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节气经典民俗活动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碳烤孜然懒羊羊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寒露节气经典民俗活动(共含8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碳烤孜然懒羊羊”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寒露节气经典民俗活动

篇1:寒露节气经典民俗活动

1、吃花糕

由于天气渐冷,树木花草凋零在即,故人们谓此为“辞青”。九九登高,还要吃花糕,因“高”与“糕”谐音,故应节糕点谓之“重阳花糕”,寓意“步步高升”。

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干果;“细花糕”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

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2、饮菊花酒

寒露与重阳节接近,此时菊花盛开,为除秋燥,某些地区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这一习俗与登高一起,渐渐移至重阳节。

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酿制而成,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

在寒露这天,古人还要取井中的水用来浸造滋补五脏的丸药或药酒。古书记载:“九月九日,采菊花与伏苓、松脂,久服之,令人不老。”重阳时节插茱萸饮菊花酒,可使身体免受初寒所致的风邪。

3、农事习俗

寒露时天气对秋收十分有利,农谚有:黄烟花生也该收,起捕成鱼采藕芡。大豆收割寒露天,石榴山楂摘下来。寒露蜜桃属北方晚熟桃品种,成熟期在寒露前后,故名“寒露蜜桃”。

4、登高

众所周知,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由于重阳节在寒露节气前后,寒露节气宜人的气候又十分适合登山,慢慢的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成了寒露节气的习俗。登高寓意“步步高升”、“高寿”。古时登高源于“避祸”。

登高不仅可以怀古、陶冶情操,而且通过登高,人们可以借此抛开工作烦恼,通过与自然的接触,缓解压力,放松自己,所以在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的季节,登高远眺,高喊几声呼出胸中浊气,对抑制悲伤的情绪大有好处。

5、吃芝麻

寒露到,天气由凉爽转向寒冷。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养生理论。这时人们应养阴防燥、润肺益胃。

于是,民间就有了“寒露吃芝麻”的习俗。在北京,与芝麻有关的食品都成了寒露前后的热门货,如芝麻酥、芝麻绿豆糕、芝麻烧饼等。

芝麻分为白芝麻和黑芝麻。食用以白芝麻为好,药用以黑芝麻为好。白芝麻通常称为“二芝麻”,而黑芝麻的“黑”字是不能省略的,也不是多余的。谚语说:“嚼把黑芝麻,活到百岁无白发。”意思是说黑色芝麻养黑发。

6、观红叶

寒露时节到香山赏红叶早已成为北京市民的传统习惯与秋季出游的重头戏。秋风飒飒,黄护叶红。

寒露过后的连续降温催红了京城的枫叶。金秋的香山层林尽染,漫山红叶如霞似锦、如诗如画。

7、南方较流行秋钓边

在江南地区,对喜欢垂钓的人来说,寒露之后的一段时间是不容错过的好时节。

进入“白露”后,天气已逐渐凉爽,水温也下降到鱼类喜爱的温度。此时,饱受盛夏苦日的鱼儿又活跃起来,四处游弋觅食。

尤其是在“寒露”之后、“霜降”之前的一段时间,向阳的浅水区域温度较高,浮游生物比较丰富,因此鱼儿们喜聚这样的地方觅食,此时钓鱼易上钩、易钓获,也就是钓谚所说的“秋钓边”。

在这段时间里,垂钓经验丰富的人一般选择水面小、水较浅的钓场。只有温度较高的晴好天气,鱼儿才会活泼爱寻食,因此一般选择在上午1O时到下午5时之间下竿,尤其是下午,效果更佳。

此外,为避免人影竿影对水中鱼儿的影响,最好使用长竿斜向垂钓,这样下钓点与垂钓者距离较远,钓点环境相对安静,鱼儿敢于大胆进窝和毫无顾忌地摄饵吞钩。

8、北京流行斗蟋蟀

白露、秋分和寒露,是老北京人斗蟋蟀儿的高潮期。蟋蟀儿也叫促织,一般听见蟋蟀儿叫就意味着入秋了,天气渐凉,提醒人们该准备过冬的衣服了,故有“促织鸣,懒妇惊”之说。

据记载,斗蟋蟀儿始于唐朝天宝年间,南宋权相贾似道,“少时游博无行”,掌权后尤喜促织之戏,还专门写了一本书《促织经》。

明朝宣德皇帝也爱斗蟋蟀儿,致使一只好蟋蟀儿价至数十金,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北京人玩蟋蟀儿,大概也始于明朝吧。

寒露节气的天气特点

气温降得快

气温降得快是寒露节气的一个特点。一场较强的冷空气带来的秋风、秋雨过后,温度下降8℃、10℃已较常见。不过,风雨天气大多维持时间不长(华西地区除外),受冷高压的控制,昼暖夜凉,白天往往秋高气爽。

