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的冷知识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民成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熊猫的冷知识(共含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民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大熊猫的冷知识

篇1:大熊猫的冷知识

大熊猫的冷知识

关于毛发

虽然熊猫看上去毛茸茸的很好摸,但是成年大熊猫的毛并不是软的哦,摸起来很硬,甚至还有点扎手。成年大熊猫的毛发可长至4英寸(10厘米)。每根毛发外层都被一种油性物质所覆盖,从而保持皮毛干燥。这浓厚、油润的皮毛在寒冷、潮湿的环境里具有保暖作用。

在哺乳动物中,大熊猫身上的黑白斑纹是非常独特的。它们的耳朵、肩膀、腿和眼点是黑色的',其他部位呈乳白色。

关于脾气

大熊猫虽然看起来萌萌懒懒,但你别以为这样TA就好欺负,其实大熊猫是熊,不是猫,它拥有和熊有着相同的生活习性,大熊猫的咬合力仅次于狮子,比美洲豹还要大。毕竟戴墨镜的不太好惹。所以在观看熊猫时不要轻易去挑逗熊猫。

关于叫声

大熊猫能发出19种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可以有各种复杂的组合,高底轻不同。每种声音都有特定的含意,不同声音的混合又在表达一定的情绪。刚刚出生的大熊猫幼崽就会发出很大的叫声,表示不舒服或饿了。大熊猫妈妈对幼崽的叫声反应敏捷,有求必应。

关于吃竹子

熊猫吃竹子为什么口腔不会被扎伤?因为熊猫很会挑选竹子来吃,一般它们吃的是茎芯。一大捆新鲜竹子送给他们之后,它们先中间折断,然后像糙汉子啃甘蔗皮一样把外面那层绿色的外皮用嘴巴咬下来吐一边,吃中间白嫩的茎。

关于排便

大熊猫是个直肠子,耿直熊,不仅体现在他的外在,还在于他的胃。熊猫每天可以拉便便40次。食物在别的动物,例如鹿和马的肚子里都要呆超过一天,但大熊猫的肠道里的竹子只呆8~12个小时,竹笋最短,竹叶最长。所以大家可以在熊猫馆观察到,我们的熊猫边吃边拉的场景。

篇2:心理学冷知识

1人们喜欢短行阅读,但长行阅读可增加阅读速度。虽然人们喜欢阅读把文本分为相对较窄的专栏式的文章,但当文本的宽度以页数为单位时人的阅读速度会大大加快。

2七加减二心理学表明,人类的短时记忆一次只能储存5至9个信息块,也就是“七加减二”原则。

3每个人的朋友数量有限也许你是一名社交媒体能手,拥有4000个好友,事实上你并没有这么多朋友,至少没那么多亲密好友,人类的亲密好友的上限在50和150之间。

(据说压力越大,转得越快)

4潜意识造就了人类的大部分决定尽管人们认为每个决定都是通过有力控制而作出来的,但研究表明人类大多数决定实际上是在潜意识的作用下产生。

5名单上的第一个名字将成为人们选择和投票的对象人们习惯于选择名单上的首个对象,无论是菜单还是候选人名单。

6人类不是多任务处理者你自认为是一个专业的多任务处理能手。很遗憾地告诉你,这未免太过自信了。当你一边走路一边和朋友讲话时,你的大脑一次只能专注于具有高级功能的动作上,也就是说你无法同时把注意力集中到两件事上。

7红蓝搭配伤眼虽然许多国家的国旗喜欢红蓝搭配,但这个搭配是十分伤眼的,这种效果会使某个颜色在另一个颜色的影响下显得特别突出或模糊。

(据说压力越大,动得越快)

[心理学冷知识]

篇3:交通法规冷知识

交通法规冷知识

1、不是所有绿灯情况下都能通行哦

机动车遇到有前方交叉路口交通阻塞时,应当依次停在路口以外等候,不得进入路口。

2、罚款不缴,滞纳金不会超过本金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09条规定,当事人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3%加处罚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第45条,滞纳金不能超过本金。

3、交通事故“逃逸”并非一定全责

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

4、孩子独自过马路是自立?NO!

