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培训感悟:怎样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啵啵汽水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小学教师培训感悟:怎样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共含5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啵啵汽水”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小学教师培训感悟:怎样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篇1:小学教师培训感悟:怎样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今年,有幸作为河师大的置换生来参加国培,真是幸运至极。今天——二零一七年十月二十三日上午,听了河师大附小赵老师的小学四年级的两节语文课,感到震撼,才明白原来语文课得这么教。

赵老师讲到一节语文课文里有这样一句话:池水“揽”着月亮。孩子们问:“老师,为什么不说池水‘映’着月亮?”老师笑了笑,说:“现在假设一盆水放在这里,假设天上有一个月亮,那么水盆里也会有一个月亮吧,这就是‘映’。现在大家再想想,你在家里你妈妈是如何轻轻的拥抱你的,同学们,你们都回忆一下,试着做这个动作。”这时,孩子们都伸出胳膊,做出圆形动作,轻轻的、柔柔的,还面带微笑。这时老师及时说:“对,同学们,池水就是这样‘揽’着月亮的。”我看到同学们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他们肯定是豁然开朗,理解了“揽”字的意思。孩子们也明白了:哦!原来池水这么有情有义呀!它和月亮是亲密无间的好伙伴。

看,赵老师给学生设置了情景,引导学生做了几个动作,朴素的方法,诚挚的话语,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义。

想到平时我教学生时,遇到这种情况,马上就在黑板上给学生抄写这两个字的意思,写完了,学生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能理解意思,更别说生成其它的东西了。

赵老师第二节讲了一篇童话故事——《去年的树》。文章里有三次问话,第一次是小鸟问树根:“你知道大树到哪里去了吗?”“同学们,这句话该怎么读呢?”赵老师问。我马上联想到我在教学生时,遇到有感情的段落或者是句子,总是不断地强调:同学们,要注意啊,读出感情。但是,到底怎么读出感情呢?读出什么感情呢?我没有具体的指导,也不知道该如何指导。接着赵老师说了这么一段话:同学们,大家听我的描述,边体会感情,边想象动作。赵老师开始描述:小鸟和大树原本是好朋友,小鸟天天站在树枝上,晚上栖息在树杈上,和大树相依相偎,每天给大树唱歌,冬天来了,小鸟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大树飞向了南方。但它们约定来年再会。到了第二年,小鸟飞越万水千山,顶风冒雪,来到了日思夜想的地方,但却看不到了自己的好伙伴。同学们,现在你们再读一遍这句话。这时,我的喉咙里像塞了一团棉花,有点哽咽,我是完全被老师的话感染了,带入了那种情景。我想,孩子们也是这样的。孩子们都读出了焦急、悲愤、悲伤的语气。“孩子们,再想象一下小鸟的动作。”顺着赵老师的的描述,孩子们也马上想象到了小鸟的动作:小鸟在东瞅西望,在搜寻大树的踪迹。

所以,想想我给学生讲课时,生硬的告诉他们注意重音,注意语气、语调。现在看来是多么肤浅。通过这次学习,我明白了什么是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以前上课用了那么多花招,走了那么多形式,但没有真正俯下身子,贴近学生学生的思维,走进学生的心灵。以后我要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让语文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

篇2:小学教师语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有幸于参加了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集中培训。为期五天的实践培训,使我受益匪浅,回味无穷。由于这次培训的针对性很强,面向的都是小学语文一线教师,培训目的是帮助学员深入理解新课程核心理念,正确把握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提高学员的课堂执教能力,提高学员的专业素养,促进学员的专业发展。这次实践在南海实验学校进行。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学习氛围浓厚,学生整体素质较高,为我们的培训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我们小组的指导老师是非常优秀的陈惠女老师。五天,有幸听了陈惠女老师、顾培衍老师、翁建英老师、江南青老师和卢碧萍老师的.语文课,受益匪浅。这些老师的课,或设计精美,或朴实自然,我时常被老师们的精彩设计所折服,被课堂的情绪所感染,同时也为孩子们思维的火花所欣喜。这次听课让我对新课改的理念又有了一次升华,这得益于南海实验学校老师的高水平教学艺术。

