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梅岭三章古诗(共含8篇),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阿拉善盟”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梅岭三章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郭沫若曾赠陈毅诗曰:“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陈毅同志在最艰难、最困苦、“虑不得脱”的生死关头写的这组绝命诗,以其崇高思想、炽热激情和从容不迫的气度。证明郭沫若的赞誉并不为过。诗中所体现出的为信仰而献身的从容与豪迈令人仰之弥高。
二、比喻和借代的运用
运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比喻一般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和借喻。诗歌中多用借喻,不出现本体、比喻词,直接用喻体称说。文中使用借喻的有两处。
①血雨腥风应有涯。②人间遍种**。
“血雨腥风”借喻战争,形象地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性,反映诗人厌恶战争的思想感情。“**”是一种虚拟的花名,用来喻指幸幅美好的生活,表达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借代是用与事物有一定关系的名称来替代该事物的修辞方法。本文中有两处:
①旌旗十万斩阎罗。②南国烽烟正十年。
“旌旗”是旗帜的通称。部队都有作标志的旗帜,这里用标志部队的“旌旗”借指部队。“烽烟”原来是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烟火,烽烟一起,表示要有战事。文中用“烽烟”借指战争。
使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生动性。“血雨腥风”把读者带进战火之中,仿佛已经嗅到了战争残杀生灵的血腥味;“**”,虽属虚拟,但在读者的眼前展现出鲜花烂漫、和平温馨的自由天地;“旌旗十万”,使读者看到军旗猎猎,大军浩荡的阵势;“南国烽烟”再现出战烟迷漫、昏天黑地的战争氛围。
三、语言特色
这三首七绝,格律是固有的,意境是崭新的,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
在语言上,发挥诗重想象和幻想的特点,赋予旧诗新鲜的含义,这种语言上“旧瓶装新酒”的方式使诗意更为新奇、生动。例如,表达“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一思想用了“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几种说法,较之直接表述,有以下好处:
1.直观性。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的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
2.含蓄性。阎罗是人人知晓、人人憎恨的阴间暴君,拿来影射世上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
3.深刻性。通过革命将土英魂共斩阎罗的哀思妙想,表现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比死而更深一层)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境界
四、进行比较阅读
旧体诗的写作可模仿前人诗意,推陈出新,可将李清照的《乌江》、陆游的《示儿》与本课诗作比较阅读,体会其中诗情的承继与变化。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体会作者豪迈的革命情怀。
2.比喻、借代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二)能力目标
在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朗读诗歌,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
(三)情感目标
1、学习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2、坚定的节操表示出的情操美和远大的理想表示出的思想美。
学法引导
查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及诗中所用典故的出处帮助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反复诵读加强感悟,佐以相关诗句评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总领全篇的一句话:“断头今日意如何”是怎样把全诗组织起来的?
疏通全诗,让学生理解作者从眼前写到未来,即使牺牲仍要革命――头悬国门不忘革命――取义成仁换取革命胜利这三个步骤来组织全诗,从而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诗中修辞手法的运用,重点讲解借代。
让学生了解“旌旗”、“烽烟”、“**”、“取义成仁”等词在诗中特殊的含义。
3.朗读诗歌时的节奏。
以第一首诗为例,找出韵脚和朗读节奏。
断头蚪袢咋蛞馊绾危
创业蚣枘薛虬僬蕉唷
此去蛉台蛘芯刹浚
旌旗蚴万蛘堆致蕖
(韵脚用“△”符号,节奏用“颉奔涓簦
学生参照第一首诗的节奏,找出第二、第三首诗的朗读节奏。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①诗歌朗读节奏的划分;②伍子胥头悬城门的典故;③《示儿》《乌江》《自由》(裴多菲);④随堂练习。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在掌握朗读节奏后于课内分小组朗读比赛。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初步了解这组诗及其创作背景。
l.诗歌要表现的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我们在今天来学习这三首诗,就是要学习这种为理想、为信念而献身的精神。
2.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组诗。
3.要注意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尤其是借代、借喻、引用典故。
(二)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口译小序并分析它的作用。
(l)指定学生朗读小序后,引导学生口译。
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伏,潜伏、藏匿)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在树丛密草当中藏匿了二十多天。(得,能够;脱,脱险)考虑到不能够脱险,作成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旋,不久)不久敌人的包围解除了。
(2)小序对这组诗起什么作用?
