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贝多芬信念的故事(共含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yin93756”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贝多芬信念的故事
贝多芬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家族是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1792年到音乐之都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后人尊称为“乐圣”。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后一位,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贝多芬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听力衰退,晚年失聪,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著名),歌剧《费黛里奥》等等
童年
贝多芬的祖父与父亲都是宫廷歌手。在大部分时间里,他的父亲都喝得大醉,没有对家庭和气过一点,甚至连家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吃穿都从未过问。起初,善良的祖父还能使这个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过来,他最大的孙子的音乐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但是当小贝多芬只有四岁时,祖父就去世了。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钢琴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不久,一个没什么水平的旅行音乐家法伊弗尔来到这个市镇,被带到贝多芬家里。他和老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个小酒馆里喝酒到半夜,然后回家把小路德维希拖下床开始上课,这一课有时要上到天亮才算完。为了使他看上去像一个神童,父亲谎报了他的年龄,在他八岁时,把他带出去当做六岁的孩子开音乐会。但是天下哪有后天培养出来的神童,尽管费了很多事,老贝多芬始终没有能够把他的儿子造就成另一个年轻的莫扎特。与莫扎特相比,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练功时间是愉快而安静的,有着一个慈爱的父亲和一个被钟爱的姐姐;而贝多芬则不然,虽然他的演奏赢得了家乡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却远未象莫扎特那样引起世人的惊叹。
我行我素
贝多芬不愿做一个客厅里的宠儿,他宁愿在自己的住所,能够随己意进进出出、起床、穿衣和吃东西。他喜欢按照自己的兴趣为房间里的琐事瞎忙。有一次,为了空气流通和看清窗外的景物,他竟特意把窗户砍掉一块。他总是同房东们发生纠葛,总是不断地搬家。每当他处于创作高潮时,他总是把一盆又一盆的水泼到自己头上来使它冷却,直到水浸透到楼下的房间——我们可以想象那房东和其他房客的情绪会怎样!有时他搬家搬得是这样的频繁,以致他甚至不愿操心把钢琴的腿支上,干脆就坐在地板上弹奏它。由于他每次租新房时必须签署一张租契,指明租期,他就往往同时为四个公寓付房租。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他虽然挣了不少钱,可总是没有多少积蓄的原因吧!
失聪
当他真切地感觉到自己的耳朵越来越聋时,他几乎绝望了。人生似乎不值得活下去了: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比听不见他喜欢听而且靠它生活的'甜美声音更不幸的事情吗!起初,只有威格勒医生和斯蒂芬.冯.勃罗伊宁等几个老朋友知道他的不幸。他放弃到各王宫去听他如此喜爱的欢快的音乐会,他怕人们注意到他的耳聋,以为一个听不见声音的音乐家是写不出好作品来的。不!他想起他想写的一切音乐,“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也许对他来说,在耳聋的时候创作音乐并没有别的音乐家那么难。在他看来,音乐不仅是用迷人的声音安排各种主题或音型,它也是表现最深刻的思想的一种语言。
18,贝多芬正住在维也纳李希诺夫斯基公爵家中。一天,公爵家里来了一大批客人,他们都是当时拿破仑派驻占领维也纳的法国军官。公爵想请客人们听音乐,就派人去请贝多芬,但未向贝多芬说明情况。贝多芬不明就里,带着自己新写完的《热情奏鸣曲》兴致勃勃地赶来。进客厅一看,竟是一帮占领军,贝多芬当即就拒绝了公爵的要求。公爵恼羞成怒,竟然板起面孔对贝多芬下了演奏的命令。贝多芬为李希诺夫斯基的无耻卖国行径愤怒到极点,他不顾夜中的滂沱大雨拿起乐谱忿然离去,并把公爵以前送他的一尊胸像摔了个粉碎。第二天,公爵接到了这样一封信:“公爵!你的地位是凭偶尔出生得来的。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则全靠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还有的是,而我贝多芬却永远只有一个!”
