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鸡尾鹦鹉寿命的饲养方法 鸡尾鹦鹉的生活习性(共含5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mart兔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鸡尾鹦鹉由于对食物的要求不高,一点儿都不挑食的那种,因此它们的体格比较健壮,抗病力强。易饲养易繁殖,非常适合初入门者饲养。在一般饲养条件下很少发生死亡现象。但要注意不要断食、断水,饲料不要太单一。
野生鸡尾鹦鹉喜欢在地上找食吃,通常吃种子,草,树叶和树皮(来源于各类树木,灌木和其他植被)。此外,野生的鸡尾鹦鹉还吃蛴螬和其他不同的昆虫。每日2次,早晨日出后不久,消耗大约2.72克植物食粮。到了晚上,大约在天黑前一个半小时,摄取量大约在4.25克,一天进食接近700克。
饲料主要有谷子、黍子、稗子、稻谷、麻籽、葵花籽、鸡蛋小米、油菜或其它青菜等。粒料搭配比例谷子40%,黍子20%,稻于10%,麻籽20%,葵花子10%,把几种饲料混合均匀即可。鸡蛋小米在配鸡蛋小米时,应在每1千克小米中加2克食盐和4~6克多种维生素、钙粉和微量元素。
鸡尾鹦鹉的生活习性
在野外的鸡尾鹦鹉通常成对或一小群聚集活动觅食,不常发现数百只聚集的情形,在水源区经常可发现与虎皮鹦鹉一起大群结集,主要食物为种子及谷类,在一些地方是农业害鸟,澳洲北部的族群会四处迁移栖息,南部的族群则有季节性的迁徙行为。一般是成群栖居在枯树枝上。在河流,溪流的附近活动,作为群体其活动范围依傍着水源地。在溪水中饮水同时洗澡,因为大多数鸡尾鹦鹉都很爱洗澡。
野生鸡尾鹦鹉喜欢在地上找食吃,通常吃种子,草,树叶和树皮(来源于各类树木,灌木和其他植被)。此外,野生的鸡尾鹦鹉还吃蛴螬和其他不同的昆虫。每日2次,早晨日出后不久,消耗大约2.72克植物食粮。到了晚上,大约在天黑前一个半小时,摄取量大约在4.25克,一天进食接近700克。
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广布于全澳洲,尤其是内陆地区,没有分布在北部的约克角半岛、澳洲的滨海地区或是数量较少,塔斯马尼亚岛的族群多为澳洲本土引进与逃脱的笼养鸟。人工养殖以使该物种遍布世界各地。
鸡尾鹦鹉(学名:Nymphicus hollandicus)在香港和台湾多称玄凤鹦鹉,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中型鹦鹉之一。野生种群产自澳洲,繁殖数量多使得它们相当的普遍,手养幼鸟十分活泼,喜爱亲近主人;鸡尾鹦鹉有许多的变种,较常见的是灰色、白色、珍珠等品种;据说鸡尾鹦鹉Cockatiel名称的由来是荷兰船员在澳洲发现它们时,以葡萄牙语称它们“cacatitho”,意思是“小型的巴丹”,因而得名,它们在全世界的总数量超过1百万只,而且数量仍继续地成长中,其族群十分稳定且安全。