小序表明这组诗是在“虑不得脱”的必死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作一些关于创作背景的补充。)
2.播放教学磁带,让学生听两遍,先对组诗有一个整体的初步认识,并正音正字。旌:jīng 悬:xuán 当(纸钱):dàng 应(有)涯:yá 莽:mǎng 遍种:zhòng
(三)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首诗
(1)“断头今日意如何”这句
《梅岭三章》 设计
教学目的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重点:
(1) 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难点:
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
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这三首诗(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
2.请一个学生读小序,谈谈小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3.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试填表说明。
┌───┬─────────────┬──────────┐
│ ..... │内容概括 ................ .│表现的革命精神 ..... │
├───┼─────────────┼──────────┤
│第一章│身在必死险境,回顾艰 .. ..│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
│ ..... │难创业的征战途程,申..... │反动统治血战到底的革│
│..... │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 ... ..│命精神。..... .......│
│ ..... │死后必要招集旧部英 ....... │ .................. .│
│..... │魂,继续战斗。 ........... │ ................ ...│
├───┼─────────────┼──────────┤
│第二章│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 . .│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
│ ..... │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 .... .│切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
│ ..... │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 ... ..│神。 ........... ....│
│.... . │报告慰死者。 ........... ..│ ............... ....│
├───┼─────────────┼──────────┤
│第三章│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 │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
│.... . │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 .. ...│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
│..... │失败,自由之花必将 盛开 。.│革命精神。......... │
└───┴─────────────┴──────────┘
4.提问:第一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首句用设问,总领全篇。回首平生,豪情无限。身经百战,部下多有牺牲。后两句生发奇特的`想象,如果我今日牺牲必去阴间召集旧部,率十万精兵新杀阎王。这里的阎罗,影射反动的首颌。一个“斩”字,沉着痛快,笔力千钧。
5.提问:第二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回首南国革命战争已进行了十个年头,仍未成功我死不瞑目,面对断头的今日,叮咛后死者,奋勇杀敌,频传捷报。“烽烟”是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狼烟作报警用,这里借代战争。“此头须向国门悬”是汪精卫《狱中杂感》的原句。
[煤山云树总凄凉,荆棘铜驼几变迁。/行去已无干净土,化来徒唤奈何天。/瞻鸟不尽林宗很,赋鹏知伤贾傅年。/一死心期殊未了,此头须向国门悬。]
头悬国门,用春秋吴将伍子前服悬东门典故,意为死不瞑目,据城门高处以观天下大势。“捷报飞来当纸钱”令人想起南宋陆游的《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飞来”轻快,欢欣,联翩而至。纸钱祭死者,带有民族特色,时代色彩。捷报当纸钱,活脱出将军之口,妙语天成,壮而不悲。
6.提问:第三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投身革命,革命就是我的家。“血雨腥风”借喻反动当局对革命人民的屠杀和镇压。“应有涯”是作者的诅咒,也是预言。“取义成仁”是引用典故《论语》杀身以成仁”,《孟子》“舍生而取义”。“**”借喻革命成功,大众解放的美好前景。
7.提问:这三首诗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
(1)用词准确、形象。
如:此去泉台招旧部。用“招”,旗帜鲜明,有声势,有感召力。用“收”,有动作无声势,比较平淡;用“率”,不包括招集过程,显得突然;用“集”,意与招略同,但旧属厌声,不含七律格律,续作平声也不如“招”字响亮。
如:旌族十万斩阎罗。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蒿临下的气势,声调也猛烈高亢。用“杀”褒贬不分;用“伐”,用力太过;用“打”,与诗意不合。
如:捷报飞来当纸钱。用“飞”,轻快,欢欣,联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用“飘”,太缓慢,令人不耐烦;用“传”,无形象感;用“交”,破坏诗的意境。