也许实际情形比资料所载的更为暴烈,但贝多芬的朋友们设法把事情掩盖过去。魏格勒资料库中的《魏格勒和布鲁林家族的朋友贝多芬》有1837年12月28日里斯致魏格勒的信,提到:“假如没有奥普斯多夫伯爵等人在场,恐怕免不了发生殴斗,贝多芬已经举起一张椅子准备想里奇诺夫斯基亲王迎头痛击,因为贝多芬躲在房间里拴上门,亲王却把门撞开。幸亏奥普斯多夫挡在他们两人之间。”吵架的起因是贝多芬拒绝里奇诺夫斯基为他召晚宴的几个法国军官演奏。
但贝多芬爱他们;他说过一些话,显示他心里对他们的感激,但这种感激并不授权任何人干涉他的自由。
《贝多芬故事》读后感
娄底三小 五(9)班 邹语凡
指导老师: 曾红梅
前两天,我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贝多芬故事》的书,觉得十分好看,很有教育意义,让我爱不释手。
这本书的作者,用大量的事实和典故,讲述了贝多芬成长、成材的故事。作者描述时文笔流畅、精炼清晰。笔下描述的贝多芬发奋图强、锲而不舍、顽强拼搏的精神,让我看了深受启发。
贝多芬是18世纪著名的德国音乐家,他谱写了众多优美动听的乐曲,他高尚的品德让我心生敬佩。可是,贝多芬的童年是不幸的。他的父亲是一个酒鬼,酗酒败了家业,就企图把四岁的贝多芬变成摇钱树。天天强迫幼小的贝多芬练习小提琴为他卖艺赚钱,使贝多芬没有了像同龄人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生活的磨难使贝多芬从小养成了自强不息、坚持不懈的性格。他勤勤恳恳地磨炼琴技,孜孜不倦地学习作曲,使他成为了一代有名的琴师。可惜的是上帝没有眷顾这位天才,贝多芬不到30岁时,听力渐渐变弱直到最后失聪了。对于一个音乐家、作曲家,没有听力是多么痛苦的事呀!可是贝多芬承受了内心的痛苦,用自己坚强的意志战胜了耳聋带来的影响,继续创作他最喜爱的音乐……现在我们所熟悉的那些贝多芬最杰出的作品,几乎都是他后半生耳聋的状态下创作的。
这本书告诉了我,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天赋,而是靠勤奋、靠坚持来完成的。
面对新的事物,起初热心的人很多,而在前进的道路上,稍微遇到了困难,就打“退堂鼓”,就会冷淡、撒手不做了的大有人在。贝多芬的故事告诉我,任何成功,不经过一番苦学、苦炼是做不成的,而只有想认真做的人,才忍得住这番痛苦,事业才能成功。
记得我初学二胡时,面对二胡优雅的声音,我爱上了它。可是当我真正学拉二胡时,就产生了畏难情绪。学习拉二胡,要先学基本知识、要学习手法、指法,还要学习各种拉二胡的技巧等等。特别是练习拉二胡时,手臂手指很痛,腰也酸,背也痛,我产生了放弃学二胡的.想法。
看了《贝多芬故事》这本书以后,我不由得感慨:贝多芬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还那么认真、那么执着,最终创作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难道我不应该向他学习吗?
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决心要克服困难,向贝多芬学习,学习他坚持不懈、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把二胡学好,把课堂上老师传授的各种知识学好,成为优秀的少年儿童。
点评:
阅读书籍,能增长知识和智慧,尤其是阅读名人作品,更能给人启迪和力量。作者通过阅读贝多芬成才的故事,结合自己学习二胡的经历,用细腻的手法,切身的体会,写出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全文选材得当、脉络清晰、感受真切、语句通顺。希望更进一步加大阅读力度,博览群书。期待更多更好的作品。
贝多芬是西方古典音乐中的恺撒。可有谁知道,贝多芬25岁时患耳疾,45岁时失聪。贝多芬的音乐给后人带来了无尽的享受,可他却不能在生前享受到自己创作的作品。
请注意这个天生的音乐家
1770年12月6日,贝多芬诞生在波恩市的一个音乐世家。他4岁时就会弹奏羽管键琴,8岁起就登台演出,并获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10岁时,他拜师于普鲁士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12岁时经聂费的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的宫廷乐队充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是贝多芬“音乐仆役”生涯的开始。
17岁时,贝多芬去拜访音乐大师莫扎特,受到热情接待。莫扎特在听完贝多芬弹了几首钢琴曲子后兴奋地说:“各位,请注意这位年轻人,不久的将来他就会博得世人的称赞!”莫扎特还答应给贝多芬上课。可惜此后两个月,贝多芬母亲突然去世。对此,贝多芬父亲意志消沉,终日酗酒,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再次回到原来的歌剧院当钢琴师。
