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文字的随笔:心中有束光 且行且写作(共含3篇),供大家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讨人厌的字”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大漠谷雨”博客早已停止更新,这位让人尊敬的摄影师,早已离开了吧。但是,他的精神却时常引导我,激励我。
我终于明白了一件事:生命短暂也好,脆弱也罢,我们无法主宰,但我们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在能把握的时间内,做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恐惧不安地感慨时间无情流逝,忐忑不安地猜测人生的不可预料。
正是这些充满了满满正能量的博友,给我无限的勇气、动力和智慧,我开始认真审视自己的生活。我经常追问自己一系列的问题:我对工作是否尽心尽力了,对生活是否满怀激情,对亲人是否关怀备至,对他人是否友好善良……其实,审视自己的过程,很痛苦,直视自己,否定自己,重塑自己,都需要足够勇敢。幸运的是,我走过来了。今天的我,已拥有深刻的自我反省能力,我能虚心听取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批评,对自己的过失也鲜找借口。
于是,我将关于生活的思考记录下来。每次写的时候,我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心灵,和自己的灵魂对话。回想起来,这就是我在探求“初心”的过程,我到底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我到底要什么样的人生。
《回老家》是我到黄杰工作不久后写的一篇文章。那是一个夏天的下午,我们回陈店的娘家。
记得参加黄杰小学招聘考试的时候,我的母亲轻描淡写地说:“其实,陈店也蛮好,不一定要去新江口。”当时,我有些诧异,母亲虽然念的书不多,但是绝对不是那种没有远见的人。很久很久以后,我才理解了母亲,其实,母亲只是想我离她近点,希望经常看见我,在母亲的心里,新江口太遥远。这句话中,藏着太多的不舍和无奈。
所以,我一直在各种“忙”中抽时间回老家,看看父母。每一次回家我都是分外珍惜的,一路欣赏田园风光,一路让思想尽情驰骋,一看到父母,看着他们在慢慢老去,而我无能为力的时候,也会莫名伤感。当然,我是个最能缓解不良情绪的人,转念一想父母都还健在,又会觉得无比幸运。那次从老家回来之后,我随即写下了《回老家》。《回老家》这篇文章不仅写我一路上看到的美景和关于儿时的回忆,还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愧疚。
随着一次次深入灵魂的自我对话,不断自省,我的文章内容发生了改变:文中的我不再整天诚惶诚恐,不会担心明天会如何,而是踏踏实实地过好今天;我不再觉得工作时间长,工作任务繁重,而是扎扎实实工作;我不再浑浑噩噩地掰着指头数日子,而是满怀欣喜地迎接每个日出,心安理得地目送每个日落……
我是在过日子,不是过段子,女儿也不是我生命的全部,写作不仅仅是为了女儿而写。生活是五彩斑斓的,日子是光彩夺目的,只要靠自己去体会,去把握,去发掘。就这样,在文字里我为自己的灵魂找到了一个家,我懂得怎么管理自己的生活,管理自己的情绪,更懂得怎么规划以后的路。
就这样,我的文字里也有了正能量,能感动自己,或许还能感动他人。
我一路感悟,一路书写。这样的写作,仿佛一束光,照亮了我的心灵,驱逐我内心的晦暗和雾霾,让我懂得反省、自律。
我们常说,读是理解、吸收、内化的过程,写是运用、外化、输出的过程。读写结合,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紧密相连的。随着自己写的时间越来越长,也越来也感受到自己读书太少,知识储备太少。于是,我开启阅读模式。
最初,我在网络里跟风阅读,网络里推荐了什么好书,能免费在线阅读,我就如饥似渴地读,比如《山楂树》《藏獒》《白鹿原》《朗读者》……每读过一本书之后,我都会将自己的读后感写下来。
后来,我发现学校图书室里有一大批值得一读的藏书,除了教育类书籍,还有各种各样的地理、历史、文学等书籍,那时我甚至连弗洛尹德的心理学专著都找来粗浅读过。
单从写作方面来说,给予我帮助最大的还是《三国演义》和《红楼梦》。我一次次翻阅这两本文学巨著,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语言简练,用词精妙,思想深邃,让我欲罢不能。先生曾这样表扬我:自从你认真研读名著之后,语言干净洗练了。这,大概是名著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吧。
