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王维的人生智慧浅析(共含7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别动我的奥利奥”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王维的人生智慧浅析
王维的创作代表的是盛唐时代的风格,作品中充满佛禅义理,同时也洋溢着人生智慧和生存哲学。
王维青年时期极为得意,21岁中进士第,官居大乐承,儒家兼济天下的理想有了实现的可能,所以此时的诗作充满了少年无所优惧的情怀,“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少年行》),逸兴飞扬。但之后,王维可谓经历曲折,百转千回。先是被贬为济州参军,31岁丧妻,然后重作京官,参与张九龄改革,随革新失败再次被贬。于安史之乱中受伪职而被俘,平乱后再历沉浮,终于在心如止水的境界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亲历浮沉变幻的宦海生涯之后,王维选择了皈依佛教禅宗,佛教禅宗影响了他的生活节奏和政治态度,改变和强化了他的人格自塑方向,形成了他与一般人“终南捷径”式的投机或樊笼式的解脱截然不同的对隐逸生活的迫求方向――亦官亦隐,“以禅诵为事”的生活方式。这样的际遇和晚年的生活方式让王维沉静地思考自己的人生智慧和生存哲学,诗人在仕隐之中保持自我人格的清高适意和内在性灵的高度自由,以“身心相离”的观点看待世间万事万物,断除世俗的欲求和烦恼,破除对于“法”“我”的固执,使主观内心的追求与客观外在的现实相分离,达到一种适意自得的状态。
一、“无可无不可”
“无可无不可”本出自《论语・微子》,“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孔子的意思是说自己所追求的言行与伯夷、叔齐等逸民不同,“亦不必进,亦不必退,惟义所在。”也就是说君子的追求应在于对社会尽职尽责,而不应计较成败荣辱。儒家的这种处世哲学和人生态度是千古世人所自觉信守的,“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如此等等。王维在《与魏居士书》中有一段对“无可无不可”的解读文字:
孔宣父云:“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可者适意,不可者不适意也。君子以布仁施义,活国济人为适意,纵其道不行,亦无意为不适意也。苟身心相离,理事俱如,则何往而不适?此近于不易。愿足下思可不可之旨,以种类俱生,无行作以为大依,无守默以为绝尘,以不动为出世也。
王维认为如果能够做到“身心相离,理事俱如”,那么还有什么不适意的呢?也就是说,“无论道之行或不行,照样可以适意,只要顺随真如”。①《庄子・齐物论》中有一段关于“可与不可”、“然于不然”的论说:“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恶乎可?可于可。恶乎不可?不可于不可。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道路是行走而成的,事物是人们称谓而就的,无所谓认可与不认可,也无所谓正确与不正确,在道家的观点之中,“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怪”千奇百怪的各种事态是相通而浑一的,那么也就无需计较能否认可和是否正确,只要认识并把握事物的本质即可,实际上说的也是一种“无可无不可”的哲学。王维正是领会了其中的真谛,以“适意”为人生目的,“该仕则仕,该隐则隐,随宜而行”②,能够做到亦仕亦隐、仕隐两全,并在仕隐之中保持自我人格的清高适意和内在性灵的高度自由。