学龄前儿童以及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疾病患者、智力障碍者在道路上通行,应当由其监护人、监护人委托的人或者对其负有管理、保护职责的人带领。

5、出租车左侧车门不能下车,私家车也不例外

根据规定,在机动车道上乘客不得从机动车左侧上下车。

6、不得一次性变更两条以上和不能变线的机动车道

一次性变更两条以上车道,驾驶员会出现视觉盲点,尤其是变换到第二条车道时,很容易发生危险。在立交高架桥上或者隧道内的实线路段禁止变线,是因为这些地段本身比较偏狭窄,并线容易造成危险。

7、休息不够也可能被扣12分

现在一次性扣除12分的违法行为还比较多,这些行为是开车过程中万万不可犯的禁忌。比如,连续驾驶中型以上载客汽车、危险物品运输车辆超过4小时未停车休息或者停车休息时间少于20分钟的等行为。

8、很羡慕电影里站在汽车天窗里兜风的画面?

汽车行驶过程中,身体任何部位都是不能伸出车外的,换句话说,只要伸出车外的都是违法的。

9、左右车道同时变中间时,左让右

左右两侧车道的机动车向中间车道变更时,左侧车道的机动车让右侧车道的机动车先予变更。

10、马路真的可以走马!

马路马路,马可以上路,牛羊可以吗?牛可以,羊也可以。根据规定,只要在允许通行的道路上,牵、赶、骑牲畜靠道路右边通行,不得影响其他车辆、行人的正常通行。

11、发现事故要主动施救

过往车辆驾乘人员、行人以及其他有关人员发现交通事故受伤人员,应当主动协助当事人实施救援,并及时报告医疗急救机构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12、驾驶证考不过下次再考就行了?考试次数也是有限制的!

在驾驶技能准考证明有效期内,科目二和科目三道路驾驶技能考试预约考试的次数不得超过5次,第五次预约考试仍不合格的,已考试合格的其他科目成绩作废。

13、仅根据限速标志调整车速,还不行

没有限速标志的道路上,其实也有限速规定。比如,没有道路中心线的城市(参配、图片、询价) 道路,最高行驶速度是每小时30公里。另外,一些特别的车辆比如摩托车和公交车,无论限速是多少,最快也只能开到60km/h。

篇4:《冷知识》读后感

所有人都可以是电影观众,但只有一小部分人是电影工作者。对大众来说,这种耳熟能详的大众文化产品充满神奇的魅力,无数人向往成为电影圈内人――大多数人想的是当电影演员,或者导演。这是因为,绝大部分观众看电影只能看到演员的表演,只知道电影是导演的作品。

而事实上,一部电影,现在市场上也叫一个项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众多庞杂的工种,缺少了哪一环,都会影响电影最后呈现的效果。

这本小书可以当作一个大众普及文本,对电影感兴趣的人大概都能够从中找到感兴趣的点。对于从业者和资深影迷来说,肯定是觉得太浅显;对于一个普通的很爱看电影,对电影和市场了解一点点的观众来说,比如我,看这部书有很多内容都有收获,也有一些觉得早就知道的内容。总体来讲,是很好的休闲读物。

我是觉得,作者大概专门学习过电影史,所以对一些来源性的问题历史性内容讲解得比较多也比较深,而具体的操作层面,特别是当下电影制作从无到有的种种相关则涉及不多。要知道,现在的电影要比以前复杂得多,有相当多工作是外包给专业工作室的,包括电影本身制作完的宣发、海报、网络渠道等等,这些我原本都非常感兴趣的内容,很遗憾没有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篇5:一些心理学的冷知识

1、人们喜欢短行阅读,但长行阅读增加阅读速度

虽然人们喜欢阅读把文本分为相对较窄的专栏式的文章,但当文本的宽度以页数为单位时人的阅读速度会大大加快。更有趣的是,人们以为宽距较窄的专栏排版会增加阅读速度,但这增加的只是视觉上的愉悦感。

2、七加减二

也许你也听过“七加减二”原则。心理学表明,人类的短时记忆一次只能储存5至9个信息块。但一个信息块包括好几个相关数据点。比如电话号码包括国家编码、区域编号以及好几串数字。它可能超过14个数字,但我们却能轻易地把这些信息组记下来。

3、人们的想像角度为上倾斜角

如果让一个人画一个玻璃杯,他大有可能从左方位取角。至于是什么让他把杯子的图像建立起来呢?是一个由上往下的高空视角。原因是人类本身的大脑机制就是这么处理物体图像的。

4、潜意识造就了人类的大部分决定

尽管人们认为每个的决定都是通过有力控制而做来的,但研究表明人类大多数决定实际上是在潜意识的作用下产生。这是有根有据的,人类大脑每秒由超过1100万的独立数据片轰炸,这些数据无法被有意识地筛选处理,于是潜意识根据特定的“拇指法则”帮忙解决问题。

