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从学生到社会人――写给所有处于转型期阵痛的娃(共含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奇奇琪琪”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写给处于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型阶段的人的励志文章
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型,会成长许多。我认为最美妙的是,我没有失去妄想。然而我很清楚地知道,就算我丢掉任何货色,为了成长,丢掉所有,独一不能丢掉的有两样东西:一个是家,一个就是幻想。
病了三天,病得我恍然大悟。
毕业三个月,工作一年。
我算是快工作一年了,12月6日,我踏入了从大二开端就憧憬的广告公司,那个梦幻如游乐场的神圣之地。6月28日。DO day,咱们公司开创人的留念日,在我拿到毕业证的统一天,我正式入职。
我不算是个经历丰硕的人,甚至浅易得幼稚。虽然思考不能把充实变得空虚,但是能够让混沌变得清晰。
或者,这场小病,让我有时间,停下来,好好思考一些事情。头脑里好多好多的主意和事件,一涌而出。
何必把优秀定义
最近意识了一个小女生,聪慧聪颖,16岁念的大学,现在才20岁就已经领有心理医治师的资历,但有一次却仍是像个小女生一样苦恼地跟我说:“我妈说我是家族里那么多孩子里最不争气的一个,我表哥已经在哈佛MBA毕业,而且是双学位,现在已经留在哈佛当professor;我表妹,跳舞蠢才,从幼儿园开始持续好多年加入市里的比赛得第一名,现在已经往国度级发展了;我表弟,才10岁,玩游戏已经玩到去韩国打竞赛。然后我妈就说,我怎么一事无成?我做什么她都不满足。”
然后今天我就在人人上看到了“清华无敌双胞胎“姐妹花”马冬晗、马冬昕问难”的视频。
我在分享视频的时候酸溜溜地评论了一句:有些人的人生就跟开了挂似的。但事实上,我信服这个女生,是在我看到了她的时光表的时候,而不是在台下的人看到她的成就单时传来阵阵赞叹的时候。
但是我也还佩服很多人,很可能在很多人眼里一事无成的人。
WX,我不太喜欢把他定义。他不是什么传奇,也不是什么特例,更没有必要和韩寒类比。我觉得WX就只是一个很真实的孩子,很难得实在的孩子。他优秀吗?高中复读一年,大学休学一年。曾经的摄影棚就是在一个违章建造天台搭建起来的罢了。和清华的姐妹花比,他的简历是相称的挫。但是他仍然是个值得被观赏的娃。
清华姐妹花说:“我的梦想是报效祖国,素来没有变过。立志在研讨生期间,全心投入科研,实现清华人科技强国,科技报国的梦想。”
WX说:“对于中国,一大帮独破的,有设法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比一大帮可能赚大钱的人重要的多。”“我愿望未来社会控制话语权的这么一群人心里是仁慈的。”
振奋的话,和朴素的话,只是表示情势的差别。我并不是拿清华姐妹花和休学摄影男作比较,基本无奈比较。只是从他们话里所流露的信心,能感觉到,有些东西是类似的,有些东西是不约而同的。
优秀的形式有很多种,是无法被定义的。但是我相信优秀的实质是一样的。当一个人有自己的信念,哪怕信念再如何的微不足道,当一个人为了自己的信念而实着实在地举动,实真实未审在的努力的时候,从这个人身上就会披发出一种光,让人能逼真地感知到。不需要任何认可,那种光就确确切实地存在着。
回到那个小女生的故事,我当时不对她说的那些话有太多的.评估。由于我明白她相称的优秀,并不是因为她从前的简历有多丰盛,她将来的前程有多无穷,而是她说过一句话:“人一辈子搞清晰三件就够了。第一,晓得自己的目的在哪里。第二,知道自己的出发点在哪里。第三,从起点到目标坚定不移的尽力。”对优良的人,不需要撒花鼓掌,也不须要再给过剩的压力,他们永远都很清楚,自己在哪里,本人在路上。
生活与“优秀”无关
从实习到转正这一年时间,我可能和很多其余的毕业生一样,在阅历着一些改变,在无比短的时间内,大脑里很多的东西被拆掉又重组。而里面波及到的一个最中心的问题,就是“生活”究竟是什么?