听了5位老师的语文课,使我亲眼看到她们各自的教学风采,深深地感染了我,鼓舞了我,打动了我。她们能与时俱进,认真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启迪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解决了一些在课改中感到困惑的问题。如陈老师在《听听,秋的声音》一课中,通过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不仅读出了诗中的意境,更读出了诗歌中所没有的画面的美。学完前面的三节小诗,陈老师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法,当一回小诗人,学以致用。在陈老师的启迪下,学生们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一首首清丽的小诗新鲜出炉。江老师执教的《秋天的雨》非常富有诗意。江老师抓住每段课文中的总起句,把它们编成了一首诗,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给人以美的感觉。学生们在这种充满诗意的情境中学习,课堂的气氛就不一样了。顾老师比较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在她教师黑板的一角,特意安排出一块用以学生的经典诵读及好词好句的摘抄。课堂上,对于AABC形式词语的积累、描写人物神态词语的积累、以及近反义词的积累,顾老师在课堂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翁老师在上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对于学生所不理解的“沙皇”、“皇家学会”,她都能及时为学生释疑。

这几位老师的课堂教学,一言一行,对我来说是一面镜子,反思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与她们还有差距。教学实践培训活动,使自己学到了其他老师的长处,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今后要在课改中,不断地完善教学艺术,提高效率,必须不断地“充电”,不断探索实践。

这次学习培训,让我提高了紧迫感。新世纪的教师,应具有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精湛的教学技艺,创造性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通过学习培训,丰富了我的专业知识,促进了知识结构的发展。同时,学员之间通过观摩、讨论、学习、交流,提高了各自的思想认识,增进了学员之间的友谊。

篇3:小学教师语文备课方法有哪些

一、自备为主,适当借鉴

《新课标》说:“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创造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所以,教师备课要自备为主,要相信自己、突出自己的个性、体现自己的思考。这样的备课才能展示出属于自己的课堂。小学语文的备课,一切都是“拿来主义”,最终只能是一直模仿别人,而自己的专业及教学水平是永远不会提高的,这也许是做教师的最大悲哀了。凡出色的教师,每堂课都有属于自己的特产。“主题教学”,提倡精读一篇,带动一组,注重对教材的深度挖掘;于老师的课堂教学……可以说他们都能真正做到以己为主,拥有一个独立的自我。

自备为主,也不等于要闭门造车。教师备课也需要要一些借鉴,尤其是当今时代,让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体途径接受新的内容,我们应合理的加以利用,从而为我们教学服务;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教学业务水平。教师在设计好属于自己的“教案”之后,再阅读一些教学设计或观看他们得到一些课堂,取他人有益的内容,借鉴他人的闪光点,把它转化成自己的知识与能力。

二、关爱每一位学生,眼中有学生

教师在钻研教材写教案之前,应关注学生,关注他们差异。这是备课中重要内容,但也是容易忽略的。一些老师找到了出色教案的“设计”用到自己的课堂上,却不怎么精彩。就是同样的一位老师,使用同样的教学,面对不同班级,教学效果却不完全一样。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学生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备课过程中,老师往往忽视了从孩子的知识能力、经验、兴趣、特长、个体差异去考虑。

孩子是千差万别的,即使同一个班级的孩子也是参差不齐的。我们备课时应下大力气计量学生已经学了些什么,已经学会了些什么,想一想我们的学生“要什么”、“不要什么”、“能要到什么”。我们应该站在孩子的立场,充分考虑他们的心理、兴趣、个性等各个方面,来备好每一节课。

我想,作为老师,更应该尊重儿童个性和天性。曾有一个孩子这样想象:“鸡蛋破了,一个太阳流出来。”这就是儿童。反思我们的课堂吧!经常看到老师设计很多精彩的问题,让学生走向自己的预设,实现课堂的最佳效益,这样设计,一定能取得很好的效应吗?孩子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吗?从学生的眼光出发的话,学生感受最多的是童年月光的皎洁,童年歌谣动听,童年的快乐、幸福,此时孩子内心世界往往是阳光的、美好的。作为成人,会用成人的眼光与生活经验来解读文本,参与的往往是理性思考。如果从儿童的眼光来解读文本,加上这个环节是否恰当呢?

