佳)。硬糍耙又称“油糍耙”,做法是糯米蒸熟后不捣烂,放在案上搓成团,擀开后放些食盐和花椒粉做成“馅芯”,再卷条切片,再入油锅中炸制,成色金黄美观,咸麻香脆,回味无穷。
九九重阳节美食3:吃柿子
吃柿子食俗,在我国民间还有一种传说。据《奇园奇所奇》中介绍:有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微服出城私访,这一天正值重阳节。他已经一天未食,感到饥饿口渴,当行至剩柴村时,只见家家墙倒树凋,均为兵火所烧,朱元璋暗自悲叹,举目环视,唯有东北隅有一树柿子正熟,遂采摘食之,约食了10枚便饱腹,又惆怅久之而去。乙未夏,太祖攻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采石矶),取太平(今安徽太平县),道经于此,柿树犹存,便将以前微服私访在此食柿的事告于侍臣,并下旨:“封柿为凌霜侯,令天下人在重阳节均食柿子,以示纪念。
重阳节过法
重阳登高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3]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赏菊、饮酒、对弈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重阳节起源
重阳节: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1]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重阳节故事
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後,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
古代过重阳节的习俗
佩茱萸·簪菊花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吃重阳糕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重阳节来源
重阳节的起源据说是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她身边的侍女也受到牵连并被赶出皇宫,流落到民间,嫁给了一个贫民。由于她在宫中每年都过重阳节,节日期间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以求长寿,所以嫁人之后,她在这一天还是照着宫里的规矩过重阳节,人们听说后纷纷效仿,于是这种习俗在民间就广为流传了。
重阳节搞笑短信
1、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忧,回家的打算始终在心头。
2、走!我们一起去赏菊吧!在这丰收的季节里,祝你事业有成,身体健康,心情愉快!
3、对你的思念像袅袅的轻烟不绝如缕,对你的祝福如潺潺的流水伴随一生一世,秋高气爽的重阳,何不一起出去登山赏菊?
4、重阳节到这个丰收的季节里,祝愿你事业丰收,薪水丰收,爱情丰收,欢乐永相随!
5、再美的日子,没人关怀就是遗憾,也许祝福只是一种形式,却能给我带来温馨 所以我都不吝啬寄给彼此关心,一样的日子,一样的牵挂,祝重阳愉快!
6、九月九日望遥空,秋水秋天生夕风。寒雁一向南飞远,游人几度菊花丛。现在正是菊花争艳的季节,愿你心情也和菊花那样清爽、淡雅!重阳快乐!
7、您生命的秋天,是枫叶一般的色彩,不是春光胜似春光,时值霜天季节,却格外显得神采奕奕。祝您老重阳节快乐,健康长寿!
8、送给亲人的重阳节祝福短信: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人烟湖草裹,山翠县楼西。如此美的景色,也不要错过,九月九,一起登高赏景如何?
9、我想和你共度重阳节,我已备好了菊花酒、重阳糕,就等着你来了。
10、祝你理想幻想梦想心想事成;公事私事心事事事称心;财路运路人生路路路畅通;晴天雪天天天开心,亲情友情爱情情情似海;重阳节节节快乐!
11、不因季节的变化而不想你,不因时间的推移而忘记你。你在动物园还好吗?老虎还欺负你吗?猴子还嘲笑你吗?野猪还和你抢食吗?用小前爪看短信还习惯吗?
12、又是九月九,重阳夜,难聚首,思乡的人儿漂流在外头;
13、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愿你拥有一个美好、快乐的节日!秋风徐徐,重阳九九,蒸上九重的粟糕,备好香醇的菊酒,等着与你分享。
14、借此佳节之际我感谢你,你的笑颜似灿烂的阳光照亮了我的世界,你给予我的安慰和鼓励支持我度过一切艰苦。祝你重阳节快乐!
15、友谊之花我向一切至诚的人奉献,爱情的甜果我只与你一人分享。无需千言万语,无需海誓山盟;只要记住DD两颗心撞击出火花的那一瞬间!
