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捕鱼人经典散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疯叶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峡捕鱼人经典散文(共含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疯叶”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三峡捕鱼人经典散文

篇1:三峡捕鱼人经典散文

三峡捕鱼人经典散文

在三峡江边的崖岩下,礁石边,有用手网捕鱼的人。

虽然站在船上,人已缩小了许多,但他们的活动尚能看得清。

他们的网应该说是特制的,是三峡人专用的,却是十分简便,一根竹杆,前边叉开,成一个“丫”字,在叉开部装有网,这就是唯一也是全部的捕鱼工具。

捕鱼人手撑竹杆,顺水下网,在江水中划了一个不多大的弧线,网出水面,稍顿片刻,那是捕鱼人看是否网到鱼的时间,而恰恰这片刻停顿,使那动作富有了一种节奏,一种美感。

下网、划弧、提网,周而复始。三峡江边岩下、礁旁捕鱼人不厌其烦地进行着这单调重复的动作,正是这单调重复的动作,融在三峡诸多景观之中,又独自为一道自然景观,给这美丽的江峡增添了一道风景线。

这一道风景线或许是对船上的游客而言,对三峡捕鱼人讲,他们只是为生计,仅此而已。几百年,上千年,他们的先人就是这样生活,多少年多少年以后,他们的后人还会这样生活吗?

开始,我一直对捕鱼人顺水下网不解,这样较逆水行网是要省力不少,可能网到鱼吗?但三峡捕鱼人皆如此,一定有其道理。当我想到鱼时,茅塞顿开。逆水而行,鱼之习性也;顺水下网,三峡人之灵性也。

可我还是为捕鱼人担心,三峡水流如此湍急,行船则不易,小小鱼儿,则要逆流而上,行吗?也难怪只见捕鱼人如此划来划去,未见捕到鱼的。船上的导游小姐解答了我的疑思。江峡中的鱼多着呢,你知道中华鲟吧,还有各种淡水鱼,可以说要有尽有,当然,江边用手网只能捞到小鱼,我家住在西陵峡口,用这种手网捕捞的人也多,位置选的好,一天能捞一二十斤,特别是一种叫麻花鱼,个头不大,肉却十分鲜美。

我发现,江峡捕鱼人有一人一网的,有一人两网的,还有一人三网的。当然捕捞时只能持一网,而另一网或二网,杆子插地网朝上,我想着,那是晒网?常言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峡捕鱼人则是一边打鱼一边晒网。这怕是三峡捕鱼人的习惯,也许是他们从这急流东去的.江水中,悟出了人生的真帝,更知道珍惜时间的缘故吧。

初夏,江上的风有些凉,站在船上的我们不少还穿着毛衣、毛背心。江边捕鱼的人却是有不少赤着背,只穿一件短裤头。有一位少年,身穿红色背心,手持网,站在江边的礁石上,江风吹乱了他的头发,样子是那样的潇洒,那样的英俊。

我忽地想起鲁迅《故乡》中,月下持叉时润土的形象。也是那样的潇洒,那样的英俊。润土以后的命运很是悲伤、凄凉。这持网的少年呢?

“呜!”船一声长鸣,左前方有一快艇驶来。将来……将来这少年不是可以当舵手,驾快艇,驾轮船?我想着,时代不同,命运不同。随着三峡大坝的建设,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三峡地区的经济建设也一定会有一个大的发展,三峡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会有一个大的提高。

当我举起相机对着少年时,他举起手,摇动着。我也举起手,摆动着。

“再见!”捕鱼少年,“再见!”江峡捕鱼人,祝愿你们生活幸福美满,蒸蒸日上。

篇2:捕鱼人

海湾里,一支大船队即将远航,岸上站满了送行的人,

捕鱼人

。那些船员,就是新世纪的捕鱼人!今天中午,船队即将起航。再看一眼白发苍苍的母亲・年青的妻子和幼小的.孩子吧!再看一眼故乡的土地吧!这一次,远隔万里,身在他方,浪涛无情・・・・・・“儿行千里母担忧”,妻子擦着再也控治不住的泪水,叮嘱丈夫,情真意切・・・・・・船员紧抱儿子,在儿子的脸蛋上亲了又亲。锣鼓响了,汽笛响了,船底的水波流动了。船影消失在碧水蓝天中。远行了,大海的骄子,为了振兴渔业,你们踏平万里海浪,踏上崭新的航程,去站狂风・博恶浪向着光明和太阳的航行,