平均气温分布差异大

10月份,我国平均气温分布的地域差别明显。在华南,平均温度大多数地区在22℃以上,海南更高,在25℃以上,还没有走出夏季;江淮、江南各地一般在15℃-20℃之间,东北南部、华北、黄淮在8-16℃之间,而此时西北的部分地区、东北中北部的平均温度已经到了8℃以下。青海省部分高原地区平均温度甚至在0℃以下了。

寒露吃什么传统食物

螃蟹

寒露的一大习俗是吃螃蟹。古人诗日:“九月团脐十月尖,持螯饮酒菊花天。”民间也有“九雌十雄”的谚语。蟹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为上等名贵水产。螃蟹的营养也十分丰富,蛋白质的含量比猪肉、鱼肉都要高出几倍,钙、磷、铁和维生素A的含量也较高。中医认为,河蟹性寒,味咸,具有清热散结、通脉滋阴、补益肝肾、生精益髓、和胃消食、散热通络、强壮筋骨等功效。煮螃蟹以清蒸最原汁原味,营养价值高。

芝麻

民间有“寒露吃芝麻”的习俗。芝麻,在《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等医药学专著里都享有很高的评价:健脾胃、利小便、和五脏、助消化、化积滞、降血压、顺气和中、平喘止咳,可治神经衰弱,抗衰老。

柑橘

柑橘也是最佳的寒露养生食物。柑橘一般在秋季大量上市,它还有大量的维生素B1,维生素B1对神经系统的信号传导具有重要作用。而在秋季盛产的水果当中,柑橘的维生素B1含量最高。此外,柑橘的果实、果皮、果核以及根等都有不同的药理作用。

花生

“寒露收豆,花生收在秋分后”。花生是寒露前后的时令食物。因花生有滋阴润肺,抵抗肠道病毒等保健作用,而秋季保健的工作重点就是养阴防燥,所以大家可多食花生。

山药

山药属于薯类,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多种维生素,包括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和钙、磷、钾、钠、镁、铁、锌、铜等多种矿物质。山药虽然可以同时滋补很多脏器,但最终还是以补肾为主,经常吃山药可以增强肾脏的排毒功能。拔丝山药是很好的一种食用方法,用焦糖“炮制”过的山药,补肾抗毒的功效会相应增强。

篇2:24节气民俗活动

24节气民俗活动

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史记·孝武本纪》:“其后二岁,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历者以本统。天子亲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每修封禅。”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

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冬至的来历

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相当于春节。后来实施夏历。但冬至一直排在24个节气的首位,称之为“亚岁”。人们最早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潮汕冬至习俗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十一月十五日,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载:“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五日中。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据《辞海》载:“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开始。”冬至,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潮汕地区民间一个大节日,有“小过年”之俗称。

潮汕各市县冬至之习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习俗。

祭拜祖先:潮汕民间,在这一天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午餐家人团聚。但沿海地区如饶平之海山一带,则在清晨便祭祖,赶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捕鱼平安。

吃甜丸:此习俗几乎普及整个潮汕地区,但这个习俗还包含着一个有趣的陋俗:人们在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米缸等处。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相传有两个原因:一是甜丸既甜又圆,是表示好意义,它预示明年又获丰收,家人又能团聚。

这一天家人如能不慎碰上它,更是好兆头,这有如少数民族的“泼水节”一样。如果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门拜访,让外人碰上它,这些外人也会交上好运。所以,这一天人们不希望有外人上门拜访。一是专放给老鼠吃的。相传五谷的种子,是老鼠从很远很远的地方咬来给农民种的,农民为报答老鼠的功劳,约定每年收割时,应留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老鼠吃。

后来,因为有一个贪心的人,把田里的五谷全收割了,老鼠一气之下便向观音娘娘投诉,观音娘娘听后也觉得可怜,便赐给它一副坚硬的牙齿,叫它以后搬进人家屋内居住,以便寻食,自此,老鼠便到处为害了。成为如今“四害之一”。然而,这个“到处贴甜丸”的陋俗毕竟行不久,它不仅不卫生,而且有损美观和十分浪费,也就自然消亡了。而这个“吃甜丸”的习俗则一直流传至今。

上坟扫墓:这是冬至另一项活动。按潮汕习俗 ,每年上坟扫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谓之“过春纸”和“过冬纸”。一般情况,人死后前三年都应行“过春纸”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过冬纸”。但人们大多喜欢行“过冬纸”,原因是清明时节,经常下雨,道路难走;冬至时则气候好,便于上山野餐。

潮汕还有“吃了冬节圆多一岁”的俗谚。据载:“人们对此有二种解释:一说冬至是小过年,过了小年也就应多加一岁了;一说此俗谚是出自犯人。古时每年秋天,都是杀人的季节,凡犯死罪的犯人一般都在秋季被处决,如果到冬至尚未处决,则循例可延至明年再处决,所以说‘又多一岁”’。

潮汕习俗,是潮汕文化的一个内容。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对于好的习俗便继承下来,对于不好的陋俗就丢弃了。冬至这个“上坟扫墓”是纪念先人艰苦创业和“吃甜丸”是预示来年又获丰收的习俗,自然就沿袭下来。

