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了杜甫《羌村》(共含6篇),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赚钱看电影”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杜甫《羌村三首》推荐
峥嵘赤云西, 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 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 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 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 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 相对如梦寐。
晚岁迫偷生, 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 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 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 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 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 且用慰迟暮。
群鸡正乱叫, 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 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 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 倾榼浊复清。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革既未息, 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 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 四座泪纵横。
至德二载(757)杜甫为左拾遗时,房琯罢相,他上书援救,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探家。《羌村三首》就是这次还家所作。三首诗蝉联而下,构成一组还家“三部曲”。
第一首写刚到家时合家悲喜交集的情景。
前四句叙写在夕阳西下时分抵达羌村的情况。迎接落日的是满天峥嵘万状、重崖叠嶂似的赤云,这?烂的景色,自会唤起“归客”亲切的记忆而为之激动。“日脚”是指透过云缝照射下来的光柱,象是太阳的脚。“日脚下平地”一句,既融入口语又颇有拟人化色彩,似乎太阳经过一天奔劳,也急于跨入地底休息。而此时诗人恰巧也结束漫长行程,到家了。“白头拾遗徒步归”,长途奔劳,早巴望着到家休息。开篇的写景中融进了到家的兴奋感觉。“柴门鸟雀噪”是具有特征性的乡村黄昏景色,同时,这鸟儿喧宾夺主的声浪,又反衬出那年月村落的萧索荒芜。写景中隐隐流露出一种悲凉之感。“归客千里至”一句,措语平实,却极不寻常。其中寓有几分如释重负之感,又暗暗掺杂着“近乡情更怯”的忐忑不安。
后八句写初见家人、邻里时悲喜交集之状。这里没有任何繁缛沉闷的叙述,而简洁地用了三个画面来再现。首先是与妻孥见面。乍见时似该喜悦而不当惊怪。然而,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人命危浅,朝不保夕,亲人忽然出现,真叫妻孥不敢信,不敢认,乃至发楞(“怪我在”),直到“惊定”,才“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喜达行在所》)。这反常的情态,曲折反映出那个非常时代的影子。写见面毕,诗人从而感慨道:“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这里,“偶然”二字含有极丰富的内容和无限的感慨。杜甫从陷叛军之手到脱离叛军亡归,从触怒肃宗到此次返家,**险恶,现在竟得生还,不是太偶然了吗?妻子之怪,又何足怪呢?言下大有“归来始自怜”意,刻画患难余生之人的心理极切。
其次是邻里的围观。消息不胫而走,引来偌多邻人。古时农村墙矮,所以邻人能凭墙相望。这些邻人,一方面是旁观者,故只识趣地远看,不忍搅扰这一家人既幸福而又颇心酸的时刻;另一方面他们又并非无动于衷地旁观,而是人人都进入角色,“感叹亦歔欷”,是对之羡慕?为之心酸?还是勾起自家的`伤痛?短短数语,多么富于人情味,又多么含蓄蕴藉。
其三是一家子夜阑秉烛对坐情景。深夜了,最初的激动也该过去了,可杜甫一家还沉浸在兴奋的余情之中。“宜睡而复秉烛,以见久客喜归之意。”(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这个画面即成为首章摇生姿的结尾。
第二首写还家后矛盾苦闷的心情。
前八句写无聊寡欢的情状。杜甫这次奉旨回家,实际上无异于放逐。对于常人来说,“生还偶然遂”自是不幸中之大幸;而对于忧乐关乎天下的诗人,适成为幸运中之大不幸。居定之后,他即时就感到一种责任心的煎熬,觉得值此万方多难之际守着个小家庭,无异于苟且偷生。可这一切又是迫不得已的。这样一种缺乏欢趣的情态,连孩子也有所察觉:“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早见此归不是本意,于是绕膝慰留,畏爷复去。”(金圣叹)对于“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的诗人,没有比这个细节更能表现他的悒郁寡欢的了。
于是他回忆去年六七月间纳凉“池边树”的往事。那时他对在灵武即位的肃宗和自己立朝报国寄予很大希望,故而多少有些“欢趣”。谁知事隔一年,却遭到如许失望,不禁忧从中来,百感交集,备受煎熬。叙事抒情中忽插入“萧萧北风劲”的写景,又大大添加了一种悲凉凄苦的气氛。
末四句写到秋收已毕,虽然新酒未曾酿出,却计日可待,似乎可感到它从糟床汩汩流出。“赖知”、“已觉”均属料想之词。说酒是因愁,深切表现出诗人矛盾苦闷的心理──他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呵。
第三首写邻人来访情事。