篇3:捕鱼人

这就是改革中的捕鱼人。名师点评:你的描述风格非常大气,有一种震撼的效果。我感觉你应该是个男生吧?“船队即将起航。再看一眼白发苍苍的母亲、年青的妻子和幼小的孩子吧!再看一眼故乡的土地吧”这语言生动感人,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妻子擦着再也控治(控制)不住的泪水,叮嘱丈夫,情真意切”“锣鼓响了,汽笛响了,船底的水波流动了。船影消失在碧水蓝天中”这句句描述都使人震撼。表达的生动有力。但是,你说到“儿行千里母担忧”,但是没有描述出母亲的担忧,使得这句话就没有了着落。(学乐中国特聘教师:罗丹娜老师)-11-25 15:03:00

篇4: 捕鱼散文

捕鱼散文

前些日子,我去了一趟乡下,对这个问题好像有一点感悟。以前我常抱怨日子过得不称心,其实,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自己一路走来,点滴风雨,那是成长的痕迹。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天真的凉了不少,秋风习习,吹走了夏的狂热,吹得人心舒畅,好惬意,秋天的阳光暖洋洋的。昨天下午,我们一行来到朋友家的乡下。这里天蓝得深邃,云白得透明,河水清澈透底,溪小流淌得纯净;这里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放眼望去,金浪滔滔,一片连着一片。我踩着秋天的落叶,一路走,一路看,慢慢欣赏。顿觉城市中的喧嚣与浮躁此际消失殆尽,生活中不顺心的不愉快的,我统统丢在身后、踩在脚下。

我们来到一水塘边。朋友说,这水塘是他父亲的,塘下面几十亩水田全部靠这水塘灌溉。水塘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修的,依然经年不息,不知疲惫地默然灌溉下方水田,哺育着这里一代又一代的劳动人民。由于今年七八月份抗旱,水塘干过一次,塘里自然没多少鱼了,塘里的水也少了很多。

清秋的水说瘦就瘦了,水中的我们,好象也瘦了。远远地走来两个人,朋友说,这是他父亲和弟弟,因为我们突然造访,家里没什么荤菜,只能下塘网几条大鱼。我知道,朋友父亲已然来了,说不捉鱼,已不现实,既然来了,那我们就看看怎样网鱼吧!

这里的水塘,远离城区,没受到任何污染,水草也长得很茂盛,引得无数鱼虾栖息其间。水塘中底部长的丝草浮现在水上面了,有的是绿绿一片,丝丝相连,纤毫毕现。水中的`鱼自由自在,时而露出水面,时而钻进水底,完全没把我们放在眼里。父亲露出憨憨的笑声,朝我们打招呼,来到塘边,选好位子,便急不可待地取下网,弓身用力向水塘中撒去。只见那蔚蓝的水面上瞬间好像盖上了一层薄薄的毯子,荡漾着一圈圈粼粼波纹,飞溅出一朵朵金色的浪花。远望去,就像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有一幅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图。再看那高挂天空的太阳,放射出万丈光芒,耀眼得像无数的银光灿烂的笑涡,向着广阔的大地微笑。仿佛是衡南岐山清花河的缩影:清幽清澈、波光潋滟。我被这迷人的景色所陶醉了。

渔网慢慢地往下沉去,好像想网住一个世界。这突如其来的渔网,使原本无忧无虑的鱼儿吃了一惊,随即像疯子似的四处乱窜。父子看准机会,快速收网。世界这么大,大鱼儿跑了,只捕获一点小鱼小虾。鱼群见状,不敢轻举妄动,只得缩在水塘的一隅。由于水塘底部乱石突兀,丝草丛丛,好几次下网,都被丝草缠住了,狡猾的大鱼都成了漏网之鱼。近在咫尺,却又虚幻缥缈,明明鱼在这儿,网来时,它又钻到丝草底部去了。不一会,鱼儿又在秋水中游来游去,在水中旋转,一会儿蹿出水面,来个笑脸相迎,一会儿蹿进水底,让你捉摸不透,无可奈何。

就在父亲感到失望并准备离开时,弟弟朝父亲使了使眼色:草丛中有两条大草鱼,闲适自得。原来,这是两条老奸巨滑的大鱼,前面,它一直“坐山观虎斗”,因为没露面,所以体力十分充足,可父子俩已累得气喘吁吁。父亲看了看草丛中的鱼,决定不放过这“漏网之鱼”,于是再次张网。大鱼轻轻一闪,躲过了攻击。不给大鱼喘息机会,渔网又向它扑来……就这样一扑一躲,大鱼终于被逼到死角,成了瓮中之鳖。大鱼急中生智,想了一个好办法,只见它先将身体倾向右边,父亲见了把网向右扑去,说时迟,那时快,大鱼尽全力从左边冲了出去。没想到这鱼儿也会使调虎离山之计,直看得我们目瞪口呆。我们说,直接用双手捉。由于两条大鱼一起躲在丝草中,父亲双手同时捉两条鱼,唉,全跑了。不一会,两条大鱼又出现在水草底下,父亲明白了,不能同时捉两条鱼,这次改变方法,只抓一条鱼。父亲找准机会,用一双手快速出击,死死抓住不放,终于成功了。弟弟接过父亲手中的鱼儿,用双手稳稳地捧住,放进桶里,一动不动,只是眨巴着眼睛看着我们,仿佛在向我们求情。