目录外形特征栖息环境生活习性分布范围外形特征鸡尾鹦鹉身长32-33厘米,翅膀长度约16-18厘米,野生的顶冠长4-6厘米,饲养驯养的冠毛长4-11厘米。体重80-100克寿命,已知的活得最久达36周岁。是凤头鹦鹉科中的一种小型鹦鹉。类似于其他一些凤头鹦鹉(cockatoos)的特征,比如葵花凤头鹦鹉,鸡尾鹦鹉也有一个竖立在脑袋上的顶冠。除此以外,鸡尾鹦鹉和葵花凤头鹦鹉也具有其他一些相同或类似的特征,如面部的羽毛都会将嘴巴的两侧遮盖住,而这一特征在凤头鹦鹉家族以外的鹦鹉品种中很少具有。与大部分葵花凤头鹦鹉相区别的是,鸡尾鹦鹉具有长长的尾羽,尾羽的长度大约相当于身长的一半左右。而鸡尾鹦鹉具有显著特点的顶冠会在受到惊吓或兴奋的时候直立起来,顶冠呈现倾斜状态则表明鸟儿此时处于比较放松的精神状态。 鸡尾鹦鹉的羽毛一般是中度灰色的,身体下部颜色比较浅,橙色脸颊,翅膀上有白色的大羽斑。雌性鸡尾鹦鹉的翅膀下缀有一排黄色的小点,但雄性鸡尾鹦鹉则没有这一特征。存在一些其他种类的突变,例如具有淡黄色羽毛的黄化鸡尾鹦鹉。雌性的黄化鸡尾鹦鹉也具有带斑点的尾羽。雄鸟和雌鸟都有黄色的脸部羽毛:雌性鸡尾鹦鹉的'嘴巴和眼睛周围覆盖着黄色的被毛,而雄性鸡尾鹦鹉的脑袋大部分和顶冠的前部羽毛是黄色的。 鸡尾鹦鹉没有亚种,以颜色区分达18种不同的变种,另有少数一些不确定特例。脚爪适合攀爬,四个脚爪中两个向前生长,两个向后。
栖息环境主要栖息在干燥与半干燥的各种林地、灌木丛、河流边的森林区、荆棘丛、果园、农场田园、平原、路边等地区。
生活习性在野外的鸡尾鹦鹉通常成对或一小群聚集活动觅食,不常发现数百只聚集的情形,在水源区经常可发现与虎皮鹦鹉一起大群结集,主要食物为种子及谷类,在一些地方是农业害鸟,澳洲北部的族群会四处迁移栖息,南部的族群则有季节性的迁徙行为。一般是成群栖居在枯树枝上。在河流,溪流的附近活动,作为群体其活动范围依傍着水源地。在溪水中饮水同时洗澡,因为大多数鸡尾鹦鹉都很爱洗澡。 野生鸡尾鹦鹉喜欢在地上找食吃,通常吃种子,草,树叶和树皮(来源于各类树木,灌木和其他植被)。此外, 野生的鸡尾鹦鹉还吃蛴螬和其他不同的昆虫。每日2次,早晨日出后不久,消耗大约2.72克植物食粮。到了晚上,大约在天黑前一个半小时,摄取量大约在4.25克,一天进食接近700克。
分布范围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广布于全澳洲,尤其是内陆地区,没有分布在北部的约克角半岛、澳洲的滨海地区或是数量较少,塔斯马尼亚岛的族群多为澳洲本土引进与逃脱的笼养鸟。人工养殖以使该物种遍布世界各地
蓝冠锥尾鹦鹉的生活习性 蓝冠锥尾鹦鹉的饲养方法
蓝冠锥尾鹦鹉的生活习性
蓝冠鹦哥是大型的锥尾鹦鹉,也是Aratinga锥尾鹦鹉的一员,外型十分可爱讨喜,市面上人工繁殖鸟并不常见,市面上大部分卖的中成鸟多是野生鸟,但是手养鸟适合作宠物鸟,个性相当活泼可爱;共有约5种亚种,分布地区并不集中,散布于南美洲各地。
生活在开阔的地区像干燥的落叶性森林、热带稀树草原、森林边缘地带等地区,而活动或觅食时成一小群或数百只聚集在一起,尤其是食物充足时;常与米特雷鹦哥、白眼鹦哥聚集,有季节性迁徙行为,会破坏农作物如芒果、番石榴等作物。
