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微雨夜行古诗(共含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没人去木星”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微雨夜行,微雨夜行白居易,微雨夜行的意思,微雨夜行赏析 -诗词大全
微雨夜行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体裁:五古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
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
《微雨夜行》全诗翻译赏析
“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的诗意:只觉得衣裳潮湿,没有雨点也没有风声。
出自白居易《微雨夜行》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
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
【注释】
①漠漠:阴云密布的样子。
②稍稍:稍微,略微。
③但:只。
④亦:也。
【参考译文】
秋天阴云密布,夜晚略微感到寒气。只觉得衣裳潮湿,没有雨点也没有风声。
赏析
这是白居易的一首描写夜雨的诗。前两句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秋夜给人的寒意,后两句以“衣裳湿”,却听不到雨来来写秋雨的细密。
此诗创作背景不可得知,不知因何事,作者独行于秋夜秋雨之中。“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两句写秋雨将至的所见所感。秋云密布,天色已晚,一阵寒气袭来,让人略感到寒冷。“秋云”是秋雨形成的必要条件,而“夜寒”则是秋雨给人带来的直观感受,但作者并没有点出雨字。“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两句,尤为精妙,将秋雨的细腻之质刻画得十分淋漓。这秋雨是极其细微的,那“夜寒”尚且能使人实实在在感觉到,而这一样寒冷的`秋雨却让人根本觉察不到,更不用说听到雨声,看到雨点了。它就像濛濛的雾气,浸润着人衣,久而久之,衣服变得潮湿,作者才发觉:原来是下雨了!
白居易笔下的秋雨,像极了春日杏花雨,它带给人的不是萧瑟凄凉,却是一种宁静诗意与淡泊。诗人应该也是喜欢这秋雨的,不然他何以要久久地行走在雨中,以至沾湿了衣裳?
唐代李商隐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译文
开始的时候,微雨像树林中浮动的雾气一样,时有时无,若隐若现;渐渐地,分掉了一点夜晚的凉意,让人感觉到了它的存在。
夜深了,它透窗入户,让灯火闪烁不定,离窗很远也能感觉到它的冰凉;仔细听还能感觉到从空旷的院子里传来的轻微淅沥声。
注释
林霭(ǎi):林中的云气。霭,雾气。
稍:渐渐。共:与,跟。
迥(jiǒng):远。一作“逼”。
虚:这里是空旷的意思。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当年李商隐参加进士科考初试失败,在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幕府担任巡官,一场雨后写下此诗。
赏析
李商隐写了不少咏物诗,不仅体物工切,摹写入微,还能够通过多方面的刻画,传达出物象的'内在神韵。这首《微雨》就是这样的一首作品。
此诗咏微雨。微雨是不易察觉的,很难把它真切地表现出来。诗中描写全向虚处落笔,借助于周围的有关事物和人的主观感受作多方面的陪衬、渲染,捕捉到了微雨的形象。
开头两句从傍晚时分写起,这时微雨刚下,视觉上像看到它随着树林中的雾气一起浮动,根本分不清是雾还是雨;逐渐地,微雨伴同夜幕降临,它分得了晚间的丝丝凉意。后面两句续写下去,写的是夜已深,而微雨下了很久仍没有停的情景。夜间微雨久久不停,气温随之下降,人在屋内,即使远离窗子,仍然感到有点冷,而那寒气仿佛还侵逼到那闪摇不定的灯火上。久雨后的空气也变得潮湿了,雨点也增加了些重量,在空空的庭院中,可以听到近处水面传来的微弱的淅沥声。四句诗写出了从黄昏到夜晚间微雨由初起到落久的过程,先是全然不易察觉,而后渐能察觉,写得十分细腻而熨贴,但又没有一个字直接刻画到微雨本身,仅是从林霭、夜凉、灯光、水声诸物象来反映微雨带给人的各种感觉,显示了作者写景状物出神入化的艺术功底。用字也极有分寸,“初随”“稍共”“侵”“冷”“虚”“近”,处处扣住微雨的特点,一丝不苟。
这首诗体物传神,刻画入微,虚处着笔,雨中有人。朦胧,迷离,似愁绪,可意会不可言传。全诗不着一个雨字,只是借助周遭相关的事物以及人的主观感受来表现微雨的形态,却是很成功的。
白居易《微雨夜行》全诗翻译赏析
微雨夜行
【唐】白居易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
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
注释:
①漠漠:阴云密布的样子。
②稍稍:稍微,略微。
③但:只。
④亦:也。
译文:
秋天阴云密布,夜晚略微感到寒气。只觉得衣裳潮湿,没有雨点也没有风声。
作者:
白居易,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评析:
不知因了何事,诗人独行在秋夜秋雨中。妙的是他不象其他诗人一样去写秋夜秋风秋雨带来的愁绪,表达营营人生的“苦”,他内心充盈的是圆融而平和的诗意。这样一种淡泊高妙的心境,当今之世有几人能及之?