这里,我们有必要弄清楚“无可无不可”的前提:身心相离,理事俱如。佛教认为身如聚沫,不可长存,自然就不应该执著于其上。王维在这封书信的前半段说到许由的弃瓢洗耳是“恶外者垢内,病物者自我”,厌恶外物,反使自己内心受到垢染,这是十分不值得的。批评陶渊明“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解印绶弃官去”使自己陷入“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的境地。又强烈指责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中的“顿缨狂顾,岂与俯受维系有异乎?长林丰草,岂与官署门阑有异乎?异见起而正性隐,色事碍而慧用微,岂等同虚空,无所不遍,光明遍照,知见独存之旨耶?”王维认为他们这种厌恶外物,弃绝人世的态度,与佛教所说的“入诸舍,示欲之过;入诸酒肆,能立其志”(《维摩诘・方便品》)、“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坛经》第十七节),相去甚远。聪明人的人生哲学应该学会忘记、泯灭自己的身心,明晓事物的现象虽然多姿多彩、各式各样,但本质上都是“空”的,所谓“诸法皆空”。以这样的观点看待世间万事万物就更容易断除世俗的欲求和烦恼,也容易使主观内心追求与客观外在的现实相分离,达到一种适意自得的状态。
“适意”的关键还在于“理事俱如”,也就是顺随真如,佛家称事物的真性、真相为真如。《唯识二十论》卷二:“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长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万事万物的真象在佛教那里实际就是“空”,以此观之,仕与隐的本质并无区别,也无界限,那么也就没有必要加以区分,使身心纠缠于其中。王维的“无可无不可”的人生论断就“突破了仕隐非此即彼的简单化的对立形态,突破了忧心在朝、养性于野的狭隘的处世方式,而以纯粹理念控制心理,不住有无,不受纷扰,身披朱绂而逍遥山水,位在魏阙而心宅方外,无目的性的随顺,却是有目的性的满足,故而无往而不适也。”③这种人生境界是超越伦理、超越宗教的审美境界,“不废大伦,存乎小隐。迹崆峒而身拖朱绂,朝承明而暮宿青霭”(《暮春太师左右丞相诸公于韦氏逍遥谷宴集序》),白天效力宫廷而夜晚寄宿幽居,既可成就“小隐”,也不荒废敬业效命之大道。王维以适性为生存目的,从容与仕隐之间,始终保持人格的相对独立,不注重实际意义上的自然人生,而着重建设心灵主体和精神世界。
我们知道,在王维之前就有陶渊明、谢灵运等流连并幽居山水的诗人,对于他们,隐逸是作为入世的对立面出现的,他们都是在经历了多重挫折之后才萌生归隐之心。“陶渊明的归隐田园,谢灵运的狂游山水,都是将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由政治移向了自然,在自然之中寻求心灵的补偿和寄托”④,用精神的满足去消除仕隐的矛盾。也就是说他们追求自然山水中的闲散自由,而摒弃社会生活尤其是仕途生活对人的羁绊和束缚。
王维的人生哲学中蕴含一部分与陶谢相同的追求,不过,作为一名佛教徒,王维饱读佛禅义理,尤其精通禅宗哲学,这些东西自然而然的深入他的隐逸生活,影响他的处世方式。禅宗等同色空的义理,打破了三界之别,将修炼与生活,入世与超世,佛性与人性等同起来,达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非空非色,即空即色的悟境。对此,李泽厚说:“简言之,不诉诸理智的思索,不诉诸盲目的信仰,不去雄辩地论证色空有无,不去精细地讲求分析认识,不强调枯坐冥思,不宣扬长修苦练,而就在与生活本身保持直接联系的当下即得、四处皆有的现实境遇中‘悟道’成佛。现实日常生活是普通的感性,就是在这普通的感性中便可以超越,可以妙悟,可以达到永恒……那常住不灭得佛性。”⑤正是受到禅宗这种哲学的影响,王维不再像前人那样隐于林泉山水之中以求得超世之乐,“而是如南宗禅师们常说的‘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永嘉玄觉《证道歌》)”⑥,修习一种“山林优游禅”,追求“大隐隐于朝”的境界,即使身在官场,也依然能够得到精神的自由,即使大言尘世事功,也能得到超世的满足。