我在大学的时候也曾经跟杨斌(我男人)描写过我盼望的所谓“生活”,大抵和杜拉拉的场景差未几,而后被杨斌批驳,不切实际。哈哈,人都总有成熟的进程,人没有开始生活永远不知道生涯是什么。
现在又有很多快毕业正在找工作的孩子们,虽然没有详细地刻画他们所向往的生活,但是大体可以看到那样的影子:一份体面的工作,一份不错的收入。职业计划大多是像在人人或者其他求职网站上风行的那些帖子上的牛人一样,考个证,出个国(能留当然就不回来了),然后去四大,去各种垄断行业,再不济去个快销也至少500强。
所以,听到很多孩子的说法是:“我是学广告的,我想投4A。”“我的专业固然是什么,但是我想去外企,像宝洁啊,结合利华啊。外企是不是对英语请求很高?”“我到底出国读什么专业啊?我爱好传布,但是在国外很难找工作啊?我想留外面不想回来了,但是我对金融一点兴致都没有。”
每当我听到相似的话,有点不知道该说什么。我信任每个人在初入社会的时候都有向往,都有自己的设想。我也并不认为这些有什么问题。那天出差回来的路上,还和公司的创意副总监聊天,说起我们客户团体的大老板们的时候,他就说,这些个当年第一批高考出来的北大毕业生,这些当年最优秀的人才刚步入社会的时候应当也是英姿飒爽想有一番作为的吧,现现在,看他们的那种多少带有一点防范的儒雅和安静,几经风霜出来的啊。
我想说的倒不是事实和梦想的落差的问题,不仅仅是这个问题。我真正想说的是,我们都习惯于要去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社会普世价值所认可的“优秀”的人,而没有人真正关怀,我们活着是为了“生活”,真正意思上的“生活”。这点和刚毕业还有理想是不抵触的,但问题就在于我们的“理想”过于单一化,至少在这么多年的教导系统与的社会环境的浸淫下,损失了“幻想”原来的样子,not really down to earth,这些“理想”很多时候脱离了“生活”的本位。
我觉得这个和我们多少千年来的文明有关,和我们资源稀缺有关,和单向思维教育下培育起来的思维惯性有关,和我们的媒体环境和扭曲的社会价值观有关:一些表象被各种社会化媒体的蝴蝶效应所放大,而埋葬了我们真正的生活——嚣张的人有多嚣张,不幸的人是有多可怜。
一边是富二代70码,一边是干净工救小悦悦;一边是00后圆桌上齐齐耍ipad,一边是宅男卖肝买iphone;一边是调侃苹果的“潘一千”;一边是吵着让父母在北京买房的16岁小博士。到处充满着种种被放大了的社会百态,但就是没有人在真正关心过“生活”,毕竟生活是怎样的?生活是在这些社会百态之下一个怎样的外形?是在弱肉强食的社会环境下怎么的姿势?
可能再深挖下去,有太多太多东西说不清楚,至少不是我能力范畴内能够说清楚的了。但是关于“生活”认知的缺失着实很恐怖,甚至于我们不仅仅在职业规划上,更在人生的其他方方面面,会有如斯多的盲目甚至不幸。
可能这么说都太虚无了。有一个在普世价值下会被以为混得不怎么样但活得很快活的友人跟我说过一句话:生活就是过日子,生活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我至今都记得这句话,我当初感到这句话说得很切实,至少我能感到到他说出这句话来是因为他对生活的酷爱。
我的一个长辈,一个有着博士学历的童贞座的长辈,跟我说过对自己现在的工作很没有成绩感,我当时不太懂事很容易地就说了一句:那为什么不换一份工作呢?她就说:“怎么换?换什么工作?换一份工作怎么生活?要保持现有的生活程度需要多少多少钱,换别的工作能够支付起这些用度吗?”