前四句先安排了一个有趣的序曲:“客至”的当儿,庭院里发生着一场鸡斗,群鸡乱叫。待到主人把鸡赶到它们栖息的庭树上(古代黄河流域一带养鸡之法如此),院内安静下来时,这才听见客人叩柴门的声音。这开篇不但颇具村野生活情趣,同时也表现出意外值客的欣喜。
来的四五人全是父老,没有稍为年轻的人,这为后文父老感伤的话张本。这些老人都携酒而来,酒色清浊不一,各各表示着一家心意。在如此艰难岁月还这样看重情礼,是难能可贵的,表现了淳厚的民风并未被战争完全泯灭。紧接四句以父老不经意的口吻道出时事:由斟酒谦称“酒味薄”,从酒味薄说到生产的破坏,再引出“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时世之艰难,点明而不说尽,耐人寻思。
末了写主人致答词。父老们的盛意使他感奋,因而情不自禁地为之高歌以表谢忱。此外言“愧”,暗中照应“晚岁迫偷生”意。如果说全组诗的情绪在第二首中有些低落,此处则由父老致词而重新高涨。所以他答谢作歌,强为欢颜,“歌罢”终不免仰天长叹。所歌内容虽无具体叙写,但从“艰难愧深情”句和歌所产生的“四座泪纵横”的效果可知,其中当含有对父老的感激、对时事的忧虑、以及身世的感喟等等情感内容。不明写,让读者从诗中气氛、意境玩味,以联想作补充,更能丰富诗的内涵。写到歌哭结束,语至沉痛,令读者三复斯言,掩卷而情不自已。
安史之乱给唐代人民带来深重苦难。“儿童尽东征”、“黍地无人耕”的现象,遍及整个北国农村,何止羌村而然。《羌村三首》就通过北国农村之一角,反映出当时社会现实与诗人系心国事的情怀,具有很高的典型意义。
这组诗,每章既能独立成篇,却又相互联结,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第一首写初见家人,是组诗的总起,三首中惟此章以兴法开篇。第二首叙还家后事,上承“妻孥”句;而说到“偷生”,又下启“艰难愧深情”意。第三首写邻人的交往,上承“邻人”句;写斟酒,则承“如今足斟酌”意;最终归结到忧国忧民、伤时念乱,又成为组诗的结穴。这样的组诗,通常又谓之“连章体”。诗人从还家情事中抽选三个有代表性的生活片段予以描绘。不但每章笔墨集中,以点概面,而且利用章与章的自然停顿,造成幕闭幕启的效果,给读者以发挥想象与联想的空间,所以组诗篇幅不大而能含蓄深沉。
《羌村三首》以白描见长。虽然取材于一时见闻,而景实情真,略无夸饰。由于能抓住典型的生活情景与人物心理活动,诗句表现力强,大都耐人含咀。写景如“柴门鸟雀噪”、“邻人满墙头”及“群鸡正乱叫”四句等,“摹写村落田家,情事如见”(申涵光)。写人如“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均穷极人物情态,后一联竟被后世诗人词客屡屡化用。如司空曙“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晏几道“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陈师道“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等。又如“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写幼子倚人情状,栩栩如生。恰如前人评赞:“一字一句,镂出肺肠,才人莫知措手;而婉转周至,跃然目前,又若寻常人所欲道者”(见《杜诗镜铨》引王慎中语)。这种“若寻常人所欲道”而终使“才人莫知措手”的描写,充分体现作者白描之功力。总之,由于这组诗语言平易,诗意凝炼,音韵谐调,抒情气氛浓郁,在杜诗中占有重要地位。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读杜甫《羌村三首》及评析
《羌村》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三首五言诗。这组诗是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载)杜甫在左拾遗任上因上书援救房琯而触怒唐肃宗,被放还鄜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探家时所作。三首诗内容各异,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展现了杜甫回家省亲时的生活片断,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唐代安史之乱中黎民苍生饥寒交迫、妻离子散、朝不保夕的悲苦境况。这三首诗蝉联而下,构成了诗人的“还乡三部曲”,也构成了一幅“唐代乱离图”。
【其一】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⑴。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⑵。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⑶。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⑷!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⑸。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⑹。
【其二】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⑺。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⑼。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⑽。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⑾。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⑿。
【其三】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⒀。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⒁。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⒂。
莫辞酒味薄⒃,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⒄,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⒅:艰难愧深情⒆!
