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海诚新作《天气之子》好不好看(共含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看看看看个屁蹦”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本身作为你的名字的绝对粉丝,曾经创下自己影院观影次数最多的记录,可想而知对于此片是即激动渴望,也有点不安。毕竟看过新海诚作品的大概都知道,你的名字多少有点撞大运的成分。这个壮大运不是票房的运气,更多的是制作更精良,且灵感更好的意思。所以这部最新作,资源可能还是很好的,但创作灵感是不是还能保持你的名字那样的程度就很让人担心了。观影结果是,担心确实是正确的,至少我是这种感受。
总体的观感体验是,和你的名字相比,故事的完整性合理性都差了不少,而且同样是类似于神话传说日本民俗的设定,也不如你的名字来的清楚明了。而且更要命的是,情感的积累,在我看来是差你的名字很多的。而且音乐做的感觉也不如你的名字那么好听那么恰当。优点的话,感觉各种人物更加鲜明讨喜,画面也有了很多镜头语言的尝试。
故事方面,这部相比你的名字来说要简单明了。其实说白了,这部片子的故事并非像你的名字那么重要,全片大量的时间都是为了突出人设。一开始大量男主卖惨的内容就是为了突出男女主本是天涯沦落人的设定。中间三人各种找住处也是为了凸显三人的境遇悲惨。如果抛开这些看故事本身,就会发现这是一部用一句话就能完美诠释的片子。故事过于单薄,而大量的时间又是用来烘托情感和做人设,所以到头来当我看完走出影院时,脑子里是空的。
人设方面,虽然这部片子的人设应该比你的名字来的更生动,比如酷酷的社长侄女,长得有点星际牛仔里斯派克那样的邋遢大叔,又或者是早熟女性缘爆棚的小弟弟,其实都是那种很招人喜欢的人设。尤其是弟弟,平时看起来是个小花花公子,但是穿上晴天娃娃后的样子又可爱至极。但问题是,男女主的设定仍然有种当初看你的名字时的感觉,过多的情感而没有什么个性的描写。
而几个我觉得片子中的其他几个问题就是,
1,世界观的设定有点不清不楚。随便一个人去屋顶神社拜一拜就能成为天气之子嘛?再比如女主不断用祈晴结果导致自己消失到了云上,但男主却能用3年大雨换回女主本体。神社的功能过于混乱。这一点我感觉比起之前的你的名字来要模糊不清。而且,一个人人都知道的可以祈晴的人,人们却对他们无动于衷,这一点看上去更像是一个童话故事。但影片中除了这一点外,其他又过于现实,让我看的时候有点找不着北的感觉。新海诚有意忽略世界,而是将目光完全聚焦到几位主要人物身上,带来的反而是一种不和谐。
2,结尾的部分,男主用三年大雨几乎毁灭了东京,换回了女主。但结尾部分新海诚刻意的没有展现被大雨淹没的东京对人们到底带来了什么影响。虽然结尾也有大量的空镜头来交代东京的变化,但我们除了被水淹的城市外,我们几乎看不到任何痛苦的地方。你们仍然嘻嘻笑笑的过日子。我能明白这么做的用意是要刻意避免让观众感受到男主的罪孽,但不这么做,又很难体现出男主宁可我负天下人的决心。就好像片头时男主的旁白那样,这个世界根本不知道我们干了什么,只是因为他们都没有感受到世界的变化而已啦。新海诚刻意避免了灾难后东京人的悲惨感受,可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观众根本无法接受一个让人类遭罪只为了救回自己女朋友这样的设定吧。但故事又要刻意描写一个小我大与众生这种明显违反日本当下的世风的反例,就真的有点畏手畏脚了。
3,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情感的积累。我觉得这一部的情感积累来的并没有你的名字那么循序渐进。我至今记得看你的名字的时候是会流眼泪的。但看这部时,那几个情感爆发点让我感觉的不是感动,反而是非常的尬。就好像很多烂剧里烂演员的狂吼乱叫。我觉得这片子的情感积累回想起来虽然有,但因为片子的发展并没有你的名字那样一步一步的发展起来,导致的问题就是情感积累不够,但结尾的煽情比你的名字还用力,结果就是个大写的尬。尤其是那个日剧跑,我真的看的尴尬病都出来了。
