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职场规则:永远不要打探别人工资(共含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吃布丁不吐皮”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几个十分要好的同事吃完饭聊天,本来很开心,
突然有人问:“诶,你工资多少?”
“额……14K……”
被问者显得有些拘谨,尽管不太愿意聊这个话题,但见对方是新人,一脸真诚的样子,半推半就还是说了。
围观者惊呼。随即彼此及熟识的人的工作侃侃而谈。福利怎么样,年终奖怎么样,未来前景怎么样……兜了一圈发现任何一项不如别的公司。总而言之:我们公司最烂。
而后各自陷入沉默。
刚毕业那年,我也对别人的工资充满好奇。
最主要的原因是自己工资太低。每个月除了房租与饭钱就所剩无几,买任何东西都会不由自主地考虑一个问题:这个月钱够不够用?
与此同时,基本上每天都加班到晚上七八点,再坐公车回家,钻进楼下的快餐店吃个饭就十点半了。连看电影都提不起兴趣,倒头就睡。
同部门的老员工常对我呼来唤去,一些“无主”的任务就像认干爹一样被摊派到我身上。那时,我觉得我是这个部门最忙的人,强烈地觉得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不相匹配。
每次慌慌张张地进出办公室,都能看见那些慢悠悠泡花茶的,嚼着口香糖整理桌面的,高跷二郎腿叼着烟玩鼠标的……心中升起一股淡淡的戾气。
有天中午吃饭,我有意无意地的问了一位同事关于工资的事。这个男孩比我早来两个月,尽管不是一个组里的,但都因为我们都喜欢打球,所以工作之余接触比较频繁。
结果自然是我很不开心。
不仅因为他工资比我高,问题的关键在于他比我还低一届,只是个实习生。进而我认为公司在待遇上是不公平的。你要说他做的事情比我的重要,或者他的才能完全在我之上的话,我心服口服。但好像也没有啊。从我和他对接的工作上看,他所做的事情我一样能做。
不过,我从未在公开场合表露过我的不满。
其实,那时的我喜欢刷空间。傍晚的红色夕阳,清晨绿色的行道树,一有啥鸡毛蒜皮的事情都要在空间里感慨一下。但关于工作的事情,我绝口不提。偶尔提到,也仅仅只是表达一下今天很累,鼓励自己坚持,云云。
我认真地分析了一下,自己做的事情虽然很多、很杂,但确确实实不够重要。一个公司为什么要在不重要的岗位上耗费更多的人力成本呢?除非你成为更重要的人,做更重要的事。
一想到这儿,我也就不那么愤懑了。
依然每天上班下班,极少迟到,尽最大的努力完成手头的每一个任务。基本上每个月都能拿到一百块的全勤奖,甚至还有一次被提名优秀员工,虽然最后没能“晋级”,却也让我高兴了一阵。
起码,我的努力有人在看。
在我转正后的第二个月,月中发工资的时候我发现卡上钱竟然多了一千块。一千块钱,至少房租解决了。心里的高兴自不必说。
第一次有些疑惑,是不是财务搞错了。但接下来的每个月也是按这个标准发的。也就习以为常了。偌大一个公司,扣钱不通知也就算了,连加工资也不说一声,也是醉。
这就更加印证了我之前的想法是对的:要想拿更高的薪水,那就让自己成为更重要的人,去做更重要的事。
但后来的经历并未如我所愿。
因为,在一个体系庞大的公司里,一旦你被固定在某个岗位上,那么你所接触到的`大多数事情都是岗位相关的,尤其是辅助性岗位,它或许不可或缺,却永远不可能占据主导。
因而,在“做更重要的事”的路上,我受挫了,
一年之后,我选择了离开。
当我立志成为一个“更重要的人”以后,我就不那么在意几百块的差距了。
我知道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去弥补的地方,而我的工作又恰好能够补足我的短板,而不至于让我过于窘迫,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关键是,我知道抱怨没有用,所以也就不做无用功了。
就像从前的我,喜欢对国家大事高谈阔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发现并接受普通民众的意见建议形同“空屁”的事实,也就失去了评头论足的兴致。这是一样的道理。
因为你不重要,所以你说的话也不重要。
再说一个例子。我接触到的一位创业者,当年开干的时候,四处找钱都遭冷眼,申请一个政府补贴项目被排除,后来死撑硬扛坚持了下来,如今投资人追着给他钱,上个月政府主动找上门,给他补贴五百万。一时间,他的项目成了本市着力扶持的优秀创业典范。
世事就是这样,你想要的,软磨硬泡求而不得;你不需要的,生拉硬扯强塞给你。一方面是确实是因为你变得更重要了,另一方面,其实是因为你有了更大的用处。
我并不是想怂恿你用理想麻痹自己,说钱不重要、工资不重要。
你这么辛苦的工作,不就是为了工资、为了钱吗?我们都需要用钱养活自己。但是,在你人生中的很长一段时间,你必须承认,你并不具备让自己活得逍遥自在、挥金如土的能力。当然,富二代例外。
有人工资比你高,那是因为别人学校比你好啊;有人工资比你高,那是因为别人有技术有本事啊;别人工资比你高,那是因为别人做事优秀啊;别人工资比你高,那是因为别人会讨老板欢心啊……你有什么?