歌罢仰天叹⒇,四座泪纵横。
注释:
⑴峥嵘,山高峻貌;这里形容云峰。赤云西,即赤云之西,因为太阳在云的西边。古人不知地转,以为太阳在走,故有“日脚”的说法。这两句是未到时的远望。
⑵因有人来,故宿鸟惊喧。杜甫是走回来的,所谓“白头拾遗徒步归”,他曾向一个官员借马,没借到。“千里至”三字,辛酸中包含着喜悦。
⑶妻孥(nú):妻子和儿女。杜甫的妻子这时以前虽已接到杜甫的信,明知未死,但对于他的突然出现,仍不免惊疑,只是发愣,所以说“怪我在”。下句说,惊魂既定,心情复常,方信是真,一时悲喜交集,不觉流下泪来。这两句写得极深刻、生动,是一个绝妙的镜头。
⑷遂,是如愿以偿。这两句是上两句的说明,下四句的引子。“偶然”二字含有极丰富的内容,和无限的感慨。杜甫陷叛军数月,可以死;脱离叛军亡归,可以死;疏救房琯,触怒肃宗,可以死;即如此次回鄜,一路之上,风霜疾病、盗贼虎豹,也无不可以死。现在竟得生还,岂不是太偶然了吗?妻子之怪,又何足怪呢。
⑸歔(xū)欷(xī),悲泣之声。在这些感叹悲泣声中,读者仿佛可以听到父老们(邻人)对于这位民族诗人的赞叹。
⑹夜阑,深夜。“更”读去声,夜深当去睡,今反高烧蜡烛,所以说“更”。这是因为万死一生,久别初逢,过于兴奋,不忍去睡,也不能入睡。因事太偶然,故虽在灯前,面面相对,仍疑心是在梦中。
⑺晚岁,即老年。迫偷生,指这次奉诏回家。杜甫心在国家,故直以诏许回家为偷生苟活。少欢趣,正因为杜甫认为当此万方多难的时候却待在家里是一种可耻的偷生,所以感到“少欢趣”。“少”字有分寸,不是没有。
⑻这句当在“畏”字读断,是上一下四的句法。这里的“却”字,作“即”字讲。“却去”犹“即去”或“便去”。是说孩子们怕爸爸回家不几天就又要走了,因为他们已发觉爸爸的“少欢趣”。金圣叹云:“娇儿心孔千灵,眼光百利,早见此归,不是本意,于是绕膝慰留,畏爷复去。”
⑼忆昔,指上一年六七月间。追凉,追逐凉爽的地方,即指下句。
⑽杜甫回来在闰八月,西北早寒,故有此景象。萧萧,兼写落叶。“抚”是抚念。抚念家事则满目凄凉,抚念国事则胡骑猖獗,因而忧心如焚。
⑾“赖”字有全亏它的意思,要是再没酒,简直就得愁死。糟床,即酒醡。注,流也,指酒。
⑿这两句预计的话,因为酒还没酿出。“足斟酌”是说有够喝的酒。“且用慰迟暮”,姑且用它(酒)来麻醉自己一下吧。这只是一句话,并不是真心话。
⒀柴荆,犹柴门,也有用荆柴、荆扉的。最初的叩门声为鸡声所掩,这时才听见,所以说“始闻”。按养鸡之法,今古不同,南北亦异。《诗经》说“鸡栖于埘”,汉乐府却说“鸡鸣高树颠”,又似栖于树。石声汉《齐民要术今释》谓“黄河流域养鸡,到唐代还一直有让它们栖息在树上的,所以杜甫诗中还有‘驱鸡上树木’的句子”。按杜甫《湖城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宴饮散因为醉歌》末云“庭树鸡鸣泪如线”。湖城在潼关附近,属黄河流域,诗作于将晓时,而云“庭树鸡鸣”,尤足为证。驱鸡上树,等于赶鸡回窝,自然就安静下来。
⒁“问”是问遗,即带着礼物去慰问人,以物遥赠也叫做“问”。父老们带着酒来看杜甫,所以说“问我”。
⒂榼(kē),酒器。浊清,指酒的颜色。
⒃苦辞酒味薄,是说苦苦地以酒味劣薄为辞。苦辞,就是再三地说,觉得很抱歉似的,写出父老们的淳厚。下面并说出酒味薄的缘故。苦辞、苦忆、苦爱等也都是唐人习惯语,刘叉《答孟东野》诗:“酸寒孟夫子,苦爱老叉诗。”都不含痛苦或伤心的意思。苦辞,一作“莫辞”。
⒄兵革,一作“兵戈”,指战争。
⒅请为父老歌,一来表示感谢,二来宽解父老。但因为是强为欢笑,所以“歌”也就变成了“哭”。
⒆这句就是歌词。“艰难”二字紧对父老所说的苦况。来处不易,故曰艰难。惟其出于艰难,故见得情深,不独令人感,而且令人愧。从这里可以看到人民的品质对诗人的感化力量。
⒇杜甫是一个“自比稷与契”、“穷年忧黎元”的诗人,这时又正作左拾遗,面对着这灾难深重的'“黎元”,而且自己还喝着他们的酒,哪得不叹?哪得不仰天而叹以至泪流满面呢?