篇3:寒露节气传统习俗活动

寒露节气传统习俗活动

吃花糕

由于天气渐冷,树木花草凋零在即,故人们谓此为“辞青”。九九登高,还要吃花糕,因“高”与“糕”谐音,故应节糕点谓之“重阳花糕”,寓意“步步高升”。

菊花

饮菊花酒

习俗寒露与重阳节接近,此时菊花盛开,为除秋燥,某些地区有饮“菊花酒”的习俗,这一习俗与登高一起,渐渐移至重阳节。菊花酒是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酿制而成,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

赏菊花

每个季节都在寻找适合它精神气质的花。寒露到来的农历九月又称菊月,是菊的月份。和大多数春夏盛开的花不同,菊花是反季节的花,越是霜寒露重,越是菊花开得最艳丽的时节。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始黄华。”其中“菊始黄华”指的正是菊花此时普遍开放。

登高

如果说白露时节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那么到了寒露,则露水增多,且气温更低。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北京人登高习俗更盛,景山公园、八大处、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节,更会吸引众多的游人。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就已经盛行。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能够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还有插在头上的。多数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也有男子佩戴。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描述。除了佩带茱萸外,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后来传承下来。清代,北京重阳节的风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形。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送佩戴的。

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政府的提倡下,重阳节已成为了中国人“敬老爱老”的老人节了。

寒露秋边钓

寒露时节是钓鱼的好时节,因为,进入“白露”以后,天气已逐渐凉爽,水温也下降到鱼类喜爱的温度。此时,饱受了盛夏苦日的鱼儿又开始活跃起来, 四处游弋觅食。尤其在“寒露”,“霜降”节气的晚秋,鱼儿为填肚越冬要贮存食料就显得更加馋嘴贪吃,易上钩、易钓获。钓者须把握住这一大好时机。

寒露养生小知识

足部保暖

常言道:“寒露脚不露。”寒露过后,气温逐渐降低,因此市民不要经常赤膊露身以防凉气侵入体内,同时夏季的凉鞋基本可以收起来,以防“寒从足生”。市民可每天晚上用热水泡脚,这样可以使足部的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足部皮肤和组织营养,减少下肢酸痛发生,缓解疲劳。

脚自古就有人体的第二心脏之说。从养生理论看,脚离人体的心脏最远,而负担最重,因此,这个地方最容易导致血液循环不好,再加上脚的脂肪层很薄,保温性能差,容易受到冷刺激的影响。研究发现,脚与上呼吸道黏膜之间有着密切的神经联系,一旦脚部受凉,就会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纤毛运动减弱,导致人体抵抗力下降。因此,足部保暖格外重要。

适时添衣

另外,寒露过后,天气寒冷,老人、儿童和身体体质较弱的市民要注意防寒保暖,逐渐增添衣服。俗话悦“春捂秋冻”,秋天适度经受些寒冷有利于提高皮肤和鼻粘膜耐寒力,但是老年人和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者,则要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冻”出病来。

换季穿衣服别换得太快,最好厚薄搭配,以保暖为主,“不穿单衣”也是寒露养生的重要一点。寒露时节,在起居上,更要合理安排。研究认为,在气温下降和空气干燥时,感冒病毒的致病能力增强。当环境气温降低后,人体上呼吸道的抗病能力就会下降,因此,为了及时预防感冒,要适时更衣。

同时,还应随时备好急救药品,防止因气温骤降而引发哮喘、中风、心肌梗死等突然疾病。

朝盐晚蜜

寒露是热与冷交替的秋季的开始。在秋天里,秋燥是让人烦恼的一件事。养生专家提出,对付秋燥的最佳饮食良方就是:“朝朝盐水,晚晚蜜汤”。

发现皮肤越来越干燥,不少人以为,只要多喝水,就可以补充水分啦。真相却是,光喝白开水,水分反而易流失。不过,如果在白开水中加入少许食盐,情况就大不同了,这种方法,与补充生理盐水是一个道理。

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现代医学证明,蜂蜜对神经衰弱、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肺病等,均有疗效。在秋天经常服用蜂蜜,还可以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因此,当秋天来临之际,最好“晨饮淡盐水、晚喝蜂蜜水”,以保身体健康!

