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年报精读之三:股本扩张高回报还是穷大方(共含8篇),欢迎参阅。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狂野大马猴”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股本扩张,已成为上市公司年报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从已披露的2003年报看,截至2004年3月30日,超过120家上市公司推出送股、转增预案,占已披露年报公司家数的17.5%,创历史最高记录。而且,相当部分公司推出了高比例送股、转增预案。
为什么今年上市公司格外青睐送转股?这些实施股本扩张的公司都有什么特点,哪些公司的股本扩张有业绩支撑,哪些公司却是勉力而为呢?
股票的流通性需求
对于上市公司如此大规模地推出送股、转增预案,市场人士有不同观点。对此,笔者认为,基本属于合理行为。
股本的迅速扩张很好地提升了股票的流通性。2003年以来,大盘蓝筹股的投资价值被深度挖掘。由于市场优质资源的相对稀缺,大盘蓝筹股被市场主力资金争相抢购,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力量不断壮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优质投资品种供不应求的局面,某些绩优股票被众多机构同时重仓持有,致使流通性显著下降。这样,在上市公司的行业属性、经营业绩、成长性之外,股票的流通性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因此,对上市公司而言,要在二级市场上受到投资者追捧,除了提升自身业绩以外,迅速扩大股本规模以提高股票的流通性,也成了当务之急。
有业绩增长为基础
分析显示,2003年年报带来的股本扩张不会对2004年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增长产生较大影响。鉴于送股、转增虽然来源有所不同,但效果相近,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将送股、转增合并一起考虑。截至3月30日,披露2003年报的约690家上市公司中,120多家公司推出送、转预案,合计送、转股本约286亿股,占全部上市公司股本总额的4.44%。按照经验,前面披露年报的公司大多会有更好的业绩水平和分配预案,因此预计2003年上市公司因送转因素,整体股本扩张幅度应低于7%左右,这主要是由于推出送、转预案的上市公司中,依旧是以中小盘股为主导。
120多家公司中,股本总额在2亿股以下的有90家,比例为74%;1亿股以下的有61家,比例为超过一半。而且,小盘公司更是推出高比例送转的绝对主体。虽然以华能国际为代表的部分大盘蓝筹股推出了较高比例的送转预案,但毕竟只是少数,总体上,大盘蓝筹公司仍以派现为主。我们预测,2003年上市公司平均业绩水平应同比增长20%左右,而上述120多家公司2003年、2002年实现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为25%、21%,实现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29%、21%,2003年实现加权平均每股收益高达0.50元。这样,整体上看,2003年上市公司股本扩张是有基础的,理由也相对充分。至少,2003年高比例的送转,不会对上市公司整体经营业绩产生较大的摊薄效应。
此外,采用送股、转增的方式,反映在财务报表上只是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内部调节,不会产生企业现金的直接流出,对处于快速成长阶段的上市公司,资金是极为重要的。上市公司采用上述方式,在兑现分配承诺的同时,又保存了企业发展所必须的资金,也算一个权宜之计。而且,在股权分割的体制下,目前上市公司股价整体处于较高水平,按照通常的派现比例,二级市场投资者通过派现获得的收益少得可怜,收益率绝大多数低于银行存款利息。相反,上市公司大股东倒是可以利用自身极低的成本,从派现中获取高额的利润。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部分高成长上市公司采用送转方式也算合乎情理。
