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见字入面归亚蕾《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共含9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邓布利多的画框”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见字入面归亚蕾《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
可弟:
小战士,你也做了战士了,这是我想不到的。
记得当我离开家的时候,那一天你还在大门外和一群孩子们玩着,看着我离开家,你连招呼都不招呼,你恋着玩,对于我的出走,你连看我也不看。
事隔六七年,你也长大了。有时写信给我,因为我的飘流不定,信有时收到,有时收不到,但在收到信中我读了之后,竟看不见你,我总记着那顽皮的孩子是你,会写了这样的信的哪能够是你?你晓得什么,你小孩子。所以我回你的信的时候,总是愿意说一些空话,问一问家里的樱桃树这几年结了多少?或者是看门的大白狗怎样了?
而后你追到我最先住的那地方去找我,说为着我在那地方,才转学也到那地方来念书。可是你扑空了。我又走了。越走越离得你远了,从前是离着你千百里远,那以后就是几千里了。等我一回到上海,你每天到我的住处来,有时我不在家,你就在楼廊等着,你就睡在()楼廊的椅子上,看见了你的黑黑的人影,我的心里充满了慌乱。我想这些流浪的年轻人,都将流浪到哪里去?常常在街上碰到你们的一伙,你们都是年轻的,都是北方的粗直的青年,内心充满了力量。你们是被逼着来到这人地生疏的地方。你们都怀着万分的勇敢,但是你们都充满了饥饿。你们是可怕的一群,在街上落叶似的被秋风卷着,寒冷来的时候,只有弯着腰,抱着膀,打着寒颤。肚里饿着的时候,我猜得到,你们彼此的乱跑,到处看看,谁有可吃的东西。
那时你不知我心里的忧郁。你总是早上来笑着,晚上来笑着。进到我屋子来,看到可吃的就吃,看到书就翻,累了,躺在床上就休息。你那种傻里傻气的样子,我有的时候觉得讨厌,有的时候也觉得喜欢。
不多时就七七事变,很快你就决定了,到西北去,做抗日军去。你走的那天晚上,满天都是星,就像幼年我们在黄瓜架下捉着虫子的那样的夜,那样黑黑的夜,那样飞着萤虫的夜。你走了,你的眼睛不大看我,我也没有同你讲什么话。我送你到了台阶上,你就走了。那时我心里不知道想什么,不知道愿意让你走,还是不愿意。
恰巧在抗战不久,我也到山西去。有人告诉我你在洪洞的前线,离着我很近。我转给你一封信,我想没有两天就可以看到你了。那时我心里可开心极了,因为我看到不少和你那样年轻的孩子们,他们快乐而活泼,他们跑着跑着,当工作的时候嘴里唱着歌。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胜利一定属于你们的,你们也拿枪,你们也担水,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我的心里充满了微笑。虽然我给你的信,你没有收到,我也没能看见你,但我不知为什么竟很放心,就像见到了你的一样。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忘了。
但是从那以后,你的音信一点也没有的。而至今已经四年了,你到底没有信来。我本来不常想你,不过现在想起你来了,你为什么不来信。今天又快到“九一八”了,写了以上这些,以遣胸中的忧闷。
愿你在远方快乐和健康。
萧红
见字入面归亚蕾《让他活在我的歌里》
蔡琴写给媒体 7月2日
207月1日,星期天,电视播了一整天,我也看了一整天: 杨德昌就这么走了。电话录音里数不清的媒体留言,都希望我回电;这个时候叫我说什么?说什么也说不清楚我的五味杂陈。就算说清楚,又为什么呢?而所有人却急着要一篇“前妻的反应”。
从一天最初的简短快讯,然后经过中间不断的增加数据、周边访问、调画面,到一天的结束,我的名字一直连着他的逝世消息。回想当初,从我确知彭铠立和他的恋情,到决定当机立断成全他们,再到办完离婚手续,甚至到今天他去世,我的每一阶段似乎都得摊在镜头下。而()今天,我怎么告诉外头,我都还来不及感受呢?