我看着水边的“渔网”,似乎明白了,渔网,虽是渔民们经常捕鱼的一道工具,也是捕鱼最有效的方法,但又不是唯一的好方法。这就要求我们,灵活机动,鱼变我变,见机行事,集中精力,个个歼灭。大干世界,芸芸众生,当自己处于危险阶段时,都会使出浑身解数,使自己走出危险境地。人的一生中,我们都会遇到或这或那的困境,因为无常,所以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如愿以偿。因为因果,所以所有发生的事情都顺理成章。当你无法走出困境时,就必须改变,逆向思考问题,改变自己,才能迈向成功。世界上最可贵的两个词,一个叫认真,一个叫坚持,认真的人改变了自己,坚持的人改变了命运。

看着水里的游鱼、塘边的父子,我惭愧了。因为我们的到来,使得父子俩放下原来工作不说,为了我们,在这操劳一下午。我更明白了:大千世界,有许多东西,网是网不住的,换一种方法,或许更好,就如同捕鱼一样。

篇5:冬日捕鱼散文

冬日捕鱼散文

家乡鲁中钢城艾山,是一个三面环山的小山村,因为村子依山傍水,所以村子沟多、河也多,什么大峪沟、鳖网子崖、寺顶寺沟、孙崖沟等。因为西山和北山是纯砂石山,所以一年四季流水不断,因为常年积水,河沟里野生了很多鲫鱼、草鱼、鲢鱼、鲶鱼、沙里爬、螃蟹、要饭狗、泥鳅和红虾等,记得小时候家里很穷,加之我们兄妹多(我们兄妹7人),日子过得很是艰难。家里时常缺油少盐,一日三餐时常是吃糠咽菜,就连最基本的日常开销也无从着落,母亲常常为此愁眉不展,唉声叹气。每逢在来年三、四月份正直青黄不接的时候,日子过得更加艰难。大约在我八、九岁光景,人们都在赶着“闹”大越进,地里的粮食无人收获,收成的庄稼都烂在地里,闹革命闹得肚子里“咕咕”叫。为了能换点油盐钱,父亲每天要早早起来赶早,到河沟里逮鱼摸虾。

父亲是什么时候到山上的河沟里逮鱼摸虾的我们不知道。因为那个时候我和弟弟们还在睡梦中。待我们醒来,常常看见洗衣盆里游弋着可爱的鱼儿。这时,母亲沧桑的脸上才微微有点笑意:油罐里、盐坛里又添了点油盐,一家人又可以补充一点油水了。

我们知道,鱼儿是父亲到山上冰冷的小溪或水坝水塘里摸的,但我们不知道,父亲还用这些鱼儿给我们换来了一日三餐的油盐。后来,是母亲在一次无意中说起,我才知道了父亲的艰辛,知道了父亲是怎样含辛茹苦地支撑着这个家的。

每天清晨,天刚放亮,父亲就穿上雨鞋,背着筲桶和笊篱出了门。他穿过村头的青石板路,走向村西的最长的大峪沟和孙崖沟。两条淙淙流淌的小溪,自南北面的山里流来,往右边南面的豁口流出,再汇集到东去的大溪里。溪流中,一群一群的鱼儿自由自在、无烦无忧地游来游去,它们的生活和自在要比人类高上几千倍。他们的家族里有鲫鱼、草鱼、鲢鱼、鲶鱼、沙里爬、螃蟹、要饭狗、泥鳅和红虾等,都是野生的。只要你勤恳,就能摸到这些不花成本的东西。

父亲沿着小溪,一边摸鱼,一边往山里方向移动。他专挑鲫鱼、鲶鱼摸,这两种鱼儿值钱。往往要摸到沟顶,每一条沟来回要走十多里地,两条沟跑完,筲桶里的鱼也差不多装了。为了保证鱼儿的活蹦乱跳,父亲要在筲桶里套上一层油纸兜水。这时,往往天色也已经大亮了。回到家后父亲便洗净手脚上的泥巴,换上干净的衣服和布鞋,赶到十六里之外的莱钢农贸市场或家属区叫卖。生活在小区的钢铁工人,生活相对于我们要殷实得多,吃喝相对也要洒脱多了,就会半斤八两地从父亲的鱼篓里买鱼吃。有时运气好,摸到的鱼虾在一路叫卖中也能全部卖掉。