打肿脸充胖子
毫无疑问,高比例扩张股本在提高股票流通性的同时,对于股票价格的摊薄效应也颇受市场欢迎。若上市公司继续保持较好的成长性,按照经验,填权效应所带来的投资收益是较为可观的。而且,在目前市场处于盘整格局的情况下,高价股向上的空间难以打开,采取除权填权的方式更容易被市场接受。
当然,对于推出高比例送转预案的公司,投资者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毕竟,若上市公司缺乏持续的成长性,未来业绩将面临较大的摊薄可能。所以,如果简单地追求高送配个股,可能也有一定的风险。有些公司只不过是迎合市场的投机心理,“打肿脸充胖子”,拿出全部家底摊薄股价,未来回报投资者的能力将大打折扣,某些仅仅获得微利的公司甚至也推出了高比例的送转方案。截至目前,2003年实现每股收益在0.20元以下的公司中有20家推出了送转预案,0.10元以下的有5家。其中,某些公司甚至是高送转,未来沦为微利公司的可能性较大。对此,投资者要保持一分谨慎。
典型的如津滨发展2003年实现每股收益只有0.03元,仅为2002年的20%,每股可分配利润也只有0.18元。但年报却是给出了10:5的转增预案。按照公司当前的盈利能力,未来财务指标可能会更难看。还有,北亚集团2003年实现净利润5674万元,同比下降了47%,摊薄每股收益只有0.09元。但年报中却推出10股转增5股的预案。来年,若公司主业难以出现明显改观,业绩指标或许也会很尴尬。再如,圣雪绒自上市以来,业绩即出现明显滑坡,每股收益只有0.07元。20受非典等因素影响业绩进一步下滑,前三季度甚至出现巨大亏损,每股收益-0.42元。年报实现扭亏,是依靠出售了部分对外投资的股权获得了较高的投资收益。事实上,在扣除非经常性收益后,该公司实际出现了多万元的亏损。在如此经营状况下,年报公司却依靠股票发行带来的溢价推出了10转增10的预案。对此,投资者还需保持谨慎。
2003年年报显示,截至2003年12月31日,公司应收账款余额2.72亿元,较期初增长41.6%;而公司的其他应收款4.55亿元,比期初时大幅下降了5.97亿元。据称,公司其他应收款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通过土地使用权、房产、股权等资产与应收款项置换等债务重组方式大量收回了欠款,然而公司2003年年报显示,在应收款项较年初减少5.17亿元的情况下,公司的预付账款却从年初的3.84亿元剧增至9.72亿元,增加了5.88亿元。
虽然公司的应收款项减少了,但由于预付账款的增加,公司的现金流并没有得到改善,而应收款项与预付账款二者之间的微妙变化,却让天津磁卡的净利润增色不少。由于应收款项大幅减少,天津磁卡此前已经计提的坏账准备被大量转回,2003年天津磁卡实现净利润6129.77万元,但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之后,实际亏损高达1.29亿元。在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中,资产减值准备转回高达1.07亿元,同时收取的资金占用费达3596万元,而这两项都与公司的应收款项有关。
应收款项减少固然是好事,但目前天津磁卡的应收款项余额仍高达7.27亿元,占净资产的96%,而公司在2003年无论是应收款项的减少,还是预付账款的增多都和一些地产项目有关,而目前公司的地产项目存在诸多令人难解的疑问。如天津磁卡早在20就将一笔3.18亿元的资金预付给天津和兴公司,向和兴公司购买其建设开发的和兴大厦,而该大厦预期12月才能全部交付使用。
在2003年第一季度,天津磁卡的房地产业务实现收入1.56亿元,成本8233万元,毛利率高达47.24%。然而公司的2003年年报却显示,全年的房地产收入仅有9833万元,成本6509万元,不知公司经营的是什么地产项目,收入居然可以越卖越少,而公司的地产项目与应收款项以及预付账款之间的微妙关系更是令人难懂。
长春经开应收款为何连年剧增?
