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单片机AD转换的实验报告(共含12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芝芝芒芒”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有关单片机AD转换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理解A/D转换的工作原理;
2、理解掌握ADC0809的A/D转换原理和并行A/D转换器接口的编程方法; 3、学习使用并行模/数转换芯片ADC0809进行电压信号的采集和数据处理。
二、实验原理
在设计A/D转换器与单片机接口之前,往往要根据A/D转换器的技术指标选择A/D转换器。A/D转换器的主要技术指标-----量化间隔和量化误差是A/D转换器的主要技术指标之一。量化间隔可用下式表示,其中n为A/D转换器的位数: 量化间隔
绝对误差22
1 相对误差n1100%2
A/D转换器芯片种类很多,按其转换原理可分为逐次比较式、双重积分式、量化反馈式和并行式A/D转换器;按其分辨率可分为8~16位的A/D转换器芯片。目前最常用的是逐次逼近式和双重积分式。
A/D转换器与单片机接口具有硬、软件相依性。一般来说,A/D转换器与单片机的接口主要考虑的.是数字量输出线的连接、ADC启动方式、转换结束信号处理方法以及时钟的连接等。
一个ADC开始转换时,必须加一个启动转换信号,这一启动信号要由单片机提供。不同型号的ADC,对于启动转换信号的要求也不同,一般分为脉冲启动和电平启动两种:
对于脉冲启动型ADC,只要给其启动控制端上加一个符合要求的脉冲信号即可,如ADC0809、ADC574等。通常用WR和地址译码器的输出经一定的逻辑电路进行控制;
对于电平启动型ADC,当把符合要求的电平加到启动控制端上时,立即开始转换。在转换过程中,必须保持这一电平,否则会终止转换的进行。因此,在这种启动方式下,单片机的控制信号必须经过锁存器保持一段时间,一般采用D触发器、锁存器或并行I/O接口等来实现。AD570、AD571等都属于电平启动型ADC。
当ADC转换结束时,ADC输出一个转换结束标志信号,通知单片机读取转换结果。单片机检查判断A/D转换结束的方法一般有中断和查询两种:
对于中断方式,可将转换结束标志信号接到单片机的中断请求输入线上或允许中断的I/O接口的相应引脚,作为中断请求信号; 对于查询方式,可把转换结束标志信号经三态门送到单片机的某一位I/O口线上,作为查询状态信号。
A/D转换器的另一个重要连接信号是时钟,其频率是决定芯片转换速度的基准。整个A/D转换过程都是在时钟的作用下完成的。A/D转换时钟的提供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由芯片内部提供(如AD574),一般不许外加电路;另一种是由外部提供,有的用单独的振荡电路产生,更多的则把单片机输出时钟经分频后,送到A/D转换器的相应时钟端。
ADC0809与单片机接口
三、实验内容
略
四、小结与体会
在这次的实验中,我成功的理解掌握了ADC0809的A/D转换原理和并行A/D转换器接口的编程方法,也学习了并行模/数转换芯片ADC0809进行电压信号的采集和数据处理的使用方法。
软件无线电对模数变换的技术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采样方法应满足采样定理,适当加入抗混迭滤波器;
(2)宽带化,如在中频对模拟信号进行数字化,信号带宽通常在十几到几十兆赫兹;
(3)保持较高的.信号动态范围;
(4)高采样率,应尽量在中频或射频工作,以尽可能保证整机的软件化处理;
(5)减少量化噪声。
4、然后对于OE 信号 来说是高电平允许输出有效,允许输出转换结束。电压输出DAC。
AD转换就是模数转换。顾名思义,就是把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主要包括积分型、逐次逼近型、并行比较型/串并行型、Σ-Δ调制型、电容阵列逐次比较型及压频变换型。
A/D转换器是用来通过一定的.电路将模拟量转变为数字量。模拟量可以是电压、电流等电信号,也可以是压力、温度、湿度、位移、声音等非电信号。但在A/D转换前,输入到A/D转换器的输入信号必须经各种传感器把各种物理量转换成电压信号。