早睡早起

寒露过后昼短夜长,自然界中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此时便是人们保养阳气之时,因此,人们的起居时间也应当做相应调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有“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论段,就是告诉人们秋季养生的道理。

专家说,早睡可顺应阳气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因此秋季养生就要做到“早睡早起”。为避免血栓的形成,应该顺应节气,分时调养,确保健康。

灸脐养秋

如果因为脾胃寒凉而造成腹泻,你可以用艾灸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艾灸肚脐的方法多种多样,你可将燃烧的艾条直接悬在肚脐正上方1厘米左右,进行施灸,以有温热感为宜。每次灸半小时左右,每天进行1次,连灸10次为1疗程。一般来说,一年四季都可以使用此法,但以秋冬季效果最佳。

因体质虚弱而出现的胃肠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病,用此法进行防治,效果很好。隔姜灸也是现代人经常使用的一种艾灸方法。取一块姜,切厚片,在上面扎上几个眼儿,放在脐上,点燃艾炷,在姜片上进行雀啄灸(就像鸟啄食一样),以感温热且舒适为宜。

养阴防燥

寒露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许多人会相继出现中医上所悦的“凉燥”症状,即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苏所长表示,寒露时节养生跟秋分不一样,寒露养生最主要的是预防“凉燥”,从养阴防燥、润肺益胃方面入手。

在饮食上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物。水果有梨、提子、荸荠、香蕉等;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莲藕、银耳等,以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

早餐应吃温食,最好喝热药粥,因为粳米、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应多吃些红枣、莲子、山药、鸭、鱼、肉等饣品。同时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注意补充水分。

适当养胃

秋天气温渐渐变凉,而胃肠道对于寒冷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或使原有的胃病更加严重。因此,寒露以后的养生特别要注意养护好自己的胃部。首先要注意保暖,入秋以后要特别注意胃部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间睡觉要注意盖好棉被。

另外消化道溃疡的发生、发展与情绪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要注意情绪的健康,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

适量运动

在秋季的时候,要是我们可以坚持一个比较适宜的身体锻炼,不单单是可以给我们的身体上调养肺气,还可以给我们的身体上提高肺脏器官的功能,有利于增强自己身体上的组织器官带来的免疫功能受损,或者是自己的身体受到了一些外部的气候寒冷刺激时候,可以更好具有一定的抵御能力。

秋季是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长期坚持可增强心肺功能。散步、爬山等都是很好的选择。但开始时强度不宜太大,应逐渐增加运动量,如果过度运动,会增加人体的疲惫感,反而不利于身体恢复。

秋天气候适宜,空气质量较佳,不妨多接近自然、多运动,吸收天地精华。伸展具有“运化作用”,能收敛心神,从呼吸带动的循环系统、肠胃消化到内分泌系统,一路顺畅,气血循环自然活络。

不要憋尿

寒露节气不少人为了防止口干,晚上睡觉前会喝不少水。但是这样一来,夜尿的频率就会增加。一些人即便是夜里或者凌晨感觉到了尿意,由于嫌起床较冷,常常下意识地憋尿继续睡,这其实是非常不健康的习惯。

尿液中含有毒素,如果长时间储存在体内,含有细菌的尿液不能及时排出,就易诱发膀胱炎。而高血压患者憋尿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引起脑出血或心肌梗死,严重的还会导致猝死。

寒露是什么意思

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寒露节气始于10月上旬末,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半球继续南移,北半球阳光照射的角度开始明显倾斜,地面所接收的太阳热量比夏季显著减少,冷空气的势力范围所造成的影响,有时可以扩展到华南。

在广东一带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指的就是天气变凉了,可不能像以前那样赤脚趟水过河或下田了。可见,寒露期间,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季节的变化。更多的地区,更多的人们,开始用“寒”字来表达自己对天气的感受了。

如果说“白露”节气标志着炎热向凉爽的过度,暑气尚不曾完全消尽,早晨可见露珠晶莹闪光。那么“寒露”节气则是天气转凉的象征,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露珠寒光四射,如俗语所说的那样,“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气温降得快是寒露节气的一个特点。一场较强的冷空气带来的秋风、秋雨过后,温度下降8℃、10℃已较常见。不过,风雨天气大多维持时间不长(华西地区除外),受冷高压的控制,昼暖夜凉,白天往往秋高气爽。

篇4:寒露是什么节气

每年10月8日或9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95°时为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7个节气,寒露的到来也以为着全国都将进入深秋天气。而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首都北京大部分年份这时已可见初霜,除全年飞雪的青藏高原外,东北和新疆北部地区一般已开始降雪。

指将欲凝结的寒凉露气。《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五之气,惨令已行,寒露下,霜乃早降。”

②二十四节气之一。《通纬・孝经援神契》:“秋分后十五日,斗指辛,为寒露。言露冷寒而将欲凝结也。”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凉爽。

所以现在大家都知道寒露是什么节气了吧,寒露的意思也就就以为着我国将进入深秋了,气温也将逐步走低,大家可要注意保暖,别感冒了。

篇5:关于寒露节气

寒露节气

寒露是一个秋天的节气,表示秋天的正式开始,在这个季节中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是非常的重要的。

寒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秋时节的正式开始;时间在公历每年10月8日或9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95°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3g_tui555_com,3G触屏版,m.tui555.com

寒露时节是天气渐渐开始转冷的季节,在这个季节中我们要注意多穿衣服,防止感冒的发生,同时要多吃一些好的食物,比较莲藕等等,对我们的身体是非常有好处。

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气温逐渐下降。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都表示水汽凝结现象,而寒露是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