你只会对着电脑刷微博,刷完微博打开手机刷朋友圈,刷完朋友圈去休息区蹭点下午茶,吃饱了发现微信群里老板交代了个任务赶紧回个“好的”,磨磨蹭蹭处理完又不知所措了……
就这样,每份工作干个一年半载换一家公司。干的事情差不多,牢骚从来没断过。
你抱怨生活不如意的同时却没付诸行动去改变,你想获得更多的优待和报偿,凭什么?
一位前辈告诉我说,在他工作的六年中,从来没向老板提过加薪的事。但整个部门里,数他的工资涨的最快。每次都是老板主动找他谈话,要给他提薪。第七年的时候,他毅然决定辞职创业。老板极力挽留,就是开出工资翻倍的条件,他还是辞职了。因为他觉得自己可以不用靠打工维持生活了。他要让别人为他打工。
从薪水的角度讲,他一直是同龄人中的翘楚。但他从不在朋友间谈论工资的事。他说:
“为什么要去谈这个伤人的话题呢?他工资比你高,你不开心;你工资比他高,他不开心。你不开心了,他也没法开心,他不开心了,你也没法开心。大家都不提,皆大欢喜,不好吗?”
想想也是。
别人的工资多少,你知道了又怎样?老板又不会根据别人的工资来确定你的工资。需要根据别人的情况来确定的,是“最低工资标准”。毕竟,一个公司是根据岗位来定薪的,既然工资低,那就选一个薪水更高的岗位呗。
如果不能更好的岗位,那是不是应该让自己再“深造”一下?就是买本书先充充电,也不错啊。相信到一定火候,你一定能够胜任薪水更丰厚的岗位。但在此之前,是不是要把手头的工作先做好呢?
毕竟,抱怨没用,知道了别人的工资也没用。
如果你真的做的很好,工资却不见涨,那么,你尽可以离开这个公司,因为这不是你的问题,是公司的问题;如果你做的确实很烂,工资也不见涨,那么,没开掉就是你的幸运,因为这不是公司的问题,是你的问题。
当你修炼成佛了,你不满足于自己的小庙,那去大庙啊。眼神好的住持一定会给你一个更尊贵的位置的。而当你只是一个小和尚,还是省省吧,练功才是现在你最紧迫该去做的。
文/赵元波
一位同事生性好动,尤其喜欢打篮球,球场上经常能看到他奔跑如飞的身影,特别是冬天的早上,老早就起床,穿一件球衣在篮球场上,就那么一个人一会儿传球,一会儿跳跃腾挪,有时忽然一下子来个倒转身,似乎是他的身边有人跟他抢球一样,弯下身子,一手在遮挡,一手带球,脚尖一掂,两手一弯,球在他的手中向前划出一道弧线,一个远投,球就乖乖地直奔篮筐而去,他的这一整套动作,让我想起了舞台上的京剧表演,一挥手,一摇旗,那就表示骑着马,率领千军万马往前冲,在同事的眼中,虽然是一个人在玩,却好像在一个虚拟的空间里和一伙人在打篮球,抢球,传球,奔跑到篮板下,投球,一个人玩得乐此不疲,汗流浃背也在所不惜。
另一位同事呢,不大喜欢早起,直到太阳出来好大一会儿,才懒懒地极不情愿地从被窝里钻出来,全副武装,捂得严严实实地站在墙角靠太阳,缩得就像一个失去了水分的茄子,嘴里一边哈着热气,一边跺着脚,看着那位像京剧演员表演京剧需要想象力的打篮球的同事,一副不屑地表情,说:“这么冷的天,就穿件球衣,一个人在球场上跑得汗流满面,那又何苦呢?”
