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拜年的风俗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月光超載不成眠

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大年初一拜年的风俗(共含8篇),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月光超載不成眠”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大年初一拜年的风俗

篇1:大年初一拜年的风俗

沿袭千年的拜年习俗

“序长幼拜尊属戚族,近者往来相贺”,谓之“拜年”。古时拜年,一般是晚辈对自家长辈行下跪、磕头或鞠躬拜年,然后到本村长辈、亲戚、邻居家拜年。路上,拜年人见面,都拱手互致问候,讲“恭喜发财”、“万事如意”等吉祥话。这样的拜年习俗基本沿袭至今。

正月初一黎明,全家老幼早起,穿上新衣服,家家户户鸣放长鞭炮,争先“开财门”。然后开门选择“大利”方向,走出百步迎“喜神”,谓之“出行”。迎喜神后,阖家欢聚开餐。早饭后,便开始依照传统方式拜年。“只是现在不用磕头跪拜,作揖即可。”

拜年的顺序也有讲究。一般来说,初一在父族亲属,初二在母族亲属,初三初四以后就是一般亲友了。拜年时家家户户不闭门,在正厅准备食物饮品招待拜年客,若来者带了小孩,则主人须给孩子“压岁钱”。

拜年越来越便捷

不过,对于不少年轻人来说,这些只是传统的拜年项目,更多的拜年信息来自手机。

比走亲戚拜年更早,拜年的信息往往从春节前就开始了。信息的载体也不断变化——从以前的短信拜年,发展到现在微信拜年。

现在拜年时除了说几句吉祥话,很多朋友还会在利用手机发送红包。“最近几年,朋友之间的拜年就都是在‘红包大战’中度过的。”

这样的拜年方式自然比古时简便不少。过去,亲友投笺互拜需要差人登门问候,家里的小辈按照单子登门去拜年。

明末清初文学家褚人获《坚瓠集》记载,“元旦拜年,明末清初用古简,有称呼。康熙中则易红单,书某人拜贺”。

梁实秋也曾在文章中抱怨当年拜年之麻烦。按他的形容是,“硬着头皮穿上马褂缎靴,跨上轿车,按照单子登门去拜年。”

而如今的拜年则多是乘车出行,远途拜年也因高铁开通而不再困难。随着出行越来越便捷,今年春节她要准备“年三十、初一在他(丈夫)家过,大年初二就到我家,给我爸妈拜年。”

不回家也要拜年

对于过年难以回家的人来说,技术的发展让他们和家人的距离并没有这么远。

因为农历新年时并不放假,在美国留学的马帅已经三、四年没有回家过年了。他告诉记者,往年过年时,自己都会约上几个朋友一起聚聚。

“因为有时差,国内过年时正是我们这上午。大家就起早去一个同学家里包饺子、看春晚直播。到了零点大家就各自给家里视频,中午正好一起吃饺子,互相拜年。”马帅说。

除了视频拜年,在国外工作的天浩每年还会把自己购买的“年货”快递寄回家。虽然身在海外,但他还是沿袭着买年货的习惯。“过年前都会买些好吃的、好玩的,寄回家里。”

他觉得,自己不能回家,买年货也算是“一份心意”。“其实每年都会回忆起过去小时候过年的场景。妈妈带着我去买年货、大年初一拜年……”

正月初一,古称元旦、元日,因为是岁之始、时之始、月之始,三元之日。这一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叫作“开门炮仗”,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也营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

正月初一,人们穿上新衣服,出门相互拜年。这一天惯例是家族邻里之间拜年。这既是一种传统的习俗,也是人们辞旧迎新、表达祝愿的一种方式,更是人们交流感情、增进感情的一种方式。

“拜”,在古代是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指的是双手作揖,拱手弯腰,头俯至手而不至地。后来作为行礼的通称。“拜年”也就是在新年行礼庆贺。从古至今,拜年一般是晚辈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万事如意、长寿安康。

同辈亲友之间也要相互拜年,相互祝贺新春、表达祝福。同时,正月初一拜年记得要去左邻右舍串串门,向邻居拜个年。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我们素来看重邻里关系。在新年给邻居拜个年,送上祝福,既拉近了感情,也增加邻里的团结和睦。