夜晚,仰望星空,你会发现星空换季,代表盛夏的“大火星”(天蝎座的心宿二星)已西沉。我们可以隐约听到冬天的脚步声了。

在寒露的节气中,天气的温度是逐渐下降的,所以我们要多吃一些富含营养的食物,对我们的身体是非常有帮助的,在这个比较寒冷的季节中,要多锻炼我们的身体。

这一时节,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气温继续下降。华南日平均气温多不到20℃,即使在长江沿岸地区,水银柱也很难升到30℃以上,而最低气温却可降至10℃以下。

西北高原除了少数河谷低地以外,候(5天)平均气温普遍低于10℃,用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衡量,已是冬季了。千里霜铺,万里雪飘,与华南秋色迥然不同。

秋分过后,时节转至寒露,关于寒露名字的由来,史书上这样记载的:“斗指寒甲为寒露,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

古代把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仲秋白露节气“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时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

民间,关于白露的说法颇多,“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吃了重阳饭,不见单衣汉”,“吃了重阳糕,单衫打成包”,说的都是寒露一到,天气就真的变凉了。

要适当加衣了,虽然有“春捂秋冻”之说,但凡事有个度,过了度,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 tui555.com,提供更真实的招聘信息,

寒露期间,饮食养生应在平衡饮食五味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品,既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可防治咽干口燥等症。

水果有梨、柿、香蕉等;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藕、银耳等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早餐应吃温食,最好喝热药粥,因为粳米、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

“太子参麦冬雪梨煲排骨”,在干燥、渐凉的寒露深秋起到消痰降火、养阴润肺的食效.可以尝试做一做。希望能帮助到你,望采纳。

使用微信搜索[] 关注名企校园招聘微信公众号,

水果有梨、柿、香蕉等;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藕、银耳等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早餐应吃温食,最好喝热药粥,因为粳米、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

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应多吃些红枣、莲子、山药、鸭、鱼、肉等食品。

起居

寒露以后,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感冒是最易流行的疾病在气温下降和空气干燥时,感冒病毒的致病力增强。此时很多疾病的发生会危及老年人的生命,其中最应警惕的是心脑血管病另外。

中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复发、哮喘病复发、肺炎等疾病也严重地威胁着老年人的生命安全。据统计,老慢支病人感冒后90%以上会导致急性发作,因此要采取综合措施,积极预防感冒。

在这多事之秋的寒露节气中,老年人合理地安排好日常的起居生活,对身体的健康有着重要作用。

寒露节气,由于天气越来越冷,所以在这个节气中我们一定要做好养生的准备,寒露节气养生最重要。

我们在寒露节气中应该吃什么呢?寒露节气吃什么对身体好?接下来下面给大家介绍七种寒露时节必吃的水果,一起来看看。

寒露吃什么水果好

1、葡萄

营养速查:葡萄含糖量达8%-10%。此外它含有多种无机盐、维生素以及多种具有生理功能的物质。葡萄含钾量也相当丰富。

据分析,每百克含水分87.9克,蛋白质0.4克,脂肪0.6克,碳水化合物8.2克,粗纤维2.6克,钙4.0毫克,磷7.0毫克,铁0.8毫克,并含有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P、维生素pp等,此外,还含有人体所需的十多种氨基酸及多量果酸。因此,常食葡萄,对神经衰弱和过度疲劳均有补益作用。

食用提醒:一般而言,一般人都可食用葡萄,但糖尿病人应适量。葡萄性偏凉,胃寒的人一次不要吃太多。此外,吃葡萄后不能立刻喝水,否则很容易发生腹泻。食用葡萄后应间隔4小时再吃水产品为宜,以免葡萄中的鞣酸与水产品中的钙质形成难以吸收的物质,影响健康。

2、香蕉

营养速查:香蕉是著名的热带和亚热带水果。欧洲人因为它能解除忧愁而称它为“快乐水果”,因为香蕉所含的泛酸等成分是人体的“开心激素”,能够减轻压力,解除忧愁。

香蕉还含有称为“智慧之盐”的磷,丰富的蛋白质、糖、钾、维生素A 和维生素C,以及多种纤维素。

食用提醒:香蕉性寒,脾胃虚寒,胃痛腹泻的患者应少用,体质偏於虚寒者,最好避之则吉。例如胃寒(口淡胃胀)、虚寒(泄泻、易晕)、肾炎(也属虚寒)、怀孕期脚肿者,最好不要生吃香蕉。

3、山楂

营养速查:山楂含钙量在秋季水果中最高,每百克果肉中含钙52毫克。孕妇和儿童对钙的需求大,这两类人群不妨在饭后吃点山楂。

此外,山楂里因含三萜类烯酸和黄酮类,也被称为降低血压和胆固醇的“小能手”。中医认为,山楂味酸甘、性微温,能消食健胃、行气活血、止痢降压。生山楂还有消除体内脂肪、减少脂肪吸收的功效,减肥的人可以多吃。

