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卖花卉种子做到年营收两千多万的故事(共含3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波凹包”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随着市场的发展,商业服务的精细化和个性化有了长足的进步,差异化营销是必然之势,这也要求企业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打造与之高度契合的产品或品牌。北京花儿朵朵花仙子农业有限公司抓住了家庭园艺种子这一细分市场。
北京花儿朵朵花仙子农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种子公司,卖家庭园艺种子,其中包括花卉、蔬菜、水果。现有员工90多人,每年种子产量一千多万包,营业额两千多万。
以下为北京花儿朵朵花仙子农业有限公司老总曹玉美口述整理稿:
我们提供的种子以国产为主,而且大多是自主培育:从国外进口优质种子(原种),在北京或河西走廊做实验,经过两三年的繁育和驯化,培育出适应国内尤其是北方气候的种子。
曾有客户问我们关于转基因的问题,我们基本不涉及转基因,因为成本太高,公司不具备那个实力。
因此,我们能以低廉的价格、毫不逊色的质量打开市场,销售到全国各地。
(创业家&i黑马注:家庭园艺种子市场看似虽小,但竞争对手少。在北京丰台,只要你调研过,会发现农户对种花趋之若鹜,种子公司却寥寥可数。花农都需要种子,而且主要是从国外进口――不仅渠道不易,而且价格高昂。另外,家庭园艺爱好者十之八九不了解如何栽种国外进口的种子。
家庭园艺种子消费人群主要是家庭园艺爱好者:他们热爱家庭园艺,看重的不是钱的多少,而是生活体验的好坏。只要提供优质的体验,客户一旦发展起来,粘性非常高。)
南方只要雨季一过并且做好排水工作,其自然条件比北方好得多。所以南方也是我们重要的销售市场。
在拓展市场、发展客户的过程中,我们的产品越来越丰富:从单纯的花卉种子到各类蔬菜种子(黄瓜、茄子)。现在,小袋包装的花卉种子达六百多种,家庭包装类的蔬菜种子也有八十多种。
营销渠道
从开始我们一直有两个基本渠道:
一是批发。这是主要渠道,可以节省人工、服务等成本。全国批发商有四百多个,集中在广州、江浙一带,上海销量最大。
二是爱好者直接采购。他们一般只买几十块钱的东西,服务成本高,容易导致服务不到位、忙不过来。
我们去年下半年开始进驻超市,三个月销售额为15万元。今年一月份由于加大促销力度、拓展店面,销售额达到12万元。但超市入场费22万一年,另加5万元质量保证金。所以旺季才能挣钱,淡季基本持平。
曾经考虑过开淘宝店,但淘宝上大部分都是我们的经销商,销售我们的产品,所以放弃了。
去年进驻天猫店,但没过几个月,天猫就把植物产品店关了,因为植物产品以假乱真、鱼目混珠无法控制,影响声誉。
随着物价上涨,人工成本提升,传统渠道利润太少,难以满足公司发展需求,所以我们尝试开拓新的渠道。
我们选择了O2O:因为国内种子圈很小,仅有三千多家公司,业内人士大都知道我们品牌,所以不需要太多推广成本就能把O2O渠道搭建起来。另外,我学的是计算机软件,对移动互联网营销比较了解。