三、认真研读,形成自己的理解

追求文本的深度研读,不是指学生对课本理解要多么的深,而是通过我们对课本的理解,转化为学生更深刻地、更轻松地去感悟课本,理解课本的内涵。于老师曾和三位青年名师一起执教了《林冲棒达洪教头》一课,但于老师的课给我们的感觉很轻松、很亲切。一些老师通过课前对课本的解读,把目标定位在感受林冲的人物性格上,林冲之所以是好汉,是因为他武艺高强,谦虚,机智。而于老师却把林冲最本质的特点归纳为一个字,几个词,让学生在不断朗读课文中、交流中、去碰撞、去感受林冲的品质。显然,于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深度的,令三位年青的教师和其他的听课者们深深地折服了。只有钻出味道来,才能教出味道来。

四、其他的注意事项

1、备教材生成的价值。教师备课中研究教材要从知识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来考虑。知识性包括语文内含的知识和课外延伸的知识。语文内含的知识即:字、词、句、段、篇、文体、修辞等。课外延伸的知识即:社会的、自然的、伦理的、道德的等。人文性是从大语文观来讲的,即:教材中所渗透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等,即对科学、民主、平等以及对生命的关爱等价值观的追求。

2、备语文资源的开发。语文教学要从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教师在备课中要注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思考课内与课外的联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一定要多搜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补充学生学习的资料,让学生从多角度去阅读,丰富学生的阅读量。

3、备教学过程的构建。教师备课中要变程序式课堂教学为建构式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在尊重、理解、相信学生的基础上建构的。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策略者,教师对每个教学环节应有个合理的分析、理解,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篇4:小学教师语文备课方法有哪些

一、读

(一)读课文。一篇课文摆在面前,先做什么?朗读是钻研教材最重要的一环。 “ 读书 百遍,其义自见 ” 。我们每备一课,都应该从读开始,或朗读,或默读,在吟咏中促使自己 尽快进入作品之中。还记得著名特级教师靳家彦老师说:“ 我在备一课书时,总要先放声诵 读,一丝不苟,反复吟咏,口诵心惟。 ”“ 教一课书必先烂熟于胸,熟读成诵,否则我不能 走上讲台。 ” 所以我们应该 “ 开口备课 ” ,因为朗读是 “ 活 ” 的,它可以跃出纸外,可以赋予作 品以生命。

(二)读作者

教师备课必须要与作者对话,读懂作者,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是 备好课的前提。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对文章的妙处 和特色理解了,成竹在胸了,课堂上便会自如地引导学生去感悟。老师毕竟是老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我想,只有我们教师读懂了作者,心 有所动,然后带着教材走向课堂、走向学生时,才会出现教师、学生、文本的互动,文本 作者的情感、思想、智慧、精神,才有可能化为学生心灵的体验和内心的感悟。

(三)读学生

听过很多不级别的公开课,陌生得老师所对地是陌生的学生,走讲课堂,我们常常会 看到这样的现象:上课一开始,学生似乎都会了,都懂了,但教师事先已辛辛苦苦地备了 很详尽的教案,只好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来,让学生 “ 假装不懂 ”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 因就是教师备课时忽视了对学生原有的学习现状的正确分析,这说明教材中规定的教学起 点不一定是学生的真实的学习起点。其实,现在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

备课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力求全面了解学生思想状况和兴趣态度,了解学生已有的知 识经验和技能水平,了解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以利于 因材施教,提高教学实效性。

(四)读自己

有时候,我们老师在课前作了大量的思考,自己对教学内容理解得很透彻,但是却不 能将其条理清楚的给予学生, 那我们的课堂注定是失败的, 所以备课中读自己是很重要的, 所谓读自己就是自己应该怎样把握好教学的思路,怎样将自己的思考的过程清晰的梳理出 来,本人认为最重点的就是怎样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互助学习,怎样将自己的思考过 程梳理成一个条理的授课流程。