记得你的名字,从男主发现无法互换身体开始,男主发现村子早就被陨石夷平,男主想法设法找女主,男主在旧陨石环形山与女主见面,女主发现忘了男主的名字。我会说,这么多的剧情点每一次都是一个情感的冲击,直至陨石坠地,我的感受整个爆发出来。就连结尾的部分也是循序渐进。男女主在雪天擦肩而过,之后在电车偶遇知道最后找到彼此。可以说你的名字最成功的地方在我看来就是情感的层层递进。而这次的天气之子的问题在哪里?酒店里男主发现女主快要消失,女主消失后男主拼命去找女主,直到最后两人在云上相见,然后就没有了。情感的递进不足,直接导致的就是观众的情感还没有积攒足够就结束了。甚至结尾的潦草都让人感觉莫名其妙。男主三面未见女主,但其实并非什么不可抗力,只不过就是异地而居而已。这么大的主题,东京都被毁了,你们三年不见只不过因为警察不让你走,而且女主不用手机。。。
其他好的地方嘛,首先画面真的美。尤其这次对于天空,云这样的描写真的非常的壮观。就好像去看基督教的那些油画中描写的天堂天使时周围的云朵一样,非常的壮观。另外全片中有不少应该是3DCG的动画,却几乎看不出CG感,仍然有传统动画的质感,这个其实是蛮难得的。彩蛋部分也是让人蛮惊喜的。在家陪奶奶的泷,商场柜台小姐的三叶,甚至貌似在开头部分还有三叶的那两个朋友。看的时候周围也有人小声惊叹。
总的来说,这片子明显欠缺剧本的打磨,在我看来,如果新海诚抱着你的名字那样的功夫来做这部片子,应该会有更好的结果吧。
这其实不是新海诚式纯爱片,而是全球气候变化警示片。诗云:“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为了不与君绝,就算天地合也在所不惜的价值观实在是太以人为本,不符合天气之子应该尽力缓解气候变化的使命担当,即她忘记了初心。因此“这个世界本来就已经失控了”才是全片的题眼啊,哪管它“狂风豪雨,洪水滔天”,先在一起再说。这样整个片子的逻辑才通啊。其实新海诚的老毛病依旧没改,想象力只停留在外层设定,故事和表达都带不起一部长片的节奏,虽然画面很美,但这不是做PPT啊喂。推荐给新海诚粉、壁纸爱好者以及气象科技。
而无一害——晴天女孩会因为过多使用这个能力而消失在这个世界。有一位喜欢这位小姑娘的小伙子不希望她消失,于是冲破重重障碍,带着诚意闯进“天气”的那个世界,把晴天女孩从那个世界带了回来。晴天女孩回到了原来的世界,东京又开始一直下雨,甚至淹了大部分地方。晴天女孩的能力也消失了。那位小伙子,被导演安排3年没能再见到晴天女孩。故事结束在3年后小伙子和小姑娘的重逢。
就像我在短评里说的,我非常喜欢故事中年轻人的对待生活的热情与朝气——积极努力的生活,不抱怨,有善意;喜欢他们的勇气与成长——他们承担着生活压给他们的重担以及小伙子因为不想小姑娘消失,冲破重重险阻去寻找她等等。我也喜欢他们在结尾没有因为“晴天女孩没牺牲自己所以东京一直下雨导致被淹”这件事情而责难自己。
但不得不说,故事本身太弱了。首先,晴天女孩的能力没有合理的解释,所以我无法理解为什么该能力用多了晴天女孩就要消失,那如果这点不理解的话,我不知道接近两个小时的电影在干什么。其次,很多情节的转换在我看来很莫名其妙:我非常不能理解那位大叔在最后非要拦着小伙子去找那位小姑娘,因为这件事根本和大叔无关啊;我也不太理解非要制造小伙子和警察之间的矛盾,使得小伙子去找小姑娘有重重阻碍这一点。所以经常会不知道剧情怎么就这样发展了,会不知道一些角色在干什么,为什么会做那样的选择。
在电影院看的,近视又比较厉害,所以觉得画面还行,不过没有那种“能做壁纸”的震撼。配乐非常惹人注意,字面意思。是不是我会被声音吸引而忽略画面,不过那时我内心想的是,为什么会这样配声音——但很难判断这是配得好或者不好。
《言叶之庭》,《你的名字》和《天气之子》是我认真看过的新海诚的三本电影。我最喜欢的还是《言叶之庭》,虽然它时间最短,大概40多分钟,在我看来故事本身却是最完整的,而且,我也很喜欢最后那个没明说却能令人憧憬的结局。
《天气之子》的故事,正如其名字所示,是有关天气的。天气在这部作品中——正如新海诚在以往作品中的做法——是角绪的表现。作中也多次借着帆高的独白感叹到天气正是人们的心境与情绪。所以祈愿良好的天气、开阔的蓝天,与祈愿幸福与开朗的心情是同义的。男主角帆高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天气”的风景中来到东京的。帆高在代表阴郁心情的风雨中踏起自行车追寻那一缕阳光,直到离岛的尽头,雨云笼罩了整个海面,而跨越海峡的阳光的目的地正是女主角阳菜所在的东京。阳菜同样也是如此,在母亲的病房听着悲伤的雨声,望向窗外的那一束光芒,爬上废弃建筑的楼顶,祈愿光明的未来。两人相遇后组建天气祈愿平台的桥段也不出意外,100%的放晴女在给人们带来晴朗的同时也带来幸福与快乐。这个桥段的音乐节奏与观众的心情,同样也是欢快的。
