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联合苦碟子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Modesty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低分子肝素联合苦碟子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共含4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Modesty”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低分子肝素联合苦碟子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篇1:低分子肝素联合苦碟子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低分子肝素联合苦碟子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4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5A)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中间状态,易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的发生.

作 者:闻留瑞 闻嘉  作者单位:闻留瑞(正阳县人民医院,河南,正阳463600)

闻嘉(广州医学院)

刊 名:中外医学研究 英文刊名: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 年,卷(期): 7(9) 分类号: 关键词: 

篇2: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8例疗效观察

作者:吕兰淑    作者单位:(吉林省延吉市医院循环内科,吉林 延吉 133000)

【摘要】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3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量肝素钙,疗程7 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7%,对照组总有效率73.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可作为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首选抗凝药物。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低分子肝素钙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指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心绞痛,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包括初发劳力性心绞痛、恶化劳力性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变异性心绞痛。目前认为产生UAP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血小板因子、凝血系统激活、诱发腔内不全堵塞性血栓形成[1]。UAP药物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而积极合理的治疗是减少心肌梗死和死亡危险的关键。我院自9月~9月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8例,取得满意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入选病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共38例。诊断符合国际心血管病学会及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与诊断标准》,排除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的高血压、肝肾功能不全、出血性疾病、近期手术及内脏出血史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9例,治疗组男10例,女9例,平均年龄56.5岁,其中初发劳力性心绞痛8例,恶化劳力性心绞痛9例,变异性心绞痛2例;对照组男10例,女9例,平均年龄57.5岁,其中初发劳力性心绞痛7例,恶化劳力性心绞痛10例,变异性心绞痛2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原发疾病等临床治疗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入院后根据病情给予休息、吸氧、静脉输入硝酸甘油,口服拜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每次5 000 IU,皮下注射,每12 h 1次,疗程7 d。观察临床疗效、患者凝血指标变化及不良反应。

1.3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心绞痛症状消失,胸闷、气短好转,心电图ST段恢复≥1 mV。有效:心绞痛程度减轻,胸闷、气短症状减轻,心电图ST段恢复≥0.5 mV,T波由倒置变浅或平坦变直立。无效:各种症状及心电图无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两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4.7%,对照组总有效率73.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2 不良反应:两组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凝血四项均在正常范围。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注:两组比较,①P<0.05

3 讨论

心血管病日益成为人们尤其是中老年朋友健康的最大祸患。目前在我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已成为一大公害。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急性冠脉综合症的一种,其病理生理机制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黏附、聚集,凝血系统激活形成血栓,引起血管明显狭窄或闭塞,从而导致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因此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除了应用常规的硝酸酯类、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及其他药物辅助治疗外,还应给予抗凝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低分子肝素钙是一种新型抗凝血酶III(ATIII)依赖性抗血栓形成药,其抗因子Xa活性与抗因子IIa活性之比达(2.5~5.0)∶1(肝素为1.0),同时由于低分子肝素钙能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凝血过程抑制物和纤溶酶原活化物,不被血小板第4因子所中和,对血小板功能无明显影响,与传统的抗凝药比较,其治疗禁忌症和出血并发症大大减少,用药安全显著提高[2]。冯泽斌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UAP可明显改善心绞痛患者心肌缺血状况,减少各种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且未发生出血等不良反应,疗效可靠,使用方便,具有良好的临床使用价值,可作为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首选抗凝药物[3]。

【参考文献】

[1] 回金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进展[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2009,7(2):69.

[2] 杨 雪.联合抗凝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196例的近期疗效分析[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11(3):109.

[3] 冯泽斌.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09,2(6):34.