公司建立了服务号和订阅号,并且我以个人的名义建立了公众号。我想尝试把花盆之类的产品变成一个二维码,通过扫描二维码、微支付,线上就可以采购。我们现在虽然没有大数据库,但拥有至少一千万用户,随时可以通过活动搜集数据,精准地知道用户的需求。
社区和用户之间的互动
二维码加发红包。春节期间,我们建了16个群,一个群有100人,当然有一半是抢红包的,这些群主要通过我的同事、好友传出去。我们共发了200多个红包,一个888元。到现在,有的群还有八九十人,有的群只剩下五六十人。
策划情人节活动。关注我们的服务号和订阅号就有机会获得奖品――情人节两张门票(100元);一张门票加五袋种子;十袋种子。
我们在微信、微博营销方面还是比较欠缺,团队没有专门做过网络或社区规划,员工很少有这方面的职业经历,我们需要喜欢并懂这个行业的人。
其实我们O2O可以做得很大。线上社区已经有了,线下园区正被打造成为一个卖场,特色是花卉旅游。我们还建了休闲客栈,做农业的平台,可借这一平台销售农业产品。
园区
在通州有一个园区,园区面积587亩,使用期半,拿到地,8月份开园,正常运营了一年,现在已使用两年半了。园区目前没有盈利,今年争取持平。
我们正大力发展花卉旅游。由于地处平原,所以开花较早,去年是4月26日开园,今年预计4月20号开园,因为4月23号有花卉展,想在花卉展之前开园。
园区对游客收门票,但门票收入不是主要收入。除门票之外,我们还提供后续吃喝、蔬菜采摘之类的项目,促使游客二次消费。另外,我们还有园艺超市,游客需要买花盆或者花土,园区里就可以买。
我们正在搭一个平台,把园区做成休闲园区、新农业产品卖场。现在已经有五十多家公司入驻。
现阶段主要目标是打响品牌。去年央视芝麻开门在园区做了两天节目,关于小孩怎么养花。我们正在策划一个活动:清明节前后提供免费种瓜种豆服务,可以划定指定的区域为私人菜园,一切都交由用户管理。
上市步伐
种子行业有上市公司,但花卉种子没有。北京花儿朵朵花仙子农业有限公司在花卉种子领域排第三,但在家庭园艺领域排第一,去年年底,因为有发明专利,公司被评为国高新。
公司是合伙人制,我拥有一千万的股份,大约占92%。
今年我们的目标是新三板。因为农业企业都特别落后,所以就要吸引投资,首先就得吸引关注。好比商品,不上架是没人关注的。
其实这个行业发展的是缝隙经济,靠细分打开市场。家庭园艺在国内也就不到二十年的历史,但我们公司已经发展十五年了,在这个行业是领跑者。
80后小伙靠一好创意,半年营收70多万
这种既可以阅读也可以种植,而且能从书中长出花花草草的书叫做瓜果书。他的发明人竟然是个80后年轻人,他叫温浩溟,出生在江西,这个80后的小伙靠一个好的创意,找到了一条致富的途径。半年时间,他就靠这种长花草的书,营业70多万元。
聊天聊出商机
温浩溟从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由于学的是外语专业,他第一份工作就在广东佛山一家陶瓷研究中心(英国陶瓷研究协会CERAM)做翻译。该中心顾问是一位旅美学者,也是知名的创意专家。温浩溟在这位专家聊天时聊出了商机。
有一天,创意专家告诉温浩溟,现在英国的创意产业正发展的如火如荼,如果陶瓷也融入创意的概念,应该卖的会更好。同时,专家还给温浩溟讲了花果书的案例。
一本书,可以看,也可以长出花草,如果种植的是蔬菜,结出的蔬菜或果子还可以吃。温浩溟一听就来了精神。“书里面可以撒种子?还可以发芽长大?结出的果子还可以吃!”温浩溟十分好奇。
专家虽然知道有这样的事物,但是这是哪里发源的并不知情。温浩溟想到日本是工艺创意最发达的国家,是不是日本发明的呢?
