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初中家访日记(共含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热心市民露露∞”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下午快下班的时候,看了下时间4:20,一个未接电话,数学李老师打来的。我们已经商量好了,去学校后面的月亮湾小区,去几个孩子家里看看去。
第一个是班长——刘君琳家。一个非常乖巧、非常勤奋、认真的孩子,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谁说家访一定是要家访表现不良的孩子?表现优秀的孩子更需要老师们去了解、去学习家长们丰富的育子经验。
还没到孩子家,上楼梯的时候,孩子迎了出来。孩子一向都很有礼貌。把我们领进她的家,就坐在不大的客厅里头也不抬的写起作业来了。孩子的妈妈在家,得知我是来请教她的育儿经验时,妈妈咯咯的不好意思起来:“孩子向来比较胆小,还算是比较听话的。”见孩子一直低头作业,便问孩子的平时作业多不多?大概多长时间能完成?妈妈抢过来“一般六点就差不多了,另外我自己也给她买了其它的辅导资料。”辛苦的孩子!优秀也是勤奋得来。
“在班里,你的好朋友都有谁呀?”我和孩子聊起来。孩子见我们好像没有要告状的意思,也放松起来。拿出一个红色透明的小包装袋,里面塞满了纸条。征得孩子的同意后,我打开,可乐坏了我!全是班里另外一个小男生的“示爱”小纸条!孩子妈妈也乐了,才一年级的孩子,都是一群单纯、善良的孩子。见我们都哈哈大笑,小姑娘更不好意思了。
“把它保管好,等你长大再拿出来看,很有意思呢!”
小姑娘脸上红红的,莞尔一笑,继续她的作业去了。
数学李老师反映孩子这几天上课变得有些多话了。妈妈有些愠气。在我印象里,孩子一直能够做到认真听讲的,课堂发言也很积极。
“是不是班里这几天比较难管?你和同桌在商量同学们的事呀?”孩子点了点头。
这是个懂事的孩子。可孩子毕竟还是孩子,我们要允许他们犯错,要容忍他们的小缺点。
勤勉、认真、乐于助人是这个孩子的优秀品质。在低年级段,学习内容都不深,得高分并不难,但我们不能都一味向分看。如果这个孩子的妈妈再少一点额外的作业,给孩子“一个花园,一个公园”,孩子的童年生活将会更加灿烂、丰富。
他是我们班的烂漫“小诗人”,也是个非常聪明且调皮的小男生------黄政。他也是上次我们提到的那个“示爱”小男生。
孩子是个很聪明的娃。只是在上课的时候经常走神,两只小眼睛看着窗外是那么的专注,专注到让老师都不忍心去打扰他,好像是在幻想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假使你这时去喊他,他保准吓一跳。于是,我纳闷了:孩子的语文学的很不错,字也写的非常漂亮,可是上课基本不在听课,莫非是孩子家长一直在后面开小灶?
近7点的时候,我和李老师来到了他家。孩子正在房间里写作业,爸爸出差去了,妈妈陪着他在家。孩子见到我们来,吓得躲在房间里不敢出来,甚至头都不曾回一下。看来,平时我们过于威严了。
孩子妈妈告诉我,孩子每晚写作业到10点左右,一是本身写字速度慢,二是孩子心不在焉,磨磨蹭蹭在写。这样孩子课外阅读时间很少。
“平时在家,有没帮孩子补补课?孩子不理解情况的多不多?”