直到一天将尽,从电视上,我已看过他那被重复了又重复的身影后,一阵强烈而尖锐的刺痛,才刺醒了我的感觉。那些深埋在我心底、长久不愿再去回想的曾经的对他的记忆,突然袭上来。我脱口轻喊出一句:杨德昌,你怎么可以这样就走了呢?
跪在圣经前,我为他的灵魂急求,求主以神自己的名,领导他走义路,让他行过死神的幽谷也不怕遭害。我感谢主在他生命结束前,是与他的最爱在一起。我抬起不停涌上泪水的眼睛,坚定地告诉上帝:我可以站起来!
我深深地感谢上帝,让我与他轰轰烈烈地爱过。我安静地、肯定地用手抚摸着夹在圣经中的小十字架。闭上眼,再感受一次这曾经的爱情。一次比一次平静、勇敢。细数他一生共完成了八部电影,在我们生命联集的十年中,我竟见证了一半。作为一个曾经的伴侣,我们一起年轻过、奋斗过。作为一个女人,他给我的寂寞多过甜蜜。作为一个观众,我们痛失一个锐利的纪录者。时间会给他所有的作品一个公道,他的付出不会寂寞。至于我们所有过往的点滴,我自己品尝。就当作我活着时永远的秘密,随着他的逝去与世长辞。
在各种真人秀以绯闻、狗血、拼明星、拼规模等俗套逐渐受到一些诟病时,近期一档没什么噱头的综艺节目《见字如面》却安安静静地火了。节目当中,一群老戏骨朗读着普通人们早年的往来书信,却使人们见字如面、情真意切地感受到过往生活的点滴细节,以及打动人心的人情味。
节目邀请的读信嘉宾如张国立、何冰、归亚蕾等,都是演技扎实、台词过硬的表演艺术家。他们的演绎声情并茂,可以在寻常的书信故事当中发掘出情感内蕴;听惯了影视剧里动辄咆哮号哭的台词,这样的表演如涓涓山泉沁人心脾。
另外,该节目的形式和内容达到了比较好的统一,不同于如今大部分电视或者网络综艺节目的大制作、大规模舞美声光电、高频复杂剪辑等处理手法,《见字如面》就好像一场小剧场话剧,观演关系简化到了仅仅保留刚需,在必要处以老照片、音乐等烘托气氛,而将大部分表现空间交给演员。
不过,《见字如面》这档节目的成功,更重要在于策划。在此前,英国伦敦有一个很出名的活动Letters Live(书信秀),是邀请莎剧演员等为观众朗读各个时代的信件。《见字如面》借鉴了这种形式,结合了中国人自己的情感表达方式和语言沟通方式,打造出独特的浪漫。
它的出现,恰逢其时地抚慰着信息时代的痛点,比如通信越来越便捷,但交心越来越困难,比如面对面坐着,但大家都只顾看自己的手机。怀旧是人类的一大基本情感模式,我们中国人则对于忆往昔有着更深和复杂的情感体验,书信这种已经逐渐消失的物件以及它所承载和连接的生活方式,却在信息时代,通过娓娓道来的朗读,唤起了人们心底的一些念想。
或许是被千篇 一律的真人秀节目腻坏了,当包括《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之类以文化为核心的节目走红以后,电视工作者和观众都开始思考并发现,其实我们之前所担心的年轻人到底爱看什么,估计是个伪命题。一些节目或者演出,夸张且生硬地引用网络流行语和段子,铆足了劲儿吵吵嚷嚷,但从各项评分体系和论坛发言来看,年轻人似乎并不领情。反而是那些专注于表达人的基本情感的,以及传递如中国传统文化等审美品位的节目广受好评。
话说回来,《见字如面》这类综艺节目中的清流,靠的也不光是一个概念,或者一个IP,从各处细节我们都能发现它的匠心独运。这也给了许多综艺节目一个启示,即请一个明星、玩一个极限、炒一个概念,其余制作环节却漏洞百出,也就不再能轻易受到观众欢迎了。
在当下,视频、荧屏无处不在,但是目之所及,霸屏的却多是无聊庸俗的娱乐节目、剧情雷同空洞的连续剧,令人作呕。可是有一档综艺节目,它悄悄地播,温温地火,却口碑不俗,令看过的人都点赞,竟然成为近年来少有的零差评综艺节目。这档节目就是黑龙江卫视于去年年底开始播出的《见字如面》。