【其一】
西天布满重峦叠嶂似的红云,阳光透过云脚斜射在地面上。
经过千里跋涉到了家门,目睹萧瑟的柴门和鸟雀的聒噪,好生萧条啊!
妻子和孩子们没想到我还活着,愣了好一会儿才喜极而泣。
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能够活着回来,确实有些偶然。
邻居闻讯而来,围观的人在矮墙后挤得满满的,无不感慨叹息。
夜很深了,夫妻相对而坐,仿佛在梦中,不敢相信这都是真的。
【其二】
人到晚年了,还感觉是在苟且偷生,但又迫于无奈,终日郁郁寡欢。
儿子整日缠在我膝旁,寸步不离,害怕我回家没几天又要离开。
闲来绕数漫步,往昔追随皇帝的情景出现在眼前,可事过境迁,只留下遗憾和叹息。
一阵凉风吹来,更觉自己报国无门,百感交集,备受煎熬。
幸好知道已经秋收了,新酿的家酒虽未出糟,但已感到醇香美酒正从糟床汩汩渗出。
现在这些酒已足够喝的了,姑且用它来麻醉一下自己吧。
【其三】
成群的鸡正在乱叫,客人来时,鸡又争又斗。
把鸡赶上了树端,这才听到有人在敲柴门。
四五位村中的年长者,来慰问我由远地归来。
手里都带着礼物,从榼里往外倒酒,酒有的清,有的浊。
一再解释说:“酒味为什么淡薄,是由于田地没人去耕耘。
战争尚未停息,年轻人全都东征去了。”
请让我为父老歌唱,在艰难的日子里, 感谢父老携酒慰问的深情。
吟唱完毕,我不禁仰天长叹,在座的客人也都热泪纵横不绝,悲伤之至。
“读杜甫《羌村三首》”及评析
[授课对象]:级高一(6)班
[授课地点]:新安中学电子阅览室
写在前面的话:
作为一个较为大型的专题“李白与杜甫”的.研究性学习,它离不开对一篇篇作品的具体分析或探究,而一篇作品应该怎样去分析或探究,这两节课就是网络环境下单篇作品学习形式的一种探索。课前,师生共同阅读过“杜甫生平和个性”等6篇文章,目的是做好背景知识铺垫。
第一课时:4月30日第六节
1、出示要求:(5分钟)
①先阅读杜甫《羌村三首》,对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问,对不明白的句意或内容也可提出质疑,或上网查寻,或共同讨论,看能否解决问题。
②再阅读“评析”,看名家对此诗的理解和赏析,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见解。
注意:您写好的评价文字,请上传到“杜甫《羌村三首》评析”后的“发表评论”栏。
(学生评价习作35分钟,教师或巡视,或参加小组讨论,或在主控机浏览或评价学生评语。最后5分钟教师总结。)
2、师生讨论过程节录如下:(注:稍作整理)
灌水无敌组----小泓发表于:-4-30日15:38
请问这几个字怎样读----?欷,倾??
灌水无敌组----维、阿&斯发表于:2004-4-30日15:39
请问“?欷”是什么意思?
wh发表于:2004-4-30日15:43
读xuxi,都是第一声。
----提问从读音、释义开始,读准字音、释对词义是理解诗歌文意的基础,师生可网上查寻,教师也可直接回复。
灌水无敌组----小吉发表于:2004-4-30日15:44
这三首诗和陶渊明的田园诗有区别,“庭院里发生着一场鸡斗,群鸡乱叫待到主人把鸡赶到它们栖息的庭树上,院内安静下来时,这才听见客人叩柴门的声音。”这比陶渊明的好,更有情趣。
----此问虽对诗意理解不够到位,但能与陶渊明田园诗进行对比,难能可贵;另,能引发同学们对这句诗的意思进行思考或理解。
灌水无敌组----倾听发表于:2004-4-30日15:45
请问诗之(一)不是指杜甫被罢官了吗?怎么会发出“哎呀!我还活着啊!”的感慨呢?