(2)借助想象和幻想
如: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轨阎罗。借助迷信说法,抒写情怀、反映生活、表达理想,可不排斥天国地获等虚幻境地和牛鬼蛇神之类的怪异现象。下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比直接说一定要革命到底的好处在于:(一) 直观性。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二)含蓄性。阎罗是人人知晓、人人憎恶的阴间暴君,拿来影射世上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三)深刻性。通过革命将士英魂共斩阎罗的奇思妙想,表现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比死而后已更深一层的诗意,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境界。
四、小结
这三首诗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无限忠于革命事业,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思想境界,展示了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崇高理想。在.写作特色上,写实与想象相结合,构思新颖、想象奇伟,表现了诗人火一般的革命激情与理想,富有革命的浪漫主义色彩。语言上运用借代、借喻,引用典故等手法,使语言形象精练。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默写这三首诗。
《梅岭三章》教案设计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梅岭三章教案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郭沫若曾赠陈毅诗曰:“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陈毅同志在最艰难、最困苦、“虑不得脱”的生死关头写的这组绝命诗,以其崇高思想、炽热激情和从容不迫的气度。证明郭沫若的赞誉并不为过。诗中所体现出的为信仰而献身的从容与豪迈令人仰之弥高。
二、比喻和借代的运用
运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比喻一般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和借喻。诗歌中多用借喻,不出现本体、比喻词,直接用喻体称说。文中使用借喻的有两处。
①血雨腥风应有涯。②人间遍种**。
“血雨腥风”借喻战争,形象地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性,反映诗人厌恶战争的思想感情。“**”是一种虚拟的花名,用来喻指幸幅美好的生活,表达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借代是用与事物有一定关系的名称来替代该事物的修辞方法。本文中有两处:
①旌旗十万斩阎罗。②南国烽烟正十年。
“旌旗”是旗帜的通称。部队都有作标志的旗帜,这里用标志部队的“旌旗”借指部队。“烽烟”原来是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烟火,烽烟一起,表示要有战事。文中用“烽烟”借指战争。
使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生动性。“血雨腥风”把读者带进战火之中,仿佛已经嗅到了战争残杀生灵的血腥味;“**”,虽属虚拟,但在读者的眼前展现出鲜花烂漫、和平温馨的自由天地;“旌旗十万”,使读者看到军旗猎猎,大军浩荡的阵势;“南国烽烟”再现出战烟迷漫、昏天黑地的战争氛围。
三、语言特色
这三首七绝,格律是固有的,意境是崭新的,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
在语言上,发挥诗重想象和幻想的特点,赋予旧诗新鲜的含义,这种语言上“旧瓶装新酒”的方式使诗意更为新奇、生动。例如,表达“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一思想用了“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几种说法,较之直接表述,有以下好处:
1.直观性。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的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
2.含蓄性。阎罗是人人知晓、人人憎恨的阴间暴君,拿来影射世上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
3.深刻性。通过革命将土英魂共斩阎罗的哀思妙想,表现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比死而更深一层)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境界
四、进行比较阅读
旧体诗的.写作可模仿前人诗意,推陈出新,可将李清照的《乌江》、陆游的《示儿》与本课诗作比较阅读,体会其中诗情的承继与变化。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体会作者豪迈的革命情怀。
2.比喻、借代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二)能力目标
在了解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朗读诗歌,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
(三)情感目标
1、学习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2、坚定的节操表示出的情操美和远大的理想表示出的思想美。
学法引导
查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及诗中所用典故的出处帮助理解文章内容,通过反复诵读加强感悟,佐以相关诗句评点。
五、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总领全篇的一句话:“断头今日意如何”是怎样把全诗组织起来的?