说白了,这是一档书信朗读节目。书信曾经在社会生活中充当重要角色,是人际交流的不可或缺的媒介。但是毋庸讳言,由于现代通信手段不断进步和更新,纸质的书信正面临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然而,正因为书信曾经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编导 者从已经成为历史文物和正在成为历史文物的书信中,发现一座信息的富矿,一个历史文化的宝库。
总策划、总导演、实力文化创始人关正文,眼光独到犀利,发现了这座富矿。他继成功推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两档国民文化节目之后,再度出手,从长达多年的时间跨度、从上万封信中精选出百余封,包括家书、情书和与朋友书等不同题材,通过读信,让观众跨越时空,回到各种真实的场景中,体验不同时代、不同境遇的主人公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实现与历史当事人的见字如面。
相比于过往林林总总的虚构类作品,相对于汗牛充栋的正史和野史,信件由于它的私密性,而具有天然的真实性,从某种角度说,其认知价值高于虚构类作品,甚至高于各种史乘。又由于它是很个人的文书,因此其中所表露的感情最直接、最真实,是今人了解信件主人思想感情的窗口。很多出自历史人物的私人信件,所展现的历史场景、人物情状及社会风貌,是最为真切可信的。关正文介绍,最终入选信件强调了关涉历史的重要性、当事人的重要性和信件内容的有趣性,但所有标准最终只有一个:这封信值得更多人看到。最终入选的信件的内容,既有影响世界、影响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有反映已成历史的社会生活的有趣片段和价值截面。
见字如面节目的录制是非常精到的。节目邀请了张国立、何冰、张涵予、归亚蕾、王耀庆、蒋勤勤、林更新等多位实力演艺明星出演读信人,他们用各具特色的朗读,向观众缓缓打开书信的窗口,展现精彩的历史瞬间和人物内心世界的火花。节目还邀请了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中南大学文学院女教授杨雨等坐镇第二现场,品评明星们的表演,对每期节目7封信的来源及背景逐一进行阐释和解读。
我通过报纸的介绍,从网络上搜索,然后观看了其开头三集。我的感觉是每封信都直击人心,既有主人公爱恨情仇淋漓酣畅的剖白,又有各种妙趣横生、意味深长的生活细节,其中充满闪光点,令人心动目眩、甚至感动欲泪。
林更新读现在所能看到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封家书黑夫家书,写信人是2000多年前置身与楚国交战前线的秦国战士,令人感受伴随文明艰难前行的是惨烈的战争。归亚蕾读蔡琴写给媒体的公开信,表达对前夫杨德昌的沉痛的悼念,一句杨德昌,你怎么可以这样就走呢,令人动容。
总策划、总导演、实力文化创始人关正文,眼光独到犀利,发现了这座富矿。他继成功推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两档国民文化节目之后,再度出手,从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跨度、从上万封信中精选出百余封,包括家书、情书和与朋友书等不同题材,通过读信,让观众跨越时空,回到各种真实的场景中,体验不同时代、不同境遇的主人公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实现与历史当事人的见字如面。