红楼发表于:2004-4-30日15:46
[4] [5] [6] [7]
杜甫《羌村三首》(其一)赏析
羌村三首(其一)①
杜甫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②。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③。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④。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⑤。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⑥。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⑦。
①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五月,作者刚任左拾遗,因上书援救被罢相的房琯而触怒肃宗,险些丧命。八月,被放还鄜州羌村(今陕西省富县西)探望家小,《羌村三首》即作于此时。此诗为第一首。
② 峥嵘,山高峻貌,此处形容天空中赤云的重叠。赤云,被夕阳映得鲜红的暮云。西,向西移动。日脚,穿过云缝射下来的光线。古人不知地球旋转,见日光移动,以为是太阳在走,故有日脚之说。
③ 柴门,贫苦人家简陋之门,指诗人在羌村的家门。归客,诗人自指。
④ 妻孥,妻子和子女。这里是复词偏义,单指妻子。怪,与下句的惊同义。还,又,接着。
⑤ 遂,如愿。
⑥ 满墙头,在农村,屋舍四周的围墙很矮,故邻人可隔墙观望。歔欷,叹息之声。
⑦ 夜阑,夜深。更,又。秉,拿着。秉烛,即掌灯之意。
此诗写作者刚到家时夫妻团聚的种种感人情景。在个人“生还偶然遂”的辛酸和喜悦中,折射出安史之乱带给广大民众的无穷灾难。
开篇四句写诗人到家前的情景。前两句写未到时的远望之景。诗人于秋天的傍晚行进在荒寂的旷野中,只见重叠翻卷的火烧云正向西天漂移,夕阳马上就要落下去了,馀晖穿过云缝斜射到地面。前方不远处就是羌村了,诗人心中充满着快到家时的急切兴奋心情。 “柴门”两句写到了家门口时的情景。寂静的村落里,已经还巢的鸟儿在诗人的无意惊扰之下喳喳地叫个不停,鸣叫声惊动了屋内的妻子,出门一看,竟是丈夫从千里之外跋涉归家了。诗人临行前曾向一位官员借马,但没有借成,只好徒步而归。“千里至”三字,既写出了归途中的艰辛,又包含着乱世还家的欣喜。前四句有声(鸟雀噪)有色(赤云),以动写静,鸟声的喧闹正反衬出村落的荒凉死寂。借景物描写传达出远客归家的特定心理感受。
后八句写与妻子相见后悲喜交集的场面,中间穿插以隔墙邻人的叹息之声。“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是夫妻刚见面时的特写镜头。妻子此前已接到诗人的家信,知道丈夫不久便归,但当丈夫突然出现在眼前时,仍不免惊疑发愣。待情绪稍稍平静后,才明白眼前所见为真,一时间悲喜交集,不觉流下泪来。这一“反常合道”的生活细部描写,将乱世中夫妻团聚的场面写得何等逼真感人!体现了诗人对日常生活情感的深切体验和准确把握。“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写诗人对自己劫后馀生的无限感慨,是对上两句的补充说明,也是下面“邻人歔欷”的原因。诗人想到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自己在外奔波转徙,今天能如愿地回家与亲人相聚,不能不说是太偶然了。“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喜达行在所》其三)。“偶然”二字蕴含着极丰富的内容和深沉的感慨。诗人从陷叛军数月到脱离叛军亡归,从触怒肃宗到此次返家途中的风霜疾病、盗贼虎豹,殒命之虞不止一次,而今终得生还,能说不偶然吗?妻子之怪,又何足怪呢?“邻人”两句,以邻居们围观时的叹息进一步反衬诗人“生还偶然遂”的辛酸和喜悦。鸟雀的聒噪打破了乡村傍晚的宁静,使左邻右舍也知道了诗人的归来,他们纷纷赶来隔墙而望,目睹了这一幕夫妻团聚时悲喜交集的场面,也为之感动,不住地发出叹息之声。以上六句是叙写诗人刚到家时的情事,时地是在黄昏屋前。结尾两句写诗人与妻子掌灯对坐的情景,时地则是室内深夜。久别初逢,夫妻均兴奋得不忍也不能入睡,因为今日的团聚太“偶然”了,故两人在灯下痴坐相向之际,仍然怀疑眼前发生的一切是不是在梦中。诗人没有去写夫妻聚首后的互诉别情,而是选取了秉烛夜坐、相向无言这一真实的生活场景来做心理刻画,展现出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万千感慨,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抒情效果,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全诗以叙事白描来抒情,语言质朴凝练。诗人抓住具有典型性的生活场景,来传达夫妻团聚时的种种心理活动,在客观的真实叙写中,包含着强烈的主观抒情因素,二者合为一体,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境界。王慎中评价此诗是:“一字一句,镂出肺肠,才人莫知措手。而婉转周至,跃然目前,又若寻常人所欲道者”(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五引)。这种“寻常人所欲道”而终使“才人莫知措手”的叙事白描手段,展示了诗人极高的艺术造诣,也是杜诗远迈前人的突出表现之一。
赠卫八处士①
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②。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③!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④。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⑤。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⑥,问我“来何方”?问答未及已,驱儿罗酒浆⑦。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⑧。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⑨。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⑩。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11!