疏通全诗,让学生理解作者从眼前写到未来,即使牺牲仍要革命――头悬国门不忘革命――取义成仁换取革命胜利这三个步骤来组织全诗,从而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诗中修辞手法的运用,重点讲解借代。
让学生了解“旌旗”、“烽烟”、“**”、“取义成仁”等词在诗中特殊的含义。
3.朗读诗歌时的节奏。
以第一首诗为例,找出韵脚和朗读节奏。
断头蚪袢咋蛞馊绾危
创业蚣枘薛虬僬蕉唷
此去蛉台蛘芯刹浚
旌旗蚴万蛘堆致蕖
(韵脚用“△”符号,节奏用“颉奔涓簦
学生参照第一首诗的节奏,找出第二、第三首诗的朗读节奏。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片:①诗歌朗读节奏的划分;②伍子胥头悬城门的典故;③《示儿》《乌江》《自由》(裴多菲);④随堂练习。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在掌握朗读节奏后于课内分小组朗读比赛。
八、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初步了解这组诗及其创作背景。
l.诗歌要表现的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我们在今天来学习这三首诗,就是要学习这种为理想、为信念而献身的精神。
2.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组诗。
3.要注意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尤其是借代、借喻、引用典故。
(二)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口译小序并分析它的作用。
(l)指定学生朗读小序后,引导学生口译。
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伏,潜伏、藏匿)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在树丛密草当中藏匿了二十多天。(得,能够;脱,脱险)考虑到不能够脱险,作成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旋,不久)不久敌人的包围解除了。
(2)小序对这组诗起什么作用?
小序表明这组诗是在“虑不得脱”的必死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作一些关于创作背景的补充。)
2.播放教学磁带,让学生听两遍,先对组诗有一个整体的初步认识,并正音正字。旌:jīng 悬:xuán 当(纸钱):dàng 应(有)涯:yá 莽:mǎng 遍种:zhòng
(三)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分析第一首诗
(1)“断头今日意如何”这句诗在第一首诗歌中起什么作用?倒装句式的使用有什么作用?
“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感觉到了必死的险恶处境,并且能够英勇地面对。
整句诗用了一个设问句,问自己在必死的险恶处境中“意如何”即“想什么”,而下面三句都是诗人的回答,所以这句诗统领整首诗。
(2)分析下面三句诗:三、四句用了“阎罗”、“泉台”等迷信传说,起一个什么作用?
“创业艰难百战多”追忆自己的战斗生涯,内含着对自己面临死境、尚未彻底打垮敌人的憾恨。所以诗人说即使自己牺牲了,到了阴间,也要招集旧部下的英魂,和阎罗战斗到底。
“泉台”、“阎罗”虽是迷信中阴间的事物,却把作者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现出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3)“旌旗”原意是旗帜,诗中指部队,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4).总结第一首诗英勇面对险境――继续战斗,虽死不渝。
2.分析第二首诗
(l)“南国烽烟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其中所含的感情和第一首中的“创业艰难百战多”大致相同,即虽然经历了十年的激烈战斗仍未打败敌人的憾恨。
(2)“国门是”的典故运用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第二句用了春秋时的典故,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未被采纳;后又劝吴王攻越,要他警惕越王勾践复仇,吴王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把我的眼珠挖出来挂在吴国的东门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国灭吴。”后来吴国果真被越灭了。
陈毅用这个典故,表现的是自己关心革命、死不瞑目,要亲眼看着同志们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失败。
(3)三、四两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两句诗激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奋勇杀敌,诗人热切地盼望胜利,盼望战友们频传捷报。
(4)“烽烟”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它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诗中指战争。
(5)小结第二首诗。
回首革命战争――死不瞑目,激励后死者奋勇杀敌,频传捷报。
3.分析第三首诗
(l)一、二两句诗的含义。
表现作者把全部身心献给了革命――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指反动派对革命的镇压,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诗人预言反动派的统治应该有个尽头。
(2)“取义成仁”表现出诗人在险恶的处境下决心为真理为革命而英勇牺牲。“人间遍种**”。诗人预言革命理想终将实现,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
(3)第三首诗中用到的修辞方法。
“取义成仁”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语,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
“**”是作者虚构的花名,用借喻的修辞方法,表现革命理想的实现及幸福美好的生活。
(4)小给第三首诗。
思绪驰向未来――理想终将实现,坚定乐观。
4.理解“断头今日意如何?”不仅领起第一首诗,而且统领全篇。