综合实验报告标题(可与实验名称不同)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二、实验仪器设备。
三、实验设计及调试:
(一)实验内容。
(二)实验电路:画出与实验内容有关的简单实验电路。
(三)实验设计及调试步骤:
(1)对实验内容和实验电路进行分析,理出完成实验的设计思路。(2)列出程序设计所需的特殊标志位、堆栈SP、内部RAM、工作寄存器等资源的分配列表,分配列表时注意考虑资源在程序执行过程可能会出现冲突的问题。
(3)画出程序设计流程图,包括主程序和各子程序流程图。
(4)根据(2)、(3)的内容写出实验程序。
(5)调试程序(可以使用模拟仿真器)。
A、根据程序确定调试目的,即调试时所需观察的内容结果。
B、根据各调试目的分别选择调试所需的.方法,如单步、断点等命令,分别列出各调试方法中所需要关注记录的内容。
C、调试程序,按各种调试方法记录相应的内容。
D、分析调试记录的内容和结果,找出程序中可能出错的地方,然后修改程序,继续调试、记录、分析,直到调试成功。
(四)实验调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解决的方法。
四、实验后的经验教训总结。
(在所做过的实验内容里挑选一个自己最有收获,最有感想的实验内容)
综合实验报告标题(可与实验名称不同)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二、实验仪器设备。
三、实验设计及调试:
(一)实验内容。
(二)实验电路:画出与实验内容有关的简单实验电路。
(三)实验设计及调试步骤:
(1)对实验内容和实验电路进行分析,理出完成实验的设计思路。(2)列出程序设计所需的.特殊标志位、堆栈SP、内部RAM、工作寄存器等资源的分配列表,分配列表时注意考虑资源在程序执行过程可能会出现冲突的问题。
(3)画出程序设计流程图,包括主程序和各子程序流程图。
(4)根据(2)、(3)的内容写出实验程序。
(5)调试程序(可以使用模拟仿真器)。
A、根据程序确定调试目的,即调试时所需观察的内容结果。
B、根据各调试目的分别选择调试所需的方法,如单步、断点等命令,分别列出各调试方法中所需要关注记录的内容。
C、调试程序,按各种调试方法记录相应的内容。
D、分析调试记录的内容和结果,找出程序中可能出错的地方,然后修改程序,继续调试、记录、分析,直到调试成功。
(四)实验调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解决的方法。
四、实验后的经验教训总结。
目的:通过STC单片
机接收ADC0804
的数字量,并把该数字
量通过8155控制的
LED显示出来,
/*本程序利用查询法
得到ADC0804的
AD转换后的数字量。
*/
#include“a
t89x51.h”
#include“a
bsacc.h”
#include “intrins.h
”
#include
tdio.h>
#include“m
ath.h”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sfr ISP_CONTR =0xE7;
uchar advalue,ad
l,adh;
uchar code BitdisL[]=
{0x1f,0x2f
,0x37,0x3b
,0x3d,0x3e
};
uchar code Chardis[]=
{0x3f,0x06
,0x5b,0x4f
,0x66,0x6d
,0x7d,0x07
,0x7f,0x6f
,0x77,0x7c
,0x39,0x5e
,0x79,0x71
};
delay_05s(
)
{
int count;
count=647
395;
for(;coun
t!=0;count
--);
}
/*void ad interrupt 2 //如果想要用中断法
,可以使用这个子程序
{
//EX1=0;
RD=0;
advalue=P
0;
adl=adval
ue & 0x0f;
adh=_cror
_(advalue,
4);
RD=1;
//P1=~P1;
//P1=adva
lue;
WR=0;
_nop_();