5、记忆重组

人类把自己的体验当作一部迷你电影,常常在脑海里对此进行回味。他们总以为人类对记忆的处理就像电脑硬盘储存视频一样,以完整的独立文件为单位。事实并非如此。每次回忆三年级的事情时,人的大脑都会对此回忆进行重组。这解释了为什么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的记忆。事实上,人类的记忆随着时间而改变,并且会受别的记忆影响。

6、人类不是多任务处理者

我知道,你自认为是一个专业的多任务处理能手。很遗憾地告诉你,这未免太过自信了。事实证明人类不是多任务处理者,至少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当你一边走路一边和朋友讲话时,你的大脑一次只能专注于具有高级功能的动作上,也就是说你无法同时把注意力集中到两件事上。

7、红蓝搭配伤眼

虽然许多国家的国旗喜欢红绿搭配,但这个搭配是十分伤眼的。这种效果被称为“色彩实体视觉”,这种效果会使某个颜色在另一个颜色的影响下显得特别突出或模糊。红蓝搭配最为明显,同时还有别的搭配比如红色和绿色,也是非常冲突的。

8、人们喜欢做出超出自己解决能力的选择

不久前研究人员在超市外做了一个实验。他们首先在试味桌上放了六种果酱,后来他们换成了24种。后来研究者发现,虽然24种的口味吸引更多客人,但购买6种口味的人数几乎是24种的6倍。这是因为人们往往追求数量,但人的大脑一次只能处理一定数量的任务。

9、欲望控制能力从小开始

显然,幼儿时期对欲望的优秀控制能力使孩子在将来学业上更成功,也使孩子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挫折。好消息是,研究人员很快就有方法帮助那些缺少欲望控制能力的人们转移注意力,从而培养他们的欲望控制能力。

10、人类百分之三十的时间处于走神状态

你经常白日里魂不守舍吗?科学家说,人类至少百分之三十的时间处于走神状态。有的人情况更为严重。但这不一定是坏事,研究者指出通常越容易走神的人越具创造力,也更擅于解决问题。

11、人们认为别人比自己更容易受外界影响

那只是个人的想法。这种心理学现象被称为“第三方影响”,它表明人们习惯于认可广告及其他事物对他人的影响,往往否认这些事物对自己的影响。这种效果是复杂的,特别是影响的源头不是我们自身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比如一个电视的广告,而你已经买了一台一样的电视)。然而,事实上许多广告无意识地影响你的心情、态度和欲望。

12、你看到的和你所想的不一样

剑桥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单词中字母的排列顺序不会影响阅读。只要单词的首字母和尾字母不变,别的尽管乱成一团你也能理解。这是因为大脑阅读并非以字母为单位,而是以单词为整体。人类大脑不停地处理来自于感知器官的信息,并且大脑处理这些信息(比如单词)的方式跟感知到的(比如草字)很不一样。

13、人入睡后大脑依然忙碌

如果你已经看了那篇名为“有关睡眠你所不知道的25件事”的文章,那你应该已经非常了解这个领域了。至于那些没看过的,我要告诉你,熟睡时你的大脑和清醒时一样,都是非常活跃的。既然大脑在人们熟睡时并不休息,那么它到底在干嘛呢?嗯,科学家猜测,大脑在夜间应该在进行信息巩固以及联想功能。

14、集体不利于决策

心理学家称之为“群体思维”,这个现象告诉我们人多不一定力量大,因为集体决策很容易受“情感主义”影响。

15、集体还容易动摇

集体不仅不利于决策,还容易受主导地位的自私人格影响,这些人往往想要利用集体精神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尽管这样,研究表明人多总比人少好。

16、期望大于实际

不巧的是,人们对未来的认知通常远没有想像中那么好,这使得人们对未来的期盼远比未来本身要高。

17、习惯的养成通常需要66天

每个人既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但记住,下次新年开始,只要坚持到第67天,你的新年决心就要成功了。