一堂好课,当然需要有好的设计,但好的设计更须以教师精深的底蕴作支撑。上课表 面上看是教学 “ 技术 ” 的 “ 度量表 ” ,实际上却是教师 “ 内力 ” 的 “ 试金石 ” 。语文教师,除提高 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不断锻造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如果每个 教师都能读好书,那我们的课堂必定会是书香四溢的。所以我们在读好自己的同时,要不 断地武装自己,提升自己。

二、研

对我们语文教师来说,要回归语文,练好内功,就应该重视对文本的深入钻研,尽可 能正确、到位地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感情,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一 ) 研文本

通过感知教材 —— 理解教材 — 掌握教材的过程, 着重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体安排中的地位 和作用,明确和突出重点,适当分散难点,做到内容、目标心中有数,合理安排。

在新课程理念的熏染下,我们的教师对课堂教学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师生关系、学习方式给课堂面貌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品评课堂教学时总觉得遗憾颇多。阅读教学中 存在的问题,深究起来,大都与教师理解把握教材不到位有关。这种偏离重心的现象与老 师研读文本是否用心以及自身研读能力有关。

应该说,研读文本,钻研教材是语文教师一生都必须修炼不止的看家功夫。正如苏霍 姆林斯基说的那样:“ 为了上好一堂课,你一辈子都在备课。 ”

(二)研教参

我们教师要重视对《教师用书》的研究。它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具有参考性的链接性的 知识点,但我们不能依赖于教参,很多东西还需要我们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叶圣陶先生 说, “ 教参是鸦片 ” ,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长期只看教参,只是满足于教参对课文的分 析,形成的是一种思维的惰性,缺乏的是一种对文本的深度的、独立的思考,没有读到文 本的内部去,读到作者的心里去,导致的是自我的思想苍白,语言的幼稚不堪。这应该是 语文教师的一种悲哀。我们虽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高更远,省去很多的无用之 功,但是我们只是提倡借鉴,创新、创造才是我们每个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我们 是研读教参,而不是依赖于教参。

(三) “ 研教案 ”

在编写教案前对整堂课的教学应有总体的设计,这是个头脑预演过程,是精心设计教 学方案的前奏, 很有实际意义。 总体思路应考虑目标、内容、条件等各因素彼此协调平衡, 要考虑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合理组合,要有弹性,便于整体把握。教案,为 我们的教学更好的理顺了思路,刚才我们谈到了备课思路中两个大的环节:读 -读熟课文、读懂作者、读懂学生、读好自己;研 -研读文本、选研教参、细研教案。那我们头脑中已经 有了初步的教学预案, 或备课于书, 或备课于心。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需要我们去听、去说, 共同研讨,那就是十分重要的集体备课。

“ 听 ” ,我们要倾听别人的思想,激发自己的灵感; “ 说 ” ,我们要集思广益,进行智慧 碰撞,激起 “ 头脑风暴 ” 。

萧伯纳说过: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我们每人有两种思想。因此在我 们的教研活动中,我们提倡让各种想法、观念在交流碰撞中升华,从而多维互动,共同成 长。

集体备课是我们备课非常重要的教研形式, 教研组成员要畅所欲言, 进行补充、调整。 大家促膝而谈,直抒胸臆,把刚才我们讲到的 “ 读与研 ” 所获得与生成的信息表达出来,就 会大大提升大家备课的效率,我们会更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有更多的方法来突破 重难点。 所以我们不要不屑于倾 “ 听 ” , 更不要吝啬于自己的 “ 说 ” 。 正所谓 “ 一花独放不是春, 万紫千红春满园 ” 。

关于集体备课的方法,我不想多说,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将集体备课流程总结为:熟 悉教材、提出问题 --中心发言、把握重点 --共同研讨、解决问题 --调整修正、形成预案 --结 合实际、二次备课 --课堂实施、信息反馈 --课后反思、理论提升。