长春经开(600215):截至2003年12月31日,应收账款余额达6.9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6%;其他应收款3.47亿元,较上年增长247%,二者合计高达10.43亿元。而在长春经开的应收款项之中,长春东南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南公司)是公司的欠款大户。
由于东南公司是代替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以下简称管委会)会行使工程发包职能的单位,负责按照管委会的计划将开发区内的全部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发包给施工单位,而长春经开主营业务中的基础设施、公益设施承建业务全部需要通过东南公司承包获得,因此长春经开产生了大量的对东南公司的应收账款。
长春经开的大量资金被东南公司占用由来已久,早在6月时,长春经开对东南公司的债权总额就已高达4.76亿元(其中:应收账款3.39亿元,其他应收款1.36亿元),206月30日,长春经开以对东南公司的债权及自筹资金,收购了由东南公司投资兴建的长春国际会展中心整体资产,其收购价格为6.55亿元。在收购了长春国际会展中心之后,长春经开的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分别下降至7163.5万元和5701.1万元。然而好景不长,到年12月31日,公司的应收账款再次剧增至3.09亿元,其他应收款也上升至9999.8万元,而公司应收款项巨幅增加的原因又是因东南公司欠款所致。
目前,长春经开的应收款项余额已高达10.43亿元,较年初时又剧增了6.34亿元。在公司的应收款项再次爆炸式增长之后,公司故伎重演,拟以4.01亿元的价格收购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的电力资产,收购资金以公司对东南公司的4.01亿元债权支付。然而据公开资料显示,此次长春经开收购的所谓电力资产只不过是一些路灯、变电所、开闭所、箱变等盈利性较差的资产。而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长春经开对这些资产的经营期限仅为,10年后这些资产的产权还要无偿交回给管委会。
黑化股份资金被占恶梦不断
黑化股份(600179):主营产品为焦炭及尿素,在2003年尿素生产线全年处于停产状态的情况下,由于另一主导产品焦炭市场产销两旺,销售价格不断攀升,报告期内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以及净利润等都较上年同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不过,应收款项也从上年的6.376亿元上扬至8.20亿元,而公司目前的净资产不过8.28亿元。
11月4日,黑化股份在上交所上市,而大股东黑化集团对公司的掏空也由此拉开序幕。截至1912月31日,也就是距离公司上市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黑化股份的其他应收款竟然较年初增长了1682倍,达1.29亿元。
一年之后,黑化集团占用黑化股份的资金已经超过了1.85亿元,同时黑化股份的应收账款也从上市之初的1.84亿元剧增至3.09亿元。到20,黑化股份竟然开始靠借款替大股东还债。截至2000年年末,黑化集团及其关联方占用黑化股份的资金已经高达4.76亿元,此后该数字一度升至5.34亿元。
年年末,大股东黑化集团开始用资产抵偿拖欠黑化股份的债务,经过黑化股份和黑化集团的资产置换,黑化集团对黑化股份的欠款降至1.51亿元,比资产置换前减少了3.83亿元,但这并没有为黑化股份带来转机,反而成为黑化股份又一恶梦的开始。
截至2001年12月31日,黑化集团及关联方占用资金再次上升至3.14亿元。2002年年报时黑化集团及其子公司占用黑化股份的资金已上升至5.12亿元。据黑化股份日前公布的2003年年报显示,黑化股份的应收款项已上升至8.20亿元,而在黑化股份目前的应收款项中,大股东及其关联方占用的资金占到了其中的83%,其中经营性资金占用3.08亿元,比上年同期新增63%;非经营性资金占用3.76亿元,二者合计高达6.837亿元。
现在作家不叫作家叫写手,书不叫书叫读物,因为读物的概念比书更宽泛,比如电子类的、包括微信文章,甚至广告、说明书,只要适合、都可以拿来读啊,往往这种随时随地的阅读更能增加词汇量。
现今网络共享给大家带来海量资源,资源匮乏的话只能有啥读啥,资源爆炸的话也会选花眼、选昏头。为孩子选择合适朗读读物很重要,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之后的朗读能否顺利和成功。
首先,从生词覆盖率、趣味性等方面为孩子选择难度合适的绘本或分级读物。
如果孩子基本顺利地从头读到尾,说明生词覆盖率太低了,可以进入到下一级别的分级读物了;如果孩子读两句就碰到生词,甚至每一句都有生词,说明难度太高了,继续这一难度可能会挫伤孩子的朗读积极性。一般来说,每页生词不要超过5个为宜。
这也是因娃而异的,顺服的或者抗挫力比较强的孩子,哪怕每句一个生词也能顽强地读下去;但是像超超这样的刺儿头,生词一多早就嚷嚷了,“It's too difficult for me.”。
趣味性也是选择读物的重要依据,尽量选孩子是孩子感兴趣的题材。一旦孩子对读物内容感兴趣,就算生词多一些,他也能够克服困难读下去,因为孩子迫切想知道故事的结局啊。由此可见,生词覆盖率、趣味性、孩子性格三者间是密切关联、互相影响的。