18、人多欲望少

科学家在一项有趣的研究中发现,学生在人数少的考场中获得的分数也高。这明显是因为竞争人数越少获胜机会越大,因此人们更努力。

19、信息接收改变大脑物理机能

每次接受储存信息时,大脑的电脉冲会在神经元之间交织升级,同时增强旧联系和铸造新联系。正是在这些新的交织回路的影响下,大脑机能进行了转变升级。

20、高强度的注意力大约只有十分钟

你也许觉得你的注意力很好,能一整节课都认真听讲,但事实上人的注意力持续时间一般只有十分钟,即使是非常吸引人的话题。十分钟后注意力一般也会消退。

21、最鲜明的记忆往往是错的

“闪光记忆”就是当人遭遇痛苦时,大脑对当时的含有紧张情绪的情景进行深刻的刻画。比如经历过“9・11”和“挑战者灾难”的人能够清晰地描述他们当时的地点位置以及手里的事务。问题是他们所说的那些细节往往都是错误的。研究表明,带有强烈的情感的记忆往往会歪曲事实。

22、名单上的第一个名字将成为人们选择和投票的对象

当然,我知道这不常发生,但人们的确习惯于选择名单上的首个对象,无论是菜单还是候选人名单。事实证明,把名字排在候选名单的中间会使选举率下降百分之二点五。

23、人们容易高估了自己对未来事物的反应

没有人能准确知道未来的走向。更准确来说,没有人能够知道自己对未来事件的反应,无论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人们把好事情比如好工作和幸福婚姻对自己的影响看得过高,不好的事情也是如此。然而,事实证明幸福指数会和原来差不多并且慢慢恢复到原来水平。

24、每个人的朋友数量有限

也许你是一名社交媒体能手,拥有4000个好友,事实上你并没有这么多朋友,至少没那么多亲密好友。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表明,人类的亲密好友的上限在50和150之间。

[一些心理学的冷知识]

篇6:关于春节的冷知识

春节其实很年轻

正月初一在古代不叫春节,而叫元旦。辛亥革命后采用公历记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中国人过春节其实才 100 余年而已,嗯。

春节不只中国有

世界上除了中国之外,还有很多国家将农历新年列为法定假期,分别是:韩国、朝鲜、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毛里求斯、缅甸、文莱。另外,以前的日本也过农历新年,但已经废除多时。

压岁钱原来不是钱

压岁钱其实不是“钱”,而是铸成钱币形状的辟邪品。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夜里出来害人,压祟钱就是专门用来吓走这货的。

拜年抱拳有学问

男子拜年抱拳要“左抱右”,中国传统习惯尚左贬右,所以抱拳时要用左手包右手,此谓“吉拜”;如果右手包左手,则称为“哀拳”,是向别人报丧或求饶时使用的手势。女性抱拳则相反。很多武侠电影、电视剧都演错啦。

春节七天各不同

春节虽然是一个整体性的习俗,但是每天的庆祝内容却不相同。从初一到初七,分别是鸡日、犬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和人日。传说女娲先用六天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积累了经验后在第七天才造出了人。#所以初七为什么要上班?!┑( ̄Д  ̄)┍

倒贴“福”字有讲究

大门上的“福”字不能倒贴,在民俗传统中,水缸、垃圾箱和柜子才要倒贴福字。为了避讳在倒水和倒垃圾时把家里的福气倒走,便在这两处倒贴福字,巧用“福至”来抵消“福去”。

正月不理发

“正月不理发”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认为春天应该让头发散开自由生长,而不该剪断,诊察发爪可以断重病、决生死,但“剃头死舅舅”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啦。

燃放烟花要谨慎

大规模燃放烟花会导致区域性雾霾,你喜欢的五彩缤纷的烟花比没有颜色的烟花毒性更大。烟花爆炸时会向大气中释放颗粒物和尘埃,在燃放区域附近,大气中细颗粒物的浓度要远远高于目前国内最严重的雾霾时的浓度,所以燃放烟花并不是什么值得庆贺的事:)

爆竹真的是竹子

最早的爆竹真的是竹子!关于爆竹的最早可靠记载见于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当时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产生爆裂声,新年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爆竹。

篇7:关于春节的冷知识

1、春节从前不叫“春节”。

正月初一在古代不叫春节,而叫元旦。辛亥革命后采用公历纪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国民党曾试图废除春节,但是被中国人民强烈抵制后以失败告终。

2、“春节”从前不是节日。

中国历史上的“春节”一词,不是节日,而是特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汉书·杨震传》中有载:“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到南北朝时,“春节”是泛指整个春季。

黄金万两

3、春节有狭义、广义之分。

现今狭义的春节一般指中国农历年的岁首,即农历正月初一。民间广义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虎门神

