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望中条,望中条唐彦谦,望中条的意思,望中条赏析(共含12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豆知爽”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望中条,望中条唐彦谦,望中条的意思,望中条赏析 -诗词大全
望中条作者:唐彦谦 朝代:唐 体裁:五律 虞乡县西郭,改观揖中条。第蓄终南小,交□□□遥。
崦深应有寺,峰近恐通桥。为语前村叟,他时寄采樵。
舟中望紫岩,舟中望紫岩唐彦谦,舟中望紫岩的意思,舟中望紫岩赏析 -诗词大全
舟中望紫岩作者:唐彦谦 朝代:唐 体裁:五古 近山如画墙,远山如帚长。我从云中来,回头白茫茫。
惜去乃尔觉,常时自相忘。相忘岂不佳,遣此怀春伤。
飘洒从何来,衣巾湿微凉。初疑风雨集,冉冉游尘黄。
无归亦自可,信美非吾乡。登舟望东云,犹向帆端翔。
大家好,我准备用一个系列来说一说中望3D的入门,我会将的比较细致,而且都有图形和模型配合操作来加深大家的理解。希望对大家刚刚学习中望3D的朋友有所帮助。
我们来讲讲约束。中望3D里面有17种约束命令。但是很多都是相通的,所以掌握几种关键的约束基本上就可以掌握全部的命令了。1)水平约束和垂直约束:使用这些命令创建水平或垂直约束,并将其附加到一(多)条直线上,由此使直线保持水平或垂直。接下来草绘一个造型,并在其上设置这两种约束。1 打开中望3D,文件——新建——多对象文件。在该窗口中选择创建新对象按钮。在表单上选取二维草图。命名。2 菜单栏 编辑——参数设置,确认单位为MM,栅格间距为5。3 创建下图中的草图。当创建草图时,确保在两条几乎水平的直线之间隐含一个平行约束,并在右侧直线和底部直线之间隐含一个垂直约束。(从左下角开始,按逆时针方向操作。)(见图1)4 打开约束工具选项卡。为第一条直线添加约束。由于之前按照平行关系创建它们,因此,另一条直线也应平行。(见图2)为草图的左下角添加定点约束。为它们设定坐标。(见图3)5 选取查询约束状态命令,以确认草图的状态。此时是缺少约束的(见图4)6 <右击>标注,对草图进行尺寸标注,选取解决当前的手动草图命令,以确认刚才添加的标注约束。参见消息窗口。这时候应该是明确约束了的。该草图不要删除哦,我们后面的操作还会用到它的!图1 画一个草图 图2平行约束后图3 定点约束 图4 查询约束状态图5 增加标注 图5 明确约束呵呵,大家有把之前做的图留在么,我们现在来学习其他的约束。使用这个命令创建一个点在曲线上约束,并将其附加到一(多)个点上,由此使它保持位于基本曲线上。基本曲线可以是圆弧、圆或曲线。如果修改基本曲线,那么受到约束的点会保持位于基本曲线上,直到约束删除为止。1 <右击>绘图。在我们之前的草图的左侧草绘垂直线,参见下图所示。从距离左下角大约8mm 处开始画直线。高度应该与矩形高度相同,<右击>绘图。在刚才创建的直线上方草绘圆弧。2 选取查询约束状态命令,以确认草图的状态。此时应是蓝色,没有明确约束的。3 我们对新几何图形进行完全约束,参见下图所示。<右击>标注,添加8mm水平标注。使用起点和终点选项。标注数值可能会不同。现在这是可以的。<右击>标注,添加9mm半径标注。4 在圆弧中心与垂直线的顶部端点之间添加同心约束。选取圆弧(中心)作为基准,选取直线作为约束基准同心的点。5 双击需要的标注,并修改它们的数值,以确保与下图相符。6 删除8mm标注。 选取点在曲线约束命令,从而将圆弧的右端连接到左上角,参见下图所示。选取圆弧作为“曲线”。选取圆弧的右端和拐角作为“点”。 草图自动进行更新。修改标注, 将 20 修改为27。将 27 修改为20。将R 9.00(转动鼠标滚轮)修改为R 11。结果如下图所以。点在直线上的约束和点在曲线上的约束用法差不多,大家可以去试一试。至于其他的约束如平行约束,垂直约束,等长约束等,大家也都去练一练吧!大家熟悉之后,我们会讲一个高级约束的例子。今天我们讲一个比较复杂的例子来说一说高级约束。首先建立一个草图,具体过程大家一定都会了,不用再罗嗦了。1 点击“几何体”,使用中心命令创建一个长方形。将捕捉选项设定为“特征点”,将长方形的中心置于0,0。见下图左。尺寸不一样没有关系。看上去是不是这个长方形的中心就在(0,0)点,好像已经完成了呢?