WR=1;
//EX1=1;
}*/
void serial() interrupt 4 //编号0-4,外中
断0,定时器0,外中
断1,定时器1,串行
中断
{
uchar a;
RI=0;
a=SBUF;
if (a==0xFE)
{P1_0=0;
delay_05
s();
delay_05
s();
ISP_CONT
R=0x60;}
else if(a=='A')
{P1_1=0;
delay_05
s();
P1_1=1;
}
}
void main(void)
{
unsigned int b;
unsigned char cmd,temp;
TMOD=0x20
;
TH1=0xf4;
TL1=0XF4;
TR1=1;
SCON=0XF8
;
PCON=0X80
;
IT0=1;
EA=1;
ES=1;
RI=0;
cmd=0x0F;
XBYTE[0X7
FF0]=cmd;
WR=0;
_nop_();
WR=1;
while(1)
{
WR=0;
_nop_();
WR=1;
while(P3
_3);
RD=0;
advalue=
P0;
RD=1;
if (cabs(adva
lue-temp)>
0x01)/*该句仅
仅为了显示值不会老是
变动,但代价是显示精
度减少了,有的电压不
能用数字显示出来,
*
/
{
temp=ad
value;
adl=adv
alue & 0x0f;
adh=adv
alue>>4;
}
XBYTE[0X
7FF3]=Bitd
isL[1];
XBYTE[0X
7FF1]=Char
dis[adl];
for(b=0;
b<500;b++)
;
XBYTE[0X
7FF3]=Bitd
isL[0];
XBYTE[0X
7FF1]=Char
dis[adh];
for(b=0;
b<500;b++)
;
}
}
【重点难点】
1.启动ADC080
4,有的书写MOVX
@Ri,A (即XBYTE[0X
0000]=0X00
;),用这个语句来启
动单片机,我个人认为
,程序没错,但是它可
能针对低频晶振用的,
当用到高频晶振,WR
单片机的综合实验报告格式
单片机综合实验报告格式(在所做过的实验内容里挑选一个自己最有收获,最有感想的实验内容)
综合实验报告标题(可与实验名称不同)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二、实验仪器设备。
三、实验设计及调试:
(一)实验内容。
(二)实验电路:画出与实验内容有关的简单实验电路。
(三)实验设计及调试步骤:
(1)对实验内容和实验电路进行分析,理出完成实验的设计思路。(2)列出程序设计所需的特殊标志位、堆栈sp、内部ram、工作寄存器等资源的分配列表,分配列表时注意考虑资源在程序执行过程可能会出现冲突的问题。
(3)画出程序设计流程图,包括主程序和各子程序流程图。
(4)根据(2)、(3)的内容写出实验程序。
(5)调试程序(可以使用模拟仿真器)。
a、根据程序确定调试目的,即调试时所需观察的内容结果。
b、根据各调试目的.分别选择调试所需的方法,如单步、断点等命令,分别列出各调试方法中所需要关注记录的内容。
c、调试程序,按各种调试方法记录相应的内容。
d、分析调试记录的内容和结果,找出程序中可能出错的地方,然后修改程序,继续调试、记录、分析,直到调试成功。
(四)实验调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解决的方法。
四、实验后的经验教训总结。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温度传感器电路的工作原理
2. 了解温度控制的基本原理
3. 掌握一线总线接口的使用
二、实验说明
这是一个综合硬件实验,分两大功能:温度的测量和温度的控制。 1.DALLAS最新单线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简介
Dallas 半导体公司的数字化温度传感器DS1820是世界上第一片支持 “一线总线”接口的温度传感器。现场温度直接以“一线总线”的数字方式传输,大大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性。适合于恶劣环境的现场温度测量,如:环境控制、设备或过程控制、测温类消费电子产品等。与前一代产品不同,新的产品支持3V~5.5V的电压范围,使系统设计更灵活、方便。