“语文基本上不用我多讲,基本上都会说会写的。”
听孩子妈妈这样一说,我放心了。原来这小子在课堂上是边玩边学,竟也学得不错。
孩子很朴实,也很内向。我同孩子妈妈商量,拖拉的习惯一定得改掉,太浪费孩子时间了,也影响孩子睡眠。阅读要跟上来。同时,个人在教学上还要花大心思去改进,吸引孩子们来认认真真听课,在课下,学做孩子们的大朋友。
8点的时候,我们来到唐烁烁家。原本我们没有安排对这个孩子的家访。只因在和前面几个孩子的家访中了解到,唐烁烁同学也住在这个小区。听到我们马上要来,孩子高兴坏了。
这栋楼很难找,我和李老师来来回回找了三趟。一路上,李老师喷嚏不断,重感冒。到楼下的时候,孩子爸爸出来迎我们。之前没有见过孩子爸爸,我们也没认出来这位家长。烁烁同学应该是我们家访中最活泼开朗的一个孩子了。孩子平时在班里也很活泼,还敢冲进男厕所把调皮男生拉出来打架。不过孩子学习也很不错,偶尔有些马虎、小粗心。她和黄政是一对好朋友。
孩子爸爸平时工作很忙,顾不上她的学习。妈妈就在家做全职妈妈。这是一位我很欣赏的妈妈——一位温柔、有自己教育观念的女士。
为了强化孩子们识字效果,我经常让家长们报听写。这位妈妈也不例外。可是,烁烁同学对听写很是没兴趣。妈妈就买来一块黑板放在客厅,让孩子自己在小黑板上写。这方法比老师的方法有趣、管用多了。孩子偶有犯错的时候,妈妈从来不曾碰过孩子一下。妈妈的耐心和宽容正是我所欠缺的。在妈妈的教育下,孩子很乐观、开朗。
这个家庭是有二胎指标的,可是孩子父母都放弃了。孩子爸爸说,他们的第一个孩子烁烁同学小时候妈妈带的很辛苦,目前不想增加额外的负担,只想教育培养好这个孩子。
整个谈话中,小女孩一直乐呵呵的。相谈很轻松、愉快。
离开了烁烁家,我们都感觉到肩上的担子的份量。我们没有理由懒惰、没有理由去马虎。教育也容不得马虎。看着这些可爱、聪明、鲜活的孩子,让我想起了《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小林宗作先生。尊重每一个孩子,遵循孩子的贪玩,调皮的天性并正确加以引导,把成人语言文字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该怎么办
这个孩子名叫王靖祥。在来这个孩子家的路上,我又打了一个电话给其家长,以便确定其在家。在电话里,孩子妈妈好像感觉孩子在学校犯了错一样,不然老师怎么会家访?语气里,好像有点不太高兴。
八点多,我们来到这个孩子家,“都吃过了吧?”我问道。孩子妈妈打开门,“没有。”这个时候,孩子没有在作业、没有在读书、也没有吃饭。孩子爸爸在外地上班,妈妈同时照顾两个孩子,一个七岁,一个两岁。家里有些零乱,孩子多的缘故。
“小的今天还病了,大的一直玩到现在。”妈妈很无奈。昨天在预约的时候,我并不知晓这一情况。妈妈忙的连我们带去的记录单都没填。王靖祥同学听到妈妈这样一说,原本拘谨的他更紧张了。
我把孩子在校的情况告诉孩子妈妈。妈妈也着急,但她表示她也没办法可想,两个孩子都指望她一个人,她忙不过来。二儿子每天作息不规律,她每晚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大儿子在家也很调皮,不听她的话,她不想去管大儿子的学习也没精力去管。说着,流起眼泪来。
我明白了,这是个没有教育观念的妈妈,只想着把这两个儿子拉扯大就行了。不想教育、不懂安排,把两个孩子弄的有些糟糕,也把自己弄的身心俱疲。我也能理解这位年轻的妈妈,一个人要带两个小男孩,确实辛苦的很。
其实,王靖祥同学虽调皮但机灵的很,也写的一手好字。我把大儿子搂过来告诉他,妈妈现在很忙也很累,咱都是哥哥了,该像个大哥哥的样子,该替妈妈分担一点了。同时,我也建议孩子妈妈同家人商量,如果可以,尽量让孩子爸爸回合肥上班。在孩子上学伊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很重要,大儿子教育好了,才能形成效应,影响二儿子。不管不问的态度对于一个才一年级的孩子是最要不得的。
在以后的教学中,多给这个孩子一些关注,希望良好的学校教育可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从一名学生家里出来的时候,夜已经深了。虽然我极力劝阻,一家三口还是执意要送我下楼。在漆黑的楼道里,孩子的父亲感叹:“现在像您这样坚持家访的老师越来越少了!”很简单的一句话,竟然让我一时语塞。家长表达的是一番感激之情,而我却无法高兴起来。
记得自己初当班主任的时候,常在教育和管理学生问题上不知所措,于是便不断地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他们毫无例外地都向我介绍了做好班级管理和学生教育工作的有效方法——家访。为此,我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走进学生的家庭,和家长共商教育管理孩子的对策,和孩子促膝谈心。正因为我走近了家长与孩子,他们也因而走近了我。
客观地讲,目前教师走进家庭与家长、学生真诚交流确实正在减少。现代通讯日益便捷,一个电话就将学生的所有问题向家长统而告之;学生犯了错误,动不动就将家长叫来,轻则告学生的状,重则埋怨、训斥家长。
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教育的社会化”,它决定了作为教育教学主要任务承担者的教师必须协调处理好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共同完成培养和教育孩子的任务。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旨在强调家庭教育的好坏对孩子能否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尽管父母和教师在培养的目标上是一致的,但由于双方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文化水平乃至个性上都可能存在差异,于是在教育效果上就会出现优、差、快、慢的区别。如何指导好家庭教育,便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建议:作为教师,无论多忙再累,应务必抽出一定的时间去学生家里走一走,和家长、孩子深入地谈一谈!