19岁那年,法国大路程爆发,贝多芬满怀激情地写了《谁是自由人》的合唱曲来表达他对自由与民主的渴望。后来,贝多芬通过人介绍,认识了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他很欣赏贝多芬的才华,收他为音乐仆役。贝多芬也很快以自己的即兴钢琴奏迷住了维也纳人,其音乐旋律时而如细水潺流,时而如惊涛骇浪,时而如鸟语鸡鸣,时而如暴风骤雨。有人曾评论贝多芬的即兴曲“充满了生命和美妙”。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30岁时,贝多芬爱上了一个伯爵小姐朱丽叶.琪查尔迪,但她父亲嫌贝多芬出身低贱,硬是把女儿许配给一个伯爵。这给了贝多芬极大的精神刺激,据说他的名曲《致爱丽丝》就是在这段时间内创作的。
失恋固然令他伤心,但更令他伤心的是他的耳朵开始发聋。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要是干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最可怕的遭遇!”贝多芬曾竭力治疗,却无济于事,他搬到维也那乡下去疗养了两年。结果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恶化了,就连窗口对面的教堂钟声都听不到了。
绝望中,贝多芬多次想到了死,但他不甘心就这样离开人世,他坚信只有音乐才能拯救他。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不容它毁掉我!”贝多芬立志要在余生中从事音乐创作。从此,维也那的官廷乐会少了一位出色的钢琴弹奏家,但世界乐坛却诞生了一位不朽的作曲家。
贝多芬从32岁起开始音乐创作,在近两年的彷徨与探索后,他终于创作出第一部具有自己鲜明特点的作品--《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其最突出的特点是音调跌宕起伏,时而沉静凝思,时而愤慨咆哮,令人情绪激愤。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曲》,本来是想献给拿破仑的,但他听到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加冕称帝的消息时,怒不可遏,愤而涂去原来的献词,而是把它改成:《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而作,
贝多芬只有一个
1810月,法军占领维也那,趋炎附势的奥地利贵族们争向占领者们献媚,其中也包括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他强迫贝多芬为法军军官弹奏钢琴听,这使贝多芬忍无可忍,他操起一只凳子向公爵扔去,并在当晚离开了伯爵家。行前留下一张纸条,上书:“公爵,您所以成为一个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所造成;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却是由于我自己。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
另一次,当贝多芬与歌德一同散步时,迎面撞见了皇后,太子和一群贵族们。面对他们,歌德立刻让路,而贝多芬则坦然地说:“让路的应是他们,而不是我们!”但歌德还是摘下礼帽,躬身立在路旁,而贝多芬则背着双手,阔步向前。结果太子认出是贝多芬,连忙脱下礼帽向他致意,其侍从们也毕恭毕敬地分列两边,目送贝多芬挺胸而过。那次,贝多芬真正感到了做人的尊严。
贝多芬54岁时,创造出《第九交响曲》(《欢乐颂》)。他前后用了六年时间来创作、修改这部曲子。1824年5月7日,《第九交响曲》首次在维也那卡德剧院演奏。贝多芬亲自指挥演奏,他既不看眼前的乐谱,也听不见丝毫的琴声。他全凭自己的记忆来指挥这场演奏。结果听众们兴奋若狂,不时爆发出热烈的喝采声,鼓掌次数多达五次!而皇族成员出场也不过鼓掌三次。
贝多芬自励人格的心理分析
从心理学上讲,贝多芬之所以会在极度困苦的状况下,一再创作出辉煌无比的音乐篇章,这与他的自励人格有极大关系。自励人格的突出特点是能很快将生活中的压力转化为自我励志的动力,并在不断的奋斗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自励人格的人还很善于升华个人的精神痛苦,他们会把每一次生活挫折都当成个人成长的契机,从而磨练个人的意志。
贝多芬的可贵在于他每每生活失意时,都会在音乐创作中寻求内心的平衡。例如,贝多芬因失恋而谱写出《致爱丽丝》,因向往自由而谱写出《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因失聪而谱写出《第九交响曲》(《欢乐颂》),他的音乐创作都饱含对人生的深刻感受,又充满了激情。他最大的名言是“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用一生的努力去向世人证明他有这个能力!