正因为如此,王维面对自然山水,不仅有一种摆脱尘世的超越感,更有一种物各其性的自适,一种得道悟道者的涅。所以在他的山水田园诗中,不再一味将社会现实与自然山水相对立。在他的人生哲学中,自然就是自然,现实就是现实,仕即是隐,隐即是仕,仕不是仕,隐不是隐,他完全生活在一种“无可无不可”(王维《与魏居士书》)的心灵与行为的自由中。王维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能从自然的本质上去审视自然之美,从社会的本质上去感受社会之功,还自然以其本然的特色,用海德格尔的话说就是“让事物如其本然”。
二、破除“二执”
“我执”是佛教用语,又名“我见”,是指人们对虚幻不实、五蕴和合的身心,固执的认为存在一个能自在主宰的实我;由于本来无我,却妄生执着,处处以我为中心,便产生了种种烦恼。用更简单的话来说:“我执”就是把“我”当真了,认为有一个真实的“我”,心里安立了一个独立的“我”、单一的.“我”、恒常不变自在的“我”,由此引起烦恼障。和“我执”相对应的还有一个“法执”,“法执”的意思是说:固执一切诸法,以为实有,不知一切事物都是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佛陀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用更简单的话来说:“法执”是把外在的一切事物当真了,这就产生了分别心、爱憎心,符合自己心意时就产生贪心,与自己心意不符时就产生嗔恨。由于执著于“我”,便成烦恼障。由于执著于“法”,便成所知障。“佛陀认为,人生充满了烦恼和痛苦,人生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给人带来无尽的烦恼和痛苦,而所有这一切都根源于有‘我执’。‘我执’表现为四种状态,即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佛法中称之为四种根本烦恼。具体说,‘我痴者,谓无明,愚于我相,迷无我理,放名我痴。我见者,谓我执,于非我法,妄计为我,故名我见。我慢者,谓据傲,恃所执我,令心高举,故名我慢。我爱者,谓我贪,于所执我,深生耽著,故名我爱。’人若不能破除、断离我执,则‘有情由此生死轮回,不能出离’。”⑦
王维的诗中强调以无物之心观色空之相,去除对于自我外在欲求的执著,获得内在心灵的自由自在。《山中示弟》就明确表达了这种追求:
山林吾丧我,冠带尔成人。莫学嵇康懒,且安原宪贫。山阴多北户,泉水在东邻。缘合妄相有,性空无所亲。安知广成子,不是老夫身。
《庄子・齐物论》:“子綦曰:‘……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王维在此诗中将庄子的“吾丧我”直接入诗,又援引《庄子・在宥》中仙人广成子的典故,广成子答黄帝问治身之道时说:“故吾将去女,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日月争光,吾与天地为常。”“我”是有对丶有执丶有象丶有外在表现的,而“吾”是无对丶无执丶无待丶完全内在的。庄子的“吾丧我”是一种忘怀自我、超越生死、是非以及好恶的逍遥自由的精神,王维用“性空”、“缘合”的禅宗要义来理解和达到这种人生境界。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皆是因缘和合而生,同时又处于不断生灭变化之中,没有自己固有的性质和独立的实体。“缘合妄相有,性空无所亲”,意在表明一切事物皆虚幻不实,自然不必对它们有所亲近。万物不断生灭变化,“老夫”与仙人广成子也无本质差别,甚至可能互相转依。