相比于过往林林总总的虚构类作品,相对于汗牛充栋的正史和野史,信件由于它的私密性,而具有天然的真实性,从某种角度说,其认知价值高于虚构类作品,甚至高于各种史乘。又由于它是很个人的文书,因此其中所表露的感情最直接、最真实,是今人了解信件主人思想感情的窗口。很多出自历史人物的私人信件,所展现的历史场景、人物情状及社会风貌,是最为真切可信的。关正文介绍,最终入选信件强调了关涉历史的重要性、当事人的重要性和信件内容的有趣性,但所有标准最终只有一个:这封信值得更多人看到。最终入选的信件的内容,既有影响世界、影响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有反映已成历史的社会生活的有趣片段和价值截面。
见字如面节目的录制是非常精到的。节目邀请了张国立、何冰、张涵予、归亚蕾、王耀庆、蒋勤勤、林更新等多位实力演艺明星出演读信人,他们用各具特色的朗读,向观众缓缓打开书信的窗口,展现精彩的历史瞬间和人物内心世界的火花。节目还邀请了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中南大学文学院女教授杨雨等坐镇第二现场,品评明星们的表演,对每期节目7封信的来源及背景逐一进行阐释和解读。
我通过报纸的介绍,从网络上搜索,然后观看了其开头三集。我的感觉是每封信都直击人心,既有主人公爱恨情仇淋漓酣畅的剖白,又有各种妙趣横生、意味深长的生活细节,其中充满闪光点,令人心动目眩、甚至感动欲泪。
林更新读现在所能看到的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封家书黑夫家书,写信人是2000多年前置身与楚国交战前线的秦国战士,令人感受伴随文明艰难前行的是惨烈的战争。
归亚蕾读蔡琴写给媒体的公开信,表达对前夫杨德昌的沉痛的悼念,一句杨德昌,你怎么可以这样就走呢,令人动容。
王耀庆、张国立分别朗读画家黄永玉1983年致戏剧大师曹禺的信和曹禺的复信。这两封信具有无可比拟的震撼力。黄永玉毫不客气地批评曹禺:我不喜欢你解放后所写的戏,一个也不喜欢!说曹禺失去了伟大的通灵宝玉,你为势位所误,从一个海洋萎缩为一条小溪。真是字字见血,毫不留情。可是作为长辈的曹禺,不但不以为忤,反而诚心实意的接受,他说:我像一个一无所有的穷人,突然从一个神女得到不可数量的珍宝!但愿我迷途未远,还有时间找回失去的光阴!相信听到这两封可以载入现代文学史的书信的听众,都会被这些难得的诤言所震撼!
张国立朗读陈寅恪1936年4月8日写给傅斯年的信,时任清华大学教授的陈寅恪信中写为不影响向学生授课而取消请假,并以不在位为由退回中央研究院所发的200元津贴。两者似乎是琐事,但是信中说,此点关系全部纲纪精神。正是这些细节展现其风骨与操守,不啻 为当世知识界树立一个标杆。
蒋勤勤朗读上海知青桃桃在北大荒写给上海父母的信,写了其日常劳动和生活:近来我的工作是垛马草中秋节快到了,想吃上海的月饼。朴素的语言,平常的琐事,却令有同样经历的人浮想联翩。
林更新朗读1647年夏完淳写给母亲的绝笔信。在外族入侵,国仇家难的当头,16岁的夏完淳义无反顾,慷慨赴死。在信的末尾,他用韵文写道:含笑归太虚,了我分内事。噩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字字血泪,可谓感天地而泣鬼神。令人感动的书信还不止这些。三个小时的节目,我一口气看完,有如饮醇醪,醍醐灌顶的感觉。感谢《见字如面》制作团队,在书信日渐式微,行将走进历史的关头,令我们重温书信,受益不浅!