贝多芬的可贵还在于他永远傲视达官显贵,不因自己出身卑贱就去刻意巴结他们。他在音乐创作当中也突出体现出他的傲骨,他谱写的旋律可比惊涛骇浪,可如气壮山河,充满了个性特征。
一个失聪之人,却能写出人类最动听,最振奋的音乐篇章,这是贝多芬自励人格的不朽传奇。
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故事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突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一个长得黑黑瘦瘦、不修边幅的小伙子坐在钢琴前即兴弹奏,他的艺术魅力征服了音乐大师莫扎特,他的音乐让亿万人民欢呼,他就是音乐天才——贝多芬。
贝多芬自小就显露出了音乐上的天赋,7岁便开始登台演出,他高超的琴艺让无数音乐大师交口称赞。但命运偏偏是如此不公平,贝多芬自幼丧母,父亲酗酒挥霍,26岁时听觉开始日渐衰弱,身边的亲人相继去世,他被迫与爱人断绝感情,晚年的他已经全聋,但这些挫折并没有使他向命运低头,他在音乐的浴火中重生,达到了他艺术成就的最高峰。
耳聋对于一位音乐家来说是致命的打击,面对苦难,贝多芬也曾有过沮丧和失落,但又是什么一直支撑着他不倒下?是一个狂热追求的信念!逆境不但没有打到他,反而成就了他的辉煌。贝多芬这种不畏困难的精神,在我们身边的所有人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
现在的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忍受不了折枝落叶的痛苦,只能在阳光雨露的精心呵护下成长,各个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娇生惯养的。
读完了贝多芬的故事,再看看自己,我羞愧不已:作为跳绳高手的我,在妈妈的严格训练下,我的跳绳水平更是如同做了火箭一般飞速上升,我的心也在人们的称赞声中飞了起来。那天,我同往常一样拆开绳子开始跳绳,前几秒我还跳得好好的,可跳到后面,我不知怎么了,手脚似乎不听使唤,绊倒了两三次,我一急,跳得更不稳了,没跳几下绳子就勾到脚,我气愤地扔掉绳子,一屁股坐在地上,哭了出来。我受不了这一次小小的失误,就因为这样,我整个礼拜都闷闷不乐,茶饭不思甚至对父母肆意撒气。想到这,我很自责,当时的我是多么不坚强,不懂事啊!
我终于醒悟了:人不能向困难低头!正如贝多芬所说的: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是的,只有不畏惧困难,才能离成功更近一步。贝多芬的故事犹如黑暗中一盏及时的指路明灯,让我从迷途中找到方向,勇敢前进。(黄可扬)
贝多芬是西方古典音乐中的恺撒。可有谁知道,贝多芬25岁时患耳疾,45岁时失聪。贝多芬的音乐给后人带来了无尽的享受,可他却不能在生前享受到自己创作的作品。
请注意这个天生的音乐家
1770年12月6日,贝多芬诞生在波恩市的一个音乐世家。他4岁时就会弹奏羽管键琴,8岁起就登台演出,并获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10岁时,他拜师于普鲁士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12岁时经聂费的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的宫廷乐队充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是贝多芬“音乐仆役”生涯的开始。
17岁时,贝多芬去拜访音乐大师莫扎特,受到热情接待。莫扎特在听完贝多芬弹了几首钢琴曲子后兴奋地说:“各位,请注意这位年轻人,不久的将来他就会博得世人的称赞!”莫扎特还答应给贝多芬上课。可惜此后两个月,贝多芬母亲突然去世。对此,贝多芬父亲意志消沉,终日酗酒,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再次回到原来的歌剧院当钢琴师。
19岁那年,法国大路程爆发,贝多芬满怀激情地写了《谁是自由人》的合唱曲来表达他对自由与民主的渴望。之后,贝多芬透过人说,认识了李希诺夫斯基公爵。他很欣赏贝多芬的才华,收他为音乐仆役。贝多芬也很快以自己的即兴钢琴奏迷住了维也纳人,其音乐旋律时而如细水潺流,时而如惊涛骇浪,时而如鸟语鸡鸣,时而如暴风骤雨。有人曾评论贝多芬的即兴曲“充满了生命和美妙”。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30岁时,贝多芬爱上了一个伯爵小姐朱丽叶.琪查尔迪,但她父亲嫌贝多芬出身低贱,硬是把女儿许配给一个伯爵。这给了贝多芬极大的精神刺激,据说他的名曲《致爱丽丝》就是在这段时刻内创作的。
