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防溺水措施有哪些_防溺水安全知识
防溺水安全知识,防溺水措施
1.游泳中遇到意外时,要沉着、冷静,按照一定办法进行自我救护,实在不行时,发出呼救信号,以便及时得到同伴或救护员的帮助与救护。
2. 过饥、过饱、有醉意或心情欠佳时,不应下水游泳,饭后游泳最好要隔1小时。
3. 在感冒、发热、精神疲倦,身体乏力等情况下不要去游泳,不但容易加重病情,而且还容易发生抽筋、意外昏迷,危及生命。
4. 不要私自在海边、河边、湖边、江边、水库边、水沟边、池塘边玩耍、追赶,以防滑入水中,有句俗语:有事无事江边走,难免有打湿脚的时候。
5. 严禁学生私自下水游泳,特别是中小学生必须有大人的陪同并带好救生圈。
6. 严禁中小学生私自外出钓鱼,因为钓鱼蹲在水边,水边的泥土、沙石长期被水浸泡,而变很松散,有些水边长年累月被水浸泡还长了一层苔藓,一踩上去就滑入水中,即使不滑入水中都有被摔伤的危险。
7. 到公园划船,或乘坐船时必须要坐好,不要在船上乱跑,或在船舷边洗手、洗脚,尤其是乘坐小船时不要摇晃,也不要超重,以免小船掀翻或下沉。
8. 在坐船时,一旦遇到特殊情况,一定要保持镇静,听从船上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能轻率跳水。如果出现有人溺水,更不要冒然下水营救。
9. 去游泳时一定要知道自己的游泳的技术水平,要有自知之明,不要逞强,这不是开玩笑的,不能互相打闹,以免喝水和溺水,更不要酒后游泳。
10. 在游泳的时候,如果突然觉得自己的身体不舒服,比如说眩晕、恶心、心慌、气短等,要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一定要及时。
11. 小学生不能独自在水塘边、小河边等玩耍;特别要注意的是那种没有人去的水塘要避免去。还有水草较多的地方。
12. 不能去竖有禁止游泳牌子的地方游泳,特别是在暑假,不能在没有成年人的看护下邀请好友去水塘边游泳。
13. 即使会游泳,为了安全起见,不要独自一人外出游泳,更不要到不摸底和不知水情或比较危险且宜发生溺水伤亡事故的地方去游泳,选择好的游泳场所,对场所的环境,比如说该水库、浴场是否卫生,水下是否平坦等情况要了解清楚。
14. 学生游泳时特别要注意安全,必须要有组织并在老师或熟悉水性的人的带领下去游泳,这样以便互相照顾,要指定救生员做好防范措施,以防万一。
15. 要清楚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平时四肢就容易抽筋者不宜参加游泳或不要到深水区游泳。要做好下水前的准备,先活动活动身体,如水温太低应先在浅水处用水淋洗身体,待适应水温后再下水游泳;镶有假牙的同学,应将假牙取下,以防呛水时假牙落入食管或气管。
16. 对自己的水性要有自知之明,下水后不能逞能,不要贸然跳水和潜泳,更不能互相打闹,以免喝水和溺水。不要在急流和漩涡处游泳,更不要酒后游泳。
17. 在游泳中如果突然觉得身体不舒服,如眩晕、恶心、心慌、气短等,要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
儿童溺水后的正确施救方法,防溺水措施
1、迅速救上岸:从背部将落水者头部托起,或从上面拉起其胸部,使其面部露出水面,然后将其拖上岸。
2、清除口鼻堵塞物:让溺水者头朝下,撬开其牙齿,用手指清除口腔和鼻腔内杂物。
3、倒出呼吸道内积水:救人者半跪,顶住溺水者的腹部,让溺水者头朝下,拍背。
4、人工呼吸:对呼吸及心跳微弱或心跳刚刚停止的溺水者,迅速进行人工呼吸,同时做胸外心脏按压。
5、吸氧:现场有医疗条件,可对溺水者注射强心药物及吸氧。条件不足的,用手或针刺溺水者的人中等穴位。
6、脱下外套:如果溺水者身上穿着外套,要尽早脱下,湿漉漉的外套会带走身体热能,产生低温伤害。
生命只有一次,家长老师一定要对孩子,加强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让溺水事故减少到零!
溺水急救法,防溺水措施
1、判断意识
拍打溺水者双肩,并大声呼喊,判断其意识是否清醒。若溺水者意识清醒,轻者可有呛咳、呼吸急促,重者可有面部青紫、肿胀、口腔和鼻腔充满泡沫和污泥、四肢冰凉等,若溺水者意识丧失,应立即呼喊他人拨打急救电话120,并就近取得AED;
2、判断呼吸
观察溺水者胸廓是否有起伏,以判断其是否有呼吸。
120急救当发现有人溺水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
救治方法1、意识丧失
如溺水者意识丧失,需立即按照以下步骤对其进行救治。
(1)开放气道
施救者跪在溺水者一侧,一手压前额,一手提下颌,打开气道,清除溺水者口鼻中的泥沙、水草、假牙等异物;
(2)人工呼吸
在呼吸道通畅的前提下,施救者用拇指和食指捏紧溺水者的鼻孔,嘴唇包住溺水者嘴唇,连续吹气2-5次(吹气1秒钟,放松1秒钟)。在进行人工呼吸时,施救者可使用衣物,有条件者可使用纱布、呼吸膜垫在患者口部,以便保护施救者;
(3)胸外按压
手掌根部放在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段,两手腕部重叠,十指交叉、相扣,两臂垂直,用身体重量向下压至少5厘米,不超过6厘米。每分钟按压100-120次,按压30次后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重复上述操作,每5个循环检查1次溺水者呼吸、意识是否恢复,直至急救人员赶到。
★ 防溺水教育观后感
★ 防溺水教育演讲稿
★ 防溺水教育倡议书
★ 防溺水教育宣传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