值得一提的是,朗读是需要一定意志力付出的。除了不断鼓励,有时候可以适当“逼一逼”,就像中文识字也会有段痛苦的过程,但是当孩子掌握了足够的常用词汇量,他就会逐渐品尝到自主阅读的快乐了。当然,要怎么“逼”,“逼”到什么程度,还要根据孩子的性格和读物的难度具体而定。当每天固定时间、固定量的英语朗读形成习惯后,孩子抵触感会降低,渐入佳境。
其次,插图不能没有,也不宜过多。
没有插图、黑压压都是字母,对刚开始进行朗读练习的孩子来说,心理上会产生恐惧。图太多也不合适,孩子会分心,眼睛光顾着看图,注意力被图片分流。在超超朗读过程中,这一现象比较明显,一旦图多了,就会读错、读串行。
第三,把孩子以前听过的读物再拿出来读一遍是不错的选择。
亲子共读阶段,孩子其实在听读物,而不是在读读物。这一阶段用过的书不要丢掉,到朗读阶段再次拿出来给孩子读。这些书对孩子来说更有亲切感,上面可能还有孩子儿时的涂鸦,有些充满了童趣,有些连孩子自己都分辨不出当时画的是什么,追着我问画的是啥? You ask me, I ask whom?
朗读的进度则不必按照亲子共读时那样一本接一本来。我在前面说过,如果按照先听后读的原版路线进行英语早教的,到了朗读阶段进展会比你想象的快。打个简单的比方,如果给读物编个号,亲子共读阶段按照1 2 3 4 5 6 7 8 9顺序按部就班,到了朗读阶段可能就是1 2 4 9这样跳着读,而且迅速进级,可能不久就可以开始朗读初级章节书了。
第四,个人觉得不宜选择科普类绘本作为朗读练习读物。
很多爸妈的想法很完美,既开展了朗读练习,又进行了科普启蒙,一举多得,一步跨N级台阶。但科普文章目的是阐述科学原理的,趣味性有限先不说,理解科学原理需要一定意志力付出,而朗读也需要意志力付出,对孩子要求过高,容易遭到抵触。
Learn to read 和 Read to learn是两个不同的阶段。孩子从开始练习朗读直到能够自主阅读是Learn to read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是积累词汇量和训练朗读能力技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一阶段的读物选择都是围绕这一目的,趣味性是首要的,知识性是次要的,在爸妈看来是“没有营养的书”往往更能引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当孩子阅读英文不再成为负担时,才正式进入Read to learn阶段,这个时候才可以结合孩子的兴趣,开始读所谓“有用的书”,逐步加入各类学科知识,这一阶段的英语学习称为“学科英语”,即用英语来学习学科知识。我看到有些英语培训机构的广告上堂而皇之写着“学科英语”,但是看详细介绍其实就是英语早教,这就有些偷换概念了。
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之和,计提坏账准备之后为应收款净额,为上市公司应收款的总额,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上市公司资金被占用总的情况。
已披露年报的近900家上市公司2003年计提坏账准备金合计374元,占股东权益比例约为2.82%,占净利润比例约为30.35%。统计显示,上述900家公司针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金约224亿元,约占全部坏账准备金的60%;针对其他应收款计提坏账准备金约150亿元,约占40%。与企业生产经营关系不大的其他应收款负面影响如此巨大,应引起特别关注。
资金占用带来恶果
截至4月13日,约七成近90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03年报。已披露年报的800多家上市公司全年实现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256元。即使考虑到后期披露年报的上市公司整体业绩可能相对差一些,预计全年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也应该在0.20元左右,同比去年增长约20%。可以说,上市公司业绩出现一定幅度增长几成定局。
不过,欣喜之余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上市公司资金被占用带来的“恶果”。不少上市公司在年报中对应收款计提巨额坏账准备,导致管理费用剧增,吞噬利润,甚至直接导致亏损。
*st中农2003年实现主营业务利润7872.58万元,但管理费用高达12709万元,其中对关联方往来计提坏账准备就达6000多万元,致使全年出现亏损,每股收益-0.45元。*st珠峰2003年亏损额达到42903万元,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计提坏账准备金35771万元,其中,1个多亿是对大股东欠款的计提。预计4月21日披露年报的三峡水利日前也发布公告称,公司为重庆市万州区电力开发有限公司提供的贷款担保、公司委托该公司管理和使用的移民迁建补偿资金以及公司应收款项,共计2.5亿多元,有巨大的风险。公司董事会已决定提请股东大会批准2003年度对上述款项全额预计负债或计提坏账准备,2003年三季末,该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也不过2.5亿多元,公司2003年报可能非常难看。