王维的“丧我”是在上林之中,当自己完全沉浸在山水自然的境界中时,那贪、嗔、痴、“无明”起惑造业而形成的“我”之意识也渐渐消失了,而作为本体的“性”却得以显现出来,当它与宇宙万物的最高本体――真如佛性契合为一时,诗人便不仅获得了彻底的解脱,而且在这不生不灭、永恒静寂的涅境界中破除对自我的执著,达到精神的高度自由。这种破除“人执”的忘我闲适的状态在王维的诗歌中俯拾即是,《鸟鸣涧》就是诗人参禅悟道、浑然忘我的真实记录。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禅宗主张亲近自然山水以寻求心灵境界的提升和对人生哲理的顿悟,也就是修习一种山林悠游禅。这里的“人闲”是摒弃世俗杂念,心灵归于宁静的“闲”,所以能充分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瞬息变化:桂花的落,月亮的冉冉升起,夜空中不时地传来鸟的呢喃,这些细微的声音是诗人参禅进入到“空静”之境所感受到的。此情此景,不禁使诗人真幻两忘,色相俱空,浑忘自我的存在,而进入一种极为空灵澄明的禅境。
另外一首《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表面上并无声响,实际上,其中含有辛夷花开花落之声,是一种生命从绽放到凋落的律动,辛夷花初开之红艳定是美丽耀眼夺目的,但她生长在绝无人迹的山涧中,没有尘世的喧嚣,只有自然的静寂,因此她的存在不被知晓,自开自落,没有生的喜悦,亦不曾有衰的悲哀。诗人面对辛夷花,“似乎也忘掉了自己的存在,与其合为一体,不伤其凋落,亦不喜其开放”⑧。李泽厚曾对这两首诗有过这样的评价:“忠实、客观、简洁,如此天衣无缝而有哲理深意,如此幽静之极却又生趣盎然,写自然如此之美,在古今中外所有诗作中,恐怕也数一数二。它优美、明朗、健康,同样是典型的盛唐之音。”⑨事实上,王维的诗歌没有盛唐的奢华绮丽,在盛唐的“雄浑壮伟”之外,呈现出一种“空灵静寂,澄淡精致”的审美境界,充满寂灭宁静,这种寂灭宁静是对“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闲情逸致的升华,是对大自然生生灭灭,自然流转的深切生命体验。
“禅的悟道,重在破除‘我执’,执著有意反而不能除俗。既非刻意追求,又非不追求;既非泯灭含虑,又非念念不忘。”⑩由此可见王维为破除“人执”而持有的一种非有非无、非色非空、非寂非动、无生而不生的人生观,这是一种闲适自得的人生境界。
王维是一位内心永远清灵自在的诗佛,他将诗心与禅意完美融合,创作的同时一直在寻找人生的真谛,在创作的过程中积累人生智慧。王维在儒家“无可无不可”的思想中挖掘到“身心相离,理事俱如”的真谛,顺随真如,听从自己的内心,破除对于自我和世间多彩万物的执著,努力达到一种大自在大自由,“不废大伦,存乎小隐。迹崆峒而身拖朱绂,朝承明而暮宿青霭”。仕隐两全、顺随真意,这是一种生命体验,更是一种生存的智慧和人生的哲学,能够指导后代人学会更好地享受生活、提升生活。
今天的《智慧人生》栏目为大家推荐一篇关于智慧人生的文章,欢迎欣赏。
何谓人生?人之一生,从出生、成长、老大、衰颓,到死亡,便是每个人的一生。借用孔子描述自己一生的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但是孔子只活到七十三岁,他不曾活到八十的耄和九十的耋,更没有到长命百岁的期颐。唐伯虎有诗说:“人生七十古来少,前除年幼后除老,中间所剩已不多,还有一半睡掉了。”所以古人认为活到七十,便是古稀之年,事实上能够活到六十岁,花甲子,(天干地支)六十年,便不为夭折了。