的确,我们读过的书,都像漂移的孤岛,终将连成一片大陆。读书,对我的影响并不仅仅是写作方面,更重要的是让我心智成熟、内心强大,让我懂得世界的辽阔,让我明白身边人的温润,让我理解生活的诗意,更让我知道——要一辈子孜孜学习,不断修行。
面对两难选择的时候,我会“遇事则缓”,权衡利弊,目光放远;面对困难的时候,回想起书中那么多不平凡、苦难的人生,顿时释然;遇到矛盾的时候,我学会了先从自身寻找问题,探寻化解矛盾的途径……
尽管,生活依然是本来的模样,但是,那一地鸡毛早已飞上天去,化成了朵朵曼妙的白云;柴米油盐也不再是零碎冗杂的象征,而是生活这支乐曲中最美妙的音符;文字,亦成为我最亲密的朋友,想写就写。
说到这里,就来介绍我的《北京之行》吧。12月,我在北京参加楹联培训,每天都是按部就班,因为住在密云远离北京城,我也无法窥见大城市的“灯红酒绿”。所以,到了北京很久,我只字未写。但是,随着培训时间渐长,对楹联学会的几位导师了解加深,内心总涌动着一种感动,感动几位导师的人格魅力,和蔼可亲,治学严谨。
临回家的几天,每天凌晨三四点醒来,再也无法入睡。又一个凌晨,我悄悄起床,打开电脑,开始写《我眼里的叶子彤先生》,结果同寝室的小姑娘被我吵醒。我索性将电脑搬到了卫生间里,关上门,站着完成了这篇文章,时间尚早,我又接着写《我认识的刘太品先生》,未完。当天,结业考试,考试中遇到了难题,我放下难题,继续写那篇未完的文章。所以,交卷前,我只是临时抱了抱佛脚。考试一结束,我接着完成了《北京之行》的三和四。那四篇文字其实是一天完成的,这就是我所说的想写就写吧。
从北京回来后的一天,我发现一美术教师将我在北京拍的枸杞树照片,作为材料让孩子们作画,我才惊叹那张照片实在是太唯美。失去才知道珍惜,美丽的风景也只有在错过、离开之后才怅然若失。于是,我再次翻看了在“德一园”拍的一组组照片,也就有了北京之行的第五篇文章——《处处是风景》。
《走街串巷匆匆一瞥》这篇文章,是当时逛了北京城之后,就打算写的。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拖延了很久。在一个宁静如水的夜晚,写下这篇文字,没费功夫,自然而然就写完了。
如今,我的写作,都是发自心底的声音,顺手拈来,不矫揉造不造作,字字句句都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春来了,花开了,真美,我要用文字来赞美春的勃勃生机;逛了次街,看到街上琳琅满目的商品,买回了所喜的菜蔬,心情灿烂,我要用文字来表达心情的美丽;听了一堂课,惊诧执教教师精美的设计,完美的演绎,心绪难平,我要用文字来夸赞一番;和别人产生龃龉,被误解委屈难过,不被理解满腹牢骚,我也要通过文字倾诉,平复心情。在敲击键盘的时候,时光也能停止流淌,唯有岁月静好。
所以,我的游记,写的也并不全是风景,写的更多的是自己在路上的心情和感受。
文字,是一束明亮温暖的光,照亮世界,照亮自己,照亮前方的道路。
回想一路走来,我曾为女儿,为博客的更新而写,并且一直坚持下来。也曾为内心的感触、感想而写作,这些所感让我不断成长。如今,我听从心灵的声音而写。写作,就如呼吸一样自然,是滋润心灵的良药,写作也将是我一辈子的自我修行。
文字,就如心中的一束光,帮我驱散人生中的勉强和寒凉,战胜人生中的挫折,跨越人生中的苦难,助我走向光明、美好、圆满。
作者:静听花语
公众号:静听花语
心中有束光 且行且写作
“此生多勉强,此生多寒凉”,这是《清白之年》中的一句歌词,似乎,勉强和寒凉将我们人生的不易都高度概括出来了。或许,只有文字,能温暖勉强、寒凉的人生,能照亮迷茫、模糊的人生之路。
——题记
2007年,先生骑摩托车出事,做开颅手术,生死攸关。
2008年5月12日,那个阳光温和的下午,我们一切如故,但是,四川并不平静,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不知夺走了多少人的幸福和生命。
我那么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助。正如网络里所说,我们能把握的,唯有此时,下一秒到底会发生什么,谁都无法预料。
当我认真思考一系列“生命”问题的时候,女儿正年幼,只有5、6岁。因为爱,所以会有各种各样、连绵不绝的担忧。我常想,若我出了意外,女儿该怎么面对生活?我该用怎样的母爱继续温暖她以后的人生?于是,我打算记录我的生活,我的家庭,我的工作。或许,这些文字是留给女儿最好的礼物。
2008年,那个冬天很冷,我蜷缩在学校打印室里,开通了“静听花语”的新浪博客,我的记录就这样郑重其事地开始了,颇具仪式感。