也许我妈妈说得也对,那个年代的人很多时候不是为了自己而活着,上有老,下有小,不是想怎样就怎样的,物质基本是你不能想象的生活的重任给逼出来的。但是不管如何,对于“要维持现有的生活水平需要多少多少钱”这样的观点我始终保存自己的见解。
有段时间我很纠结,为了各种事情而纠结,另一位同样也是处女座的长辈在我们途经一个超市的时候,正好有一些下了班的超市员工在嬉戏打闹,那位长辈就跟我说:“你看!人家不也活得很开心吗?生活就是要让自己快乐。我们的教育是有问题的,煽动所有人都要成为优秀的人,而不是教育我们怎么生活,怎么成为快乐的人。”这个长辈并没有那么高的学历,但是生活质量上也不输,我觉得他的生活态度为他带来了更多物资以外的东西。
社会虽然是弱肉强食,但人生并不是不胜利便成仁。人一辈子,更重要的是生活。生活的品质不取决于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开什么车,住怎样的屋子,而取决于一个人感知生活的才能和让自己让身边的人快乐的能力,这些和金钱位置教育水平是无关的。当然,追求更好的生活品德没有问题,但假如把这个当成唯一或者最大的目标,人就失去了感知生活的能力或者机遇。
回到快毕业要找工作的孩子的话题上,对于还没真正工作的娃们容易有个误区,轻易把一份职业或一份工作当成通往自己神往生活的一扇门,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不必定是挂钩的。工作不是实现生活的手腕,而是生活的一局部。
工作也只是生活的一部门,并不是全体。尤其在娃真正进入一个行业发明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回事后,那种落差会影响自己对生活的憧憬和情感。一份体面的工作,一份不错的收入并不一定能够为你的生活带来很多,一份随随便便的工作,一份不多的收入也未必会就让你的生活就很惨淡。
实际上,人毕生都在寻求天性与愿望的开释和被社会属性的约束上挣扎着,人的微小和无能让我们一辈子大多数的时间都沉迷在苦楚之中。步入社会之前,对生活有一种比拟靠谱的认知和立场,十分主要。因为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型过程中,良多的不适应都源于我们对“生活”这件事的无知。
我们只被告诉过如果你不够强,如果你不够优秀,就不能如何如何,实际上,生活并不是这么回事,没有人非要如何才干够快乐地生活下去。这是像我这种对社会比较无知的人,在从学生到社会人转型的阵痛的过程中思维上最大的转变。
从学生人到社会人的抒情散文
毕业前的实习时我们大学生从学生人转变成社会人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相反是我们最值得重视的,这个转变是你今后道路的曲折与畅通的转折点。然而,好多人却最不重视的就是这个环节,一味的为了高工资不停地转换职业,这本身就是一个鼠目寸光的决定,但是就是有人愿意往里钻,即使别人怎样劝说都不管用,死不回头,说得好听点就是不听劝,说的难听了就是死犟。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你实习的期间,有一个真心帮你转变的师傅带你,是你最大的幸运,一定要认真听取师傅的教诲,即使偶尔发发小脾气,也是气你不争气,千万不要因此跟师傅闹矛盾,这样就未免有些得不偿失了。师傅再怎么说都是过来人,他们经历的总是比我们要多。远的不说,就说近的,他们毕竟比我们年长,差不多都是跟我们自己父母一辈的,我们都能尊重自己的父母,为什么就不能尊重一下他们呢?他们无条件的为我们解答和讲解我们的提问和所不知道的一些事情,在生活中处处照顾我们,他们知道我们实习生刚开始踏入社会,有些东西想的太简单了,他就会好言对你劝说,而我们有些人是怎么对他们的好意的呢?在背地里不是说他这不好就是嫌他多管闲事,我真想不明白这些人到底是怎么了,受到什么样的影响,把别人的好心从不当一回事,总是敷衍,就知道巴结人。
往远里说,企业领导让老一些的职工带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不就是看重他们的经历吗?他们相信这些职工对我们的转变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才放心的把我们交给他们带。然而企业对我们的良苦用心,在我们某些人实习生的眼里就变得一文不值。有时真的.很想不通,怎么会有这样的人,一点都能理解别人的好意,为什么就只知道一味的钻牛角尖,问什么就不能把眼光稍微放的远一点呢?俗话说的好,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我们身边就是宝,不知道发觉,总是往远处看,不觉得可惜吗?