其实,那位晚起的同事那里知道,在早起的同事眼里,太阳升起了大半天才起来的人,无异于一种堕落,“早期的鸡儿有虫吃”,那么晚才起床,喝西北风去。很多时候,我们总是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别人,言语行动中自觉不自觉地去打扰别人的快乐,就像小孩子怎么也想不通,大人们怎么不喜欢吃甜舔的蜜糖,那多好呀!却偏偏喜欢吃那苦苦的苦瓜,喝苦涩的酽茶一样,“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在你眼中看到的苦难,在别人心里也许正是一种快乐,这种快乐,来自心灵的感应和默契,就像花儿开放一样,悄无声息,给人以别样的美感。花开是喜,花落是乐,花开也好花落也罢,以欣赏的姿态去看待它们,不去打扰他们的快乐,才是一种自然的心态。
[【职场法则】不要打扰别人的快乐]
我们每个人都会把自己的性格秉性和待人处事的方式带到职场上来,这些与我们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的“个性特质”,很可能成为我们职业生涯的阻碍。一个人在没有足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成长之前,难免会把在生活中的“生存姿态”用在职场的人际关系互动之中。著名的心理治疗大师萨提亚女士把人的“生存姿态”分成了四种:指责、讨好、打岔和超理智。在当今职场人群中, “指责”和“讨好”是最常见、最折磨人、最令人痛苦的两种类型。
指责型
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领导和同事总是在指责别人、批评他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感受,专制、暴虐、攻击、敌意,从不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一有机会,他们就会指责或表达不满。他们的口头禅是
“你从来没有做好过一件事!”
“都是你的错,才把事情搞成这样!”
“我对你失望透顶,你这样做根本没有前途!
指责他人的人,内心实际上是非常脆弱的。他们靠批评、指责别人来维系自己的安全感和自尊感,树立自己的威望和强势地位。他们的信念是:“我在这儿是最厉害的!” “你们都要听我的,只有我才是对的!”处理职场人际关系的最佳方式,学会接纳却不强求。
如果你不幸拥有一位指责型的上司,一旦你犯了错,他就会像暴风雨一样怒斥你。跟着这样的领导,下属的自尊心会受到严重的伤害,内心能量会越来越低,工作的劲头当然也就慢慢磨灭了。长此以往,很容易患上“职场拖延症”,反正做什么都是不对,都会挨批,那还不如不做,于是,干什么工作都提不起精神。
倘若同事中有一位指责型的人,那你就自认倒霉吧。他永远都是正确的,不容侵犯的。你的一丝一毫的“错误”,都会被他挑剔并放大,你休想在他那儿得到一丝一毫的认可。他对你的评价一定是很低的,恰如他内心对他自己的评价:我自己毫无价值。只是他不敢面对内心的自我,而是用攻击别人的行为抬高自己,把内心虚弱的自我投射到周围同事的身上。
讨好型
网上有很多“讨好上司攻略”,同时,也有很多纠结的发泄:为什么要讨好老板、上司甚至同事才能混得好?工作本身不就是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吗?做好工作不就行了吗?整天埋头苦干,做勤勉的“职场小蜜蜂”还不够,还要戴上讨好的面具,身累心更累呀!
心理学家认为,自卑的人会过分在意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与评价,无原则和尺度地一味讨好别人,以此来换取他人的好感和肯定,以补偿内心自我评价的不足。
是的,在职场中如果我们不够自信、自尊、自强(自我价值低),不知道怎么去平衡自己、他人和环境,就很容易陷入“讨好”的漩涡。非常不情愿,但又不得不去“讨好”领导和同事,使自己“生存”得很累很低下,也很伤自尊心。怎么做才能建立良好的职场人际关系
在职场中的讨好者表面看上去总是和颜悦色、笑脸迎人,他们喜欢顺从领导、帮助同事,把别人的麻烦看得比自己的T作更重要。他们情愿承担各种责任,只要别人认为他“好”就行了。他们的口头禅是:
“对不起,我不是这个意思、”“你放心,你的事就是我的事。,”“只要你高兴,我做什么都可以,、”“没有你,我什么也不是。
讨好型的人内心是很无助的,他们只考虑别人和环境,从来不考虑自己。
他们靠着不断地为别人付出维护自己可怜的自尊,自我的价值感非常低下,生怕得罪别人。宁愿得罪自己,也不愿让别人说自己“不好”。
职场中讨好型的中层管理者和普通员T比比皆是,因为“讨好”确实是一种受欢迎的职场“生存姿态”(非常迎合指责型的领导和同事),许多中层领导多年坚守着“讨好”策略,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而员工也不得不“讨好”上司,形成一种“讨好型”的组织文化。但是,讨好型的人迟早会因为压抑太久而崩溃,不是工作拖沓生病逃避,就是心情低落导致抑郁,最终得不偿失。
指责和讨好都源于一种不平衡的内心状态,是一种长年造成的生存习惯。不管你是指责对方还是讨好对方,都是因为内心脆弱,不敢面对真实自我的表现。所以,要想改变这种姿态,必须由内而外增强内心的能量,提升内在的自我价值,逐步做到一致性的表达,才能营造出“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和谐交流氛隔。
★ 不要欺负别人美文
★ 不要嫉妒别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