微雨情人节 -资料
微醺的细雨卷起几分凄迷
像垂死的人在深海里挣扎
看得到光亮却触不到温暖
只能屏息迷茫地向上仰望
远远的阳光灿烂春暖花开
心底却深深划过那道伤痕
低迷了一个寒冬却也腐烂
上扬嘴角牵扯着伤口最痛
泪眼迷蒙却没有怜惜的手
笑靥轻扬嘴角挽起的自嘲
懒懒散散不愿意再去多想
简简单单抱着回忆就离开
浅声吟唱的'幸福只剩一人
只一个人孤独沉寂的可怕
身边却找不到可以依靠的
微风吹扬起那散乱的发丝
掩盖之下的脸庞犹有泪痕
那水滴悄然落下尤似晶莹
抬起头看着远方灰朦的天
看天都哭了累的浅浅哭了
恍惚间看到那白洞咱笑了
愿意看着你,给一个深深的微笑
愿意念着你,给一份浅浅的关心
愿意放开你,给一句轻轻的祝福
愿意爱这你,给一次美美的幸福
————写在没有情人的情人节
微雨经典散文
早上起来的时候才发觉,今天的天气似乎有所不同,冷冷的寒意直入心肺。原来睡得这样无觉,这样的沉,也许注定的这样后知后觉。记得在哪见过的一句话:风过的眼泪,原来只是风太大了伤了眼而已!从来都只是一个呆子,不懂得掌握,不懂得辩解....
也许,我只是这个季节的一个毫不起眼的过客,甚至被这个季节所嫌弃。乃至不懂得这个季节的温暖与寒冷。可是这个季节的只言片语,都会想很久(这是想过头的.节奏么?>_<)。当风起的时候,耳边却只有树叶的声音,是否自己漏掉了什么,还是刻意的回避了什么?也许什么都不是,只是发呆多了吧!
“窗迥侵灯冷”原来温度只会让灯的光线变得冷,人可能早已麻木了,曲解的意境是否适合某些的意象。时间的歌调总是随人的心情改变而改变,也许它比人自己更早的察觉人的心境。
我们只是欠了一点时间麽? 事情无必然之联系,却有必然之结果。生命中,我只是这一季节的过客,也许不久就会被之遗忘。遇见,只是自己满身的尘埃,让我有所顾忌,害怕坏了这一季你美好的心情,也许命运的奇妙总是在于难以掌控。
人间微雨一番寒.....原来,纯属天气冷想多了,写了些什么自己也不清楚>_<
初随林霭动,
稍共夜凉分。
窗迥侵灯冷,
庭虚近水闻。
细 雨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上阕 :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下阕: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这首词使用的是《西江月》这个词牌,该词牌要求:
(1)上阕和下阕分别都是四句,第1、2两句都是六字,且要求对仗。第三句是7 字,第四句是6 字。
(2)第2、3、4句的最末一字须押同一个韵。(幻灯片2中文字“蝉、年、片;前、边、见”中变换颜色。)
鉴赏诗句
1、诗人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的景色、恬静宜人的气氛。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学生朗读全诗。
2、这首诗是诗人罢职闲居时的作品,辛弃疾的词以悲壮激昂、豪气奔放为主要风格。但他笔下也能呈现清丽幽美的景色,流露活泼自然的情调。这一首《西江月》就是别具清丽格调的词,宛如一首夏日小夜曲,给人以浪漫的享受。那么我们仔细来分析这首词吧。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幻灯片5图片:山村月夜图,有树枝、鸟雀及鸣蝉。文字:如上)
提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分析:先以惊鹊写明月,明月出来了,树枝上的鹊儿一见到光就惊飞不定。次写鸣蝉,半夜还有蝉鸣,可见天热,为下片写雨伏笔。本来摸黑走路,明月一出来,眼前一片光明,天气很闷热,起了阵阵清风,这时多么惬意!惊鹊,反衬词人的坦然,鸣蝉,使人越发感到乡村的幽静。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幻灯片6图片:池塘边稻花盛开,一片金黄,荷叶满池,池中有青蛙。文字如上)
提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分析:稻花飘香,沁人心脾,蛙声一片,又闹又静,乡土气息更浓了。词人为农家感到由衷的喜悦。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别人,而是一片蛙声,青蛙的叫声似乎就是“丰年、丰年”,词人自己陶醉在丰收在望的欢乐之中,觉得青蛙似乎也在为丰年欢唱了。
提问: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幻灯片6点击后出现文字:“侧面烘托”)
分析: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把不识人情却识时节的蛙声,赋予人的感情,说它们也在为丰收而歌唱。蛙犹如此,人乐更甚!作者通过拟人和衬托的手法把农村人家的热闹气氛和欢乐之情传情地表达了出来。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幻灯片7图片:山中遇雨图,天空有数颗星,路上有一人散步)