5.三首诗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三首诗的小给来讲解三首诗之间的关系是:回环递进,酣畅淋漓。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诗文,理解并默写。
2、理解诗中借代、借喻、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体会革命者为国献身的崇高精神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二、学习方法:
反复诵读、自主感知、交流探究。
三、导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目标明确,行动才更有效哦。)
(二)课前热身(借助工具书完成这些基础知识,一定要掌握)
1、了解作者:
本诗的作者是___________,字仲弘,省乐至人,中国无产阶级、______________。郭沫若曾赠陈毅诗曰“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清字形,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国门xuán ( ) 当纸钱( ) 即为家( ) 遍种( )
应( )有á( ) īng( )旗 án( )罗 fēng( )烟
3、解释加点字。
余伤病 伏丛莽间 意如何 正十年 涯
4、《梅岭三章》的“章”意思是_____________。诗前小序交代了写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从“ ”可以看出小序是陈毅同志后来补记的,这三首诗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绝境中作为绝命诗而留下来的,“留衣底”是为了____________,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的精神。
(三)课堂探究(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精思的你一定能理解此诗,掌握得很好。)
1、诵读古诗,朗读展示(一定要有感情哦,比一比,看谁读的最好。)
2、翻译本诗(参照课下注释,自主翻译本诗后小组交流。)
3、品读这三首诗,试用四字词语概括每首诗的内容,并分析每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4、找出诗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
相关链接:
借代: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名称代替它。如“红领巾参加植树劳动”中的“红领巾”代替“少先队员”。
借喻:比喻的一种,直接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被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如“惊涛拍岸,举起千堆雪”中的“雪”比喻浪花。
(四)展示讲解(相信自己的能力,展示自己的风采,你也是一位很棒的老师!)
(五)巩固提升(一显身手的时候到了,让我们一起勇往直前!)
1、《梅岭三章》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统领三章的句子。
2、《梅岭三章》中表现共产主义一定到来的远大理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示儿》中抒写诗人光复河山的热切期待和对祖国大业终将取得胜利的不可动摇的信念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示儿》中________________, 两句点明了作者生前的遗憾,从侧面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的感情。
5、《梅岭三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示儿》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6、写出课外积累的爱国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背诵并默写《梅岭三章》梅岭三章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只有会反思的人,才能在学海中越行越远)
《梅岭三章》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重点:
(1) 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难点:
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
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这三首诗(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
2.请一个学生读小序,谈谈小序对我们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3.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试填表说明。
┌───┬─────────────┬──────────┐
│ ..... │内容概括 ................ .│表现的革命精神 ..... │
├───┼─────────────┼──────────┤
│第一章│身在必死险境,回顾艰 .. ..│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
│ ..... │难创业的征战途程,申..... │反动统治血战到底的革│
│..... │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 ... ..│命精神。..... .......│
│ ..... │死后必要招集旧部英 ....... │ .................. .│
│..... │魂,继续战斗。 ........... │ ................ ...│
├───┼─────────────┼──────────┤
│第二章│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 . .│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
│ ..... │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 .... .│切盼人民解放的革命精│
│ ..... │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 ... ..│神。 ........... ....│