DS18B20测量温度范围为 -55°C~+125°C,在-10~+85°C范围内,精度为±0.5°C。DS18B20可以程序设定9~12位的分辨率,及用户设定的报警温度存储在EEPROM中,掉电后依然保存。
DS18B20内部结构
DS18B20内部结构主要由四部分组成:64位光刻ROM、温度传感器、非挥发的温度报警触发器TH和TL、配置寄存器。DS18B20的管脚排列如下:
DQ为数字信号输入/输出端;GND为电源地;VDD为外接供电电源输入端(在寄生电源接线方式时接地)。
光刻ROM中的64位序列号是出厂前被光刻好的,它可以看作是该DS18B20的地址序列码。64位光刻ROM的排列是:开始8位(28H)是产品类型标号,接着的48位是该DS18B20自身的序列号,最后8位是前面56位的循环冗余校验码(CRC=X8+X5+X4+1)。光刻ROM的作用是使每一个DS18B20都各不相同,这样就可以实现一根总线上挂接多个DS18B20的目的。
DS18B20中的温度传感器可完成对温度的测量,以12位转化为例:用16位符号扩展的二进制补码读数形式提供,以0.0625℃/LSB形式表达,其中S为符号位。
这是12位转化后得到的12位数据,存储在18B20的两个8比特的RAM中,二进制中的前面5位是符号位,如果测得的温度大于0,这5位为0,只要将测到的数值乘以0.0625
即可得到实际温度;如果温度小于0,这5位为1,测到的数值需要取反加1再乘以0.0625即可得到实际温度。
例如+125℃的数字输出为07D0H,+25.0625℃的数字输出为0191H,-25.0625℃的数字输出为
DS18B20温度传感器的存储器
DS18B20温度传感器的内部存储器包括一个高速暂存RAM和一个非易失性的可电擦除的E2RAM,后者存放高温度和低温度触发器TH、TL和结构寄存器。
暂存存储器包含了8个连续字节,前两个字节是测得的温度信息,第一个字节的内容是温度的低八位,第二个字节是温度的高八位。第三个和第四个字节是TH、TL的`易失性拷贝,第五个字节是结构寄存器的易失性拷贝,这三个字节的内容在每一次上电复位时被刷新。第六、七、八个字节用于内部计算。第九个字节是冗余检验字节。
低五位一直都是1 ,TM是测试模式位,用于设置DS18B20在工作模式还是在测试模式。在DS18B20出厂时该位被设置为0,用户不要去改动。R1和R0用来设置分辨率,如下表所示:(DS18B20出厂时被设置为12位)
根据DS18B20的通讯协议,主机控制DS18B20完成温度转换必须经过三个步骤:每一次读写之前都要对DS18B20进行复位,复位成功后发送一条ROM指令,最后发送RAM指令,这样才能对DS18B20进行预定的操作。复位要求主CPU将数据线下拉500微秒,然后释放,DS18B20收到信号后等待16~60微秒左右,后发出60~240微秒的存在低脉冲,主CPU收到此信号表示复位成功。
2.本实验在读取温度的基础上,完成类似空调恒温控制的实验。用加热电阻代替加热电机。温度值通过LED静态显示电路以十进制形式显示出来,制冷采用自然冷却。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本实验需要用到单片机最小应用系统(F1区)、串行静态显示(I3区)和温度传感器模块(C3区)。
1.DS18B20的CONTROL接最小应用系统P1.4,OUT接最小应用系统P2.0,最小系统的P1.0,P1.1接串行静态显示的DIN,CLK端。
2.用串行数据通信线连接计算机与仿真器,然后将仿真器插到模块的锁紧插座中,请注意仿真器的方向:缺口朝上。
3.打开Keil uVision2仿真软件,首先建立本实验的项目文件,接着添加TH44_ DS18B20.ASM源程序,进行编译,直到编译无误。
4.编译无误后,全速运行程序。程序正常运行后,按下自锁开关‘控制’SIC。LED数显为 “XX”为十进制温度测量值, “XX”为十进制温度设定值,按下自锁开关“控制”SIC则加热源开始加热,温度也随着变化,当加热到设定的控制温度时如40度时,停止加热。
5.也可以把源程序编译成可执行文件,用ISP烧录器烧录到89S52/89S51芯片中。(ISP烧录器的使用查看附录二) 四、源程序
;单片机内存分配申明!