按照会计制度,企业应当定期或至少于每年年终,对应收款项进行全面检查,预计各项应收款项可能发生的坏账,对没有把握能收回的,应当计提坏账准备。分析显示,大多数上市公司可以在定期报告中披露其应收款的状况,按期或至少在半年报中披露坏账准备计提情况,投资者可以据此估算计提坏账对于全年经营业绩的影响。但是,有些公司总是在年终突然采用大比例甚至是全额计提的方式处理难以收回的应收款,让广大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措手不及。虽然上市公司并没有“违规”,目前也缺乏有效的方式对其实施监管,但其中难免有些公司可能是“早有预谋”。
对整体业绩影响较大
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之和,计提坏账准备之后为应收款净额,为上市公司应收款的总额,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上市公司资金被占用总的情况。已披露年报的近900家上市公司,2003年计提坏账准备金合计374元,占这些公司股东权益的比例约为2.82%,占净利润的比例约为30.35%。2001年、2002年,上市公司计提坏账准备金占股东权益的比例分别为3.20%、3.84%,占上市公司净利润的比例分别为37.13%、42.92%。考虑到剩余约三成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相对较差,预测2003年上述两个指标还有上升空间。应该说,经过前两年的大力度的挤水分,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有所回升,但坏账计提对于上市公司整体业绩的影响依旧巨大。
我们以应收款净额、其他应收款净额为主要参考依据,从上述公司中择选出资金可能被占用较为严重的公司。具体的选择原则如下:以2003年报披露信息为研究依据,以应收款净额、其他应收款占上市公司股东权益比例大小为基准。截至目前,已披露年报的近900家上市公司应收款净额、其他应收款净额分别占上市公司股东权益比例的平均值为18.98%、6.30%。由此,我们确定“典型”的原则是,应收款净额、其他应收款净额占股东权益的比例分别高于30%、20%。同时,为更突出地说明问题,我们选择的“典型”应收款净额高于1亿元。按照上述原则,我们选择出106家上市公司。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统计的基准是计提坏账之后的应收款净额,对于投资者判断这些公司2004年的经营业绩更具参考价值。
2003年,这106家公司应收款净额、其他应收款净额合计为494亿元、261亿元,分别占其股东权益的79.23%和41.85%,远远超过已披露年报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可以肯定,我们选择出的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按照我们前面的分析,其他应收款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当高的水平则是难以理解的,因为它更突出地反映上市公司资金被占用情况。上述106家公司的其他应收款占股东权益的比例为整体上市公司该项指标平均水平的6.64倍数,充分说明这些上市公司可能存在更为严重的资金被占用情况。毫无疑问,大量资金被占用严重地影响了上市公司的正常发展,主要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严重影响盈利能力 一方面,巨额资金被占用必定会影响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的正常开展。2003年,上述271家公司实现平均主营业务利润率只有17.34%,明显低于上市公司平均20%以上的水平。更严重的是,资金被占用还直接“吞噬”了上市公司的巨额利润。2001年新会计制度正式实施,要求上市公司加大对应收款计提坏帐的力度,致使上市公司管理费用剧增。如上所述,截至目前已披露年报的上市公司整体计提坏帐准备金的总额竟达到全部利润的30.35%。
这一现象在上述106家“典型”公司身上体现得更为突出。2003年,106家公司管理费用合计109亿元,占全部主营业务利润的42.72%,而已披露年报的900家上市公司该项指标的平均值只有27.30%。
泛读好还是精读好(to read extensively or to read intensively)
bathed in so many worthy books, every one is faced with the option of reading method. some think that we should read extensively. it is their conviction that, reading extensively could easily enlarge knowledge, widen interests and enrich lives. on the other hand, with the sharp increase in information today, we are not allowed to read word by word. it seems an impossible mission to accomplish digesting carefully every material. therefore, what we need nowadays is to read extensively.