失恋固然令他悲哀,但更令他悲哀的是他的耳朵开始发聋。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要是干别的职业,也许还能够;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最可怕的遭遇!”贝多芬曾竭力治疗,却无济于事,他搬到维也那乡下去疗养了两年。结果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恶化了,就连窗口对面的教堂钟声都听不到了。
绝望中,贝多芬多次想到了死,但他不甘心就这样离开人世,他坚信只有音乐才能拯救他。他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到:“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不容它毁掉我!”贝多芬立志要在余生中从事音乐创作。从此,维也那的官廷乐会少了一位出色的钢琴弹奏家,但世界乐坛却诞生了一位不朽的作曲家。
贝多芬从32岁起开始音乐创作,在近两年的彷徨与探索后,他最后创作出第一部具有自己鲜明特点的作品--《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其最突出的特点是音调跌宕起伏,时而沉静凝思,时而愤慨咆哮,令人情绪激愤。贝多芬创作《英雄交响曲》,本来是想献给拿破仑的,但他听到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加冕称帝的消息时,怒不可遏,愤而涂去原来的献词,而是把它改成:《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大的人物而作。
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怒撕交响曲封面
贝多芬虽然只活到56岁,但他为后人留下了超多的经典音乐作品,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他九首交响曲中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
1802年,贝多芬开始创作这部交响曲。起初,这部交响曲是题献给拿破仑的,当时贝多芬对法国的大革命十分关心,他对革命所提倡的思想——自由、平等、博爱,深表认同。而那时拿破仑开始执政,成为法国的新领袖。贝多芬对于拿破仑的骄人成就,十分尊崇,认为他是自己心目中赖以实现伟大共和理想的英雄的化身,并决定为他写一首交响曲。这首交响曲于1804年春全部脱稿。贝多芬在总谱封面的上款写上了“献给拿破仑·波拿巴”,下款写的是“路德维希·贝多芬”,并准备透过法国驻奥地利大使转交拿破仑。正在这时,拿破仑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许多被革命所废除的封建贵族的权力又一一恢复,并与反动教会缔结了协定。这个在开始时高喊保卫革命和自由的拿破仑,此时正在摧毁革命和自由。贝多芬怒不可遏,恨恨地喊道:“他也但是是一个凡夫俗子,此刻他就要践踏一切人的权利,只顾自己的野心了,他就要变成暴君了!”说完,他愤愤走到桌前,拿起交响曲总谱,将封面撕得粉碎,扔到地下猛力践踏,并将交响曲的标题改为《英雄》。从此,拿破仑的名字便从总谱上永远消失了。
1805年,《英雄交响曲》在贝多芬亲自指挥下在维也纳首演。此曲共分4个乐章,长达50分钟以上,比当时一般交响曲长一倍多。全曲充满威严与柔情,是贝多芬众多作品中第一首包涵丰富精神资料的乐曲。他本人也认为此曲比他之后另一首著名作品《命运交响曲》更佳。
《英雄交响曲》全面而广泛地体现了贝多芬的英雄性的构思,是一部充满革命精神、关于英雄的生活和斗争的史诗。而英雄的形象又是透过发展、透过对立因素的矛盾冲突、透过斗争予以展示的。此外,这部作品中的英雄并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与人民群众的形象紧紧联系在一齐的。第一乐章写英雄为人类的完美未来和幸福生活而进行的激烈斗争;第二乐章写英雄的死,充满了深深的哀思;第三乐章和第四乐章写英雄的再生和凯旋,充满了革命的活力。
1815年,拿破仑最后在滑铁卢战役中遭到惨败,成为阶下囚,并于1821年死在流放地圣赫勒拿岛。贝多芬闻讯后说:“我早在17年前就已为拿破仑写好了送葬进行曲!”他指的就是《英雄交响曲》中的第二乐章。
★ 贝多芬作文
★ 贝多芬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