TEMPER_L EQU 29H ;用于保存读出温度的低8位TEMPER_H EQU 28H ;用于保存读出温度的高8位FLAG1 EQU 38H ;是否检测到DS18B20标志位A_BIT EQU 20H ;数码管个位数存放内存位置B_BIT EQU 21H ;数码管十位数存放内存位置LEDBUF EQU 30HTEMPEQU 55HDIN BIT P1.0CLK BIT P1.1
ORG 0000HLJMP STARTORG 0100H START: SETBP1.4 MAIN:
LCALL GET_TEMPER;调用读温度子程序
;进行温度显示,这里我们考虑用网站提供的两位数码管来显示温度 ;显示范围00到99度,显示精度为1度
;因为12位转化时每一位的精度为0.0625度,我们不要求显示小数所以可以抛弃29H的低4位
;将28H中的低4位移入29H中的高4位,这样获得一个新字节,这个字节就是实际测量获得的温度
;这个转化温度的方法可是我想出来的哦~~非常简洁无需乘于0.0625系数
MOV A,29H
MOV C,40H;将28H中的最低位移入CRRC AMOV C,41HRRC AMOV C,42HRRC AMOV C,43HRRC AMOV 29H,A
LCALL DISPLAYRESULT
LCALL DISPLAYLED;调用数码管显示子程序LCALL DELAY1 AJMP MAIN
; 这是DS18B20复位初始化子程序 INIT_1820:SETB P2.0NOPCLR P2.0
;主机发出延时537微秒的复位低脉冲MOV R1,#3 TSR1:MOV R0,#107DJNZ R0,$DJNZ R1,TSR1
SETB P2.0;然后拉高数据线NOPNOPNOPMOV R0,#25H TSR2:
JNB P2.0,TSR3;等待DS18B20回应DJNZ R0,TSR2
LJMP TSR4 ; 延时 TSR3:
SETB FLAG1; 置标志位,表示DS1820存在LJMP TSR5 TSR4:
CLR FLAG1 ; 清标志位,表示DS1820不存在
一、实验目的
1.了解51单片机的引脚结构。
2.根据所学汇编语言编写代码实现LED灯的流水功能。
3.利用开发板下载hex文件后验证功能。
二、实验器材
个人电脑,80c51单片机,开发板
三、实验原理
单片机流水的实质是单片机各引脚在规定的.时间逐个上电,使LED灯能逐个亮起来但过了该引脚通电的时间后便灭灯的过程,实验中使用了单片机的P2端口,对8个LED灯进行控制,要实现逐个亮灯即将P2的各端口逐一置零,中间使用时间间隔隔开各灯的亮灭。使用rl或rr a实现位的转换。 A寄存器的位经过rr a之后转换如下所示:
然后将A寄存器转换一次便送给P2即MOV P2,A便将转换后的数送到了P2口,不断循环下去,便实现了逐位置一操作。
四、实验电路图
五、通过仿真实验正确性
代码如下:ORG 0
MOV A,#00000001B
LOOP:MOV P2,A
RL A
ACALL DELAY
SJMP LOOP
DELAY:MOV R1,#255
DEL2:MOV R2,#250
DEL1:DJNZ R2,DEL1
DJNZ R1,DEL2
RET
End
实验结果:
六、实验总结
这次试验我通过Proteus仿真实现对流水灯功能的实现。受益匪浅,对80c51的功能和结构有了深层次的了解,我深刻的明白,要想完全了解c51还有一定距离,但我会一如既往的同困难作斗争。在实验中,我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不知道怎么将程序写进单片机中,写好程序的却总出错,不知道什么原因,原来没有生成hex文件。这些错误令我明白以后在试验中要步步细心,避免出错。
【精选单片机综合实验报告】
综合实验报告标题(可与实验名称不同)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二、实验仪器设备。
三、实验设计及调试:
(一)实验内容。
(二)实验电路:画出与实验内容有关的简单实验电路。
(三)实验设计及调试步骤:
(1)对实验内容和实验电路进行分析,理出完成实验的设计思路。(2)列出程序设计所需的特殊标志位、堆栈sp、内部ram、工作寄存器等资源的分配列表,分配列表时注意考虑资源在程序执行过程可能会出现冲突的问题。
(3)画出程序设计流程图,包括主程序和各子程序流程图。
(4)根据(2)、(3)的内容写出实验程序。
(5)调试程序(可以使用模拟仿真器)。
a、根据程序确定调试目的,即调试时所需观察的内容结果。
b、根据各调试目的分别选择调试所需的方法,如单步、断点等命令,分别列出各调试方法中所需要关注记录的内容。
c、调试程序,按各种调试方法记录相应的内容。
d、分析调试记录的内容和结果,找出程序中可能出错的地方,然后修改程序,继续调试、记录、分析,直到调试成功。
(四)实验调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解决的方法。
四、实验后的经验教训总结。
【上机实验内容报告格式】
一、《软件技术基础》上机实验内容
1.顺序表的建立、插入、删除。
2.带头结点的单链表的建立(用尾插法)、插入、删除。
二、提交到个人10m硬盘空间的内容及截止时间
1.分别建立二个文件夹,取名为顺序表和单链表。
2.在这二个文件夹中,分别存放上述二个实验的相关文件。每个文件夹中应有三个文件(.c文件、.obj文件和.exe文件)。三、实验报告要求及上交时间(用a4纸打印)
1.格式:
《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上机实验报告
用户名se学号姓名学院
①实验名称:
②实验目的:
③算法描述(可用文字描述,也可用流程图):
④源代码:(.c的文件)
⑤用户屏幕(即程序运行时出现在机器上的画面):
2.对c文件的要求:
程序应具有以下特点:a可读性:有注释。
b交互性:有输入提示。
c结构化程序设计风格:分层缩进、隔行书写。四、实验报告内容
0.顺序表的插入。
1.顺序表的删除。
2.带头结点的单链表的插入。
3.带头结点的单链表的删除。
注意:1.每个人只需在实验报告中完成上述4个项目中的一个,具体安排为:将自己的序号对4求余,得到的数即为应完成的项目的序号。
例如:序号为85的同学,85%4=1,即在实验报告中应完成顺序表的删除。
2.实验报告中的源代码应是通过编译链接即可运行的。
3.提交到个人空间中的内容应是上机实验中的全部内容。
【电子商务实验报告标准模板】
实验项目名称:企业信息化
实验目的:了解企业信息化的一般过程。
掌握企业信息化中企业领导的管理工作。
掌握企业信息化中一般员工的工作。
实验情况及实验结果:1、上网查找一个企业信息化的成功案例,思考一下问题:
(1)该企业为何进行信息化的建设?
答: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个成功的信息化的企业.
九十年代,随着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公司的信息技术建设也迈上了新的台阶。由于公司机构众多,各地业务差异较大,信息系统建设多是各自为政,全盘的考虑与规划存在不足。于是于XX年,公司与ibm携手制定了中国人保信息技术发展五年规划,这是公司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的制定结合了公司当时的经营、管理情况,并与总公司、分公司各层级管理、技术人员充分沟通、交流,吸收了他们很多的建议、想法,同时参考了国际上许多金融企业成功案例。
(2)该企业的信息化过程是怎样的?
答:信息技术五年规划制定以后,信息技术部便以此为参照,目标是建设全险种、大集中、共平台、宽网络、同标准的基本体系架构。
信息化整体思路:
1、数据模型标准化,应用平台统一化;
2、业务数据逐步集中存储,业务系统逐步集中处理;
3、分析产生的数据,为业务、管理和决策服务;
4、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建设,提供多渠道的客户访问服务。
(3)信息化给企业带来了什么效益?
