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节诗句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马克扎克比格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诗句(共含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马克扎克比格”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正月十五元宵节诗句

篇1:正月十五元宵节诗句

1、(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2、(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唐)卢照邻《十五夜观灯》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4、(唐)崔液《上元夜》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5、(唐)苏味道《元夕》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篇2:元宵节诗句——《正月十五夜》

苏味道与杜审言、崔融、李峤并称为文章四友,与李峤并称苏李。对唐代律诗发展有推动作用。诗多应制之作,浮艳雍容。但《正月十五夜》(一作《上元》)咏长安元宵夜花灯盛况,为传世之作。原有集,今佚。《全唐诗》录其诗16首。

《正月十五夜》原文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正月十五夜》注释

【火树银花】灯火灿烂

【铁锁开】唐朝都城有宵禁,此夜消禁,铁锁开启,任人通行。

【秾李】《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华如桃李”,形容艳妆。

【落梅】乐曲《梅花落》

【金吾】京城禁卫军

【漏】古代计时器具。此句说不禁夜,漏鼓就不必催人了。

《正月十五夜》赏析

这首诗是描写长安城里元宵之夜的景色。据《大唐新语》和《唐两京新记》记载:每年这天晚上,长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照例不戒严,看灯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门贵族的车马喧阗,市民们的歌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都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

春天刚刚才透露一点消息,还不是万紫千红的世界,可是明灯错落,在大路两旁、园林深处映射出灿烂的辉光,简直象明艳的花朵一样。从“火树银花”的形容,我们不难想象,这是多么奇丽的夜景!说“火树银花合”,因为四望如一的缘故。王维《终南山》“白云回望合”,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的“合”,用意相同,措语之妙,可能是从这里得到启发的。由于到处任人通行,所以城门也开了铁锁。崔液《上元夜》诗有句云:“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可与此相印证。城关外面是城河,这里的桥,即指城河上的桥。这桥平日是黑沈沈的,今天换上了节日的新装,点缀着无数的明灯。灯影照耀,城河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河,所以也就把桥说成“星桥”了。“火树”“银花”“星桥”都写灯光,诗人的鸟瞰,首先从这儿着笔,总摄全篇;同时,在“星桥铁锁开”这句话里说出游人之盛,这样,下面就很自然地过渡到节日风光的具体描绘。

人潮一阵阵地涌着,马蹄下飞扬的尘土也看不清;月光照到人们活动的每一个角落,哪儿都能看到明月当头。原来这灯火辉煌的佳节,正是风清月白的良宵。在灯影月光的映照下,花枝招展的歌妓们打扮得分外美丽,她们一面走,一面唱着《梅花落》的曲调。长安城里的元宵,真是观赏不尽的。所谓“欢娱苦日短”,不知不觉便到了深更时分,然而人们却仍然怀着无限留恋的心情,希望这一年一度的元宵之夜不要匆匆地过去。“金吾不禁”二句,用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心理描绘,来结束全篇,言尽而意不尽,读之使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这诗于镂金错采之中,显得韵致流溢,也在于此。

《正月十五夜》作者简介

苏味道(648—705)初唐政治家、文学家。赵州栾城人。九岁能诗文,少与李峤以文辞齐名,号“苏李”。乾封中进士,早年为咸阳尉,因吏部侍郎裴行俭赏识,随裴行俭两征突厥,为书记。圣历初官居相位。先后三度为相达七年之久,深得武则天赏识。后因亲附张易之兄弟,中宗时贬为眉州刺史。不久又复迁益州(今成都)大都督府长史,未行而卒,终年58岁。苏味道谙练台阁故事,善章奏。由于武则天时期复杂的政治环境,而常常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处事模棱两可,世号“苏模棱”。青年时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合称初唐文章四友。所作诗今存十六首,载《全唐诗》,著有《苏味道集》已佚。苏味道死后葬今栾城苏邱村。其一子留四川眉山,宋代“三苏”为其后。

篇3:元宵节诗句——《正月十五夜》

《正月十五夜》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注释

火树银花:灯火灿烂

铁锁开:唐朝都城有宵禁,此夜消禁,铁锁开启,任人通行。

秾李:《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华如桃李”,形容艳妆。

落梅:乐曲《梅花落》

金吾:京城禁卫军

漏:古代计时器具。此句说不禁夜,漏鼓就不必催人了。

译文

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京城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