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有的压岁钱则是在除夕之夜偷偷放在孩子的枕头下。岁与祟谐音,因此给压岁钱有压住邪祟保平安的意思,带有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而在孩子们眼中,压岁钱更是他们的童年乐趣,牵系着一颗颗纯真的童心。

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叫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 ,“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人们为了赶走这个怪兽,有一年,年又来到村子,人们发现它怕红色的东西和响声。于是又一年,当年来之前,人们在门上贴红纸,挂红灯笼,年来了,人们用空心竹子做的炮仗往地上摔,发出响亮的声音,终于,年被赶跑了,于是,后来人们都有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的习俗。

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六中描写北宋汴京时云:“十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中叶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五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描写,“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在古代,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秦汉以来万千的风首朝贺。自明清开始,拜年次序是:首拜天地神帙,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长,最后全家按次序互拜。对尊长要行大礼,对孩童要给赏赐,平辈间拱手致语。拜亲朋的次序是: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现代多行团拜,岁末邮寄贺年片和贺年信。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之间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到宋代,亲朋好友之间会相互送贴致贺,这就是早期的贺年片。到了明代,贺年片设计更加完美、精致,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上了“新年快乐”、“吉祥如意”的祝辞。

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拜年一般从家里和村子内部开始,再走亲访友。

拜家里长辈

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 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身体健康”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礼尚娱乐。

走亲戚

初一或初二必须到岳父、母家,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座谈等。

礼节性的拜访

如给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感谢性的拜访

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串门式的拜访

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拜年的形式多样:当面拜年,红包拜年,短信拜年,电话拜年,贺卡拜年,写信拜年,电子邮件拜年,鲜花快递拜年,立体真人拜年,视频拜年等网上拜年。

通过拜年这一中国传统的民间风俗特殊交际方式,既表达相互间的祝贺与祝福,又有利于增进友谊和联络感情。但拜年很有讲究。选择合适的时间,乃拜年的第一要素。由于平时劳碌。年节期间人们一般起得较晚。若过早登门拜年,往往让主人措手不及。有人喜欢选择晚上拜年,一坐好几小时,也难免影响主人休息。作客逗留时间一般以半小时至40分钟为宜,这样,既不失礼貌,又不影响主人接待其他客人,拜年时,若进门问声“新年好”,旋即匆匆离去,会给人以“缺少诚意”的感觉。

拜年礼品的选择

春节和年的概念,始于农业,古时人们把稻谷的发展周期称为“年”;年,谷熟也。年的称号是从周朝开端的,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不断延续至今。 在古时,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而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成功后,南京当局为了适应农时和便于计算,推行使用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称春节。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时间选择

拜年,是中国传统的民间风俗。每逢春节,通过拜年这一特殊交际方式,既表达相互间的祝贺与祝福,又有利于增进友谊和联络感情。但拜年很有讲究:选择合适的时间,乃拜年的第一要素。若过早登门拜年,往往让主人措手不及;有人喜欢选择晚上拜年,一坐好几小时,难免影响主人休息。拜年时,若进门问声“新年好”旋即匆匆离去,会给人以“缺少诚意”的感觉。所以做客逗留时间一般以半小时至40分钟为宜,这样,既不失礼貌,又不影响主人接待其他客人。

拜年

篇2:大年初一拜年的风俗

祈福

大年初一人们会去寺庙烧香祈福,不少人相信,在大年初一第一个将香插在庙里的香炉中,可为自己带来一整年的好运。

放鞭炮

春节早晨,开门后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人人见面互道一声“新年好”。

吃年糕

吃年糕寓意着“节节高”。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吃斋

初一当天第一顿饭,全家人要吃素食。吃斋也意味着“吃灾”,将新的一年中的各种灾难全部“吃掉”,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

不动扫帚

大年初一不能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还要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画鸡

传说正月初一为鸡日,画鸡贴于门上,可以驱鬼怪邪气,能有一个好开始。

五辛盘

在正月初一这一天,要用葱韭等五种味道辛辣的菜蔬置于盘中供食,取迎新之意。

过年的风俗有哪些

贴门神

中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这是是挂在家中的门上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钟馗故里赐福镇宅圣君钟馗门神,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