一个演员,一个讲台,一封信。一档读信节目,录制现场只有这些,却格外纯粹精致,收获了现场观众最由衷的掌声和喝彩声。 11月28日,这档名为《见字如面》、号称纯美网综的节目在北京红砖美术馆开机。 这是国内首档也是全屏唯一一档明星读信节目。这档新颖的节目由成功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两档“国民文化节目“的实力文化,联合黑龙江卫视和环球网等共同制作。 《见字如面》总导演、实力文化创始人、人称“文化顽主”的关正文,继玩转汉字和成语之后,这次又将目光聚焦在书信上黑龙江卫视的《见字如面》观后感2017黑龙江卫视的《见字如面》观后感。 《见字如面》总导演关正文,也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节目总导演 这一回,“文化顽主”带领他麾下这支国内顶尖的文化节目制作团队,把中国从古至今的书信做了一次集中大扫描和大梳理,开始了在书信文化领域新的征程。 关正文说,这档节目绝不是为了怀旧——尽管在手写书信传统悄然逝去的今天,一档专门朗读书信的节目肯定会带领观众重温书信里的时光和记忆——而是为了那些值得中国人知道的、有意思的、真实的中国故事,让更多人的知道。 本季节目邀请了林更新、何冰、张国立、王耀庆、归亚蕾等8位友情出演。记者了解到,所有明星都是抱着热衷文化传播的公益心参加节目录制。 他们用声音扮演那些写信人,在现场几百位观众的注视下,一封封读出那些可以窥视中国历史、名人往来以及普通人生活场景的信件。 节目开机发布会上,由左二起,分别是人大家书博物馆馆长张丁、节目总导演关正文、环球网副总经理兼总编辑朱研、黑龙江卫视节目部副主杨巍 关正文介绍,因为绝大多数都是私人信件,写作时并不是为了发表,所以这其中包含了更多真实的信息和更加自然生动的情感。每一封信都在打开一个栩栩如生的真实场景,而演员们用声音表演,更是让那些写信人好像就在现场,而信中所描述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精神情怀和生活智慧仿佛都触手可及 参加第一天节目录制的是当红小生林更新和实力演员何冰2017黑龙江卫视的《见字如面》观后感读后感。对于这档全新的节目,他俩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每人足足读了12封信。林更新更是表示,他为《见字如面》贡献了从艺以来最走心的节目表演。 林更新深情读信 开机当天,还举办了新闻发布会,环球网副总经理兼总编辑朱研、黑龙江卫视节目部副主编杨巍,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馆长张丁,演员何冰、林更新与节目总导演关正文一起出席了全国三十多家新闻媒体参加的开机发布会。
见字入面蒋勤勤《我不愿意成为拆散你们的根源》
志摩:
我走了。带着记忆的锦盒,里面藏着我们的爱情、我们的友谊,带着已经说出和还没有说出的话,先回中国了。伦敦使我痛苦。我知道,你从柏林一回来,就会从火车站直接来我家。我怕,怕你那沸腾的热情,也怕我自己心头绞痛着的感情。火,会将我们两人都烧死的。
原谅我的怯懦。我还是个未成熟的少女。我不敢将自己一下子投进那危险的旋涡,引起亲友的误解和指责、社会的喧嚣与诽难。我还不具备抗争这一切的勇气和力量。我也还不能过早地失去父亲的宠爱,以及由学校和艺术带给我的安宁生活。我降下了帆,拒绝大海的诱惑,逃避那浪涛的拍打。
我说过,看了太多的小说,我已经不再惊异人生的遭遇。现在我知道,这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诳语。实际上,我很脆弱,脆弱得像一支暮夏的柳条,经不住什么风雨。
我忘不了,也受不了那双眼睛。这次你和幼仪去德国,我和爸爸去送别你们。火车启动的那一瞬间,你和幼仪把头伸出窗外。在你的面孔旁边,幼仪张着一双哀怨、绝望、祈求和嫉意的眼,定定地望着我。我颤抖了。那目光直透我心,那里藏着我的秘密,她全看见了。