篇4:元宵节诗句——《正月十五夜》

正文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径落梅。

金吾夜不禁,玉漏莫相催。

注释

火树银花:灯火灿烂

铁锁开:唐朝都城有宵禁,此夜消禁,铁锁开启,任人通行。

秾李:《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华如桃李”,形容艳妆。

落梅:乐曲《梅花落》

金吾:京城禁卫军

漏:古代计时器具。此句说不禁夜,漏鼓就不必催人了。[4]

译文

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京城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

篇5: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诗句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诗句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译文

就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豪华的马车满路芳香。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美人她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身上香气飘洒。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生查子 元夕 》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译文

去年元宵夜的时候,花市上灯光明亮如同白昼。与佳人相约在月上柳梢头之时、黄昏之后。

今年元宵夜的时候,月光与灯光明亮依旧。可是却见不到去年之佳人,相思之泪沾透了她那身春衫的袖子。

《元 宵》

(明)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正月十五夜》

(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

篇6:正月十五元宵节

小学生作文: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文:

正月十五的夜晚,正是热闹非凡.

夜幕降临了,几颗星星调皮地眨着眼睛。

城市里灯光闪烁,流光溢彩。四面八方的人们早已聚集在十字路口.人们背贴着背,拥挤着,喧闹着,真是人山人海啊.

"来了,来了.”几条长龙向我们冲过来,舞长龙的叔叔们一会儿摇到左边,一会儿又晃到右边,精彩极了。

烟花开始了,瞧,一个烟花喷了出来,它带着出来,它带着幻想,使我们好象在宇宙的另一个世界里漫游.又一个烟花升空了,绿色中夹带着红色,多美丽啊!

我们在欢乐中度过了这个美丽.热闹的夜晚.

正月十五元宵节

篇7: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作为春节之后,新年伊始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一直受到人们的追捧。和春节相比,元宵节热闹而又带着点点忧伤。元宵节的热闹,是因为它延续着新春的欢乐与祥和,绽放着新年的希望与梦想;元宵节的忧伤,是因为它追忆着过往的遗憾与落寞,面临着未来的离别与迷茫。但正是因为这样的热闹与忧伤才让人们特别沉醉于辞旧与迎新的最后一次狂欢。

元宵节的各种狂欢活动从原初的宗教仪式发展为多彩多姿的民间习俗,又为新年增添了一份传奇与浪漫。吃元宵、猜灯谜、舞龙狮、踩高跷、划旱船……全国各族各地习俗不一,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元宵节活动。您的家乡元宵节怎么过?都有些什么样的故事?什么样的习俗?

一、赏花灯

赏花灯是老百姓过元宵节的一件乐事,也是至今仍广为流传的一项活动。关于元宵节赏花灯的由来,民间有许多说法,其中一个神话传说甚是有趣。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就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类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犹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一位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挂起红灯笼、点爆竹、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的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时至今日,赏花灯仍然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正月十五那天,各地庙会、公园便纷纷推出赏花灯的活动,届时天上繁星万点、地上火树银花,人间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

二、猜灯谜

猜灯谜是元宵节的经典民俗活动之一,也是我国独特的节日文娱方式。灯谜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宫廷文人墨客,他们为了展现才华和闲来解闷儿,就制作出了“文义谜语”,他们一边把酒推盏,一遍吟诗猜谜,极富情趣。

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流传至今。

三、吃“元宵”

元宵节吃“元宵”是我国一项传统习俗。元宵又称汤圆,“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由来已久。宋代,民间过元宵节即流行吃一种新奇的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每当正月十五,各地民众纷纷制作元宵,以庆贺佳节。

四、放烟花

燃放烟花是我国庆祝节日必不可少的助兴活动,元宵节自然不例外。当五彩缤纷的烟火射向高空,顿时夜空锦绣团团、璀璨夺目,地上火树银花,天上人间构成了一副美丽的画面,这也正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最爱观赏的节目之一。

五、舞龙舞狮

舞龙灯,也称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我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六、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

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我国很多地区。

七、情人相会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正月十五元宵节短信

正月十五元宵节寄语

正月十五元宵节作文

正月十五元宵节祝福语

正月十五元宵节诗歌

正月十五元宵节灯谜

正月十五元宵节日记

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会主持词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说说

正月十五元宵节祝福短信

正月十五元宵节诗句(共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正月十五元宵节诗句,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