相关专题:尚无数据

篇3:丹红注射液辅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丹红注射液辅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辅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 方法 10月~10月,选择我院临床确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9例常规给予西药治疗,治疗组20例在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40 ml静脉滴注,1次/d。疗程均为2周。 结果 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无明显副作用。 结论 丹红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显著,可在临床中借鉴使用。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分析;丹红注射液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是一种冠心病的急性心脏事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介于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中间临床综合征。由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情变化多端,可逆转为稳定型心绞痛,也可能迅速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因此,对其进行正确认识与处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本文通过西药结合中药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与单用西药治疗进行对照研究,以评价中药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月~2010月我院临床确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9例,均符合WHO制定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19例。治疗组:男13例,女7例,年龄50~78岁,平均(63.6±7.3)岁,病程10个月~,平均(6.9±1.4)年;对照组:男12例,女7例,年龄50~80岁,平均(64.4±7.5)岁,病程7个月~14年,平均(6.8±1.6)年。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给予吸氧、卧床休息、口服扩冠脉、降压、调脂、抗血小板聚集等西药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另用丹红注射液40 ml(山东丹红制药有限公司,规格10 ml/支,产品批号:z6866)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 ml或0.9%氯化钠溶液150 ml(伴有糖尿病时)中静脉滴注,1次/d。疗程均为2周。

1.3 观察指标

①心绞痛发作频率、程度及持续时间;②治疗前、后心电图变化;③血、尿常规,血脂、血糖、血液流变学、肝肾功能等检验指标。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心绞痛明显缓解,发作频率减少>90%;有效:心绞痛症状减轻,发作频率减少>50%;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

1.5 心电图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静息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静息心电图ST段回升1.5 mm以上或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达50%以上或由低平转为直立;无效:未达以上标准。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在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有显著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的比较(x±s)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的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方面,治疗组的发作频率降低、持续时间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的比较(x±s)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4 两组患者心电图疗效的比较

两组患者在心电图改善方面,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 两组患者心电图疗效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5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副作用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其血、尿常规、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无显著变化,且均未发现明显副作用。

3、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临床综合征。传统医学认为,不稳定型心绞痛为正虚痰瘀、心血瘀阻、痹阻不通,故而作痛。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除了冠状动脉机械性狭窄的原因外,还与血黏度增高、血流阻力增加、微循环障碍及冠状动脉内皮功能异常等有关[2],即与血液流变性的异常密切相关[3]。

丹红注射液主要是由丹参、红花经现代工艺提取纯化制成的复方制剂,主要含丹参酮、丹参酸、红花黄色素、红花酚苷和儿茶酚等化学成分[4],具有活血化瘀和通脉舒络的功效[5],是良好的慢钙通道阻滞剂,并且能够增加冠脉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6]。丹参酮可促使冠状动脉间桥式侧支血管开放,并由此向缺血区提供足量的逆行血液灌注,具有舒张血管平滑肌、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的作用[7] ;还可使血栓形成时间延长、血栓长度缩短和重量减轻,血小板黏附及聚集功能抑制,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中5-HT的释放而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8]。红花中的有效成分红花黄色素、红花酚苷有对抗凝血、抑制血栓形成作用,可明显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缺血再灌注有明显保护作用,还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过度增殖,稳定血管内膜,治疗血管增殖性疾病,改善心肌血供,与西药合用可减少耐药性,从而发挥协同作用[9]。近年来,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丹参、红花尚有调节神经内分泌、清除氧自由基、抗炎及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10-11]。炎症介质是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始动因素,炎症反应尤其是低度慢性炎症状态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12-13],甚至炎症在冠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14]。丹红注射液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稳定斑块[15]。

本研究虽病例不是太多,但从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丹红注射液联合西药辅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其对心绞痛症状的缓解作用、心电图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方面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并且无明显的副作用,因此,丹红注射液联合西药辅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在临床中借鉴。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490.

[2] 陈新谦.新编药物学[M].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405.

[3] 朱庄庄,陈志松,冯丽.血液流变性变化在老年人心绞痛发病中的临床意义[J].微循环学杂志,,15(2):57-58.

[4] 章庆红.丹红注射液临床应用研究[J].河北医药,2010, 32(20):2909-2911.

[5] 胡芳.丹红注射液临床应用及安全性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2):116-117.

[6] 邰明辉,刘兰梅,马仁强,等.丹红注射液一般药理学实验研究[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5,25(3):335-338.

