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历史复习提纲(共含6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开锁日记”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1、东晋:3,西晋皇族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政权,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东晋。4,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了东晋统治。
2、南朝:从420年刘裕建“宋”到589年隋灭“陈”的160多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
3、“士族”与“庶族”:(1)东晋立国离不开士族的鼎力支持。名门大地主把持了中央或地方重要官职,世世代代做大官,叫做“士族”。(2)士族以外的地主,叫做“庶族”。南朝后期,士族势力逐渐衰落弱,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4、前秦的统治:
(1)东晋中期,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基本统一北方地区。(2)淝水之战: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军南下,攻打东晋,在淝水展开决战。东晋军队以少胜多,大败前秦,使江南地区免遭摧残,为江南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淝水之战使前秦统治土崩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5、江南地区的开发:
(1)农业发展:①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②开垦出大量良田,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和洞庭湖流域都是东晋南朝时期的重要粮仓。福建、广东和广西一带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③水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稻田开始使用粪肥。④小麦种植推广到江南。⑤利用水力加工谷物的生产工具,应用更加广泛。
(2)手工业发展:①养蚕缫丝技术有了提高,丝织品产量激增。②棉布生产和使用逐渐发展。③冶铸技术进一步改进,灌钢法的发明大大提高了钢的质量。④制瓷业发展迅速,瓷器成为较普遍的生活用具,青瓷最为当时人所青睐。
(3)联系课本P79资料,说说江南地区发生了哪些变化?①人口的增多;②农业产量的提高;③耕作技术的进步。④手工业的发展。
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①江南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酷热的状况缓解,尚待开发的资源极其丰富。②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稳定。③江南民众与北方移民的辛勤劳动。④北方人民迁到江南,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最主要的原因)
(4)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1、北方的政局演变
(1)十六国: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304-439年),北方少数民族先后建立了15个国家,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各国连年战争,北方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各民族通过长期交往和相互影响,加速了民族融合。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十六国割据局面结束。
(2)北朝: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又分别演变为北齐和北周,史称“北朝”。
2、北方的民族融合
(1)少数民族的内迁: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同汉族长期杂居,相互影响,促进民族融合。(内迁的主要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历史上合称“五胡”)。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交往频繁,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习俗上互相影响,民族融合成为趋势。
(3)促进北方民族融合的因素:①少数民族的内迁;②黄河流域的统一;③各民族的长期交往和相互影响;④北魏孝文帝改革。
(4)民族融合的表现:少数民族的饮食(少数民族蒸馍、烙饼、馅饼、面条和油炸饼等传入中原)、服饰、家具(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圆凳等传入中原)、音乐舞蹈、先进的牲畜选种、改良和畜病防治技术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生产方式的融合:少数民族吸收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
(5)北魏孝文帝改革
(A)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B)目的:为了更好地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C)内容:①迁都洛阳;(原因:平城气候干旱,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人口的需要;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中原先进文化)。②汉化政策(禁止朝廷上使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改穿汉族服饰;改用汉族姓氏;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通婚;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D)影响: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此后,传统的汉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
6、课本P82资料:
(1)资料1中,胡服与汉服的区别:汉服宽袍大袖,胡服窄衣小袖。(2)鲜卑族服装和姓氏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说明:鲜卑族在生活习俗上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3)资料3中,北魏皇帝的谥号(多采用“孝”字)说明了什么?说明:鲜卑族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蕴含着哪些有利于统一的因素?
(1)江南经济发展,使南北经济发展差距逐步缩小。(2)民族融合加快。通过民族迁徙、友好交往、政治改革等途径促进民族融合,使民族矛盾和民族隔阂减弱。(3)局部统一的实现。先是三国的局部统一,后来是前秦和北魏统一黄河流域。(4)一些有见识的政治家为实现统一进行了一系列活动。如曹操、诸葛亮、北魏孝文帝等。(5)国家的分裂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一、张謇办实业
1、张謇的生平:江苏南通人,清末状元。
2、张謇办企业的目的:挽回中国的利益。
3、张謇提出的口号:“实业救国”。
4、张謇创办的主要实业:大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5、张謇创办企业的状况: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华民族资本的压迫,大生纱厂等企业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但好景不长,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又一次在中国大量倾销棉花和棉织品,纱厂的产品被迫削价销售,收不抵支,负债累累,最后被吞并。
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发展阶段:
⑴出现萌芽:洋务运动至清末
⑵黄金时代:一战期间
⑶凋谢、萎缩:一战后至新中国成立前
2、发展原因:⑴西方大机器生产对中国的冲击;
⑵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封建制度;
⑶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华的经济掠夺;
⑷实业家的努力。
3、受阻原因:⑴帝国主义的掠夺;
⑵封建主义的阻碍;
⑶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4、特点:⑴总的来说比较落后;
⑵从行业来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
⑶地区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沿海沿江大城市民族工业比较发达,广大内地比较薄弱;
⑷发展艰难曲折。
一、政治上: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就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2、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
二、经济上:
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政策。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一、“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1)核技术领域:
①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②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验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自卫。
(2)航天技术领域:
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后,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成功发射第一颗无人飞船“神州一号”。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将宇航员杨利伟送上太空。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又成功地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送上了太空。
(3)杰出科学家和技术人员:
两弹元勋邓稼先、袁隆平(学习他们振兴中华、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优良品质,进一步增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二、籼型杂交水稻
(1)培育者: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1973年首次在世界上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2)启示:知识是最大的财富,也证实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一、“863计划”:
1986年3月,四位老科学家联合向中共中央写了一封信,题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邓小平立刻作了批示。后来形成《863计划纲要》,确定把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等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1)应用:浏览新闻,查阅资料,发电子邮件(e-mail),通话,购物、上课、看病等。
(2)影响:
①正面:健康上网,有利于增强自己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创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关系。
②负面:网络的不健康也会给青少年网民带来危害。如:在网上浏览不良信息,有的超时无节制上网,影响学习和身体健康等。
★ 高一历史复习提纲
★ 初三历史复习提纲
★ 八下历史复习提纲
★ 初一历史复习提纲
★ 七下历史复习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