其实不然,如果你此时改变一下长或者宽的标注大小,则中心就不在原位了,见下图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强调在绘制草图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标注和约束。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可对这个例子进行完全约束;如果考虑对长方形标注的不同方法,那么至少有5 种解决方法。目前的设计思想只是将长方形的中心确定在(0,0)处,而不管尺寸如何变化。第一种方法是添加中点约束。然后顺次选择长方形左上角,蚁陆牵(0,0)处点。然后我们修改一下长方形的标准,没有问题!现在进行假设分析。如果发现最初的设计思想改变了,长方形的中心没有在(0,0)处,那应该怎样进行约束呢?我们撤销上一步中点约束,或删除约束符号。<右击>标注,添加两个标注,参见下图所示。同样标注数值可能会不同,这是可以的。现在,你可以修改25和45的标注了。我们会看到长方形的中心就会进行相应的变化了。可以看出,我们进行约束的时候要根据设计者的思想使用不同的约束方法,这个需要大家的多多练习才可以熟练的掌握。好了,就先讲到这里,保存一下这个文件,我们下次要接着讲。我们接着上次的来讲。还是上次的长方形的图。我们要来绘制一个圆。我们当然可以选择“几何体”选项卡,然后选择圆命令。但是我在这里教大家另一个方法。右键空白出——绘图。这时候是画多段线。按住“ALT”键,这时候就是画弧线了。画圆的方法就是先按住“ALT”键,然后选择一个圆心,画一个圆,并为它添加直径标注。因为没有确定圆的位置,因此该圆还没有得到明确约束。如果你改变圆的直径标注,这个圆一定到处乱跑的。如果我们希望不管圆的大小怎么改变,但是圆心都不变,比如都在某一个点,那应该怎么办呢?添加圆心到(0,0)点的线型标注。现在的设计思想是:使圆约束到与零件的中心水平。换句话说,需要圆心和长方形的中心共享相同的Y值。此处只需简单地添加一个约束水平就可以了。在约束工具选项栏中点水平约束。选取(0,0)点作为基点,然后选取圆。在成功添加约束之后,圆将移到它的新位置。用户应可以看到符号添加到草图中。现在,无论怎么修改标注,圆始终保留在与零件的中心相同的X-轴上。尝试添加另一个圆,再约束它与零件的中心垂直,呵呵,具体过程就留个大家联系吧。效果见下图。右击>右击>右击>右击>右击>右击>一.图框(中望 cad)
首先重新定制一下中望CAD中的图框(注:“图纸设置”中的图纸是不能够修改的,只能通过“定制图幅”来给客户定义)。
1.我们要把图框的图形删减出来(如下图)。首先定一下默认的插入基点(有的客户需要图外框左下角为默认基点,有的需要图内框左下角为默认基点)。
2.定制基准点定义附加栏基点
直接在附加栏插入基点处建立单行文字即可,内容为:“!ZWTITLE-LL”。在绘制图框时必须用ZWTITLE_LL、ZWTITLE_INSERT、ZWTITLE_RU、ZWTITLE_LR和ZWTITLE_MAX共五个单行文字的插入点来指示附加栏、标题栏、参数栏、附加栏和图框右上角点。
二.标题栏(中望 cad)
1.尺寸问题
标题栏在定制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长度与宽度,长度为180mm,宽度可以自定义。
2.属性定义
a.定义属性
输入快捷命令“ATT”(定义属性),会调出下面界面,我们填好“标记”与“提示”,选择插入点,这样就简单的定义好了。
b.修改其他属性
对齐方式要选择“调整”,这样就可以定制好两个边界夹点,根据填写的文字的内容多少进行文字压缩与对齐,
文字的样式,高度,图层颜色等等,也要在这里设定一下。这样其他的文字定义属性也是同样的道理,进行同样的操作。
c.属性定义顺序标题栏设定好后,选择“系统维护工具”的“超级属性块定义”会看到下面的界面,我们可以在这里通过“上移一行”“下移一行”调整一下定义文字的顺序,也就是调整填写标题栏时的填写顺序。
3.文字预置
标题栏中的比例是预显的(预显为1:1),是根据图纸设置中设置比例自动生成的。如果客户希望标题栏中其他的文字内容预显,目前是无法实现的。
三.明细表(中望 cad)
1.明细表一共为两个文件,一个格式为.dwt的表头文件和格式为.dwg的表体文件。
2.明细表中“数量X单重=总重”是系统设定好的,所以给客户定义明细表时,我们要把定义的“标记”写成“数量”如下图,“提示”中的文字可以填写成其他的文字。这样就可以在填写明细表时自动计算出“总重”了。