初接触博客,兴味盎然。为了让博客每天都有更新的内容,我开始认真观察生活。哪个同事说了句有趣的话,打了个有趣的比方;哪个孩子做出可爱的表情,让人欣慰的事情;哪棵树开始发新芽,哪朵花在飘零;下雨了,刮风了,下雪了……一切的一切,都可以成为我笔下的话题。我开始认真描绘这个世界。当然,我不仅是在描述我眼里的世界,更是在向女儿介绍这个世界及其变化。
在记录中,我发现,原来世界有那么多可爱之处,只是疏于发现。我细细观察,慢慢地写,没有章法,没有技巧,只是忠实地记录一切。
开通博客的初衷是为了女儿,所以,很多文章是为女儿写的。儿童节、女儿生日,我都会给她写一封信,让她感受到父母的爱;女儿的快乐和悲伤,女儿的进步和困惑,我都一丝不苟地记录下来,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她;我们带着女儿到处走走,给她拍下美美的照片,写下游记,希望能给女儿留下最美好的回忆……
17年暑假,女儿初中毕业,我们决定一家三口自驾出游,前往重庆。
在重庆城,先生开着车载着我们在大街小巷到处溜达,我们有大把大把的时间感受重庆这座城市的3D魅力。除了看重庆的风景外,我也充分感受重庆人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点。回来之后,《重庆之行》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专门介绍重庆这座城市。也许,写得片面,但是我写的是自己亲身的感受。
我们千里迢迢到了重庆,也只不过看了歌乐山,磁器口,博物馆和大学城这几处地方,但是我们都很满足。一回来,我就将三天走过的地方写成了一篇文章,重点介绍了三峡博物馆和四川美术学院,这两处是女儿最喜欢的地方,也是我们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
因天气太过炎热,我们提前返回,经过恩施,就喜欢上了,天气凉爽,空气清新,于是停下脚步。
我们在本地人的指导下游玩了土司城和恩施大峡谷。我们边走,边看,边思索,旅游无非就是这样吧。回来之后,翻开照片重温当时场景,查阅资料解开心中的疑窦,然后写下来,就好像又旅游了一次,这也是我写作《恩施之行》的缘由。
当然,我还记录自己的工作生活情况,希望这些文字能对她产生深远的影响,她将来能认真工作,享受生活的快乐。因此,我要求自己的文字积极向上,这也让我开始认真工作,快乐生活。
记得那是个初冬的夜晚,下着雨,下班已是黄昏,经过人和路那个T字路口的时候,汽车在耳旁使劲吼叫着,泥泞的马路,冷冷的寒风,很是颓唐。但是,突然,我发现马路旁挂着雨滴、在冷风中微微颤动的树叶,就仿佛一面面的旗帜,让人爽心悦目。听着尖锐的鸣笛声,感受着其他晚归人的急迫心情,心情豁然开朗。虽然自己忙碌了一整天,疲惫不已,只要回到家,就可以休息了。顿时,风不再冷,脚步轻盈,也就有了《漫步》这篇文章最初的感动。
后来又无数次经过人和路回家,路边的风景一年四季轮回流转,总能带给我这样那样的惊喜。不管前一秒我的心情是沮丧还是哀伤,但是只要一踏上人和路,心情就灿烂起来。而且,我还喜欢上了漫步,不管是哪条街。
在一个阳光正好的礼拜天,我途径人和路回家之后,一气呵成地写下了《漫步》,这篇文章来源于内心的感动,对美的感受。我的随笔中,多是如《漫步》这样的文字。
生活,就这样悄然发生了变化。我的文字里,也开始流露出快乐、美好。这些真实的记录,仿佛一束光,照亮了我身边的世界,引导我认识世界的多彩,体会生活的美好。
在博客里,我认识了一大批素未谋面的博友,我们相互交流,相互鼓励,在文字里取暖。给我启发的不仅是博友的写作技巧,还有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我认识一位“大漠谷雨”的博友,他这样写着:
“我是一个癌症患者,生命之光即将熄灭。
知道我的人都说我是个大忙人,说我整天太忙了,那是因为我实在是需要忙,因为我要和时间赛跑,我还有太多太多的事要做,我要继续工作、照顾多病的妻子、写完那没写完的书、到田野和深山去考察、采撷美丽的花瓣写博……我还惦记着灾区深山里的那些孩子们。我不能输在疾病的面前,不能倒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微笑人生是我唯一需要做的!
如果有一天,你们看见大漠谷雨的博客不更新了,永远停顿了,那是他永远离你们而去了。他会带走所有的祝福和温情,留下永恒的灿烂和微笑……”
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内心震撼。原来面对生死,可以有这样豁达的态度。“大漠谷雨”先生在生命之花即将凋零的时候,还在与时间赛跑,他只愿能在人间多留一缕醉人的芳香。
★ 生活随笔且行且吟
★ 作文 且行且停
★ 且行且珍惜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