那时候,我家里总有两口大水缸,养的都是鱼,自己吃得极少,冬天为了保暖,父亲就在离北屋墙下,挖两个大坑,里面填上麦穰,再把大缸蹲上用土埋实。父亲走村串巷地卖鱼,价钱却很便宜。在那个时候,鲫鱼能卖到八分钱一斤,就是最好的价格了。父亲卖完鱼回家,身上的票子也由零元零角零分,变成一元(或二元)几角几分。顺路,他就在离村三里远的代销店里买点盐,打点酱油,或者买块“胰子”(就是肥皂,农村人习惯称为洋胰子)。开心了,他还会买上几两茶叶,留起来等家里来了客人时用。

买花生油或棉籽油和豆油往往是要到油坊里去买,有时候为了买点猪肉炼油吃,通常是由父亲把卖鱼得到的钱交给母亲,母亲再托本村在食品店里工作的王姓大哥割点肥肉炼油,大油不仅炒菜香,而且吃着也省。那时候邻村的庙子、寨子和张兰子都有集体油坊,那时候的人很讲究信誉和诚实,往往在用秤的时候,秤砣的一头会翘得高高的。这也是农家人善良、直率、诚实憨厚的本色表现。

卖鱼的次数多了,父亲在十里八村就结识了不少的人,他们知道我家生活穷苦,也会主动买下父亲筲桶里的鱼。这是农家人互助互济的一种间接表现。当两口水缸里的鱼积存得多了,父亲就会用两只水桶挑到莱钢的市场去卖。因为那时候的莱钢工人很喜欢野生的鱼虾,所以卖得也就快,价钱有时候也要略高一些。卖了鱼回来,父母都显得很开心,对我们兄弟的慈爱就会更多、更直接一些。两分钱一根的“油炸果子”,常常带回来两根,我和六弟一人一根。“油炸果子”是方言,就是油条;因它很像冬天里屋檐下结的水柱,故称“油炸果子”。当我们欢天喜地的品尝“油炸果子”的'时候,父母眼里噙着泪水,在一旁看我们吃。

其实,父亲摸的鱼,换来的不仅仅是油盐,也不仅仅是吃穿。它所换来的,是我和弟弟们的茁壮成长。是一代人对一代人寄寓着更加美好的期望。

日月如梭,物是人非。童年记载了太多儿时之忆,像小河的溪流载满着无穷的欢笑和泪水,在我人生长河中静静地流淌。

现在的小河沟尽管被一截截的弄成了人工拦水坝,但流水依旧。随着人们药物、除草剂的滥用,电器化的掠夺和捕捞的人为破坏,河沟的鱼虾几乎灭绝了。尽管超市里、水产市场淡水、海水养殖的鱼虾应有尽有,但都没有父亲摸的鱼虾生态、绿色和地道。四十年的光景,挤掉了太多的童年记忆,但父亲摸的鱼往事就像一座丰碑,深深地竖在了我的心海里。

篇6:品味三峡人

品味三峡人

老易是重庆开县人,8月移民来到安徽含山县清溪镇,刚到时间不长,他和妻子陈灯桂就开起了专门做鱼的火锅店.这几年,他们夫妻的`生意越做越大,从清溪镇做到了含山县城,“要得”火锅和移民老易成为含山餐饮业的品牌.

作 者:田斌峰  作者单位: 刊 名:百姓 英文刊名:PEOPLE 年,卷(期): “”(6) 分类号: 关键词: 

篇7:大美三峡散文

大美三峡散文

一、传统诗文中的三峡形象

江水奔流、壁立千仞、激流险滩、千帆竞渡、巫山云雨、猿声啼鸣……提到三峡,人们头脑中最先出现的也许就是这些意象,而这些意象的来源正是我国传统诗文对三峡的大肆渲染和吟咏。历史上,无数文人墨客经行三峡,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著作。这些著作经过千年传唱,三峡的形象也因此在中国人心中被确定下来。

说起三峡,我们似乎都很熟悉,三峡可能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景观之一。在中国,谁没读过那些关于三峡的诗词文章呢?小学课本中就有李白写的“朝辞白帝彩云间”,中学的语文课本中既有今人余秋雨的散文《三峡》,又有从古人郦道元《水经注》中节选的文言文《三峡》。不仅今天如此,早在古代,三峡就名闻遐迩。我统计了一下,《全唐诗》(含诗4.89万首)中写三峡或提到三峡的诗有300多首。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每个人的头脑中都已经建构了一个三峡的形象。这个三峡的形象虽有差异,但大同小异。