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

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敷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的意思,在后来的时代被用作是点缀品。

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这样也是希望在来年的时候能够风调雨顺。

扫尘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也是希望未来的一年当中能够崭新的迎接到好运势的到来。

篇3:大年初一拜年的风俗有哪些

春节大年初一风俗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放三枚叫“连中三元”;放四枚叫“福禄寿禧”;放五枚叫“五福临门”;放六枚叫“六六大顺”……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拜神

同时正月初一也是拜神的日子,有宗教信仰的朋友可去庙里烧香祈福,以保一年的顺利平安。

吃斋

吃过了年三十的大鱼大肉后,初一当天第一顿饭,全家人却要吃素食。“斋”与“灾”同音,而吃斋也意味着“吃灾”,将新的一年中的各种灾难全部“吃掉”,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

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给压岁钱

过年给孩子一些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压岁钱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

不杀生,不扫除

每逢过年,都有很多约定俗成的习惯要遵守,俗称年禁。比如大年初一这天忌杀生,因为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

烧头炉香

除夕夜岁交子时,男女老少争相去本村神庙、或宗庙烧头炉香,人们认为夺冠者来年必交好运,全家会康泰平安。

点火动土

甘肃俗谚:“有吃没喝,三十晚夕一盆大火。”除夕夜岁交子时,家家当院点燃大火,鸣放鞭炮。家长并从东西南北四方各挖一镢头,之后将镢头插在火炉之中。其寓意一是驱除年鬼,一是预示来年必红红火火,一是酬祭太岁,从此四处可以动土。

抢快

初一早晨天蒙蒙亮,家家户户的孩子们聚在一起,东家进,西家出,奔向铺面门店,口内高喊:“快!”“快!”,主人则端出核桃、枣、糖果、硬币等相赠,谓之抢快。抢快是一种祝愿活动,快则为快点发财的意思。

摸牛角

在农村有些地方,初一早上天蒙蒙亮,家中老人摸牛角、牛头上过去的一年中剩存下的作物籽。因过去的一年中在碾场等农事活动中会有一些作物粘在上面,如小麦,豌豆等。摸出哪种作物预示残留作物来年必大丰收,安排农事时便多播种该作物。

摔担

初一早上一开大门,家长即开始摔大门担。把大门担抛在地上,边摔边念,如“第一摔担,余粮万石;第二摔担,黄金万贯;第三摔担,牛牛满圈;第四摔担,合家平安”等。这其实是一种祈祷祈福活动。之后,在大门口贴出门见喜;槽头贴六畜兴旺;箱柜贴黄金万两;书柜贴学好孔孟;厕门贴出恭入敬;骡马鞍上贴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等祝辞。

占半耗

《问礼俗》载:“正月初一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羊、四日为猪,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因此在正月初一日至初七日,使以阴晴占丰耗。具体地说,就是若初一为晴天,那么这一年的鸡便长得好,下的蛋便多;若初四为阴天,初四为猪日,那么这一年猪就特别容易死。

迎喜神

正月初一早饭一过,妇女抱上孩子,孙子扶着爷爷,男人牵着骡马,娃娃提着花炮,全家出动,热热闹闹,喜气洋洋,开始迎喜神。此为大年中最热闹喜庆的活动之一。如今乡下迎喜神时,一要通过喜鹊安巢的方位定喜神的方位。若巢门朝东则喜神在东,朝西则喜神在西边。二要驮土。迎喜神返回时由骡马驮一些土,寓意金土银土,来年必然大富。三是家有丧事未满三周年者给死去的亲人承服戴孝。四要进行赛马等娱乐活动。

大年初一有什么禁忌

一到春节,就会有很多约定俗成的禁忌不能打破,这些禁忌俗称年禁。因为农历正月是一年之始,所以人们往往将它看作是新一年运程的预兆,因此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最为人们所知的就是大年初一这天忌杀生,因为杀生被人们认为会导致血光之灾的发生,这是非常不吉利的。正月初一还不能动用扫帚和打扫卫生,不然就会扫走运气,导致破财和倒霉。如果非要扫地不可,也要从外头扫到里边,否则财也会被扫出去。