其实,在你陪着她来向我们辞行时,听说她这次会只身留在德国,我就明白,你们两人的关系起了变故。起因是什么,我不明白,但不会和我无关。我真佩服幼仪的镇定自若,从容裕如的风度。做到这一点,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就永远也做不到。她待我那么亲切,当然不是装假的。你们走后,我哭了一个通宵,多半是为了她。志摩,我理解你对真正幸福爱情的追求,这原也无可厚非。但我恳求你理解我对幼仪悲苦的理解。她待你真的是好。你说过,那不是真正的爱情,但又拥有着真切的情分。志摩,你已经大大有福了。尽管幼仪不记恨于我,但是我不愿意被理解为拆散你们的根源。她的出走,使我不能再在伦敦居住下去。我要逃避,逃得远远的,逃回我的故乡,让那里浓荫如盖的棕榈、幽深的古宅来庇护我,庇护我这颗不安宁的心。()
我不能等你回来后再做这个决定。那样,也许这个决定永远也无法做出了。我对爸爸说,我很想家,想故乡,想马上回国。他没问什么,但是我知道,这一切他都清楚。他了解我,他永远是我最好的朋友。他同意了。我们将离开这留着我的眼泪多于微笑的雾都。
我是女人,总免不了拖泥带水,要对“过去”投去留恋的一瞥。我留下这一封最后的信走了,可我又真的走了吗?我又真的收回了留在你生命里的一切了吗?又真的奉还了您留在我生命里的一切了吗? 我们还会重逢吗?还会继续那残断的梦吗? 我说不清。只是,我不期待,不祈求。
徽因
这一段时间,你也没好好念书,以后你该平静下来,发愤用功。希望您尽早用智慧的光芒,照亮那灰暗的文坛。
见字入面王耀庆《在时间之河的另一端》
写信人:刘慈欣;收信人:刘静;读信人:王耀庆。
原文:
女儿,你好!
这是一封你可能永远收不到的信。我将把这封信保存到银行的保险箱中。在服务合同里,我委托他们在我去世后的第二百年把信给你。不过,现在你打开了信,是吗?如果你在看这封信,我至少有一个预言实现了:在你们这一代,人类征服了死亡。
你收到这封信,还说明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银行对这封信的保管业务一直在正常运行,说明这两个多世纪中,社会的发展没有重大的断裂,这是最令人欣慰的一件事。如果真是这样,那我其它的预言,大概也都成为了现实。
你是在哪儿看我的信?在家里吗?我很想知道窗外是什么样子。对了,应该不需要从窗子向外看了。在这个超信息时代,一切物体都能变成显示屏,包括你家的四壁,你可以随时让四壁消失,置身于任何场景中。
你可能已经觉得我可笑了,就像一个清朝的人,试图描述21世纪一样可笑。但是作为一个写科幻小说的人,我想再努力一下,也许能使自己的想象与你所处的神话般的现实沾一点边。因为在你的时代,互联网上联结的已经不是电脑,而是人脑了。你的孩子不用像你现在这样,辛苦地写作业了。
说到孩子,你是和自己的孩子一起看这封信吗?在那个长生的世界里,还会有孩子吗?
你家的周围应该很空旷,远处稀疏的建筑点缀在绿色的大自然中。那时的天空是什么样子?空中除了日月星辰,还能看到一些别的东西。地球应该多出了一条稀疏的星环。地球上所有的能源和重工业都已经迁移到太空中,那些漂浮的工厂和企业构成了星环。
你所在的时代,应该只有少数人还在工作。而他们工作的目的,已经与谋生无关。但我也知道,那时仍然存在着许多需要人去做的工作,有些甚至十分艰险。比如在火星的荒漠中开拓和建设。在水星灼热的矿区,在金星的硫酸雨中,在危险的小行星带,在木卫二冰冻的海洋上,甚至在太阳系的外围,在海王星轨道之外寒冷寂静的太空中,都有无数人在工作着。
在你们的时代,我相信有一个一直在想象中存在的、最伟大的工作或使命已经成为现实,那就是恒星际的宇宙航行。我相信在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第一艘飞向其它太阳的飞船已经在途中,还有更多的飞船即将启航。对于飞船上的探索者来说,这都是单程航行,虽然他们都有很长的寿命,但航程更加漫长,可能以千年甚至万年来计算。我不想让你生活在一艘永远航行中的飞船上,但我相信,这样的使命对你会更有吸引力,因为你是我的女儿。
你在那时过的快乐吗?我知道,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烦恼,我无法想象你们时代的烦恼是什么,却能够知道你们不会再为什么而烦恼。你不用再为生计奔忙和操劳,在那时,贫穷已经是一个古老而陌生的字眼。你们已经掌握了生命的奥秘,不会再被疾病所困扰。但我相信烦恼依()然存在,甚至存在巨大的危险和危机。你们遇到TA们了吗?