不过,虽然是新海一贯的手法,但是不得不承认天气之表象与角色心境的联系过于简单俗套。估计很多人和我一样,对新海的风景表象最喜爱的应该还是EF两作OP中高过整个城市的校舍屋顶和冲上云霄的天使的阶梯吧,与之相比,天气之子中的风景表象光有精美的外表,却不再有着丰富的情感。我作为观众,也无法像《你的名字。》中一样,因为黄昏之时中眩光的闪烁而感受到他们的揪心和不安。当然,这并非说《天气之子》中就没有天气以外的风景表象。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对天气主题的过于强调,晴雨二分的过于简单的形式,让新海诚的风景叙情的威力下降了很多。
备受瞩目,或者说上映之前广告就随处可见的新海诚新作《天気の子》(拟译:《天气之子》)终于在2019年7月19日如期上映了。附记一下这一天前后的动画史大事:前一日7月18日,京都アニメーション公司大楼遭遇杀人放火恶性事件;而本片上映当日7月19日《新世纪福音战士》新剧场版制作方khara则宣布EVA新剧场版第四作将于次年2020年6月公映。
就是在这样一个动荡而足以铭记于动画史的日子里,我去看了《天気の子》。那么照例,在记录感想之前,先说一下我对作品的了解情况。我是在7月19日下午去看的电影,因为日文水平的缘故,人物台词大概听懂了一半左右。之后又花了三五个小时翻看由新海诚执笔的同名小说,把之前不明白的一些人物关系、事件关系补习了一下,开始写这篇观后感。当然,即使如此,也无法确保我确实听懂看懂了作品的每一句内容——但是我想应该是到了写一些观后感的时候了。
和新海诚之前作品的比较
我想,这可能是最容易被讨论起的话题吧,确实,新海诚自己在本作同名小说的后记(参考我的翻译:小说《小説 天気の子》后记摘译》中承认,《你的名字。》获得了超越制作组想象的成功。那么,自然从《你的名字。》开始了解新海诚导演的人就更乐于把两作进行并列比较。
而我想作的是与新海诚以前多部作品的比较,当然,主要着眼点是故事内容。至于视觉风格,则可以说是与之前各作都一脉相承了。
首先,我感觉《天气之子》的故事主题不是站在《你的名字。》基础上,往那个叙事风格的延续制作。虽然两者都有日式都市神话元素,甚至都有作为祭祀者的巫女及女性的特殊能力,但《你的名字。》的主题是灵魂交换,对于三年时间差的认识也是事件解密与灾害防止的关键——一言以蔽之,《你的名字。》更侧重于交代这个灵魂交换以及传达灾难预警本身,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意则成了水到渠成之物。《天气之子》中的超自然力——祈晴,其本身只是作为推动故事的背景和契机,但对该能力的认识、发现、探索过程,大部分已经在本作一言带过的陽菜的前一年时间里完成了,陽菜对自己的能力在登场时已经足够的了解——甚至可能对副作用也已经了解了。因此,本作影片中超能力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突如其来的生活赚钱手段而出现的。甚至可以夸张地说,如果把祈晴的能力换成「能控制柏青哥机的结果」或是「能控制手机游戏的抽到卡稀有度」,两人的情感发展和故事脉络一样是成立的。但若是把《你的名字。》的灵魂交换现象替换成祈晴或是别的能力,故事就不能成立。因此说,《你的名字。》是基于超能力题材来叙事,而《天气之子》是借助超能力题材而叙事。这就导致了两部作品叙事风格的不同。
与新海诚导演再之前的作品相比较呢?其实给我的感觉是,本作中有许多之前作品常见的元素,但却又不像之前的任何一作。从女主角来看,我一开始觉得她有点像《云之彼端·约定之所》的佐由理,但越看故事越觉得不像(下文详说)。甚至说,在我看来《天气之子》都已经不能算有新海诚导演的标志性主题——异地恋。可以说《天气之子》是新海诚导演一贯的视觉风格,但是故事叙事却是新颖的。
唔……如果非要说新海诚之前的哪部作品和《天气之子》相似的话,我会选择《猫的集会》吧。你看,故事里都有一只由小变大的猫,以及两部作品的故事主人公都饱尝被生活碾压之苦吧。(笑)
不标准的叙事,无法构成的矛盾
来说说我看影片时的感想吧,大概电影播放了45分钟时,我开始看手表,之后的10到15分钟的时间里我又看了两次手表,其实我在等一个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