在实习的这段时间里,我也对有些事的看法有了不同的理解,就拿最简单的一件事来说吧,吃饭问题,在学校里,我们总是闲这不吃,闲那没有味道,就在我来单位的第一天,师傅就给我说;在企业想要学到东西,第一件事就是不挑剔,其次就是谦虚,最后就是诚信。师傅把吃饭问题放在了第一位,我当时也不是很理解,在实习了几天后,我慢慢的理解了,为什么师傅会把吃饭问题放在第一位。原因无他,就是不挑剔。以前总觉得饭不好吃就剩下不吃了,吃不完的就撂,反正都是自己的钱买来的,随意怎样处理是我自己的意愿。但是通过几天的实习,慢慢的感受到了种种的不容易、和艰辛。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好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师傅们他们有时也会给我们独立实践感受的机会,让我们自己在工作中领悟一些东西,这比他们一味的给我们灌输要强千百倍,所以我觉得我很幸运。
实习即将结束了,在这段时间里,师傅们对我的照顾和引导,我感激不尽,唯有用以后的成就报答他们。
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大学里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能力。最近,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著名管理学家陈春花公开发表言论,讨论大学生领导力培养。
她表示,大学是能够构建自我认知、禀性特点和思辨能力的源泉,每一个年轻人进入大学的时候,都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并强调,大学教育对领导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陈春花的观点让教育界、管理学界以及大学生群体本身对于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问题有了更多的关注和讨论。元培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洪文认为,领导力的培养是一个跨学科、多途径的巨大工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许多高校纷纷开展了大学生领导力教育。
后来,“大学生领导力”概念引入中国,国内部分高校也开始推动大学生领导力的研究和实践工作。这其中,像复旦大学的“青年领袖培养——卓越计划”,以及多所大学推广的“大学生领导力开发项目”,对于培养大学生的领导意识都起到了显著的效果。
洪文强调,总体而言过去一些年里,我国对于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在学术研究与实践操作中并不充分。所以,一线教学中缺乏本土化理论的指导。
但是随着最近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学校、教师以及大学生自身认识到领导力的重要性,我国的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
领导力是时代对大学生提出的新要求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人才成为争夺目标是不争的事实。我国的“十二五”“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多次明确要加快人才强国战略,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概念,加强对人才培养建设。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他们是否具有足够的领导力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能否成功的关键。
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对于大学生领导力,专家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解读。
有人认为是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必须掌握一定的领导学知识以及熟练地运用领导学技巧;也有人认为是大学生为实现特定目标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品质素养以及生活方式;还有人认为,是帮助学生学会提升自身影响力,并利用自身影响力创建团队、领导团队的能力。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观点趋向于认为,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实际是一个帮助学生自我认知的过程,让学生更了解自身的特质、价值观、兴趣、优点与不足。在此基础上,帮助每一个学生更好的认知世界、认知社会。
陈春花借用西点军校对于领导力的解释来表达自己对大学生领导力的看法,“一个人认知自己的能力,以及多视角看待世界的能力,就叫做领导力。”她说。
从这一维度上说,领导力并不是正式组织中领导者所专有的能力,而是关乎到每位社会人的事情。
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领导能力。领导能力的培养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重要且必要的。可以说,大学生领导力的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变革、发展的现实需要。
领导力提升,这些能力不能少
“我认为,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有四个最重要的功能:让人有洞见;让人驾驭变化;让人能够真正地理解、交流跟沟通,所以具有更强的说服力;让人拥有定力。这就是大学本身最重要的部分。”陈春花谈到大学生领导力培养时如是总结。
那么,为了实现这些“重要的功能”,大学生领导力应该朝着哪些方面努力呢?