① 卫八处士,未详其名。八乃其排行,处士此指隐居不仕的士人。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杜甫因上疏营救房琯而得罪,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年冬天,杜甫由华州到洛阳;次年春天,于返回华州任所途中,往访卫八处士,一宿而别。
② 动如,往往像。参商,二星宿名,参星在西,商星在东,此出彼没,永不相见。西晋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其二:“形影参商乖,音息旷不达。”
③ 今夕,今天晚上。《诗经·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④ 汉武帝《秋风辞》:“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杜甫这年四十八岁,卫八处士也有四十岁左右。苍,指鬓发灰白。
⑤ 半为鬼,多半都去世了。中肠,内脏,内心。曹丕《杂诗》其二:“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⑥ 父执,父亲的老朋友。《礼记·曲礼上》:“见父之执”。郑玄注曰:“父之执,同志之友也。”
⑦ 已,结束。未及已,一作乃未已。罗,陈设。驱儿,一作儿女。
⑧ 新炊,新煮的饭。间,搀和。黄粱,黄米。
⑨ 称,即说。一举,就是一饮的意思。累,接连。
⑩ 故意,老友间的深厚情谊。
11 山岳,指西岳华山,在华州和洛阳之间。曹丕《燕歌行》其二:“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
这是一首赠别诗,抒发了故友乍聚旋别的诸多感慨。
杜甫善言情,他常把最深切的感受置于篇首,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赠卫八处士》一诗便是如此。全诗以“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二句为关锁。此前八句从离别写到聚首,总写此次会面的强烈感受。人生一世,朋友间常如参商二星难以相见;今夕重逢,悲喜交集,恍若隔世。别离时两人都还年轻,而今俱已鬓发斑白了。相互打听其他老友的下落,多半已不在人世,彼此都不禁失声惊呼,心里火辣辣地难受。此时, “安史之乱”并未平息,局势仍很动荡不安,诗人对此次重逢的'慨叹,不仅仅是一般的人事沧桑之感,也隐含着对那个**时代的慨叹。“焉知”二句上承“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诗人故意用反问句式,含有想不到彼此竟能活到今日的感慨。与“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羌村三首》其一)一样,既有幸存者的欣慰,又有乱离者的悲伤。此二句又是由抒情到叙事的过渡句,以下详写与卫八见面后的情事,历历如绘,而又无处不隐含着人生的感慨。二十载重来,眼前出现卫八儿女成行的景象,诗人不免有倏忽之间迟暮已至的感喟。“怡然”二句,写出卫八的儿女彬彬有礼、活泼可爱的情态。“问答未及已”,卫八处士便驱使儿女张罗酒饭:菜是冒着夜雨剪来的春韭,饭是新煮的二米饭,匆促之间备好家常饭菜,体现出老友间淳朴亲切的情谊。“主称会面难”以下四句,叙主客畅饮的情形。故人重逢话旧,不是细斟慢饮,而是连干十杯,彼此内心的激动和感慨自不待言。“感子故意长”,概括今夜乱离相逢之感,总束上文。结尾回应开篇的“人生”二句,蕴涵着更深层的悲慨:昔日之别,尚有今夕之欢会;明日一别,后会不知何年?情真意切,耐人寻味。
全诗感情低回深婉,语言真切质朴,随手写来却层次井然,很好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感情波澜。清人张上若说此诗“情景逼真,兼极顿挫之妙”(清杨伦《杜诗镜铨》引)。诗写老友重逢,却由“人生不相见”的感慨发端,因而转入“今夕是何夕,共此灯烛光” 时,便格外见出内心的激动。但下面并不因为相会而径写喜悦之情,而是接以“少壮能几时”至“惊呼热中肠”四句,感情又趋向沉郁。诗的中间部分,老友的盛情款待,推杯换盏,似乎冲淡了世事茫茫的凄凉,带给诗人幸福的微醺。但劝酒的语辞却是“主称会面难”,又饱含着乱离的感慨。全诗以“人生不相见”开篇,以 “世事两茫茫”收束,前后一片苍茫,将一夕的温馨之感,置于苍凉的基调之上,通过老友相逢时的种种典型情事和细节,写出乱世相逢的种种复杂的思绪,这些正是全诗的内在沉郁的表现。
杜甫《羌村三首》介绍
《羌村》三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作品。安史之乱中,杜甫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初则携带妻室儿女,从奉先向陕北避难;继则把妻子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自己准备只身投奔灵武(唐肃宗即位的地方),但就在半途被安禄山的乱兵掳到长安,在长安困居流浪了几个月,终于伺机逃奔到凤翔(唐肃宗的行在),在凤翔被任命为左拾遗。由于疏救房琯,触犯了唐肃宗,险遭不测之祸,幸赖当时宰相张镐的说解,被赦放还鄜州。《羌村》三首诗,就是杜甫历经艰险后到达家中,和家人相聚时所写的一组抒情诗。