3.生成明细表时,可以通过“明细表设置”来修改文字的宽度比,这个不用在自定义明细表时考虑。
四.注意事项(中望 cad)定义图框“图层”的时候,最好建立一个特定的图层名称如“图框外框”“图框内框”等等,最好设定好图层颜色、图层线宽等参数为特定值,不要设成“bylayer”。同样,“文字样式”最好新建一个标题栏的文字样式,这样就不会与系统设置相冲突,可以保证自定义内容稳定性。(文/Vicky)
曲江春望,曲江春望唐彦谦,曲江春望的意思,曲江春望赏析 -诗词大全
曲江春望作者:唐彦谦 朝代:唐 体裁:七古 杏艳桃光夺晚霞,乐游无庙有年华。
汉朝冠盖皆陵墓,十里宜春汉苑花。
望夫石,望夫石唐彦谦,望夫石的意思,望夫石赏析 -诗词大全
望夫石作者:唐彦谦 朝代:唐 体裁:五律 江上见危矶,人形立翠微。妾来终日望,夫去几时归。
明月空悬镜,苍苔漫补衣。可怜双泪眼,千古断斜晖。
杜甫望岳中的赏析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景象,热情赞美泰山高大巍峨气势和神奇秀丽景色,流露出对祖国山河热爱之情,表达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豪情壮志。下面是杜甫望岳中赏析,请参考!
杜甫望岳中赏析
《望 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赏析评价】:
一二句写泰山山脉绵延辽阔;三四句挟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是仔细愿望,见群峰云生,仿佛有归鸟入谷。七八句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抱负。
全诗以诗题中“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
诗中以饱满热情形象地描绘这座名山雄伟壮观气势,抒发作者青年时期豪情和远大抱负。
六句实写泰山之景。
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二句“齐鲁青未”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绵延 、高大。“青”字是写青翠山色,“末”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 ,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这是远望之景。
三 、四句是近望之势。“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一个“钟”字生动有力。“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两个天地 。“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山姿赋予生命力。
五 、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决眦入归鸟”,是瞪大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小鸟,表现出山腹之深。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
最后两句想象中登山之情,仍是“ 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登临愿望。“会当凌绝顶”中“凌”字,表现作者登临决心和豪迈壮志。“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景象,其他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高大。
这首诗题目是“ 望岳”,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高”字。从而把泰山万千景色、高大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故此《望岳》一诗,成为历代描写泰山佳篇,被人们传颂不绝。
赏析望岳中的会
望岳是唐朝诗人杜甫写的一首经典诗词,关于望岳中的会要如何赏析呢?