however, some people, on the contrary, hold the opposite point of view. in their eyes, we benefit much more from reading intensively. only by following every word are we able to comprehend the hidden meanings. besides, without intensive reading, we are likely to miss a good many wonderful expressions, thoughtful words and even truths. thus, they suggest chewing a book mouth by mouth rather than simply swallowing it at a time.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we ought to learn to read extensively as well as intensively. it is not often possible, to read in merely one way. instead of trying to read every line and word in newspapers and magazine, we'd better summarize the main idea. and when it comes to literature, art, science articles and others like these; it is wise to read them intensively.
bathed in so many worthy books, every one is faced with the option of reading method. some think that we should read extensively. it is their conviction that, reading extensively could easily enlarge knowledge, widen interests and enrich lives.
on the other hand, with the sharp increase in information today, we are not allowed to read word by word. it seems an impossible mission to accomplish digesting carefully every material. therefore, what we need nowadays is to read extensively.
however, some people, on the contrary, hold the opposite point of view. in their eyes, we benefit much more from reading intensively. only by following every word are we able to comprehend the hidden meanings. besides, without intensive reading, we are likely to miss a good many wonderful expressions, thoughtful words and even truths. thus, they suggest chewing a book mouth by mouth rather than simply swallowing it at a time.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we ought to learn to read extensively as well as intensively. it is not often possible, to read in merely one way. instead of trying to read every line and word in newspapers and magazine, we'd better summarize the main idea. and when it comes to literature, art, science articles and others like these; it is wise to read them intensively.
通常情况下,若一家上市公司的利润总额出现负数,那么该公司相应的净利润也就应该为负数。然而由于“未确认的投资损失”的存在,在原本为负数的利润总额“减:少数股东收益”及“加:未确认的投资损失”后,净利润就变成了正数。一时间,“未确定的投资损失”成了一些上市公司的利润调节器。
在截至3月24日已公布年报的近500家上市公司中,约有近10%的公司年报中出现了“未确认的投资损失”,而此前这一项目多在st银广夏、st生态等问题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出现,这种现象应当引起市场的关注。同时,虽然目前多半上市公司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金额还不太高,由此却可以透视出一些上市公司隐藏的问题,比如盲目投资、调节利润等。