│.... . │报告慰死者。 ........... ..│ ............... ....│
├───┼─────────────┼──────────┤
│第三章│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 │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
│.... . │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 .. ...│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
│..... │失败,自由之花必将 盛开 。.│革命精神。......... │
└───┴─────────────┴──────────┘
4.提问:第一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首句用设问,总领全篇。回首平生,豪情无限。身经百战,部下多有牺牲。后两句生发奇特的想象,如果我今日牺牲必去阴间召集旧部,率十万精兵新杀阎王。这里的阎罗,影射反动的首颌。一个“斩”字,沉着痛快,笔力千钧。
5.提问:第二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回首南国革命战争已进行了十个年头,仍未成功我死不瞑目,面对断头的今日,叮咛后死者,奋勇杀敌,频传捷报。“烽烟”是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狼烟作报警用,这里借代战争。“此头须向国门悬”是汪精卫《狱中杂感》的原句。
[煤山云树总凄凉,荆棘铜驼几变迁。/行去已无干净土,化来徒
教学目的
1.理解这三首诗的大意。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3.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教学重点:
目标1 目标2
教学难点 :
目标1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
二、以多媒体打出陈毅同志的画像,简介作者生平。
介绍时代背景,导入 课文。
1.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后来中央苏区失陷,他便在赣粤区开展游击战。1936年4月,陈毅到梅山地区检查工作。10月,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在大庆遇上险情,马上转回梅山。回到梅山时遇到敌人捏山,便暂时隐蔽在一个山勒里。敌人纵火烧山,但天下大雨,火被淋熄,敌人搜捕直至天黑才撤走,半夜又反扑上山,还是一无所获。当时陈毅同志用刀在陡坡上的丛莽中开出一块很小的平地,躺在那里休息。后来敌人继续搜山,前后围搜达20余日才“解围”。
我们今天学的这三首诗就是作者在“虑不得脱”的`情况下写的。
2.学生齐读小序部分。这部分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经过和结果。
(此处导入 可配乐朗读,同时配以陈毅梅山被围的画面。)
三、朗读全文,理清思路。
1.学生朗读全文。正音。(或听朗读带)
2.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这三首诗,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忆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贯注。
四、分析第一章。
1.一个学生朗读全诗。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精神?
明确: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此生不见革命胜利,死后必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有似李清照《乌江》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意。
3.引入李清照《乌江》诗,学生读。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
学生讨论。
明确:一个“招”字,体现革命领袖的号召力和声势的浩大。一个“斩”字,把百战将军、十万部属的断头之恨、未竟之志,沉着痛快、笔力干钧地流露出来了。
5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诗中“旗旗”借代部队;“阎罗”,影射反动势力的头领;首句设问,总领全篇。
6.朗读指导。
要读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凛然正气。“意如何”、“艰难”、“招”、“斩”要重读,“斩”要读出痛快淋漓之感。
7、学生读全诗,背诵。
五、分析第二章。
1.学生读全诗。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明确:这首诗着重写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来告慰死者,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3.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
学生讨论。
明确:“头悬国门”,引用春秋吴将伍子骨的头悬东门典故,表达了死不瞑目、据城门高处以观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捷报飞来当纸钱”一句中,“飞来”是轻快、欢快、翩然而至的代名词。纸钱祭死者,带有中华民族的民俗特点和时代色彩。捷报当纸钱,活脱突现出将军豪迈爽朗的口吻,妙语天成,壮而不悲。
4、诗中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明确:诗中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烽烟”,指代战争。
5、朗读指导。
引人陆游《示儿》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读第二首,要读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天忘告乃翁”的壮烈情怀。“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二句要扬起,要读出语重心长的殷殷之情。
6.学生齐读此诗,背诵。
六、分析第三章。
1.学生读全诗。
2、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学生讨论。
明确:这首诗主要写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3.诗中哪些关键词语体现这种精神?