食用提醒:可别为了减肥过量食用,尤其是胃肠功能弱的人,长期吃生山楂可形成胃结石,增加发生胃溃疡、胃出血甚至胃穿孔的风险。因此建议,最好将山楂煮熟或泡茶吃。

结语:寒露是一个秋天的开始,在这个季节中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晚上早一点的入睡,多吃一些香蕉和葡萄对我们的身体是非常有帮助的。相信介绍了那么多的常识。在寒露节气中我们可以很好的调理好我们的身体。

篇6:谷雨节气有哪些民俗活动

摘谷雨茶

南方有谷雨摘茶习俗,谷雨茶也就是雨前茶,是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又叫二春茶。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树经半年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梢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使春茶滋味鲜活。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泡水饮。

祭海

祭海的习俗。谷雨节也叫做渔民出海捕鱼的“壮行节”。谷雨时节海水回暖,百鱼行至浅海地带,是下海捕鱼的好日子。俗话说:“骑着谷雨上网场。”为了能够出海平安、满载而归,渔民们在谷雨这天要举行海祭,祈求海神保佑。因此,谷雨节也叫作渔民出海捕鱼的“壮行节”。旧时海边,村村都有海神庙或娘娘庙,祭祀时刻一到,渔民便抬着供品到庙前摆供祭祀,有的则将供品抬至海边,敲锣打鼓,燃放鞭炮,面海祭祀,场面十分隆重。

走谷雨

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谷雨这天青年妇女走村串亲,有的到野外走一圈就回来。寓意与自然相融合,强身健体。

吃春

谷雨前后,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故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人们把春天采摘、食用香椿说成是“吃春”。香椿一般分为紫椿芽、绿椿芽,尤以紫椿芽最佳。

祭祀文祖仓颉

据说自汉代以来,陕西白水县谷雨有祭祀文祖仓颉的习俗。传说中,仓颉创造文字,功盖天地,黄帝为之感动,以“天降谷子雨”作为其造字的酬劳,从此便有了“谷雨”节。此后每年谷雨节,附近村民都要组织庙会纪念仓颉。

谷雨贴

禁杀五毒,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病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这一习俗在山东、山西、陕西一带十分流行。旧时,山西临汾一带谷雨日画张天师符贴在门上,名曰“禁蝎”。陕西风翔一带的禁蝎咒符,以木刻印制,可见需求量是很大的。其上印有:“谷雨三月中,蝎子逞威风。神鸡叼一嘴,毒虫化为水……”画面中央雄鸡衔虫,爪下还有一只大蝎子。画上印有咒符。雄鸡治蝎的说法早在民间流传。山东民俗也禁蝎。清乾隆六年《夏津县志》记:“谷雨,朱砂书符禁蝎。”“禁蝎”的民俗反应了人们驱除害虫及渴望丰收平安的心情。

谷雨贴,属于年画的一种,上面刻绘神鸡捉蝎、天师除五毒形象或宗教神符,有的还附有诸如“太上老君如律令,谷雨三月中,蛇蝎永不生”、“谷雨三月中,老君下天空,手持七星剑,单斩蝎子精”等文字说明,寄托人们查杀害虫、盼望丰收、安宁的心理。

赏花

谷雨前后也是牡丹花开的重要时段,因此,牡丹花也被称为“谷雨花”。“谷雨三朝看牡丹”,赏牡丹成为人们闲暇重要的娱乐活动。

<<<返回目录

谷雨养生常识

温和进补

谷雨适逢春季,春季适合温和进补,多吃益肝补肾的食物,如豆类,或者其他含维生素b的食物。

护肝

此时可以多吃养肝的食物,其中以菠菜为最佳。菠菜性甘凉,入肠、胃,春季吃菠菜可以疏肝气,对于肝气不足引起的高血压有很好的疗效。

去湿气

春季雨水增加,人体中难免会有湿气难以排出,所以此时的养生之道就在于祛湿。祛湿气的方法很多,可以食用薏米红豆之类的去湿气的食物,还可以采取拔罐,刮痧的方法。

防过敏

春天万物生长,过敏源也随之增加,常见的春季花粉过敏就成为很多人的困扰。为防范过敏,需在出行或者饮食上多加注意,也要增强抵抗力。

注意保暖

早晚适量增加衣物。谷雨时节雨水增多,但是气温变化不定,此时若穿着太清凉,会导致湿气进入体内,所以出门要备一件长袖衣物。

多晨练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谷雨时节阳气渐长,阴气渐消,要早睡早起,更要注意心理健康,在精神和体力上都不要过度疲劳和紧张。

<<<返回目录

谷雨季节吃什么养生

菠菜

菠菜有补血、利五脏、通血脉、止渴润肠、滋阴平肝、清理肠胃热毒的功效,对肝气不舒并发胃病的辅助治疗常有良效。

薏米

薏米性味甘,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

红小豆

红小豆具有利湿,散血,解毒,疗寒热,止泄痢,利小便,治热毒,散恶血,除烦满,健脾胃的功效。

小米

谷雨前后,宜食用一些能够缓解精神压力和调节情绪的谷类食物。小米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