在委内瑞拉繁殖期约在2-6月,在阿根廷大概在12-3月;鸟舍中或笼养的蓝冠锥尾鹦鹉算是蛮吵杂的种类之一,手养幼鸟则较不会有此情形,提供树枝或玩具供啃咬,新鲜蔬果、种子、核果、青菜、面包等食物的提供也是必要的。
蓝冠锥尾鹦鹉的饲养方法
蓝冠锥尾鹦鹉生活在开阔的地区像干燥的落叶性森林、热带稀树草原、森林边缘地带等地区,而活动或觅食时成一小群或数百只聚集在一起,尤其是食物充足时;常与米特雷、白眼锥尾鹦鹉聚集,有季节性迁徙行为,会破坏农作物如芒果、番石榴等作物,在委内瑞拉繁殖期约在2-6月,在阿根廷大概在12-3月;鸟舍中或笼养的蓝冠锥尾鹦鹉算是蛮吵杂的种类之一,手养幼鸟则较不会有此情形,提供树枝或玩具供啃咬,新鲜蔬果、种子、核果、青菜、面包等食物的提供也是必要的。
这种鹦鹉鸟体为绿色,头部为蓝色;眼睛外有一圈白色的裸皮,翅膀外侧的飞行羽为蓝棕色,翅膀内侧的覆羽为暗橄榄黄色;尾巴上方为绿色,外侧和内侧皆为红棕色;上鸟喙为肉色并带有一点浅粉红,下鸟喙为黑色;虹膜为橘色。
蓝冠锥尾鹦鹉若要繁殖,绝对得避免买到愈来愈多的野生锥尾鹦鹉,野生鸟与繁殖鸟价差往往有数倍之遥,使用巢箱的深度要够深,并置于较阴暗的角落,以天然中空木头作巢效果会更好,对饲主巢箱的检查很敏感,提供良好的环境与饮食等生活条件来繁殖不会很困难,每只蓝冠锥尾鹦鹉平均约产3颗卵,偶尔4颗,孵化期约24天,羽毛长成45天。
啄羊鹦鹉(Kea)是新西兰境内特有的鸟种,生活于险峻寒冷的高山地区,由于它们时常发出类似“Keeaa“的沙哑叫声,因此得名。由于它们大多在地面上活动,用双脚跳跃式前进,动作滑稽逗趣,因此又被称为“高山上的小丑”。它们栖息的环境相当险恶,加上食物有限,使的啄羊鹦鹉发展出独特的生活习性和个性。它们是社会性相当高的鸟种,平时居无定所,大多是四处游牧觅食;生性对任何新的事物都保持着高度的好奇心,必定会上前察看,这样的天性也有助于它们迅速的发现任何可以果腹的食物。
啄羊鹦鹉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看到任何一样新东西都要设法弄个明白,因此它们便在当地的居民中留下了爱找麻烦的不好名声。虽然它的体形仅有乌鸦一样大小,却时常撕碎当地运木工人的睡袋,在大蓬车顶上吵闹,或者用它长而锋利的弯嘴,弄开当地居民的家门和窗户,有时即使装有金属防护网,也很难防住它们的好奇心。在滑冰场附近,它们也被视为有害动物,因为它们嗜好从游客的小汽车上折下一些软部件,令到这里消遣的游客好不烦恼。在一些国家公园里,它们经常作为吸引游客的宠物而受到种种优惠,但这又害苦了公园里的工作人员。他们要想方设法地保护电视的天线,为了防止汽车的雨刷被它们叼走,还要把汽车停放在装有铁丝网的停车场内。
啄羊鹦鹉主要以树叶、水果、浆果、草根、植被、花蜜、昆虫、蠕虫、幼虫、动物死尸、营区的垃圾、人类给予的各式食物等为食。
它们是不折不扣的机会主义者。每年春天,啄羊鹦鹉都会在高山上挖掘雏菊类植物,以及搜寻雪堆四周和岩石夹缝中是否有新长出来的植物嫩芽或是小昆虫可以果腹。到了夏天,它们就在山上的矮树或是灌木丛间寻找水果或是浆果、种子和花朵等。到了秋天,它们大多会待在山毛榉林区中,觅食些嫩芽、树叶和坚果;但是到了冬天这个最严苛的时节,它们会寻找死去动物的遗骸,挖出最具能量的内脏和脂肪部份食用,以便熬过大自然最严酷的考验。