在这个地球上,用亿万年计“时间”,用三千大千世界计“空间”,一个人即使长命百岁,百年不过一瞬,我们却为千秋万世在忧虑。在这个洪荒宇宙中,我们有如沧海一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所以古人方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幼时只盼着过节、过年,日子过得好慢。到了老年,刚刚看见冉冉日出,刹那间,便又见茫茫日落。不由得不使人想:“我生从何处来?我死向何处去?”这个问题,愚夫愚妇都问过,可是古今中外圣哲们都解答不出来。此生、此身、此心为我所有,死了就没有我,所以苏东坡有诗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所以人们便想在这短短一生中,寻求长生不老的灵药。得不到,便只好留个足迹了。于是就有了“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其次立功”。立德的,如孔子、孟子;立言的,如老子、庄子、管子、孙子;立功的,如秦皇、汉武、成吉思汗。即使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
这些想要留下足迹的人,是千千万万人中的“一人”。这“一人”和文天祥的想法一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而不愿死如灯灭。虽死,还要让现在和后世的人,知道曾有“我”的存在,“我”曾在“人”间“生”活过。他们这些立德、立言、立功的人必须有智慧,有魄力,有才干,有环境,有机会,还要有他人的协助,甚至很多人的牺牲,方能完成。但是他们被胜利和荣华冲昏了头脑时,智慧也逐渐消失,常常落得凄惨的结局,完结了一生。
智慧二字的组成,是日知而心彗。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真正智慧的人,深知人性,了知人生,所以方能宁静淡泊以处事,忠厚仁义以待人,便成为众望所归的大好人。有真智慧的人,方能使人生真平等,真自由,真幸福,真圆满。
有真智慧的人,他的一生消极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积极的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俗话说:“我们希望别人如何待自己,我们便如何去待别人。”这便是“智慧人生”。
人生虽短暂,智慧却广大无边,而产生形而上的文化和形而下的文明。论到文化,远古的三大文化:埃及、巴比伦和汉文化。前二者只留下形而下的物质文明,只有汉文化历七千年,久而犹鲜,譬如发明电脑的人声称:中国人在70前就已经发明了电脑,他指的是八
卦。伏羲画八卦,乾三连、坤六断、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八卦代表了一阳一阴,和自然界的现象。独阳不生,孤阴不长,相合而成三爻,复分内卦外卦,而有六爻。此一阳一阴六爻的八卦交相,变化而成六十四卦,便是后来三圣文王、周公、
孔子加以解说的《易经》。
中国的文化和文明能如此相互辉映,全仗智慧的《汉书?艺文志》,把中国文化分为儒、道、释。
儒家孔子把智仁勇列为中心。智者不惑,不惑于名利权情;仁者不忧,不忧于得失荣辱;勇者不惧,不惧于威迫压榨。道家则提出了“常”,“知常明,不知常,妄作凶”。释迦虽然是印度的一个王子,但是他的大乘佛法却被中国同化了,而有八大宗。尤其是禅宗,到了六祖慧能所留下的坛经,其中有名的偈子很多,如“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佛陀二字,古音为“菩达”,即是觉者,是觉知人人具足佛性的人。释迦在中国,最常提到的是般若,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前五度都是待人处事的标准,其目的就是般若,欲想超越生死,从轮回六道的此岸到达无生死的彼岸,必须用大智慧。般若便是梵文的原文发音。波罗蜜多,即为“已到了”的意思。
所以说人生,生必有死,生死是必然的。唯有有智慧地度此一生,方才不辜负来人间走了一遭。
智慧人生
人从出生到成熟到衰老到死亡,就那么几十个春秋。也就是那么几个“坎”,眨眼的工夫过去了。
1、20岁之前谈梦想。人自母体分离出来,初谙世事至少要十四五年,而初谙世事并不意味着成熟,很多想法都过于浪漫,近似童话。所以这个季节经常做梦,梦见自己会飞,梦见自己成为别人的偶像。同学朋友之间谈论的话题也往往与现实离题万里。在这段花季年华里,一切都是浮动的,一切都是彩色的。