访朱馨悦家
朱馨悦是三年级刚转来的一位女生,她是一个特殊家庭的孩子,她的父母很早就离异了,她现由爸爸一个抚养。由于爸爸工作状况差且家庭生活困难,基于这样的特殊情况,她家成了我家访的第一站,我也将此行的目的定为和家长一起培养她懂礼仪、爱学习的良好习惯。
元月24日下午,我来到朱馨悦家,她像一只快乐的小鸟迎接着老师的到来,她爸爸已经在家等着我了。走进家门,只见堂屋里摆着一台旧电视,四张旧椅子,屋角里堆着一堆鞋,看来我给她爸爸打了电话,她爸爸还是在家收拾了一番的。我找了一把椅子坐下,朱馨悦立即坐在了另一把椅子上,我趁机给她讲了讲文明讲礼貌的常识,还让其谈谈转来后的感受。她爸爸也给我沏好了茶,那茶叶泛着黄飘在杯子上面,一看那水就不够开,不过我还是挺感动。趁着这当,我观察了她家的摆设,有一台电冰箱,厨房里塞满了破铜烂铁,我看了半天也不明白他们父女俩在哪里做饭吃,另外一间屋里摆了两张床,床上各堆着一床被子,乱成一团。
全部坐定后,我们便拉起了家常,我表扬了朱馨悦同学在学校懂事能干,比较讲礼貌,本次运动会上也为班级争得了荣誉。开心胡同时也向她爸爸提出要加强行为习惯的培养,毕竟这孩子前几年在私立学校待久了,行为习惯没有得到约束,她爸爸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表示将会极力配合我们共同教育她。最后,我又告诫她爸爸要注意孩子的安全,不要让她一个人到处跑,怕遇上坏人,她爸爸听了很感动,谢谢老师的关心。后来,她爸爸又向我介绍了他们家的一些情况,原来朱馨悦刚出生不久,妈妈就和其爸爸办了离婚,随后回甘肃老家去了。孩子的爷爷、奶奶在农村生活,两位老人身体不太好,她爸爸每月还得支付500元生活费,生活负担确实很重。30分钟后,我结束了朱馨悦的家访,走在路上,我的内心感锎颇多。
家访体会:
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学习压力的增大,许多孩子在生理和心理都存在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而且短期内是无法改变这一社会现状的。作为教师,不能对孩子的这些问题一味的批评指责接着放任不管。而是应该运用理论知识和实际的经验来解决这些问题。简而言之,就是要以爱心关怀学生,以细心观察学生,以耐心教育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尽量帮助其解决问题。我们不能放弃,而要在各方面给予他们多点鼓励多点爱,让他们能体会到我的良苦用心。
都说“情感是教育的桥梁”,现在的联系方式很多,诸如电话、手机、互联网等,为什么还要到学生家庭跟家长面对面的交流呢?可是当我带领班上的任课教师踏入本次家访之路以后,我才真正体会到了电话家访所不能达到的效果。面对面促膝交谈与电话里的听声不见面,那感觉和效果就是不一样。
今年3月开始,我和班上的教师兵分几路,深入到了学生家中,进行家访,感受颇深。家访真能让我们和学生家长打成一片,感情亲切融洽,这样家长们就不再会有什么误会和责怨,我们的工作就能得心应手。同时大部分家长的热情好客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的自豪。