《羌村》诗,虽分为三首,但从情节与情绪发展来看,又是不可分割的。关于这,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曾说: “杜诗每章,各有起承转合。其一题数章者,互为起承转合。此诗,首章是总起,次章,上四句为承,中四句为转,下四句为合。三章上八句为承,中四句为转,下四句为合,此诗法之可类推者。”这样的分析是有道理的,可以把它们引申出来加以说明。
《羌村》的首章是总起,和二、三章有关联,但它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章有作者初抵家时所见之景、所遇之人、所抒之情、所为之事。作者一开始写道: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这一景象,看来很美、很静。日透云层,天红地亮,较之作者在《北征》里所写路上的景色:“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是大不同了。这里有了家,有了鸟雀,人也回来了,该多喜悦呀!尤其是在“不知家在否”的心情下,居然看到了柴门无恙。这里,只是写景、写事,然而情寓于景、于事,是“旅人初至家而喜也”。情在景中,情在事里。杜甫是惯于用这种手法的。
到了家了,有了家了,但是家人是否平安呢?杜甫本来“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对家人十分担心,家人也同样担心杜甫。但是终于会晤了,多么意外呀!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既怪又惊,多么激动而复杂的感情,多么失措而又自然的举动,然而又是多么大的喜欢啊!是悲中之喜,是喜中之悲,悲喜交集。但是作者在这里不写喜,而写怪,而写惊,情更深一层。以十个字把这么复杂的感情和行为表达出来,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概括力之强。但是我们看作者又怎样应付这样的场面呢?下面两句是他自己的心理描绘,缓和了紧张场面,也疏宕了文气: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多少酸辛在这两句中表达出来,情感深化下去,也扩展开来。这意味着自己一家团聚了,但这是偶然的。言外之意,有多少人家在战乱中离散了呢?在激动中,在仓卒中,仍不忘他人。写得自然、真实,感人的地方也就在这里。
杜家的事,邻人也关心,他们迫不及待地跑来看,“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这是一幅墙头观望图,充分反映了邻人的热情。邻人为什么都攀墙来探望?就本诗看来,自然是“惊定还拭泪”的“泪”字所引起的,既有泪,当然是哭了的。哭声如何?这里没有明写。但杜甫在《北征》里,描写他和家人团聚时,“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这和《羌村》里所写的“惊定还拭泪”是一回事。可见“邻人满墙头”是由于杜家的哭声招引来的。另外,“亦”字也写得好,“邻人亦歔欷”,自家当然在内。字用得经济,意思却极丰富。“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诗又一转,真到家了。然而惊魂未定,还怕是在梦中。写这未定的惊魂,真是如画一般,还妙在傍见侧出。这种如真如幻的写法,影响到以后的宋词,如晏几道的“今宵剩把银缸照,犹恐相会是梦中。”
总的说来,这一首诗白描如绘,而寓情于景中、事中。通首以“惊”字为线索,有的明白地写出惊字,如“惊定还拭泪”,有的则并不明白地写出,如“柴门鸟雀噪”、“邻人满墙头”、“相对如梦寐”,都是因为惊而产生的声音、行为、动作。这样,始而鸟雀惊,继而妻孥惊,继而邻人惊,而最后连自己也惊。惊字真实地反映了上述一些人的感情。
到家了,惊魂甫定,紧接着该是生计问题了。杜甫家庭贫穷,在安史之乱前夕,曾因家贫而饿死幼子,所谓“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乱中他虽然曾官拾遗,然而当时的凤翔朝廷,是“凤翔千官且饱饭,衣马不复能轻肥”(《徒步归行》)。而他自己更是“青袍朝士最困者,白头拾遗徒步归”(同上诗)。现在他哪能不为生活发愁呢?所以第二章的首四句承上首,写他到家后的情事,并又推开来写: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杜甫从凤翔出发来鄜州羌村,在《北征》诗里,点明时间,是“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到羌村后,估计当在九月,岁暮了,也当料理生计。一“迫”字显出多么紧张,因而就是到家,也少欢趣。孩子对久别的父亲“不离膝”,十分亲热,怕他“复却去”。把儿童的心理、动态,写得惟妙惟肖。转过来四句是“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该是这一段的主文。然而作者却不直率地简单地来描绘它;而是用对照手法来写。不先写冷,而写热,不先写愁,而写乐。在转的开头,就用忆昔二字领起,所谓“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以昔时之乐衬今天之悲,悲喜悬殊,情感深刻,给人的形象也深。《小雅·采薇》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当系从那里脱胎,不过毫不露痕迹,而得其精神。