2、20岁以后谈理想。20岁是迈入大人行列的第一道门坎,以前的色彩梦幻渐渐淡化,在现实面前,开始走向成熟,也开始有了人生的目标。但20岁的抱负却又气吞山河,有些不切实际。所以我们说,人到20岁已经长大了,但绝对不意味着已经成熟了。总之,20岁时,已经有了向前跋涉的目标,少了很多梦幻色彩。
3、上了30岁谈责任。三十而立对于今人来说也许为时尚早,但三十岁已是成熟的人了,至少已经确立了自己的人生坐标和基点。在这个阶段,世界会把很多重担压在你的肩头,你无可逃遁也别无选择地要背着这些重担往前走。人生由此便多了一种沉甸甸的东西――责任,人生的内涵也因之丰富起来。结婚了需要有个爱巢的栖息,儿女出世了要拼力哺育,父母老了要尽瞻养之责任,还有,工作的担子也加重了……这一切责任都得30岁的你一个一个地去履行,没人能够代替你。这个时候,一切言谈行为都变得那么实在。
4、40岁谈事业。迈过40岁的沟坎,人已如日中天了,此时有志者已经事业有成,即使是平庸之辈,积蓄也开始殷实。人的生理心理也已经熟透,万事都有主张,一切重担也因时光流淌而减负了。也许父母已经过世,儿女也快自立,这个时候,人通常会象爬到一道高坡一样长长地舒口气。然而当回头看时,才发现前些年为自己活得太少,于是,发展自己便成了这个阶段的主旋律。
5、50岁开始谈经验。古人道“五十而知天命”,此刻对于人来说该是尘埃落定时候了。优胜者已经胜出,淘汰者已经出局。那么,优胜者便领受尊敬的风光,淘汰者也只好独尝出局的悲哀。无论优胜劣汰都会明白成败的原因,而大局已定已难更改,对于优胜劣汰的总结成了宝贵的经验,并且成了后人的财富。
6、60岁以后谈往昔。衰老是人类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人老了就力不从心了,即使想大展宏图也难以展翅了。(人生感悟 )此刻的成功者可以享受他自己创造的成果,失败者也只好独饮他自酿的苦酒了。
好汉不提当年勇也好,蹉跎一生不堪回首也罢,岁月刻在自己身上和心上的痕迹是无法抹杀的。夕阳苦短,来日无多,不再思想前景的辉煌,但回收昔日的风光或坎坷多少也能激活生命的潜力,保持旺盛的活力。
一辈子就这样走过来了,不管辉煌还是平凡,都得一个一个坎地迈过。当然,怎么迈,迈得成功与否都得由你自己来完成,而围绕着人生的一切都离不开适当的放弃。
舍得放弃是一种跨越。当你舍得放弃一切,做到简单从容地活着的时候,你人生中的那道坎也就过去了。
1、有眼界才有境界,有实力才有魅力,有思路才有出路,有作为才有地位。政从正来,智从知来,财从才来,位从为来!
2、观念比能力重要,策划比实施重要,行动比承诺重要,选择比努力重要,感知比告知重要,创造比证明重要,尊重生命比别人看法重要!
3、方向比速度重要,智慧比吃苦重要,学习比学历重要,机遇比关系重要,要什么比做什么重要!
4、智力比知识重要,素质比智力重要,觉悟比素质重要。方向大于方法,动力大于能力,做人大于做事!
5、思路清晰远比卖苦力干重要,心态正确远比现实表现重要,选对方向远比努力做事重要,做对的事情远比把事情做对重要。成长的痛苦远比后悔的痛苦好,胜利的喜悦远比失败的安慰好!
6、拥有远见比拥有资产重要,拥有能力比拥有知识重要,拥有人才比拥有机器重要,拥有健康比拥有金钱重要!
7、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方向,性格决定命运,生活方式决定健康!
8、表面上缺的是金钱,本质上缺的是观念,命运里缺的是选择,骨子里缺的是勇气,肚子里缺的是知识,事业上缺的是毅力,行动上缺的是改变!
9、落后是观念落后,贫穷是脑袋贫穷。许多人,不是没有好机会,而是没有好观念。不是不接受新观念,而是不愿抛弃旧观念!
10、信念改变思维,思维改变心态,心态改变行动,行动改变习惯,习惯改变性格,性格改变命运。要改变命运,先确立信念!
11、心态决定看世界的眼光,行动决定生存的状态。要想活出尊严,展现不凡,只有改变观念,敢于和命运抗争!