大年初一吃什么

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万年粮:广东部分地区春节第一餐要吃“万年粮”,即做好足够春节3天家人吃的饭菜,寓有“不愁吃喝”之意。

饺子:除夕、大年初一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不过现在不少南方人也加入到吃饺子的行列中。在除夕时吃饺子,取“更年交子”(来年交好运)之意,大年初一吃饺子则是为了一年交好运。

汤圆:大年初一的早餐汤圆一定更具特殊意义,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团圆美满。

面条:长面,也叫长寿面,大年初一的时候吃长寿面,寓意“年年长久”,预祝着寿长百年,不少老年人还保持着这样的风俗。

鸡汤:大年初一喝鸡汤,象征“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

甜食:大年初一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

篇4:大年初一拜年的风俗

大年初一拜年的习俗和礼仪

拜年习俗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 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 相邀饮酒娱乐。

正月初一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少,都是衣冠楚楚,文质彬彬,磕头作揖,拜年敬老。依传统习惯,初一这一天,是给族中老人拜年、从初二开始,便探亲访友了。俗话说,“外甥拜年,初二初三。”依习惯,外甥探亲首先要给外祖父母、舅父舅母去拜年,然后是姑父姑母,姨父姨母,依次排列。 拜年是要分个亲疏远近的,这便是伦理之礼。正月初五叫“破五”,家家就要扫垃圾,倒脏土了。到这时候再拜年,就有点晚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拜年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了。电话拜年,电报拜年,电脑网上拜年,邮寄贺卡拜年,等等,都是可行的。

拜年礼仪

亲戚拜年

亲戚之间,在新春佳节,互相探视、慰问、拜望、祝福,能够增进亲情,加强团结,沟通感情,传递信息。所谓亲戚,现在一般指的是由于婚姻关系而形成的社会关 系。这种关系开始是凭着血缘关系来维护的,但是,血缘关系逐辈变远,需要通过礼仪来调节,比如,姑舅表亲之间,依传统,应该是外甥先给舅父母拜年,然后内 侄再给姑父母拜年,这种伦理关系称为“娘亲舅大”,这种风俗包含有尊重母系的风俗。所以传统都说“外甥拜年初二三,过了初五门就关。”可见,给外祖父母、舅父母拜年,宜早不宜晚。不宜晚于初五。因为正月初五也叫“破五”,春节的黄金时期已过,家家都要料理生意,无暇整天招待客人了。

朋友拜年

朋友之间在正月里互相拜个年,一是为了祝贺新年,二是为了慰问健康,三是为了增进友谊。无论去年有多大矛盾,新年一拜,心情愉快,往日嫌隙,马上抛在九霄云 外。所以,拜年虽然是个礼仪形式,却有极其丰富的道德内涵,轻视不得。现在家家都有电话了,为了不打搅长者,有时也可以打个电话拜个年。探亲访友之前,最 好事前打个电话,问问对方家中方便不方便,免得主人一时应酬不开。在礼仪往来中,这是很值得注意的。

熟人见面头一句:您过年好!”甭问,这是北京人、这是春节了。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喧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所以拜年的时限可以延长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拜晚年”。

民国后至现在,亲友间相互拜年、晚辈给长辈拜年、同事间互访,以及团拜、宴会、晚会、茶话会等恭贺新年的形式也很盛行。

大年初一的禁忌

1. 不要说不吉利的话。

大年初一是一年的开始,是辞旧迎新的日子,因此,新年的第一天不要说不吉利的话,要多说写吉利的话,如“恭喜发财”、“财源广进”“金榜题名”等。

2.不要喝醉。

大年初一,全家人团圆在一起,不免要喝酒助兴,但千万禁忌喝醉啊。喝醉后胡言乱语、酒后失态,还有可能酒后呕吐,把屋里弄脏,给新年的气氛带来不好的印象。加之,春节亲戚来往多,被别人知道了影响不好啊。

3.不要吵架。

大年初一,各家各户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如果在这一天吵吵闹闹,那就会显得特别刺耳,让大家议论纷纷,被传为笑柄。初一切记不要吵架,有什么问题可以慢慢协商,理智来解决。