我去过几次三峡,既顺水也逆水走过,还去过三峡中一些支流中的峡谷,如大宁河小三峡等,但我头脑中的三峡形象也没有离开前人为我们划定的范围。我总结了一下前人为我们建构的三峡形象的几个要点∶首先是自然景观雄浑壮丽,这不用说了,无数诗篇吟诵了这一点;其次是江水气象宏大且具有豪放迅疾、一日千里的速度之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郦道元的《水经注》,都有江水流速之快的描述;还有三峡两岸猿声不绝造就的凄清之美,郦道元之文是始作俑者,其后三峡诗中猿声多。在一个名为“诗词名句”的网站中,我搜索到写三峡的猿与猿声的,有近300句。

除了自然之美,三峡更具有人文之美。三峡中处处流淌着神话和传说:巫山神女、昭君故里……无数的诗文建构着与这些人物相关的三峡形象。在“诗词名句”网,关于三峡的诗词有千余篇(直接以“三峡”二字命题的就有近400篇),其中昭君、神女分别出现119次、199次……

我们头脑中三峡的形象大致是由以上要素构成的。这个三峡是万山来奔、众水争流的三峡,是一泻千里、船行似箭的三峡;神女与昭君,宋玉和屈原,刘备和张飞都是三峡的形象代言人……

二、纤夫遗迹景观群:一个摄影师对三峡形象的重构

,正在拍摄长江源的摄影师郑云峰听闻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来年即将通航的消息,提前赶来三峡进行“抢救性拍摄”(他原本准备从源头依序拍摄长江的)。他自筹资金打造了一艘渔船,以“渔民”的身份在三峡拍摄、生活了七年半――直到三峡大坝蓄水至135米。他以海量的照片记录了三峡的各种景观,其中以与纤夫文化有关的景观――纤夫、纤滩、纤痕、纤桩、纤孔、纤道――最有价值,他是第一个系统、深入拍摄这些景观的摄影师,可以说,他是这一景观的发现者、建构者。

我头脑中的三峡一直是传统印象中的三峡,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摄影师郑云峰关于三峡的一部分图片,这些图片纠正了我过去关于三峡的印象,给我头脑中的三峡形象来了一次重构。

19的某一天,江苏徐州的摄影师郑云峰来到了三峡,他要在三峡大坝建成蓄水前拍下三峡。他来到了三峡之一的巫峡,在江边一个小镇青石镇住了下来。江两岸就是巫山十二峰,在他的房东邹师傅家的窗户中就能看见江对岸的神女峰,每天他都早出晚归地拍照,这一切都在神女的注视之下。

郑云峰的照片一拍就是7年,直到长江三峡大坝建成蓄水。江水不断地上涨,最后把青石镇淹没,把他曾经拍摄的一切淹没,他才离开了那里。

他拍摄了几万张三峡地区的图片:风光的、人文的,如今这些图片拍摄的对象都已经淹没在三峡库区的水下了。从理性的角度看,我深知这些照片有巨大的史料和美学价值,但当我翻阅它们时,我不得不承认,大部分图片都没有击中我心灵的敏感部位,无法让我激动,因为这些图片还在我既有的三峡印象的框架中。

但是当一张三峡石头的图片出现在我面前时,我的心为之一震。这张照片打动我的是石头上一道一道的沟槽:深深的,很光滑,也许是傍晚时拍摄的,夕阳的光辉正好照射进沟槽中,让一道道沟槽变成一道道金色的光芒……这深深的沟槽是怎样形成的?难道是三峡中纤夫的纤绳磨出的?

“是的,是纤绳磨出的,这是纤痕。”郑云峰告诉我。

“纤痕”,这个词我第一次听到。我赶紧在他的图片中寻找,没想到类似的图片越找越多,不仅有纤痕,还有纤桩、纤滩、纤道、在激流中拴船的牛鼻子……他甚至还拍到了如今早已绝迹、但那时还在长江支流的峡谷中拉纤的纤夫。

纤痕、纤滩、纤桩、纤道、牛鼻子……这些词我都是第一次听到,这些词所指称的事项我也是第一次见到。过去我知道的仅仅是纤夫,但纤夫的形象早已随着帆船的帆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没想到纤夫在三峡的石头上刻下了那么多他们生存的印记,这些遗迹是那样多,生命力是那样顽强,江水冲不掉,泥沙埋不掉,终于等到一个摄影师郑云峰来了,它们才呈现出来。

我想把郑云峰拍摄的这些景观称为“三峡纤夫遗迹景观群”,因为那些景观不是零散的,而是成系统、有结构的;不是少量的,而是数量巨大、成规模的;不是表面的,而是层层深入的……在我的心中,这些纤夫遗迹景观的图片揭示和建构起一个被忽略和埋没了近千年的、三峡纤夫生活劳作的世界。还远不止于此,这些图片还颠覆了我头脑中原有的三峡印象,我开始逐渐地走进一个真实的三峡世界。