他马上联系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的一个日籍老师,得到的消息是振奋的,瓜果书就是起源于日本,并且卖的火热。
“在日本卖的火热,在中国也有可能大热。”想到这里,温浩溟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跑腿跑出技术
温浩溟马上委托日籍老师从日本买回一本花果书,当他兴奋地打开包装时,傻眼了,整个人像是泄气的皮球一样摊在了沙发上。
原来,日本邮寄的花果书,就是一本画册,就是书后面附带了几颗种子,读者还需要买其他的盆子栽培,才可以发芽,结果。
“这没有多少创意啊,就是书本上附带了几颗种子而已。”就在失望之余,一个朋友提醒了温浩溟。“如果我们能在书本中种出花草来,就好了。”温浩溟一听,刚才还紧缩的眉头马上舒展了。
为了技术攻关,温浩溟首先找到中科院北京一家农业研究所,但是对方对他这个项目不感兴趣,认为这是小儿科,没有技术含量。但是对方也给温浩溟提出了很多建议,让温浩溟用生长比较快的植物,同时在介质(类此土壤,现代种植的载体)中加入一些添加剂,就是让植物长的更快。
在北京碰壁后,温浩溟又到处跑腿,最后找到了深圳大学。“我几个合作伙伴都是从这个学校毕业的,同时深圳也是创意之都。”温浩溟告诉记者,在这里他的项目得到了的支持。
11月,在深圳大学经济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和景德镇陶瓷学院支持下,中国瓜果书创意设计生产基地终于在江西成立。
经历数次失败后,206月份,技术终于获得突破。
卖书卖出市场
实际上,在温浩溟技术成功之前,他就开始销售花果书,但那个时候出售的产品和日本一样。“实际上就是拷贝日本的”。温浩溟原本以为,在日本卖的火热的产品在中国也应该火热,然而他错了。
产品投入市场,没有引起轰动,面对这一场景,他才下决心进行技术攻关。
现在,温浩溟的瓜果书已经有很高的发芽率,一颗普通的花草4-7天发芽,60-70天结果,200天左右生命周期结束。(创业 )“瓜果书能结出3到10根大拇指1.5倍大小的黄瓜,能结出5个左右小拇指大小的番茄。”温浩溟说。
技术获得突破,温浩溟马上联系厂家进行加工生产。由于手头没有资金,不敢做广告,只能通过网络推广,“我们还找过北京一个网络营销推广专家,此人曾经捧红了一个很有名的人物。但是对方给我们开价是10万元。”面对这一价格,温浩溟只好作罢。
除了网络推广之外,温浩溟还将产品送往礼品店销售,通过一段时间的推广,消费者开始渐渐接受花果书。“差的时候,一天也能卖出1000多本,好的时候是3000本。”温浩溟告诉记者,在年半年的时间,营业额就达到60多万元。
据了解,现在市场卖的花果书20-40元不等,温浩溟批发给代理商的价格更低。
“我们现在也面临发展瓶颈,技术上,发芽率有待提高;流动资金也不宽裕;最紧缺的是工艺设计人才。”温浩溟告诉记者,虽然瓜果书有了一定市场,但现在自己还没有盈利。
人物名片:黄周政,广西大新县华恒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
简介: 2007年,怀着一腔热情奔赴广东打工,苦心学技,历经磨难;2014年3月,开始返乡创业,带动家乡群众致富。
感言:做强做大企业,带动更多的父老乡亲脱贫致富。
2月24日,黄周政眉头舒展了:2016年,他创办的“广西大新县华恒工贸有限公司”实现了年产值2000多万元、年利润达200多万元的目标!
黄周政今年31岁,家住大新县福隆乡平良村人。由于家乡发展经济条件差,家庭收入少,2007年,黄周政高中毕业后去广东打工。从事车床工作的4年多的时间里,他一边打工,一边学技术。2014年春节,结婚生子的他为了照顾家庭,毅然返回家乡。
初生牛犊不怕虎。2014年3月,黄周政东凑西借,筹资200多万元在“大新县返乡农民工创业园”租用了 1000多平方米的厂房,招用10多名技术熟悉的员工,创办了“广西大新县华恒工贸有限公司”。公司采用订单合同生产加工模式,从事镀锌钢管、角铁、槽管、彩瓦、热度方管、饮用管、五金等新产品加工。
凭着聪明才智和广泛的人脉,黄周政的公司年均加工6000吨,年产值2000多万元,年利润200多万元。产品主要销往崇左市全境地、靖西德保、隆安等县市。由于产品质量过硬,服务态度好,产品供不应求。
如今,“广西大新县华恒工贸有限公司”固定资产投资达350万元,固定员工30多人,有效地解决了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难题。
“县委县政府对返乡农民工创业越来越重视,只要撸起袖子干,往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对于未来,黄周政信心满满。(黄德民 黄伟林)
看吧
也不是外出务工才有出路吧
回家创业不仅能走上致富路
还能帮助众乡亲增收致富呢
希望更多外出务工的贝侬向他学习
学好技术后回家创业建设家乡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