三、“ 写 ” 。

所谓 “ 写 ” ,就是记录、书写。我们通过自己读、研,生成预案。再加上集体备课中智 慧的碰撞,便会生成更有利于教学的教案。

1、写书案

“ 不动笔墨不读书 ” ,大多数语文老师都要求我们的孩子养成这种习惯。那我们在备课 的过程中更应该这样。在读教材的过程中,要笔随嘴走,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 刻的句子。对于一些关键词语,精彩之处,以及文章的一些重点、难点,要及时地做上记 号。并把自己对教材重难点内容的理解以及独特的教法等直接写在教材的空白处、株距行 宽、页眉页脚,三言两语、点到为止。这样教师的课本可真成为 “ 教本 ” 了,重点内容清晰可见,上课时就可信手拈来,操作方便,不易遗忘或缺漏。这些精笔妙言是教师备课中对 课文的个性化解读,反映的是隐性思考中最宝贵的灵感,喷涌的是教师的智慧的源泉。将 其定义为 “ 点画批注 ” 也好,定义为 “ 备课于书 ” 也好,其实就是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

2、写教案

隐性思考的过程最后会生成文字性的教案。为了真正把老师从繁重的 “ 抄备课 ” 中解放 出来,我们推行精案与简案相结合的备课方式,要求教师对每一节课都进行有效备课的前 提下,有选择地开展深入备课,写出一定数量的精案;其余可写简案。

精案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方法引领、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从导 课到板书详实有效,各环节清晰,方法得当),课中修正、教学反思等各环节,老师可根 据实际情况增删修正,突出创新性与个性化。要求教师广泛阅读有关文献和教学参考书, 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作必要的增删和更新,努力做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和系 统性; 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作业布置应数量适当、难易适度,有层次 性、创新性;板书设计应简洁明确,合理有序。要特别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教案二次修正。

简案形式不拘,可旧案新备,也可改写他人教案;注重有新意、有特色、有实效,服 务于教学实际。刚才我们提到了集体备课,本人强调,每一个教研组成员所主备的详案最 好不要相同,这样其他成员可以借鉴他人的详案,吸取精华,进行个性化的创造,可以变 成自己的简案。这种 “ 拿来主义 ” 是可取得。

3、课中改

在所备教案的基础上进行授课过程中的二次修正,三次修正,及时记录下自己在授课 过程中的不足及修正措施,是一种对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极为有益的做法!教学实 践中,或有得意之处,或有经验教训。如课堂上的某有一个精彩的细节,某位学生出乎意 料的提问,突发情况的教学应急案例等等,我们都可以将其记录在 “ 案 ” ,这是我们前沿教 师最宝贵的财富,是今后我们教学工作的一线资料,更是我们教改教研的沃土。 “ 思想的绿 叶来自实践的土壤 ”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便会获得生气勃勃的思想绿叶。那么拿起智慧的笔记录下自己的思想,课中改后所生成的教案便有了灵魂,更富灵性。

4、写反思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 “ 出色教师 =教学过程 +反思 ” 的成长模式。 叶澜教授说,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本节课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 上有什么发现;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 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 “ 再教设计 ” ,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 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 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 “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 的成效。

篇5:小学教师语文备课方法有哪些

一、中心的提炼技巧

备课前,应该先钻研教材,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成竹在胸,切忌在备课时,认为这也重要那也重要,面面俱到,千头万绪。蜻蜓点水的结果只能是浅尝辄止。下面介绍几种提炼中心的主要方法:

1、分析法

一篇文章的题目常能反映该篇文章的重点和中心之所在。分析题目的含义(当然要结合课文内容),尤其是抓住“题眼”分析透彻课文的中心,教学重点就自然突出来了。例如:《高大的背影》,记叙妈妈背“我”去医院看病的路上,一位三轮车工人主动送“我”去医院的事。如果抓住“高大”一词来分析:“背影”为什么“高大”?它“高大”在什么地方?教学重点就突出来了。

2、揭示法

有些教材一开始就揭示出该篇的中心,有的则在中间用中心语句来提炼教材的中心,有的则篇末点题,抓住这些词语就能够提炼文章的中心。

3、总结法

先把教材分成段落或层次,根据各部分或层次的主要内容,进而分析他们在整篇教材中的位置和作用,从而概括整篇文章的中心和重点。

二、备课“六忌”