三、纤夫,不该被遗忘的三峡之魂

夏天,郑云峰在大宁河遇见这群一声吆喝、一声长啸,使尽全身力气弓腰拉纤的纤夫,他们的号子声像是来自万丈断崖下,撕裂人心,久久回荡在逼仄的峡谷内,回荡在大宁河的漩涡里和悬崖间。他被这群终身搏斗在激流险滩中的英雄所震惊,视他们为三峡之魂,决定寻找与他们有关的一切痕迹,并一度身体力行过纤夫的工作,虽然那已是“纤夫时代”的尾声。

郑云峰在三峡发现的是一个纤夫的世界,他拍下的那些图片,是纤夫留下的遗迹所形成的景观。郑云峰的纤夫世界让我感到惊讶,因为在我心中,三峡不是这样的。我印象中的三峡没有纤夫,甚至我相信大多数国人心目中的三峡也没有纤夫,因为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三峡就没有纤夫。

我手头有几本关于三峡的诗词汇编,一本是《重庆题咏录》,里面搜集了700多首从古至今关于重庆的诗;还有一本杜甫的《夔州诗集》,这些诗词中几乎都无人写三峡的纤夫。杜甫、刘禹锡、陆游这些大诗人都在三峡生活过若干年,写过众多三峡的诗篇,但他们几乎都没有描绘纤夫的诗篇(只有杜甫的《最能行》描写了三峡的船工)。

若说古往今来的三峡诗词中无纤夫的身影也不公正,元末明初孙的诗歌《下瞿塘》里面有“争牵百丈上岩谷,两旁捷走如猿猱”的纤夫形象;清代诗人盛锦在《十二碚》、《空峡》、《过滩》中也记录了纤夫拉船的艰辛。

值得一提的是,到了现代,尤其是抗日战争爆发后,纤夫的形象受到了关注。因为重庆成为陪都,大批的文化人涌入巴蜀地区。他们被纤夫的生存与精神深深地打动,写出了一批吟咏纤夫的作品,但这些作品大多数是写嘉陵江上的纤夫。

总之,过去描述三峡纤夫的诗词文章不仅在数量上少得可怜,而且基本上深藏在故纸堆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流传,因此也没有影响到国人头脑中三峡形象的重新建构(倒是俄罗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形象在中国人的头脑中印象深刻,如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民歌《伏尔加河船夫曲》)。

我还发现一个问题:古典诗词中的三峡,大多写的是顺流而下的三峡,那里缺少一个逆流而上的三峡。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写下三峡;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也写下三峡,何等地畅快,一泻千里的气势不输李白。

《吴船录》为宋代大诗人范成大所撰,写从成都经水路回杭州的沿途。他从奉节入三峡,一路顺长江回到江南的.杭州。其中一段描写已成经典,总是被引用:“十五里,至瞿唐口,水平如席。独滟之顶,犹涡纹,舟拂其上以过,摇橹者汗手死心,皆面无人色。盖天下至险之地……每一舟入峡数里,后舟方敢续发。”《吴船录》虽为经典,但也不写纤夫拉船上行之事,只写顺流而下的畅快。但是江里行舟,不可能只有下水而无上水。

在船上无动力的帆船时代,在三峡中如何逆水行船,我们从古代的诗词文章中能知道些什么呢?

三峡河道落差巨大,逆水行舟因此非常困难。三峡蓄水前,每当此时便全靠纤夫合力拉纤。逆水行驶阻力巨大,加上船只及载货的重量,上行更加困难,所以用以引力的纤绳就很重要。纤绳由16片老丛竹篾编织而成,这种竹篾硬中带柔,粗中有细,不伤皮肤,又方便收拢、盘曲。编成后用石灰水浸泡,再放在水里煮开,以此增加绳索的柔韧度。纤绳很长,一般有54捭(盘起来一圈为一捭),一捭约1.7米,有的河段只需二十多捭,有的河段则需整个54捭。使用时,绳索的一头通过麻编拴在船只的维板杜上,一头拴在纤夫腰间(纤夫们形象地称之为“搭脖子”),船只与纤夫的安危和命运就这样紧紧拴在一起。

陆游曾在紧邻瞿塘峡的夔州(今奉节)做官。从江南老家绍兴坐船去夔州赴任,他将一路上的日记写成享有盛誉的名著《入蜀记》。我想陆游这一路走来,逆水而上过三峡是必须的,我想看看他是怎样描写的。我找到这本书,仔细地阅读,然而陆游让我十分失望。