《望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句诗中“会”和“览”该怎么赏析?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到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与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手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的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它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两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就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隐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诗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着“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杜甫在这两句诗中所表现的力争上游的精神,和他在政治上“窃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讲解
题解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五岁的杜甫赴长安参加贡举考试,结果落榜,于是就在齐赵一带(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四处漫游,《望岳》大约就写于这一年。岳:山高谓之岳,这里特指东岳泰山,在今山东泰安市北。青年杜甫以这首诗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同时表现了自己的凌云壮志。
泰山名气很大,文化内涵很深,历代文人墨客多慕名到此登临游览,留下了众多赋诗题词。但自从杜甫《望岳》诗面世后,一提起泰山,大家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这篇名作。如今,泰山上的《望岳》诗石刻共有四处,摘其诗句者更有多处,此诗的知名度可见一斑。
杜甫一生写过三首《望岳》。虽然题目一样,但是描写对象、背景、旨趣、体裁、风格均各有不同。三首诗分别写于杜甫二十五岁、四十七岁和五十八岁,把它们并读比较,可从中略窥杜甫青年、中年、暮年不同的际遇和胸怀。咏泰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咏华山的《望岳》正代表杜甫中年时期失意彷徨,动极思静的人生;咏衡山的《望岳》可代表杜甫晚年时期内敛安命,与人为善的人生。
句解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究竟如何?走遍齐鲁大地,只见一片青绿苍翠,一望无际。“岱”,泰山别名,旧谓泰山居五岳之首,为诸山所宗,故称岱宗。“齐鲁”,原是春秋时两个国名,在今山东省境内;齐国在泰山之北,鲁国在泰山之南,后以“齐鲁”作为这一地区的代称。因为是远望,诗人看不到太多的细节,只见到一片青绿苍翠,望不到边,故说“未了”。它生动地展现了泰山山脉连绵不断的形象,同时也有看不尽、道不完的意思。
起始两句以设问提起,既包含着酝酿已久的神往之情,更写出远泰山雄拔于齐鲁大地的英姿,可谓意出高远。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评论这后五个字时说“已尽泰山”,施补华《岘佣说诗》说,这五个字“囊括数千里,可谓雄阔”。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大自然似乎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美集中在它身上。高高的山峰,把泰山南北分割成一边亮,一边暗,就好像一边是黄昏,一边是晨晓。“钟”,聚集或集中之意。“阴阳”,山北背日为阴,山南向日为阳。“割”字用在这里,恰当地描绘了泰山的高峻奇险。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说:“岱宗如何,意中遥想之词,自齐至鲁,其青未了,言岳之高远,拔地而起,神秀之所特钟,矗天而峙,昏晓于此判割,二语奇峭。”这两句诗已经体现出杜甫造语炼字精雕细刻、语不惊人誓不休的特点。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细望泰山,山间云气生发,层层叠叠,令人心胸激荡起伏。诗人睁大了眼睛,极尽舒展目力,追羡那飞入山间的归鸟。刘勰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诗人目睹泰山的壮美而情怀满腔。前一句显出诗人襟怀的浩荡,后一句显出眼界的空阔。“决眦”,裂开眼角,形容极目远望的样子。诗人之所以如此,是山高鸟小,远望所致?还是诗人的神思随那鸟儿一起飞翔?这两句在写景之中,有诗人的不尽之意及神往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由望山而联想到登山。由久慕其名,到远望近观,再到决意登山,全诗虽无一个“望”字,但诗人分明不仅是用眼在望,更是用心在“望”。他想象总有一天,一定会登上泰山绝顶,放眼四望,脚下群山是那样的渺小!《孟子·尽心上》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大概此时也是这样的心境吧。结句不但令全诗有含蓄不尽之味,更可看成是杜甫的自我期许,展示了一个青年诗人的雄心和气概。
评解
这是一首酷似五律的五言古体诗,尽管全诗为五言八句四十字,且中间两联对仗,但句中平仄声调未按规定顺序演排,各句之间也不粘缀,所以历代选本都归入“五言古诗”。这首诗的结构,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一分析得极好:“诗用四层写意。首联远望之色,次联近望之势,三联细望之景,末联极望之情。上六实叙,下二虚摹。”
本诗所写的虽是泰山,却也是作者借歌颂泰山之雄伟,兼写自己的胸怀,表现了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眼下虽然未得志,但作者自信终能有所成就,攀越顶峰,全诗风格遒劲峻洁,气魄雄放,不愧是怀有大志者的诗作,所以《唐宋诗醇》卷九评价说:“四十字气势,欲与岱岳争雄。”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则感叹:“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
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望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1、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2、钟:赋予、集中。
3、决:裂开。
4、凌:跃上。
译文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 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 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 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 ,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 ,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内容讲解】:
五岳之首的泰山到底怎么样的呢?(乍一见泰山高兴的不知如何形容的惊叹和仰慕之情)
在古代齐鲁两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苍翠的青色。(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的高大)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写出泰山的高大)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凝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我一定要登临泰山极顶,俯瞰群山,它们都将变得那么渺小。
【赏析】:
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的雄伟壮观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六句实写泰山之景。
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二句的`“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 、高大。“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末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 ,青翠之色一望无际。这是远望之景。
三 、四句是近望之势。“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 。“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五 、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 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这首诗的题目是“ 望岳”,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高”字。从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故此《望岳》一诗,成为历代描写泰山的佳篇,被人们传颂不绝。
《望岳》中英文版及句子赏析
【原文版】
望岳·岱宗夫如何?