黄鳝

黄鳝有补血、补气、消炎、消毒、除风湿等功效。黄鳝肉性味甘、温,有补中益血,治虚损之功效。

茶膳

谷雨茶是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又叫二春茶。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滋味鲜活,香气怡人。

香椿

香椿芽,是香椿树的嫩芽,早春上市的树生蔬菜,被称为“树上蔬菜”。香椿不仅风味独特,而且营养价值较高,除了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外,钾、钙、镁元素,维生素B族的含量在蔬菜中也是名列前茅。

黄豆芽

黄豆芽具有清热明目、补气养血、防止牙龈出血、心血管硬化及低胆固醇等功效。春天是维生素B2缺乏症的多发季节,春天多吃些黄豆芽可以有效地防治维生素B2缺乏症。

草莓

春季人的肝火往往比较旺盛,吃点草莓可以起到抑制作用。

菠萝

谷雨后气温上升,菠萝汁有降温的作用,并能有效预防支气管炎。菠萝含有一种叫“菠萝朊酶”的物质,它能分解蛋白质,帮助消化,促进血循环。

甘蔗

春天吃些甘蔗可以加快新陈代谢速度,帮助快速排出体内毒素。甘蔗是能清、能润,甘凉滋养的食疗佳品。

桑椹

谷雨养生多吃桑椹。农人喜欢其成熟的鲜果食用,味甜汁多,是人们常食的水果之一。成熟的桑葚质油润,酸甜适口,以个大、肉厚、色紫红、糖分足者为佳。谷雨前后,气温上升速度加快导致人免疫力下降,而桑葚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返回目录

谷雨为什么要吃香椿

民间有“三月八,吃椿芽儿”的说法。谷雨食椿,又名“吃春”,寓意迎接新春到来。谷雨前后这段时期正是香椿上市的时节,香椿营养丰富,故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

香椿又叫做椿芽、香椿头,其是香椿树的幼芽。香椿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以及维生素C等。中医指出,香椿的营养以及药用价值十分可观,可提高身体抵抗力,具有理气、健胃、润肤、抗菌、消炎等功效。

不仅如此香椿中还含维生素E和性激素物质,具有抗衰老和补阳滋阴作用,对不孕不育症有一定疗效,故有“助孕素”的美称。香椿是时令名品,含香椿素等挥发性芳香族有机物,可健脾开胃,增加食欲。香椿的挥发气味能透过蛔虫的表皮,使蛔虫不能附着在肠壁上而被排出体外,可用治蛔虫病。香椿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并有润滑肌肤的作用,是保健美容的良好食品。

除此之外,民间还流行一种说法,就是过了谷雨之后香椿芽就不好吃了,这是因为随着谷雨之后气温的升高,香椿芽“木质化”加快,口感会一天不如一天。因此小编提醒你,喜欢吃香椿的话要赶快抓紧时间了。

<<<返回目录

篇7:惊蛰节气有什么民俗活动

惊蛰民俗活动

1、祭白虎化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

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2、打小人驱霉运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

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所以每年惊蛰那天便会出现一个有趣的场景: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定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的打小人咒语。

3、祭雷神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雷神作为九天之神,地位崇高,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来震动人间,所以过去有惊蛰日祭祀雷神的习俗。

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4、惊蛰吃梨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在传统文化中,一般节日忌讳吃梨。不过惊蛰吃梨,寓意着和害虫分离,远离疾病。

俗话说:“冷惊蛰,暖春分”,仲春二月亦处于乍寒乍暖之际,气温多变,气候较为干燥,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吃梨能助益脾气,令五脏平和,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

惊蛰的由来

惊蛰最开始并不叫惊蛰,而是叫做“启蛰”。顾名思义,“启”自然就是最初的意思,“蛰”是蛰伏的意思,启蛰就是说曾经在冬季时候那些蛰伏的动物们,到了这个时候,都纷纷跑出来了,动物开始活跃,植物自然也不会闲着,这时候就慢慢进入到了春耕的季节,长时间的农闲时间已经过去,农家人们就要开始忙活春耕了,毕竟一年之计在于春。

启蛰后来之所以改名叫做“惊蛰”,是因为到了汉景帝时代,因为汉景帝名为刘启,所以需要避讳,于是将启蛰改名为惊蛰,也有“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的意思。而后来到了唐朝时期,已经没有必要避讳了,所以又重新开始使用“启蛰”这个名字,但是因为“惊蛰”的时间已经有好几百年,所以这个习惯已经改不过来了,惊蛰就沿用至今。

惊蛰简介

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化生长的现象。春雷始鸣,气温回升,昆虫萌动,“九九”已尽,“九尽桃花开,春耕不能歇”。物候:桃红李白,莺鸣燕来,布谷催耕。惊蛰万物萌动,细菌滋生,容易引发感冒发热和肝病发生。养生需注意防春温流感,饮食清淡养肝脾,多吃蔬菜清肠胃,早睡早起多锻炼。