答:回顾几年以来公司信息化建设历程,已基本建成全险种、大集中、共平台、宽网络、同标准的基本体系架构,并在数据的分析处理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成果斐然。信息化建设的思路是科学合理地制定战略发展规划,并建立了标准化体系,搭建了统一的应用平台,然后将数据和业务处理逐步集中,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为公司业务经营和管理决策服务。与此同时,进行网络和信息安全建设,为信息化之路提供更好的条件和保障。指导思想的科学合理性与信息化建设者们的苦干实干相结合,公司的信息化建设结出了累累硕果,得到广泛好评。公司开发的“新一代综合业务处理系统”于XX年9月提名参加了chp(computer-worldhonorprogram,计算机世界荣誉组织)“计算机世界荣誉奖”的评选,此奖项评选由idg集团组织,全球上百家it公司总裁作为评委,是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领域奖项之一,有“it奥斯卡”之称。XX年4月,该系统已经获得本年度“计算机世界荣誉奖”21世纪贡献大奖提名奖。这是今年全球一家保险企业获奖,也是继招商银行去年获奖后,我国第二家以及本年度一家在该奖项的“金融、保险及地产领域”获此殊荣的国内企业。
(4)结合我们学过的知识,发现mis、crm、mrp、mrpⅱ和erp等在企业信息化过程的应用。
答:mrp、mrpⅱ和erp,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不同阶段。mpr主要对制造环节中的物流进行管理,使企业达到“既要保证生产又要控制库存”的目的;而mrpⅱ则集成了物流和资金流,将人、财、物,时间等各种资源进行周密计划,合理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erp的概念则由gartergroup率先提出,它将供应链、企业业务流程和信息流程都囊括其中。由于erp的概念流传最广,现在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代名词。
单片机与串行AD转换器TLC0834的接口设计
摘要:TLC0834是TI公司生产的八位逐次逼近模数转换器,具有输入可配置的多通道多路器和串行输入方式。文中以AT89C51 CPU为核心,采用LTC0834八位串行A/D转换器设计了一个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电路。关键词:单片机 A/D转换器 TLC0834
单片机控制系统通常要用到A/D转换。根据输出的信号格式,比较常用的A/D转换方式可分为并行A/D和串行A/D。并行方式一般在转换后可直接接收,但芯片的引脚比较多;串行方式所用芯片引脚少,封装小,在PCB板上占用的空间也小,但需要软件处理才能得到所需要的数据。
图1 TLC0834的工作时序图
1 TLC0834简介
1.1 TLC0834的主要特点
TLC0834是TI公司生产的8位逐次逼近模数转换器?具有输入可配置的多通道多路器和串形输入输出方式。其多路器可由软件配置为单端或差分输入,也可以配置为伪差分输入。另外,其输入基准电压大小可以调整。在全8位分辨率下,它允许任意小的模拟电压编码间隔。由于TLC0834采用的是串行输入结构,因此封装体积小,可节省51系列单片机I/O资源,价格也较适中。其主要特点如下:
● 8位分辨率;(本网网收集整理)
● 易于和微处理器接口或独立使用;
● 可满量程工作;
● 可用地址逻辑多路器选通4输入通道;
● 单5V供电,输入范围为0~5V;
● 输入和输出与TTL、CMOS电平兼容;
● 时钟频率为250kHz时,其转换时间为32μs;
● 可以和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的ADC0834和ADC0838进行替换,但它内部不带齐纳稳压器网络;
● 总调整误差为±1LSB。
1.2 工作特点
TLC0834可通过和控制处理器相连的串行数据链路来传送控制命令,因而?可用软件对通道进行选择和输入端进行配置,其控制逻辑表如表1所列。
表1 TLC0834多路器的控制逻辑表
多路器地址通 道 号SGL/DIFODD/EVENSELECT BIT1CH0 CH1 CH2 CH3
L
H
HL
H
L
HL
H
L
H + -
+ -
+ -
- +H
H
H
HL
L
H
HL
H
L
H +
+
+
+
输入配置可在多路器寻址时序中进行。多路器地址可通过DI端移入转换器。多路器地址选择模拟输入通道可决定输入是单端输入还是差分输入。当输入是差分时,应分配输入通道的极性,并应将差分输入分配到相邻的输入通道对中。例如通道0和通道1可被选为一对差分输入。另外,在选择差分输入方式时,极性也可以选择。一对输入通道的两个输入端的'任何一个都可以作为正极或负极。
通常TLC0834在输出以最高位(MSB)开头的数据流后,会以最低位(LSB)开头重输出一遍(前面的数据流)。其工作时序如图1所示。