利润魔法
国际实业 年报显示,利润总额为-4323.3万元,在扣除1202.6万元的少数股东损失,加上3820.9万元未确认的投资损失之后,公司的净利润达517万元。 在国际实业3820.9万元未确认的投资损失之中,对控股子公司新疆利通番茄制品公司形成未确认投资损失80.38万元,对新疆国际置地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形成未确认投资损失229.9万元,对新疆哈密戈泉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形成未确认投资损失3349.22万元,新疆哈密戈泉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对新疆和硕麻黄素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形成未确认投资损失161.4万元。其中新疆哈密戈泉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主营业务范围为麻黄素制品的生产及销售,且亏损数额巨大,国际实业曾经倍受追捧的麻黄素概念只是看起来很美。
锦州六陆 在和利润总额为负数的情况下,凭借未确认的投资损失使得净利润实现盈利。锦州六陆的利润总额为-1082.2万元,但因为有2499.4万元的未确认投资损失,实现净利润1193.9万元。20,锦州六陆利润总额-1127.2万元,凭借2546.3万元的未确认投资损失,净利润达942.7万元。20年报,公司利润总额为699万元,加上未确认投资损失,净利润达1046.7万元。此外,如青海明胶利润总额为-200.2万元,凭借467.1万元的未确认投资损失,使公司净利润达到了185.5万元。
未确认的投资损失在一些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不错的上市公司也可以见到,其缘由多是这些公司在尝试对其他行业的投资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投资损失,若是投资金额较少,对公司并无大碍。
主营国内外贸易,主营业务收入高达521.2亿元的五矿发展,年未确认的投资损失累计4360.6万元,主要由于公司在2003年增加了一家净资产为负值的子公司,以及投资的北京五矿腾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育英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出现超额亏损所致。
在2003年出现未确认的投资损失的公司还很多,其中金额较大的有巨化股份、联通国脉、渤海物流、*st常柴、*st家乐、*st华信、*st延路、st威达等。而杭州解百、st渤海、新疆天宏、st同达、通宝能源、九发股份、*st中农、新疆众和、中科三环等公司出现的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金额相对较少。
和年相比,一些公司在2003年由于曾经出现超额亏损的子公司实现了盈利等因素,未确认的投资损失较上年同期有所减少,其中如大红鹰、全柴动力、维科精华、华润生化、厦工股份、st金盘等。
由于在合并报表时,上市公司对子公司的超额亏损不予以确认,一些公司可以将成本、费用通过各种途径转嫁到超额亏损子公司身上,或者通过增减超额亏损子公司的亏损额来调节自身的利润,从而达到操控利润、粉饰会计报表等目的,所以对于一些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金额较大的上市公司,还应多加防范。
盲目投资隐患显形
出现未确认的投资损失是因子公司出现超额亏损而起,目前一些上市公司拥有名目繁多的子公司,而子公司的不景气已对母公司业绩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危险的投资
嘉宝集团 截至2003年末,该公司累计未确认的投资损失为211.55万元,虽然金额并不算高,从中却暴露出了公司盲目投资留下的隐患。
公司在年报中称,出现未确认的投资损失主要因为下属子公司上海嘉定颐和电机电脑有限公司亏损额已超过资本额、母公司未确认投资损失所致。而据公司2003年年报显示,嘉宝集团目前的控股子公司及合资企业已超过了24家,同时还有大量的联营公司,这些子公司的经营范围形形色色,涉及鸵鸟养殖、贸易、包装材料、集鱼灯、剪草机、农副产品、灯用金属丝、香料香精等多种行业,十分繁杂,而且目前处于停业状态的就超过8家。这其中不乏嘉宝集团大笔投资的企业,如公司占90%股权的上海嘉宝集团鸵鸟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高达万元;公司占100%股权的上海嘉宝实业集团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高达3800万元;而公司占100%股权注册资本高达6000万元的上海东进食品有限公司目前不仅已经停业,且净资产已经出现负数。此外,嘉宝集团目前还为这些子公司提供了大量的担保和借款等。