《入蜀记》虽名为“入蜀”,但六卷之作,写蜀之三峡部分仅是第六卷,文字大约占全书的1/6,记录了十月七日从宜昌(古称峡州)出发,当月二十七日到达奉节的过程,共21天。遗憾的是,陆游这本名著虽然写的是三峡,而且是乘船逆流而上,但是全书竟没有一处写到纤夫,也没有写到船是如何行走的,是靠帆?靠桨?靠纤夫?统统没有交代。好像船是有动力自动行走的。仅有一处提到船过险滩,船底为石所破:“十三日,舟上新滩,由南岸上。及十七八,船底为石所损,急遣人往拯之,仅不至沉。”

可以想象,陆游乘船逆流而上这21天里,一定上溯了无数险滩,这数百个险滩一直存在,过这些险滩一定要靠纤夫拉纤,舍此别无他法,因此陆游一定也经历了无数惊心动魄的过滩的故事。但是为何他一字不提?这真是令我不解。若说他一字未提纤夫也不妥,他在其中一处把纤夫拉船过三峡这种艰苦卓绝之事轻描淡写地概括成4个字:挽舟过滩。

他的日记多记历史人物和遗迹,如从宜昌入西陵峡,一连三日,皆记欧阳修当年贬官至此留下的遗迹和诗词之事;如至巫山则记黄鲁直写对岸盘山路的诗和在一铁盆上的题记。陆游就这样一路记下去,所记大都为与历史和民俗有关的事。因此看陆游的《入蜀记》,无法获得三峡究竟是怎样的三峡、三峡是如何行船的知识。

如果你在三峡见到图中这样的纤桩,那这里必定是一个大险滩。和之前图中笔直的纤痕不同,纤桩上的纤痕方向呈螺旋状盘升,偶尔错乱,这是纤绳缠绕所致。遇见大险滩时,即便几十、上百个纤夫一起使力,也不能持续地使船只前行,为了途中停歇、缓冲,或者至少保证船只不往下滑扯,于是有了纤桩――上行时,人们先把纤绳固定在纤桩上,再集体用人力一点点往上拉扯船只,其作用类似于后来的人力绞滩机。

当地人将那些在石头中穿凿出的大孔形象地称为“牛鼻子”,这是人们锚船时用来拴船的基石。三峡沿岸滩多水急,当船只停靠在小码头时――往往在支流汇入主流处,那里流水更急,为了避免船只卷入漩涡或是急流中(郑云峰的“渔船”就曾有过几次这样的遭遇),人们便在岸边石头上凿出这样的牛鼻子。即使只是一艘小渔船,也至少需要拴在3个不同位置的牛鼻子上才能停稳。还有一些远离码头、垂直于江面的牛鼻子,比如白帝城锁江铁柱对面,石孔巨大无比,有人推测,那是特殊时期为了拦截途经的船只而开凿的。

篇8:三峡一日游散文

三峡一日游散文

几年前就说要去三峡人家,年卡也已经连续办了三年,却总是没有去成。如今它已经成为了五星景区,身为三峡人的我竟还没有去游览过,实在说不过去。于是,趁着我休息,孩子也放假,约了几个朋友,九人两车向三峡人家进发。

沿途风景虽然说不上很美,但却清新,青山绿树,白色小楼房。那房子里住着的人可是羡煞了梅,她不断感叹,这才是真正的别墅呢,门前屋后都是天然的花园。我不禁暗笑,我们的童年不都是在这花园里扑蜻戏蝶度过的么。而闵说,他还是前石牌乡(三峡人家所在地)乡长的公子呢,这次可是故地重游。至于林,也是从小在三峡边上长大的,竟如我一般从未来过,对于那些山间零星小楼也是赞叹不已。是啊,小时的我们的住所,哪里有这般漂亮呢,而且挡风挡雨的效果不太好。所以童年对下雨总是记忆犹新,因为似乎总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家里桶啊盆啊什么的摆的到处都是,但总有一处还是没办法接住的。外面大雨倾盆,屋里泉水叮咚。上房补瓦是雨后的一个景观,但下次下雨时,还是有雨会漏进来。

好在是,苦尽甘来。今天一行出来的孩子可是再也不会体会到那个盛况了。而今天要去的三峡人家也已是美丽非凡,已经用它天然赋予的丰姿和后天人们努力的雕琢吸引了大批的游客,成为了一个旅游热地。

真正到达,开始游览后,并没有想象中美好,景区售票口游人小贩一片混乱,也许是时间不对。周末,暑假,本就是旅游旺季。

最是让我们大吃一惊的是人多。出外旅行,遭遇人多时,总是见怪不怪,可没想到家门口的风景竟也如此吃俏,那真是人头攒动,盛况空前。看来确实景色不错,宣传到位。从一些个导游的嘴里听到,这些游客大多来自本省其他城市。