生计是困难的,如何解决呢?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这虽然不是什么苦极欢来,但究竟还是可以有些生之欢乐。禾黍收了,糟床当可出酒,有了酒,当可快慰过年。这四句是设想,是预信得酒之词,是想象。不过我们应当知道: “这也该是杜甫暗写他妻子的贤能的。因为杜甫在外漂泊,家庭生活都是由他妻子杨氏一身承当的。所以杜甫在怀念孩子的时候,虽然叹息: “世乱怜渠小”,然而也知道: “家贫仰母慈”(《遣兴》),家有贤妻,杜甫在外面可以宽心,在家里更得到照顾。这样用想象中的欢慰,来暗写妻子的贤能,表现出诗人的敦厚。
诗写到这里,从描写一家人的离合悲欢来说,也该可以结束了。但是如果只到此为止,《羌村》诗反映的社会面不广,现实意义也就不够强了。而对第一首诗里的“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的人没有交待,不够完整。于是诗人又推开来写。诗的第三首,开始写道: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这里,我们看开头四句,本是描写邻人扣门事情,作者却有三句写鸡。鸡乱叫,鸡斗争,鸡被人赶上树。鸡声静而扣门声响,才结束了鸡的场面。这写法是从古乐府中得来,“驱鸡上树木”系变化汉乐府《鸡鸣》的“鸡鸣高树颠”诗句而来。“父老四五人”带着酒来慰问杜甫了。父老拿酒来慰问杜甫,说些什么呢? “莫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这是谦辞,也是实情。是从人民的生活方面联系到时事,话极平实,意实凄惨,揭露的现实很深刻。杜甫如何回答呢?无话可答,但请为歌: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这里所谓歌,即“艰难愧深情”五字,别的话一概搁下。多少低徊愤恨,在这五个字里面呢?诗人有无数的话要说,然而又说不出来,不得已就以“愧”字来感谢父老的.携酒深情。杜甫是“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稷认为“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也。”契更是“为司徒而民辑”。一个是使人民不致饥饿,一个使人民安居乐业,这两个人都是封建社会里的所谓圣人,也应该是好的政治家。杜甫想象这两个人一样为人民做点事。然而他的遭遇如何呢?长安十年困居,乱中到处漂泊,后官为拾遗,但是不能发抒抱负,落得墨制放还,对人民能有多少贡献呢?父老携酒慰问,杜甫用什么来报答人民呢?一“愧”字表达了作者当时对国事的忧思以及对人民的无限深情。紧接着“愧”字推开来: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这是他“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咏怀五百字》)感情的伸延。在多情的父老们面前,诗人歌以当哭,仰天长叹,热泪纵横。“四座泪纵横”,当然也包括父老的眼泪在内,杜甫的感情和父老的感情汇在一起,杜甫和人民打成了一片。这样的结束,似乎是无可奈何的表示,然而在字句以外,是对敌人对无能的统治者强烈的控诉!
《羌村》三首真实地反映杜甫抵家后和家人、邻居聚会的场面,是战乱中杜甫生活的一个片断。它以“组诗”的形式写,各首诗有关联,又有不同的描绘重点。其情景的安排,用字的精当,情节的呼应,疏密相称,颇具特色,为杜甫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此三诗似咏生还之乐耳,以为偶然,以为意外,则许多《垂老》、《无家》、《新婚别》等篇,流离死亡,反是寻常事也。(钟评) (钟 惺 谭元春《诗归》卷十八)
前者,起语写景如画,“妻孥怪我”二句,总是一个喜。盖久别积忧,忽然归,骤然见,喜不可堪,且怪且惊,继之拭泪,皆喜心逼迫出来有此光景……“生还偶然遂”,正发“怪我在”之意,见其可喜。“邻人墙头”乡村真景,而“感叹嘘唏”,却藏喜在。“夜阑更秉烛”,“更”读平声。久客归家,未能即睡,不无琐事,更换秉烛,自是真景,非相疑而互照。至“相对如梦寐”,则惊怪意犹未尽忘也。其二:久客以归家为欢,今当晚岁,无尺寸树立,而匆迫偷生,虽归有何欢趣?此句含有许多不平在。……娇儿却去,正为少欢趣……“忆昔”以下四句,正发少欢之故。
其三:起语,钟云: “描写村落小家光景如见。”但他人决写不到此,入诗却妙。“莫辞酒味薄”云云,绝似老人口吻。“兵革未息”,“儿尽东征”,亦述老人语。儿童东征,故黍地莫耕,正相发也。“请为父老歌”,答其来意。“艰难”正根“黍地无人耕”来。如此艰难,犹复送酒,所以愧其深情。……至“歌罢仰天叹”,则公与老父各有其悲,而无复欢趣,此句又三首之总结也。(王嗣奭《杜臆》卷二)
《羌村三首》,惊心动魄,真至极矣。陶公真至,寓于平淡;少陵真至,结为沉痛。此境遇之分,亦情性之分。(施补华《岘佣说诗》)
★ 杜甫《江村》赏析
★ 写羌塘草原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