年报公布期间,八项计提成为关注的焦点。一个突出的现象是,部分公司加大了计提力度。比如钢铁类上市公司业绩飚升令人惊叹,但要是仔细读读年报,你就会发现,若不是一些钢铁类公司纷纷加大对固定资产折旧、应收款项的坏帐准备等方面的计提力度,钢铁板块的整体业绩可能会更加惊人。
另外,一些上市公司在利润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开始处理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趁目前较佳的经营背景予以清算,让潜在风险在2003年集中释放。
上海汽车:计提与预提双管齐下
上海汽车在2003年年报中不仅100%提取了对南方证券3.96亿元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还对两家合营公司———上海汇众汽车公司和上海万众汽车零部件公司的固定资产残值率和折旧年限进行了调整,这两家合营公司的会计估计变更分别使合并报表净利润减少4599.7万元和106万元。此外,2003年预提费用还从年初的1.91亿元上升至4.84亿元,净增加2.93亿元,原因是公司在2003年计提的技术开发费达到了4.11亿元,比2002年预提的技术开发费增加了2.70亿元。目前除上海汽车之外,广州控股、穗恒运、振华港机等公司2003年的预提费用也分别在1.34亿元、1.19亿元和1.21亿元左右。
华菱管线:高龄应收帐款一次提清
2003年,华菱管线实现净利润7.59亿元,比上年增长42%,经济效益超过历史最好水平。公司从2003年1月1日起将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计提由原“账龄在一年以内的计提5%,1-2年的计提10%,2-3年的计提15%,3-4年的计提20%,4-5年的计提25%,5年以上的计提30%”调整为“账龄在一年以内的计提5%,1-2年的计提15%,2-3年的计提25%,3-4年的计提35%,4-5年的计提50%,5年以上的计提100%”。变更后,公司计提的坏帐准备金额大幅增加,如公司原来对7646.59万元的5年以上应收帐款仅计提了2293.98万元的坏帐准备,而2003年公司对1.03亿元的5年以上的应收款项全额计提了坏帐准备。此项会计变更减少了华菱管线2003年度利润8125.4万元。
东方锅炉:调节利息收入
2003年,东方锅炉每股收益达到了0.79元,较上年大幅增长878%。在业绩巨额增长的同时,公司核销了发生在1994年的应收贵州电力工程承包公司的应收账款4074万元,在扣除该项应收款项此前已经计提的坏账准备后,减少了东方锅炉2003年利润2362.64万元。此外,公司还将包括行业组团出国费用在内的686万元款项也在2003年进行了核销。
有意思的是,截至2003年3月31日,东方锅炉预收帐款8.84亿元;截至2003年6月30日,公司预收帐款12.38亿元;截至2003年9月30日,公司预收帐款22.30亿元;截至2003年12月31日,公司的预收帐款已经上升至36.63亿元。然而,在公司货币资金达21.90亿元,其中银行存款达20.51亿元的情况下,公司2003年的利息收入却仅有723万元。数十亿的银行存款仅取得723万元的利息收入,这是让人难以置信的,那么这是不是又是公司隐藏利润的一种手段呢?
山西焦化:另类应收款项计提
2003年年报显示,山西焦化在净利润比2002年增长103.83%的同时,计提了多项资产减值准备,其中包括计提两项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共计1005.48万元,以及因担保产生的300万元或有负债等。而对公司利润影响最大的是公司加大了应收款项的计提比例,此变更使得公司2003年度净利润减少了约6954.5万元,然而让人遗憾的是,在这其中,因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产生的计提占到了其中的大部分。
在山西焦化2003年业绩大幅增长的同时,大股东加快了对公司的资金占用。截至2003年12月31日,公司大股东山焦集团占用公司的资金大幅增加至2.94亿元元,较上年同期增了2.39亿元,对此公司以大股东财务状况不佳,现金流量不足等为由,对大股东的欠款计提了高达4410.78万元的坏帐准备,虽然该部分欠款的时间在一年以内,但公司对此计提的坏帐准备比例高达15%,远远超出了正常的计提比例,有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之嫌。
八一钢铁:多管齐下加速计提
2003年,八一钢铁实现净利润3.21亿元,同比增长100.61%。而从2003年7月1日起,八一钢铁将公司现有部分固定资产经济使用年限进行了调整,加快了固定资产的折旧速度。经测算,折旧年限的变更使八一钢铁在2003年增加折旧额5976万元,减少2003年利润总额5173万元。公司还加大了对应收帐款的计提力度,如对一年以内的4070.99万元应收帐款,计提了550.5万元的坏帐准备,计提的坏帐准备比例高达13.52%,而其他上市公司对一年以内的应收帐款计提的坏帐准备比例多在1%-5%之间。公司还对2.48亿元原料及主要材料计提了1477.44万元的跌价准备,在国内钢材市场持续向好的情况下,主要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计提原材料的跌价准备显然是在为来年的业绩打下伏笔。不仅如此,公司还提前计提了2311万元的工资和350万元的单项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