1、忌简单照搬。

2、忌千头万绪。

3、忌闭门造车。教师备课时,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等全然不顾,势必降低教学效果。

4、忌琐碎设问。有的教师一问到底,不管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在不该设问处滥问,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

5、忌盲无目的。教学目的不明确,备课时毫无目的,课堂上随意发挥,学生只会茫茫然,所得甚微。

6、忌程式定势。根据小学生好奇求新求变的心理特点,教师备课时,必须因文而异,教法富于变化,努力寻求新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单调乏味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三、备课的“模拟讲授”环节

模拟讲授或训练,作为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往往被人忽视。其实,教案完成了,是纸上的东西。纸上谈兵不一定能取得实战效果。要进行两个飞跃,一个是把纸上的东西变成脑子里的东西,成为印象,也就是把教案里的文字变成形象,融化在脑海里,形成意识。第二个飞跃是把意识变为行动,也就是能够按教案的设想进行实际操作。有的教师,写完教案,要看几遍,边看边想在课堂上如何动作,甚至对着镜子演示一番,像演员排练节目一样,如发现纰漏,及时修改补充教案,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这是值得提倡的。如果写了教案就搁置一边,到了课堂上在临场发挥,就有点草率了。

导入新课和设计导语应遵循以下原则:

符合教学的目的性和必要性。

课堂教学的导入,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导语。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根据授课的内容设计导语。

备课时可以从教学内容中抽出有概括意义的一个或几个问题,将其与学生熟知的或似知非知的事例联系在一起,设计出独出心裁的导语。由于每节教材内容有其丰富而广阔的外延,涉及许多其他方方面面的知识和事物,课堂的起始设计,也可以从他们的关联中寻找线索

导入要言简意赅或短小精悍。导入部分时间过长,使人有喧宾夺主之感。

导入的形式要丰富多彩。

任何一种形式的授课技巧,一定要灵活运用,不可形成定式,使人产生呆板之感,导入导语也不例外。

四、技巧的运用

1、提问议疑导入。紧扣课文设计一两个问题,最好能总领全文,或从侧面入手,对理解课文起关键性的作用。例如:《司马光》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如果平时你和另一位小朋友玩耍的时候,他不小心掉进了一个盛水的缸里,你有什么办法把那位小朋友救出来?今天要讲的课文中的司马光,就想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2、叙述故事导入。小学生爱听故事,通过讲故事可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草船借箭》一课,老师就可通过讲述孔明以自己的大智大勇借到十万只箭的故事导入新课,学生兴趣一定会很浓。

3、歌谣导入。歌谣,特别是儿歌,在儿童教育方面的作用历来备受重视。课堂教学中也引进一些儿歌,并加以引导,可发展儿童的想象力,符合“寓教于乐”的教育原理。

4、谜语导入。如教《奇妙的“眼睛”》,先让学生猜一个谜:上边毛,下边毛,中间有颗黑葡萄。有谜语导入对“眼睛”的学习,过渡自然,学生兴趣浓厚。

5、游戏导入。小学低、中年级宜采用这种方法。

6、音乐导入。多用于音乐渲染气氛的课文和直接是音乐歌词的课文。如《鸟的天堂》,教师可先放《百鸟朝凤》的乐曲。如上作文课,作文题为《我所喜欢的一只歌》,教师可在学生动笔之前先放几只优美动听的歌曲,并加以适当的点评。

导入新课的艺术和方法还有很多,如笑话导入法、成语导入法、表扬导入法、观察导入法、诗词导入法、珍闻导入法等等。切记生搬硬套,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语文课前预习方法

语文教学培训感悟和心得体会

语文教学培训感悟和心得体会

小学教师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2023小学教师语文工作计划

小学教师语文工作总结通用

小学教师培训感悟与心得体会

小孩子语文怎么教

语文培训总结

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教师培训感悟:怎样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精选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小学教师培训感悟:怎样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