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所谓“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从中国各地自然物候、气候进程看,“惊蛰始雷”仅与中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吻合。

惊蛰的风俗

1、祭白虎化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

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2、打小人驱霉运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

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所以每年惊蛰那天便会出现一个有趣的场景: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定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的打小人咒语。

3、祭雷神蒙鼓皮

惊蛰是雷声引起的。雷神作为九天之神,地位崇高,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来震动人间,所以过去有惊蛰日祭祀雷神的习俗。

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契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凡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4、惊蛰吃梨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在传统文化中,一般节日忌讳吃梨。不过惊蛰吃梨,寓意着和害虫分离,远离疾病。

俗话说:“冷惊蛰,暖春分”,仲春二月亦处于乍寒乍暖之际,气温多变,气候较为干燥,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吃梨能助益脾气,令五脏平和,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

篇8:立春节气的民俗活动

立春节气的民俗活动

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贴“春”字

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送春

立春这天,民间艺人会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各户,谓之“送春”。

拜太岁

太岁为值岁之神,坐守当年,主管当年之休咎,因此民间也多祭之。从传统的干支纪年规则上来讲,立春之时就是新旧太岁进行交接之时。太岁神对应六十甲子,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当值,在当年当值的太岁谓之“值年太岁”。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古代立春是一个重大节日,称立春节、正月节、岁始、改岁等。立春岁首拜太岁是我国民间一种化煞消灾、祈福纳吉的古老传统习俗。

立春养生

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逐渐从“秋冬养阴”过渡到“春夏养阳”,总的原则是,注意保护阳气。另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以养肝为主

春属木,与肝相应,立春是护肝的好时机,以调节心情为主。要力戒暴怒,更忌心情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态,有利于疏肝理气。

2、防止旧病复发

古谚语:“百草回芽,旧病萌发。”可见立春后是疾病多发的季节。因此对于有肝炎、过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等的患者要特别注意调养预防。

3、不要过早减衣

“春不减衣,秋不戴帽”。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过早减掉冬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4、健身运动要和缓

立春后天气乍暖还寒,这时比较适合进行节奏和缓的运动,如春游、放风筝、散步、慢跑、打太极以及并不剧烈的球类运动。若运动过于激烈,可能损耗阳气,对养生不利。

5、饮食要多甘少酸

甘是指本身就口味发甜的食物,如大枣,而不是加工而成的甜食;少酸是因为酸有收涩的作用,不利于阳气升发,不利于肝的疏泄,因此要少吃乌梅、山楂等。

养生的六个原则

1、早起早睡以养肝

《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意思是说立春开始后自然界生机勃勃,万物欣欣向荣,这时人们应当顺应自然界生机勃发之景,早睡早起,早晨去散散步,放松形体,使情志随着春天生发之气而不可违背它,这就是适应春天的养生方法。违背了这种方法,就会损伤肝,这是因为春天生养的基础。因此,春季以舒畅身体,调达情志为养生方法。

2、防止旧病复发

古谚语:“百草回芽,旧病萌发。”可见立春后是疾病多发的季节。春天的多发病有肺炎、肝炎、流脑、麻疹、腮腺炎、过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精神病等。因此对于有肝炎、过敏性哮喘、心肌梗塞等的患者要特别注意调养预防。

3、不要过早减衣

“春不减衣,秋不戴帽”。立春气温还未转暖,不要过早减掉冬衣。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过早减掉冬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4、每天梳头百下

《养生论》说:“春三月,每朝梳头一二百下”。春季每天梳头是很好的养生保健方法。因为春天是自然阳气萌生升发的季节,这时人体的阳气也顺应自然,有向上向外升发的特点,表现为毛孔逐渐舒展,代谢旺盛,生长迅速。故春天梳头,正符合这一春季养生的要求,有宣行郁滞,疏利气血,通达阳气的重要作用。

5、少吃补品和盐

很多人崇尚冬季进补,但是立春后进补要适度。一年四季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特点。人生于自然,应顺应自然规律。冬季根据个人体质适量进补,符合冬藏的养生原则。但立春之后的这段时间里,不论是食补还是药补,进补量都要逐渐减少,以便逐渐适应即将到来的春季舒畅、升发、条达的季节特点。与此同时,减少食盐摄入量也很关键,因为咸味入肾,吃盐过量易伤肾气,不利于保养阳气。

6、多吃韭菜香菜

春季阳气初生,饮食的调养除了注意升发阳气,还要投脏腑所好,应适当吃些辛甘发散之品,不宜吃酸收之味。因为酸味入肝,具有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食物可选择辛温发散的葱、香菜、花生、韭菜、虾仁等,少食辛辣之物。

寒露节气传统习俗

寒露节气祝福语

寒露节气传统习俗

寒露节气问候语

寒露节气吃什么

寒露节气吃什么东西

寒露节气养生注意事项

寒露节气文案200句

24节气寒露介绍

寒露节气代表什么意思

寒露节气经典民俗活动(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寒露节气经典民俗活动,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