4. 不要吼孩子。

小孩子有时候不懂事,会闯一些小祸,办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大年初一出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吼小孩子啊,不然会搞得他一个春节都过得不愉快,你自己心里也一个春节难受,小孩子也有自尊心,要以教育为主。

5.不要起得太晚。

大年初一早上,既要早点起床点鞭炮,迎福气,还得出门给长辈拜年,因此切记不要起得太晚。起得太晚,你就错过一年一度给老人拜年的机会,是很失礼的。

6.不要乱吃药。

初一最好不要吃药,讨个好意头,不过如果是急症或医生嘱咐要吃药,那可不能耽误啊。

拜年的禁忌。

和人一起去拜年的时候,如果对方起晚了,催他起床的时候千万不要叫人姓名,如果你喊他名字,这意味着对方全年都要被人催促做事情。拜年时,千万不要跟睡觉的人拜年,一定要等对方起床以后再拜。

不要做衣物。

初一千万不要做衣服或修补衣服。做衣服的话,就用到刀子和剪子,使用针线,这些的寓意都不好。据传动了刀子和剪子,在新的一年逃脱不了口舌和是非。

不要做家务。

初一时,尽量不要做洗衣服、打扫卫生等家务活。洗衣服需要用水,但水神的生日在初一或初二,洗衣服可能会得罪水神的哦。也不要干倒污水、垃圾、扫地等家务活,因为这样容易把家中的财气扫掉。农村的朋友也不要用斧子劈木柴,因为柴谐音为“财”,斧子劈开柴(财)后,财富就再也回不来了。

不要借钱或讨债。

不管是借钱还是还债。初一借别人钱,那么一年四季都得靠向别人借钱维持生活;初一借给别人钱,一年内财产都要外流。另外,不管是要债还是被要债,在一整年里都会很倒霉,因此不要讨债。

忌打破东西。

在大年初一如果打碎碗、盘、酒具等,就表示一年四季不吉利,因此在做饭时忌粗心大意,一定要小心谨慎。如果是因为孩子不慎打碎了也不要紧,大人们赶快说一句“岁岁平安”,就可以逢凶化吉了。

忌被人掏东西。

大年初一,最好是不要让人掏自己的东西,不要让别人从自己口袋里掏东西,这样做会表示整年度的钱财都会被人家掏走,这一年的辛苦工作就白费了。

篇5:大年初一拜年的风俗及禁忌

1、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儿是不能在初一回娘家的,民俗认为初一回去会把娘家吃穷,而且初一比较忙碌,婆家的事情很多需要处理,所以初二初三比较适合回娘家。

2、不许说不吉利的字眼,尤其是孩子,比如坏,死,破等等,说了肯定会被家长骂的。

3、早餐要吃干饭,在很多地方早上必须吃饺子,而且是现煮的,剩饭在新年是不能吃的。吃干饭的含义是一年都很富有。

4、住农村大院的要遵守这个习俗了,无论是屋内还是屋外的垃圾,必须往屋里扫。垃圾代表财运,留到年后再统一清理。

5、不可以随意泼水,古人认为初一到初三是水神的生日,所以不要去打搅他们。这样才能确保这一年平平安安。

篇6:大年初一拜年的风俗及禁忌

这一天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这天,香港市民喜欢吃及第粥,所谓及第,是希望科考状元高中。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大年初七,为七煞日,诸事不宜尤其是出远门。人日——人的生日,又是聚餐吃喝,又有放花炮烟花,启烟火的习俗,是“火的生日”。

篇7:大年初一拜年的风俗及禁忌

这一天是谷日,传说是谷子的生日,也叫顺星节,传说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预示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谷日——诸星下界,因此要祭星,寺庙往往在这天设坛祭星,接受布施。

篇8:大年初一拜年的风俗及禁忌

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禁忌:

1、大年初三老鼠娶亲忌点灯。

2、大年初三赤狗日忌拜年,赤狗为熛怒之神,遇之不祥,因此不宜外出也不宜拜年。

大年初一拜年日记

作文大年初一拜年

大年初一拜年祝福语

三年级大年初一拜年日记

大年初一春节拜年短信

大年初一拜年的八种礼仪

描写家乡风俗拜年作文

大年初一作文

大年初一日记

作文大年初一作文

大年初一拜年的风俗(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大年初一拜年的风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