1.3 引脚功能
TLC0834的引脚排列如图2所示,其中CH0~CH3为模拟输入端; CS 为片选端;DI为串行数据输入,该端仅在多路器寻址时(MUX Settling Time)才被检测;DO为A/D转换结果的三态串行输出端;CLK为时钟;SARS为转换状态输出端,该端为高电平时,表示转换正在进行,为低电平则表示转换完成;REF为参考电压输入端;VCC为电源;DGTL GND为数字地,ANGL GND为模拟地。
2 与单片机的接口电路设计
TLC0834与89C51单片机的硬件接口电路的电路原理如图3所示。图中,单片机的P1.7接TLC0834的片选信号, P1.6用于产生A/D转换的时钟, P1.5为一个双向I/O口位,可用于对模拟输入进行配置及输出转换所得的数据。在这里,模拟信号以单端方式输入,参考电压为5V,即A/D模拟量的输入范围为0~5V。
3 单片机的软件设计
该系统在工作时,单片机将通过编程产生串行时钟,并按时序发送与接收数据位,以完成通道方式/通道数据的写入和转换结果的读出。篇幅有限,现以通道0单端输入模拟信号为例,给出A/D转换的程序:
CLR P1.6 ;清时钟
CLR P1.5
SETB P1.7 ;置片选为高
CLR P1.7 ;置片选为低
SETB P1.5 ?1 Start Bit
SETB P1.6
CLR P1.6
SETB P1.5 ?1
SETB P1.6
CLR P1.6
CLR P1.5 ?0
SETB P1.6
CLR P1.6
CLR P1.5 ?0 CH0
SETB P1.6
CLR P1.6 ?通道0,单端输入
SETB P1.6
CLR P1.6
SETB P1.5 ?P1.5由输出状态改
为输入状态
LCALL ADCONV
・・・
・・・
・・・
ADCONV: MOV R0?#08H
ADLOP0: MOV C?P1.5 ;读转换结果
RLC A ;累加器A左移,将结果
逐位移入A中
STEB P1.6
CLR P1.6
DJNZ R0?ADLOP0
MOV R0?#07H
ADLOP1: SETB P1.6
CLR P1.6
DJNZ R0?ADLOP1
SETB P1.6
CLR P1.6
SETB P1.6
CLR P1.6
SETB P1.7 ;置片选信号为高,
结束一次转换
RET
转换结果经换算后可转换为十进制数显示出来。如在精度要求较高的场合,可以选用位数更多的串行A/D并取高位数据。限于篇幅,该部分程序本文不作介绍。
4 结论
本文给出的硬件和软件均经实践检验,并已在某公司的产品上应用,其性价比较高,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单片机与串行AD转换器TLC0834的接口设计
摘要:TLC0834是TI公司生产的八位逐次逼近模数转换器,具有输入可配置的多通道多路器和串行输入方式。文中以AT89C51 CPU为核心,采用LTC0834八位串行A/D转换器设计了一个可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电路。关键词:单片机 A/D转换器 TLC0834
单片机控制系统通常要用到A/D转换。根据输出的信号格式,比较常用的A/D转换方式可分为并行A/D和串行A/D。并行方式一般在转换后可直接接收,但芯片的'引脚比较多;串行方式所用芯片引脚少,封装小,在PCB板上占用的空间也小,但需要软件处理才能得到所需要的数据。
图1 TLC0834的工作时序图
1 TLC0834简介
1.1 TLC0834的主要特点
TLC0834是TI公司生产的8位逐次逼近模数转换器?具有输入可配置的多通道多路器和串形输入输出方式。其多路器可由软件配置为单端或差分输入,也可以配置为伪差分输入。另外,其输入基准电压大小可以调整。在全8位分辨率下,它允许任意小的模拟电压编码间隔。由于TLC0834采用的是串行输入结构,因此封装体积小,可节省51系列单片机I/O资源,价格也较适中。其主要特点如下:
● 8位分辨率;
● 易于和微处理器接口或独立使用;
● 可满量程工作;
● 可用地址逻辑多路器选通4输入通道;
● 单5V供电,输入范围为0~5V;
● 输入和输出与TTL、CMOS电平兼容;
● 时钟频率为250kHz时,其转换时间为32μs;
● 可以和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的ADC0834和ADC0838进行替换,但它内部不带齐纳稳压器网络;
● 总调整误差为±1LSB。
1.2 工作特点
TLC0834可通过和控制处理器相连的串行数据链路来传送控制命令,因而?可用软件对通道进行选择和输入端进行配置,其控制逻辑表如表1所列。
表1 TLC0834多路器的控制逻辑表
多路器地址通 道 号SGL/DIFODD/EVENSELECT BIT1CH0 CH1 CH2 CH3
[1] [2] [3] [4]
★ 实验报告
★ 单片机实习总结
★ smt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