提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分析:如果说上阕是夏夜之晴,着重在物;下阕就是写夏夜之雨,着重写人 的思想感情。这两句描写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的气象。乌云几乎布满了 天空,只在一角露着七八个星星,数也数得清。词人写明星而不写乌云,只用星星暗示乌云,反增画面的美感而不煞风景。“两三点雨”,雨点很大,不紧,疏朗,将骤雨的前奏写得逼真。
提问:这幅画面的组织有什么特色?(幻灯片8:用卡通画的形式表示以下构图)
分析:这副画的构图是颇有特色的。前一句,由星星点点,散布云外,构成了一个面,写出了光线的若明若暗;后一句,由雨点形成线,而且使人似乎听到雨滴的落地声。前后两句,从天空到山前,构成了一幅浑然奇妙的立体图。这是词,又似画,有影像,有韵味,深邃的诗意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幻灯片9图片:溪流尽头,峰回路转又见茅店。文字如上)
提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分析:词人在此将笔一跃,然后一扬,使文势起伏,感情摇曳。“忽见”二字,流露出“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样的惊喜之情。
4、这首词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分析:这首词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就是以“数字”入诗,构成优美的意境。上片借数词“半”点明半夜时分。以“一”字描写到处是蛙声。下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写夏夜疏雨,确是传神笔致。天外之星七八个,乌云当中又留隙;山前之雨两三点,大雨欲下还敛住。(幻灯片2中以上提到的几个数词变换颜色)这几个数词用得巧妙之极。星一多,则不可能有雨;不见星,则可能雨大。唯独稀稀数星,疏疏小雨,才构成清朗恬静地境界,以烘托出丰收的景象和人的喜悦之情。由此可见,数字不但可以入词,而且与词的境界关系颇大。这首词在这方面也留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拓展阅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激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求知欲,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相信你们也积累了不少,老师来考考大家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学生会异口同声“愿意”然后我出示:留连戏蝶时时舞——,几处早莺争暖树——,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水护田将绿绕——学生很快进入了良好的学习形态。我接着说:孩子们你们知道的古诗词还真不少,今天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二)、读通——与文本对话
1)、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
相机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面,那儿风景柔美,农田水利条件好。本文作者,南宋最卓越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曾遭贬职,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认识。
2)、出示课件,整体感知。
3)、请同学们自由地训练朗读这首词,注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激励学生读:“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是你们朗朗的读书声。想不想展示你们美妙的声音?”(生:想)
5)、为了展示你们最佳的读书效果,老师给你们一点友情增援好吗?请看屏幕(出示:出示这首词,已划好了节奏。)
(三)、读懂——与作者对话
过渡: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品味一下吧!
