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一曲绝望的号叫--苏轼《卜算子 黄洲定慧院寓居作》欣赏(教师中心稿)(共含2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舞蹈机器孙胜完”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一曲绝望的号叫--苏轼《卜算子 黄洲定慧院寓居作》欣赏(教师中心稿)
-5-8
林承雄
这首词写于苏轼被贬黄洲期间。
上阕写自己在月下独步的孤独寂寞的情形。一轮残月高挂梧桐疏落的枝桠上,夜已深沉,人声寂寂,这两句写景为下文幽人的出场作了背景的渲染,这种气氛是格外的凄清落寞。其中,“缺”、“断”两字一则绘形,一则传声,传达出无限的遗憾、惆怅、茫然若失的味道。“谁见幽人独往来”,一声惊问,令人可以窥视到词人内心的无比寂寥;“幽”、“独”两字,情蕴其中,力透纸背。“缥渺孤鸿影”,既是词人的顾影自怜,又是词人的竭力解脱。他情不自禁把自己想象成一只落单的孤雁,飘逸空灵的形象中寄托的是个人宦海沉浮的辛酸苦辣。苍茫的天穹,朦胧的月华,萧瑟的梧桐,寂然的更漏,孤独的彷徨,翩跹的遐思,幻灭的`理想,构成了一幅意境忧伤迷离的画图。“这次底,怎一个愁字了得?”于是诗人在这残月当空之下索性尽情放飞自己的思绪,他想在这纵情的遐想中暂且忘怀人生的所有不幸。
下阕扣住孤鸿这个核心意象来铺展笔墨,移情于物,化物为我,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孤鸿的内心世界。这其实是词人换一个角度对自我进行一次观照,一次审视。“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承上阕的“幽”、“独”两字,写了孤鸿的一路风雨兼程而形单影只难归宿、怨愤满腹而无人可以倾诉的凄怆。一个“惊”字起头使整首词至次掀起了情感的波澜,暗示了人世**险恶,起起伏伏,无法逆料。“却回头”勾起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忆,个中滋味,不堪回首。“有恨无人省”写尽了孤独的痛苦。“拣尽寒枝不肯栖”,更尽交代了“无人省”的原因,这只桀骜不驯的孤鸿矢志不渝地坚持着自己的人生理想,不愿像其他鸟儿那样轻易的就放弃了自己的追求而随波逐流,他志怀高洁,千挑百拣,寻寻觅觅,却始终找不到诗意的栖居之处,这又倍增其“恨”,而更让人绝望的是“众里寻他千百度”之后的那个叫人断肠的悲剧结局,那就是“寂寞沙洲冷”。本来是“良禽择佳木而栖“,到如今,非但佳木难寻,即便寒枝也叫人失望,孤傲不羁的他只好流落在寂寞凄冷的沙洲。“寒”、“冷”二字透露出词人内心深处的无比颓唐、绝望,它难免有一种消极的厌世的色彩。
这首词其实是词人政治失意后发自肺腑的号叫。因此尽管词人试图想移情于物,但是又无法控制内心强烈的波动,想要含蓄但又隐忍不住,因此就要不厌其烦地反复用上一些比较直观的冷色调的词语来加以强调,像“幽”、“独”、“惊”、“恨”、“无人省”、“寒”、“寂寞”、“冷”等等,这样就多少显得直露了一些,而也正是这么一种不假粉饰的率直,分明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一个封建士大夫杰出分子的人生际遇,听到了一个秉持个人操守不与流俗合污的读书人的良心的呐喊。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欣赏
【原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作品赏析】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 ,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这两名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 :“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下阕专写孤鸿遭遇不幸 ,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这里 ,词人以象征手法 ,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 :“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以性灵咏物语 ”,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