人生智慧 -资料
⊙善于观心,必能入道,
⊙不要让今日的无知变成明日的后悔。
⊙众生受苦,正是菩萨发心的时候。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
⊙凡是从经验妄想去推测分别的皆是无明。
⊙凡是从自性清净心中体悟出来的才是真如本性。
⊙执著有如生命的休止符。
⊙当我们动了个念头要去伤害众生,就已经破坏了我们清净安详的内在。
⊙无量亿劫来皆因我们意识形态的改变而形成了六道的洪流。
⊙六道轮回乃于念头中,一念放不下即是六道轮回。
⊙当你内心起烦恼时,当处,当下就要叫它消灭。
⊙‘法’是一切善行的来源,是一切德行的矿脉。
⊙不分别、不颠倒、不执著即是本性作用。
⊙行蕴皆是苦,涅是极乐。认得此真理,踏上安详道。
⊙我们要调伏自己心里的起心动念,将其化为功德。
⊙要将执著化为柔软心,才能显出清净的境界。
⊙无明与业识幻化所产生的就是我们现在的世界。
⊙若了知因果,则会欢喜的安住于我们当下的每一分秒。
⊙佛陀说:‘要用一颗宇宙的心,来过你现实的生活’。
⊙调伏了我们的心,就等同调伏了整个世界。
⊙了了见,无所见,知见无见,斯即涅。
⊙我们要掌握因缘,但是要接受果报。
⊙行住坐卧总是禅,万般计较皆是空。
⊙有智慧之,乃真富贵之人。
⊙不能将一切皆归咎于因缘,人为因素还是很重要的,我们要自转因缘。
⊙时空的架构上,一切现象皆是自己的心所影现,造恶业,则离佛十万八千里,一念清净即如来。
⊙无量的喜悦及感恩,即近佛,
⊙本性自有觉悟,若强迫自己加层执著想去明白觉悟,你所觉悟的即不是本性本自具足的觉性了。
⊙我们要认识自己的立场,调整自己的身心。
⊙无牵无挂、得大自在;依法解脱,是名修行。
⊙摘取‘法’的花朵,让佛法的芳香,息灭你的一切痛苦烦恼。
⊙不要由于别人的是非善恶来影响自己。
⊙有时生命所呈现的是一种无奈,若你懂得透视因缘的生灭,则随时无不解脱自在。
⊙愿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
⊙如来—如如不动来度众生。
⊙我们要以不惜生命的.精神受持真理、求法不懈,并护持正法,让佛陀教化的甘露能普洒一切众生。
⊙我们要常提起正念,于正念中磨炼。就如航海员一样,他方向理论虽然很清楚,但若没有磨炼的经验,也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要感恩逆境,人的修行要逆境中才会更进步。
⊙开悟的人并不否认生灭而是当下将这一分生灭,转变为不生不灭的本性。
⊙欲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
⊙我们的本性是真的、永恒的、慈悲喜舍的;而凡夫的心却永远在变化,虚妄不实在,因此我们要从不断地观照中修正我们的心,回复我们生命的本来面目。
⊙觉悟,必须从心下手,修心才能悟;因为‘悟’是一个心部再加上一个吾字,这代表是用我们的心去悟,而非用身体去悟。
⊙众生的思想是瞬息万变的,每天都在增加或减少,改进或懊恼,因此强烈的对抗,恶缘的对立,变成一种的习惯性的错觉,时间一久,这种错觉产生了很强而有力的批判力量,就会扭曲了事实的真相。
⊙‘放下’是第一首要的功夫。
⊙忍辱是拥有希望的技术。
⊙人类于诞生的时候哭泣,活著的时候抱怨,死亡的时候绝望。
⊙我们如果能在每一个刹那之间,存有安详的心态;休息的时候,存养智慧与安详,内心充满智慧,没有忧虑,没有恐惧,没有私欲,没有攀缘,离开一切执著,则就能拥有统一和谐的心灵,幸福就已经在你的内心生根。
⊙想得到幸福,就要从真理下手;真理要从心下手,心要从悟下手,悟就要从观照无常下手。能观照无常,就有大慈悲心。因为能观照无常,就没有得失的观念;一旦失去什么,就不会感到痛苦,因为你知道这就是无常。
1. 坚决不做小三,小三时髦,但通常下场悲惨。
2. 做婚姻的忠实使者,时刻准备步入婚姻殿堂,好好准备做一个好丈夫好妻子好母亲。
3. 能戒烟戒酒就开始戒吧,一切还不晚。
4. 走自己的路,让能说得人说去吧,你只要做就行了。
5. 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6. 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7. 试着学会说“不”,有时候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帮人不一定讨好。
8. 有时间就去做皮肤护理,男人女人都一样,奔过三十就来不及了。