学生讨论。
明确:“投身”二字,洋溢着一种积极、热情、主动献身、心无贰志的高风亮节。“应有涯”,是对反动派挑起事端、引发战争、置人民于水火之中的诅咒,同时又是革命的
预言家在预言:革命必定成功,人民一定会过上和平、安定、幸福的日子。引用《论语》
《孟子》“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的典故,表达了愿为信仰献出生命的豪情壮志。
4、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中以“血雨腥风”借喻战争,与首章“百战多”,次章“烽烟正十年”对应而遇异其趣;又以“**”借喻革命成功,大众解放的美好前景,不胜向往、欣慰、豪迈之至。
5、朗读指导。
前两句要读出“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坚定信念,后一句要读出向往、欣慰、豪迈之情。
6、学生齐读、背诵。
七、小结
这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思想感情逐步升华,把过去、现在、将来融为一体。三首诗有共同的诗题,既能各自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集中表达了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态度、献身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
背诵全文。
八、布置课外作业
A.默写全文。
B、把这三首诗当成一个整体,改写成一篇散文。
C、完成练习三。(互相交流)
九、说课精要:学习本文三首诗,要求了解全诗大意,熟读成语,不用作过多的分析。旧体诗的写作与新体诗显著不同,要体会二者的区别。首章、次章末二句与李清照的《乌江》、陆游
的《示儿》明显相似,可进行比较。每首诗可按从“内容”到“形式”的步骤学习。教学中还
应注意朗读的指导。
十、教学结构:导入 --朗读--分析--讨论--朗读、背诵--小结--背诵。
十一、教学后记:
<-- #EndEditable -->
《梅岭三章》教案
《梅岭三章》教案 [教学目的] 德育点: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能力点:在诵读中体会感情;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知识点:理解这三首诗的大意。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音: 旌 悬 当 应 涯 种 为 2.熟读这三首诗,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入新课 ――以多媒体打出陈毅同志的画像,简介作者生平,介绍时代背景: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便悻悻解围而去。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 三、课文导读 1.朗读这三首诗(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2.学生齐读小序部分。(整体感知小序的内容及其所表达的革命情怀。“小序”是全诗重要组成部分,告诉了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作背景,交代了梅岭遇险的经过。“伤病伏丛莽间”指出处境的艰难,“虑不得脱”讲情况的危急,“得诗”显出态度的镇定自若。“小序”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可配乐朗读,同时配以陈毅梅山被围的画面。) 3.这三首诗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这三首诗,首章首句设问,总领全篇。然后依时间顺序,从“追忆往昔”“面对当日”“展望未来”三个角度回答首句问题,从眼前回顾过去,从现实写到理想,一气贯注。三章在思想内容上紧密联系,又有所侧重,第一章集中抒发视死如归,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豪情壮志;第二章表达对战友的勉励;第三章主要表现共产主义必胜的坚定信念,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分析――在朗读中穿插下列问题: (1)解读第一章: ①指名朗读全诗。 ②讨论: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精神? ――这首诗着重写陈毅身在必死险境,回忆艰难创业的征战过程,申明此生若不见革命胜利,死后也必定要招集旧部英魂继续战斗,表现了生死不渝、誓与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有似李清照《乌江》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诗意。 ③引入李清照《乌江》诗,学生读。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④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 ――一个“招”字,体现革命领袖的号召力和声势的浩大。一个“斩”字,把百战将军、十万部属的断头之恨、未竟之志,沉着痛快、笔力干钧地流露出来了。 ⑤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诗中“旗旗”借代部队;“阎罗”影射反动势力的头领;首句设问,总领全篇。 ⑥这首诗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首句用设问,总领全篇。回首平生,豪情无限。身经百战,部下多有牺牲。后两句生发奇特的想象,如果我今日牺牲必去阴间召集旧部,率十万精兵斩杀阎王。 ⑦朗读指导:要读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凛然正气。“意如何”、“艰难”、“招”、“斩”要重读,“斩”要读出痛快淋漓之感。 ⑧学生读全诗,背诵。 (2)解读第二章。 ①学生读全诗。 ②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这首诗着重写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来告慰死者,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③诗中哪些关键词语能体现这种精神? ――“头悬国门”,引用春秋吴将伍子胥的头悬东门典故,表达了死不瞑目、据城门高处以观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捷报飞来当纸钱”一句中,“飞来”是轻快、欢快、翩然而至的代名词。纸钱祭死者,带有中华民族的民俗特点和时代色彩。捷报当纸钱,活脱突现出将军豪迈爽朗的口吻,妙语天成,壮而不悲。 ④诗中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诗中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狼烟作报警用,这里借代战争。 ⑤ 朗读指导。 引入陆游《示儿》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读这首诗,要读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天忘告乃翁”的壮烈情怀。“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两句要扬起,要读出语重心长的殷殷之情。 ⑥学生齐读此诗,背诵。 (3)解读第三章。 ①学生读全诗。 ②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这首诗主要写诗人投身革命,以革命为家,预言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之花必将盛开,表现了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③诗中哪些关键词语体现这种精神? ――“投身”二字,洋溢着一种积极、热情、主动献身、心无二志的高风亮节。“应有涯”,是对反动派挑起事端、引发战争、置人民于水火之中的诅咒,同时又是革命的预言家在预言:革命必定成功,人民一定会过上和平、安定、幸福的日子。引用《论语》《孟子》“杀身以成仁”、“舍生而取义”的典故,表达了愿为信仰献出生命的豪情壮志。 ④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诗中以“血雨腥风”借喻战争,与首章“百战多”,次章“烽烟正十年”对应而遇异其趣;又以“**”借喻革命成功、大众解放的美好前景,不胜向往、欣慰、豪迈之至。 ⑤朗读指导。 前两句要读出“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坚定信念,后一句要读出向往、欣慰、豪迈之情。 ⑥学生齐读、背诵。 四、课堂小结 这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思想感情逐步升华,把过去、现在、将来融为一体。三首诗有共同的诗题,既能各自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集中表达了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态度、献身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理解诗作三章在思想内容上的侧重点,务必体会并理解诗作把现实、想象和理想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在写作上,作者把现实与想象、联想完美结合,体现无产阶级革命家博大胸襟,从“断头”今日追思战争发展“百战”之多;诗人发挥奇特的想象,以瑰丽的色彩描写悲壮的场面,“旌旗十万斩阎罗”,表现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决心。作者由“地府”联想到人间“遍种**”的美好前景,诗作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梅岭三章》 陈毅 第一章 生死不渝、誓战到底 第二章 关心国运、切盼解放 第三章 乐观坚定、不怕牺牲 [教学后记] 学习本文三首诗,必须了解全诗大意,熟读成诵,不用作过多的分析。旧体诗的写作与新体诗显著不同,要体会二者的区别。首章、次章末二句与李清照的《乌江》、陆游的《示儿》明显相似,可进行比较。每首诗可按从“内容”到“形式”的步骤学习。教学中还应注意朗读的指导。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旌旗( ) 阎罗( ) 血雨腥风( )
(2)小序中加粗的两个“得”字意思不同:第一个“得”意思是________,第二个“得”的意思是________。
(3)诗中划横线的词语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旌旗:
阎罗:
**:
(4)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捷报飞来当纸钱。 ②血雨腥风应有涯。
(5)情绪激昂地朗读这首诗歌,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献身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朗读《再别康桥》片断,用△注明押韵的字,用/标明停顿,并体会诗人的感情。[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答案
1.(1)j9ng y2n xu8(2)能够;作成(3)①借代②比喻③比喻;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可使语言更形象、更生动,更富表现力。(4)①诗人借用烧纸钱纪念死者的民间习俗,生动形象地道出了他对于生者、对于战友的最大期望。②表明诗人从“血雨腥风”的茫茫黑夜中已看到了黎明的曙光。
2.略
[梅岭三章阅读答案]
★ 8梅岭三章
★ 南昌梅岭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