【品读上阕 】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自读自悟,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起你所有的觉得器官,欣赏这漂亮的夜景。
首先在词调的选择上,作者选用了易于表现活泼欢快情绪的小令《西江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为双调,五十字,上下阕各两平韵,结句各叶一仄韵。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蝉”“年”“前”“边”四字都在平声“先”韵内,而结句的 “片”“见”两字虽属仄声,但在词韵中也属同部。这样平仄韵同部互协,可以增加词的声情之美,而这两个仄韵字都安排在上下阕的结句上,声调短促,戛然而止,使整首词更显得和谐有力。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每句字数大致整齐,为六、六、七、六句式。上下阕开头两个六字句,易于对偶。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上下阕开头两句对偶都很工稳。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关于“别枝”的解释问题。据我所看到的,大致有三种解释:一种是释“别”为“离开”,这里又有两种细微的不同说法,一是说月光“离别了树枝”,一是说乌鹊“离开枝头”;第二种是释“别枝”为“斜出的树枝”;第三种是释“别枝”为“另一枝”。我认为第三种解释是比较好的。因为“明月”两句对仗十分工稳。“明月”对“清风”,都是自然景象,真可谓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惊鹊”对“鸣蝉”,“惊”“鸣”都是动词,而且都有使动的意思,“鹊”“蝉”皆属能飞善鸣的动物;“别枝”对“半夜”,“枝”“夜”都是名词,“半”在这里作形容词用,“别”亦应是形容词,若作动词,则与“半夜”不对偶。再说,词的下阕开头两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数量词对数量词,名词对名词,方位词对方位词,对仗非常工整。怎么能够设想,精通词学的辛弃疾会在同一首词的对偶处出现不对偶的现象呢?其实,这里的“别枝”,与唐代方干《寓居郝氏林亭》诗之“蝉曳残声过别枝”中的“别枝”是一个意思。苏轼的“月明惊鹊未安枝” (见《次韵蒋颖叔》《杭州牡丹……》两诗),周邦彦的“月皎惊乌栖不定”(《蝶恋花·早行》),说的也是明月使鹊惊起,不能安栖,意境也是相同的。
其次,是作者采用了侧面烘托和动静相映的表现手法。
明月、清风、稻花、星雨、茅店、溪桥,原都是无情物,而惊鹊、鸣蝉、青蛙,自然也不会有人的感情。但对这些客观景物的描写,却可以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和心情。对于夜行黄沙道中的作者来说,他所看到、听到、嗅到、触到、感觉到的一切,都是令人心情舒畅、欢欣鼓舞的。整首词的中心是“说丰年”,而着重表现的是作者因年丰而引起的欢快情绪。
词的上阕着重于“面”的渲染,一、二两句静中有动,而偏重于静境的描绘,鹊惊、蝉鸣,则愈益显出环境的幽静;三、四两句动静交混,而着重于动静的点染,蛙声一片,稻香一片,都是为了突出“说丰年”三字。上阕对“面”的渲染,已形成欢快喜悦的氛围。
词的下阕则着重于“点”的刻画。作者选取了夜行途中一个带有戏剧性的特写镜头,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这个妙趣横生的小插曲,使全词声情为之一扬。词的下阕一、三两句写静,二、四两句写动,而一、二句的“四二”句式,节奏轻快,跌宕起伏,末句的“转”字、“忽”字,更使作者的喜悦心情跃然纸上。夜来飞雨,并没有使作者懊恼,扫兴,相反,更增加了词人的兴致。有的同志认为“七八个星天外”是“写云层之密”,只是从云层里透漏出来七八个星星。但从整首词看,这样解释则缺乏情致。这一句是和词的首句相照应的,写的正是“月明星稀”的实景。黄遵宪《早行》诗:“东方欲明未明色,北斗三点两点星。”写的也是这种情景。
如果云层很厚很密,那么酝酿时间必然较长,星星只能透漏出七八个,那么月亮定是黯淡无光了,这样作者思想上必然早有防雨的准备,这与上阕所描写的悠然恬适的心境是不相称的。再说,作者经常来往于黄沙道中,对沿途景物非常熟悉,如早有准备,那结句的“忽”字就无着落。盛夏时节,天气多变,刚才还是月明星稀,清风徐徐,想不到刹那间飞来几片乌云,接着撒下“两三点雨”,作者猝不及防,不暇思索而匆忙躲雨,及至“路转溪桥”, “旧时茅居”才蓦然出现在眼前。“忽”字在这里用得是很传神的。所以我说这是“夜来飞雨”,是盛夏的阵雨。如果是未雨绸缪,大雨将至,那就未免有点大煞风景了,而与整首词轻快活泼的情调也不和谐。五代卢延让《松寺》诗云:“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唐李山甫《寒食》诗亦云:“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辛弃疾在遣词用字上显然是受了他们的影响,但不能据此断定“七八个星”是由“云层之密”所致。
再次,全词用语明白如话,而又灵活多变,这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轻快活泼的情调。
辛词好用典,好发议论,但这首小词,作者一不用典,二不发议论,而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如实地描写出来,清新活泼,摇曳多姿,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使人读来感到异常亲切自然。应该说,像辛弃疾《西江月》这样描写农村风光的抒情小词,在整个古典词中是不可多得的。
★ 白夜行读后感
★ 锦衣夜行作文
★ 锦衣夜行散文
★ 白夜行读后感
★ 夜行作文300字
★ 夜行小记散文
★ 关于白夜行读后感
★ 白夜行读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