过重阳节的年龄
重阳节是老人节,年满60周岁即为老年人,老年人过重阳节是最适合的,许多地方到重阳节都会为老年人发放节日慰问金。
重阳节习俗
(一)祭祖节
重阳节几乎是处在年尾时段最后一个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它与除夕、清明、中元,并称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由此也可看出重阳节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中国古代属于农耕社会,农业文明,是极其重视祖先经验的一种文明形态,因为必须要依靠前人总结的教训、祖先遗留的智慧来耕织种植,由此,就形成了一种 祖先崇拜的文化心理。中国古人,对于先祖的无限敬重、对于祭祀的高度重视,都由此文明根源而来。既然祭祖是如此重要,那么,重阳节能被列入“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就可见这个节日的地位之高、分量之重。
因此,重阳节的第一个节日主题,就是“祭祖节”,这是一个游子风尘归来、全族祭奠先人的节日。
(二)登高节
这首诗中,同时还提及到了重阳节的第二个节日主题,就是“登高节”。
在古代,每逢九月初九,都要举家登高望远。
望远,当然是为了观赏美景,观赏漫长的寒冬到来之前、最后的一瞬绚丽秋景;
而登高,传说是为了避灾,因为有民间故事讲到,古时曾有一家人在九月九佩戴茱萸登山,回来后发现家中牲畜皆亡,唯有登高远走的家人无恙,—— 虽然这是个遥远的故事,但是流传到风俗习惯里,上至帝后、下至民间,都会在重阳节这一天登高望远。
如今游览北京故宫,还能在御花园里看见一座太湖石造成的人工假山“堆秀山”,山上建有一座“御景亭”,是整个御花园的制高点。这处所在,就是每年重阳节皇帝率领后妃登高远眺的地方,虽然不能轻易出宫,但是宫廷也要与民间保持同步的节日礼俗。
(三)菊花节
重阳节,落木萧萧下,群芳纷纷谢,此时只有菊花,盛放傲人骄姿,独揽天地秋意,所以,当中国文化中提起重阳的时候,就必与菊花紧密相连。
比如孟浩然唐诗里写“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与友人把盏对菊、共话重阳;而李清照的宋词写“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清冷孤节,一人挨过,她也要把酒菊花丛,愁饮菊花香。所以, 在独属于菊瓣长长的重阳深秋,菊花与重阳活动形影不离,重阳与菊香飘摇融为一体。
重阳节菊花酒的做法
来源:《本草纲目》。
配方:白菊软苗。
制法:春末夏初,收白菊软苗,阴干捣末,和无灰酒服之。
主治:治丈夫妇人久患头风眩闷,头发干落,胸中痰壅,每发即头旋眼昏,不觉欲倒者,是其候也。
用法:先炙两风池各二七壮,空腹取白菊末一方寸匕和无灰酒服之,日再服,渐加三方寸匕。若不饮酒者,但和羹粥汁服,亦得。
说明:注另用“秋八月合花收暴干,切取大斤,以生绢袋盛盛,贮三大斗酒中,经七日服之,日三次,常令酒气相续为佳。”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 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 岑参《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 —— 李白《九日龙山饮》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 江总《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 王勃《蜀中九日 》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蓝田崔氏庄 【唐】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雨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九日 【唐】王勃
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九月九日 【唐】崔国辅
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 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
九日寄行简 【唐】白居易
摘得菊花携得酒,绕村骑马思悠悠。下邽田地平如掌,何处登高望梓州?
九日 【唐】杨衡
黄菊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九日 【唐】李群玉
年年羞见菊花开,十度悲秋上楚台。半岭残阳衔树落,一行斜雁向人来。
行云永绝襄王梦,野水偏伤宋玉怀。丝管阑珊归客尽,黄昏独自咏诗回。
九日言怀 【唐】令狐楚
二九即重阳,天清野菊黄。近来逢此日,多是在他乡。
晚色霞千片,秋声雁一行。不能高处望,恐断老人肠。
九日得新字 【唐】孟浩然
初九未成旬,重阳即此晨。登高闻古事,载酒访幽人。
落帽恣欢饮,授衣同试新。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
闰九月九日独饮 【唐】白居易
黄花丛畔绿尊前,犹有些些旧管弦。偶遇闰秋重九日,东篱独酌一陶然。
自从九月持斋戒,不醉重阳十五年。
重阳 【唐】赵嘏
节逢重九海门外,家在五湖烟水东。 还向秋山觅诗句,伴僧吟对菊花风。
重阳节风俗
1、赏菊: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2、登高: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3、佩茱萸: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4、吃重阳糕:与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5、饮菊花酒: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
★ 重阳节日记
★ 重阳节日记
★ 过重阳节的策划书
★ 古人怎么过重阳节
★ 过重阳节的意义
★ 过六一日记
★ 过新年日记
★ 过春节日记
★ 过春节日记
★ 过中秋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