4、春节的时间(农历正月初一)在公历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间游动。

“最早的春节”(如1966年的1月21日)和“最迟的春节”(如1985年的2月20日)相差整一个月。

根据历法计算,如果农历不进行人为调整的话,232月21日将迎来“史上最晚春节”,此前春节最迟出现在公历2月20日,为19和1985年。

五子夺魁

5、春节可能过两个。

闰春节,又称“闰正月”,从公元 1645 年使用历理置闰制开始,到公元 2800 年,农历闰正月只发生 6 次,其年份分别是1651、2262、2357、2520、2539、2634 。

嗯。最近一次要等到 2262 年,我们没缘分碰见了。

碰到这种情况,原则上春节过第一个正月的,不过也有过两次的。

岁朝如意

6、大年三十也会在“二十九”。

一个月没有30天,这在农历中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现行农历是根据地球、月亮、太阳三者运行的天文数据来安排的,必须每个月的初一看不到月亮任何明亮的部分,也就是“朔”。

而事实上,月亮从圆到缺的时间,平均周期是29.53天,安排月份的天数必须是整数,这就导致了大月、小月的出现,便会发生某个月拥有30天,某个月29天的情况。

如果这个月刚好是腊月,那么这一年(农历)就没有大年三十了,除夕也就提前到了腊月二十九。

花开富贵

7、春节每天庆祝内容都不同。

春节虽然是一个整体性的习俗,但是每天的庆祝内容却不相同。从初一到初七,分别是鸡日、犬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和人日。传说女娲先用六天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积累了经验后在第七天才造出了人。所以,初七为什么要上班?!

招财进宝

8、春节不只中国有。

世界上除了中国之外,还有很多国家将农历新年列为法定假期,分别是:韩国、朝鲜、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毛里求斯、缅甸、文莱。另外,以前的日本也过农历新年,但明治维新后废除了农历,节日也直接搬至阳历。

木版年画 财神

9、压岁钱其实不是“钱”。

压岁钱其实不是“钱”,而是铸成钱币形状的辟邪品。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夜里出来害人,压祟钱就是专门用来吓走这货的。

洪福齐天

10、“福”字倒贴有讲究。

大门上的“福”字不能倒贴,在民俗传统中,水缸、垃圾箱和柜子才要倒贴福字。为了避讳在倒水和倒垃圾时把家里的福气倒走,便在这两处倒贴福字,巧用“福至”来抵消“福去”。

上官下财

11、最早的爆竹真的是竹子。

关于爆竹的最早可靠记载见于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当时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而新年起床第一件事也是爆竹。

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磺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汉族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

五福临门

12、正月不理发。

“正月不理发”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认为春天应该让头发散开自由生长,而不该剪断,诊察发爪可以断重病、决生死,但“剃头死舅舅”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啦。

和气吉祥

13、拜年抱拳有学问。

男子拜年抱拳要“左抱右”,中国传统习惯尚左贬右,所以抱拳时要用左手包右手,此谓“吉拜”;如果右手包左手,则称为“哀拳”,是向别人报丧或求饶时使用的手势。女性抱拳则相反。

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春节冷知识

1、正月初一在古代不叫春节,而叫元旦。辛亥革命后采用公历记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中国人过春节其实才100余年而已,嗯,所以,春节真的很传统、很古老吗?

2、世界上除了中国之外,还有很多国家将农历新年列为法定假期,分别是:韩国、朝鲜、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毛里求斯、缅甸、文莱。另外,以前的日本也过农历新年,但已经废除多时。

3、压岁钱其实不是“钱”,而是铸成钱币形状的辟邪品。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夜里出来害人,压祟钱就是专门用来吓走这货的。

4、男子拜年抱拳要“左抱右”,中国传统习惯尚左贬右,所以抱拳时要用左手包右手,此谓“吉拜”;如果右手包左手,则称为“哀拳”,是向别人报丧或求饶时使用的手势。女性抱拳则相反。很多武侠电影、电视剧都演错啦。

5、春节虽然是一个整体性的习俗,但是每天的庆祝内容却不相同。从初一到初七,分别是鸡日、犬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和人日。传说女娲先用六天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积累了经验后在第七天才造出了人。所以初七为什么要上班?!