许多学生的家长对我们的到来,感到十分意外和兴奋,特别是一些有点调皮的学生家长,听说我们来家访,简直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当我们给他们简要介绍了当前教育的理念与发展,汇报了我们学校在孩子教育方向上的指引,以及我们班级是如何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以后,家长们更是连连点头,像学生冯宇的妈妈,当听到我说,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为了看他能考多少分,而是为了学会如何更好的与人交往,如何更好的融入这个社会,如何更好的在这个社会生存和发展。她激动的对我们说:“老师,你说的太好了,我们就说不出来这个道理!今后对孩子的教育,我们一定会和学校、老师加强联系,争取让冯宇能有进步!”面对面的促膝畅谈,所有的家长对我们老师都给予了高度评价与鼓励,最后我说到:“我们由于精力有限,对孩子的教育难免有疏漏之处,我们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敬请家长谅解,对于我们学校的发展、班级建设有什么好的建议请尽管提出来。”高鸿浩的家长说:“真的没有想到老师对学生是如此牵挂和关心,就冲老师们大老远的来我们家,我们的孩子放在你们学校,就是放心,你们这是在办人民满意的学校。我们家长一定大力支持学校的工作。”
今年寒假,我和冀秋云老师走访了王晨龙、马俊宇、陈兴昊等同学的家。经过这次家访工作,我感受颇深。在家访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关心和重视,也感受到了作为教师的责任重大。
家访带给我们的收益很多。首先我们深入到家庭,细致地了解了学生的家庭状况,同时了解了学生的个性,学生在家的表现,为开学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其次家访能教给家长正确的教育方法,及时的避免孩子问题的产生。教师注重进行家访,教会家长一些方式方法有理由根据的去转变家长的一些观念,对孩子的健康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陈兴昊的妈妈总是说自己的孩子不活泼,学习成绩不理想,我们告诉他不要总在别人面前数落孩子,应该多找找孩子的优点,多鼓励孩子,只要孩子有进步就得表扬,这样孩子对生活和学习才有信心,才有动力。再次家访还能协调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生更健康的心理发展。亲自上门家访能让孩子们从心理上拉近与老师的距离,尤其是学习差的孩子,而且更能够激发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尤其是中学生,他们的学习动力绝大多数首先取决于对老师的喜欢。一旦喜欢老师,就喜欢学习这门课程,这样就能形成良性循环,让孩子逐渐自信起来。
从沈一立家出来的时候,已经很晚了,但我们还是决定再去家访两家。刘世龙就是其中之一。
刘世龙一、二年级时都在我们这个班上学。三年级时,他跟随他的妈妈一齐去美国,在美国理解了一年的“西式教育”,去年上学期又回到了我们班。小家伙聪明、阳光、活泼,偶尔有些调皮,小恶作剧,但十分讨人喜欢。班上有同学给了起了善意的绰号“美国佬”。
去他家的时候,他的外公、外婆也都在家里。看到老师来家访,小家伙高兴得不得了,乐得嘴巴都合不拢了。我们肯定了他的成绩,也对他上课有些管不住自我提出了要求。整个过程中,刘世龙一向与我们在一齐交流。
我问他,对老师的家访是否高兴,他说十分十分高兴;我再问他,是否想老师再来家访,他的头点得像泼郎鼓。我说,准备拿出什么让老师再来家访呢?他说,期末考试时,语文88分上,数学95分上,行不?我拍着胸脯打应:成!当然成!
大手和小手拉起来,“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许变!”盖印!呵呵,程序搞定!
美国佬,我们好期盼。。。。。。
★ 班主任家访日记
★ 教师家访的日记
★ 初中家访的总结
★ 初中日记
★ 初中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