坐船过江,向景区靠近。与热闹繁华的旅游热不对称的`是人们的旅游素质。上船不讲秩序,拼命拥挤。在船上乱丢垃圾,随地吐痰。诸如这些,有待改教。

我倚在船边,收起心神,看江水汹涌,看青山晒绿,看峰石显奇,心渐入佳境。

到的景区入口,又是一番拥挤后才上了岸。

进的景区,只见一道水坝筑起,截住了清澈的龙溪水,和外面浑黄的江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溪水两边林木苍翠,水里一条古帆船,船上立着一位着红衣撑红伞的少女,后上方就是跨溪而建的龙溪桥。上到龙溪桥,远看是波涛奔涌的长江,近看是如诗如画的溪水,恍如隔世。

沿着溪水边前行,寻找它的源头。沿途有打渔的老翁坐在船头抽着旱烟,有天真的少女在篷船上嬉戏,有几只鸬鹚在船头扇着翅膀,还有一张张晒挂着的渔网,都无不吸引着那些城里来的游客的目光。

而我们,一下子被溪水里的小鱼吸引了目光,清澈见底的溪水里,有无数的小鱼在扭摆着身子。孩子们捏碎手里的薯片,洒向溪水,马上会有一群小鱼聚集,然后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它清扫掉。换一个地方再撒,它们又会如箭一般游过去。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般迅疾而敏捷的鱼群。这次算又是开了眼。

两个小一点的孩子终于忍不住下了水,他们想捉一条鱼,可是那哪里捉的到呢。于是索性就玩起水来。水真凉啊,凉的我都不敢让他们在水里多待了。

再往前,看到了两只猴子在吃游人扔过去的花生,它们剥壳的技术很娴熟。有一只猴子好似受了惊,向山上跑去,我们追着它的身影,惊奇的发现,山上大大小小竟还有一大群猴子呢!更有一个人发出尖叫,原来,头顶的一棵树上,竟然还挂着两只小猴,对着游客挤眉弄眼,灵活的爪还跃跃欲试想挠一下游人呢,真是够胆。阳嚷嚷要买花生喂这些小猴,我便遂了他的意。

猴还没喂完,闵说婚俗表演要开始了,催大家快点去看。于是我们赶紧往前走。远远的就看见了传说中的吊脚楼,布置的喜气洋洋的。但表演不在这,在前面另一间吊脚楼前举行。可惜走上前去时,人群围了里外三层,踮着脚尖也看不到场地上在干什么,只听见大家都在哈哈大笑。我只能把一双眼瞅着楼上的新娘,她手里握着红绣球,眼睛在人群里搜寻,怕是在寻找她的心上人吧。虽是演戏,但神色竟也逼真。终于要抛绣球了,那女子好似认准了她的情人,把绣球抛了出去。人群爆发出欢呼声,接着就真的有一个小伙子被迎上了楼,然后换上了新郎装,要是这真是一对有情人,那真是一桩美事。我终于放弃了继续观看,因为什么也看不到了,有点遗憾。希望下次来时,人不会这么多。

景区的源头,就是瀑布了,不是那种一泻千里的飞瀑,是层层叠叠极有韵致的一首山谣。游人纷纷在瀑布前拍照留恋。我们倒是不着急,反正还会再来,不急于一时。

回转,到景区口,向右沿着江边向索道那边去。这一路比较远,本来可以坐船过去,但我们还是选择了步行游览。一路上看见了许多“滑竿”,嗨呀嗨呀的抬着一些游客下得山来。小子们想做,被我们大人集体制止,实在不忍心看到那个场面,一群黝黑的汉子,抬着一群骄傲的孩子。

沿途可以观景,看到了长江三峡第一湾,真的如一弯明月,静静的倒影在江水中。路经了天下第四泉,泉倒没有什么特别,一个大概一二十米进深的溶洞,但却是一个好似开着空调的所在。在那里歇息了好一会儿,吃了这里的人家自制的冰激凌。

到了灯影洞门口,却不让进,原来洞内狭窄,只能容一人通过。我们这儿是出口。所以必须坐索道上山,然后从洞里出来。只好继续前行,哪里知道到了索道口,又是人群攒动,排队还要一个多小时呢。天气实在太热,孩子大人都有些受不了。于是决定打道回府。到底是自家门口的风景,倒是一点也不觉得可惜。总想着还会再来的吧。

感谢闵,感谢梅,感谢林,感谢祥,感谢可爱的孩子们,陪我度过难忘的一天。

捕鱼

狐狸捕鱼作文

捕鱼优秀作文

捕鱼小学生作文

捕鱼作文350字

捕鱼的日记

鱼鹰捕鱼美文

鸬鹚捕鱼作文

人不见了散文

人啊散文

三峡捕鱼人经典散文(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三峡捕鱼人经典散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