6、大门上的“福”字不能倒贴,在民俗传统中,水缸、垃圾箱和柜子才要倒贴福字。为了避讳在倒水和倒垃圾时把家里的福气倒走,便在这两处倒贴福字,巧用“福至”来抵消“福去”。

7、闰春节,又称“闰正月”,从公元 1645 年使用历理置闰制开始到公元 2800 年,农历闰正月只发生 6 次,最近一次要等到 2262 年,我们没缘分碰见了。

8、“正月不理发”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认为春天应该让头发散开自由生长,而不该剪断,诊察发爪可以断重病、决生死。

9、大年三十也有缺席的时候,有的年份还会出现两个腊三十!这都是由于农历中闰月的设置所导致的。

10、 大规模燃放烟花会导致区域性雾霾,你喜欢的五彩缤纷的烟花比没有颜色的烟花毒性更大。烟花爆炸时会向大气中释放颗粒物和尘埃,在燃放区域附近,大气中细颗粒物的浓度要远远高于目前国内最严重的雾霾时的浓度,所以燃放烟花并不是什么值得庆贺的事。

11、 最早的爆竹真的是竹子!关于爆竹的最早可靠记载见于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当时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产生爆裂声,新年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爆竹。

篇8:母婴育儿冷知识

很多准妈妈在孩子出生之前都会不断地给自己补课,开始学习各种各样有关于抚养宝宝的知识。但是其实在很多热门的知识下面还有很多冷门的知识是大家不知道的。所以这些冷门的婴儿知识有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谈一下。

1.首先,有不少研究机构表明如果在怀孕期的时候爸爸的情绪不好。会那么很容易影响到婴儿的情绪。因为一般来讲,宝宝的情绪受父亲的影响会更多。所以爸爸更应该学会如何的去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爸爸情绪坏怎么办呢?在这个时候爸爸更应该学会如何的去抑制,要知道抚养一个孩子并不是简单的事情。

2.怀孕期吃什么,同样是很多孕妇关心的。因为很多人都像在怀孕期的时候多吃一些有营养的东西。这样才会使得宝宝更加的健康。因此在这个时候很多孕妇就会盲目的给自己补充很多营养,导致肥胖的出现。其实这样是不必要的,因为对于孕妇来讲,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均衡饮食已经十分足够了。

3.对于中国的孩子来讲虎爸虎妈一定就是很多孩子童年的噩梦。而且中国人也一直认为在棍棒之下的教育是最好的。但其实这样对孩子别无好处。研究表明,长期时间的打骂会让孩子的智商更低,沟通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4.有很多人在睡觉的时候喜欢开灯,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好的。因为尽管有的孩子关灯了以后会害怕,但其实等她适应了以后就不存在这样的事情了。可如果长时间的开灯睡觉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甚至还会降低孩子的智力。

5.很多人都认为在怀孕宝宝出生十个月以内食物是不应该加盐的,但其实这样很有可能会导致孩子的碘吸收不均衡。

6.很多新手的妈妈都会拍拍孩子的身体。但其实乱拍孩子的胸部很有可能会引发猝死,所以新手妈妈一定要注意。

7.补充益生菌,对孩子来讲是同样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样可以提高孩子的免疫力使得孩子的肠胃功能更加的好。预防消化不良和便秘等情况的出现。

8.孩子在冬天更应该多晒太阳,因为这样会有助于提高免疫力,而且长期的晒太阳,还可以补充维生素d。有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

相信今天跟大家分享了这么多有关于育婴的冷知识,大家也已经知道了不少。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是我们忽略了的知识,这个都只能靠各位新妈妈在日常生活中多去积累。

[母婴育儿冷知识]

篇9:中秋节相关冷知识

中秋节的命名来源于中国的农历,农历中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为它的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为“八月节”“八月半”;又因圆月是“女主角”,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等至少十几个名字。

中秋佳节咱都干嘛?当然是赏花赏月赏秋香........不对......咳咳......应该是阖家团圆,把酒赏月。

既然是赏月,就不得不提嫦娥,嫦娥作为月亮女神的地位在国内已经非常稳固了,无人可争锋。遥想吴刚在月亮上天天赏花赏月赏嫦娥,真是不亦乐乎啊,好羡慕啊.......不好意思,小编又走神儿了。

言归正传,第二个人冷知识就和嫦娥有关。关于嫦娥和后羿、吴刚、月兔的多角恋爱情传说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就不啰嗦了。但你们知道嫦娥是在哪里奔月的吗?虽然说这只是一个神话传说,然而既然这个传说流传了这么多年,我们也不妨论出个一二三四。

《冷知识》读后感

中国国宝大熊猫小知识作文10篇

大熊猫作文

“国宝”大熊猫

《冷》作文400字

冷笑话谜语

冷餐会策划书

冷的诗句

冷六年级日记

月亮冷了

大熊猫的冷知识(合集9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大熊猫的冷知识,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