为了解决这个疑问,延安大学在设立了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领导力培养路径研究》,其中一部分研究内容就是希望“弄清楚”,新时代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方向在何方。
研究结果认为,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应该从价值观、合作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方面着手,注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和情绪控制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领导力本质上是一种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甚至世界的影响力。洪文认为,领导力培养必须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的指导下进行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要对领导力进行合理的诠释,并在实施过程中融入高效的学习策略来提升项目的有效性。他认为,好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方向一定是多元化、多样化的,以此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学生的差异化需求。中华传统教育理念中的因材施教放到领导力培养上同样适用。
领导力培养,亟待内外“双驱动”
我国现有的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存在哪些短板?驱动力的不足应该是其中之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领导力是推动社会变革诸多因素中的重要因素,领导力的核心在于积极引导变革。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几乎每个领域都在面对不同程度的挑战。为了应对当今社会各个层面变革带来的挑战,以及能够引领社会的积极变革,培养大学生的领导力都是至关重要的事。
这是从战略层面、宏观层面在探讨问题。但是,当事情进入到落实阶段,微观层面的细节反而变得重要。学校的教育理念已经更新到认为大学生领导力不可或缺的程度了吗?大学生自己有强烈的提升自身领导力的意识了吗?学校有足够专业的老师为领导力培养准备好内容和载体了吗?管理层面和激励机制上将领导力提升放到足够重要的位置了吗?
这些正是我国高校在大学生领导力培养上面临的普遍问题。
提升大学生领导力,学生自身意识的增强和学校意识的增强缺一不可,理论研究和内容储备缺一不可,教学架构的规划设计和教师推动研究实践的积极性缺一不可。
幸运的是,事情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随着外部形势的不断变化,特别是近几年“双创”在大学生中的不断深入,领导力这件事进入了越来越多人的视线。
一方面,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领导力是社会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高校也意识到了领导力教育的紧迫性和现实性。
大学生只有提升自身的领导力素质,才能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中立足,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并引领社会发展。我国的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只有具备了大学生自身、高校、社会、国家等各方面的从内到外的驱动力,才能真正走上快车道。
——忆我在状元汤包店打工的经历
江苏省东台市城南中学XX届高三(1)班 宋融
这个暑假本来是不打算去打工的,毕竟这是上大学前的最后一个暑假了。但无聊的暑假生活,每天看电视玩电脑,我对这种生活感到了厌倦,再加上看好多同学都去打工了,心里也涌起要去打工锻炼自己的冲动。
叫上爸爸一起到步行街找工作,看到不少店面招导购员,但又觉得自己无法胜任这项工作,于是就没去。在大街上寻找着的时候,爸爸突然对我说,“要不,你就去你卢叔叔那里帮忙?”我觉得不错,就答应了。
第二天,爸爸就把我带到了状元汤包店——卢叔叔开的,开始了我的打工旅程,一开始,我的任务是:把客人吃好的碗筷收拾一下,把脏碗放到洗碗池里,把吃剩的东西倒到垃圾桶里去。慢慢的,我也开始帮他们端端菜,洗洗碗或者找一下钱。我觉得,我的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
说实话,开始的时候,也的确够笨手笨脚的,一次只能拿几个碗去洗碗池,一个桌子要好几次才能收拾完, 而且还打碎了几个碗。慢慢的,我也知道了要怎样摆碗才能最大限度的拿到洗碗池,要怎样拿碗才能不打碎。虽然这些东西平时不怎么用得到,但是能在这次打工中学到一些东西,我已经很高兴了。
在这次打工中,我还认识了很多人,这让我内向的性格也变得开朗了不少。还记得第一次和客人交流时,是多么的紧张!紧张得手心直冒冷汗!还好当时,客人说要什么他去和厨师说,不然的话我可能连说话都说不清楚啊。
也想过要放弃,毕竟,每天6点多就要起来,这对习惯过暑假生活的我来说是很不适应,而且没有休息时间,每天都要去。有一段时间,我很想赖在床上不起来,但想想,我打工的本意是锻炼自己,我还是克服了心中想要偷懒的念头,坚持从床上爬了起来!我的表现不错吧?我可经受住考验了啊!
本来计划一直打工到9月,可因为政府的修路计划而打了水漂。看着被挖掘机挖得尘土飞扬、坑坑洼洼的路,我不得不骑着脚踏车离开了这个小饭馆。
打工的日子,有喜有忧,有欢乐,也有苦累。也许这就是打工生活的全部吧。我不知道有多少打工的人有过这种感觉,但总的来说,这次打工生活,是我人生中从学校迈向社会的重要一步,是值得回忆的。现在想来,四十几天的打工生活,我的收获还是蛮大的。我学到的生活的道理,是我在学校里无法体会的,这也算是我的一分财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