杜甫 【唐代】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英文版】
O, peak of peaks, how high it stands!
One boundless green o'erspreads two states.
A marvel done by nature's hands,
O'er light ang shade it dominates.
Clouds rise therefrom and lave my breast
I strain my eyes and see birds fleet.
I must ascend the mountain's crest
It dwarfs all peaks under my feet.
【句子赏析】
第一句写的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点明了泰山在齐鲁交界的地方。
第二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是说泰山的钟灵毓秀,由于山很高,山的南面和北面景象不同,犹如一边是早晨,一边是傍晚。
第三句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此句在说泰山宏伟的气势。云层在山间浮动,睁开眼睛就看到晚归的`鸟儿。
第四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说人登上了山顶之后,感觉其它的山都不能称作是山。整首诗歌很有气势,既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有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的豪情,雄心,气概。
舟中晓望原文及赏析
原文:
舟中晓望
[唐代]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扬帆起航,远望东南方向,高山水乡还很遥远。
卦象显吉,宜于远航。那就高兴地趁好日子乘风破浪前进吧。
若要问我现在要去哪里?我要到天台山引赏石桥。
朝霞映红的天际璀璨美丽,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
注释
晓:早上,早晨。望,遥望,远望。
挂席:挂帆,扬帆。
水国:犹水乡。
遥:遥远。
舳舻(zhú lú):指首尾衔接的船只。舳,指船尾;舻,指船头。
利涉:出自《易经》“利涉大川”,意思是,卦象显吉,宜于远航。
接:靠近,挨上。
风潮:狂风怒潮。
今何适:现在到哪儿去。
”天台“句:天台山是东南名山,石桥尤为胜迹。据《太平寰宇记》引《启蒙注》:“天台山去天不远,路经油溪水,深险清冷。前有石桥,路径不盈尺,长数十丈,下临绝涧,惟忘身然后能济。济者梯岩壁,援葛萝之茎,度得平路,见天台山蔚然绮秀,列双岭于青霄。上有琼楼、玉阙、天堂、碧林、醴泉,仙物毕具也。”访,造访,参引。
霞色:云霞的颜色。
赤城:赤城山,在天台县北,属于天台山的一部分,山中石色皆赤,状如云霞。标,山顶。
赏析:
孟浩然诗多写自己的日常生活,常常“遇景入咏,不钩奇抉异”(皮日休评价),故诗味的淡泊往往叫人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首《舟中晓望》,就记录着他约在开元十五年自越州水程往游天台山的旅况。实地登览在大多数人看来要有奇趣得多,而他更乐于表现名山在可望而不可即时的旅途况味。
船在拂晓时扬帆出发,一天的旅途生活又开始了。“挂席东南望”,开篇就揭出“望”字,可见情切。诗人大约又一次领略了“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的心情。“望”字是一篇的精神所在。此刻诗人似乎望见了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没望见,因为水程尚远,况且天刚破晓。这一切意味都包含在“青山——水国——遥”这五个平常的字构成的诗句中。
既然如此,只好暂时忍耐些,抓紧赶路吧。第二联写水程,承前联“水国遥”来。“争利涉”以一个“争”字表现出心情迫切、兴致勃勃,而“来往接风潮”则以一个“接”字表现出一个常与波涛为伍的旅人的安定与愉悦感,跟上句相连,便有乘风破浪之势。
到此自然想要知道他“何往”了,第三联于是转出一问一答来。这其实是诗人自问自答:“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这里遥应篇首“东南望”,点出天台山,于是首联何所望,次联何所往,都得到解答。天台山是东南名山,石桥尤为胜迹。这一联初读似口头常语,无多少诗味。然而只要联想到这些关于名山胜迹的'奇妙传说,就会体味到“天台访石桥”一句话中微带兴奋与夸耀的口吻,感到作者的陶醉和神往。而诗的意味就在无字处,在诗人出语时的神情风采之中。