啄羊鹦鹉的好奇心可能与其奇特的觅食行为有关。它是一种杂食性的鸟类,时常撬地衣,捉昆虫,挖根块,钻雪地,取食山毛榉的嫩芽、高山灌丛类的根和浆果、植物的花蜜等植物性食物,并且经常在石块和雪底下寻找一些昆虫的幼虫,一旦有机会还偷袭各种小动物,其动作就像一只凶猛的老鹰一样敏捷,此外还取食各种尸体,也常在人类的生活垃圾中寻觅食物。
更为奇特的是,啄羊鹦鹉还经常袭击羊群,所以有“杀羊者”的称号。不过,据说啄羊鹦鹉最早只是啄食羊身上的寄生虫,由于一些偶然的机会,它将羊皮啄破,吃到了羊的肉,从而发现羊肉的味道更好吃,于是才逐渐改变了食性。
非洲灰鹦鹉的生活习性 非洲灰鹦鹉繁殖方法
非洲灰鹦鹉的生活习性
非洲灰鹦鹉说话能力强,天资聪颖,智商高,以擅长模仿人语闻名。觅食的时候通常一小群一起行动,喜食各类种子、坚果、水果、花蜜、浆果等,有时也会至农作物田园中觅食,造成农业损失,尤其是玉米田。非洲灰鹦鹉可以在长途跋涉中搜索果树,尤其在旱季会季节性迁移。栖息时聚集大群,非常嘈杂,在休息和在飞行中都会发出嘎嘎的鸣叫、口哨声和尖叫声,除了能够模仿人类的语言,也发现这种鹦鹉在野外可以模仿其他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声音。
饲养非洲灰鹦鹉要选用坚固的金属鸟笼,并有足够空间以供活动,同时亦要预备不同种类的玩具满足它们的好奇心并有助消磨时间,减低它们待在笼中的焦躁烦厌感,免得养成咬毛症。除了供给均衡营养的食物外,钙质的补充尤其重要,它们生性善妒,害羞,希望受重视,若长时间受冷落,无聊,感觉沮丧很容易导致拔毛症的心理病,所以应给予大量玩具及足够陪伴它们的时间。
非洲灰鹦鹉繁殖方法
非洲灰鹦鹉繁殖期开始于3岁左右,繁殖季节因地而异,东非约在1至2月及6至7月的干燥季节。筑巢在离地面10-30米高的树洞内,通常一窝产2-3枚卵,偶尔4枚。孵化期28至30天,幼鸟刚孵出时只有14-16克重,5厘米长,约75-80天后羽毛长成,离巢期大约80天,圈养的非洲灰鹦鹉可以活到50岁。
刚引入饲养的非洲灰鹦鹉成鸟通常十分紧张与不安,尤其是野生。通常表现的非常焦虑,适应新环境的时间较长,它们算是中大型鹦鹉中比较安静的种类,不常打扰它们就不太会吵杂,但是灰鹦也是中大型鹦鹉中较容易养成拔羽恶习的种类之一,无聊、焦虑、缺乏关爱、空间狭孝压力、营养不均衡等因素皆有可能导致拔羽症,饲主宜多加注意和照顾,手养的幼鸟非常可爱迷人,它们过人的模仿能力使得主人在饲养的过程中特别有趣,许多幼鸟在主人用心教导之下就学会说话,是很理想的宠物鸟,须提供多样性的食物,各种蔬菜、水果、种子、坚果、谷物需均衡提供,尤其是钙质的摄取尤为重要,日常生活中可以添加维生素补充剂。
★ 鹦鹉作文150字
★ 鹦鹉的日记
★ 描写鹦鹉的
★ 鹦鹉作文650字
★ 鹦鹉小学作文
★ 的鹦鹉作文
★ 鹦鹉作文三年级
★ 芳草萋萋鹦鹉洲
★ 鹦鹉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