9. 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10. 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11. 学会在菜市场讨价还价,不要以为后还应该很潇洒。
12. 生命无法用来证明爱情,就像我们无法证明自己可以不再相信爱情。在这个城市里,诚如劳力士是物质的奢侈品,爱情则是精神上的奢侈品。可是生命脆弱无比,根本没办法承受那么多的奢侈。
13. 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14. 失恋平常心,你要是还大哭大闹,酗酒闹事,那真得很可悲。
15. 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
16. 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17. 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18. 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个只有兴趣者。
19. 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
20. 寻找自己的同类人,人以群分,特别是对待婚姻要慎重,宁可拆十座庙,不分一个家。
21. 每周最好有个聚会,甭管跟家人的还是朋友同事的,交流中总会有收获。
22. 多看娱乐可以让自己思维更活跃,注意要跟上潮流。
23. 你永远也看不到我最寂寞时候的样子,因为只有你不在我身边的时候,我才最寂寞。
24. 不要做爱情弱智,关注自己的幸福不等于将就别人,与有希望与你共命运的人在一起才理智。
25. 别跟父母犟嘴,你已经长大了。
26. 有车有房是稳定的基础,是腾达的契机,抓住了继续加速的前行。
27. 最浪漫的三个字不是“我爱你”,而是“在一起”。
28. 赚别人的钱,越多越好,贫穷才是命运的最大的敌人。
29. 父母更年期陪他一起度过,且宽容的看待一切,你也会有这么一天。
30. 如果你自己明明对,别人硬说你不对,你也要向人忏悔,修行就是修这些。你什么事都能忍下来,才会进步。就是明明是你对,你也要向他人求忏悔,那就是修行了。
31. 别跟后比非主流,你已经比不过了。
32. 爱情要掌握火候,过分将就不是爱情,那是犯贱,犯傻,犯糊涂。
33. 工作上有烦恼时很正常的,动不动就带回家是不理智的,不负责任的,哪里出了问题在哪里解决。
34. 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35. 每一个人心中都深藏着一个人,你不知道对方生活得好与不好。你怀念的只是一个简单的名字,一段简单的相遇。
36. 有缘无缘都是缘分,成功失败都是人生,传世的记忆,认出你又能怎么地?灯火通明的两岸花红柳绿,素琴古风的江面水波粼粼!秦淮河上你的,袅袅余音,传唱经典,热闹欢乐中落下一滴伤心的泪水,悄无声息!
37. 有一种缘,放手后成为风景。有一颗心,坚持中方显真诚。你懂了,我接近天堂;你不懂,我成为经过。
38. 如果人生是一段旅途,快乐与悲伤就是那两条长长的铁轨,在我身后紧紧跟随。
39. 大海的宽广在于汇集大大小小的川流,生命的汪洋在于包容深深浅浅的缘分。
40. 走的桥多,不一定走的路就多。吃的盐多,不一定吃的饭就多。走路的时候有伴就不觉得路远,吃饭的时候有伴就吃得香。
1. 没有幻想没有期望,就如同鸟儿被捆住了翅膀。过多的幻想过高的期望,就像鸟儿不知飞向何方。
2. 每一种选择都有不同的结局,就如走不同的路就会有不同的风景。所以,如果想看灿烂的风景,不妨沉思片刻再做选择。
3. 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就迁就当时的际遇,做到最好。
4. 舍,不是躲避,不是怯弱,舍是一种豁达的处事态度。一个人如果不懂得舍,怎么可能迎接明天。
5. 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6. 人静而后安,安而能后定,定而能后慧,慧而能后悟,悟而能后得。
7. 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8. 人一简单就快乐,一世故就变老。
9. 难过就是,虽然很难但总会过去。
10. 最大的悲剧,恰是善与善的冲突。
★ 智慧人生名言
★ 智慧人生经典语录
★ 智慧人生语录
★ 人生智慧语录
★ 人生感悟智慧语录
★ 智慧禅语感悟人生
★ 人生需要一些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