[7] 冯俊,张洁,郑智,等.丹参酮ⅡA抑制新生大鼠心肌细胞肥大的作用机制[J].中国急救医学,,26(14):274-276.

[8] 许国根,缪群.丹参注射液减轻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损伤的临床研究[J].浙江临床医学杂志,2011,11(3):789-799.

[9] 陈文梅,金鸣,吴伟.红花黄色素抑制血小板激活因子介导的血小板活化作用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35(11):741-744.

篇4: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急性脑梗死是导致患者肢体瘫痪及各种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失语、高级智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为常见的老年性疾病。急性脑梗死因各种治疗方法的局限性而使得部分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增加了致残率及死亡率[1]。近年来研究发现低分子肝素对治疗急性脑梗死有疗效。2005年2月至2008年4月我们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并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2月至2008年4月就诊于山东省阳谷县人民医院符合入选条件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2例,将其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6例。治疗组:男22例,女34例;年龄40~75岁,平均60.5岁;平均梗死面积19.25;神经功能缺损的平均分20.56。对照组:男26例,女30例;年龄42~75岁,平均63.4岁;平均梗死面积22.15;神经功能缺损的平均分24.23。两组间年龄、性别及治疗前脑梗死面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无统计学意义(P100×10.9/L,CT<2 min,BT<2 min;⑦患者及(或)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持续高血压(SBP≥200 mm Hg,DBP≥120 mm Hg);②原有消化性溃疡或,发病后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者;③近期行大手术者;④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⑤近期有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者或本身凝血机制差;⑥对药物过敏者。

1.3 方法 方法:对照组: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吸氧、营养支持、控制血糖、血压,甘露醇脱水降低颅内压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速碧林),每隔12 h0.4 ml皮下注射(每支0.4 ml),注射处为腹部脐旁2 cm,两侧交替注射,连用10 d。在治疗过程中禁止使用其他抗凝、抗血小板及抗栓药物,1疗程/10 d。

1.4 观察指标 ①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5 d症状体征变化,并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②观察患者有无皮肤黏膜瘀斑,脑出血等,复查颅脑CT;③复查患者于凝血酶原时间(PT)、出血时间(BT)、凝血时间(CT)等指标。

1.5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和临床疗效判断标准进行疗效评定。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总病例数×100%。

1.6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3.0数据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应用(x±s)表示,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间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基本痊愈13例,显著进步25例,进步12例,无效或恶化6例,总有效率为89.3%,对照组基本痊愈6例,显著进步16例,进步21例,无效或恶化13例,总有效率为75.0%,χ.2=3.896,P<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 不良反应

在治疗组中,在注射部位附近有4例出现皮肤瘀斑,其余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疾病。该类患者血液处于高凝、高粘、高聚状态,在一般支持治疗基础上进行溶栓和抗凝治疗是治疗脑梗死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但由于溶栓时机受时间窗的影响,使溶栓治疗措施的应用受到影响[2],因此抗凝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尤为重要。普通肝素为常用的.抗凝药物,但易导致内出血。

低分子肝素是由肝素化学降解或经分级分离或通过遗传工程或化学方法合成得到的低分子量的肝素片段[3,4],分子量4~6 kD。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机制:①具有较强的抗Xa因子作用,对凝血酶及其他凝血因子影响不大;②抗凝血因子ⅹa活性体内t1/2约为普通肝素的8倍,其抗凝血因子ⅹa活性的生物利用度是普通肝素的3倍;③具有选择性抗凝血性比值一般为1.5~4.0,使抗血栓作用与出血作用分离,保持了肝素的抗血栓作用而降低了出血的危险[5];④预防新的血栓形成,改善梗死区侧支循环,从而挽救半暗区濒死脑细胞,改善神经功能缺损[6]。本研究资料表明低分子肝素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低分子肝素对PT、APTT、BT、CT无明显影响,治疗组中有4例患者出现皮肤瘀斑。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相对安全。

低分子肝素联合苦碟子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精选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低分子肝素联合苦碟子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

HOT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