你知道我指的是什么。这是人类所面临的最不确定的因素。虽然我早已听不到你的回答,但还是请你告诉我一声吧,只回答“是”或“不是”就行。
亲爱的女儿,现在夜已经深了,你在自己的房间里熟睡。这一年你13岁。听着窗外初夏的雨声,我又想起了你出生的那一刻,你一生出来就睁开了眼睛,那双清澈的小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世界,让我的心都融化了。那是21世纪第一年的5月31日,儿童节的前夜。现在,爸爸在时间之河的另一端,在二百多年前的这个雨夜,祝你像孩子一样,永远快乐!
爸爸
见字入面张国立《但愿迷途未远,还能追回已逝的时光》
曹禺写给黄永玉 1983年4月2日
永玉大师:
收到你的信。好像一个一无所有的穷人,突然从神女手里,得到不可数量的珍宝。我反复地看,唤出我的妻女一同看,一块儿惊奇上天会毫无预感地给了我这样丰满、美好、深挚、诚厚的感情。
我的确没有想到,你会写给我这样一封长信。你鼓励了我,你指责我近三十余年的空洞,“泥溷[hùn]在不情愿的艺术创作中”。这句话射中了要害,我浪费了成熟的中年,到了今日这个年纪,才开始明白。你提到我那几年的剧本,“命题不巩固、不缜密,演释、分析得也不透彻”。是你这样理解心灵的大艺术家,才说得这样准确,这样精到。我现在正在写一个剧本,它还泥陷于几十年的旧烂坑里,写得太实也陈腐,仿佛只知沿着老道跋涉,不知回头是岸,岸上有多少新鲜的大路可走。你叫我:“醒来啊,把沉睡赶走!”
我一定!但我仍在蒙半醒中,心里又很清楚我迷了路。但愿迷途未远,我还有时间能追回已逝的光阴。天下没有比到了暮年才发现走了太多的弯道更痛心的了。然而,指出来了就明白了,便也宽了心,觉得还有一段长路要赶,只有振作起来,再写多少年,报答你和许多真诚的朋友对我指点的恩德。永玉,你是一个突出的朋友,我们相慕甚久,但真见面谈心,不过两次。我能得你这般坦率、真诚的言语是我的幸福,更使我快乐的是,我竟然在如此仓促的机遇中,得到你这样真诚见人的友人。
你说我需要阿瑟・密勒的草莽精神,你说得对。他坚实,沉肃,亲切,又在他深厚的文化修养中又时时透出一种倔强,不失在尘俗中屈服的豪迈气概。我时常觉得我顾虑太多,又难抛去,这已成了痼习。但是如果不下决心改变,所谓自小溪再汇为沧海是不可能的。
你像个火山,正在突突喷出白热的火岩。我在你身边,是不会变冷的。你说要写二十个剧本,如果我真像你举出的那种巨人,我是会如数写出的。不过,有你在身旁督促我,经常提醒我,我将如你所说“不饶点滴,不饶自己”。
你的画,世间有多少人在颂扬,用各种语言来赞美,我再添什么是多余的。我更敬重的、我更喜欢的是你的人性,你的为人,你的聪敏才智、幽默感,你的艺术与文章是少见的。但真使我惊服的,是你经过多少年来的磨难与世俗的试探,你保持下你的纯朴与直率。
我终将有所求于你的。你的长信已经一页一页端正地放在照相簿里。现在我可以随时翻。在我疲乏时,在我偶尔失去信心时,我将在你的信里看见了火辣辣的词句,它将促我拿起笔再写下去。在我想入歪道,又进入魔道,“为势位所误”时,我将清醒再写下去!()
请问候你的夫人,感谢你,我的朋友。
曹禺
一九八三年四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