正因为诗人是这样陶然神往,眼前出现的一片霞光便引起他一个动人的猜想:“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在诗人的想象中,映红天际的不是朝霞,而当是山石发出的异彩。这想象虽绚丽,然而语言省净,表现朴质,没有用一个精美的字面,体现了孟诗“当巧不巧”的特点。尾联虽承“天台”而来,却又紧紧关合篇首。“坐看”照应“望”字,但表情有细微的差异。一般说,“望”比较着意,而且不一定能“见”,有张望寻求的意味。而“看”则比较随意,与“见”字常常相联,“坐看霞色晓”,是一种怡然欣赏的态度。可这里看的并不是“赤城”,只是诗人那么猜想罢了。如果说首句由“望”引起的悬念到此已了结,那么“疑”字显然又引起新的悬念,使篇中无余字而篇外有余韵,写出了旅途中对名山向往的心情,十分传神。
此诗似乎信笔写来,却首尾衔接,承转分明,篇法圆紧;它形象质朴,却又真彩内映;它没有警句炼字,却有兴味贯串全篇。从声律角度看,此诗是五言律诗(平仄全合),然而通体散行,中两联不作骈偶。这当然与近体诗刚刚完成,去古未远,声律尚宽有关;同时未尝不出于内容的要求。这样,它既有音乐美,又洒脱自然。
描写望岳中泰山
杜甫《望岳》一诗中描写泰山神奇秀美、雄伟高峻的句子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原文:
望岳
第一首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第二首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
第三首
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
歘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则亡。
洎吾隘世网, 行迈越潇湘。
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峯尊,峯峯次低昴。
紫盖独不朝, 争长嶫相望。
恭闻魏夫人,羣仙夹翱翔。
有时五峯气,散风如飞霜。
牵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冈。
归来觊命驾,沐浴休玉堂。
三叹问府主,曷以赞我皇。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译文:
第一首
泰山到底怎么样?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
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色都汇聚于泰山,山南和山北的天色被分割为一明一暗两部分。
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我的心灵,睁大眼睛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山林,眼角好像要裂开一样。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最高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在我眼中是多么的渺小。
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余。
第二首
西岳高耸似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群峰在其周围则像他的儿孙。
怎么才能求得仙人杖,拄着它登上华山去玉女祠呢?
可进了车箱谷就难以回归了,而山峰像通天的箭尾直抵天门,难以登爬。
稍稍等待天气转凉后,登上山顶去,看山本貌。
第三首
传说南岳有朱雀,从百代以前的帝王开始,就有为岳分上下之礼。
在大半广阔的南方之地祀岳时,迅速吸取天地灵气。
朝廷对衡山施以祭祀之典,但治理国家在于德政而不是烧香点蜡。
巡视地方祭祀南岳,何等寂寥,当年的先人已早离去。
我身受世俗的法礼教德的阻碍,现在终于越潇湘,来到衡山了。
我终日或游走于山崖峻岭中,或在泛起清光的河上泛舟。
祝融山极为高耸,山顶似乎直触低处的.昴星。
但诸峰中唯有紫盖山与华山不相上下,似与华山争高。
又听说以前的魏夫人成仙后与群仙翱翔于华山之空。
有时群峰顶上的气候,刮起的风像飞霜一样。
走长途的时间很紧,没有时间拄着杖爬上高崇的山岭。
登完山后,希望立即下山,到休玉堂去洗澡。
多次和郡守对话,问他这怎会有这样雄伟的衡山?这不得不咏赞我皇了。
祭祀用的玉忍耐世间之俗,而用于祭祀,但神会因此而降福人间的。
★ 望岳赏析
★ 望海潮赏析
★ 望岳后意思
★ 春望的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